粮食问题与粮食安全政策概述
浅析粮食安全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粮食安全的问题与对策1. 引言1.1 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
粮食安全不仅关乎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关系着每个家庭的健康和幸福。
粮食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既包括了粮食的供给问题,也包括了粮食的质量安全问题。
没有粮食安全,就没有国家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人民的安居乐业。
保障粮食安全是国家的战略任务,也是每个个体的责任。
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没有足够的粮食供应,人们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粮食安全关系着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粮食供给不足会引发社会动荡和粮食安全危机。
粮食质量安全问题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粮食中存在安全隐患会导致食品安全事件,危害公众健康。
保障粮食安全是国家的战略需求,也是每个人的重要使命。
只有扎实推进粮食安全工作,建立健全的粮食供应体系和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才能确保人民群众有吃得饱、吃得好的粮食,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
1.2 存在的问题粮食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
随着全球人口增长速度加快、气候变化影响加剧以及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粮食供给不足、粮食浪费严重、粮食质量安全问题突出等多重挑战。
我国粮食供给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土地资源受限、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导致粮食产量不足以满足人们需求。
我国粮食浪费问题十分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合理消费和储存,以及物流过程中的损耗,导致大量粮食被浪费。
我国粮食质量安全问题也值得关注,农药残留、质量控制不严等问题影响了粮食的营养价值和健康安全。
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需要加强粮食供给保障,包括加大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措施;减少粮食浪费,推动社会各界节约粮食、从源头上减少浪费;提高粮食质量安全意识,加强质量监管,保障人们的食品安全与健康。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摘要科学技术进步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该文简述了世界各国发展农业的途径,结合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了农业经济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利用科学技术持续发展粮食生产的对策。
关键词科学技术;现代农业;粮食安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通过科学技术的发明、科技创新、科技扩散等环节,把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粮食的安全已成为科技界的共识。
当前,我国农业正面临人口猛增、土地锐减、水资源缺乏、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粮食安全,该文借鉴国外农业发展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利用现代农业科技,持续发展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安全进行综合论述。
1 国外利用科技进步发展农业的成功经验在各个国家农业发展过程中,科技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美国为例,美国是一个农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农业为其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分析其农业发展历程发现,科学技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农业机械化的大面积推广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品质;土壤改良技术的应用,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建,都促进了美国农业的持续发展。
法国有1/2以上的面积是农田和草地,在当地广泛推广农业科技,最有代表性的是品种改良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从20世纪70年代起,由农产品进口国变成出口国。
日本是岛国,人均耕地不足0.04 hm2,战后广泛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农业由个体经营转变为规模经营,着重改良土壤,推广良种,农业增产科技贡献率在80%以上。
印度是人口众多、农业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强化农业教育和科技成果应用,推行“绿色革命”(Green Rlutionary),大力实施农田灌溉,提高化肥利用率,推广良种和防治病虫害等措施。
因而粮食产量迅速提高,不仅解决了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农产品还有少量出口。
2 我国农业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粮食生产,增加了投入,依靠科技进步,粮食生产得到了不断发展。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及对策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及对策一、本文概述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我国当前的粮食安全现状,并探索相应的对策。
通过梳理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历程、面临的挑战以及潜在的优势,本文希望能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我们将概述我国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包括粮食总产量、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粮食自给率等关键指标。
我们将分析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如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耕地资源的减少、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等。
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政策扶持、市场机制等手段,提高我国粮食生产的效率和质量,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粮食安全的关注和重视,共同推动我国粮食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二、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分析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人口国,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较高水平,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供给和价格稳定。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和粮食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为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我国粮食安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是耕地资源有限,人多地少的矛盾依然突出。
二是水资源短缺,部分粮食主产区水资源紧张,影响了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
四是国际粮食市场波动较大,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在粮食消费需求方面,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优质化的趋势。
这既为我国粮食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也对粮食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体来看,我国粮食安全现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需保持高度警惕,不断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三、粮食安全对策建议面对我国粮食安全现状,我们需采取一系列对策和措施,以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人民的生活需求。
农村粮食生产与国家粮食安全

农村粮食生产与国家粮食安全粮食是人类生存离不开的基本生活物资,国家粮食安全是关乎国家民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
而农村粮食生产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其发展和现状也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展开分析农村粮食生产与国家粮食安全之间的联系。
一、农村种植结构农村种植结构决定了国家农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不同的种植结构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不同的影响。
我国目前主要以稻谷、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这些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些农民开始尝试种植一些优质、高效、适应市场需求的作物,这也为国家粮食安全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农业技术的应用农业技术的进步对提高农村粮食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措施,农民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农业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三、农村用地的规划管理农村用地规划管理是农村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
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管理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粮食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同时,加强对农村用地的保护和整治,防止农地过度开发和破坏,维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四、农村农业投入的增加增加农村农业的投入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投入包括土地、资金、人力等各方面的资源,只有充分投入,才能保障农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换代,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保障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粮食安全。
五、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只有让农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才能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从事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和供给。
同时,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更加稳定和可靠的保障。
六、农村劳动力的稳定农村劳动力的稳定对提高农村粮食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至关重要。
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

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粮食作为人类生存的根本之一,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粮食生产直接关系到全球食品安全,而粮食安全则与每一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
本文旨在探讨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的关系,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一: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的关系粮食生产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
粮食生产是农业的核心,直接关系到粮食的质量、数量和稳定性。
在过去,人类通过农业生产获得粮食,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通过节约资源、减少农药使用、改良作物种植技术等方式,农业生产变得更加安全和可持续。
粮食安全是指所有人都能够获得安全、充足的营养食品,不受任何饥饿和营养不良的困扰。
粮食安全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挑战。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消费模式的改变,保障世界粮食供应的方式也在改变,同时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威胁。
例如,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粮食价格波动等问题已经对全球粮食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二:当前面临的挑战1.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全球粮食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高温、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导致农作物减产、质量下降。
据国际权威机构预测,未来几十年内,气候变化将进一步加剧,这将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
2. 能源危机以往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化肥和农药等化学品,而这些化学品的制造和使用对能源的消耗非常大。
此外,随着化石能源的消耗,过度使用这些化学物品会进一步加剧能源危机,而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也会受到影响。
3. 人口增长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使得粮食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粮食生产受到每个国家的资源限制和农业水平的限制,粮食的供需矛盾也日益尖锐。
如此庞大的需求量不仅需要提高产量,还要求营养均衡,保证人们摄取到的营养成分足够丰富。
三、应对策略1. 加强农业技术创新一方面农民要适应时代的变化,注重增值及创新农业的科技、模式等方面的要素;以高效、低耗、环保的农业技术替代传统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科技创新是增加粮食产量和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关键。
试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试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安康市粮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蒋次禹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安全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
我国是世界拥有13多亿人口的大国,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制约日益增长,而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及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粮食供给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因此,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立足我国国情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探讨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一、粮食安全的内涵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1974年11月于罗马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粮食安全”问题。
1983年4月,国际粮农组织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新概念。
即: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都能买得到又能买起人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对粮食安全概念做出了第三次表述: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享受充足的粮食,过上健康、富有朝气的生活。
从上可见,粮食安全的内涵是不断发展的,由数量安全到质量安全,由国家粮食安全到家庭粮食安全,由营养安全深化到可持续安全。
20余年以来,这个概念一定处于调整之中,但是最基本的内容仍是保证全世界的人都有权利得到起码的营养。
这种解释是指“所有人在任何是时候都能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
包括要作到确保可供、获得、利用和稳定等方面都没有风险”。
(一)粮食安全含义它包括三个含义:一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数量与质量,即不仅要供应足够的粮食,还要保证所供应的粮食安全、卫生,满足人们生存和健康的基本需要;二是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与长期性,即保障粮食供应在任何时候都是充足、卫生的,满足人们的长期需要;三是保障人们的购买力,即人们不仅能够买得到而且买得起其生存和健康所需的基本食品。
粮食安全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合理的粮食储备、粮食生产按市场需求稳定发展、适量进出口粮食、解决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受充足的粮食。
十四五时期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04
十四五时期保障粮食安全的对 策建议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保护耕地和水资源
通过加强土地管理,保护耕地和水资源,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 性。
推广现代农业技术
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加强农业环境保护
开展农业环境污染治理,推广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 平。
完善粮食储备体系
质量监管不力
我国粮食质量监管体系还存在漏 洞和不足,如检测设备落后、检 测标准不统一等,难以保证粮食 质量安全。
03
十四五时期粮食安全问题的原 因分析
自然因素影响
01
02
03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干旱、 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频繁 发生,对粮食生产造成不 利影响。
土地退化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导 致土地退化,使得粮食产 量下降,品质降低。
生态农业发展不足
尽管生态农业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 和品质,但由于其发展缓慢,导致 其在粮食生产中的比重较低。
缺乏科技创新
在粮食生产方面,科技创新的投入 和应用相对较少,制约了粮食生产 效率和品质的提高。
粮食储备体系问题
储备设施不足
我国粮食储备设施陈旧、分布不均和容量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 难以满足大规模、高效、安全的储备需求。
建立多元化储备体系
01
加强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合作,建立多元化的粮
食储备体系。
提高储备设施水平
02 加强储备设施建设,提高储备设施的现代化水平,确
保粮食储存的安全和品质。
加强储备调控能力
03
加强政府对储备的调控能力,确保储备粮的合理使用
和市场的稳定。
加强粮食流通体系建设
优化物流布局
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

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据介绍,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较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足,市场供应充裕。
与此同时,我国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粮食安全仍面临耕地总量少、质量总体不高,粮食稳产增产难度加大、储备体制机制有待健全、流通体系有待完善、加工能力有待提升、应急保障有待加强、节约减损有待规范等诸多问题挑战。
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对推动解决上述问题,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防范和抵御粮食安全风险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如何保障粮食安全在夏粮收获稳步推进、夏粮有望再获丰收之际,我国持续加强财政支农力度,惠农政策一个接着一个。
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近日发布2022年重点强农惠农政策,一如既往地把支持粮食生产放在农业的首位。
一项项极具针对性的精准支农政策,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全年粮食丰收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用好用活用足用准这些利好政策,势必将进一步增强我国粮食自我保障能力,让粮食安全更安全。
立足国内、基本解决吃饭问题,是我国一以贯之的大政方针。
党的____以来,我国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采取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更稳。
然而,我国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潜在隐患。
今年面对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粮食生产成本高企等问题,我国紧盯粮食稳产增产的目标,实打实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布局,稳粮食、扩大豆、扩油料,努力补强粮食安全“短板”。
从目前夏粮收获情况看,小麦产量高、品质好,有望在高起点上再获丰收。
在做好夏收的同时,要接续做好夏播夏管,种足管好秋粮,努力搭好秋粮丰收的架子,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基础。
耕地和种子是实现粮食稳产增产的关键。
高标准农田对我国粮食增产贡献率大约为10%到20%,良种对我国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4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0
60.0
40.0
系列1
20.0
0.0 1 3 5 7 9 11 13 15
2、主要粮食生产国(2010年)
2、主要粮食生产国(2010年)
2、主要粮食生产国(2010年)
4、玉米主产国(2010年)
4、玉米主产国(2010年)
5、稻谷主产国(2010年)
5、稻谷主产国(2010年)
(三)中国政府
2010年4月,商务部发布关于加强供港粮食及 其制粉出口管理问题的通知,特别强调,供港 粮食及其制粉出口许可证仅限用于对香港出口 ,严禁企业以任何形式将上述产品出口至其他 国家和地区。在有关出口许可证的备注栏内需 加注“限于出口至香港,不得转口”的字样
(三)中国政府
国务院2010年3月召开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 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 院总理温家宝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充分 认识进一步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 ,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发出更加明确、 更加直接、更加有力的信号,调动和保护农民 种粮积极性,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
美国西部、东北部消费者不满超市限量购买粮 食
英国:大小饭店和餐馆近几个月普遍开始上调 菜单价格,遭遇了一场食品价格通货膨胀
日本家庭主妇则四处寻觅蛋糕黄油
(二)国际社会采取行动
2008年7月18日,第62届联合国大会就全球 粮食和能源危机问题举行特别会议,讨论如何 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以应对粮食和能源价格 上涨所带来的挑战。
2008年7月7—9日的八国峰会
8日下午,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发表《关于世界粮食安 全保障的G8首脑声明》,表示要采取所有可能的对 策,应对世界粮食价格高涨导致的多方面危机。 声明说,要改变目前对农业的援助和投资全面减少的 状况,大幅增加对发展中农业国家的援助;对非洲农 业开发计划的实施进行支援,让符合这个计划标准的 非洲各国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在5到10年间增加一倍; 要促进非洲农业的研究开发、技术普及和人才培养。 声明还表示,八国集团将向相关国家提供100亿美元 以上的援助。
饲养作为肉用动物——扩大需求 发展生物燃料——扩大需求
投机资本的投机炒作
美国使用玉米生产乙醇
二、世界粮食生产与贸易格局
1.总产增长情况(2010年)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0
1 4 7 10 13 16 19 22
系列1
人口增长情况(1999—2010)
1983—1989年为“过渡时期”。 90年代以来属于“北粮南调”。1990—
1994年,南方人均粮食占有量由377公斤 下降到347公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3.8 公斤。起初,主要是调入玉米和小麦,年 调入1300万吨。1993年开始,又出现了 “北米南调”。率先成为调入区的是长江 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2009年4月10日英国首相布朗呼吁国际社会 采取行动控制世界粮食价格上涨。
2009年12月17日,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迪 乌夫在罗马指出,由于供应和需求因素的共同 作用,加上粮价、油价高涨,世界面临着一个 “非常严重的危机”。他呼吁,世界各国立即 采取措施应对粮食危机。
(三)中国政府
2010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 则通过《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 和《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 体规划》。会议指出,中国保障粮食安全 面临严峻挑战,必须加快构建符合国情的 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建国以来粮食单产变化
400 300 200 100
0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系列1
建国以来粮食播面变化轨迹
250000 200000 150000 100000 50000
0 1 3 5 7 9 11 13 15
系列1
3、中国粮食品种结构(2006年)
4、中国的粮食生产布局及变动(2006)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 (2008-2020年)(2008年11月)
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2009-2020年)(2009年4月8日)
四、中国的粮食安全政策
(一)局势判断: 当前中国粮食安全总体形势是好的,粮食综合
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给日益丰富,供需 基本平衡。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人口 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呈刚 性增长;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 因素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中国粮食供 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 严峻挑战。
(三)中国政府
2010年12月20日,国家取消小麦等原粮及制 品的出口退税。
2010年12月30日,则进一步规定,自2011 年1月1日—12月31日,对小麦、玉米、稻谷 、大米、大豆等原粮及制品征收5%—25%的 出口暂定关税,其中,小麦及制粉为20%和 25%。
(四)对危机根源的探讨
全球变暖——生产减少 国际油价暴涨——生产成本上升 粮食储备创新低——调节能力变弱 限制粮食出口——减少国际市场供应
联合国粮农组织警告,2020年将有36 个国家面临食物短缺。
亚洲:
印尼民众因创纪录的黄豆价格上街抗 议
巴基斯坦因小麦短缺导致社会骚乱
印尼民众3月上旬抗议大米等食物价格上涨。
非洲:
2008年4月至今,布基纳法索、喀麦 隆、埃及、科特迪瓦、毛里塔尼亚、 莫桑比克、塞内加尔、索马里、苏丹、 刚果(金)等国发生骚动或暴乱。
4、中国的粮食生产布局及变动(2006)
4、中国的粮食生产布局及变动(2006) 分品种
稻谷生产布局
稻谷生产布局
玉米生产布局
玉米生产布局
玉米生产布局
中国的小麦生产
中国的小麦消费
小麦生产布局
小麦生产布局
豆类生产布局
豆类生产布局
4、中国粮食布局及变动
由“南粮北调”变为“北粮南调”。这里的 “北方”指华北、东北、西北、河南、山东等 15省(区),其余为“南方”。
美 国:3198万吨 加拿大:1400万吨 阿根廷:1000万吨 本年度,中国净出约226万吨
4、大豆(2010年)
总量:6000多万吨 中国最大,进口油料大豆3082万吨,约占世
界大豆贸易量的50%。占国内大豆消费量的 60%以上,占油用大豆消费的80%。 出口
美国 巴西 阿根廷 占世界总产(%) 38.8 25.2 17.2 占世界出口(%) 27.0 31.0 31.0
建国以来中国粮食生产的增长轨迹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
1 3 5 7 9 11 13 15 17
系列1
2、中国粮食单产变动
年份 单产(公斤/亩)年份 单产(公斤/亩)
1949 69
1980 183
1952 88
1982 209
1957 98
1984 241
1949—1982年的30多年内,一直是“南粮北 调”,年均调运量为1200万吨,1982年的调 运量为1500万吨;当时,南北方的生产份额为 6:4(但南方的耕地仅占40%),南方人均粮 食占有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公斤。所以,以 前的农业发展纲要有“过黄河”、“过长江” 之说。
4、中国粮食布局及变动
7、粮食自给率
生产量/总需求量
日本的情况较为特殊: 就口粮(稻谷)而言,其自给率超过100%; 进口的主要是玉米(作饲料)和小麦。 对于不得不进口的大米,日本也有相应的对策。
他们将其贮存起来或用作国际援助,不让冲击 日本国内大米市场。
三、河南粮食生产在全国的地位 (2006年)
第一产量大省,总产占全国的10%。
1984年8146亿斤增加到1993年的 9128亿斤,用了9年,平均年增109 亿斤。
由1993年的9128亿斤达到1996年的 10090亿斤,用了3年。
改革以来中国粮食播面变化(亿亩)
20.0 15.0 10.0 5.0 0.0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系列1
(三)主要措施(新增1000亿斤规划)
(二)政策目标
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构建符 合中国国情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 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一
万亿斤以上 2020年:达到一万零八百亿斤以上
增加1000亿斤所花费的时间
由7000亿斤达到8000亿斤,是从 1982年(7090亿斤)到1984年 (8146),仅2年
粮食问题 与中国的粮食安全政策
一、世界粮食危机
(一)主要事件 从2008年9月起到2011年末,国际市场
小麦:上涨112.0% 大豆:上涨 75.1% 玉米:上涨 47.3% 大米:上涨 3.1% 2012年前2个月又上涨了9%。 2008年年中至今,全球粮价上涨40%多。
世界粮食的库存量 1990-1999年:100天 2000-2006年:111天 2010年: 54天
三、我国的粮食供求格局及变动
1、总产量 2、单位面积产量 3、粮食品种结构 4、地区布局 5、进出口 6、消费结构 7、粮食自给率
1、粮食总产量变动
1、粮食总产量变动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9389.4 9680.4 9949.6 10030.0 10570.0
小麦第一,占全国的27%。(山东第二, 占18.1%。)
玉米第三,占9.9%。(第一吉林,占 13.6%,第二山东,占12.1%。)
豆类,第七,占3.6%。(第一是黑,占 31%)
稻谷,第16位,仅占2.3%。
河南省的粮食品种结构(2006年)
产量结构(2006年)
四、中国的粮食安全政策
科学确定粮食增产技术路线,重点从改造中低产田、 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复种指数、推广重大技术措 施、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加大病虫害防控等6个方 面挖掘粮食增产潜力。要发挥比较优势,完善粮食生 产区域布局。增强粮食主产区产粮大县商品粮调出能 力,提升非主产区产粮大县的区域自给能力,适度开 发粮食生产后备资源,提高其他地区粮食生产水平, 重视节水灌溉和生态保护。要完善政策,增加政府投 资,调动金融机构、农业企业和农民增加粮食生产投 入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