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故乡教案

合集下载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与实施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与实施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教学目标通过讲解,教师将要求学生:1.熟悉这首诗歌的主题,并且知道这个主题对于人类的意义;2.理解这首诗歌的形式,包括诗歌结构、韵律特点;3.分析这首诗歌使用的语言特点,如闻、视、触、听等肢体语言的运用;4.以经典散文为范本,学会如何运用不同的肢体语言去丰富和增加自己的文学表达能力。

二、教学设计1.教学前期教师应该从这首诗歌的背景入手,介绍作者鲁迅和他的生平。

向学生提出问题,如鲁迅如何被视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哪些是著名的?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审美风格和思想。

2.教学中期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歌。

通过高度重视语音、语调、韵律、停顿等元素,外化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同时,教师应该着重分析这首诗歌所使用的语言特点。

例如,“远处山的轮廓”是用“视觉”来描绘的,“听到犁车声”是用“听觉”来描绘的,“闻到树木的芳香”是用“嗅觉”来描绘的。

通过细致的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3.教学后期通过这首诗歌的教学,学生应该意识到肢体语言在文学中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尝试运用这种方式丰富自己的文学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用肢体语言描绘一个地方?”学生可以通过锻炼自己的肢体语言能力来回答这个问题。

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口头的练习,然后再进行书写。

三、教学实施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施教学:1.向学生提供这首诗歌的文本,并让他们自己阅读。

2.将学生组织成小组,组织讨论、表达观点,促进学生参与和展开口头表述。

3.重读这首诗歌,并鼓励学生讲述它的故事。

4.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艺术特点,并通过类似实例重新让学生理解这些要素。

5.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诗歌所描绘的地方。

6.为了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他们写一篇类似于《故乡》这样的散文,并通过他们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增加表达的深度和真实感。

四、教学评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1.让学生口头表达,听起来能不能表达这首诗歌的主题、语言特点、诗歌形式等;2.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情况,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3.评估学生的书面作品,包括散文、小组讨论的文字记录等。

初中语文《故乡》教案——高正教师

初中语文《故乡》教案——高正教师

初中语文《故乡》教案——高正教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故乡》,内容包括:阅读课文,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情感。

重点: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乡村风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故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 课堂讲解:a. 分析小说的情节,梳理故事发展脉络。

b. 讲解人物形象,分析其主要特点和作用。

c. 讲解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4. 例题讲解:针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选取典型题目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小说人物和情感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故乡》2. 内容:a. 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b. 人物:我、母亲、闰土、杨二嫂c. 情感:怀念、感慨、期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描述一下你心中的故乡。

b.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人物,谈谈你的看法。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和创作风格。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分析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安排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初中语文《故乡》教案——高正教师

初中语文《故乡》教案——高正教师

初中语文《故乡》教案——高正教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的《故乡》一文。

该文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详细描绘了主人公回故乡的经历以及与家乡亲友久别重逢的情景,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示了时代变迁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和心理变化。

2.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感悟生活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引导学生认识并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关爱他人、珍惜友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变化,理解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深刻反思。

重点: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学习人物描写方法,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PPT展示一组关于故乡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故乡的印象,引发学生对故乡的思考。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同时关注生字词。

3. 精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关注人物描写,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

4.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我”与闰土、杨二嫂之间的关系,探讨作者如何通过人物心理变化反映时代变迁。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段关于人物心理描写的文段,进行分析,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每组推荐一名代表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板书分为两部分:一是小说的基本情节结构,二是人物心理变化及主题思想。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我的故乡”为题,写一篇关于故乡的作文。

答案:学生需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描绘故乡的风景、人物、故事等,展现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 作业题目: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变化,谈谈你对时代变迁的认识。

答案:学生需从小说中选取相关文段,结合人物心理变化,阐述对时代变迁的认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初中故乡教案

初中故乡教案

初中故乡教案年级学科: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引导学生感悟故乡情怀,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1. 分析课文中的形象描写,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情感表达。

2. 学会从文学作品中体会故乡情怀,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我”与“故乡”的象征意义。

2. 引导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感悟故乡情怀。

教学准备:1. 课文《故乡》及相关背景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鲁迅作品,了解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 提问:“故乡”在你心中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分享对故乡的印象。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故乡》,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课文《故乡》的基本情节,分析主人公“我”与故乡的关系。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我”与“故乡”的象征意义。

3. 讲解课文中的形象描写,如故乡的自然风光、人文环境等。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故乡对自己的意义。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五、感悟故乡情怀(5分钟)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对故乡的情感。

2. 引导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感悟故乡情怀。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乡情怀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故乡的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故乡》,引导学生感悟故乡情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悟故乡情怀。

初中故乡课文教案

初中故乡课文教案

初中故乡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培养创新思维。

(3)学会如何将课文中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3)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词和短语,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

(2)如何将课文中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歌曲等引导学生回忆故乡的风土人情。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故乡的特色和故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生词和短语。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每组选取一个修辞手法或表达技巧,进行示范讲解。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

(2)结合课文内容,讲解故乡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

5. 实践环节(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能,创作一篇关于故乡的短文。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

6.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生词和短语。

2. 深入思考课文中的主题,撰写一篇读后感。

3. 结合课文内容,开展一次故乡文化调查活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故乡的风土人情,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故乡》教案

《故乡》教案

《故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掌握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内涵和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培养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掌握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难点:体会鲁迅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小说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知识讲解:介绍小说的背景和主题,帮助学生了解小说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3.阅读课文: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师指导阅读技巧,帮助学生理解小
说内容。

4.赏析小说: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感受鲁迅独特的艺术
魅力。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5.课堂互动: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课堂互动和交
流。

6.作业布置: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或仿写一篇小说等,巩固所学知识和提
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反思
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情况来评估教学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初中初三语文上册《故乡》教案

初中初三语文上册《故乡》教案

初中《故乡》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具体的人物形象、今昔的环境、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分析,使学生领悟本文主旨,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材分析:1.重点:领悟在景物描写和肖像描写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2.难点:品味文中议论性的语句,体会它们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设想:这篇小说的情节比较淡化,但是环境描写、人物刻画则比较丰满,对比手法的运用比较典型,所以在教学中,对情节略讲,把重点放在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的对比分析上。

第一课时主要人物是把握小说的情节、线索,理解重点语句,了解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分析人物,在对比中把握人物的性格变化,探究小说的主题。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课型:讲读课—---通过讲读把握小说的情节,理解有关语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把握小说的情节和线索,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由《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导入。

“乡愁”在我国历不同时期有不同的。

余光中的《乡愁》表达了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思念,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思想感情。

2.那么鲁迅《故乡》中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板书课题)二.检查字词(PPT):阴晦(huì)萧索(xiāo)猹(chá)五行缺土(híng)弶(jiàng)獾猪(huān)潮汛(xùn)髀(bì)愕然(è)颧骨(quúngǔ)嗤笑(chī)吓(hè)瑟缩(sè)深黛颜色(dài)惘然(wǎng)恣睢(zìsuī)三.指导阅读:(一)复习小说的知识,注意把握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2篇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2篇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2篇第1篇: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一、教材说明、分析: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

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

该课书首先请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之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3)重点:人物形象特征及其构成缘由。

"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4)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

"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三、程序设计说明:1、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问题1:我所认识的鲁迅。

(幻灯展示)问题2:甚么是小说?小说鉴赏应注意些甚么?(幻灯展示)2、点明学习目标和重点,进入新课。

3、讲解"重复"和"对比"的含义。

(不请求学生背下来)重复:就是在写作进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对比:就是在写作进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反、相对、相背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教学设计知识目标: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教育目标:教学生由此及彼,联想到自己故乡的变化及自己的感受。

重点难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 .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策略方法:朗读法、预习法。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请两位学生朗读第12自然段开头和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两段景物描写,前者多么明朗、美丽、令人神往;后者多么晦暗、萧条、令人悲凉。

前者是小说中\'我\'头脑中想象出的二十年前的故乡的图画;后者是\'我\'眼睛里看到的二十年后的故乡的实景。

二十余年过去,故乡景色在作者眼中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作品中的\'我\'怀的是什么感情呢?让我们深入地了解写作背景,认真地阅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2. 介绍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回故乡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

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3. 作家、作品介绍: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人。

选自《呐喊》(小说集)。

(《百草园》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4. 出示幻灯片,检查词语预习:阴晦(hui)瓦楞(leng)胯(kua)下獾(huan)秕(bi)谷鹁鸪(bo)(gu)髀(bi)嗤(chi)笑絮絮(xu)瑟(se)索蜷(quan)缩寒噤(jin)折(she)本惘(wang)然恣睢(zi)(sui)潺潺(chan)黛(dai)色愕(e)然五行(hang)5.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

6. 讨论课文段落: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一(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一片破败萧索的景象及当时的感触,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二(从“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经一扫而光了”):“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着重刻画了闰土、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是小说的主干部分。

第一层(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写“我”到家时的情况。

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天真无畏、深厚友谊;对二嫂的比照——小市民习性更厉害第二层(到“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写“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情况。

(全文重点)第三层(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告别闰土与故乡。

三(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结束):“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极大的愤懑,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7.完成表格:变化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外貌动作语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话描写、外貌描写的作用。

2.理解课文通过人物形象的对比来突出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理清了小说的线索和情节,对课文已比较熟悉,现在我们来讨论闰土的形象塑造。

2.分析闰土人物形象:(朗读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第55自然段)《故乡》写闰土着重的是前后对照的方法。

作品从哪几方面进行对照?通过对照突出了什么?明确:(1)外貌对照: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亲可爱;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经济生活的艰难和精神负担的沉重)。

(2)动作、对话对照:少年闰土:雪地捕鸟,月夜刺碴,\'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聪明勇敢、活泼开朗;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迅哥儿”改称“老爷”,写出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束缚。

“厚障壁”就是所谓“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阂。

(3)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照:对我: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情真意切,亲密无间;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

——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4)小结: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

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

3.二嫂人物形象(外貌、对话、动作描写):(朗读39自然段—52自然段)小说对二嫂的描写,先闻其声,再见其人。

外貌描写——\'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对话描写——动作描写————她的说话和动作表现了她尖嘴利舌,贪小泼辣的小市民习性和日趋贫困的生活。

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我\'的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过程: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上两节课,我们认识了几种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并分析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

这节课,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我\'的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丰富的语言涵,从而理解作品表现的主题。

2. 讲读第三段,离开故乡:这一段主要写\'我\'离别故乡时的怅惘情绪和对未来的希望。

(学生读第78-85自然段)(1)\'我\'这次是\'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到异地去谋生。

离开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明确:“我”只感到“有些惘然”,“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而且一想到在故乡所遇到的人和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这“高墙”就是社会造成的精神上的“厚障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再想起闰土今昔的巨变,\'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由于有感于这复杂的世事变化,因而\'我\'对未来想得很多。

(学生齐读86~88自然段)(2)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明确:闰土崇拜神鬼的偶像,态度虔诚,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好起来,这种愿望是\'切近\'的;而\'我\'对未来充满希望,\'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是\'茫远\'的,实现自己的这一希望又是非常艰巨的。

因此,\'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段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

这段文字,意味深长,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3. “我”的人物形象:(心理描写。

主要采用心独白,直抒胸臆的方法。

)(小说不同于一般记叙文,小说中的人物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人物形象,“我”不是作者。

是一个线索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要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形象。

故乡萧索的景色显示了当时农村的凋敝,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现实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距离太大,\'我\'非常失望,从而抒发了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无比憎恨的感情。

闰土的巨大变化,与\'我\'的思想隔阂刺痛了\'我\'的心,思想上引起极大震动、悲哀、愤慨。

哀其不幸,寄予无限同情。

4. 理解课文环境描写的作用:提问: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

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丽画面,这又说明了什么?明确:现实的故乡一片荒凉、沉重、窒息,“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