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植物的叶》教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植物的叶教科版

科学三年级上第一单元《5、植物的叶》教案5、植物的叶教学目标:⒈知识与能力:(1)科学概念: 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2)过程: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3)方法: 实物观察法、对比观察法、小组讨论法并配合课件展示(4)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观察能认识各种不同形状的叶并能找出叶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了解并会观察叶的生长变化过程。
难点:找出叶的相同之处,总结出各种形状的叶教学过程:一、复习: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植物的干和枝都叫茎,像大树那样的茎叫木质茎,像小草那样的茎叫草质茎,具有木质茎的植物叫木本植物,具有草质茎的植物叫草本植物,生活在陆地上的植物叫陆生植物,生活在水中的植物叫水生植物。
(以上这些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回答,)二、猜谜、导入新课:1、猜谜:“叶儿像针,花儿火红,姑娘摘花,染红指甲”说的是什么植物?(指甲花)。
2、了解凤仙花的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组成(出示挂图或课件提问各部分并总结)3、齐读:凤仙花,真美丽,身体可分六部分: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4、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认识“植物的叶”(板书课题)三、讲授新课:(一)、观察比较叶的不同点:1、检查学生带来的叶。
2、让个别学生说出自己带的是什么植物的叶并展示给同学。
3、欣赏老师带来的叶和课件中下载的各种植物的叶。
4、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些叶有哪些不同点并进行提问。
5、小结: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宽窄、叶柄的长短等都不同。
6、认识各种形状的叶(出示挂图、实物及课件)7、读下面歌谣:叶的形状各种各样:银杏叶,是扇形,法桐叶,是掌形,松树叶,是针形,玉米叶,是带形,槐树叶,是卵形,牵牛叶,是心形,荷花叶,是圆形,柳树叶是披针形。
第5课 《植物的叶》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5课《植物的叶》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这节课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五课,在第一课中,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什么是科学观察。
对大树的观察是一个比较大的系统观察,而这节课是学生将宏观观察转向一个小局部观察的开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开展观察植物的叶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植物的叶的判断。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马上要开始科学探究了,你们准备好了吗?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画面。
(课件出示——四季图) 注意观察图上的叶子。
2、师:刚才你观察到什么?生:自由汇报。
师:是的,五彩缤纷的叶子把大地装点得更加美丽。
这节课,我们就来当一回小科学家,一起来探究植物的叶。
(出示课题——5、植物的叶)二、分类、明确标准。
1、个人分。
①、数一数,你共有几片叶子?②、按自己的方式分一分,这里面共有几种植物的叶?2、明确分类标准。
3、同一种叶还有哪些相似之处?叶的形状叶的边缘叶的表面等三、观察叶的结构。
1、这么多的叶子它们身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下面我们来探究叶的结构。
生:拿出一片完整的叶子,仔细观察,它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①观察、汇报。
(师板书)小结:可见一片完整的叶子是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脉是叶片的一部分。
②自我介绍叶的相同结构。
2、新鲜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四、了解叶的生命特征及生长过程。
出示带有不同时期生长情况的叶子的枝条。
活动:(1)观察同一根枝条上的叶子有什么不同。
《植物的叶》的科学教案(通用6篇)

《植物的叶》的科学教案〔通用6篇〕《植物的叶》的科学教案〔通用6篇〕《植物的叶》的科学教案篇1教学目的:科学概念: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根本功特征。
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场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根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开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教学准备: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的新颖叶和落叶。
老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学过程:一、统计搜集到的树叶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搜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搜集树叶的。
是呀,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
如今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展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二、观察比拟树叶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3、比拟:同时观察所有完好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一样的构造吗?是呀,大局部叶具有叶柄、叶片构造,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1、观察:比拟新颖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一样和不同?考虑:长在树上的新颖叶与落叶的最大的不同表如今哪里?是呀,新颖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2、描绘: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吗?3、总结: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渐渐地长大,变老。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植物的叶》教案word精品文档7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植物的叶》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教材。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第五课:植物的叶。
教科书中12、13页的内容。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是整套教材的起始册,第一单元《植物》以植物作为观察对象,以观察为主线安排了一些系列活动,学生观察了一棵树后,获得了关于这棵树的轮廓性认识,然后引导孩子关注树的某一部分叶的观察。
本课共分三个部分:分叶子、比较叶的相同和不同、观察叶的生长变化。
本课要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探究常见叶子的结构特征和叶的生命过程,培养学生研究树叶的兴趣和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小学生很好动,比较喜欢表达自己的思想,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自我表现愿望。
对于生活中常见的叶子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这种认识不完整,也不够深刻。
针对学生的情况,在设计本课时,我创造机会让学生去经历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的活动,把科学课变得更生动、更有趣,拉近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使学生们喜欢上科学课。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1、统计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2、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四、教学准备:每组学生准备:一些叶,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这节课,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树叶)先来问问:树叶是什么颜色?(绿色、黄色、红色、嫩绿······)还知道有别的颜色吗?大家有没有兴趣非常仔细的来观察这些树叶?(有)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植物的叶(板书课题)(二)体验探究:一、分一分,摆一摆:出示问题:1、数一数有几片叶子?生活动:数一数,摆一摆,汇报数量。
教科版科学三上《植物的叶》说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植物的叶》说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植物的叶》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探究叶子的形态、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植物的叶子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以及叶子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植物入手,探究植物的叶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植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植物的基本特征。
但在观察和探究植物叶子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叶子的基本结构,了解叶子的功能,学会观察和描述叶子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叶子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叶子的基本结构、功能和生长过程。
2.教学难点:叶子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和功能,以及叶子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指导学生观察叶子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实验法:学生进行叶子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叶子的功能。
4.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叶子标本、显微镜、实验器材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透明胶带等。
3.教学资源:相关课件、视频、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叶子标本,引导学生关注叶子的形态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叶子有什么作用吗?”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介绍叶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叶肉、叶脉、叶柄等。
同时,展示叶子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叶子从发芽到成熟的过程。
三年级科学上册《植物的叶》教案 教科版

⒌植物的叶
一、教材简析:
学生对叶子的经验是很丰富的,但是对叶的结构认识不够,特别是对叶的生命过程认识不够。
研究叶子是从是不是同一种叶开始,发现叶子有相同的结构。
再从新鲜的叶与落叶的比较中,显出叶子的生命特征,最后从一条枝条上的叶子变化过程中看出,叶子具有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从而显出叶子的生命轨迹。
让学生从植物器官的角度进一步体会到,植物的整体具有生命特征。
二、教学背景:
本课是在观察了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个体之后,出现的专门观察植物器官的内容。
植物的个体具有生命体的特征,植物的叶也具有生命体的一些特征,从而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生命特征。
三、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植物的叶∣教科版

2.叶也是有(生命)的。
3.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
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二、选择题
1.我们观察树叶时(B)在树上随意摘树叶。
A.可以B.不可以C.不确定
2.判断是不是同一种树叶,主要看叶子的(B)
是不是差不多。
A.大小B.形状C.颜色
三、判断题
1.新鲜的叶与落叶相比,除了颜色不同,其他都相同。(╳)
这些不同树的叶子有着相同的结构你发现了吗?
一张完整的叶一般由叶柄和叶片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子的形状有披针形、卵形、心形、盾形、戟形;叶缘的形状有全缘、齿缘、波状缘;叶裂。
叶脉形状
在叶片中,输送水分和养分的部位叫做叶脉。有些叶脉成平行分布,例如鸭拓草、水稻、竹子等。有些植物的叶脉成网状分布,例如朱僅、向日癸、凤仙花等。
到户外去捡树叶。
统计树叶。
仔细观察叶子说明它们是不是同一种叶子。
了解叶子的构造。
比较新鲜的叶和落叶有什么区别。
说明植物的生长过程。
对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思想进行强化。
为今后的学习做铺垫。
这个环节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点。
掌握一些知识点。
观察叶的相同不同和结构。
对本课的总结。
巩固提升
一、填空题
1.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
怎样判断是同一种叶
叶子(形状、颜色、大小、叶脉纹理、气味)等方法ຫໍສະໝຸດ 别是否同一种叶。温馨提示:
1.先用眼睛观察自己准备的叶子,你看到了什么?2.再用放大镜观察这些叶子,你又发现了什么?3.完成实验记录表。
实验记录表
观察内容
用放大镜看
用眼睛看
我们的发现
三年级上册科学《植物的叶》教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科学《植物的叶》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植物叶的结构、功能及分类等基本知识;理解并能够描述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能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等方法,对不同种类的叶子进行分类;了解一些常见的植物叶的特点及其适应环境的原因;通过对植物叶的学习,培养基础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2.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爱植物、关注大自然的情感和态度;激发学生学科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植物叶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公司不同种类的叶子进行分类;了解植物叶的特点及其适应环境的原因。
2.教学难点理解并描述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对不同种类的叶子进行分类。
三、教学内容1.植物的叶子的结构及其功能植物的叶子是植物体内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通过观察、手摸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植物叶子的结构(如叶片、叶柄、叶脉等)和功能(如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通过对植物叶子的一些实验,让学生深入了解植物叶子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并理解光合作用对生命的重要性。
2.植物叶类的分类让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的植物叶片,学会分类。
比如按照叶片的形态分类,如心形叶、椭圆形叶、长条形叶、针形叶等;按照叶脉的排列方式分类,如并列叶脉、网状叶脉等。
通过分类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植物叶片的特点、形态等,从而对植物的叶子有更深入的认识。
3.植物叶片的特点及其环境适应性通过观察不同的植物叶子,让学生了解植物叶子的特点、形态、颜色等,进而了解不同的植物叶子适应不同的环境形成的原因。
如黄杨、松柏等针叶类植物的叶子形态更加尖而锐、更加坚硬、表面光滑。
这种适应形态形成的原因是为了防止水分在干燥的季节被蒸发,从而保护植物不受干旱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形象展示法通过PPT、十分生动的图片和实物模型等形式,向学生展示植物叶的结构、功能、分类、特点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并能够从直观性上理解植物叶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植物的叶》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教材。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第五课:植物的叶。
教科书中12、13页的内容。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是整套教材的起始册,第一单元《植物》以植物作为观察对象,以观察为主线安排了一些系列活动,学生观察了一棵树后,获得了关于这棵树的轮廓性认识,然后引导孩子关注树的某一部分叶的观察。
本课共分三个部分:分叶子、比较叶的相同和不同、观察叶的生长变化。
本课要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探究常见叶子的结构特征和叶的生命过程,培养学生研究树叶的兴趣和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小学生很好动,比较喜欢表达自己的思想,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自我表现愿望。
对于生活中常见的叶子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这种认识不完整,也不够深刻。
针对学生的情况,在设计本课时,我创造机会让学生去经历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的活动,把科学课变得更生动、更有趣,拉近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使学生们喜欢上科学课。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1、统计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
2、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学生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四、教学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一些叶,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树叶)先来问问:树叶是什么颜色?(绿色、黄色、红色、嫩绿······)还知道有别的颜色吗?
大家有没有兴趣非常仔细的来观察这些树叶?(有)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植物的叶(板书课题)
(二)体验探究:
一、分一分,摆一摆:
出示问题:
1、数一数有几片叶子?
生活动:数一数,摆一摆,汇报数量。
【设计意图:通过数一数,使学生对自己手中的树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喜爱,像玩玩具一样。
同时此活动,也是一个小的热身准备。
为后面的活动打基础。
】
师:现在老师想看看,谁的观察力最强,谁是细心的孩子。
2、按自己的方式分一分,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独立动手分树叶。
生活动:汇报
师:同学们都认真地思考了,你们根据什么确定这些树叶是同一种树的叶的。
生活动:发现以形状为标准,形状是否相同就决定了这些叶是不是同一种树叶。
师小结:给叶子分类的方法很多,但是要得到同一种叶,就一定要根据叶的形状来分类。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科学探究小活动,学生手脑并用,要分类就得先观察手中叶的特征,并在发现叶有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基础上,总结出只有形状相同的叶才是同一种叶。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重视证据,大胆质疑的良好科学态度。
)
3、师:统计一下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
生活动:汇报分类结果。
师小结:孩子们,你们表现很出色,汇报的很完整。
你们喜欢与同学合作学习吗?
(设计意图:在自己分树叶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分一分小组内共有几种树叶,摆的过程中,学生对树叶的认识进一步增强。
这既是对分类方法的巩固与练习,又培养了学生乐于与人合作的意识。
)
二、比一比:
出示一些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的树叶,让孩子判断是不是同一种叶。
1、质疑: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生活动:观察
2、讨论:
(1)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
(2)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
预设1:是同一种叶。
预设2:不是同一种叶。
师: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预设:形状是否相同。
生活动:观察得出结论,观察到了形状相同,才说它们是同一种树叶。
(3)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生活动:观察发现同一种叶除了形状相同以外,还有许多相同特征。
生活动:看,摸,闻,尝。
预设:叶片上有一根根的细丝;叶边缘有锯齿……
(设计意图:观察是一种最基本的科学技能,让孩子把目光放在细微之处,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获得对叶的全新认识。
在观察中获取知识,获得学习的乐趣,学会学习,学会倾听,学会与人分享,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果发现不多也没关系,可以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发现叶的结构组成。
)
3、比较:对比观察不同种类的叶,发现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
预设1:叶由叶片和叶柄二部分组成。
预设2:叶由叶片、叶柄、叶脉三部分组成。
师适时解惑:伸出你的一只小手,把你的小手臂当作叶柄,学生自然会说出,手掌就是叶片,手掌上的纹路就相当于叶子的叶脉。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学生马上明白了,叶脉不是叶的一个单独的部分,而是长在叶片上的一部分。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叶的结构,充满童趣。
】
三、观察叶的生长变化: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
(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
2、观察与思考: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
3、找一找: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
(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
师:结合板书比喻:这根枝条好像人类的一生,从左到右分别是幼年、童年、青中年、老年、死亡。
检验一下是否贴对了?
改正的过程,也是对各阶段叶的再认识。
然后进行讲解:
(1)长在枝头上的是芽,形状最小,是叶最嫩的阶段,叫叶芽;(2)从大小和颜色上进行对比就可以得出嫩叶;
(3)接着让学生找一找哪一个是“人到中年”的叶子,大家自然想到长大的叶子;
(4)再往下进行就不用老师提醒,学生马上联想到人老时很多人会驼背,叶子的边缘就会卷曲起来这就是枯黄的叶子;
(5)至于枯叶失去了生命特征,就跟人失去了生命特征一样。
(设计意图:新课标注重学习的过程,本环节学生通过动手贴叶子,和形象的比喻来认识叶的各个生长阶段,孩子不仅认识了叶在各个阶段的特征,而且,认识到叶的生命过程与人的一生极为相似。
在学习的过程中把科学与人对生命的感悟融合在一起,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珍惜和感动。
)
(三)、总结升华:
1、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叶宝宝找小主人的游戏:
(1)师:从你的叶子中找到你认为最特别的一片。
仔细观察,记住特别之处。
(2)师:然后把这些最特别的叶子收上来。
用实物投影出示其中的一片,问“这是谁的叶宝宝,它的小主人在那里?”
(3)生活动:认一认,说一说。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检验,考验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并且,通过这个活动, 学生把一片小叶子视若珍宝,培养了学生爱护关心弱小,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的健全人格. 】
2、小结:叶还有许多秘密,这节课我们还没有发现的,大家可以课下搜集关于叶的知识,然后和同学们共同分享。
【设计意图:教是为了不教,钓胜于鱼。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把课上的活动延伸到课外,让孩子们带着收获和新的疑问走进生活。
】
(四)、拓展:
师:你喜欢树叶吗?那么不要把捡来的树叶浪费。
展开想像的翅膀,用你灵巧的小手,发挥你的聪明才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叶的喜爱之情吧。
可以做树叶拓印画、树叶贴画、树叶书签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对叶的喜爱之情,转化为具体行动,进行创意小制做,给孩子创造个性发展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