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师笔记整理
中医妇科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妇科师承跟师笔记
作为一名中医妇科师,我有幸跟随一位资深的中医师学习。
在这段时间里,我记录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以下是我的跟师笔记:
1. 诊断方法:中医妇科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外在表现,以及询问病史、症状等信息,综合分析得出诊断结果。
2.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妇科疾病多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常见的病因包括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生活作息不规律等。
病机上,中医强调阴阳失衡、气血瘀滞等因素。
3. 治疗方法: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治疗、针灸、艾灸、拔罐等。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白芍等,具有调经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
针灸和艾灸可以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4. 调理养生:中医强调预防胜于治疗,因此对于妇科疾病的调理养生非常重要。
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营养的均衡,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此外,适当的运动和按摩也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舒缓症状。
5. 医患沟通:作为中医师,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要耐心倾听患者的病情描述,了解她们的需求和担忧,并给予恰当的建议和安慰。
同时,要及时向患者解释治疗方案和药物的作用,增强她们的信心和合作意愿。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40篇范文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40篇范文日期:[具体日期]天气:[天气状况]跟师地点:[诊所/医院名称]一、病例一。
(一)患者信息。
- 姓名:张某。
- 性别:男。
- 年龄:25岁。
- 职业:公司职员。
(二)主诉。
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2天。
(三)现病史。
患者2天前因劳累后外感风寒,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5°C,恶寒明显,加衣被不能缓解,头痛连及项背,鼻塞声重,流清涕,无汗,咳嗽,咳痰清稀色白,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四)辩证。
风寒感冒。
外感风寒之邪,束于肌表,卫阳被遏,故恶寒发热;寒性凝滞,经脉拘急,故头痛连及项背;风寒之邪侵袭肺卫,肺气失宣,则鼻塞声重、流清涕、咳嗽咳痰清稀;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在表之象。
(五)治法。
辛温解表。
(六)方剂。
荆防败毒散加减。
- 荆芥10g - 辛温解表,祛风散邪,为君药。
- 防风10g -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助荆芥以增强辛温解表之力,为臣药。
- 羌活10g - 散寒祛风,胜湿止痛,用于风寒湿邪袭表证。
- 独活10g - 祛风湿,通痹止痛,与羌活相伍,增强祛风湿止痛之功。
- 柴胡10g -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 前胡10g - 降气化痰,疏散风热,与柴胡一升一降,调整气机。
- 川芎10g -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可缓解头痛。
- 枳壳10g - 破气行痰,消积除痞,调理气机。
- 茯苓10g -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顾护脾胃。
- 桔梗10g - 宣肺,利咽,祛痰,排脓,有利于肺气宣畅。
- 甘草6g - 调和诸药。
(七)医嘱。
- 避风寒,注意保暖。
- 多饮温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油腻、辛辣食物。
- 保证充足的休息。
二、心得体会。
在跟师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这个感冒患者的诊治,深刻体会到中医辩证论治的精妙之处。
对于感冒这种常见疾病,西医往往只是对症治疗,而中医则从整体出发,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判断病因病机,进而确定治法和方剂。
师承教育跟师笔记

师承教育跟师笔记一、跟师笔记,那可是师承教育的宝藏啊!就像探险家的地图,指引着我在中医知识的大森林里穿梭。
我师傅给人看病的时候,那专注的眼神,就像老鹰盯着猎物,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他一边把脉,一边喃喃自语,我就在旁边拼命地记。
每一个脉象的描述,每一个用药的思路,都被我像拾贝壳一样,小心翼翼地收进跟师笔记里。
这笔记可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积,它是我通往医术高峰的一个个小阶梯呀。
二、我跟着师傅学习,那跟师笔记简直就是我的秘密武器。
你知道吗?就像厨师有自己的菜谱,我的跟师笔记就是我的医学菜谱。
有一回,来了个病人,肚子疼得厉害。
师傅看了看,问了几句,就开了个方子。
我在旁边一头雾水,师傅就耐心地给我解释。
他说这就像是打仗,要先搞清楚敌人的情况,再出兵。
我把他说的这些话,还有方子的配伍,都详细地记在笔记上。
这笔记,就像是我的军师,在我自己看病的时候,给我出谋划策。
三、跟师笔记是师承教育里最实在的东西。
它像是一面镜子,能照出师傅的智慧和我的不足。
我记得有次师傅给一个咳嗽很久的病人看病。
师傅问了病人的起居饮食,又仔细听了听咳嗽的声音。
然后他告诉我,这咳嗽就像树的根烂了一点,得从根上治。
他开的药,就是在给树根浇水施肥,让树重新健康起来。
我把这些话记下来后,就常常翻看,每次看都觉得自己好像又明白了一点。
这笔记啊,就是我进步的见证者。
四、我的跟师笔记,就像一部连续剧,每天都有新剧情。
师傅每天接诊不同的病人,就像电视剧里每天都有新的故事。
有个病人老是失眠,师傅给他把了脉,看了舌头,然后对他说:“你的身体就像一个小池塘,现在水太浑了,所以鱼(心神)不安。
”师傅开的方子就是要让池塘的水清起来。
我在笔记上把这个生动的比喻也记下来了。
这样的笔记充满了生活的气息,看的时候就像在看一部有趣的故事集,还能学到医术,多棒啊!五、师承教育中的跟师笔记是我的知识百宝箱。
每次打开它,就像打开了一个装满惊喜的盒子。
师傅给病人讲养生之道的时候,那叫一个生动。
规培跟师笔记范文

规培跟师笔记范文一、跟师日期:[具体日期]二、跟师对象:[导师姓名]三、科室:[科室名称]# (一)今日见闻。
今天跟着导师在科室里转,感觉就像进入了一个医疗“战场”,只不过这里没有硝烟,只有各种仪器的滴滴声和医护人员忙碌的脚步声。
刚到科室,就看到导师被一群患者家属围着,那阵仗就像导师是超级英雄一样,大家都盼着他能给出神奇的解决方案。
导师呢,一脸淡定,不慌不忙地回答着各种问题,那专业又耐心的样子,让我暗暗佩服。
# (二)病例学习。
1. 病例一:“爱咳嗽的大爷”患者是一位六十多岁的大爷,咳嗽得厉害,感觉他整个人都快被咳嗽“掏空”了。
导师开始询问病史,那问题是一个接一个,从什么时候开始咳嗽的,到咳嗽有没有痰,痰是什么颜色的,就像在破案一样细致。
我在旁边听着,心想这看病还真得是个“细节控”啊。
大爷说他咳嗽都快一个月了,之前自己吃了点止咳药,但是没啥效果。
导师皱了皱眉头,然后让大爷去做了胸部X光检查。
检查结果出来后,导师指着片子跟我说:“你看,这里有点阴影,初步怀疑是肺部感染,但还得进一步检查排除其他问题。
”然后导师又详细地给大爷解释了病情,还开了相应的药,叮嘱大爷要按时吃,有什么情况及时回来。
从这个病例里,我学到了对于长期咳嗽的患者,一定要全面询问病史,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而且要通过检查来准确判断病因。
2. 病例二:“肚子疼的大妈”这位大妈捂着肚子,表情很痛苦。
导师询问的时候,大妈说肚子疼了好几天了,一阵一阵的,还伴有恶心的症状。
导师先给大妈做了腹部的触诊,按了按不同的部位,一边按还一边问大妈疼不疼,疼得厉不厉害。
我当时就在想,这腹部触诊也是个技术活啊,得掌握好力度和位置。
导师根据大妈的症状和触诊结果,考虑可能是阑尾炎或者胃肠道的其他问题。
于是安排大妈做了血常规和腹部B超。
结果出来后,发现是阑尾炎,不过还不是很严重。
导师就给大妈安排了住院,准备做手术。
在和大妈家属沟通的时候,导师把手术的风险、注意事项等说得清清楚楚,家属听了也比较放心。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40篇范文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40篇范文今天跟随师傅到郊外采药,师傅教我寻找野生的当归。
他说,当归性温,归肝经,具有补血养血、调经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
不过,采药时要小心,避免伤及当归的根部。
我听得津津有味,眼前一片翠绿,仿佛看到了当归的芬芳和养分。
师傅言传身教,让我受益匪浅。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二)在门诊看病时,师傅教我用望闻问切四诊法来辨识病情。
他说,望是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等外在表现;闻是指倾听病人的呼吸声、咳嗽声等;问是指询问病人的病史、情况等;切是指摸诊病人的脉象。
这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综合运用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病人的体质和疾病状况。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三)师傅教我利用针灸疗法来治疗病人的疼痛。
他告诉我,针灸是中医的一项重要疗法,通过调理经络、调节气血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他还强调了针灸的穴位位置、刺激方法以及术后的注意事项,让我对针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四)在诊治痢疾时,师傅教我运用中药方剂来治疗。
他说,中药的调理作用比较温和,适合用来治疗慢性疾病和调理体质。
他还亲自示范了煎药的步骤,并告诉我中药煎煮的技巧,比如火候的掌握、时间的把握等。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五)师傅教我通过运动疗法来改善病人的体质。
他说,中医强调“治未病”,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他还向我介绍了一些适合中老年人的传统健身项目,比如太极拳、气功等。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六)师傅教我学习中医养生的方法。
他说,中医养生讲究“天人合一”,注重调节生活作息、饮食起居等方面。
他还向我推荐了一些养生之道,比如养心安神、养肝防癌、养肺防感冒等,让我受益匪浅。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七)师傅教我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调理气血。
他说,气血是人体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他还向我介绍了一些调理气血的方法,比如按摩经络、饮食调理等,让我深感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八)师傅教我学习中医的传统文化。
西学中中医儿科跟师笔记

西学中中医儿科跟师笔记一、中医儿科基础理论部分。
1. 小儿生理特点。
-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五脏六腑的功能均不够完善,如肺常不足,容易出现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脾常不足,饮食稍有不慎就易出现呕吐、泄泻等脾胃病。
-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在生理上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如身高、体重、智力等方面都在快速变化,这也体现了小儿纯阳之体的特点,阳主生长,小儿生长发育迅速。
- 跟师体会:师傅强调在治疗小儿疾病时,要充分考虑其脏腑娇嫩的特点,用药不可过于峻猛,以免损伤正气。
同时,要顺应小儿生机蓬勃的特性,在疾病康复期注重调养,以促进其正常生长发育。
例如,在治疗小儿肺炎后期,虽然炎症已基本控制,但肺气仍较虚弱,可采用温和的补肺健脾之法,如用太子参、白术、茯苓等中药调理。
2. 小儿病理特点。
-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小儿由于脏腑娇嫩,对外界邪气的抵抗力较弱,所以容易发病。
而且一旦发病,病情变化较快,如外感风寒之邪,可能很快就入里化热,出现高热、烦躁等症状。
-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小儿虽然发病容易且传变迅速,但由于其机体生机旺盛,脏气清灵,在患病后如果得到恰当的治疗,恢复也比较快。
- 跟师实例:曾遇到一位小儿感冒患者,初起仅有轻微流涕、咳嗽,两天后就出现高热、惊厥。
师傅指出这就是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体现。
但经过及时的清热平肝、息风止痉等治疗,患儿在三天内体温恢复正常,惊厥未再发作,病情迅速好转,这也说明了小儿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特点。
3. 儿科四诊特点。
- 望诊:在中医儿科诊断中尤为重要。
- 望神色:小儿的精神状态和面色能反映其健康状况。
如面色红润、眼神灵动则为健康表现;若面色萎黄可能提示脾胃虚弱,面色苍白可能有气血不足或寒证等。
- 望形态:包括观察小儿的形体和姿态。
如形体消瘦可能与疳积有关;小儿喜俯卧可能有食积内热等情况。
- 望苗窍:苗窍指五官。
例如,望舌可以了解小儿的脾胃、气血等情况;望目可察肝之病变,目赤多为肝经有热;望鼻可判断肺的情况,鼻流清涕多为外感风寒。
中医全科医师跟师笔记

中医全科医师跟师笔记
中医全科医师是指经过系统的中医全科培训后获得资格证书的医师。
作为中医全科医师,我们需要具备全面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能够进行中医诊断和治疗。
在拜师学习中医全科知识时,我会认真记录师傅的教导和指导。
下面是我在学习中医全科过程中的一些师笔记:
1.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非常重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等概念。
师傅强调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2. 中医四诊:学习中医四诊方法是中医全科医师必备的基本功。
师傅教我怎么观察病人的舌苔、脉搏、面色等,并分析其所代表的病理情况。
3. 中药学:中药是中医临床的重要治疗手段。
师傅教我学习和运用常用的中药,如熟地、黄芪等,并指导我如何进行中药的处方和煎煮方法。
4. 针灸学: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
师傅传授了基本的针灸穴位和操作方法,并指导我如何进行针灸治疗,如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等。
5. 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师傅教导我如何辨别脉搏的弦涩、滑数等特点,并将其与中医诊断相结合。
6.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理念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师傅传授了一些养生方法,如饮食调理、穴位按摩等,以及如何根据体质进行个性化的调养。
以上只是我在学习过程中记录的一部分内容,通过这些师笔记,我能够巩固学习内容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师傅对我在中医全科医师的职业道路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临床能力和中医知识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师笔记整理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跟师笔记整理
泄之为患日堪苦细裁理中理中焦
俗话说的好,“好汉禁不住三泡稀。
”今天咱们要说的正是一个泄泻案,话说此人:年方四八(32岁),细腰细腿,好一个玉面书生,这位小伙儿,零三年因溃疡性结肠炎,着实被折腾得好不辛苦!此病好生了得,这不,患者至今大便经常不成形,每遇饮食不慎及工作压力大时,便易腹泻,老是额头汗多。
虽说人家经常腹泻,但是这位爷儿吃饭不错,吃的特多,可惜吃上都给拉了。
待病人诉病后老师为其诊脉、望舌,所得如下:舌暗红苔薄白脉细弦缓。
是时:癸巳年七月初九(就是2013年8月15日)
首诊分析:
1、能吃、能拉,根源何在?
这个吃的多意味着胃好,没伤了胃,而老拉肚子意味着伤了脾了。
这就是咱们中医上说的胃强脾弱。
能吃而泻,胃强脾弱!这种人往往胖不了,都是瘦的。
就是李东垣说的能食而瘦,胃强脾弱。
为啥他瘦了,吃进去的有用的东西,脾不给他运化,都扔了。
尽管胃在这里的腐熟功能很强,但他白干。
他这边干完了,脾不为胃行其津液!
2、令人兴奋的舌脉!
好!舌苔薄白,这是个好事!咱们见到的脾虚病人,很多时候舌苔偏多、偏腻。
只要逮住一个薄白的病人,经常能让医生特兴奋!因为能补了呀!舌苔偏多的时候你补不进去。
这个脉也不是实脉,是个虚脉。
处方:
党参
炒白术、干姜、炙附子、木香、黄连、炙甘草
七剂,水冲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方解:这用的参、姜、术、草、附子。
附子理中汤!又把香连丸合进来。
就成了附子理中汤合香连丸。
徒问:为啥合上香连丸?
师曰:还是考虑到这个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在某种程度上会出现类似于痢疾的症状。
他和单纯的脾虚泻,即溏泻不一样。
溏泻一般是从脾虚呀、肾虚呀、寒呀、湿呀这几个方面考虑,但是一旦有痢疾的可能,咱们治疗的时候,经常会想到“湿热”这两个字。
这让我们考虑到有没有这种可能?于是在附子理中汤里面佐用一点香连丸。
这样并不坏事。
理论上来说很多学者不主张西医的病名影响中医的辨证处方,但实际在临床辨证上我们有意无意的去考虑一点西医某一个病的基本病机(当然他不能占了主角),从临床上来看,还是有助于提高疗效的!并不全是坏事,当然如果你反客为主、本末倒置的话,那就全坏了。
咱们现在批评中西医结合,批评的的是拿西医的病名来辨证分析治疗,这种批判主要是基于他的这种本末倒置!但是咱们不能百分之百的一概都抹杀了!方效:二诊,就是七天之后(2013.8.22),病人说吃上有效。
但三天前突然发热(1天)。
舌暗红苔白脉细弦缓。
二诊分析:
1、吃上“有效”。
这说明咱们这种分析是对的!方证是对的!
2、神秘的突然发热?
三天前患者突然发热。
虽然只发了一天热,尽管他用了点治感冒的药好了!这个发热,从病人的角度来说,他可能认为自己就是感冒,和这个病没关系。
但是从医生的角度就应该考虑一下,这个发热和用药有没有关系?毕竟我们这儿用的是附子理中汤,用的热药呀!当然如果是你用错了,阳证用上阳药,这个发热会是持续的,不会一天就没有的!但是在你用附子理中汤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天的莫名其妙的发热(后来就不发热了)你不觉得奇怪么?有没有这种可能,这个发热时阳气来复的一种表现。
喝上附子理中汤,阳气一来复,正邪一交争,发热了。
等正胜了邪,就不热了!是有这种可能的。
当然咱们没有任何证据,仅仅只是猜想而已。
3、多了一点的“舌苔”在暗示着什么?
这个舌苔我们要特别注意!到这里的时候比前面的薄白多了一点。
那么从这个信息反证回来,我们前面用木香和黄连是正确的。
我们用上木香、黄连清肠道湿热仍然会让舌苔多一点,看来我们前面附子理中汤用的还是有点过早!
处方:党参、炒苍术、炮姜、生牡蛎、鸡内金、生甘草
七剂,水冲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方解:这个病治疗到这里,问题是,咱们仍然没有看到任何热象。
所以就稍微把它变了一下,把白术变成苍术,去湿邪。
把干姜变成炮姜,止泻。
徒问:为啥这一次用炮姜不用干姜了?
师曰:主要是第一次不想让这个邪给收住,如果里面有湿热等邪的话。
你用上干姜他还有温通的作用,但是如果你用上炮姜,他就给敛住了,不利于湿热的去除。
徒问:这里去掉附子的意义是什么?
师曰:之所以去附子,可能也考虑到,这个发热和咱们的用药有没有关系。
因此温通、温振的药,咱们稍微悠着一点用。
方效:三诊,再七天之后(就是2013.8.29)患者说大便基本成型,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三诊分析:而再往下走的时候,第三次来的时候说,大便基本成型了。
大便基本成型了这说明上方中咱们用炮姜、用牡蛎这个思路是对的。
处方:党参、炒白术、炮姜、生牡蛎、鸡内金、生甘草
七剂,水冲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方解:这个舌苔看起来又是薄白苔。
那么既然你变成薄白苔,那么咱们继续把苍术改成白术。
白术是炒白术,因为病人这个病是泄痢。
方效:四诊,又一周过去了(2013.9.5),近眠差,有反复,舌暗红苔薄白脉细缓。
四诊分析:
1、是否该担忧的“反复“?
再往下走,整体情况还可以,就是碰到事情的时候及其它诱因的时候多少有点反复。
这没关系,在这种慢性病在治疗过程中有点反复是正常的。
2、再度让人兴奋的舌脉!
舌苔同三诊一样,仍然是薄白的,脉是细缓的,这是典型的一个中焦虚寒的舌象和脉象,理中汤证的舌象和脉象应该是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脉细缓。
如果这个舌质稍微再淡一点,那么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理中汤的舌象。
处方:红参、炒苍术、炮姜、生龙牡、焦神曲、炙甘草、茯苓
七剂,水冲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方解:这里由于他出现了典型的理中汤的舌象和脉象,那就不客气啦!用药由党参变成人参。
党参和人参相比,党参比较柔弱,人参比较刚燥。
就是柔和刚的区别!人参即能补阳气,也能补元气。
并且用的就是红参。
在这个基础上,仍然用的理中汤,用的炮姜,用的炙甘草!
徒问:为什么舍鸡内金不用,而换上了焦神曲?
师曰:你看咱们前面加的是鸡内金,而这里加了一味温中的焦神曲。
为啥要加温中的焦神曲(包括前面的鸡内金也是一样的)?中焦弱,中焦虚寒。
他本身腐熟、运化的能力就不足。
这儿加生龙牡是因为最近睡觉不好,等于是理中汤加龙牡。
方效:五诊大效,患者诸证悉平,嘱停服中药,理中丸善后。
总按:以上是杜老师对于一个腹泻案的解读,从杜老师的解读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老师的用药特别的细腻,辨证与用药丝丝入扣,每一味药都有它要行使的职责。
或许这就是易水学派的魅力所在吧!后世对于张元素的评价中,有人说张元素对医学最大的贡献是对于药物学的研究。
一本《汤液本草》揭开了易水学派用药的神秘面纱。
学生自入杜老师之门,为自己能够目睹到这种超凡的意境而窃喜,细腻之处,匠心独运。
意境,意到心自然就到。
行文至此,用张锡纯的一首诗(《意境》)来做个结尾吧:
僻处深山不厌深,山花山鸟伴闲身。
开轩朗朗三更月,照得心头悟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