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可编辑修改word版)
古诗文特殊句式

古诗文特殊句式
古代诗词中的句式:
1.并列式诗句。
这种诗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短语构成,各个短语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没有大小、轻重、主次之分。
2.主谓式诗句。
这种诗句由前后两个部分组成,后一部分用来陈述、描写、说明前一部分。
3.动宾式诗句。
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动词,后一部分是宾语。
4.偏正式诗句。
也是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用来修饰、限制,后一部分是诗句的中心语。
5.补充式诗句。
此诗句也由两部分构成,前一个部分是诗句的中心语,后一部分是补语。
6.连谓式诗句。
又叫连动式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描述同一对象的连续的动词性词语构成。
7.意转式诗句。
又叫转折式诗句,也是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与后一部分之间意义上有互相转折的关系。
8.因果式诗句。
是有着因果关系的两个部分构成。
9.假设式诗句。
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假设存在某种情况,后一部分是说明此种情况下会怎样。
10.复指式诗句。
又叫同位式诗句,这种诗句前后部分都是指同一事物。
古诗词中几种特殊的句式结构

古诗词中几种特殊的句式结构
古代伟大的汉语结构深入到中国文学的根基,古诗词就是最常用的例证。
古诗词写作技巧和形式千变万化,犹如花园里的奇花异草,形制美术妙韵取之不尽,内容浪漫古今兼容。
古代文学以“押韵”为主,古诗词句式结构更是种类繁多,以下便是常见的几种:
一、五言律诗:“五言律诗”是中国古代最为普遍的诗体,也是一种以“四句八言”,分为四句的句型。
其特点为每句都有五个字,句中字重要,押韵形式复杂,具有明显的客观结构特征。
二、七言律诗:七言律诗又称“康诗”或“古拙”,盛行于汉代至清初,是一种以“七句四用”居多的诗体,它有四句和以及三句、五句、六句、七句不等形式,强调诗句的层次感和节奏感,其中的核心是古拙的重韵律。
三、五言绝句:“五言绝句”是古典诗歌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句式,又叫做“歇后语”,它以一个短的提问,用三句或四句的话答永,并以一段歌颂为结尾,充满意象和韵律,展示诗人的直接观点和深情表达。
四、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比起五言绝句更加丰富而多彩,它包含了诗歌中行文结构、内容运用、声调节奏和华美韵律等方面的技巧。
七言绝句最大的特征就是用七字行或四句正所陈述事物的关系,既善用直白,又在简洁中彰显诗人智慧与神韵。
总结而言,古诗词的句式结构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多种,其中形制美术妙韵取之不尽,内容浪漫古今兼容。
慢慢分辨,感受古诗的风韵,深入了解古诗词的语法结构,能够学会更多的文学修养。
古汉语特殊句式

古汉语特殊句式 Written by Peter at 2021 in January古汉语特殊句式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刿论战》)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胄。
(同上)二、被动句被动句总结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古文中的特殊句式

古文中的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司马迁《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初中必背古诗文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倒装句:《曹刿论战》1.何以战(以何战):您凭借什么作战?2.战于长勺(于长勺战):在长勺作战。
《小石潭记》1.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以整块石头为底。
《陋室铭》何陋之有(有何陋之):有什么简陋的呢?《陈涉世家》1.祭以尉首(以尉首祭):用(两)尉的头祭天。
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王”(三个字)。
丹:用丹砂。
书:写。
王:为王。
3.多为用者(为用者多):为(他)所用的人很多。
士卒中听从吴广差遣的人很多。
《醉翁亭记》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
省略句:《曹刿论战》1.必以分人(必以之分人):一定把他们分给身边的人。
2.对曰(曹刿对曰):曹刿说道。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小石潭记》1.(余)以其境过清: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清凉。
2.日光下澈(潭水):太阳光直射到潭底。
3.(溪泉)斗折蛇行:溪水像北斗星座那样曲折,又像蛇那样爬行。
4.坐(于)潭上:坐在潭边。
《陈涉世家》1.上使外将兵: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军队):现在果真把我们的军队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军队。
3.卜之(于)鬼乎:把事情向鬼神卜问一下吧!4.袒右:露出右臂(用为起义的标志)。
袒:使……露出5.为坛而盟:(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
6.收而攻蕲:收集磊泽乡的义军,攻打蕲县。
7.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王”(三个字)。
8.多为用者:为(他)所用的人很多。
意思是说,士卒中听从吴广差遣的人很多。
《醉翁亭记》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桃花源记》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古诗词特殊句法汇总

古诗词特殊句法汇总朱自清在《〈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中说:“在旧体诗里,有字数、声调、对偶等制限,有时便不得不铸造一些特别经济的组织来适应。
这种特殊的组织在文里往往没有,至少不常见。
初学者遇到这种地方也感到困难,或误解,或竟不懂,这得去看详细的注释。
”本文结合一些实例,就这些“特殊的组织”——句法,做一解说。
一、特殊的语序古诗词中的特殊语序,好多人都视之为倒装,这是不够确切的。
因为虽然倒装是古诗特殊语序中重要的一种,但如果只说倒装,那是远远不能概括古诗特殊语序的种种特殊情况的。
1.主语后置。
这里的主语后置,还不仅仅指主谓倒装,还包括主语后置到状语与谓语之间等情况。
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归浣女”,应是“浣女归”;“下渔舟”,应是“渔舟下”。
杨万里《夏日杂兴》:“九郡报来都雨足,插秧收麦喜村村。
”后句应该是“村村插秧收麦而喜”。
晁补之《金凤钩·送春》:“春回常恨寻无路,试向我、小园徐步。
”后两句应该是“我试向小园徐步”。
2.宾语前置。
古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一般来说都是有条件的,如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是”“之”做标志的宾语前置等。
但古诗中的宾语前置却往往无条件,这样也就为正确辨识宾语前置增加了难度。
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后三句应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
如果看不出宾语“渊明”前置,心中难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风流呢?如此是怎么也读不懂这首词的。
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上句应该为“空自许塞上长城”。
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最后一句应为“绿水绕人家”。
3.主宾换位。
主语在前,宾语在后,这是一般顺序,现在二者竟然换了位,如果意识不到这点,并将其置换过来,那么这诗句就不好理解。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在这里,“城阙”实指长安,“三秦”指关中一带,“辅”为护持义。
古代诗词中的特殊句式练习

古代诗词中的特殊句式练习介绍在古代的诗词中,有许多特殊的句式被广泛使用。
这些句式不仅仅体现了作者的文学造诣,还展示了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句式,并提供练题供读者深入实践。
句式一:平行句平行句是指句中的句子结构和词语的选择呈现出一种平衡的形式。
在平行句中,重复、反复以及对仗等手法被广泛运用。
例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与"一片孤城万仞山"一句就是一个经典的平行句。
练题::请用平行句的形式,描述一个你喜欢的风景。
句式二:夸张句夸张句是为了加强修辞效果而进行夸张和夸大的句式。
在古代诗词中,夸张句常常用来描绘景物的壮丽和人物的高贵。
例如,"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和"浪花淘尽英雄"就是夸张句的典型应用。
练题::请运用夸张句的技巧,形容一场你经历过的雨,提升词汇的力度和效果。
句式三:对仗句对仗句是指句子中的部分词语以对称、反衬的方式出现,使整句产生一种韵律感。
在古代的诗词中,对仗句常用来表达对立、对比、并列或对话的情感。
例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的“问渠”和“活水来”就形成了一种对仗的结构。
练题::请创作一句对仗句,描述你心目中的理想与现实。
句式四: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将句子的语序颠倒,使句子更加生动有趣的一种句式。
在古代诗词中,倒装句常用于修辞手法和句子的平衡。
例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中的"明月出天山"就是一个倒装句。
练题::请用倒装句的形式,描述一个你经历过的充满惊喜的事情。
总结古代诗词中的特殊句式是古代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研究和鉴赏的宝贵资源。
通过研究和练这些句式,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还能深入了解古代文化的魅力。
希望读者在这些练题的实践中,能够感受到古代诗词的美好与魅力。
(完整版)古汉语特殊句式及例句

古汉语特殊句式及例句一、判断句形式及例句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
可以分为两个系列:"……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
"……者,……也"系列:"……者,……也"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②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
(……,……者也)③栗者,民之所种。
(……者,……)④虢,虞之表也。
(……,……也)⑤忠义者圣贤家法。
(……者……)⑥刘备天下枭雄。
(……)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④翩翩两骑来是谁?⑤审谛之,顿非前物。
二、被动句的形式及例句1、“于”字句: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为”字句: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为……所”式:①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3、“见”字句: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见……于”式: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三、省略句形式及例句。
⑴主语和谓语的省略。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承前省主语]②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
[省谓语、主语]⑵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
[中心词的省略]⑶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①(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②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③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
动宾倒装:如“故国神游”应为“神游故国”,“清辉玉
臂寒”应为“清辉寒玉臂”。
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
凰枝”,我们就可以通过找出句中的主谓宾来帮助理解,可译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如“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杜甫),实际语序应
是“知湖外草碧,见海东云红”。
古人认为“实字多则意简句健,虚字多则意繁而句弱”。
表示人与景、人与物的关系或行
为的动词也往往省略,如“人迹板桥霜”(温庭筠),人
的行为“足迹”与物体“板桥、霜”之间就省略了动词“踏” 和“印”。
如“水郭ft村酒旗风”,省略了主语“江南”和谓语“卷”,同时“酒旗风”又是“风酒旗”的倒装(春风翻卷
着酒旗)。
再就是按时间、地点、人或物的活动来调整理解。
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
在意象并置的诗句中省略往往最多。
再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因为平野辽阔,所以才感受到星星显
得格外低垂;是因为大江奔流,才觉得月亮也随江流在涌动。
古诗的倒装尽管复杂,但有的可借助语法分析来理解。
倒装的形式有:主谓倒装:如“城阙辅三秦”,正常语序应为“三秦辅城阙”,“客心洗流水”应为“流水洗客心”。
倒装还需注意的是既有当句倒装,还有跨句倒装。
一是词
的省略,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上句省略了“皎皎”,下句省略了“迢迢”。
如“空ft新雨后”是因为下了一场雨,所以ft才显得
空旷。
诗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
状语后置:为了强调谓语,状语往往后置,这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句式,如“僧敲月下门” 应为“僧月下敲门”,“双燕归来细雨中”应为“双燕细雨中归来”。
二是句子的省略,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相看两不厌,只有
敬亭ft”,都应该看作是跨句倒装。
如“东篱把酒黄昏后”,
可调整为“黄昏后东篱把酒”。
还有定语后置:如“停车坐爱枫林晚”应为“停车坐爱晚枫林”,“碧玉妆成一树高”,“树高”就是“高树”。
一、省
略现象动词也会省略,如在静态物体(名词)后面的动词就
往往省略,如“风”“雨”“日”“月”后面常常省略
“吹”“下”“晒”“落”,翻译时译成什么动词则要视上下诗句内容而定。
要欣赏诗,首先必须读懂诗句,了解“诗家语” 省略与倒装的特点。
二、“倒装”现象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如果遇到按
字面语序读不通,读不懂,就应考虑是否倒装。
还有表比喻
的关联词也往往省略,如“浮云游子意” “浮云一别后”,“浮云”后面就省略了“如”,可翻译成“游子如浮云”
“别后如浮云”。
省略最多的是介词,如“洛城一别四千里”(杜甫)就省略了“自、在、之外”。
有时为了突出景物或色彩往往也把景物和色彩放在前面写。
因果倒装:为了强调渲染主观感受,往往把实景放在后面写,即果在前,因在后。
诗句中省略和倒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即一个诗句中既有省略也有倒装。
如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全联大多由名词构成,省去了表方位、处所、关系的虚词和人物活动的动词,做到没有一个“闲”字。
省略还有互文省略,即在上下文中两个事物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
于是介词、代词、连词以及各种表复句关系的关联词大多成了省略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