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
六经辨证最简单的方法

六经辨证最简单的方法六经辨证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根据中医理论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对症下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而六经就是中医理论中的六条经络,分别为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和厥阴经。
那么,怎么样才能最简单地进行六经辨证呢?下面是一些方法:一、了解六经的基本功用在进行六经辨证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六经的基本功用。
太阳经具有发散出里,表里通络的作用;阳明经则主要负责肠胃排泄和输布营养;少阳经通其分流,治疗内外束痛;太阴经则润泽脏腑,养血补气;少阴经则与心、肾有关,刺激阳气运行;而厥阴经的主要功效是去湿除热,下行化气,调和阴阳等。
这些六经的功用对于六经辨证非常重要,因为只有了解了六经的基本功效,才能够更好地进行症状分析。
二、综合分析病人的症状进行六经辨证,需要综合分析病人的症状。
首先需要了解病人的发病时间、症状的轻重缓急、舌苔的情况、脉搏的情况等。
然后结合六经的基本功用进行症状分析,判断病人属于哪一经,或者哪几经同时受损。
三、学会辨证方法在进行六经辨证之前,需要学会基本的辨证方法。
比如,太阳经辨证主要是察看病人的寒热状况和头痛、身痛等症状,而少阳经辨证则需要注意头晕、眩晕、心烦等症状。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病人的不同症状进行具体的辨证,这样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病人的病情。
四、适时进行调理在确定了病人的病情之后,需要根据六经辨证的结果,进行适时的调理。
比如,对于太阳经辨证,我们可以使用温热药物进行调理,对于阳明经辨证,则需要清热泻火,对于太阴经辨证,则需要滋阴养气等。
调理的方法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六经辨证并不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只要掌握了基本的分析方法和调理方法,我们就可以轻松地进行六经辨证,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六经气化的原理

六经气化的原理中医学中的“六经气化”是指人体内六经(即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的气化过程。
这个过程是指将人体内的精、气、津、液等物质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本文将对六经气化的原理进行探讨。
一、六经气化的基本概念1. 六经六经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是指人体内六条主要经脉,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
六经贯穿全身,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2. 气化气化是指将人体内的各种物质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的过程。
在中医学中,气化是一种综合性的生理过程,包括消化、吸收、运输、代谢等多个方面。
3. 气化作用气化作用是指人体内六经对精、气、津、液等物质的转化作用。
六经气化作用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
二、六经气化的原理1. 六经气化的基本过程六经气化的基本过程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营养物质的摄取,主要通过口腔、胃、肠等消化系统进行;二是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主要通过小肠、大肠等消化系统和心、肺等循环系统进行;三是营养物质的代谢,主要通过肝、肾、脾等代谢系统进行。
2. 六经气化的基本原理六经气化的基本原理是以脏腑经络为基础,以气血运行为媒介,以精、气、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消化、吸收、运输、代谢等生理过程,将人体内的物质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 六经气化的调节机制六经气化的调节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脏腑相互调节,即各脏腑之间通过气血运行相互调节,以实现人体内物质的平衡和协调;二是气血调节,即通过调节气血的运行和分配,实现人体内物质的平衡和协调。
三、六经气化的影响因素1. 情志因素情志因素是指情绪对六经气化的影响。
中医学认为,情志与脏腑密切相关,情志不调会影响脏腑功能,导致六经气化失调。
2. 饮食因素饮食因素是指饮食对六经气化的影响。
中医学认为,饮食是人体内物质的主要来源,饮食不当会导致六经气化失调。
六经辩证原理及临证

六经辩证原理及临证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六经辩证原理及临证这档子事儿。
咱先说说这六经是啥呀,就好比是身体这个大天地里的六条大路。
太阳经就像那最外面的防线,要是邪气来袭,它就得先顶上。
阳明经呢,就像是个大力士,能把邪气狠狠地往外推。
少阳经呀,就像是个机灵鬼,能巧妙地应对各种状况。
那太阴经呢,是身体的大后方,得好好守护着。
少阴经像是个敏感的家伙,稍有风吹草动就有反应。
厥阴经呢,就像是最后的堡垒啦。
你想想看,这身体要是出了问题,不就跟咱走在路上遇到状况一样嘛。
比如说,感冒了,哎呀,这邪气是不是就顺着太阳经攻进来啦。
这时候咱就得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啦。
要是头疼、发热、恶寒,那很可能就是太阳经出问题了呀。
再比如,有的人阳明经比较旺,邪气一来,它就直接把邪气往外推,那可能就会发高烧、口渴、大汗淋漓呀。
这就像是一场激烈的战斗,身体的各个经络都在努力作战呢。
那在临证的时候呢,咱就得仔细观察,像个侦探一样,看看邪气到底跑到哪条经上去了。
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来用药、来调理。
这可不能马虎呀,就像打仗得有策略一样。
你说要是判断错了,那不就像是走错了路,找不到敌人在哪儿了嘛。
所以呀,这六经辩证可太重要啦,就像是给咱指明了方向。
咱中医的智慧那可真是博大精深呀,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东西,那可不是吹的。
通过六经辩证,咱就能更准确地了解身体的状况,更好地帮助人们恢复健康。
你看那些中医大师们,他们为啥能药到病除呀,不就是因为他们对六经辩证原理吃得透透的嘛。
他们就像是武林高手,对身体这个江湖了如指掌。
咱普通人也得了解了解呀,这样对自己的身体也能有个更好的把握。
别总是一不舒服就只知道吃药,咱得知道这药是为啥吃的,吃对了没有。
总之呢,六经辩证原理及临证就像是打开身体奥秘的钥匙,咱可得好好琢磨琢磨,让自己的身体更健康,生活更美好呀!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儿,咱得认真对待呀!你说是不是呢?。
六经辨证的感悟心得

六经辨证的感悟心得引言六经是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包括《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周易》和《春秋》。
这些经书凝聚了古代智慧和思想,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六经的研读和辨证,我深刻感悟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启示,下面我将就此展开探讨。
六经的背景和意义六经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代表,它们的创作和编纂时间跨度较长,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各个方面。
这些经书不仅是古代统治者的治国之宝,也是普通人民生活的指南。
通过对六经的研读和辨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道德观念、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六经的内容和特点1. 《易经》《易经》是六经中最早的一部著作,它是一部集卜筮、祭祀、古代哲学和道德伦理思想于一体的经典。
其中的“易”指的是变化,它通过对六十四卦的解析和推演,揭示了世界万物的变化规律和人类行为的道德准则。
2. 《尚书》《尚书》是一部记载了古代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内容的经典著作。
它以编年体的形式,记录了周朝的历史事件和重要文献,对于了解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风貌有着重要的意义。
3. 《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包含了305篇古代诗歌,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如政治、爱情、生活等。
这些诗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古代人民的情感和思想,对于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审美观念有着重要的价值。
4. 《礼记》《礼记》是一部记载了古代礼仪制度和道德伦理思想的经典著作。
它详细记录了古代各种宴会、祭祀、婚丧嫁娶等礼仪活动的规范和仪式,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5. 《周易》《周易》是一部集卜筮、哲学和道德伦理思想于一体的经典著作。
它通过对六十四卦的解析和推演,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和道德准则,对于了解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6. 《春秋》《春秋》是一部记载了春秋时期历史事件的经典著作。
六经辨证

少阳病证治
少阳病证治
临床表现 《伤寒论》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呕,或渴,或腹中痛, 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 概括:凡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等脉证,就叫少 阳病。少阳证是邪在肝胆的病变。 病理机制 外邪侵犯肝胆,肝胆之气火上逆而亢,以致出现口苦、咽干、目眩。邪在胆而逆(影响)在胃,故有喜呕不欲 食等消化功能失常。气机不爽即发生胸胁苦满。邪正相争,正气虚弱不能抗邪外出则往来寒热。
临床上病情变化很复杂。上述六种病证既可单独出现,亦可两种或三种合并出现。如头项强痛,恶寒发热, 四肢关节微痛等太阳病证既可与阳明病的身热,口渴,下利黄色粪水,肛门灼热等里热症状同时出现,亦可在太 阳病邪未尽的基础上,进而出现呕吐、胸胁苦闷等少阳病证。对于太阳与阳明合病可用葛根汤发汗解表、生津止 利,而太阳与少阳并病时可用柴胡桂枝汤双解太阳与少阳。
厥阴病证治
厥阴病证治
临床表现 《伤寒论》说:“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时安者,此为藏厥。”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发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概括:厥阴病在临床上可归纳为四类: (1)上热下寒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为上热证;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下寒证。 (2)厥热胜复证:为四肢厥逆与发热交错出现。 (3)厥逆证:就是四肢厥冷,轻者不过腕踝,重者可越过肘膝。 (4)下利吐哕证:热利下重为湿热下利;下利谵语为实热下利;下利清谷为虚寒下利。干呕、吐涎沫、头痛 为寒饮呕吐;呕而发热为发热呕吐;哕而腹满为里实哕逆。
六经 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六经,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始见于《庄子.天运篇》。
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仪礼》《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
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
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
《礼记》:汉代是指《仪礼》,宋朝以后《五经》中的《礼经》一般是指《礼记》。
《三字经》中:“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礼指《大礼》《小礼》,后失传其一,并更名为《礼记》。
这六部古籍并非孔子所作,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
孔子仅仅是对它们做了一些整理工作。
这六部古书,从远古留存下来,在孔子之前,为王室贵族所有,深为历代统治者所宝重。
《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谈到教育王室公子时所开列的教材即包含了这六部古书。
“教之处,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会合而镇其浮,使知废兴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
”这里提到了九种古籍:《春秋》《世》《诗》《礼》《乐》《令》《语》《故志》《训典》。
孔子整理的六经已大多包括在里面了,而且这些书名已屡见于先秦其他文献。
《礼记.经解》中,提到了《六经》的作用: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疏通知远,书教也。
广博易良,乐教也。
絜静精微,易教也。
恭俭庄敬,礼教也。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故诗之失,愚。
书之失,诬。
乐之失,奢。
易之失,贼。
礼之失,烦。
春秋之失,乱。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於诗者也。
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於书者也。
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於乐者也。
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於易者也。
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於礼者也。
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於春秋者也。
注释1.广博易良。
易,平易。
良音谅,信也,诚实、诚信也。
《荀子》云: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
六经辨证的基本原理

六经辨证的基本原理宝子们!今天咱们来唠唠中医里超酷的六经辨证基本原理。
咱先得知道啥是六经。
这六经啊,就像是六条主干道,贯穿了人体的健康之路呢。
太阳经就像是人体的边防战士,它在最外面,保卫着我们的身体。
当邪气入侵的时候,太阳经往往第一个出来迎战。
比如说,你要是感冒了,刚开始怕冷啊,头疼啊,脖子也不舒服,这很可能就是太阳经受邪了。
就像有小坏蛋来捣乱,太阳经这边就开始拉警报了,身体的防御机制就启动啦。
阳明经呢,就像是身体里的大工厂。
阳明经要是出问题了,那可不得了。
它主要管消化和发热这一块。
要是阳明经有热,那这人就会高热、大汗、大渴,就跟个小火炉似的。
因为阳明经就负责把吃进去的东西转化成能量啥的,要是它乱套了,身体里的热量就会像脱缰的野马。
就好比工厂的生产线出故障了,各种东西都乱生产,热就呼呼地往外冒。
少阳经就有点像个和事佬。
它在半表半里的位置。
当邪气不那么强,身体的正气也还能抵抗的时候,就会在少阳经这里僵持住。
这时候人就会一会儿觉得冷,一会儿觉得热,心里还烦得很呢。
就像两个小朋友在吵架,谁也不让谁,少阳经就在中间想办法调解。
它还和人的情绪有很大关系哦,要是少阳经失调,这人就容易心情郁闷,就像和事佬罢工了,矛盾就一直在那悬着,人的心情也跟着七上八下的。
太阴经啊,是管脾胃的。
它就像身体里的大粮仓管理员。
要是太阴经生病了,那脾胃就不好使了。
人就会肚子胀啊,拉肚子啊,不想吃东西。
你想啊,粮仓管理员要是病了,粮食的储存和分配就乱套了。
吃进去的东西消化不了,都堆在肚子里,可不就难受嘛。
少阴经就比较深啦,它和人的根本能量有关。
少阴经要是虚了,人就会特别没精神,怕冷得厉害,而且还可能会出现心脏或者肾脏方面的问题。
就像汽车的发动机没油了,整个人都发动不起来了。
这时候身体可是很虚弱的,需要好好地调养呢。
厥阴经是六经的最后一站。
它的情况就比较复杂啦,既有寒证又有热证。
就像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比如说,有的人会出现上热下寒的情况,上面口干口苦想喝凉水,下面呢,脚却冰凉冰凉的。
“六经”的价值论理中国文化贡献给人类的共同价值

“六经”的价值论理中国文化贡献给人类的共同价值“六经”是指儒家经典《易经》、《书经》、《诗经》、《礼经》、《春秋》和《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六经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人类的共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贡献。
《易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本哲学著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变易的方式阐述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提出了“天人合一”、“阴阳相互依存”、“德行为本”等重要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使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有了更加系统化和深入的理解。
《书经》和《诗经》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书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正史,它以简洁明晰的叙述方式,记录了商、周两代的政治、军事、礼仪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对于我国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诗经》是一部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它含有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以其优美的文字和丰富的内涵感染了几代中国人,也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文学创作。
《礼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礼制文化总结,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人人有礼”的价值观念,提倡人们要懂得尊重他人、顾及他人感受,注重社会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种注重礼仪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不仅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也对其他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国际交往中起到了重要的沟通和协调作用。
《春秋》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历史著作,它记录了齐、晋、秦、楚等国的兴衰变迁,强调“君子无贰心”的道德观念,强调人应该为天下谋福祉、忠于正义。
这种强调人的责任和道德的思想也影响了中国古代历代君王的治理观念,同时也对后来的国家统一和社会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
《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以言简意赅的问答形式,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和道德伦理。
《论语》强调“仁者爱人”、“自强不息”、“学无止境”等重要观念,提出了人们应该提升自己道德修养的重要观点,强调品德的重要性,对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历代对“六经”实质的不同认识中医学中将疾病分属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进行辨证论治的方行,习称“六经辨证”。
张仲景的《伤寒论》全面采用六经分证,树立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光辉典范,对中医学的发展””生了极大影响。
但是,也由此引起了对”六经”实质的许多争议,至今未有定伦。
北宋·朱肽在其《活人书》中首列经络图,专从足六经的循行分布及生理特点来分析六经病机,为六经经络说。
经络说虽被后世许多医家所信奉,但也有不少医家认为六经并非经络而对经络说大张挞伐。
非经络论者中,又有各种不同见解。
明·方有执认为“六经者,犹儒家六经之经,犹言部也。
…天下之大,事物之众,六部尽之矣:人身之有,百级之多,六经尽之矣。
”(《伤寒论条辨·图说》)“六经各一经络藏府”(《伤寒论条辨·后序》)方氏为并藏府经络而论大经又以藏府为主者。
清·柯琴用“周礼分六官”来比喻六经,看法略同于方氏,但柯氏不以藏府而以地面经界为说,渭一仲景之六经,是经界主经,而非经络之经。
”(《伤寒论翼·六经正义》)清·张志聪以六气阐发六经,云“此皆论六气之化木子司天在泉五运六气之旨,未尝论及手足之经脉”(《伤寒论集注·伤寒论本义》)创六经气化之说。
它如宋·许叔微之八纲说,清·程应旅之形层说,近贤陆渊雷氏之阶段说,章次公等之症候群说,时振声等之阴阳消长研等。
不能尽举。
以上各种意见虽各有所见,不谓无据,但反对石也都能从相反角度提出质疑,可见各家看法都还不够全面,解释有欠圆满。
讨论六经实质,关键在“三阴三阳”。
一般认为,三阴三阳是阴阳的再分。
事物由阴阳两仪各生太少(太阴、少阴,太阳、少阳)而为四象,进而又化分出非太非少的阳明和厥阴,形成三阴三阳。
原始的三阴三阳也许如此,但太阳是阳之最,为何位北主冬配寒水?太阴为阴之极,为何位西南而主长夏湿士?太阳主表,为何不入肺卫而入膀阶凡此种种问题,都不是原始的阴阳再分概念所能解释。
实际上运用到中医学中的三阴三阳。
已与经络、藏象、运气等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系统模式,三阴三阳的模式不搞清楚,六经的实质就永远是个谜。
二、从河图、洛书探究六经起源笔者近年来在医易关系的研究巾,发现三阴三阳系统模式的形成,与易学的河图。
洛书有着密切关系。
以往曾有人认为河图洛书为宋人附会汉人易注而作,非古易所有,但从《内经》及近代出土文物文献的记载,事实说明河图洛书起码在西汉初年以前已经流行,而且中医学的形成与其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对此,笔者已有专文讨论,这里不再赘述。
河图有生、成数之说。
生数为先天,先天主气;成数为后夭,后天主运。
五行五运以成数为用,六气则从生数而出。
一般认为河图中一、二、三、四、五均为生数,但五居中央,各生数都与中五相加而为成数,五既是生数又是成数。
(《素问。
金匮真言论》所云:”中央****,入通于脾……其数五”,即为五作成数之例)。
故《内经》“以四时长四藏”,唯脾不得独主于时(《索问·太阴阳明论》)。
除了五这个特殊数外,其它四个生数两相交会,可以有且也只能有六种组合。
这六种组合恰恰构成了三阴三阳图2中一、三是阳数,故-、三相会为太阳:二、四是阴数二、四相合为太阴。
一四、二三均相邻交会于外,一四合化于西北阳明,二三合化于东南少阳。
一二、三四均相向对合于内,子午相对,一二合化为南北少阴,三四合化于东方厥阴。
《素问·阴阳离合论》说到三阴三阳的方位时日:“圣人南面而立,前日广明,后日太冲。
太冲之地,名日少阴;少阴之上,名日太阳;……广明之下,名日太阴;大阴之前,名日阳明,……厥阴之表,名日少阳。
”如用图示,正好与河图四生数交变化生三阴三阳的模式契合。
易学中又有洛书九宫模式。
洛书配”文王八卦”.主土的坤卦居西南.与太阴之位合(见图4);西南应长夏,长夏多湿,此“太阴湿上”之由来,《内经》的太阴脾士主长夏说,亦本于此。
三阴三阳与经络、藏府、六气的联系,是逐渐发展起来的。
马王堆出士医帛《阴阳十一脉灸经》中以三阴三阳命名的只有八脉:足拒(太)阳脉、少阳脉、阳明脉,足经(太)阴脉、厥阴脉、少阴脉,臂银(太)阴脉和臂少阻脉(其余三脉分别称作“肩脉…‟、“耳脉”和“齿脉”)。
这个现象很值得注意。
八脉中两臂脉之名为后来加入,原始的名称只有太阳脉、少阳脉、阳明脉、太阴脉、厥阴脉、少阴脉六个,先与三阴三阳配应的是足六经,以后加上了臂太阴和臂少阴二脉。
为什么只加二脉?又为什么加的是这二脉?较为合理的解释,只能是为了配应九宫八卦之需。
将八脉填入九宫八方方位,若合符契(见图5)。
这决不是偶然巧合,它留下了三阴三阳与经络相结合的早期形态的痕迹,也反映了三阴三阳学说与河图洛书间的不解之缘。
《索问·热论》描述的六经传变,只涉及足之六经,不谈手之六经。
经朱的发挥,更有“六经传足不传手”之说。
后人对此多存疑问,不知其所以然,也因此引起许多批评,成为非经络论者争论的焦点之一。
如方有执在《伤寒论条辨·或问》中说:“手经之阴阳,居人身之半;足经之阴阳,亦居人身之半。
若谓传一半不传一半,则是一身之中,当有病一半不病一半之人也。
天下之病伤寒者,不为不多也,曾谓有人如此乎?”今从《阴阳十一脉灸经》可知,三阴三阳与经络的配应,确乎先从足六经始。
《内经》的十二经脉说是以后逐步完成的。
<素问·热伦》专论足六经,说明六经辨证的肇始,应在十二经脉理论完成之前,而且早于《阴阳十一脉灸经》,因为《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已多了“臂少阴”和“臂知阴”二脉。
六经辨证几不及肺,是六经理论中又一个使前人费解的“谜”,如知道了三阴三阳的早期模式伽此,这个谜也就不解自开了。
六经与藏府的配应,在马王堆医帛中还未出现。
《素问·热论》所述仅“少阳主胆”。
“太阳脉布胃中”,“少阴脉贯肾络于肺”和“反阴脉循阴貂而终于肝”四条,既不全面;构式也不统一,说明当时六经辩证与臧府的”关系.还不密切,而十二经脉与藏府的系属关系,在《灵枢·经脉》等篇中已有完整记载。
后来六经与藏府的配应;基本按照十二经脉说。
可见十二经脉系属藏府在先,六经辨证结合藏府在后。
三阴三阳在河图的方位,决定了三阴三阳的气化特点。
河图洛书是时空统一的模型,每个方位都相应于一定的时令节气。
如东方春温风气、西方秋凉燥气、西南长夏湿气等。
但三阴三阳的“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士”、”少阴君火”、“厥阴风木”等名称,已不是简单的方位与时令节气的对应。
将四季八方的气化组合为六气说,显然又经过了运气学说的演绎加工。
六气概念向六经辨证中的渗透,只能在运气学说流行以后。
运气学说形成于东汉时期,故六经气化在《素问·热论》中尚无痕迹,到东汉末年的《伤寒论》中才见端倪。
以上粗略地论述了三阴三阳的形成原理以及逐渐与经络、藏府、六气等说的融合发展过程。
简而言之,三阴三阳的模式起源于河图生数的交变,继而系连经络而为分证纲领。
六经的这一雏形在《阴阳十一脉炎经》,即西汉初年之前就已产生。
以后的发展未脱离这一基本模式,故六经辨证始终偏重足六经。
接着因配洛书九宫八卦而增“臂少阴”和“臂担阴”两脉,进而完成手足三阳三阴十二经脉体系。
由十二经脉为桥梁,连结三阴三阳与藏府的关系。
东汉出现的运气学说又发挥了三阴三阳的气化特性。
于是三阴三阳与经络、藏府、气化等相结合,最终完成六经辨证的系统理论模式。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对这一系统理论模式的整体的运用,不能孤立地论经络、藏府或气化。
一、对六经理论中一些问题的重面认识搞清了六经的易学模式,以在六经理论中的一些难题,可以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
试举几例如下:1.六经表里相配,实则太阳,虚则少阴;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实则少阳,虚则厥阴。
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从图2可知,:太阳与少阴同居北方,均含生数一;阳明与大明同居西方,均含生数四;少阳与厥阴同居东方,均含生数三,它们之间宜乎互为表里。
阳表阴理。
实则阳,虚则阴,则是勿用解释的常理。
2.风寒外感,何以先犯太阳?前人以太阳主表为解,但肺主卫表,又合皮毛,太阳为什么不入肺而入膀既?从图式可知太阳位北偏东,北为寒,东为风,故风寒客人,宜乎先犯太阳良位。
<易·说卦》曰:“又为门阀”,“为阎寺”(阎:守门人),即寓此理。
六经辨证几不及肺,前已有述;伏邪说认为冬伤于寒,邪伏少阴肾,亦缘少阴居北之故。
此皆模式使然。
3.六经的排列次序问题,是历来争议的又一焦点。
从三阴三阳的模式看,六经各一方位,本无严格的先后顺序。
《阴阳十一脉炎经》、《足四十一脉炎经》和《内经》的三阴三阳脱序革不相同。
就说明了这一点。
故不必拘泥于少阳阳明厥阴少阴在六经中的位序。
4.再如《素问·气厥论》中五藏寒热相移的次序,既非五行相生,也非五行相克,历代注家对此都不得其解。
其实,这里严格遵循了八卦从先天位到后天位的规律。
坤卦先天后北万相应于肾,后天居西南相应于脾,故肾移寒热于胸;巽卦先天居西南相应于肿,后天后东南相应于胆,故脾移寒热于肝胆属肝);离卦先天居东方相应于肝,后天居南方们应于心,故肝移寒热于心;乾卦先天后南方相应于心,后天居西北相应于大肠,故心移寒热于肺(大肠属肺);坎卦先天居西方相应于肺,后天居北方相应于肾,故肺移寒热于肾5.《伤寒论》六经与《素问·热论》六经的关系,也是六经研究中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
有人认为《索问·热论》以表里分阴阳,六经相传均为热证:《伤寒论》以寒热别阴阳,三阳为热,三阴为寒,因而《伤寒论》六经与《索问》六经不是同一概念。
其实,从六经辨证的发展过程可知,《伤寒论》六经是在《素问》六经基础上的发展与深化,尽管两者在证候的归纳上有所差异,但三阴三阳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
两者六经的顺序相同,更提示存在直接的源流关系。
也许张仲景主观上无意据易立说,但研究古代医学思想,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引作辩证纲领的六经,是汉代通行的六经概念,这一概念早已深深地打上了易学模式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