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2010年高考真题文综地理全国文综II卷解析版

合集下载

【地理】2010年高考试题——文综地理部分(上海卷)解析版

【地理】2010年高考试题——文综地理部分(上海卷)解析版

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综合能力测试试卷——地理(文科使用)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全卷共12页。

满分为150分。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第Ⅰ卷(共63分)考生注意: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试卷和答题卡上清楚填写姓名、准考证号、校验码,并用铅笔在答题卡上正确涂写准考证号和校验码。

2.第Ⅱ卷(1—21题)为单选题,由机器阅卷,答案必须全部涂写在答题卡上。

考生应将代表正确答案的小方格用2B铅笔涂黑。

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卡编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答案需要更改时,必须将原选项用橡皮擦去,重新选择。

答案涂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

13.参展上海世博会的我国各省市馆基本反映了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特色。

有展示鼓楼、苗寨、银饰等民族元素的:有展示蒙古包、祥云、马鞍等文化元素的:有以冰雪为主线布局展馆的。

这些展馆所属省区依次是 ( )。

A.贵州、内蒙古、黑龙江 B.贵州、西藏、新疆C.山西、内蒙古、黑龙江 D.山西、西藏、新疆14.今年4月中旬,受强冷空气的持续影响,本该是春暧花开的我国北方地区却出现“倒春寒”,暴雪降温严重影响了当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下列反映这次强冷空气的天气系统示意图是( )。

15.气候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影响。

下列现象与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

①中低纬度沿海地区台风减少②冰川融化加速,海平面上升③我国东北水稻种植向北推进④青藏高寒区农作物播种推迟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16.位于美国南部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沉没,海底原油向外泄漏。

借助大风和洋流,浮油“魔爪”不断伸展,对海洋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右图(洋流模式示意图)中表示墨西哥湾暖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17.全球第六家迪士尼乐园落户上海浦东,与之密切相关的区位优势是( )。

①气候适宜②科研力量强③消费市场大④交通便捷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8.2010年6月11日第l9届世界杯足球赛将在南非约翰内斯堡拉开帷幕。

2010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全国卷Ⅱ)分析

2010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全国卷Ⅱ)分析

2 0 1 0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 ( 国卷 Ⅱ) 全 分析
。 张 家 辉 , 宝 芳 徐
( 内蒙g , 范大学 地理教 学论 实验 室 , - ̄ j i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 0 2 ) 10 2

要: 2 1 00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 全国卷I) I 具有重视考查基础知识、 突出考查主干知识。 注重地理图
显性 和隐性 的方 式将 热点 和知识 结合 在一起 。1 3 —
收 稿 日期 : 2 1一11 0 0 l—6 作者简介 : 张家辉( 95一) 男, 18 , 内蒙古师 范大学 20 0 9级 地理 课程 与教 学论 硕士研 究生 , 主要研 究方 向为地理课程 与教 学 论 ; 宝芳(9 2一) 男 , 徐 16 , 内蒙古师范大 学地理课 程 与教 学论硕 士点 负责人 , 教授 , 士生导师 , 硕 主要研 究方 向为
分 ; Ⅱ卷 的 3 第 6题 和 3 9题 的( ) ( ) 为 地理 题 , 2 、3 题
了工业 区位 和工 业分 布 、 候 、 业 区位 、 气 农 地球 运动 、
分值为 5 6分 , 地理试题共 计 10分。2 1 0 00年使用
全 国卷 Ⅱ的有 内蒙 古 、 疆 、 新 甘肃 、 海 、 藏 、 州 青 西 贵
学地 理主 干知 识 的 考查 。可见 , 地理 高 考 考核 的仍 是 中学地 理 的主体 内容 。 2 注 重地 理 图表 考 查 , 现 文 图 结合 。地 理 图 . 体 表是 地理 信息 的重 要载体 , 学 习地 理 的重要 工具 。 是
该套 试题 以地 理 图表为 载体 , 结合 文字材 料 , 查学 考
致沙 尘 暴 的天 气 系 统 等 。第 3 则 以 1幅 地形 图 6题 和 2幅统计 图 隐性地 影射 出发 生在 我 国西北 地 区 的

2010年普通高考文综试题(全国II卷)全解析

2010年普通高考文综试题(全国II卷)全解析

2010高考真题精品解析--文科综合(全国Ⅱ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2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注意事项:l.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明、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以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图1是2010年3月中旬发生在我国的沙尘暴的一幅遥感影像。

图中色调白浅云层、被卷到控制的沙尘和陆地表面。

读图1,完成1-3题。

1.该沙尘暴发生地位于A.副极地低压带 B西风带C.副热带高压带 D.东北信风带【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读图能力。

根据图中云层的运动方向,可以判断该大气运动的方向是呈逆时针方向,且由四周流向中心地区,为北半球的气旋;又由于该天气系统位于我国,所以位于西风带。

2.导致该沙尘暴的天气系统是A.反气旋、冷锋 B.反气旋、暖锋C.气旋、冷锋 D.气旋、暖锋【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沙尘暴天气系统的成因。

沙尘暴天气是北方冷空气(快行冷锋南下)导致的,由于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升(气旋),导致地面沙尘上升,而形成。

3.影像中部显示的是该沙尘暴的A.中心区,沙尘扬升 B.边缘区,沙尘扩散C.中心区,沙尘沉降 D.边缘区,沙尘沉降【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读图能力与调动知识的能力。

气旋由气流从四周流向中心区,形成中心区由于气流的上升,导致沙尘上升,所以图中显示中心区沙尘上扬。

【读图技巧】景观图是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图形,景观图的判读要抓住特点,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首先要找出景观图中各地理事物和现象;其次是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联系;最后根据试题要求,组织答案。

2010全国文综2(高清 解析)

2010全国文综2(高清 解析)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Ⅱ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解析高清word地图重绘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2010 全国2)图1是2010年3月中旬发生在我国的沙尘暴的一幅遥感影像。

图中色调白浅云层、被卷到控制的沙尘和陆地表面。

读图1,完成1-3题。

(2010 全国2)1.该沙尘暴发生地位于A.副极地低压带 B.西风带C.副热带高压带 D.东北信风带解析:我国沙尘暴多发区常见于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即位于我国35°N以北,因此为西风带。

(2010 全国2)2.导致该沙尘暴的天气系统是A.反气旋、冷锋B.反气旋、暖锋C.气旋、冷锋D.气旋、暖锋解析:根据图中的影像可以看出来,是一个逆时针旋转有上升影像,可以判断是气旋活动,加上沙尘暴是冷锋活动的结果,而选C。

(2010 全国2)3.影像中部显示的是该沙尘暴的A.中心区,沙尘扬升B.边缘区,沙尘扩散C.中心区,沙尘沉降D.边缘区,沙尘沉降解析:根据图中的影像可以看出沙尘由陆地逐渐上升到空中,故选A。

(2010 全国2)图2示意某河流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逐年变化。

读图2,完成4~5题。

(2010 全国2)4.图中信息表明该河流A.1950~1969年输沙量与径流量年变化同步B.1985年之后输沙量和径流量变化趋势相反C.1950~2005年输沙量的变化率高于径流量的变化率D.高径流量年份与高输出量年份逐一对应解析:从坐标图像可以看出1950~1960年输沙量与径流量年变化不同步,排除A;1985年输沙量和径流量变化趋势相同,排除B;1950~1960高径流量年份与高输出量年份不是一一对应,排除D;所以通过综合判断而选C。

(2010 全国2)5.比较1984年以来径流量和输出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流域内A.气候变暖、变干的速度日益加快 B.水土保持和水利工程效益显著C.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D.水资源总量呈流动式下降解析:通过图像可以明显看出1984年以后输沙量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因为河流的含沙量变化与植被有关,故选B。

2010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卷)(含解析版)

2010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卷)(含解析版)

2010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卷)一、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0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如图所示区域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2010年5月初,该区域天气晴朗,气温骤升,出现了比常年严重的洪灾.据此完成28~30题.1.(4分)形成本区域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A.太平洋B.印度洋C.大西洋D.北冰洋2.(4分)自2009年冬至2010年4月底,与常年相比该区域可能()A.降水量偏少,气温偏高B.降水量偏多,气温偏高C.降水量偏少,气温偏低D.降水量偏多,气温偏低3.(4分)2010年5月初,控制该区域的天气系统及其运行状况是()A.气旋缓慢过境B.冷锋缓慢过境C.反气旋缓慢过境D.暖锋缓慢过境如图曲线为某国2000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0与1岁人口数量的比值连线.18~65周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其余为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假定只考虑该国人口的自然增长且该国从2001年起控制人口增长,使每年新生人口都为2000年新生人口的80%.据此完成4~5题.4.(4分)该国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最重的年份分别是()A.2019年,2066年B.2066年,2019年C.2001年,2019年D.2001年,2066年5.(4分)出生人口的减少将最先影响该国劳动力人口的()A.数量B.职业构成C.性别构成D.年龄构成下表是示意我国沿海某鞋业公司全球化发展的历程.读表,完成6~8题.6.(4分)该公司①、②阶段的主要发展目标是()A.开拓国际市场B.建立品牌形象C.吸引国外资金D.降低生产成本7.(4分)该公司在尼日利亚、意大利建生产基地,可以()A.降低劳动成本B.增强集聚效应C.便于产品销售D.便于原料运输8.(4分)该公司在意大利设立研发中心便于利用当地的()A.市场B.资金C.原料D.技术图所示区域内自南向北年降水量由约200mm增至500mm左右,沙漠地区年降水量仅50mm左右.据此完成9~11题.9.(4分)图中甲地区夏季降水量最接近()A.50 mm B.150 mm C.200 mm D.250 mm10.(4分)解决该区域农业用水紧缺的可行措施有()①引湖水灌溉②海水淡化③改进灌溉技术④建水库调节径流.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1.(4分)甲地区农业发达,其成功之处在于()A.提高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B.调节了降水的季节分配C.调节了降水的年际变化D.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二、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0题为必考题,每道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1~44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2题,共46分)12.(2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图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的空间分布.该区域内丘陵区每年因融雪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2)比较甲、乙两地雪期与降雪量的差异,并解释原因.(3)分析位于丘陵区的丙地融雪侵蚀较乙地严重的原因.13.(2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30℃,生长周期约l个月.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我国桑树分布广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自20世纪末,我国桑蚕养殖业开始了空间转移.图示意我国2000年与2007年桑蚕茧产量(产量大于0.1吨)的省区分布.(1)据图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2)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3)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二)选考题请考生在第14、15、16、17四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010年高考新课标卷文综地理部分(高清解析版)

2010年高考新课标卷文综地理部分(高清解析版)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题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所示区域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

2010年5月初,该区域天气晴朗,气温骤升,出现了比常年严重的洪灾。

据此完成l~3题。

1.形成本区域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D.北冰洋2.自2009年冬至2010年4月底,与常年相比该区域可能()A.降水量偏少,气温偏高B.降水量偏多,气温偏高C.降水量偏少,气温偏低D.降水量偏多,气温偏低3.2010年5月初,控制该区域的天气系统及其运行状况是()A.气旋缓慢过境B.冷锋缓慢过境 C.反气旋缓慢过境D.暖锋缓慢过境答案:C D C解析:首先根据图中的经纬度,确定该区域为新疆(备考中要求学生记忆乌鲁木齐的经纬度88°E,44°N,),这是考生必须能够做到的。

定位后,就可确定第1题,北疆的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

第2题的迷惑性非常大,不仔细审题很多学生都会选择B,但那样出题就过于直白了。

一定要注意时间段,材料中说的是“2010年5月初,该区域气温骤升”,试题问的是“自2009年冬至2010年4月底”,正是因为之前的气温偏低,积雪没有完全融化,等到5月气温骤升,“出现了比常年严重的洪灾”。

第3题的关键依然在材料中给了提示“2010年5月初,该区域天气晴朗”,必须选择能够使天气晴朗的天气系统。

图2曲线为某国2000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0到1岁人口数量的比值连线。

18—65周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其余为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

假定只考虑该国人口的自然增长,且该国从2001年起控制人口增长,使每年新生人口都为2000年新生人口的80%.据此完成4—5题。

2010年高考试文综地理真题

2010年高考试文综地理真题

2010年高考试文综地理真题(北京卷)详解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详解高清重绘地图【全卷分析】本试卷中的地理试题设计总体难度不大,注重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同时也继承了前几年新课改的精神,继续强化能力培养,凸显了高考文科综合考试所考查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项综合能力。

纵观全卷,自然地理考查比例较大,选择题部分突出考查了山脊与山谷的判读、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经纬网知识与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的结合、锋面气旋、水循环、城市化等知识点,综合题则主要强调了区域特征分析、读图能力培养、洋流、气候变化分析等综合技能;人文地理方面则重点考查了人口与城市化、区位因素分析、城市规划、澳大利亚大堡礁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势分析等。

同时,试卷也不回避热点事件与热点区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现实,涉及到如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澳大利亚东岸污染扩散的特点及成因、低碳经济、救灾储备库的科学选址等。

【试卷亮点】紧密结合当前地理热点,在第39题中设计了一些主要国家的碳排放特点分析,以及应对当前自然灾害频繁的情况下,如何正确选取救灾储备库的位置等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内容,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图1是八达岭长城照片,该段长城主要坐落在花岗岩侵入体上。

读图,回答第1、2题。

1.图中指示山脊和山谷的分别是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④和⑤1、【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基本地形的认识与判读。

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山脊和山谷:如图所示,山谷和山脊几乎具有同样的等高线形态,因而要从等高线的高程来区分,表示山脊的等高线是凸向山脊的低处,如图中A 处.表示山谷的等高线则凸向谷底的高处,如图中B处。

因此,由题图,可以判断出①是鞍部、②是山坡、③是山脊、④是山脊、⑤是山谷,选项D正确。

2010年_全国高考文综新课标卷地理部分_高清图高校对_含解析

2010年_全国高考文综新课标卷地理部分_高清图高校对_含解析

2010年文科综合(新课标全国卷)36.(2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图5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的空间分布。

该区域内丘陵区每年因融雪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

图5(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

(12分)(2)比较甲、乙两地雪期与降雪量的差异,并解释原因。

(6分)(3)分析位于丘陵区的丙地融雪侵蚀较乙地严重的原因。

(8分)36.(1)等雪期线在中部地区向北(东北)凸出。

表明沿MN一线中部雪期短于其东西两侧地区。

即东西部气温持续低于0ºC的时间较长;中部气温持续低于0ºC的时间较短。

因此,中部地势较低(为平原),东西部地势较高(为山地)(东西高,中间低)。

(2)甲地雪期比乙地短,原因是甲地纬度低于乙地。

甲地降雪量比乙地多,主要是因为甲地比乙地距海近,水汽更为充足。

(3)丙地属于丘陵地形,地势低于乙地,融雪径流量大于乙地;丙地比乙地受到更多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林地被毁,过度垦荒等),丙地更易被侵蚀。

【详细步骤】:首先考查区域空间定位的能力,只有判断出是我国东北地区,才能清楚各种地彤的分布,而地形是分析雪期、降雪量、侵蚀差异的基础和关键,其次考查地图叠加分析、等值线阅读、区域时比分析等能力,所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影响侵蚀强度的因素等,它们全部是主干知识中的枢纽知识。

由于东北地区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区域,加上考查的知设点又是常见的主干知识,因此本题难度不大。

第(1)题,由经纬度判断图示地区是我国的东北地区,M处位于大兴安岭,N处位于长白山地,两者之间是东北平原。

等雪期线中段向北(东北)凸出,表明地势高的山地气温低,雪期长;地势低的平原地区气温高,雪期短。

第(2)题,从图上可以读出甲、乙两地雪期的长短,影响雪期长短的因素主要是气温。

甲、乙都位于山地,但是乙地的纬度更高,气温更低。

根据等降雪量线可以看出甲地多于乙地,原因是东北地区的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甲地距海近,位于长白山地的迎风坡,降水量更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Ⅱ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2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注意事项:l.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明、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以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图1是2010年3月中旬发生在我国的沙尘暴的一幅遥感影像。

图中色调白浅云层、被卷到题。

1,完成1-3控制的沙尘和陆地表面。

读图.该沙尘暴发生地位于1 西风带B .副极地低压带AD.东北信风带C.副热带高压带解析:我国沙尘暴多发区常见于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即位于我N以北,因此为西风带。

国35°2.导致该沙尘暴的天气系统是B.反气旋、暖锋A.反气旋、冷锋.气旋、暖锋D C.气旋、冷锋解析:根据图中的影像可以看出来,是一个逆时针旋转有上升影像,可以判断是气旋活动,加上沙尘暴是冷锋活动的结果,而选C。

3.影像中部显示的是该沙尘暴的.边缘区,沙尘扩散 B A .中心区,沙尘扬升.边缘区,沙尘沉降 D C.中心区,沙尘沉降。

解析:根据图中的影像可以看出沙尘由陆地逐渐上升到空中,故选A题。

,完成2示意某河流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逐年变化。

读图24~5图图中信息表明该河流4. 1A.1950~1969年输沙量与径流量年变化同步B.1985年之后输沙量和径流量变化趋势相反C.1950~2005年输沙量的变化率高于径流量的变化率D.高径流量年份与高输出量年份逐一对应解析:从坐标图像可以看出1950~1960年输沙量与径流量年变化不同步,排除A;1985年输沙量和径流量变化趋势相同,排除B;1950~1960高径流量年份与高输出量年份不是一一对应,排除D;所以通过综合判断而选C。

5.比较1984年以来径流量和输出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流域内A.气候变暖、变干的速度日益加快B.水土保持和水利工程效益显著C.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D.水资源总量呈流动式下降解析:通过图像可以明显看出1984年以后输沙量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因为河流的含沙量变化与植被有关,故选B。

巴西的柑橘产量位居于世界前列。

巴西柑橘果酱生产几乎全部集中在东南部沿海的S洲。

该州面积不大,拥有大型港口。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运输果酱的专用轮船的使用,巴西柑橘果酱在国际市场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

完成6~8题。

6.一般而言,影响柑橘果酱生产厂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A.原料地 B.消费市场 C.劳动力价格 D.交通运输解析:果酱的生产是以柑橘为原来,农产品的加工为了保持柑橘的新鲜,应该布局在原料产地,而选A。

7.巴西柑橘果酱生产集中在S州的主要原因是A.接近原料产地B.接近消费市场C.利用廉价劳动D.方便产品运输解析:根据材料,果酱集中在S洲的原因与大型港口的建设和运输果酱的专用轮船有关,故选D。

8.据材料推测,20世纪80年代初期,巴西柑橘果酱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的问题出现在A.原料生产环节B.加工环节C.运输环节D.销售环节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运输果酱的专用轮船的使用,巴西柑橘果酱在国际市场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

”故选C。

据报道,某年3月9日,我国科考队在中国北极黄河站(78°55‘N,11°56'E)观看了极夜后的首次日出。

完成9~11题。

9.当日,科考队员在黄河站看出日出时,北京时间约为A.10时B. 13时C.16时D.19时10.当日,日落于黄河站的A. 东方B.西方C. 南方D.北方11.据此推算,黄河站此次极夜开始的时间约在前一年的A. 9月21~30日B.10月1日~10日C. 10月11~20日D.10月21~30日解析:根据材料“某年3月9日,我国科考队在中国北极黄河站(78°55‘N,11°56'E)观看了极夜后的首次日出。

”说明由黄河站由极夜转为有昼夜交替现象,即昼由0小时逐渐增加,根据材料“首个日出”,说明是太阳刚好升起,就得落下,应该为当地地方时的12:00,黄河站与北京时间的经度相差约为108°,时间差约为7小时12分,即北京时间约为19:12,故选9题应该选D;而太阳刚好升起,就马上落下,当地时间为12:00,此时太 2;根据太阳回归运动黄河站刚好出现昼(即极夜题选C阳正好位于黄河站的正南方,故101212天。

根据对称原理,也就是说到了秋分日3月9日,离春分日有现象结束)的日期是B。

日以后。

故11选题选天以后黄河站刚进入极夜现象,日期为10月222日6月日9月23 日3月21 日月9312月22日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II卷(非选择题,共160分)注意事项:本卷共4页,4大题,用黑色碳素笔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36.(3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个题。

图4中的三幅分别示意某地区的地形、1~5月气温变化和降水季节分配。

(1)评价图中城市所在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

(12分)解析:主要从自然的地形,气候,土壤,水源去分析,即:地形:有开阔的谷地(由河谷的等高线分布比较稀判断)。

气候:热量满足发展一年一熟的耕作农业(中温带);降水量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四个季节的降水量都在50-90㎜之间)。

水源:(图中有多条河流)有河流灌溉系统;谷地边缘:因灌溉条件较差,可以发展畜牧业或农牧业。

3(2)指出2009~2010年冬春季节该地区降水和气温的突出变化,并说明其农业生产的影响。

(24分)解析:充分利用图表资料,结合所说知识可以归纳如下:降水:冬春季节的降水(雪)量高出多年平均值;气温:(总趋势)从多年平均状况看,春季持续增温;(从2010年看)2010年则表现为4月底以前气温持续低于0°C;4月末到5月初气温快速上升到0°C以上。

主要影响:(1-3月气温低于0°C)春耕期间气温偏低,播种期推后;(冬春降水量比往年偏多)冬春积雪量超过多年平均值,并在短时间内融化,易形成融雪性洪水灾害。

39.(6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有长达3300千米的边界线,是当今世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丰富的地区之一。

苏联的解体和中亚五国的独立,凸显了中亚地区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

材料一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把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国家中心地区其他工业城市的特大工厂的设备、物资和人力资源全部或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尔、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

截止1941年底,被迁走并迅速投产的工业企业已达1523家,其中有1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

随后成立了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

制定企业疏散问题的法令。

苏联国防委员会和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统筹领导疏散工作。

1942年前8个月的统计表明,上述地区的工业产品总值已经达到344亿卢布,而1940年全年只有480亿卢布。

1942年12月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出,在国家东部地区的辽阔土地上重建的疏散企业是机械制造业取得的最重要成果,这是一个地理分布方面的巨大飞跃。

—摘编自《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材料二哈萨克斯坦是中亚最大的国家,工农业较发达,主要有采矿、冶金、机械制造等工业。

2007年以来,哈萨克斯坦成为中亚地区最重要的油气生产和输出国。

2009年12月14日,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见图5)通气仪式在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举行,该天然气管道开通前,中国从中亚进口的天然气主要依靠海运;管道开通后,不仅缩短了天然气的运输距离,而且安全系数大大提高。

中亚各国在能源战略上,希望实现出口的多元化。

同时,中亚各国能源企业的发展也迫切需要引进国际资本和技术。

材料三4冷战后,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加强睦邻互信与友好合作关系,就边界地区相互信任和边界地区及互相裁减军事力量问题举行谈判。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上海五国”机制。

2001年6月,上述五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在“上海五国”的基础上,为加强政治,安全,外交,经贸,人文等方面的合作,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为加强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完成企业大规模级数转移的特点和意义。

(16分)(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哈萨克斯坦工业分布的主要特点及成因。

(16分)解析:(从资源分布格局和材料1和2总结)分布特点:机械、冶金工业主要分布在东部;石油、天然气开采和加工分布要西部(里海附近);成因:(由材料一归纳总结):苏联工业转移以机械工业为主,同时也促进了冶金工业的发展,以国防需要及(由地图上资源分布总结):相关资源分布,上述工业分布在东部。

(由材料二“哈萨克斯坦成为中亚地区最重要的油气生产和输出国”和石油天然气分布图归纳总结):21世纪快速发展石油、天然气开采和加工业,对资源有极大依赖性,故主要颁布在西部(里海附近)(3)图5中所示天然气管道长度约为(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4 分)(提示: sin45°≌ 0.71)解析:观察图中天然气管道长度约比45°N纬线上所跨20°经度的长度稍长一点,即20°×111×cos45°Km=1576.2 Km,故选B。

A. 1 300 kmB. 1 800 kmC. 1 000kmD. 2 100km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