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之拙政园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拙政园是中国著名的园林之一,始建于明代,建于苏州市虎丘区,其园林建筑与景观极具特色,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从园林文化、景观设计、园林结构、文化意义等方面对拙政园进行分析。

一、园林文化苏州园林建筑具有浓厚的园林文化氛围,它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之一。

苏州园林利用自然山水,取得天人和谐之美,有“人工为自然,天地合一”的园林理念,将自己打造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拙政园创新了园林文化,既积极吸收华夏文化,又吸收异域文化,形成了“灵心所见”的园林特色。

二、景观设计拙政园的场景设计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其时空布局设计合理,空间利用充分有效。

整个园林包括了池塘、山水、假山、建筑、花岗石等元素的结构,以及清静、雅致的格调,构建起一派风雅之气。

拙政园园内的景观很有特色,花岗石路上雕刻着名人手迹,墙上也刻有许多文化名人墨迹,这样将追溯文化和历史的气氛完美地融入其中。

古典式建构、精美细致的雕花门、弧形山墙等,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拙政园还采用了互见互联的手法,形成连续流通的空间,在自然中自然寻址,仿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三、园林结构拙政园的景观布局以水为中心,园林结构构建了自然美与文化美的结合。

整个园林以池塘为骨架,把人工山水、花草、石块等构成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园内石牌坊、假山、亭阁、廊榭、楼阁等建筑也各具特色。

所有的建筑物都以重重叠叠的园区进行着自然的分隔,中间留出溪流或池塘等自然景观,形成自然的隔断与联系,方便游人欣赏风景。

拙政园的色彩构成也非常注重设计,园内花坛花事更是极具灵光,令游人呼之欲出。

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古典中国园林追求自然的审美意趣。

四、文化意义拙政园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其提供的观赏价值,更体现在其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及思想。

拙政园融合了古典建筑、艺术和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和民族气质,同时也传递了社会重视诗词书画和文化艺术的价值观。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它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原名“沧浪亭”,后因得主溥仪的点化而得名“拙政园”。

这座园林占地约为5.2万平方米,被誉为“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的代表之一拙政园以其独特的小型园林设计风格和巧妙的水景演绎而闻名。

园林分为中部、东部和西部三个部分。

中部是最主要的景点,包括了白塔、景德楼、翠鸟楼等建筑。

东部的特色是漫步的长廊和见证历史的展览馆。

西部则以静谧的花园和复古的建筑为主。

拙政园的设计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核心原则之一,即以水为中心。

整个园林布局围绕着人工湖展开,湖水被半抱园的布局环绕。

在湖的中央,有一座小岛,名为柏梁亭,是园林的最高点,也是游人欣赏湖景的最佳地点之一、湖水之外,还有许多小溪、小桥和人工山石,它们与植被和建筑相得益彰,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景观。

除了水景,拙政园的建筑也是园林艺术的亮点之一、园林内建有多座楼阁、亭台和假山。

白塔是拙政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它是园林中最高、最精致的建筑之一,也是游人最喜欢的拍摄点之一、景德楼则是一座仿古建筑,它用红木和瓷砖来装饰,展示了传统的工艺美术。

翠鸟楼是一座古朴而美丽的木结构亭子,提供了俯瞰园林的绝佳视角。

拙政园的设计还融合了文化和艺术的元素。

整个园林中布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卉、草木和石头,它们通过不同的形状和颜色展示出丰富多样的美。

园林内也设有一些展览馆,展示了苏州古代园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游人可以通过观看展览和听讲解,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

总的来说,拙政园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小型园林设计风格和巧妙的水景演绎而闻名。

园林的核心是以水为中心,水景与建筑和植被相得益彰,形成了和谐的景观。

园林内还有多座精致的建筑和花卉、草木展示。

此外,园林内还设有展览馆,展示了苏州古代园林的历史和文化。

拙政园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品,吸引了许多游客来欣赏和学习。

拙政园景点简介

拙政园景点简介

拙政园景点简介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西北郊,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被
誉为“江南园林之母”。

该园原为明弘治四年(1491年)文征明
修建的私家园林,曾是清代苏州四大名园之一。

它占地面积
41.3亩(约合5.2公顷),建筑面积1165平方米。

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庭院众多,曲径通幽,有“假山名苑”之称。


中的亭台楼阁、花木山石均各有特色,富有变化。

园内的主要建
筑有远香堂、湖心亭、荷风四面亭、敞轩与方亭等,主要景物有
拙政园的水、山、亭。

拙政园以其小巧精致取胜,其建筑布局分东、中、西三部分,东半部以假山为主,中半部以建筑为主,西半部以竹石为主。


园分四个景区:东花园宽阔疏朗,西花园曲折幽深,中花园面积
最小却最精致。

园中的建筑多以曲为主,讲究回环曲折的艺术效果。

许多建筑都有精美的砖、瓦、木、石雕作装饰。

园中山巅的凉亭飞瀑流泉为全园胜景。

—— 1 —1 —。

游览非遗之旅 苏州拙政园

游览非遗之旅 苏州拙政园

游览非遗之旅苏州拙政园苏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底蕴,作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苏州拙政园是其中一个璀璨的明珠。

拙政园不仅仅是一座古典园林,更是一个展示非遗文化的窗口。

在这个游览非遗之旅中,让我们一起领略拙政园的魅力,感受非遗文化的韵味。

一、重温园林艺术苏州拙政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作品之一。

拙政园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设计理念,赢得了世人的赞赏。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精湛的园林技艺,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当你踏入拙政园,仿佛进入了一个精致的艺术殿堂。

曲折的小径、幽静的水池、精美的建筑,无一不展现着园林艺术的魅力。

你可以漫步在石板路上,感受古人留下的文化痕迹,欣赏到中国传统园林的独特魅力。

二、萦绕非遗之韵拙政园不仅仅是一座园林,更是非遗文化的宝库。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苏州园林中的非遗技艺,领略到传统工艺的神奇与魅力。

苏州园林的非遗技艺包括剪纸、刺绣、工笔画等。

这些技艺在拙政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你可以参观到非遗工艺的展示区,观赏到一幅幅精美的刺绣作品,感受到工艺师傅们的精湛技艺。

而在剪纸展示区,你也可以亲自体验剪纸的艺术,感受到这个传统技艺的魅力与乐趣。

三、探寻文化之根苏州拙政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这个非遗之旅中,你可以一边游览园林的美景,一边了解苏州的历史文化背景。

在拙政园的不同角落,你可以看到很多古代建筑、文物和器物。

每一处都透露着历史的气息,带给游客无尽的遐想。

通过了解这些文物和器物的来历,你可以更好地理解苏州的历史文化,并更好地欣赏园林的艺术之美。

四、重塑人文底蕴非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

苏州拙政园以其独特的文化元素和非遗项目,重塑了苏州的人文底蕴。

在这个非遗之旅中,你会看到园内展览馆的展品,了解到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你还可以参观到非遗工艺师傅的作坊,亲眼目睹他们手工创作的过程。

这些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不仅让苏州的文化底蕴更加丰富多彩,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苏州园林之拙政园的四季花艳

苏州园林之拙政园的四季花艳

苏州园林之拙政园的四季花艳苏州园林被誉为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其中拙政园更是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拙政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美丽的四季花艳而闻名。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拙政园的四季花艳之美。

春季是拙政园最美丽的季节之一,园中的花卉开始绽放。

踏入拙政园,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繁花似锦的景象。

游人走在曲径通幽的园中,可以欣赏到各种各样的春花,如桃花、梅花、杏花等。

其中,最吸引人的是拙政园内的百花苑。

百花苑是拙政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品种丰富、花色绚丽而著名。

百花苑内的花卉种类繁多,包括牡丹、兰花、菊花等,各种花卉在春季盛开,各自展示着自己的美丽。

走进百花苑,芬芳的花香扑面而来,令人陶醉其中。

春日的拙政园,花开如海,仿佛进入了一个仙境。

夏季是拙政园的绿意盎然的季节。

夏天的拙政园古树葱郁,翠绿的植被覆盖了整个园区,给人一种清凉宜人的感觉。

其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是拙政园内的檀香斋。

檀香斋是一座唐代风格的建筑,周围种植着茂盛的树木,形成了一个清幽的花园。

夏天,檀香斋外的花草葱茏,花团锦簇,给人一种凉爽宜人的感觉。

拙政园还有一座名为“双溪寒舍”的建筑,这座建筑被绿叶掩映,与周围的植物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在夏日的清晨,来一场清新的早晨漫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秋季是拙政园变换色彩的季节。

当秋风吹来时,拙政园内的植物开始变得金黄或红色,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在秋季,拙政园的重要景点之一是碧螺春茶园。

碧螺春茶园是一片广袤的茶园,茶树的叶子变得金黄,整个茶园呈现出一片金色的海洋。

漫步在碧螺春茶园中,可以品尝到香气扑鼻的碧螺春茶,感受到秋季独特的韵味。

此外,拙政园的湖泊也在秋季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丽。

湖水澄澈如镜,倒映着周围红黄交织的树木,美不胜收。

冬季是拙政园的淡雅之季。

虽然没有春季那样绚烂的花朵,但拙政园的冬季景色依然让人陶醉。

拙政园内的假山、园林建筑和花木均被冰雪覆盖,形成了一幅冰雪世界的画卷。

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简介

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简介

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简介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姑苏区东南部,是一座大型私家园林,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

拙政园的建造始于明代,历经多次修建和扩建,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格局。

拙政园占地面积约为5.2公顷,由东、中、西三部分组成。

东部是主体园林,中部是曲水流觞区,西部则是花园区。

整个园林以水为主,水面占据了园林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园内的建筑、假山、花木、水景等都是园林艺术的精华所在。

拙政园的建筑以“亭、台、楼、阁”为主,其中最著名的是“苏州十景”之一的“春晓阁”。

春晓阁是一座三层楼阁,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拙政园内最高的建筑。

阁内设有多个观景台,可以俯瞰整个园林和周围的景色。

拙政园的假山也是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

假山是一种以石头为材料,模拟自然山水景观的建筑形式。

拙政园的假山造型各异,有的像山峰,有的像峡谷,有的像瀑布,有的像洞穴。

其中最著名的是“太湖石群”,这是一组由太湖石组成的假山群,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拙政园的花木也是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内种植了各种各样的花卉和树木,如梅花、杏花、桃花、牡丹、海棠、樱花、枫树等等。

这些花木在不同的季节里开放,形成了不同的景观,给游客带来了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拙政园的水景也是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内有多个水池和水道,水面上漂浮着荷花、荷叶、莲花等水生植物。

园内的水景与建筑、假山、花木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拙政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一座园林,更是一座文化遗产,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拙政园的建筑、假山、花木、水景等都是园林艺术的杰作,值得人们去欣赏和探索。

关于拙政园的介绍

关于拙政园的介绍

关于拙政园的介绍拙政园是我国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沧浪区东南部。

以下是对拙政园的详细介绍。

一、历史概述拙政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中叶,当时这里是一片私人庄园,名为“耦园”。

后来经过几位主人的扩建和改造,到清朝时期,这个庭园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占地超过2万平方米,拥有多达70个建筑物和殿堂的大型园林。

二、园林规划拙政园的规划结构可分为“东园”、“中园”和“西园”三部分。

其中东园主要以山水为主,中园则是主建筑居多,而西园则是一片清幽的庭院。

整个园林依山傍水,布局精巧,为中国园林艺术的经典之一。

三、建筑风格拙政园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南方园林和北方建筑的特色,具有浓厚的江南水乡特色。

园内主要建筑物包括大观楼、远香阁、苕溪书院等,以及许多小桥流水、迷人的花园和小巧的洞天。

四、艺术特色拙政园的花园布局、建筑风格和景致呈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高妙和独特之处,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此外,拙政园的园林规划、园林装饰和园林艺术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审美价值,既是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世界园林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开放时间和票价拙政园每天早上7:30开放,晚上17:30闭园。

门票价格为70元/人,如需要租用讲解员服务,需要另外支付50元/人的讲解费用。

六、交通方式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中心的沧浪区,交通便捷,可以搭乘公交车(4路、33路、101路)、地铁(1号线)或出租车前往。

拙政园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这个园林历史悠久、构造精妙、美景绝佳,是一个非常值得一游的地方。

拙政园简介和历史

拙政园简介和历史

拙政园简介和历史一、拙政园简介苏州拙政园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

它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合称为中国“四大名园”,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距今(2014年)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

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拙政园位于古城苏州东北隅(东北街178号),截至2014年,仍是苏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78亩(约合5.2公顷)。

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汉族水乡特色。

二、拙政园历史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意,名为“拙政园”。

中亘积水,浚治成池,弥漫处“望若湖泊”。

园多隙地,缀为花圃、竹丛、果园、桃林,建筑物则稀疏错落,共有堂、楼、亭、轩等三十一景,形成一个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广袤二百余亩,茂树曲池,胜甲吴下”。

嘉靖十二年(1533),文徵明依园中景物绘图三十一幅,各系以诗,并作《王氏拙政园记》。

王献臣死后,其子一夜赌博将园输给阊门外下塘徐氏的徐少泉。

他“以己意增损而失其真”。

此后,徐氏在拙政园居住长达百余年之久,后徐氏子孙亦衰落,园渐荒废。

明崇祯四年(1631),园东部荒地十余亩为刑部侍郎王心一购得。

王善画山水,悉心经营,布置丘壑,于崇祯八年(1635)落成,名“归田园居”,中有秫香楼、芙蓉榭、泛红轩、兰雪堂、漱石亭、桃花渡、竹香廊、啸月台、紫藤坞、放眼亭诸胜,荷池广四、五亩,墙外别有家田数亩。

园中多奇峰,山石仿峨嵋栈道。

据清雍正六年(1728)沈德潜作的《兰雪堂图记》,当时园中崇楼幽洞、名葩奇木、山禽怪兽,与已荡为丘墟的拙政园中部适成对照。

直至道光年间,王氏子孙尚居其地,但已渐荒圮,大部变为菜畦草地。

清兵入苏,园为镇将占。

当时园主系徐氏第五代后人,不得已在顺治五年(1648)左右以二千金将园廉售于大学士海宁陈之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廊组合建群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揉
虚实
流动空间 内外通透
(三)、诗画的情趣 )、诗画的情趣
• 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 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也要“动观”, 即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时 时 空综合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能 空综合 充分地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 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 诗画艺术于园林艺 诗画艺术 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 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 诗情 画意”。 画意
拙政园的特点
• • • • • (1)因地制宜,以水见长。 (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 (3)庭院错落,曲折变化。 (4)园林景观,花木为胜。 拙政园的园林艺术,在中国造园史上具有 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江南私家园林一个 历史阶段的特点和成就。
一、拙政园
• 拙政园 拙政园:在园林的规划布局与 造景手段上,采用模拟象征等 手段,在有限的范围内经营出 具有自然山水形态的园林环境。 私家园林大的几公顷,小的几 十亩,有的甚至只有几亩地, 通常采取小中见大的手段,道 路求曲折,景点求隐蔽,充分 利用假山、空廊、小墙分隔出 多变的空间,大至一轩一亭, 小至一石一竹皆可成景,以便 在微观中体验宏观的意境。
苏州拙政园
• 拙政园位于苏州 娄门内东北街。 明御史王献臣解 官隐苏州,于正 德四年,以原大 弘寺址为基础, 拓建为园,取 “拙者为政”之 意而名。拙政园 占地六十余亩, 是苏州面积最大 的名园,不仅是 明代园林建筑代 表作,也是全国 名园之一。
拙政园历史
拙政园名冠江南,胜甲东吴,是中国的 四大名园之一,苏州园林中的经典作品。 • 拙政园位于苏州古城区东北街178号。 园林占地面积约4.1公顷(不包括管理、花圃 用地约0.67公顷)。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 年)由御史王献臣始建。在以后的四百余年 间,沧桑变迁,屡易其主,几度兴废,原 来浑然一体的园林演变为相互分离、自成 格局的三座园林 •
• 强调主观的意兴与心绪(景题、匾额、楹 景题、匾额、 景题 联)表达, • 重视掇山、叠石、理水、种植 掇山、 掇山 叠石、理水、种植等技巧,突 出山水之美, • 注重园林的文学趣味(融合诗歌、绘画 融合诗歌、 融合诗歌 绘画), 使得人 • 文意蕴更为深远,称为文人山水园 文人山水园。 文人山水园
(四)、意境的涵蕴 )、意境的涵蕴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 也就是说把主观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 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感情激动和理念联想。 园林的意境——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 园林的意境 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 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一文中提出“三境”之 说来评诗(主要指山水诗))他说诗有三种境界:“只写 山水之形者为‘物境’;能借景生情者为‘情境’;能托 托 物言志者为‘意境’”。 物言志者
2、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使得规划设计颇多类似文学艺术 的结构。如清人钱泳所说:“造园如作文 必使曲折有法 前后呼应 最 造园如作文,必使曲折有法 前后呼应.最 造园如作文 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 忌堆砌,最忌错杂 方称佳构。” 最忌错杂,方称佳构 忌堆砌 最忌错杂 方称佳构
画意
• 凡属风景式园林,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绘画的原则, 即移动的画卷。.中国的山水画异于西方的风景画, 前者写意后者写实.中国的山水是遍游名山大川,研 究大自然的千变百化,领会在心,归来后于几案问, 挥洒而就,笔下的黄山已不是具体的黄山,而是"中 得心源"后,以简炼的笔墨获得深远广大的艺术效果. 这种创作手段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手段同出一 辙,就此意义而言,也可以说中国园林是作为大自然 的概括和升华的山水画,又以三度空间形式再现到 人们生活中来
• 园中景桥有曲桥,小桥, 特色桥等等, • 桥护栏偏低矮,功能上可 供休息,观赏,防护等等。 • 缺点:桥的护栏偏低矮, 安全性是比较差的,古时 落水现象很频繁的。

阁·梧竹幽居
• 唐羊士谔诗“萧条梧竹月,秋物映院庐”。此亭四面有 园洞门。设计精巧,富有诗意画意。
铺装
根据景观空间整体的空间秩序, 根据景观空间整体的空间秩序, 单元构形。 确定大的铺装 单元构形。
拙政园走廊:粉墙黛瓦
• 在这里构成建筑最基 本的色调不外三种: 一深灰色的小青瓦作 为屋顶;二全部木作 一律呈栗皮色或深棕 色,个别建筑的部分 构件施墨绿或黑色; 三所有墙垣均为白粉 墙。
拙政园假山
• 在花木配置方面, 江南园林则远胜于 自然式布局为主,北岛南 院,水系平面成p形,两条东西向长长的水 面延展了景观空间。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无论 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 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 有机地组织在一 三个造园要素有机 有机 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彼此 谐调、互相补充 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 谐调 互相补充 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 的消极面。 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 由于受到儒道佛“天人合一” 观念的影响,历来主张顺应自 然,在古代先民眼中,建筑也 如同其他日用品一般,需要不 断更新,进行新陈代谢,要与 自然保持和谐。
•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其气候、文化、取材 等的地方性 差异,逐渐形成了江南、北方、岭南、巴蜀、西域等各种风 格,其中江 南、北方、岭南差异尤为突出,代表了中国园林风格发展的 主流。各种 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在各自造园要素的用材、形象和技法上, 园林的总体 规划也多少有所体现。
拙政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 拙政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 —苏州四大名园 苏州四大名园 苏州
诗情
1、把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复现出 来,或者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作直接的点题
远香堂、荷风四面亭(荷)——“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 倚玉轩、玲珑馆(竹)——“倚楹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 待霜亭——“洞庭须待满林霜” 听雨轩(竹、荷、芭蕉)——“听雨入秋竹”、“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 秋雨一家声” 玉兰堂(玉兰)——“此生当如玉兰洁” 雪香云蔚亭(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听松风处(松)——“风入寒松声自古”
中国古典园林-----拙政园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本于自然、 •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 诗画的情趣 • 意境的涵蕴 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四个主要的特点,或者说, 四个主要的风格特征。
(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本于自然、 本于自然
• 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 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 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 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 素。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 绝非一般 但 绝非 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模仿 简单地模仿这些 简单地模仿 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 意识地加以改造 调整 加 改造、调整 改造 调整、加 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 工、剪裁 剪裁 精 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练概括 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 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本于自 本于自 然而又高于自然。这个特点 然而又高于自然 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 植物配植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把铺装基本块材的组合方式与 空间秩序和视觉的引导相对应, 空间秩序和视觉的引导相对应,揭 示铺装的设计与空间秩序的对应关 系。

铺装材料的选用与基地 环境的关系。 环境的关系。
中国古典园林的境界
• 中国造园艺术,追求的是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布局自由、浑然一体、宛如 天成,反映“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表 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宇宙观。。正 是: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之理。中 国园林造景,概言之就是通过人工与自然 的巧妙组合,把观赏者引入一种情景交融 的境界。
拙政园简介
• 经历—百二十余年后,明崇初四年(公元1631年)已荡为丘 墟的东部园林。归侍郎王心一所有。王善画山水,悉心经 营,布置丘壑,并以陶潜“归田园居”诗,命名此园 • 该园有放眼亭,夹耳岗,啸月台,紫藤坞,杏花涧,竹香 廊等诸胜。可分为四个景区。中为涵青池,池北为主要建 筑兰雪堂,周围以桂、梅、竹屏之。池南及池左,有缀云 峰、联壁峰,峰下有洞,曰“小桃源”。步游入洞,如渔 郎入桃源,桑麻鸡犬,别成世界。兰雪堂之西,梧桐参差, 茂林修竹,溪涧环绕,为流觞曲水之意。北部系紫罗山、 漾荡池。东甫为荷花池,面积达四五亩,中有林香楼。家 田种秫,皆在望中。
中国古建筑与自然的关系
建筑布局和形象特征——中国建筑以群体取胜,注重虚实结合,以内收的凹曲线 建筑布局和形象特征 与依附大地,横向铺开的形象特征表达出与自然相适应,相协调的艺术观念。 外部造型——也尽量表现出与自然协调的意念。轮廓柔和,曲线丰富,在稳重中 外部造型 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台基除了对木结构的防水,防腐功能之外,可以增加古建筑的稳 定感。柱梁斗拱等组成的木构架,轻盈同透,给人以灵动的观感。硕大的屋顶铺以漂 亮的反曲线和轻巧多姿的翼角,给予建筑一种柔性的适应感,使之与山水林木等自然 环境取得了相当的和谐。 房屋设计——由于木结构框架系统的优点,使墙不承受上部结构的压力,就可以 房屋设计 任意开窗,特别是在南方,通向庭院的一边,常常开满一排落地长窗,一打开,室内 外空间便完全流通在一起。在传统庭院中,主要建筑多用廊子相绕,廊实际上是室内 建筑空间与室外自然空间的一个过度,是中国建筑与自然保持和谐的一个中介和桥梁。 房屋基地和方位选择——中国古代的堪舆风水学说。李约瑟博士曾指出:“再没 房屋基地和方位选择 有其他地方表现的象中国人那样热心于体现他们伟大的设想——‘人不能离开自 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