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学习笔记之欧阳光明创编
宏观经济学发展脉络之欧阳光明创编

1. 萨伊定律与古典宏观经济模型欧阳光明(2021.03.07)萨伊是18 世纪末和19 世纪初的法国著名经济学家。
他认为,商品的买卖实际上只是商品和商品的交换;在交换中,货币只是在一瞬间起了媒介作用;卖者得到了货币,马上又会购买商品,所以卖者同时就是买者,即供给者就是斋求者。
一种产品的生产给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不论产量如何增加,产品都不会过剩,至多只是暂时的积压,市场上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一定是相等的,这就是著名的萨伊定律。
古典宏观经济模型是对萨伊定律的全面论证。
其基本观点是:由于价格机制是健全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常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
该模型主要内容包括:总产出等于总供给,总供给主要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工资的灵活变动使劳动力市场实现充分就业均衡,从而使总产出量达到最大;利息率的灵活变动使投资与储蓄趋于一致;货币数量决定总需求,并在总供给不变的情况下,直接影响价格水平。
2. 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凯恩斯革命是指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对宏观经济学的古典学派进行了带有革命性质的批判,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其标志是1936 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
凯恩斯革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从稀缺资源最优配置转移到怎样克服资源闲置问题上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常运行在小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中;政府应采取积极干预经济政策,促使充分就业的实现。
凯恩斯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有效需求理论。
从20 世纪40—50 年代以来,凯恩斯的理论得到后人的进一步拓展,便之不断完善和系统化,从而构成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完整体系。
这些拓展主要体现在希克斯和汉森同时创建的“IS-LM1 模型”、莫迪利安尼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弗里德曼提出的“永久收入说”、托宾对投资理论的发展、索罗等人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以及克莱因等人对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发展。
在众多经济学家的努力下,日趋完善的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也被称为“新古典综合派”。
美学原理笔记整理之欧阳法创编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1、2、一般识记:一般的美学观点如:鲁迅的喜剧观和悲剧观、形式美的内涵。
重要美学范畴如:优美、审美风尚、自然美、人体美、丑、美感等。
鲁迅的悲剧观: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的喜剧观: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形式美的内涵: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的有规律的组合。
美的形式不能脱离内容,形式美所体现的内容是间接的,朦胧的。
优美:优美称之为秀美、典雅美,我们平时所说的美,一般指的是优美。
优美是指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主观的合目的性和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它是真与善的统一,它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关系,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存。
审美风尚:审美风尚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时代风貌则是一个社会在较长时期内所显示相对稳定的审美风貌。
自然美:自然美的本质是人化的自然。
自然美是无目的,无概念,自由的,在自然风景上显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的产物。
人体美:人体美是由形体、比例、曲线、色彩等因素构成的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意象世界。
丑:丑是美的对立面,丑衬托美。
没有丑,就没有美。
如果向着低处走,愈走愈低微卑贱。
以至于人的本质力量受到窒息和排斥,非人的本质力量以堂而皇之的外观走进了我们的审美领域。
这时它在价值维度表现出来的就是丑。
美感:美感是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
美感带有明显的感情体验愉悦的特征,始终不离感性的具体形象,而又暗含理性的认识。
2、整体理解:重要的美学观象的性质、存在方式及其相关原理(简答、论述题)如:崇高的审美特征、如何理解人的风姿与风神、就广州某一建筑阐述形式美理论、丑的美学意义、意境的基本特征、艺术品的层次结构崇高的审美特征:在形式上,表现为对象质量的“大”和对象数量的“多”,一般具有磅礴的形式,突出审美的力度。
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欧阳歌谷创编

第一编导论欧阳歌谷(2021.02.01)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广义的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文艺学在中西方早期被称为“诗论”“诗学”,如中国的《诗品》《原诗》,西方的《诗学》《诗艺》等,中国主要是研究诗歌,西方则侧重戏剧,都有以偏概全的倾向。
直到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崛起,文艺学才形成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才作为文艺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得以成立。
2、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关系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诸如文学的本质、文学创作的过程等问题),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具体地说,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内容。
虽也涉及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但一般是作为例证出现的。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研究个别的文学作品和现象。
文学史:文学史研究时间过程中的文学作品系列。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如果文学理论不植根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释的基本原理、概念、方法和范畴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材料的堆砌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之欧阳光明创编

论民间文学的特征欧阳光明(2021.03.07)摘要: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口头创作,相对作家文学而言,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四个基本特征是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
民间文学的四个基本特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们相互联系、互相制约,共同反映着民间文学的本质。
关键词:民间文学特征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相并行的一门独特语言艺术,即人民大众的集体口头创作。
这种划分主要是依据文学作品的创作主体、流传方式以及其他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来划分的。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源头,在原始社会的时代是唯一的文学。
这种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民间文学的特征是多方面的。
这里所说的基本特征,是与作家文学相比较而言的,主要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包括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四个基本特征。
一、集体性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指的是民间文学由某个民族、地域或历史时期的广大民众共同创作、共同传承而显现出来的特性。
这种性质,一方面,体现了民间文学的创作活动与传承过程融于一体、同步展开的内在机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民间文学凝聚集体智慧与艺术才华所获得的强劲的艺术生命力,表达了根植于民俗生活的特定民族、地域或时代的集体观念。
民间文学是集体的创作,但并不是你一句我一句凑起来的。
在一般情况下,常常先由个人创作出来,然后逐渐在流传中进行加工,它的流传过程就是创作过程。
当然,集体和个人是辩证统一着的两个方面,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创作者是集体而演出者却常常是个人,许多即兴的歌谣和故事常常是由个人触景生情创作出来的,至于那些体现了集体创作成果的艺人、歌手的个人创造性就更大了。
二、口头性民间文学是一种活跃在广大民众口耳之间的特殊的语言艺术,因此又被称为“人民的口头创作”、“口传文学”。
文学概论教材整理(张荣翼、李松版)之欧阳家百创编

文学与作品欧阳家百(2021.03.07)第一章文学与语言文学从根本上说是语言性的,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是与其他艺术作品最大的区别。
有关文学与语言的关系有两个观点:①语言是文学的载体,是手段和工具,文学表达是目的;②语言是文学的本体,是文学存在和显现价值的本体。
一、文学语言的理解⑴言可尽意孔子要求语言表达要“文质彬彬”,“辞达而已矣”。
文德统一,即外在的美和内在的德。
对于语言与意、象之间的关系,孔子认为,书、言、意之间不可直接通达,于是圣人通过立象来沟通三者。
王弼认为“言出于象”,可以通过语言追索象的存在,“象生于意”,可以从形象之中理解意义所在。
⑵言不尽意庄子有“得意忘言”的观点,认为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意识的,掌握了思想意识就不必在意语言了。
他还认为语言有言说的边界,而意义的内涵无限,书写固然具有记录的功能,但意义并不是语言能完全传达的。
庄子对于言意困境的揭示引导人们去思考文学表意功能的巨大潜能。
刘勰也认为“神道难摹”,微妙的道理即使用精确的语言也不能完全表达。
言不尽意的主张既是对言与意的边界的区分,也体现了对言语背后的意义的探索精神。
二、文学语言的特点①形象性:形象性是文学的首要特征,体现在以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的媒介是观念性的语言符号,而不是视觉符号,因此作家需要多种手法实现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如运用修辞手段。
②蕴藉性:语言有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
普通语言侧重指称功能,而文学语言则侧重表现功能,是情感性的,功用在于表达情感。
文学作品语言的这种内指性显示了它与其他文体语言的差异。
③音乐性:汉语具有音乐美,主要体现在音节、节奏和韵律上。
魏晋后出现了古典诗歌“律绝体”,近体诗讲究平仄、对偶、长短和轻重的格律规范,开始看重汉语言本身的音乐性。
不仅在诵读时有音乐感,意象与情感也在虚实、明暗、上下的变化中推进、对照与转换。
西方语言也具有声音、节奏与韵律的音乐感。
--------------------------------------------------------------------------------------------------------------------第二章文学与文本语言学转向:是用来标识西方20世纪哲学与西方传统哲学之区别与转换的一个概念,即集中关注语言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语言不再是传统哲学讨论中涉及的一个工具性的问题,而是成为哲学反思自身传统的一个起点和基础。
《文学概论》 课程笔记大纲

只有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文学理论,才能发挥科学的指导 作用。 文学理论的科学性,还要求其知识系统与实俱进,在解释 文学活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中更新、发展。 )
四、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 文学理论研究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吸 纳和借鉴古今中外一切科学的文学研究方法,全面地、历 史地、辩证地分析文学现象,把握文学创作、文学批评, 文学接受的规律。
《文学概论》 课程笔记
第一篇:绪论
一、文学理论的定义 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
二、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文学和文学活动。 1、文学: 文学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 2、文学活动: 文学活动是一个由生活、作家、作品和读者等要素构成的 多环节活动。 3、文学产生的源泉: 社会生活 4、文学创作的主体: 作家 5、中国文学的基本体裁: 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 6、文学活动的过程: 作家根据生活素材创作出文学作品,经过读者和批评者的 阅读和接受,完成文学活动过程。
三、文学理论的性质 1、文学理论是从文学活动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鲜明 的实践性。 (文学理论并不是固定的,静止的和僵化的,他总是生机 勃勃的开放创新的,随着文学活动的实践发展而发展。 文学理论正确与否,是否符合文学发展的规律,关键要看 其是否根植于文学活动的实践,并经受了这个实践的检验。 我们的文学理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总结历代文 学活动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学活动的 实践经验,吸收古今中的各种文学理论成果,并坚持在新 的文学活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 2、文学理论在研究文学活动中总是要对文学的人文精神予
《文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
篇 2:第一章:马克思,世界各国形成的文学理论 1、西方: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古典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然主义,以及德国古典美学理论、浪漫 主义,现实主义等。 2、中国: 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严羽 《沧浪诗话》、叶燮《原诗》。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以往的文学理论离开人的社会性和 历史发展去考察文学,因而都没有摆脱历史唯心论的束缚。)
语言学重点概念之欧阳光明创编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欧阳光明(2021.03.07)一、定义1.语言学LinguisticsLinguistics is generally defined a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2.普通语言学General LinguisticsThe study of language as a whole is often called General linguistics. 3.语言language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语言是人类用来交际的任意性的有声符号体系。
4.识别特征Design FeaturesIt refers to the defining poperties of human language that distinguish it from any animal system of communication.语言识别特征是指人类语言区别与其他任何动物的交际体系的限定性特征。
Arbitrariness任意性Productivity多产性Duality双重性Displacement移位性Cultural transmission文化传递⑴arbitrarinessThere is no 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meanings and sounds.P.S the arbitrary nature of language is a sign of sophistication and it makes it possible for language to have an unlimited source of expressions⑵ProductivityAnimals are quite limited in the messages they are able to send.⑶DualityLanguage is a system, which consists of two sets of structures ,or two levels.⑷DisplacementLanguage can be used to refer to contexts removed from the immediate situations of the speaker.⑸Cultural transmissionHuman capacity for language has a genetic basis, but we have to be taught and learned the details of any language system. this showed that language is culturally transmitted. not by instinct. animals are born with the capacity to produce the set of calls peculiar to their species.5.语言能力CompetenceCompetence is the ideal user’s knowledge of the rules of his language.6.语言运用performancePerformance is the actual realization of this knowledge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语言运用是所掌握的规则在语言交际中的体现。
文学概论课后题答案之欧阳法创编

第三章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活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成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再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3、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家、作品、读者、世界。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家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其中,分别构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越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中。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与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显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5、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揭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
他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读者。
6、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
劳动揭示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
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领先。
思考题: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答:关系: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位置: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答: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以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为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文学的本质特征欧阳光明(2021.03.07)王桃令1、生活真实生活真实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人、事、物。
2、艺术创作艺术创作指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分析、比较、选择、缀合、创造性的加工、提炼概括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
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
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创作是十分复杂、艰巨的精神劳动,它要求艺术家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生活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出众的艺术才能和娴熟的艺术技巧。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总是从特定的审美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思维,按照美的规律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缀合、加工、概括、提炼、预言,构思出主观与客观交融的审美意象,然后再使用物质材料将审美意象表现出来,最终构成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的动机,大致有以下四大类:泄情动机;兴趣动机;成就动机;私欲动机。
在各种各样的创作动机中,只有符合艺术创作活动的审美性质和规律的,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3、艺术虚构艺术虚构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指艺术家根据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美学理想,通过缀合、想象、联想、推理等心理机制,把现实中本无有、按情理却可能存在的艺术形象、情节、环境等生发构想出来。
4、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可感的、概况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
5、文学的形象性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形象的具体生动性和艺术感染力的特性。
文学形象性的基本特点是:描绘的具体生动性;艺术的概括性;审美的感染性。
描绘的具体生动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一个特点。
即所描绘的是这个人、这件事。
艺术的概括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二个特点。
即描绘的是这个人、这件事,反映出的却是某一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审美的感染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三个特点。
即通过文学形象唤醒人们的美感,使人们沉浸文学形象所表现的境界中,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6、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通过作家的艺术想象,以文学艺术所特有的艺术假定性创造出既不同于生活原貌又符合生活情理和人物感情逻辑的逼真度高、感染力强的艺术形象,这就是艺术真实的特征。
7、文学的倾向性文学的倾向性指作家的立场、观点、社会理想和对于现实生活爱憎态度在作品中的表现。
也就是其作品的形象体系显示出的对一定的社会问题、政治道德、感情情趣的是非评价和爱憎态度。
8、典型形象典型形象是指通过丰满的鲜明的独特个性,表现出来某一类人精神状态的显著共性,又能深刻地反映出一定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方面的艺术形象。
9、文学的典型性文学的典型性是指文学形象以它鲜明独特的个别性,概括社会生活某些本质特征的深广程度。
文学的典型性包括人物的典型性、环境的典型性、情节的典型性,细节的典型性,感情的典型性等。
第二章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1、文学作品的内容文学作品的内容包含作家审美评价和社会生活。
其构成要素是题材、思想、主题、人物、环境、情节。
2、文学作品的形式文学作品的形式指事物内在要素的组织、结构,及其表现形态和具体手段。
它的构成因素是结构、语言、体裁等。
3、素材素材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
这些材料并不能都写入文章之中。
4、题材题材指的是经过作者的选择、提炼、缀合、加工和改造,写入作品用以表现作品的思想和主题的一组完整的生活材料。
5、主题主题指作品所描绘、评价的一组完整的生活现象所显示出来的中心思想。
如《白毛女》通过对喜儿遭遇的描绘,揭示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现实,控诉了地主阶级的罪恶,歌颂了我党领导的革命斗争。
6、形象大于思想形象大于思想指作品的形象所反映出来的客观思想常常超出作家创造形象时的主观思想7、典型人物典型人物是指通过独特的,丰满的,鲜明的,能够唤起美感的个性,来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某些本质和规律的人物形象。
典型人物是作品中最成功的人物形象。
8、环境环境指围绕着人物的、形成其性格的、驱使其行动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
包括社会环境和具体生活环境(特别是人物关系)9、典型环境典型环境指围绕着典型人物的环境。
第一,典型环境中的具体生活环境比一般环境更鲜明、生动和突出。
第二,通过人物的具体环境所体现出来的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发展的形势和趋势更充分和深刻。
10、情节情节指作品中描写的人物关系、人物行动所构成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
情节的构成离不开事件、人物和场景。
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有的作品为了主题表现,人物刻画的需要,或为了加强艺术感染力,还有意的把情节倒置过来,这在文学创作中是允许的。
合情合理、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引人入胜、丰富多彩、系统完整的故事情节才能感动读者,教育读者。
11、结构结构指按照一定的创作意图对题材进行裁剪、布局、弥缝、呼应,并使作品各部分内容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完整的艺术整体的组织结构。
裁剪指对素材的取舍、选择。
布局指对作品各部分内容的地位的安置。
谁主、谁次;谁前、谁后;何处密,何处疏;哪倒叙、哪插叙;人物关系如何建立;章节段落如何划分;重点高潮如何安排等等,都属于布局问题。
对布局的要求是:主辅分明、疏密相间、详略适宜、匀称谨严。
弥缝指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具体连接,即通常所说的“穿针引线”的工作。
对弥缝的要求是:精巧周密,无斧凿痕迹。
呼应指通过作品中不同部位的相同,相似或相近的细节描写,使作品首尾照应、一气贯通。
12、文学语言文学语言专指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各类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又称文学作品的语言。
文学语言应该具有音乐、绘画和雕塑的特点,能够有声、有色、有形、有味,动态的描绘生活和反映思想。
文学语言的音乐性是指它的音响、韵律、节奏的和谐,使人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强烈的感染。
13、人物语言人物语言指作品中人物的独白、对话、日记、讲演、书信等。
14、叙述人语言叙述人语言作品中叙述人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描写场景、抒发感情、评论事物的语言。
15、人物个性人物个性指人物身上的一切具体可感的,与众不同的特点的总和。
即人物独特的语言,行动,心理,气质,思想感情,作风气派,兴趣爱好和外貌等,总之:是指一个完整的有生命的单个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外在和内在的特点。
第三章文学体裁1、诗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诗着重抒情,更富个性;内容和形式高度凝练、精美;想象自由而大胆;结构跳跃性强;韵律和谐、节奏鲜明、格调铿锵、朗朗上口。
2、抒情诗抒情诗指直接抒发诗人对生活的感受的诗体。
它的基本特征是感情的直抒,但也可以借景抒情,或托物寄情。
3、叙事诗叙事诗是一种把叙事和抒情结合为一的诗体。
它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
4、格律诗格律诗指在节奏、押韵、字数、行数、章节结构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诗体。
5、自由诗自由诗指在节奏、押韵、字数、行数、章节结构等方面都没有严格规定的诗体。
6、意境意境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一定的生活景象(包括自然景象和社会景象)与诗人所抒发的某种思想感情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7、赋、比、兴赋、比、兴是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
赋,是铺陈的意思。
比,是打比方。
兴,是触景生情的联想,或托物兴词的抒写。
8、夸张夸张是指抓住人、物的某种特性或特点,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人、物的形象特征,使这一人、物的特性或者特征更为鲜明突出,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得以充分表达,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获得强烈而深刻的印象和艺术感染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9、象征象征是指以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间接表现抽象或其他事物的观念。
作者为了增强诗歌的艺术性,或由于某种社会原因,不愿或不便直接表露他意欲表现的某种事物或思想感情,而去描绘与之相似相通的另一事物,含蓄地隐蔽的抒发其感情,使读者从中体会到他的思想意图的艺术手法。
10、小说小说是一种以人物形象的创造为中心的散文体的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开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的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又叫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包括;以他人言行来反映人物等(又叫侧面烘托)。
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
通过对社会环境的描写: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
11、戏剧文学戏剧文学通常指供戏剧舞台演出用的文学剧本。
喜剧文学的基本特点:①用人物语言塑造艺术形象。
不用叙述人的语言,而是通过人物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揭示人物性格,表现矛盾冲突,展现思想和主题;②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高度集中;③具有紧张集中的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是戏剧文学的基础,是高度典型化了的矛盾冲突。
戏剧家通过戏剧冲突适应观众的欣赏要求,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12、戏剧艺术戏剧艺术是综合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建筑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13、悲剧悲剧反映的冲突所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恩格斯语)“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产生的效果是使观众悲愤和同情,激情观众对进步理想、正义事业、合理要求热烈追求的崇高感情。
如:《甲午海战》。
14、喜剧喜剧一般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从而引人对丑的、滑稽的予以嘲笑,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
“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如:果戈里的《钦差大臣》。
15、正剧正剧的戏剧冲突是反映日常生活或政治生活中正面力量与反面力量之间的斗争,正面力量经历千辛万苦,最终还是战胜了反面力量的阻挠和压迫,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