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之”字的用法 部编版 七年级

合集下载

文言文之的用法-文言文之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之的用法-文言文之的用法及例句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文言文之的用法|文言文之的用法及例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之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文言文之的用法,欢迎阅读文言文之作为代词的用法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③“请京,使居之.”“之”代指处所,表示“那里”.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 .如: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②“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 .③“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之”指代它(鬼),“急执之”意即赶忙把它(鬼)捉住.文言文之作为动词的用法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如: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②“行不知所之.”“之”意为“到……去”.文言文之作为助词的用法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②“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同样,“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种用法容易和“之”字用作“的”的时候混淆,应注意区分,以免弄错.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如: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②“填然鼓之.”在这里,“之”也是单纯调节音节,没有实义.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

文言文“之”字的用法 部编版 七年级

文言文“之”字的用法 部编版 七年级

“之”的含义及作用1.用作代词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他(她、它)们”“这”等。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①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一代物,指狼,相当于“它”2.用作助词①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如: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狼》)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如:两狼之并驱如故③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如: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羔羊救母邠州①屠者安姓,家有牝羊并羔。

一日,欲刲其母。

缚上架之次④,其羔忽像安双跪前膝,两目涕零。

安惊异良久,遂致刀于地,去呼童稚,共事刲宰。

及回,遽失刀。

乃为羊衔之,致墙根下,而卧其上。

屠遍索方觉,遂并释之,放生焉。

(选自《虞初新志》)【注释】①邠(bīn)州: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

②牝(pìn)羊:母羊。

牝,雌性的鸟或兽。

③刲(kuī):割杀。

④次:中间。

⑤童稚:此指仆人。

的一项是()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A.两目涕.零涕:鼻涕B.及.回,遽失刀及:等到C.屠遍索.方觉索:寻找D.遂并.释之并:一起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邠州屠者安姓,家有牝羊并羔(2)安惊异良久,遂致刀于地,去呼童稚,共事刲宰。

3.对下面加点字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缚上架之.次②乃为盖衔之.③遂并释之.④人皆吊之.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B.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C.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4.羔羊救母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启示?1A【解析】“涕”翻译为“眼泪”。

2.(1)那州有位屠夫姓安,家里有母羊及羊羔。

(2)安屠夫惊异很久,于是把刀放地上,去叫仆人来一起宰割。

3.D【解析】结构助词,②代词;③④都为代词。

4.人应与动物和谐相处,人类应该尽自己所能保护动物,给动物一个安宁的家。

【参考译文】尔州有位屠夫姓安,家里有母羊及羊羔。

一天,打算宰杀母羊,捆绑上到架子的中间,羊羔忽然两前蹄弯曲向安屠夫下跪,两眼泪流不止。

中学文言文-之-的用法

中学文言文-之-的用法

中学文言文中"之"的用法一、“之”作代词用“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醉翁亭记》)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4、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请看下面的例子: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

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雎》)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公输》)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和例句一、文言文中“之”的用法与意义在古代文言文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常见的字——“之”。

这个字虽然简单,但是在句子中却有着多种不同的用法和含义。

下面将就其用法和例句进行详细介绍。

1.表示名词间的关系在古代汉语中,“之”可以用来表示名词间的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例如:“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尚书·大禹谟》)。

这里的“之”就是表示修饰关系,指代前面出现的“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天的道”。

2.表示动宾关系古代文言文中,“之”还可以用于表示动宾结构。

例如:“众所周知,读书之乐无穷。

”(《许仲琳论语笺疏》)。

“读书之乐”这里,“之”表示了谓语动词“乐”的宾语,“读书”的动作作为乐趣来被享受。

3.充当连词除了上述两种用法外,在文言文中,“之”还具有一种特殊功能,即充当连词。

例如:“孔子问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乎?’子曰:‘有去国二三子者之意。

”(《论语·里仁》)。

“之”在这个句子中充当的是“而”的功能,表示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

二、文言文中“之”的例句解析1.例句一:“富贵而无淫声,贤良而无气色,上可以为臣,下可以为人。

”(《孟子·尽心下》)在这个例句中,“之”表示修饰关系,指代前面的名词“富贵”。

整个句子的意思是要求一个人即使富有财富地位也不能放纵声色,同时要能保持谦和、温文尔雅的气质。

因此,“之”起到了连接和修饰名词与动词的作用。

2.例句二:“攻其所好之,则知还乡宜城镇狱墓者矣。

”(《左传·考定》)在这个例句中,“之”作为连词使用,连接两个分句。

前半部分是“攻其所好”,后半部分是“知还乡宜城镇狱墓者”。

通过“之”的使用,两个分句之间形成了因果关系。

即如果以攻击对方所喜欢的事物为手段,则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的归宿和事物的本质。

3.例句三:“嗜其威之不存,集于乱之所发。

”(《尚书·周书》)在这个例句中,“之”用来表示名词间的关系,修饰前面的“威”。

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之"在文言文中常当代词.助词.动词用.其作用各不相同.一. 作代词1. 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2. 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3. 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4. 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二. 作助词1. 定语的标志.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这里的[之"连结名词性定语[百司"和中心语[职役".可译作[的".表示限制的偏正关系.此句可译为[代管百官的职事呢".<过秦论>中的[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两个[之"分别连结形容词性定语[膏腴".[要害"和中心词[地".[郡".表示修饰的偏正关系.2. 补语的标志.如<捕蛇者说>中的[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之"在这里作补语的标志.可译作[得".表示连结中心词[不幸"和补语[甚".3.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前了.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4.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之"都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之"字前是中心语.[之"字后是定语.此句可译为[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5.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此句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6. 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表示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强调.突出这个介词结构的意义.(不译).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之".接在主语[寡人"与介词结构[于国"之间.强调[于国"的意义.此句可译为[我对于治理国家.可算是尽了心的了."7. 衬音助词(不译).用在表示时间的词或某些动词的后面.凑足一个音节.它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着协调音节的作用.如<劝学>中的[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嵌在时间词[须臾"的后面.协调音节.作词缀.此句译作[比不上片刻学到的东西多".<谏逐客书>中的[由此观之".这里的[之"接在动词[观"后面.协调音节.无义.此句可译作[从这看来"8. 嵌在姓名中间.无实义.如[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介之推不言禄".[宫之奇谏假道"中的[佚之狐".[烛之武".[介之推".[宫之奇".9. 嵌在专用名词之间.无义.如<病梅馆记>中的[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前一个[之"用在[病梅馆"这个专用名词中.不译.三. 作动词用在处所句词前.可译作[到.往.去".如<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用在处所名词[沛公军"前.作动词. 之1.做代词:①一般:第三人称的人、事、物②特殊:(1)第一人称:君将哀而生之乎(2)指示代词:表复指,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故为之说2.做助词:(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文言文里之字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里之字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里之字的用法及例句一、文言文里之字的用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其中包括了使用丰富多样的字词和词语。

在这些字词和词语中,"之"字作为一个常见的表示关系的助词,在文言文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 表示所有格或领属关系"之"字可以表示所有格或者领属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与现代汉语中的"的"相似。

例如《孟子·告子下》:“道备尔,则无朽盛与贱;道塞尔,则不辱天下之志。

”这里的“天下之志”就表示“天下的志向”。

2.引导定语从句"之"字还可以用来引导定语从句,并且具有限制性,相对地缩小了修饰范围。

例如《左传·昭公十七年》:“使参乘莅事,敬而勿失也。

”这里“参乘莅事”的前面加上了“敬而勿失”,精确地修饰出使人需具备什么样的态度。

3. 表示时间顺序或结果关系在某些情况下,“之”可以表达时间顺序或结果关系,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后来”、“因此”等连词。

例如《史记·项羽本纪》:“尝使人斩刺其母,而后乃知之。

”这里的“而后乃知之”表示在斩杀了刺客的母亲之后,才得知刺客的真实身份。

二、文言文之字的例句1.以“之”表示所有格或领属关系例句一:“吾有一友,善言而好辩者也。

”(出自《论语·述而》)例句二:“出门,左君第二以圃为郡。

”(出自《左传·成公元年》)2.以“之”引导定语从句例句三:“曼卿再举足而享美食,予阙如体物焉。

”(出自《管子·任贤》)例句四:“既已聚富蔈,则乐贫野麴大腹壮嗜畋猋者。

”(出自《荀子·遗老》)3.以"之"表达时间顺序或结果关系例句五:“丘仆以上有父兄邑人,则求与僕馆治米事者辄闻之至丘。

”(出自《礼记·檀弓下》)例句六:“吴使人以与约,畏之焚其约书。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在这些例句中,“之”字的应用清晰明确地展示了其在文言文中的灵活和多样性。

语文七上全部之的用法

语文七上全部之的用法

“之”的用法七年级语文上一、“之”作代词用“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醉翁亭记》)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之”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2、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之”作动词用请看下面的例子: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

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及例句一、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在古代文言文中,字有着丰富多样的用法。

其中一个常见的用法是“之”。

它是一个副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补充说明、限定和强调等功能。

下面将分别介绍“之”的几种常见用法及相应例句。

1. 表示性质、状态或属性“之”可以用来表示名词前面所修饰的性质、状态或属性。

例如:(1)天子之志:指天子的志向。

(2)吾心之所愿:指我内心的愿望。

(3)学问之难易可见:表明学习知识的难度或容易程度。

2. 表示方位关系或动作目标“之”还可以表示方位关系或动作目标。

例如:(1)归去自其内,唯义与人焉:表明回到自己内心去寻找真理,在道义和人才方面得到满足。

(2)教化四方,亦为至妙事也:表明教育影响万方,并希望达到最妙的境地。

3. 作为宾语前置语“之”还可以作为宾语前置语,使得宾语更加具体明确。

例如:(1)朝闻道,夕可死矣:表明听说了道理,晚上就可以心满意足地去死。

(2)欢喜者不见于其金屋也:说明开心快乐的人并不一定住在金碧辉煌的大宅之中。

4. 标志名词性短语“之”还常常标志名词性短语,以达到修辞或表达的需要。

例如:(1)汉家天子:表示汉朝的皇帝。

(2)儿女宾客:指儿女和客人。

二、文言文中之字的例句为了更好地理解“之”的用法,下面列举一些典型的例句,并给出简要解析:1. 盖闻贤者之言多奇而已。

(《鲁仲连传》)这句话通过“贤者之言”这个名词性短语,突出强调了贤者们所说话语的奇特与不凡。

利用“之”这个副词加以修辞增强语气效果。

2. 君子作赋以记功业也,请象自太公朝稽首次郴陵山水而不能成东晋文章之盛运。

(《新序·刘子阳伏藏篆隶传》)这句话通过“东晋文章之盛运”这个名词性短语,表达了君子作赋不能够达到东晋盛期文章如山水画般的美妙情境的意思。

3. 羡余以死去已病人之乐。

(司马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这句话用“病人之乐”这个名词性短语,非常精确地表达了羡慕自己的死而无从享受快乐的感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的含义及作用1.用作代词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他(她、它)们”“这”等。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①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一代物,指狼,相当于“它”2.用作助词①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如: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狼》)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如:两狼之并驱如故③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如: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羔羊救母邠州①屠者安姓,家有牝羊并羔。

一日,欲刲其母。

缚上架之次④,其羔忽像安双跪前膝,两目涕零。

安惊异良久,遂致刀于地,去呼童稚,共事刲宰。

及回,遽失刀。

乃为羊衔之,致墙根下,而卧其上。

屠遍索方觉,遂并释之,放生焉。

(选自《虞初新志》)【注释】①邠(bīn)州: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

②牝(pìn)羊:母羊。

牝,雌性的鸟或兽。

③刲(kuī):割杀。

④次:中间。

⑤童稚:此指仆人。

的一项是()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A.两目涕.零涕:鼻涕B.及.回,遽失刀及:等到C.屠遍索.方觉索:寻找D.遂并.释之并:一起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邠州屠者安姓,家有牝羊并羔(2)安惊异良久,遂致刀于地,去呼童稚,共事刲宰。

3.对下面加点字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缚上架之.次②乃为盖衔之.③遂并释之.④人皆吊之.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B.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C.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4.羔羊救母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启示?1A【解析】“涕”翻译为“眼泪”。

2.(1)那州有位屠夫姓安,家里有母羊及羊羔。

(2)安屠夫惊异很久,于是把刀放地上,去叫仆人来一起宰割。

3.D【解析】结构助词,②代词;③④都为代词。

4.人应与动物和谐相处,人类应该尽自己所能保护动物,给动物一个安宁的家。

【参考译文】尔州有位屠夫姓安,家里有母羊及羊羔。

一天,打算宰杀母羊,捆绑上到架子的中间,羊羔忽然两前蹄弯曲向安屠夫下跪,两眼泪流不止。

安屠夫惊异很久,于是把刀放地上,去叫仆人来一起宰割。

等他回来,竟找不到刀了。

原来刀已被羊羔用口衔着,放在墙根下,羊羔趴在刀上面。

安屠夫到处寻找,才醒悟(羊羔下跪是为母乞命),于是解下母羊的绳索,把它和羊羔一起放生了。

鷧鸟中计人有鱼池,苦群鷧①窃啄食之,乃束草为人,披蓑、戴笠、持竿,植之池中以慑之。

群鸬鹚初回翔不敢即下,已②渐审③视,下啄。

久之,时飞止笠上,恬④不为惊。

人有见者,窃去刍人⑤,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仍下啄,飞上如故。

人随手执其足,鷧不能脱,奋⑥翼声“假、假”⑦。

人曰:“先故假,今亦假耶?”(选自《权子·假人》)【注释】①鷧(yi):即鸬鹚,俗称水老鸭,喜欢或鱼。

善于潜水捕鱼。

②已:后来。

(③审:详细,周密。

④恬:坦然,安然的样子。

⑤刍(chu)人:草人。

⑥奋:用力扇。

⑦假假:拟声词。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苦群鷧窃啄食之窃:偷偷地B.植之池中以慑之植:种植C.不敢即下即:立即,马上D.飞止如故故:原来,先前2.对下面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苦群鹤窃啄食之②植之池中以慑之③植之池中以慑之④久之,目似联A.①②意思和用法相同,③④意思和用法不同B.①②意思和用法相同,③④意思和用法相同C.①②意思和用法不同,③④意思和用法不同D.①②意思和用法不同,③④意思和用法相同3.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不久,(鸬鹚)有时会飞翔或停止在竹竿上,安然不被草人惊吓了。

B.不久,(鸬鹚)就经常飞到竹竿上面停着,安然不被草人惊吓了。

C.不久,(鸬鹚)有时会飞翔或停止在竹竿上,安然不产生惊异的样子了。

D.不久,(鸬鹚)就经常飞到竹竿上面停着,安然不产生惊异的样子了。

4.文中鱼池主人“束草为人”的目的是“(用原文语句回答)5.本文借鸬鹚讽刺了的人。

成语同样讽刺了这类人。

1.B【解析】“植”翻译为“立”。

2.C【解析】①代鱼,②代草人,③代群鹤,④补足音节,无实义。

4.植之池中以慑之5.思想僵化,不知变通示例:刻舟求剑【参考译文】有个人有(一个)养鱼池,苦于一群鸬鹉(总是)偷偷啄食鱼,就绑草做了个(假)人,披衰衣、戴斗笠、手持竹竿,立在鱼池中用来吓唬它们。

鸬鹚们开始(在天空)回旋飞翔,不敢马上下来。

后来渐渐详细观察,就(飞)下来啄食。

过了不久,(鸬鹉)就经常飞到斗笠上面停着,安然不被草人惊吓了。

那个人看见这情况,(就)偷偷撤去草人,自己披上蓑衣,戴上斗签站在池子中,鸿鹤仍然下来啄食,飞停照旧。

那人随手抓住它的脚,鸬鹉脱不了身了。

用力飞舞翅膀“假、假”地叫。

那人说:“先前的确是假的,现在也还是假的吗?”朱晖守信初,晖①同县张堪素有名称②,尝于太学③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

”晖以堪先达④,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

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⑤之。

晖少子怪而问曰:“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

”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节选自《后汉书》)【注释】①晖:朱晖,与张堪同为东汉人②名称:名声,名望③大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④先达:指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⑤赈赡:救济,周济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素:一向,平素B.乃把.晖臂曰把:握,持C.举手未敢对.对:答复,回答D.子孙窃怪.之怪:奇怪2.对下面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①尝于太学见晖,甚重之.②乃自往候视,厚赈赡⑤之.③子孙窃怪之.④堪尝有知己之.言A.①②意义和用法相同,③④意义和用法相同。

B.①②意义和用法相同,③④意义和用法不同。

C.①②意义和用法不同,③④意义和用法不同。

D.①②意义和用法不同,③④意义和用法相同。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1)晖闻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2)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4.结合文中朱晖的言行.........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2分)1.D【解析】“怪”翻译为“对……感到奇怪”。

2.C【解析代词“他”,指朱晖。

②代词“他们”,指张堪的妻子儿女。

③代词,指这件事。

④助词,的。

3.(1)朱晖听说他的妻子儿女生活贫困,于是亲自去间候看望,并救济他们很多东西。

(2)张堪曾经对我说过知己的话,我把信用铭记在心。

4.朱晖是个重信义(情义)的人,虽然口头没有答应张堪的嘱托,却铭记在心,在张堪死后,还是帮助他的家人。

【参考译文】当初,朱晖的同县张堪一向很有名气,曾经在太学见过朱晖,很看重他,把他当朋友对待,握着朱晖的胳膊说:“想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朱先生。

”朱晖因为张堪是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所以只是拱手没敢回答,从此以后(二人)再也没有见面。

张堪死后,朱晖听说他的妻子儿女生活贫困,于是亲自去问候看望,并救济他们很多东西。

未晖的小儿子觉得奇怪,问道:“父亲您不和张堪为友,平生也没什么往来,我们私下对此感到很奇怪啊。

”朱晖说:“张堪曾经对我说过知己的话,我把信用铭记在心。

”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①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②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③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④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⑤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⑥。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⑦,;冕小儿,恬⑧若不知。

(选自明·宋派《王冕传》)【注释】①牧:放牧牲畜。

②氟:总是(常常),就。

③挞:用鞭子、根子等打人。

④曷:通“何”,为什么。

③执策:拿着书。

⑥达旦:到早晨,到天亮。

⑦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③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窃入学舍窃:(2)儿痴如此痴:(3)冕因去因:(4)恬着不见若:2.对下面加点字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于厅室之.东北角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③父怒挞之.④执策映长明灯读之.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B.①②用法相同,3④用法相同C.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3.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冕痴迷读书,偷进学堂,听诸生诵读,默记于心。

B.母亲支持王冕读书学习。

C.王冕不愿牧牛,故父亲鞭打他而激怒了他。

C.王冕读书专心,利用夜间苦读。

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2)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5.文中记叙了王冕苦学的哪两件事?①②1.(1)偷偷地(2)入迷(3)于是(4)好像2.B【解析】②都为结构助词,③④都为代词。

3.C【解析】C项不符合原文意思。

4.(1)(王冕)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们念书。

(2)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5.①放牛时偷听念书。

②夜晚寺庙读书。

【参考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们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不久,他仍像原来一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