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展芭蕉》 《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古诗词鉴赏答案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阅读及答案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阅读及答案第一篇:《同儿辈赋未开海棠》阅读及答案品读下面古诗,完成1~2题。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一、二两句写出了“海棠树”怎样的特点?(2分)2.“借花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做赏析。
(2分)参考答案:1.枝叶繁茂,新叶脆嫩;含苞未放。
(意思相近即可 2分)2.将春风中不轻易开放的海棠与争相绽放的桃李作对比,说明了做人不要轻浮,不要炫耀,而要注重蕴积,保持沉稳。
(意思相近即可 2分)第二篇: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原文翻译及赏析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原文翻译及赏析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同儿辈赋未开海棠金朝:元好问翠叶轻笼豆颗均,胭脂浓抹蜡痕新。
殷勤留著花梢露,滴下生红可惜春。
译文:翠叶轻笼豆颗均,胭脂浓抹蜡痕新。
被翠叶笼罩着的海棠花苞一颗一颗像豆子一样,是那么均匀;颜色就好像被涂抹上浓浓的胭脂,光泽娇嫩。
殷勤留著花梢露,滴下生红可惜春。
我怀着满腔的情意,再三要留住花梢的露水;只怕它滴下花蕾的红艳,可惜了这片明媚的阳春。
注释:翠叶轻笼豆颗均,胭(yān)脂(zhi)浓抹蜡痕新。
笼:笼罩。
豆颗:形容海棠花苞一颗一颗像豆子一样。
胭脂:指红色。
蜡痕新:谓花苞光泽娇嫩。
殷(yīn)勤留著花梢露,滴下生红可惜春。
殷勤:情意深切。
花梢:花蕾的尖端。
生红:深红,指花瓣。
赏析:“翠叶轻笼豆颗均,胭脂浓抹蜡痕新”,写“未开海棠”的形态色泽。
“豆颗”,豆子,此处借指花蕾。
海棠花未开时,花瓣对合如豆状。
像豆颗一样饱满的、小小的花蕾匀称地点缀在护惜着它们的翠叶之中。
“轻笼”的“轻”,状写翠叶的欲笼未笼的情态,贯注了诗人对未开海棠的轻怜蜜爱。
“胭脂”,一种红色的颜料,常用来形容花的颜色。
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落”。
此处以“胭脂浓抹”来形容海棠花蕾的红艳。
恰如浓施胭脂的美人那样娇艳可爱,光采夺目。
“蜡痕”,指海棠的花蒂,其状如蜡。
浙江省2004—2018年高考诗歌鉴赏及答案

浙江省2004 至2018 高考诗歌鉴赏真题1、(04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 分)菩萨蛮唐·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 分)(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4 分)考点:语言炼字内容选材(唐曲)答: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②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2、(05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 6 分)齐安郡中偶题(唐·杜牧)暮热游荷池上(宋·杨万里)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 ___________________ 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 分)(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 分)考点:意象表达技巧情感选材(唐诗宋诗)答:(1)傍晚西风(2)拟人表现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20诗歌鉴赏高考语文二轮 诗歌鉴赏 专项培优及答案

20诗歌鉴赏高考语文二轮诗歌鉴赏专项培优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诗歌赏析题老学庵壁陆游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释】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陋。
B. 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
C. 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阴,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
D. 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同时充满生活气息。
(2)诗人为什么“少睡眠”?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C解析:(1)C(2)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②从颈联看,诗人一方面因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另一方面,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
【解析】【分析】(1)C项,“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错误,颈联其实是说国土沦丧,百姓却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所以诗人为此担忧。
故选C。
(2)要求概括诗人“少睡眠”的原因,注意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答,此题可根据首联中的“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可以看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颈联“太平民乐无愁叹”写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因而“少睡眠”;“衰老形枯”写诗人年事已高,形神衰老,因而“少睡眠”。
故答案为:⑴C;⑵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②从颈联看,诗人一方面因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另一方面,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未展芭蕉诗歌鉴赏专项复习例题解析3

未展芭蕉这首咏物诗是唐代诗人钱珝(珝xǔ◎玉名。
)的作品。
此诗细致地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芭蕉画面,并联想到了含情不展的少女的感情与气质,创造了一个别具新意的艺术形象。
全诗含蓄凝练,想象丰富,色彩鲜润宜人,情思沁人心脾,韵味悠长,颇具艺术美感。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1.第一句写作对象。
未展芭蕉2.运用什么手法。
联想想象、比喻含苞待放的芭蕉色泽光润,仿佛翠脂凝成的蜡烛一般,却没有蜡烛的烟尘,超凡脱俗,清爽宜人。
春寒料峭的时候,芭蕉还未开放。
3.写出什么特点。
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
由未展芭蕉的形状联想到蜡烛,这并不新颖;“无烟”与“干”也是很平常的形容。
值得一提的是“冷烛”、“绿蜡”之喻。
蜡烛通常是红亮、温暖的形象,这里却说“绿”、“冷”,不仅造语新颖,而且表达出诗人的独特感受。
“绿蜡”给人以翠脂凝绿的美丽联想;“冷烛”一语,则显示出那紧紧卷缩的蕉烛上面似乎笼罩着一层早春的寒意。
从表面看,和首句“冷烛”、“绿蜡”之喻似乎脱榫,其实,无论从形象上、意念上,两句都是一脉相通的。
4.第二句写作对象。
5.运用什么手法。
暗喻。
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
诗人别开生面,赋予它一个美好的名称──芳心。
这是巧妙的暗喻: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
蜡烛本来就可用以形容多情的少女,所以蕉心──烛心──芳心的联想原很自然。
6.写出什么特点。
“绿蜡”一语所显示的翠脂凝绿、亭亭玉立的形象,也常象征着美丽的女性。
在诗人想象中,这在料峭春寒中卷缩着“芳心”的芭蕉,仿佛是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寒意袭人的环境的束缚,只能暂时把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心底。
上一句以物喻物,从未展芭蕉的外在形状、色泽上进行描摹刻画,求其形似;这一句则通过诗意的想象与联想,把未展芭蕉人格化了。
“犹”字不只明写当时的“芳心未展”,而且暗寓将来的充分舒展,与末句的“会被东风暗拆”遥相呼应。
“怯”字不仅生动地描绘出未展芭蕉在早春寒意包围中卷缩不舒的形状和柔弱轻盈的身姿。
浙江省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咏物言志类

古代诗歌阅读:咏物言志阅读下面这两首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纸鸢[宋]王令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逐为安。
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鹏抟似尔难。
临江仙[宋]侯蒙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
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
雨余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1.《纸鸢》中的风筝与《庄子·逍遥游》中的________(意象)极为相似;《临江仙》中“________”一句,表明成就一番事业,才华与机遇缺一不可。
2.王诗和侯词均借风筝言事感喟,请比较赏析两首作品在这一手法上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齐天乐蝉【南宋】王沂孙①绿槐千树西窗悄,厌厌昼眠惊起。
饮露身轻,吟风翅薄,半剪冰笺谁寄。
凄凉倦耳。
漫重拂琴丝②,怕寻冠珥③。
短梦深宫,向人犹自诉憔悴。
残虹收尽过雨,晚来频断续,都是秋意。
病叶难留,纤柯易老,空忆斜阳身世。
窗明月碎。
甚已绝余音,尚遗枯蜕。
鬓影参差,断魂青镜里④。
【注】①王沂孙,字圣与,号碧山,南宋会稽人,宋亡后,任元庆元路学正。
其词以咏物见长,多故国之思,辞情哀苦。
②漫:不要。
拂琴丝:《后汉书·蔡邕传》有“弹琴者见螳螂捕蝉,而形诸琴”的典故,琴声中透着杀机。
③冠珥:古代官帽上的饰物。
④《古今注》:“齐王后忿而死。
尸变为蝉,登庭树,嘒唳而鸣。
王悔恨,故世名蝉曰齐女也。
”3.“绿槐千树西窗悄,厌厌昼眠惊起”中“__________”字是全词的词眼。
总览全词,让词人从昼眠中起身的______________成为贯穿始终的线索。
4.陈廷焯说:“咏物词至碧山,可谓空绝千古,然亦身世之感使然,后人不能强求也。
”简析这首词是怎样借蝉写人的。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芭蕉新竹(宋)张载(清)郑燮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①暗已随。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
浙江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2008-2019真题

久城KuJou久城KuJou浙江高考——古诗词鉴赏【2019年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8分)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唐)王建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9.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
首联中“ ”一词点出了李将的地位。
(2分)20.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6分)【2018年浙江高考】(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送王昌龄李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 ,体现出诗人的心情。
(2)这首诗与柳水《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久城KuJou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餱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②插:也同“锸”。
铁锹。
(1).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
(2分)(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
(6分)【2016年浙江高考】(7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
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1) 赏析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完整版)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练习题

诗歌表现手法鉴赏题型练习示例2012(浙江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未展芭蕉(唐)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状态的植物,均以()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还未展开芳心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5分)解析:答案示例: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附两首诗词的简要赏析:第一首: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
第二句写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
三、四两句又另外设喻。
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
第二首:诗句运用了衬托、对比和比拟的手法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
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
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
“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心,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
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舟严滩真山民②天色微茫入暝钟,严陵滩上系孤蓬。
水禽与我共明月,芦叶同谁吟晚风。
隔浦人家渔火外,满江愁思笛声中。
云开休望飞鸿影,身即天涯一断鸿。
【注】①严滩:即严陵滩,相传东汉初年隐士严子陵在这里隐身钓鱼,故名。
②真山民:真名不详,宋末进士,宋亡归隐。
(1)全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首联一个“孤”字领起全诗。
请具体分析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这一“孤”字。
答案(1)全诗表现了诗人因国家沦亡而漂泊无依、孤独凄苦(悲苦)的感情。
高中课外常见古诗赏析

高中课外常见古诗赏析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元)张伯淳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
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
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
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蓁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
洗耳为渠听。
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
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
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
②蓁,一种弦乐器,如筝。
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
(2)(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答案:①上片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从琵琶演奏的正面描写,写了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②下片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从琵琶演奏听者方面来描写,写了听者的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三峡吟(宋)徐照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1)这两首诗都以猿声来写愁。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答案:①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抒情,借用《楚辞》中的典故来写行旅中的愁。
②第一首以“那堪”直接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未展芭蕉(唐)钱珝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金)元好问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还未展开状态的植物,均以芳心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案:第一首:1、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
2、想像: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展芭蕉》《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古诗词鉴赏答案未展芭蕉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唐)钱珝(金)元好问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试题】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状态的植物,均以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1.还未展开芳心2.示例: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作者简介】钱珝,唐代诗人。
字瑞文,吴兴(今浙江吴兴县)人。
钱起曾孙。
公元879年(唐僖宗乾符六年)举进士,累迁尚书郎。
公元895年(唐昭宗乾宁二年),由宰相王抟举荐,擢为知制诰,又升任中书舍人。
公元900年(兴化三年),王抟被贬,钱珝亦受牵连而被贬官,出为抚州(今江西省抚州市)司马。
后不知所终。
《全唐诗》录存其诗一百零八首,编为一卷。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
汉族,山西秀容人。
兴定进士,历任内乡令、南阳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
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
其诗奇崛而绝雕琢,巧缛而不绮丽,形成河汾诗派。
晚年致力收集金君臣遗言往事,多为后人纂修金史所本。
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
他是我国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注释】《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1.同儿辈赋句:和儿女们一起做关于还没开放的海棠花2.一重重:一层又一层。
形容新生的绿叶茂盛繁密。
3.小蕾:指海棠花的花蕾。
4.芳心:指花的芬芳的花芯。
5.轻吐:轻易、随便地开放。
6.且教:还是让。
7.闹春风:在春天里争妍斗艳。
【译文】《未展芭蕉》译文海棠枝间新长出的绿叶层层叠叠的,小花蕾隐匿其间微微泛出些许的红色。
一定要爱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轻易地盛开,姑且让桃花李花在春风中尽情绽放吧!《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译文春天来了,海棠枝间萌发出一重重的新绿,绿满了整棵的树。
有几点新红,那是未开的花蕾,藏在绿叶之间,在春风中时隐时现。
海棠啊,你是爱惜你的芳心吧,所以尽管看到桃李早已在春风中绽放花蕾,笑闹个不停,而你依旧淡定依然,你是不会轻吐芳心的,你要等到那人才行。
【鉴赏】《未展芭蕉》这是一首咏物诗。
诗人通过对早春初萌而未展的芭蕉新叶仪态、神情的深入镂刻,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别具新意的艺术形象,读后令人难以忘怀。
咏物诗一般要有所寄托谕指。
这首诗究竟是何作意,已无法考究。
这里,我们不妨可理解为借物喻人。
诗人巧妙地把一个情窦初开而又娇怯含羞的少女比作未展芭蕉,希望她在爱情的追求上要勇敢大胆,而不要半藏半掩。
实际上,掩掩藏藏是无济于事的,她的一腔情爱终归是会被人窥察到的。
由于诗人把自己的心思附丽于娇美的形象,故而显得诗意含蓄、深沉,感情挚着而热烈,开拓了前人诗中所未曾有过的境界,以自己全新的艺术个性步入了唐诗佳作的殿堂。
丰富而优美的联想,往往是诗歌创作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咏物诗,诗意的联想更显得重要。
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
由未展芭蕉的形状联想到蜡烛,这并不新颖;“无烟”与“干”也是很平常的形容。
值得一提的是“冷烛”、“绿蜡”之喻。
蜡烛通常给人的感觉是红亮、温暖,这里却说“绿”、“冷”,不仅造语新颖,而且表达出诗人的独特感受。
“绿蜡”给人以翠脂凝绿的美丽联想;“冷烛”一语,则使人感到那紧紧卷缩的蕉烛上面似乎笼罩着一层早春的寒意。
“芳心犹卷怯春寒”。
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
诗人别开生面,赋予它一个美好的名称──芳心。
这是巧妙的暗喻: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
从表面看,和首句“冷烛”、“绿蜡”之喻似乎脱榫,其实,无论从形象上、意念上,两句都是一脉相通的。
“蜡烛有心还惜别”。
“有心惜别”的蜡烛本来就可用以形容多情的少女,所以蕉心──烛心──芳心的联想原很自然。
“绿蜡”一语所显示的翠脂凝绿、亭亭玉立的形象,也容易使人联想到美丽的女性。
在诗人想象中,这在料峭春寒中卷缩着“芳心”的芭蕉,仿佛是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寒意袭人的环境的束缚,只能暂时把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心底。
如果说,上一句还只是以物喻物,从未展芭蕉的外在形状、色泽上进行描摹刻画,求其形似;那么这一句则通过诗意的想象与联想,把未展芭蕉人格化了,达到了人、物浑然一体的神似境界。
句中的“犹”字、“怯”字,都极见用意。
“犹”字不只明写目前的“芳心未展”,而且暗寓将来的充分舒展,与末句的“会被东风暗拆”遥相呼应。
“怯”字不仅生动地描绘出未展芭蕉在早春寒意包围中卷缩不舒的形状和柔弱轻盈的身姿,而且写出了它的感觉与感情,而诗人的细意体贴、深切同情也自然流注于笔端。
三、四两句却又另外设喻。
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
从第二句以芳心未展的少女设喻过渡到这一句以缄封的书札设喻,似乎又不相连属,但读时却感到浑然一片。
这奥妙就在“藏”字上。
书札紧紧封缄着,它的内容──写信者的一片“芳心”就深藏在里面,好象不愿意让人知道它的奥秘。
这和上句的“芳心犹卷”在意念上完全相通,不过上句侧重于表现客观环境的束缚,这一句则侧重于表现主观上的隐藏不露。
未曾舒展的少女情怀和包蕴着深情的少女书札,本来就很容易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
但三、四两句并非用另一比喻简单地重复第二句的内容,而是通过“藏何事”的设问和“会被东风分页标题#e#暗拆看”的遥想,展示了新的意境,抒发了更美好的情思。
在诗人想象中,这未展芭蕉象是深藏着美好情愫的密封的少女书札,严守着内心的秘密。
然而,随着寒气的消逝,芳春的到来,和煦的东风总会暗暗拆开“书札”,使美好的情愫呈露在无边的春色之中。
既然如此,又何必深藏内心的奥秘,不主动地坦露情怀,迎接东风,欢呼春天的到来呢?这后一层意思,诗人并没有点明,读者却不难理会。
句中的“会”字,下得毫不着力,却让人感到芭蕉由怯于春寒而“不展”,到被东风吹开,是顺乎自然规律的;而“暗”字则极精细地显示出这一变化过程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这两个词语,对深化诗的意境有重要的作用。
诗意的想象与联想,归根结蒂还是来源于对生活的细心体察和深切体验。
如果钱珝对生活中受到环境束缚、心灵上受到禁锢的少女缺乏了解与同情,那么他是无论如何不会产生上面那一系列诗意的联想的,也绝不会从单调的未展芭蕉身上发现含情不展的少女的感情与气质的。
海棠花比桃花、李花开得晚,而且花朵儿红白相间,色彩淡雅,深藏在浓密的绿叶之中,并不起眼,不像桃花、李花那样,在春天争相开放,吸引人们的眼球。
诗人通过对海棠的描述,赞美海棠洁身自爱,甘于清静的品性。
它的清新,它的传神,它的志趣,无一不感动着我。
公历四月上、中旬,正是百花盛开的时候。
当然,最早开放的是桃杏了。
故有“占断春风是此花”(唐·白敏中)和“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的歌咏。
海棠,开放略晚,先叶后花。
当那嫩绿的叶片重重叠起的时候,它的花蕾也才刚刚绽裂花萼,露出花瓣的点点鲜红。
作者所赋的就是这时的海棠。
我特别赞叹作者抓取的时机是那么的准确,观察的是如此细致!然而作者的本意却在后面两句,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
这正是作者自己精神的写照。
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
“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心。
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诗句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
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如此深情地忠告?也许,诗人想到了,如果一旦开放,几场风雨之后,花就会很快坠落、凋零,“林花谢了太匆匆”,为了它的不至于很快谢落,为了它的长久,诗人宁愿红蕾深藏。
也许,诗人想得更深,认为真正的“芳心”是不应该轻易吐露的,像桃李那样在春风中追逐、嬉闹,只是一种炫耀,一种浅薄的表现。
诗人不希望像“桃李卖阳艳”,希望“慎勿作桃李”(李白《赠韦侍御黄裳》)。
总之,诗句虽然用语平易,却意味醇厚,耐人咀嚼,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
诗人曾经说过:“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
”(《新斋赋》)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已的故乡,抱定了“今是中原一布衣”(《为邓人作诗》)、“衰年那与世相关”(《已卯端阳日感怀》)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已节操,独善其身。
诗句也许从一个侧面,借未开之海棠,寄托了自已的这种心态。
海棠花比桃花、李花开得晚,而且花朵儿红白相间,色彩淡雅,混在浓密的绿叶之中,并不起眼,不像桃花、李花那样,在春天开得猛、开得艳,被人注意。
诗人通过对海棠的描述,赞美海棠洁身自爱,甘于清静的品性。
它的清新,它的传神,它的志趣,无一不感动着我。
公历四月上、中旬,正是百花盛开的时候。
当然,最早开放的是桃杏了。
故有“占断春风是此花”(唐·白敏中)和“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的歌咏。
海棠,开放略晚,先叶后花。
当那嫩绿的叶片重重叠起的时候,它的花蕾也才刚刚绽裂花萼,露出花瓣的点点鲜红。
作者所赋的就是这时的海棠。
我特别赞叹作者抓取的时机是那么的准确,观察的是如此细致!然而作者的本意却在后面两句,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
这正是作者自己精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