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节选》精品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变形记》精品教案6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变形记》精品教案6篇高中语文必修三《变形记》精品教案 1一、简介1、作者介绍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与法国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他的短篇小说《变形记》等和长篇小说《审刺》《城堡》和《美国》影响很大,被誉为“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认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
卡夫卡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犹太籍百货批发商人,专横、粗暴,是家庭的“暴君”。
卡夫卡取得法学博士后在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工作。
1917年开始患结核病,只活了41岁。
曾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一生未婚。
卡夫卡自幼喜爱文学,阅读和研究大量文学和哲学著作。
他对中国的文化怀有特殊的兴趣,有人说他是“西方唯一中国式的作家”,他钻研过中国哲学,喜爱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2、作品特色介绍卡夫卡的作品表现了“异化”和“悖谬”的哲学命题。
“异化”指“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马克思语)。
《变形记》则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人创造的“物”如金钱、机器、生产力方式,作为异化的统治人的力量同人相对立,它们操纵人,人成了不能支配自己的奴隶,也就是“非人”,“非人”与动物有何区别?变成“甲虫”也就很自然了。
把虚幻的离奇荒诞现象和现实的本质真实结合起来(用现实主义手法写非现实主义的内容),这就构成了“卡夫卡式”的小说。
“悖谬”指“一个事物两条逻辑线的相互矛盾与抵消”,如《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对父母和妹妹有着深深的亲情,可是变甲虫后,他的亲人着急的是他不再能为家挣钱,甚至成了“家丑”和“家庭负担”,于是谁也不同情他、怜悯他,要把他“弄出去”,他在孤独中悄然死去,倒使家里人如释重负,开始“新的生活”。
卡夫卡的小说具有荒诞性的特色,表现在情节与人物行为上出现违反常情与理性的情况,但其中又包含真实性,即从社会现象来看,又是正常的、可能的、现实的。
2《变形记(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2《变形记(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荒诞与真实——《变形记(节选)》教学设计设计依据:《变形记》中,各种人物面对主人公“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这一事件,有着各式各样的反应,看似荒诞不经,仔细体会却又显得有几分合情合理。
一、教学目标:1.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
2.领会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学习细节描写的真实细致。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注意解决语言障碍,要注意翻译语言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语言,赏析小说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领会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学习细节描写的真实细致。
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作品中极度夸张以及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理解小说荒诞情节和真实细节的统一。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欣赏外国优秀文学作品艺术美的能力,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异化)问题,思考人的生存问题。
教学重点:1、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变甲虫后的心理变化,并对比家人的心理变化。
2、分析人物形象,挖掘格里高而变成甲虫的原因。
教学难点:分析荒诞的情节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
教学过程任务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100字)左右提示:推销员格里高尔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家人在门外提醒他按时上班,但他起不来。
后来,公司秘书主任到他家催促他。
可是格里高尔失去了说话能力,最后他用牙齿咬着钥匙扭开门。
当他出现在大家面前时,大家都惊呆了,远离他,驱赶他。
任务二:概括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形象1、职业、身份2、格里高尔对于自己职业的认识3、格里高尔对待自己工作的态度怎样(关注时间推移)4、格里高尔与老板的关系如何5、格里高尔为什么不辞职6、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最大的希望是什么7、格里高尔没有按时起床去上班,家人的态度如何8、格里高尔对家人的态度如何任务三:概括甲虫的形象提示:巨大的甲虫,样子令人害怕,但却没有害人之心,也没有害人的能力。
《变形记》教案[五篇范文]
![《变形记》教案[五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0beb49b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d0.png)
《变形记》教案[五篇范文]第一篇:《变形记》教案变形记教学目标1.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相关知识;2.了解卡夫卡;3.了解小说的情节及人物;4.鉴赏小说荒诞的情节、真实的细节和心理描写的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一、简介卡夫卡及现代主义文学。
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为阅读作品扫清障碍。
二、阅读小说,了解人物及故事情节。
阅读时,教师可做如下提示:读第一部分要了解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后的心情,变成甲虫的原因。
读第二部分要注意分析格里高尔对家庭的感情和他的责任感,以及他的自责心理。
读第三部分要注意:全家人对格里高尔态度的变化,妹妹要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在寂寞和孤独中死去。
学生熟悉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后归纳: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一成为累赘一绝望而死家里亲人:惊慌、同情一逐渐憎恨一“把他弄走”三、阅读讨论A.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变化,以及家里人对他态度的变化。
B.讨论这篇小说的主题(问题A的解决方法:1.引导学生找出揭示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的句子,思考:格里高尔失去了人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原因。
此为落实书后练习一的要求。
2.结合书后练习四所列三段人物心理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片断所表现的格里高尔的内心状态及其变化。
此过程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来感悟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3.讨论:妹妹、爸爸和妈妈是怎样对待格里高尔的,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此过程在于了解亲情异化而导致格里高尔被亲人抛弃,从而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1.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
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他拼命地干活,却受老板的气。
他不幸变成甲虫,失业了,然而他还为父债担忧,还眷恋亲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乖乖地、艰难地爬回卧室。
这样忠实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还是被亲人抛弃。
2.格里高尔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的。
心理变化大致有三个阶段:①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
《变形记》的教学教案5篇

《变形记》的教学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的《变形记》章节进行设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变形记》这部小说的作者介绍、作品背景、故事梗概、人物分析、主题探讨等详细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变形记》的作者弗兰茨·卡夫卡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 引导学生探讨小说所揭示的人性、家庭、社会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分析、象征手法的解读、小说主题的探讨。
2. 教学重点: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学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卡夫卡的画像,引导学生谈论对卡夫卡的认知,进而导入新课。
2. 初读课文: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回答问题(问题涉及人物、情节等)。
3. 精读课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心理刻画,解读象征手法,探讨小说主题。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小说中的难点问题,如人物心理分析、象征意义等。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的某个问题,如家庭关系、人性探讨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六、板书设计1. 《变形记》2. 作者:弗兰茨·卡夫卡3. 主题:人性、家庭、社会4. 人物:格里高尔、母亲、妹妹、父亲等5. 艺术特色:象征、心理刻画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变形记》中的人物形象,谈谈你对人性的认识。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6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卡夫卡的其他作品,如《城堡》、《审判》等,深入了解卡夫卡的创作风格和主题思想。
《变形记》的教学教案5篇

《变形记》的教学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变形记》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选自弗朗茨·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集。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研读小说《变形记》的第一、二节,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变形过程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探讨作者运用的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变形记》的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变形的原因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 掌握作者运用的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激发他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理解主人公变形的深层含义。
2. 教学重点:主人公变形的原因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变形虫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变形的思考,进而导入本课。
a. 学生分享对变形的初步理解。
b.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弗朗茨·卡夫卡及其作品。
2. 课堂阅读:学生阅读课文《变形记》的第一、二节。
a. 学生自主阅读,标注关键词汇和重要句子。
b.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例题讲解: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变形的原因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a. 教师讲解,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的变形过程。
b.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 随堂练习: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
a. 教师给出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b. 学生展示答案,教师点评、讲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变形记》2. 板书内容:a. 作者:弗朗茨·卡夫卡b. 情节:主人公变形过程c. 象征、暗示手法d. 社会现实反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主人公变形的原因。
b. 举例说明小说中的象征、暗示手法。
2. 答案:a. 答案要点:主人公的变形源于社会压力、家庭责任等多重原因。
高中语文必修三《变形记》精品教案6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变形记》精品教案6篇高中语文必修三《变形记》精品教案 1一、教育教学指导思想1.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有步骤地落实现代民主的、开放的和人文化的语文教育理念;2.推广我们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已经获得的经验,继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教法,把课堂的研究性阅读推向深入,争取形成一套与新课标配套的新课型并加以完善。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确实存在基础普遍不够扎实的问题,阅读能力、分析鉴赏能力及对文章整体感知能力均令人担忧,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重视语文。
所以,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探索改进讲与练的方法并努力提高效益,就成为这一阶段教学的重中之重。
考虑高一学生要进行军训,学校要举行秋季田径运动会,国庆放假等方面的影响,影响教学计划的实施,更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和积极性。
三、教材分析新教材的体系和构建,在试验修订本的基础上作了“四大改革”:一是建立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线并行的教材编写体系;二是破除了比较复杂的记叙、比较复杂的说明、比较复杂的议论三个阶段模式,阅读部分不再以文体为中心编排,而是结合能力培养目标和课文本身实际组织单元;三是编写了与教材相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供学生在课外阅读;四是设计了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必修2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
前3个部分纳入课内学习计划,“名著导读”可在课外自主安排。
(一)必修1“阅读鉴赏”部分所选的课文,既有写景抒情的诗歌散文名篇,也有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文章。
4个单元分别是:情感与意象(现代诗歌),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品人与品文(记叙散文),博观约取(新闻、报告文学)。
“表达交流”中的写作部分主要从写作内容的角度训练记叙文的写作,写作专题分别是:《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
高中语文必修三《变形记》精品教案(通用(1)

高中语文必修三《变形记》精品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具体内容为《变形记》章节。
《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职员格雷戈尔·桑姆萨因一夜之间突然变成一只巨大的昆虫,从而引发家庭、社会乃至人性的一系列变故。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卡夫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变形记》的主题思想。
2. 掌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人物形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对小说的阅读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象征意义,分析小说的深层内涵。
教学重点: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变形记》课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昆虫图片,引发学生对变形的思考,进而导入本节课。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3. 讲解与分析:(1)介绍卡夫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梳理故事线索。
(3)讨论人物形象,重点关注格雷戈尔、母亲、妹妹等角色的转变。
(4)讲解小说的象征意义,如格雷戈尔的变形寓意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
4. 例题讲解:(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
(2)谈谈你对格雷戈尔变形的看法。
5. 随堂练习:(1)根据故事情节,绘制人物关系图。
(2)选取一个角色,分析其形象特点。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卡夫卡简介、小说情节结构、人物关系图。
2. 黑板右侧:重点词语解释、象征意义分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2. 答案:(1)人物分析:要求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点、角色转变等。
(2)主题理解: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6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推荐阅读卡夫卡的其他作品,如《审判》、《城堡》等。
变形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变形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变形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变形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认识和掌握文学作品的读写方法;2. 理解和体验“悲剧”的概念,形成对散文、随笔的不同阅读体验;3. 分析作家使用的不同叙事手法,感悟小说的艺术魅力;4. 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节选《变形记》,重点阅读第1章、第2章、第10章和第11章,重点讲解作品的主题、人物塑造和叙事手法。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阅读训练、分析文本、讲授阅读策略、鼓励学生表达等方式,讲解、讨论和体现作品的主题和艺术魅力。
2. 互动式教学:借助PPT、多媒体教学和讨论等方式,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思考能力。
3.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阅读和解读过程中进行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环节通过介绍《变形记》的背景和作者信息,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节、文本阅读环节1. 让学生读第1章和第2章,并进行个人或团体阅读感想讨论。
2. 引导学生理解和解读小说中隐藏的主题,探究自我认识的重要性。
3. 通过对小说人物塑造的分析,提高学生对人性的认识和体验。
第三节、叙事手法解析环节1. 阅读第10章和第11章,重点分析作者的叙事手法,如时间蒙太奇、人物性格体现等。
2. 引导学生从叙事的角度体会小说的艺术魅力。
第四节、思考与表达环节1. 让学生回顾整个故事情节,提出问题、讨论问题。
2. 通过不同形式的表达,如小组展示、写作等方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节、结束环节总结和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小说的主题和故事背后的深层意义。
五、教学评价以小组展示、作文写作、个人阅读笔记和期末考试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实际表现、知识技能和语言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同时,课后提供个性化辅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克服障碍,提高阅读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形记>节选》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的生存问题。
体会作品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
2.通读全文,了解小说的情节线索,理解小说反映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
3.了解并领会小说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
4.结合小说的情节,学习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手法。
【整体感知】
一、基础梳理
1.预习检测
2.作者简介
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
生于捷克(当时属奥匈帝国)首府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
自幼酷爱文学。
18 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习法律,获博士学位。
毕业后,在保险公司任职。
三次订婚,又三次退婚,因而终生未娶,41 岁时死于肺痨。
主要作品为 4 部短篇小说集和 3 部长篇小说。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短篇小说《地洞》(1923)、《变形记》(1912),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等。
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后世的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自己的鼻祖。
3.写作背景
《变形记》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歌舞升平的欧洲大陆变成杀声震天的战场。
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纷纷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
二、主要内容
本文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之一。
表现主义反对以写实手法描写客观世界,而强调表现作家
的主观感受。
作品常常致力于探讨抽象的哲理性问题,情节离奇荒诞,而细节真实细腻。
阅读时,应注意细致体会这篇小说的这种表现主义的特征。
【研读课文】
1.小说中人变虫的情节荒诞,可在我们的体验、联想中又觉得真实可信,为什么?
【提示】格里高尔虽是虫形,但实为“人心”。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很真实,比如对甲虫的习性和对格里高尔变形后的心理描写把握得很准确。
2.小说的内在主线是什么?
【提示】应该说,《变形记》的内在主线就是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情感”流动的过程,主人公变成甲虫后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是小说的主体。
3.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影响深远的经典形象,已经成为“变形人”的代称,仔细阅读课文,看看格里高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他具有哪些性格特征?
【提示】格里高尔本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浓厚爱意和诗意追求的人,然而在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他丧失了自己的自由和追求,几乎整日都在惶恐不安中过日子,他勤勉善良、胆小软弱、安分守己,是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弱者,一个完全丧失了自我的悲剧人物。
【重难点解析】
一、问题探究
1.这篇小说勾画人物内心世界,进行心理描写的手段有哪些?
【点拨】小说用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手法,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他不断地回忆、联想过去和今后的事情,不时由于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而产生幻想、幻觉,并且在自由联想中经常出现时空倒错、逻辑混乱、思维跳跃等情况,具有一定的意识流特征。
2.《变形记》中作者的叙述语调有何独特之处?这样叙述有何妙处?
【点拨】(1)在作品中,卡夫卡的叙述语调平静得近乎冷漠。
(2)人变成甲虫,本来是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
但作者以不动声色、不动感情、不加议论的平静笔调写出,给人一种似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这不禁更加令人警醒:当可怕变得平庸时,平庸就成为更加可怕的事实。
由此激发读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现状以及如何改变这现状的问题。
二、写法品析
本文刻画人物成功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
小说用许多笔墨写了变形后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甲虫,但他的心理始终保持着人的状态,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时惊慌、忧郁,回忆过去的生活感到孤独、悲凉。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例句并具体分析人物心理即可。
【课文小结】
变形记
惊慌、痛苦:心理感受变形身体感受:笨重、不适
变形原因:工作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