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实验报告记录+2

合集下载

实验报告(二)

实验报告(二)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实验报告课程名称java程序设计实验项目实验二类和对象实验仪器PC、jdk、jcreator专业_______ _________班级/学号________ ___学生姓名_______ __________实验日期实验地点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教师_____李春强_____________return p;}int getPower(int q){return q;}}Lab2_2:public class TV {void play(){System.out.println("正在播放动物世界");}}public class Family {TV homeTV;void buyTV(TV tv){tv=this.homeTV;System.out.println("购买一台电视");}}public class MainClass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V haierTV=new TV();Family zhangsanFamily =new Family();zhangsanFamily.buyTV(haierTV);haierTV.play();}}Lab2_3:public class Land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Village.WaterAmount=200;System.out.println("水井中有水"+Village.WaterAmount+"升");Village v1=new Village();Village v2=new Village();int m=50;System.out.println("v1从水井中取水"+m+"升");v1.WaterAmount-=m;System.out.println("v2发现水井中有水"+Village.WaterAmount+"升");System.out.println("v2从水井中取水"+m+"升");v2.WaterAmount-=m;System.out.println("v1发现水井中有水"+Village.WaterAmount+"升");}}public class Village {public static int WaterAmount;}Lab2_4:import wukong.xiyou.*;public class SunRise{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SquraEquation sq=new SquraEquation();sq.getRoot(100);System.out.println("此数的平方根为"+"sq.getRoot()");}}package java.wukong.xiyou;public class SquraEquation{public double getRoot(double num){ return Math.sqrt(num);}}1.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要求由教师确定,实验前由教师事先填好,然后作为实验报告模版供学生使用;2.实验准备由学生在实验或上机之前填写,教师应该在实验前检查;3.实验过程由学生记录实验的过程,包括操作过程、遇到哪些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等;4.实验总结由学生在实验后填写,总结本次实验的收获、未解决的问题以及体会和建议等;5.源程序、代码、具体语句等,若表格空间不足时可作为附录另外附页。

武汉理工大学学生实验报告书2

武汉理工大学学生实验报告书2
⒉掌握时域仿真的方法和主要的仿真指令;
⒊学习用编程器编程、程序调试、程序保存和运行程序进行仿真。
二、实验内容
1、第1项:系统阶跃响应
编写一个简单的M文件,计算二阶动态系统的阶跃响应,ζ值从0.1到1,且绘制出一簇阶跃响应曲线。二阶动态系统的数学模型如下:
分别设固有频率为1、2。
实验报告要求:
⑴按自己的设想编制程序,给出每句程序的注释;
实验课程名称:计算机仿真
实验项目名称
动态系统的时域仿真
实验成绩
实验者
专业班级
组别
同组者
实验日期
14年11月23日
一部分:实验预习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意义,实验基本原理与方法,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实验方案与技术路线等)
一、实验要求
⒈建立动态系统的数学模型,掌握数学模型的MATLAB语言表示和模型转换;
%在图形坐标的(5,0.8)处添加文本标注“输出 ”
text(17,0.8,’\leftarrow输出’)
教师签字__________
第三部分结果与讨论(可加页)
一、实验结果分析(包括数据处理、实验现象分析、影响因素讨论、综合分析和结论等)
二、小结、建议及体会
三、思考题
1、第1项:系统阶跃响应
(1)仿真结果
den=[1,2*zeta*w,w*w];%分母参数
t=[0:0.1:19.9];%采样时间
y(:,i)=step(num,den,t);%每一个参数下的单位阶跃响应的函数
i=i+1;
end%循环结束
mesh(fliplr(y),[120 30])%绘制立体网络图
zlabel('Y')
ylabel('t')

实验报告2

实验报告2

图 2-1 2、通过这个对话框,我们可以在指定的单元格区域生成按一定统计分布的随机变 量,这里主要包括均匀分布、正态分布、贝努里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 模式分布和离散分布,点击均匀分布. 3、在图 3-1 对话框中“变量个数”文本框指定输出表中数值列数,输入 1. “随机 数个数”文本框中用来输入要查看的数据个数,输入 100. 分布“下拉列表用 来选择创建随机数的方法”. “随机数基数”文本框输入用来构造随机数的可 选项,可在以后重新使用该数值来生成相同的随机数. 4、点击确定,就得到 100 个均匀分布的随机数,如图 2-2.
随机事件的模拟-----模拟掷均匀硬币的随机试验
实验所用软件及版本:
主要内容(要点):
实验过程: (含解决方法和基本步骤,主要程序清单及异常情况记录等)
(1)产生随机数
1、打开 Excel,选取主菜单栏上【工具|数据分析】 ,弹出【数据分析】对话框,选 取“随机数发生器”选项,然后单击确定,弹出【随机数发生器】对话框,如 图 2-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图 2-2 (2)统计频数和频率 用“直方图”进行统计. 方法步骤看实验一,结果如图 2-3.
图 2-3
实验结果与实验总结(体会): 输出结果表示:抛 100 次硬币,有 54 次出现“正面” ,46 次出现“反面”.
进一步讨论或展望:
教师评语与成绩:
数学实验报告
实验序号:2 班级 实验 名称 问题的背景: 抛硬币实是一个古老而现实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中得出许多结论.但要做这个简单 而重复的试验,很多人没有多余的时间或耐心来完成它,现在有了计算机的帮助,人 人都可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它. 抛硬币试验:抛掷次数为 n . 对于 n=20,50,100,1000,2000 各作 5 次试验.观察有没 有什么规律,有的话,是什么规律. 实验目的: (1)学习和掌握 Excel 的有关命令 (2)了解均匀分布随机数的产生 (3)理解掌握随机模拟的方法. (4)体会频率的稳定性. 实验原理与数学模型: 假设硬币是均匀的,由概率的定义知,出现正面的概率与出现反面概率都是 0.5.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中的 Excel 软件来产生[0,1]上随机数,若随机数小于等于 0.5 就赋值为“正面” ,否则,就赋值为“反面”. 这样,我们利用计算机就模拟了抛 均匀硬币的试验. 我们还可以利用 Excel 软件整理试验结果,从而发现试验结果与试验次数的关系, 两次相同的试验结果未必相同,多次试验结果的频率具有稳定性等规律 E班 姓名 宋刚 日期: 学号 年 月 日 114080384

萃取实验报告记录(二)2024

萃取实验报告记录(二)2024

萃取实验报告记录(二)引言概述本文旨在记录萃取实验的相关过程和结果。

萃取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提取技术,通过溶剂的选择性溶解,将目标物质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本实验采用的是液液萃取方法,通过有机溶剂和水的两相分离特性,进行了目标物质的萃取。

本报告将依次介绍实验的目的、材料与方法、实验步骤与观察结果、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以及总结与结论。

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包括目标物质、有机溶剂(如甲醇、乙醇等)、水溶液等。

2. 实验仪器:玻璃容器、移液管、离心机等。

3. 实验步骤:包括样品的制备、溶剂的选择、溶剂的添加和混合、两相的分离等。

实验步骤与观察结果1. 样品的制备:对目标物质进行处理和准备,如固态物质的研磨或溶液的制备。

2. 溶剂的选择:根据目标物质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有机溶剂,并考虑其溶解度和毒性等因素。

3. 溶剂的添加和混合:将样品溶解于有机溶剂中,通过轻轻摇动或搅拌混合,使目标物质均匀分布。

4. 两相的分离:将混合物置于离心机中进行离心分离,利用两相的密度差异将有机溶剂和水分离开来。

5. 观察结果:观察两相的分离情况,记录有机相和水相的颜色、浊度、体积等变化。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1. 计算萃取率:根据实验前后样品中目标物质的浓度差异,计算萃取率。

2. 数据统计与图表分析:将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萃取率进行统计和比较,绘制图表展示结果。

总结与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萃取操作,成功地将目标物质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出最适合萃取的有机溶剂和萃取条件,为后续的科学实验和工业生产提供了依据。

此外,本实验还发现了某些因素对萃取率的影响,对于进一步优化萃取过程具有指导意义。

因此,液液萃取是一种有效的分离和提取技术,可以在不同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注:以上内容为虚拟写作,仅供参考。

标准实验报告(2)

标准实验报告(2)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标准实验报告(二)课程名称:电子雷达对抗实验姓名:张基恒学号:2011029180014指导教师:廖红舒、张花国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制表一、实验室名称:信息对抗系统专业实验室二、实验项目名称:典型模拟、数字通信信号调制识别三、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原理:AM、FM模拟通信信号具有不同的包络特征、瞬时频率特征,BPSK、QPSK、FSK、MSK数字通信信号具有不同的频谱特征,如BPSK平方和四次方后的傅立叶变换出现单根离散谱线,QPSK四次方后才有单根离散谱线,而FSK的功率谱有两根离散谱线。

因此针对这些信号特征,可通过设置特征门限区分不同通信信号,达到信号调制识别目的。

因此可让学生通过实际上机Matlab编程实验,对上述通信信号的特征进行仿真验证,加深理解不同通信信号的调制识别方法。

五、实验目的:利用MATLAB软件编程提取通信信号的包络特征、瞬时频率特征和频谱特征,同时使用简单的分类方法进行调制信号的识别。

让学生通过实际上机实验,加深理解不同通信信号的特点。

六、实验内容:1.模拟信号(1) 包络特征把上次实验产生的AM、FM信号分别求取它们的复包络即幅度值(取abs),画包络图。

并利用HIST函数统计它们的分布情况。

取100点做统计,hist(q,100),q代表复包络q=abs(y)。

比较这两种信号的包络特征。

(2) 瞬时频率特征把上次实验产生的AM、FM信号分别求取它们的相位值,(取ANGLE,然后去缠绕UNWRAP),然后取差分,画出瞬时频率图。

并利用HIST函数统计它们的分布情况。

取100点做统计,hist(q,100),q代表瞬时频率,q=diff (unwrap(angle(y)))。

比较这两种信号的瞬时频率特征。

2.数字信号频谱特征把上次实验产生的BPSK和QPSK信号分别求取它们的功率谱、二次方谱和四次方谱,观察它们之间的差异。

七、实验器材(设备、元器件):计算机、Matlab计算机仿真软件八、实验步骤:1、学习MATLAB软件的使用,并学习hist、unwrap、angle等Matlab软件函数的使用;2、在编写的信号源基础上,根据实验内容提取信号特征并进行调制识别。

B2不良导体热传导率的测量准稳态法实验报告 2

B2不良导体热传导率的测量准稳态法实验报告 2

在实际操作中要实现这样的条件比较困难,因而会导致测量的重复性、稳定性、一致性较差,误差也较大。

为了克服稳态法测量的这些弊端,本实验使用了一种新的测量方法——准稳态法,使用准稳态法只要求温差恒定和温升速率恒定,而不必通过长时间的加热达到稳态,就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得到导热系数和比热。

1.准稳态法测量原理考虑如图1 所示的一维无限大导热模型:一无限大不良导体平板厚度为2R,初始温度为t0,现在平板两侧同时施加均匀的指向中心面的热流密度q c,则平板各处的温度t(x, τ )将随加热时间τ 而变化。

以试样中心为坐标原点,上述模型的数学描述可表达如下:式中a = λ/ρc,λ为材料的导热系数,ρ为材料的密度,c 为材料的比热。

可以给出此方程的解为:考察t(x,τ )的解析式(2)可以看到,随加热时间的增加,样品各处的温度将发生变化,而且我们注意到式中的级数求和项由于指数衰减的原因,会随加热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变小,直至所占份额可以忽略不计。

定量分析表明,当以后,上述级数求和项可以忽略。

这时式(2)可简写成:这时,在试件中心处有x = 0,因而有:在试件加热面处有x = R,因而有:由式(4)和(5)可见,当加热时间满足条件时,在试件中心面和加热面处温度和加热时间成线性关系,温升速率都为此值是一个和材料导热性能和实验条件有关的常数,此时加热面和中心面间的温度差为:由式(6)可以看出,此时加热面和中心面间的温度差↵t和加热时间⎜没有直接关系,保持恒定。

系统各处的温度和时间呈线性关系,温升速率也相同,我们称此种状态为准稳态。

当系统达到准稳态时,由式(6)得到根据式(7),只要测量进入准稳态后加热面和中心面间的温度差⊿t,并由实验条件确定相关参量q c和R ,则可以得到待测材料的导热系数λ。

另外在进入准稳态后,由比热的定义和能量守恒关系,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式:比热为:式中为准稳态条件下试件中心面的温升速率(进入准稳态后各点的温升速率是相同的)。

大学计算机实验二实验报告

大学计算机实验二实验报告

3) 添加应用程序桌面图标。点击开始,在菜单中点击“所有应用”,找到需要添加的应用, 直接按住该应用并拖到桌面空白处即可
4) 删除桌面图标。在需要删除的桌面图标上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删除即可
二. 文件管理 1.隐藏文件或文件夹及显示隐藏的文件或文件夹。 1)对着需要隐藏的文件单击右键,在弹出的快捷窗口中单击“属性”。 2)在“常规”选项下找到“属性”单击“隐藏”点击“确定”,选择“将更改应用于此文件夹 、子文件夹和文件”后,点击“确定”即可。
1) 打开“开始”菜单,输入“控制面板”命令打开控制面板,在控制面板内选择“日期和时
间”弹出的对话框内选择“日期和时间选项卡”,更改日期、时间、时区后点击确定即可达 到更改日期、时间、时区的目的。
2) 也可在控制面板内选择“Internet 时间选项卡”,在弹出的对话框内勾选与“Internet 时间服 务器”同步,并且在服务器的下拉列表框中选择第一个选项,点击确定即可
实验过程及内容: 一. 基础操作 1. 设置桌面背景 1) 在桌面的没有桌面图标的区域单击鼠标右键,并在出现的快捷菜单中单点击“个性化”。
2) 单击“背景”。打开“背景”后,可以看见个性化设置背景。
3) 在下方的“最近使用的图像”中任意单击一张图片即可将桌面背景设置为此图片。
注:也可在第三步中点击“浏览照片”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做为桌面背景。 2. 调整计算机系统的日期和时间
3. 设置桌面图标 1) 添加文件或文件夹图标。鼠标右键点击需要添加快捷方式的文件,选择“显示更多选项”, 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发送到”,在弹出的新菜单中点击“桌面快捷方式”即可。 2) 添加系统图标。在设置中找到“个性化”选修卡,点击“主题”选项,点击“桌面图标设 置”在弹出的对话框内勾选需要的桌面图标点击确定即可完成设置。

Linux实验报告2

Linux实验报告2

计算机科学系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Linux系统班级11软件2班实验名称grep、make命令及shell编程指导教师XXX
姓名123 学号123456 日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grep工具的使用, 能熟练使用grep进行文本搜索。

学习简单的正则表达式, 能在grep中使用正则表达式进行文本搜索。

二、学习make命令的使用, 能编写简单的Makefile文件。

三、 4. 学习shell编程,掌握的shell语法,能编写简单的shell脚本。

四、实验环境
Win7下vm虚拟机, Linux操作系统
五、实验内容
1.grep的使用
make命令的使用
shell编程
六、实验心得
对于这些命令, 一开始我很迷茫, 直到后面一个同学说直接在百度搜了linux命令大全, 我就去查, 没想到查起来这么方便, 很快就做好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实验报告记录+2————————————————————————————————作者:————————————————————————————————日期:课程实验报告专业年级2012级软件工程课程名称数据结构C语言描述指导教师申红婷学生姓名王晓霞学号20122205041002 实验日期2012.11.7实验地点A3笃行楼A栋306 实验成绩教务处制2013年10月07日实验项目名称栈和队列实验实验目的及要求一.目的:1.使学生对栈和队列的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结构、基本操作和应用,能通过实验达到掌握和应用的目的。

2.要求学生对栈和队列的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结构的基本操作均作验证性实验,对栈和列的应用各作一个设计性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

二.要求:实验前认真预习实验内容,实验时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既要独立操作又要与其他同学配合,在实验过程中必须按照实验内容认真做完实验,并认真填写相关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栈和队列的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结构、基本操作和应用。

实验步骤1、阅读下面程序,将函数Push和函数Pop补充完整。

要求输入元素序列1 2 3 4 5e,运行结果如下所示。

#include<stdio.h>#include<malloc.h>#define ERROR 0#define OK 1#define STACK_INT_SIZE 10 /*存储空间初始分配量*/#define STACKINCREMENT 5 /*存储空间分配增量*/typedef int ElemType; /*定义元素的类型*/typedef struct{ElemType *base;ElemType *top;int stacksize; /*当前已分配的存储空间*/}SqStack;int InitStack(SqStack *S); /*构造空栈*/int push(SqStack *S,ElemType e); /*入栈*/int Pop(SqStack *S,ElemType *e); /*出栈*/int CreateStack(SqStack *S); /*创建栈*/void PrintStack(SqStack *S); /*出栈并输出栈中元素*/int InitStack(SqStack *S){S->base=(ElemType *)malloc(STACK_INT_SIZE*sizeof(ElemType)); if(!S->base) return ERROR;S->top=S->base;S->stacksize=STACK_INT_SIZE;return OK;}/*InitStack*/int Push(SqStack *S,ElemType e){if (S->top-S->base>=S->stacksize){S->base=(ElemType*)realloc( S->base,(S->stacksize+STACKINCREME NT)*sizeof(ElemType) );S->top=S->base+S->stacksize;S->stacksize+=STACKINCREMENT;}*S->top++=e;return 1;}/*Push*/int Pop(SqStack *S,ElemType *e){if (S->top!=S->base){*e=*--S->top;return 1;}elsereturn 0;}/*Pop*/int CreateStack(SqStack *S){int e;if(InitStack(S))printf("Init Success!\n");else{printf("Init Fail!\n");return ERROR;}printf("input data:(Terminated by inputing a character)\n"); while(scanf("%d",&e))Push(S,e);return OK;}/*CreateStack*/void PrintStack(SqStack *S){ElemType e;while(Pop(S,&e))printf("%3d",e);}/*Pop_and_Print*/int main(){SqStack ss;printf("\n1-createStack\n");CreateStack(&ss);printf("\n2-Pop&Print\n");PrintStack(&ss);printf("\n");return 0;}●算法分析:输入元素序列1 2 3 4 5,为什么输出序列为5 4 3 2 1?体现了栈的什么特性?程序运行结果如下图所示:因为当main函数调用PrintStack(&ss)时,程序转到函数体中,而在该函数体内,又调用了int Pop(SqStack *S,ElemType *e),此函数的功能是栈S的栈顶元素退栈并返回其值。

所以输入元素序列1 2 3 4 5,输出序列为5 4 3 2 1。

而这则体现了栈是只允许在表的一端进行操作的线性表并且具有先进后出的特性。

2、在第1题的程序中,编写一个十进制转换为二进制的数制转换算法函数(要求利用栈来实现),并验证其正确性。

●实现代码void conveshen(SqStack *S){ElemType n,h;int m=0,k=0;InitStack(S);printf("Input element\n"); scanf("%d",&n);while(n){ m++;Push(S,n%2);n=n/2;}while(k<m){k++;Pop(S,&h);printf("%d",h);}}int main(){SqStack S;conveshen(&S);printf("\n");return 0;}验证3、阅读并运行程序,并分析程序功能。

#include<stdio.h>#include<malloc.h>#include<string.h>#define M 20#define elemtype char typedef struct{elemtype stack[M];int top;}stacknode;void init(stacknode *st);void push(stacknode *st,elemtype x);void pop(stacknode *st);void init(stacknode *st){st->top=0;}void push(stacknode *st,elemtype x){if(st->top==M)printf("the stack is overflow!\n"); else{st->top=st->top+1;st->stack[st->top]=x;}}void pop(stacknode *st){if(st->top>0) st->top--;else printf(“Stack is Empty!\n”);}int main(){char s[M];int i;stacknode *sp;printf("create a empty stack!\n");sp=malloc(sizeof(stacknode));init(sp);printf("input a expression:\n");gets(s);for(i=0;i<strlen(s);i++){if(s[i]=='(')push(sp,s[i]);if(s[i]==')')pop(sp);}if(sp->top==0)printf("'('match')'!\n");elseprintf("'('not match')'!\n");return 0;}输入:2+((c-d)*6-(f-7)*a)/6运行结果:输入:a-((c-d)*6-(s/3-x)/2运行结果:程序的基本功能:判断所输入多项式的左右括号是否配对。

实验环境(一)运行环境说明PC计算机,Windows 2000(或Windows XP) 及以上版本,C(二)基础数据设置及说明计算机,Windows 2000(或Windows XP) 及以上版本,C均能正常运行。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这次实验,我已经基本掌握了本章的学习要点和实验的基本要求以及目的。

第一个程序填空题使我学会了栈和队列的结构定义,逻辑特性及其基本操作的使用。

而第二个程序分析则使我明白了栈和队列的顺序存储表示和链式存储表示,这使得我懂得了该在什么情况下分别实用两种存储表示并用程序代码实现它们相应的操作。

虽然我最终顺利完成了实验,但是在实验过程中我也遇到了许多问题,比如说,不清楚栈和队列的结构定义以至于在后续过程中无法使用站和队列,造成了极大的麻烦,还有在实现某些操作时,无法用程序代码将其顺利运行。

然而遇到问题我并没有退缩,我努力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并且请教老师同学,最终将这些问题各个击破。

与此同时,我也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总而言之,这次有关栈和队列的实验使我受益匪浅,弄明白了许多曾经模糊的知识点,也学会了许多以前并不知道的知识。

教师评语注:可根据实际情况加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