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精编资料
9.9体液免疫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三、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特点(一)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基本过程机体接受抗原刺激后产生抗体的过程可人为划分为潜伏期(lag phase)、对数期(log phase)、平台期(plate phase)、下降期(decline phase)四个阶段。
(二)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概念抗原初次侵入机体所引发的应答称为初次应答(primary immune response)。
在初次应答的晚期,随着抗原被清除,多数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均发生死亡,同时抗体浓度逐渐下降。
但是,在机体对TD-Ag应答过程中能诱导形成长寿命的记忆性T细胞和B细胞,一旦再次遭遇相同抗原刺激,可产生迅速、强烈、持久的免疫应答,此即再次应答(secondary immune response)。
(三)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抗体产生的特点TD-Ag刺激机体产生初次应答,在抗体浓度下降后,若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由于记忆性B细胞表达高亲和力BCR,可竞争性结合低剂量抗原而被激活,故仅需很低抗原量即可有效启动再次应答。
再次应答过程中,记忆性B细胞作为APC摄取、处理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记忆性Th细胞。
激活的Th细胞所表达的多种膜分子和大量细胞因子又作用于记忆性B细胞,使之迅速增殖并分化为浆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
由于记忆性B细胞在初次应答的生发中心已经历增殖、突变、选择、抗体类别转换及亲和力成熟,故与初次应答相比较,再次应答产生抗体具有以下特点(表9-2):①启动应答所需抗原剂量较小;②应答迅速,即潜伏期明显缩短;③应答强度高,迅速到达平台期,平台高(抗体水平比初次应答高10倍以上),且平台期持续时间长;④下降期平缓;⑤再次应答主要产生IgG类抗体(初次应答主要为IgM类,后期可产生IgG);⑥抗体亲和力明显高于初次应答。
表9-2 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抗体产生的特点特点初次应答再次应答所需抗原剂量较大较小潜伏期较长较短高峰抗体水平低高下降期(抗体持续时间)较短较长抗体类别IgM类为主IgG类为主抗体亲和力低高再次应答由记忆性淋巴细胞所介导(初始淋巴细胞不参与),记忆性T细胞或特异性抗体可阻止初始T细胞或B细胞被相同抗原所激活。
抗体生成的一般规律

抗体生成的一般规律
抗体生成是机体对抗病原体的一种主要免疫反应,其一般规律如下:
1. 初次感染:机体初次感染病原体时,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生成足够的抗体来对抗病原体。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7-14天。
2. 二次感染:当机体再次感染同一种病原体时,由于已经有了相应的记忆性B细胞和记忆性T细胞,机体可以更快地生成抗体。
这个过程通常只需要数天。
3. 抗体水平:在感染过程中,抗体数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但仍能够保持一定水平,以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4. 免疫记忆:一旦机体对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它就会形成相应的记忆细胞,以便在再次感染时更快地生成抗体。
这就是机体的免疫记忆。
5. 交叉反应:有时,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以与不同的病原体发生交叉反应,从而提供一定的交叉免疫保护。
总之,抗体生成的一般规律是初次感染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生成足够的抗体,而二次感染则更快地产生抗体。
免疫记忆和交叉反应也是抗体生成的重要方面。
- 1 -。
抗体产生的规律及临床应用

抗体产生的规律及临床应用在人体内,抗体是一种由免疫细胞产生的特殊蛋白质,具有识别并结合病原体的能力。
抗体产生的过程遵循一定的规律,而这种规律对于临床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抗体产生的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抗原的识别。
当人体内部有外来的抗原侵入时,免疫系统会立即对其进行识别。
抗原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也可以是人工引入的化合物或细胞。
免疫系统会通过抗原的表面结构来辨识其是否为外来物质。
其次,抗原呈递。
免疫系统中的抗原提呈细胞会将识别到的抗原呈递给B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是一类特殊的免疫细胞,它们具有产生抗体的能力。
当B细胞接受到抗原的刺激后,会开始产生特异性抗体。
接着,抗体产生。
B细胞在受到抗原刺激后,会分化为浆细胞,这些浆细胞会大量合成并分泌抗体。
抗体可以精确结合到特定的抗原表面,从而协助免疫系统清除病原体。
最后,抗体记忆。
产生的抗体并不会立刻消失,而是会在体内形成抗体记忆库。
当同样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会迅速识别并启动抗体产生,从而更快速地清除病原体。
抗体的临床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免疫疗法。
利用人工合成的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来治疗疾病。
例如,抗体药物可以在癌症治疗中靶向特定肿瘤抗原,促进癌细胞的凋亡。
其次,诊断标志物。
某些特定的抗体可以作为诊断某些疾病的标志物。
在临床检验中,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定抗体的水平,可以帮助医生明确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接着,预防接种。
疫苗通过引入微量的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形成免疫记忆,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预防接种是目前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最后,输血治疗。
在临床上,输血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接受输血的患者可以获得供体的抗体,有效地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总的来说,抗体产生的规律和临床应用对于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机制,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抗体的规律,可以更好地保障人类健康。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一、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当第一次用适量抗原给动物免疫,需经一定潜伏期才能在血液中出现抗体,含量低,且维持时间短,很快下降,称这种现象为初次免疫应答。
若在抗体下降期再次给以相同抗原免疫时,则发现抗体出现的潜伏期较初次应答明显缩短,抗体含量也随之上升,而且维持时间长,称这种现象为现次免疫应答或回忆应答。
由于对抗体分子结构研究的进展,发现初次应答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M分子,对抗原结合力低,为低亲和性抗体。
而再次应答则主要为IgG分子,且为高亲和性抗体。
TD抗原可引起再次应答,而TI抗原只能引起初应答。
对初次和再次应答现象机制的研究,对抗体特异性、多样性、免疫记忆以及对自身抗原而受性机制等问题的研究,都必须以抗体生成的细胞学为基础(图11-1,表11-2)。
图11-1初次及再次免疫应答表11-2 初次与再次免疫应答特性特性初次再次抗原呈递非B细胞B细胞抗原浓度高低抗体产生延迟相5~10天2~5天Ig类别主要为IgM IgG、IgA等亲和力低高无关抗体多少二、抗体产生的细胞学基础抗体产生是由多细胞完成的,Miller等在60年代,首先证明了淋巴细胞是不均一的细胞群。
他用早期摘除鸡的胸腺和法氏囊的方法证明了有二类不同的的淋巴细胞,即T和B细胞。
前者与细胞免疫有关,后者与抗体形成有关(表11-3)。
表11-3 新生期摘除胸腺及法氏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鸡)全身X-线照射周围血淋巴细胞数Ig浓度抗体产生移植物排斥反应未身X-线照射148 000 ++ +++ ++胸腺摘除9 000 ++ + -法氏囊摘除13 200 --++阳性反应;-阴性反应Claman 给经X-线照射小鼠移入同系骨髓细胞(B细胞来源)和胸腺细胞(T细胞来源),然后用羊红细胞免疫,结果证明只有同时移入两种细胞才能产生抗体。
因此证明了抗体产生需要T和B细胞共同参予。
Unanue等在70年代又证明了巨噬细胞在抗体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他们应用纯化细胞的体外培养技术研究这一问题。
简答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及医学意义

简答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及医学意义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简答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及医学意义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中,抗体产生的规律是一个关键而复杂的主题。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一、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当第一次用适量抗原给动物免疫,需经一定潜伏期才能在血液中出现抗体,含量低,且维持时间短,很快下降,称这种现象为初次免疫应答。
若在抗体下降期再次给以相同抗原免疫时,则发现抗体出现的潜伏期较初次应答明显缩短,抗体含量也随之上升,而且维持时间长,称这种现象为现次免疫应答或回忆应答。
由于对抗体分子结构研究的进展,发现初次应答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M分子,对抗原结合力低,为低亲和性抗体。
而再次应答则主要为IgG分子,且为高亲和性抗体。
TD抗原可引起再次应答,而TI抗原只能引起初应答。
对初次和再次应答现象机制的研究,对抗体特异性、多样性、免疫记忆以及对自身抗原而受性机制等问题的研究,都必须以抗体生成的细胞学为基础(图11-1,表11-2)。
图11-1初次及再次免疫应答表11-2初次与再次免疫应答特性特性初次再次抗原呈递非B细胞B细胞抗原浓度高低抗体产生延迟相5~10天2~5天Ig类别主要为IgMIgG、IgA等亲和力低高无关多少抗体二、抗体产生的细胞学基础抗体产生是由多细胞完成的,Miller等在60年代,首先证明了淋巴细胞是不均一的细胞群。
他用早期摘除鸡的胸腺和法氏囊的方法证明了有二类不同的的淋巴细胞,即T和B 细胞。
前者与细胞免疫有关,后者与抗体形成有关(表11-3)。
表11-3 新生期摘除胸腺及法氏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鸡)全身X-线照射周围血淋巴细胞数Ig浓度抗体产生移植物排斥反应未身X-线照射148 000+++++++胸腺摘除9 000+++-法氏囊摘除13 200--++阳性反应;-阴性反应Claman给经X-线照射小鼠移入同系骨髓细胞(B细胞来源)和胸腺细胞(T细胞来源),然后用羊红细胞免疫,结果证明只有同时移入两种细胞才能产生抗体。
因此证明了抗体产生需要T和B细胞共同参予。
Unanue等在70年代又证明了巨噬细胞在抗体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他们应用纯化细胞的体外培养技术研究这一问题。
简述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简答

简述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抗体是由B细胞分泌的一类具有特异性结合能力的球蛋白,它们能够识别和结合入侵机体的抗原,发挥重要的体液免疫作用。
抗体产生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抗原的性质、数量、途径、佐剂、机体的状态等。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述:一、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初次应答是指机体初次接触抗原时发生的免疫应答,其特点是:潜伏期长:指由机体接受抗原刺激到血清中特异性抗体被检出之间的阶段,一般为5~7天,取决于抗原的性质、数量、途径等。
抗体浓度低:指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滴度或效价,一般为1:10~1:100。
半衰期短:指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浓度下降到一半所需的时间,一般为几天到几周。
最先产生IgM:指血清中出现的第一类特异性抗体,其分子量大、亲和力低、互补结合位多,能够激活补体系统。
亲和力低:指抗体与抗原结合的巩固程度,反映了抗体与抗原表位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再次应答是指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免疫应答,其特点是:潜伏期短:指由机体接受抗原刺激到血清中特异性抗体被检出之间的阶段,一般为1~3天,远远短于初次应答。
抗体浓度高:指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滴度或效价,一般为1:1000~1:10000,有时可比初次应答高10倍以上。
半衰期长:指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浓度下降到一半所需的时间,一般为几个月到几年。
产生的抗体以IgG为主:指血清中出现的主要类别的特异性抗体,其分子量小、亲和力高、互补结合位少,能够穿过胎盘、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等。
亲和力高:指抗体与抗原结合的巩固程度,反映了抗体与抗原表位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再次应答是由于初次应答后形成了记忆细胞,在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能够迅速活化并分化为效应B细胞和更多的记忆细胞。
再次应答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两次抗原刺激的间隔时间长短:间隔短则应答弱,因为初次应答后存留的抗体可与再次刺激的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而被迅速清除;间隔太长则反应也弱,因为记忆细胞只有一定的寿命。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pptx

思考题
➢ 某养殖场对初生5日龄仔猪进行了伪狂犬疫苗的免疫,三天后 该地区伪狂犬病爆发,为防疫情波及,再次进行免疫,最终却 未能抵御本次疫病传播,根据抗体产生的规律进行分析此次疫 病防控失败的原因。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内容提要
Ⅰ
初次应答
Ⅱ
再次应答
Ⅲ
回忆应答
Ⅳ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Ⅴ
课后思考
Company Logo
初次应答
初次应答
抗原初次刺激机体,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
特点
须经一定的潜伏期才能在血液中出现抗体 产生抗体以IgM类为主 抗体总量较低 持续时间短 抗体亲和力较低
再次应答
再次应答 抗原再次刺激机体,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记忆性B细胞
作为抗原呈递细胞,与记忆T细胞相互作用。 特点
激活免疫应答的抗原量明显减少。 潜伏期明显缩短。 抗体产量高,维持时间长。 抗体以IgG为主,亲和力一定时间后,在体 内逐渐消失,此时机体若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可使已消 失的抗体快速回升,称为回忆应答。
实践意义
再次应答和回忆应答提示我们,在预防接种时间隔一定时间 进行再次免疫,可起到强化免疫的功效 。
制定有效的免疫程序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及意义
实践意义
再次应答和回忆应答提示我们,在预防接种时间隔一定时间 进行再次免疫,可起到强化免疫的功效 。
制定有效的免疫程序
实践意义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及意义
记忆性T细胞
记忆性B细胞
浆细胞
抗体
记忆B细胞
浆细胞
抗体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特性
APC 抗原浓度 潜伏期 高峰浓度 维持时间 Ig类别 亲和力 无关抗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一、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当第一次用适量抗原给动物免疫,需经一定潜伏期才能在血液中出现抗体,含量低,且维持时间短,很快下降,称这种现象为初次免疫应答。
若在抗体下降期再次给以相同抗原免疫时,则发现抗体出现的潜伏期较初次应答明显缩短,抗体含量也随之上升,而且维持时间长,称这种现象为现次免疫应答或回忆应答。
由于对抗体分子结构研究的进展,发现初次应答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M分子,对抗原结合力低,为低亲和性抗体。
而再次应答则主要为IgG分子,且为高亲和性抗体。
TD抗原可引起再次应答,而TI抗原只能引起初应答。
对初次和再次应答现象机制的研究,对抗体特异性、多样性、免疫记忆以及对自身抗原而受性机制等问题的研究,都必须以抗体生成的细胞学为基础(图11-1,表11-2)。
图11-1初次及再次免疫应答
表11-2初次与再次免疫应答特性
特性初次再次
抗原呈递非B细胞B细胞
抗原浓度高低
抗体产生
延迟相5~10天2~5天
Ig类别主要为IgM IgG、IgA等
亲和力低高
无关抗体多少
二、抗体产生的细胞学基础
抗体产生是由多细胞完成的,Miller等在60年代,首先证明了淋巴细胞是不均一的细胞群。
他用早期摘除鸡的胸腺和法氏囊的方法证明了有二类不同的的淋巴细胞,即T和B细胞。
前者与细胞免疫有关,后者与抗体形成有关(表11-3)。
表11-3 新生期摘除胸腺及法氏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鸡)
全身X-线照射周围血淋巴细胞数Ig浓度抗体产生移植物排斥反应
未身X-线照射148 000 ++ +++ ++
胸腺摘除9 000 ++ + -
法氏囊摘除13 200 --+
+阳性反应;-阴性反应
Claman给经X-线照射小鼠移入同系骨髓细胞(B细胞来源)和胸腺细胞(T 细胞来源),然后用羊红细胞免疫,结果证明只有同时移入两种细胞才能产生抗体。
因此证明了抗体产生需要T和B细胞共同参予。
Unanue 等在70年代又证明了巨噬细胞在抗体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他们应用纯化细胞的体外培养技术研究这一问题。
根据小鼠细胞对玻璃面或塑料面的粘附性,可将脾细胞分为二种,其一为有粘附性细胞属巨噬细胞(M φ),另一种为非粘附性细胞属淋巴细胞,包括T 和B 细胞。
当将这二种细胞分别与羊红细胞(抗原)在体外培养时,皆不能产生抗体,只有在二种细胞混合培养时才能产生抗体,自此证明了M φ也参予抗体的产生(表11-4,5)。
表11-4 T 和B 细胞在抗体产生中的作用
X-线照射鼠入的细胞 抗体产生
脾细胞(含有T 和B ) ++
胸腺细胞(T 细胞) ±
骨髓细胞(B 细胞) +
胸腺细胞+骨髓细胞 +++
表11-5 M φ在抗体产生中的作用
体外培养细胞 抗体产生
粘附细胞+羊红细胞
非粘附细胞+羊红细胞 粘附细胞 + +羊红细胞 非粘附细胞
-
-
+++
表11-6 促进B 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细胞因子
名称 作用
IL-1
IL-4
IL-5 IL-6 促进B 细胞活化与增殖 促进活化B 细胞增殖 促进B 细胞分化
与IL-1协同
IL-2
在同一时期Gershon等又证明了抑制性T细胞(TS)的存在,对免疫应答起抑制作用。
因此TH和TS可视为免疫调节细胞,而TC和TD可视为细胞免疫的效应细胞。
通过上述研究,证明了抗体产生需要三种细胞参予,即单核吞噬细胞系、T细胞系和B细胞系。
从而否定了过去认为抗体产生是由单一淋巴细胞克隆产生的观点。
因此抗体产生不只是涉及抗原与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即对抗原的识别和抗原的激发作用,同时也涉及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即免疫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过程。
这二个过程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为此必须进一步探讨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三种细胞各自发挥什么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又是怎样进行的。
三、免疫细胞在抗体生成中的作用
上述三类细胞都参予抗体生成过程,但各自发挥的作用不同。
现已证明Mφ抗原处理和呈递细胞,无特异识别抗原的功能。
T细胞系主要是TH和TS,它们对免疫应答有调节功能,所以是免疫调节细胞,有特异识别抗原的功能。
B细胞系既具有呈递抗原的作用又是产生抗体的细胞,也具有特异识别抗原的功能。
(一)Mφ的作用
Mφ在免疫应答的全过程都发挥重要作用,在抗原识别过程中,即在免疫应答的诱导期,它表现为具有摄取、处理加工、存贮和呈递抗原的作用。
它活化后还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其合成和分泌的IL-1有促进T和B细胞的活化作用。
因
此,不能认为Mφ只是机械的将抗原决定簇呈递给淋巴细胞,它还具有调节淋巴细胞功能的作用。
抗原性物质进入体内后,必须先经Mφ摄取、加工处理,然后才能呈递给淋巴细胞。
Mφ是有吞噬细胞功能的细胞,已证明在其细胞表面有多种受体分子,但无抗原识别受体。
它主要是以吞噬、吞饮和被动吸附等方式捕捉抗原,可摄取任何抗原性特质,所以是非特异性的摄取抗原性物质。
摄入的抗原大分子,可在细胞内被降解为许多小肽片段。
其中一些免疫原性决定簇可与细胞内的自己MHCⅡ类分子相结合,然后运送至细胞膜表面,形成所谓修饰的自身复合物分子(即异种抗原X+自己MHCⅡ类分子)此即Mφ对抗原的处理和加工过程。
Mφ将这种复合物分子,呈递给有抗原识别功能的淋巴细胞,才能激发免疫应答。
不难看出,识别这种复合物的抗原识别受体,必须是既能识别异种抗原X,又能同时识别自已MHC分子。
这就是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MHC限制性的由来。
(二)淋巴细胞的作用
淋巴细胞具有抗原识别受体,所以T和B细胞都是抗原识别细胞。
每一细胞克隆可识别一种抗原决定簇,所以这种识别是有特异性的。
B细胞表面抗原识别受体是膜Ig分子,它可识别天然蛋白质抗原分子表面的构像抗原决定簇(即B 决定簇),在识别抗原时无MHc 限制性。
而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为异二聚体分
子,即TCRαβ,它能同时识别经加工处理的序列决定簇肽片段(即T决定簇)和自己MHC分子,所以有MHC限制性。
四、细胞因子在抗体产生中的作用
细胞因子(cytokines)在抗体产生应答过程中的作用有下述特点:
1.细胞因子的作用既无抗原特异性也无MHC限制性当TH细胞受刺激活化后,它所分泌的细胞因子就可作用于任何抗原特异性的B细胞和任何MHC单倍型(haplotype)的B细胞。
2.在B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细胞因子起作用即B细胞的增殖期与分化期,或Ig的分泌期可有不同的细胞因子在起作用(表11-6)。
此外,不同的细胞因子间的组合有的起拮抗作用,有的起协同作用。
3.细胞因子还可作用于旁路(bystander)B细胞使之活化这些B细胞对抗体应答的抗原没有特异性(非抗原特异性B细胞)。
它们存在于抗原刺激的特异B细胞周围,在抗原活化特异B细胞时,因产生细胞因子而被活化并产生非特异抗体。
4.在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的细胞因子中,有些是来源于巨噬细胞或其他非T细胞所产生(如粒细胞、肥大细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