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学文献综述
城乡规划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城乡规划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城乡规划作为一种全面、长远的发展规划体系,旨在实现城乡间协调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本论文旨在综合分析城乡规划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以期全面了解其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城乡规划的定义与发展历程城乡规划的定义是对城市和农村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布局和调整的一项工作。
早期城乡规划的内容主要涉及土地使用规划、城市设计和区域规划等方面,后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乡规划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涵盖了交通规划、环境规划、资源利用规划等多个方面。
二、城乡规划的理论框架与方法1.新制度主义视角下的城乡规划新制度主义视角强调城乡规划中的制度安排和规则设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该理论指出,城乡规划需要制定合理的规则和制度,以促进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2.生态城市理念与城乡规划生态城市理念强调以生态为基础,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乡规划应与生态城市理念结合,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生态恢复,打造宜居的城乡环境。
3.可视化技术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可视化技术在城乡规划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可以通过三维建模、虚拟实境等手段,直观呈现城乡规划方案的效果,增强决策者和公众的参与意识。
三、城乡规划的实践应用与案例分析1.城乡规划案例一:城市扩张与农村空心化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扩张不可避免,这给农村地区带来了土地资源流失、农业减产、农村空心化等问题。
通过分析相关案例,探讨城乡规划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2.城乡规划案例二:老旧小区改造与社区规划老旧小区改造是城乡规划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居住质量。
通过分析相关案例,探讨城乡规划在老旧小区改造与社区规划中的实践经验和成效。
四、城乡规划面临的挑战与问题1.落地难问题城乡规划虽然理论成熟,但在实践中常常面临落地难的问题。
这涉及到政府行为、利益相关方的协调以及法律法规的制定等多方面因素。
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城规划建设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城规划建设文献综述范文格式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彻底摆脱了长期起伏、徘徊不前的局面,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
我国迅速开始步入了城市化发展的“快车道”。
但由于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加之科学合理规划的滞后性,我国的大城市发展进入了瓶颈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不可否认,我国的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如城市基础设施供应不足带来的诸多问题: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水电供应困难;大城市工厂集中,人口众多,对城市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导致城市生态环境恶化,污染严重;大城市人口的过度膨胀和流动,带来了社会治安状况恶化,管理成本增加,政府管理困难等,这些问题给中国城市化工作提出了新的领域、新的课题。
城市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条件。
由于多种原因,一方面我国城市化水平还较低;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化发展表现出很多的非理性和无序性。
因此如何合理规划发展新城为我国城市化面临的困境,发展新城开拓了我国城市化理性化和有序化发展的思路。
新城作为“城市规划的一种形式,目的在于重新安排大城市的人口,使大量居民迁移到大城市以外,在那里集中建设住宅、医院、工厂,以及文化、娱乐、购物等中心组成相对独立的新社区。
”新城的出现是与城市化迅猛发展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密不可分的,是解决城市问题的一种手段,因而新城作为20世纪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指的是一个综合规划的城市性社区,它从一开始建设就怀有如此的目的,即通过鼓励经济基础的发展与各方面市政服务和设施的提供而使自身变得尽可能的自我完备。
二、研究背景介绍(一)国外新城建设研究介绍1.发达国家大城市郊区新城建设的若干特点(1)注重大城市区域性指导规划的编制由于大城市建设新城以解决城市问题为主要出发点,因此制订大城市区域指导性规划往往成为新城建设的前提。
区域规划的核心是将新城建设作为大城市区域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改变大城市单中心高度密集的城市结构,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
乡村设计相关文献综述

乡村设计相关文献综述一、引言乡村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领域,涵盖了乡村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多个方面。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乡村设计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
本文旨在对乡村设计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梳理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乡村设计概述乡村设计是指对乡村地区进行规划、设计、建设等一系列活动,旨在改善乡村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乡村设计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现状1.乡村规划研究乡村规划是乡村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涉及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国内外学者在乡村规划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和方法。
例如,国外学者提出了“社区规划”理念,强调居民参与和社区自治;国内学者则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理念,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2.建筑设计研究建筑设计是乡村设计的关键环节之一,主要涉及建筑风格、功能布局、材料选择等方面。
国内外学者在建筑设计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具有实用价值的理论和方法。
例如,国外学者提出了“乡土建筑”理念,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国内学者则提出了“地域性建筑”理念,注重建筑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3.景观设计研究景观设计是乡村设计的重点之一,主要涉及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生态景观等方面。
国内外学者在景观设计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和方法。
例如,国外学者提出了“生态景观”理念,强调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国内学者则提出了“文化景观”理念,注重挖掘和传承地域文化。
四、研究展望1.跨学科合作乡村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领域,需要跨学科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未来研究可以加强建筑学、规划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乡村设计的发展。
2.创新性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思维的不断发展,未来研究可以探索更多的创新性研究方向和方法。
关于城乡规划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于城乡规划的文献综述范文一、引言。
城乡规划就像是一场超级大的拼图游戏,城市和乡村就是那一片片形状各异的拼图块,规划师们则是绞尽脑汁想把它们完美组合起来的玩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规划的重要性那是日益凸显啊,就像你出门不能不穿衣服一样,城乡发展离不开合理的规划。
下面咱就来好好唠唠城乡规划相关的那些事儿,看看各路大神在文献里都有啥高见。
二、城乡规划的发展历程。
# (一)古代城乡规划的萌芽。
# (二)近现代城乡规划的发展。
到了近现代,西方工业革命一搞,城市就像吹气球一样迅速膨胀起来。
可这一膨胀就出问题了,什么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啊,全都冒出来了。
于是乎,现代城乡规划就开始诞生并发展起来了。
像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就像是给当时乌烟瘴气的城市开了一副良方。
他想把城市和乡村的优点结合起来,既有城市的便捷,又有乡村的优美环境。
这就好比是把鱼和熊掌想要兼得,听起来就很诱人。
在这个理论的影响下,很多城市开始进行规划改革,规划师们就像一群拿着手术刀的医生,试图给病怏怏的城市做一场大手术,让它重新焕发生机。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乡规划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从单纯的物质空间规划,慢慢转向了关注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规划。
就像是从只看一个人的外貌,到全面考察他的性格、能力、家庭背景等一样,规划变得更加全面和深入。
三、城乡规划的主要内容。
# (一)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那可是城乡规划的重头戏。
这就好比是分蛋糕,不同的功能区域就是蛋糕的不同部分。
城市里有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公共服务区等等,怎么把这些功能合理地安排在有限的土地上,是个很有学问的事儿。
比如说,如果把住宅区和工业区挨得太近,那居民就得天天闻着工厂的废气,听着机器的轰鸣,这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所以啊,规划师们得像个精明的厨师,把不同的食材(土地用途)搭配好,做出一道美味可口(功能合理)的菜肴(城市布局)。
在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也很重要。
农田、宅基地、乡村企业用地等都得规划好。
城乡规划的论文

城乡规划的论文引言城乡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乡规划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本文旨在探讨城乡规划的背景和现状,并提出一些建议和解决方案,以有效推进城乡规划工作的发展。
城乡规划的背景和现状城乡规划是一项长期且持续的工作,其背景和现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地区也面临着空心化和人口外流的问题。
这使得城乡规划成为一个紧迫且重要的任务。
城市化带来的挑战和问题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挑战和问题不容忽视。
城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问题等都需要通过有效的规划和管理来解决。
此外,农村地区也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低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需要精细规划,还需要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
城乡规划的重要性和价值城乡规划的重要性和价值在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城乡规划能够统筹城市和农村资源的配置,推动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和农村的功能布局,使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提高城市和农村的综合效益。
保护生态环境城乡规划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要兼顾生态环境保护。
合理规划城市和农村的用地、水资源利用等问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城乡规划可以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优化城市和农村的布局,提供便捷的交通、良好的教育、医疗和文化设施,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
城乡规划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城乡规划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人口增长、土地利用冲突、资源短缺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强规划和管理能力建设要推进城乡规划工作,首先需要加强规划和管理的能力建设。
培养更多的城乡规划师和管理人才,提高其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推动城乡规划工作的深入开展。
创新规划理念和方法城乡规划需要创新理念和方法,采用科学的规划手段和工具,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文献综述

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如何协调文献综述摘要: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是指导区域城镇建设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规划,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两个规划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文章通过分析两个规划之间的联系、差异及矛盾,来分析如何协调两个规划,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联系、差异、矛盾、相互协调一、引言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发展与土地利用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已经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作为城市土地资源配备基本方式,土地利用是为了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以及保证土地资源数量及质量的稳定,而城市规划则是以促进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两个规划已经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与冲突。
因此,研究两个规划之间的异同点,为指导城市合理化建设和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两个规划的协调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今天我就来对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如何协调进行研究。
二、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联系土地利用规划是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规划、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对一定时期内一定行政区规划范围的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所制定的目标和计划,是对区域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的总体战略部署[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种专业性规划,是以合理安排现有的土地资源,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的。
城市规划是根据一定时期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合理安排,它是一种区域性、综合性规划,是以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2]。
2.1.两个规划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目标是一致的从以上对两个规划的定义来看两项规划的侧重点虽然不同,但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两个规划都是在对现状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依据,都是将土地作为主要规划对象,核心内容都是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根本目标上是一致的[3]。
新农村建设研究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最新精选】

关于新农村建设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新农村建设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以后,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
已有的各种研究就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国内外发展经验与模式的比较,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等方面展开了讨论。
本文在概述前人有关著作和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研究一、前言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这个“新农村”是相对于旧中国的“就农村”而言的。
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又一次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这个“新农村”是相对于改革开放前的农村。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2005年12月31日,《中国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发表,使得新农村建设的提法引起学界的热烈关注。
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我发现,我国对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实质上是对“三农问题”研究的传承。
可以说,新农村建设是“三农”问题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和大热门。
因而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新农村建设研究也有不同主张。
这些主张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二研究回顾(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新农村建设究竟新的是什么,它要建设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农村?这是首要回答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一下几种代表性的说法。
一是以“三农”问题研究专家陆学艺为代表的“改革”说。
这种观点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身是一场变革,涉及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各个方面,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必须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性政策性的限制和障碍,健全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
通过改革早已不合时宜的户籍制度,改革现行的土地制度,来实现新农村的建设。
国内乡村景观规划文献研究分析与评述

in China is a developing哪bject.In this paper the essays of the rural la】【ldsca雌and rural
2006慨mviewed日Ild址lalped,irw峨the planning from 1989 to
rescareh corlterlt and the p曲l册in the rural lamlscape planning in China.The gen-
毳星6000
%4 ooo
主2000 0
2螭!
■埘
Rural
Rura【
Rurat Rural landscape
Comtructitm。caH吖Policy
planning
围1有关乡村主题的研究文献数■比较
llteram弛about删"rural tag.1 0哪驴I凼叩m mmlber d
themes
万方数据
1034
安徽农业科学
2008年
庄为例进行了分类实践。余亚芳[17]借用美国学者 AmosRapopoft的《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语言表达方法》一书 中所使用的理念,将我国西南传统乡村景观分为固定性景观 因素、半固定特征因素和非固定特征因素3种类型进行讨论 研究。上述几种划分方法虽各有差异,但划分的主要依据都 是一些景观生态学、地理学或规划设计类原理。 2.5其他此外,乡村旅游规划研究中,王云才【堪。19J对现 代乡村景观的旅游规划设计,赵辉等啪J对村域景观资源的 旅游规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刘滨谊、王云才在景观评价方 面提出了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谭良斌 等旧IJ运用生态学中的“生态飘积理论”对传统民居聚落的生 态再生和规划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及探讨。 3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3.1存在问题 3.1.1重视程度不够。乡村景观规划研究在国内还属于新 兴事物,其研究受重视的程度必然有限,体现为研究量上的 缺少及研究面域上的有限。 3.1.2综合性研究缺乏。乡村景观规划具有极强的交叉性 与综合性,它需要全面的、多学科的知识体系作为研究背景。 国内现有的一些综合性研究深度与广度不足,大多研究更侧 重于单一学科领域,对区域整体发展、学科间的沟通等问题 关注不够。 3.1.3国外研究理论、成果引入不足。国外关于乡村景观 规划研究的理论成果、实践经验已相当丰富,但国内学术界 目前对其引入力度较弱,引入后的消化吸收、二次理论创新 等工作还未完全展开。 3.1.4基本概念、分类体系不清。目前,我国学者对乡村景 观的基本概念、分类体系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这将导致深 入研究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 3.1.5乡村景观规划成果评价标准不一。国内学者对乡村 景观的评价大多只从乡村景观的单个方面(生态环境质量方 面、景观美学方面、景观生态评价理论和应用方面)进行了研 究,没有综合考虑景观所具有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 值瞄J。不完善的评价体系,不利于检验乡村景观规划研究 成果的有效性。 3.1.6相关政策法规研究欠缺。无论在乡村景观规划、保 护过程,还是在后期的管理中,都需要相关政策法规的引导 与保障。但目前国内针对乡村景观规划、保护、管理的政策 法规进行的研究极其不足,还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究与关注。 3.1.7缺乏公众参与。缺乏公众参与的规划研究,将导致专 业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偏离实情,也使得公众对规划过程、规 划成果漠不关心,同时不能有效调动公众保护规划成果的积 极性。 3.2解决途径 3.2.1拓展研究面域、深化研究内涵。拓展研究面域需要 引起对乡村景观规划研究更为广泛的重视,对国内乡村景观 规划研究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深化研究内涵需要在加强 综合性研究的同时,进行更多深入的专项研究。 3.2.2建立完善的研究体系。一个完善的研究体系可有效 避免单一学科背景研究中综合性不足的问题,避免研究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观光产业园相关文献综述
摘要: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城郊的土地利用模式与人们的消费方式均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农业观光园作为一种全新的模式进入我国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但在全国性大规模建设的浪潮下,很多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凸显。
本文总结与梳理了多篇相关文献的内容与思想,对农业观光产业园的发展方向进行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农业观光;规划设计;生态景观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农业旅游在国外已有多年历史,最早的都市型农业发展思想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城市学者霍华德提出的“花园城市”的理论,到了20世纪60
年代,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又提出“都市农业区域”和“都市农业生产方式”等,进一步拉近了城市与农业间的关系。
同时期已出现了以观光旅游为主要职能的观光农园。
国外都市型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荷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并根据城市特点构建了各具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城市型农业开始初露头角,当时的农业观光园主要是“农家乐”的形式。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方面发展,越来越多城市居民具备了休闲旅游的经济消费实力。
20 世纪 90 年代初出现了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形式的观光园。
到后来又出现了农业观光园的新形式——复合式农业观光园。
虽然在我国农业观光园种类多,发展快,但由于开发期较短,致使领域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2.呼和浩特农业观光园分析
在城郊结合地带开发农业观光园,不但可以减少土地浪费,减少化肥等使用,促进生态环境的整治和绿色农业发展。
同时,良好品质的绿色食品能够增加农业的附加值,增加农业积累,使生态保护的投入有资金保障,形成良性循环。
呼和浩特农业观光园发展优势可总结为以下几点:(1).呼和浩特的农业观光园起步不久,处于发展上升期阶段,行业竞争并不激烈,潜在消费人群数量可观。
(2). 近郊草原地貌与观光农业优势互补,新城独具风格的景观。
(3).呼和浩特大青山一代集中了动物园、高尔夫度假村、滑雪场等休闲场所,可与农业观光园形成良好的互动。
但呼和浩特地处生态较脆弱区域,发展都市型农业的品种与规模都有限,因此农业观光园的规划建设一定要抓准定位,不可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而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客服薄弱环节,突出特色。
3.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思想总结
农业观光园是以农业为基础,混合了多种用地类型与功能的综合片区,要注重生产性与服务性、观赏性与体验性以及娱乐性与教育性的结合。
在园区内我们要注重服务设施的多样性与景观的多样性,既要有自然风景,同时结合人文景观。
农业观光园由于地域、民风民俗、消费水平、植被条件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可以分为观光农园、农业观光景区、市民农园、农业公园、教育公园、农业科技园、农业植物园、度假农场等几大类型。
开发商要根据需求程度与自身条件选择适宜的类型,按照可持续发展规则、因地制宜原则、适度开发原则、远近期规划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设计与开发,在功能定位合理的基础上将美学最大化,实现生态性与市场性的双赢。
[1].张丽丽.都市农业观光园的规划与设计.[D]. 东北农业大学.2009
[2].史莹.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与实践[D]. 南京林业大学.2008
[3].孟英伟. 我国农业观光园开发模式研究[D]. 华侨大学.2007
[4].王文婷. 都市型现代农业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影响研究[D]. 兰州大学2012
[5].孔祥智.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发展思路和基本框架[J].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7(04):14-19
[6].牛有成.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J]. 前线.
2007(07):37-46
[7].刘嘉. 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初探[D]. 北京林业大学.2007
[8].赵泽澜. 农业观光园文化创意及实证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 2012
[9].孙洛夫. 北京市郊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10].李曼.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分析与对策研究[D]. 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11].徐志. 北方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D]. 山东建筑大学 2014
[12].姚蓉. 农业观光园该如何做[J]. 农家参谋. 2012(02):179-192
[13].胡笳,卜复鸣. 农业观光园的规划构思——太仓市农业观光园发展现状分析[J]. 园林. 2010(03)
[14].杨存栋,王雪,陈田. 北方农牧交错带观光农业的可行性及发展思路——以呼和浩特市为例[J]. 经济地理. 2009(02):308-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