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文献综述
麦田里的守望者文献综述

麦田里的守望者文献综述《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出版在1951年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在出版之后,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一时间,美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对小说主人公的模仿热潮。
小说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在于其表现的内涵适合各个阶层的人从中体味和感受,能够让不同的读者在其中找到不同的情感共鸣。
下面,本文对当代美国文学“现代经典”一《麦田里的守望者》进行分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内容概述《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书写采用的是一种倒叙的方式,主人公霍林顿是一名中学生,出生在中产阶级家庭,他虽然是16岁的年纪,但身高比常人高出一头,整天穿着风雨衣、戴着鸭舌帽,游荡生活。
他厌烦一切和学校有关的生活,在一次期末考试中因为多门功课不及格被校方开除,并在和室友打过一架后离开学校。
离开学校后经过小旅馆,看见了一些行为不端正的人,他们令霍尔顿感到恶心。
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霍尔顿回到家里,向妹妹述说了自己的理想和苦闷,表明了自己要做麦田里的守望者。
最后霍尔顿在带妹妹游玩之后,生了一场大病离去。
这部小说是塞林格的成名之作,作家塑造了一个当代美国社会中的反英雄形象,得到了社会青少年的关注。
二、《麦田里的守望者》被奉为当代美国文学“现代经典”的原因《麦田里的守望者》被奉为当代美国文学“现代经典”及其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其鲜明的主题内涵、独特的选择、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和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方面。
(一)小说鲜明的主题内涵小说在最后通过主人公霍尔顿的语言表现了隐性的主题内涵:“有那么一群孩子在麦田里游戏,附近空无一人,只有我。
我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责是对孩子们进行守望。
哪个还在往悬崖这边跑来,我就要把他拦住.我只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句话是小说中被传颂的经典句子,反映了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引起了读者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思考。
这种反映成人世界和未成人世界主题的内涵具有世界普遍性的意义,给青少年带来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美国文学文献综述[教材]
![美国文学文献综述[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e7cb9077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51.png)
从《富兰克林自传》认识本杰明富兰克林摘要:富兰克林的《自传》是自传体文学的上乘之作。
它简明而引人入胜地叙述了美国第一位自力更生、白手起家者由贫苦卑微而跃至富有、闻名、发达的故事,忠实地记录了他光辉灿烂的一生。
本文从《自传》所传达的富兰克林成功的因素、民主与平等信念、美国梦三个方面下手,带领大家深入认识本杰明富兰克林。
关键词:富兰克林成功要诀,民主与平等信念,美国梦一、富兰克林成功的因素1、至善至美的个人品质勤奋、乐观、永不放弃是富兰克林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
“富兰克林出生在波士顿一个清教徒的家庭,青少年时期就从家庭接受了请教信仰。
清教强调‘天职’的观念,即:人的职责就是把个人的才能发挥到极致,因为这些才能得愿于上帝,所以是应该加以最大限度发挥的。
人不应该安守自得,满足于呆板的生活。
”《富兰克林自传》描述了富兰克林所面临的种种坎坷遭遇。
如果没有乐观的心态,他不可能在那样困苦的环境中坚持下来。
“富兰克林早年离家出走的冒险在《自传》中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无论是面对茫茫大海上的暴风骤雨,还是漫漫人生中的凄风苦雨,富兰克林都经受住了考验。
”他曾经因为在船上因为发烧而差点被死神夺走性命的经历对他的努力造成了巨大的干扰。
但是,“就像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必然经历诸多考验一样,富兰克林同样面对一切可能的挑战。
”富兰克林也非常努力,“学徒期间,他早晨上班前读书,晚上下班后读书,礼拜天全日制读书,甚至饭间休息也挤出时间学算术。
”2、严于律己是富兰克林自我完善的法宝。
“富兰克林对新世界的道德操守提出了自己朴素的看法,他认为道德是建立个人与社会幸福的关键。
”所以,富兰克林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有很高的道德操守。
1931年,富兰克林提出了他平生的第一个公益计划,建立一个图书馆,用以改善美国人民日常生活的会话、交谈,使得普通的工人,农民变得如其他一些国家的大多数人一样文明、聪明。
在书中他还列出了当时他认为值得和必须做到的十三种德行:节制(食不过饱,饮酒不醉);少言(言必于人于己有益,避免无益的闲聊);秩序(每样东西应放在一定的地方,每件事物应有一定的时限);决心(当做必做,决定之事,持之不懈);节俭(于人于己有利之事方可花费勿浪费一切东西);勤勉(勿浪费时间,时刻做些有用的事杜绝一切不必要的行动);诚实(不虚伪骗人,思想要公正纯洁,讲话亦如此);公正(不做有损他人的事,不要忘记你应尽的义务,做对人有益之事);中庸(不走极端,容忍别人给的伤害,将此视作应当承受之事);清洁(力求身体衣服和住所整洁);镇静(勿因小事、平常或不可避免的事故而惊慌失措);节欲(为了健康和生育后代起见,不常行房事,切忌过度伤体,以免损害自己或他人的安宁与名誉);谦虚(效法耶稣和苏格拉底)。
小妇人文献综述

小妇人文献综述长篇小说《小妇人》是美国作者路易莎,梅·奥尔科特最著名也是最成功的作品。
作为一部经典的世界名著,《小妇人》一经推出便引起了文坛的轰动,不仅被多次搬上银幕,还被译成各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因此获得了无数人的推崇。
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的家庭小说,以马奇一家四姐妹为主要描写对象,讲述了她们各自追寻不同理想与归宿的过程。
小说中虽然人物性格不同,理想和命运不尽相同,但精神实质殊途同归。
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引人入胜的悬念,但作者笔下马奇一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对家庭的眷恋,对爱的忠诚以及对亲情的渴望,揭示了生活的真谛。
1868年《小妇人》出版以后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马奇家的女孩打动了无数个读者的心,大抵是来自生活真实的魅力吧。
曾有学者对《小妇人》进行不同视角的研究,国内对《小妇人》人物形象的研究近几年较为兴盛,范围也较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品所体现的女性主义意识,超验主义思想,人物性格分析,作品中的教育主题等方面。
比如王玲玲(2017)的《以女性角度解读<小妇人>》,通过对作家生平与作品概述,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特从女性主义视角来解读,更全面诠释女性主义的内涵。
常丽萍和姚药玲(2016)发表的《<小妇人>人物形象分析》,通过对书中人物进行分析,探讨人物背后的事与情,鼓励人们不断前进,追求梦想。
李春辉(2020)《<小妇人>中四姐妹超验主义分析》通过超验主义在四姐妹身上的体现,提醒人们相比于物质要更多注重内在精神的培养,要逐渐变得独立乐观,给读者以强大的精神鼓舞。
而西方研究这部小说的学者较少,大部分研究课题围绕小说背后的作者、社会男女性差异和社会阶级。
随着小说因其本身魅力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人们对它的研究角度也逐渐新颖,多是根据影版《小妇人》进行简单评价。
前辈学者研究成果颇丰,对文本的撰写有很好的指导与借鉴意义,因此,本文即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通过对《小妇人》人物形象进行剖析,对主要角色以及次要角色的差异对比更加深入的挖掘作品塑造的意义。
文献综述引用格式

文献综述引用格式文献综述是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事实和资料的过程,其中重要的是找到可靠的出处,进行系统和有效的汇总和综合评价,以支持自己的研究论文和论点。
每种文献类型有其自己的引文格式,因此,引用文献时有必要熟知其中的一些格式,以保证文献综述的准确性和质量。
现有的文献综述引用格式,大致分为三类:APA(美国心理学协会)格式,MLA(美国文学协会)格式和Chicago(芝加哥)格式,用于各种情况中的文献引用。
一、APA格式APA格式是美国心理学协会提出的一种常用的文献综述引用格式,建议文献综述中使用在这种格式中可以使文献引用更具可读性。
APA格式的特点是标注格式的文献引用在文本中放置在“括号内”,且每一个文献的引用格式相同,且有明确的文献列表应该位于引文之后,从而让读者更容易获取引文的出处。
APA文献综述引用格式的基本要求是:1.于书本,要记录作者的姓名、出版年份和书名;2.于期刊、文章或网页,要记录作者的姓名、发表日期和文章标题;3.于文献综述,要记录具体文献的标题,作者,出版年份和出版物的出版信息;4.于电子文档,要记录网站的名称、发布日期和文档的标题。
5.于来自报刊,要记录报刊的名称、文章的标题和发表日期。
二、MLA格式MLA(美国文学协会)格式是一种专为文学研究者提供的文献综述引用格式,主要用于文学研究领域。
MLA格式的特点是文献引用与正文融为一体,不需要在正文中使用括号,而是在引用该文献时使用作者和出版日期,以及有关内容之一。
另外,要求文献综述按作者的姓氏排序,并使用阿拉伯数字注释的方式,指出文章中被引用的每文献的位置,且文献列表要放在文章文末,而不是文献引用之后。
MLA文献综述引用格式的基本要求是:1.于书本,要记录作者的姓名、出版年份和书名;2.于期刊、文章或网页,要记录作者的姓名、发表日期和文章标题;3.于文献综述,要记录具体文献的标题,作者,出版年份和出版物的出版信息;4.于电子文档,要记录网站的名称、发布日期和文档的标题;5.于来自报刊,要记录报刊的名称、文章的标题和发表日期;三、芝加哥格式芝加哥格式(Chicago)是另一种文献综述引用格式,专为历史学家、博物馆馆长、史学家等特定类型的研究人员设计的。
《老人与海》文献综述

摘要:《老人与海》是美国二十世纪作家海明威最著名的一部短篇小说。
该小说是20世纪世界文坛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对促进世界文学的发展有着长足的影响。
本文以综述的形式,对国内外有关该小说的研究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关键词:《老人与海》;文学;综述一、引言《老人与海》是美国二十世纪作家厄内斯特?海明威著名的短篇小说.该小说是他在晚年证明自己创作实力的一篇杰作,在他的创作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是其创作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性作品,小说获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
《老人与海》讲述的是老渔民在大海上与鲨鱼群争夺一条大马林鱼而生死搏斗三天三夜的故事。
二、国外文献综述国外学者对《老人与海》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第一,从文学角度分析.young(1952)和baker(1961)对小说中不服输,勇于斗争的人性的崇拜以及悲剧的英雄色彩进行了解析。
burhans(1960)从象征和讽刺来解析小说所表达的勇气、爱、谦逊、孤独、互相依赖等价值。
roberts(1966)在总结了海明威其它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小说中硬汉进行探讨。
gurko(1968)在总结海明威其它作品的基础上来研究中逃离社会,小说中追求人类精神解放的思想。
barbour&sattelmeyer(1975)对小说中关于棒球的对话的象征进行了解析。
bickford(1996)从古巴文化背景来解析其中的象征。
第二,从宗教角度分析。
backman(1955)通过分析小说老人祈祷以及左右手、苦难、木头等意象,说明老人圣地亚哥的虔诚,尽管生理上遭受痛苦,但获得精神的安宁与满足.baker(1961)从宗教的角度来分析小说中圣地亚哥的虔诚、苦难、圣洁的人性以及对无意义的生存的救赎,他认为圣地亚哥就是耶稣式的英雄。
第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benstoltzfus(1991)运用拉康理论说明老人是海明威自己个人命运的映射.另外在他的论文《(老人与海)的拉康式解读》运用索绪尔的能指和所指的概念分析书中的一些隐喻,如狮子、鳖鱼、大马林鱼等。
美国文学第一部分(1):综述

RevolutionI.American Literature of the Colonial EraAmerican literature begins with American experiences.Before European explorers arrived at what is now the continent of America, hundreds of American Indian tribes had inhabited the America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Because the Europeans thought they had landed in the “Indies,” or the Far East, they called the natives Indians. However, no one name would adequately describe the variety of cultures that flourished from one end of America to the other.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these Native Americans had told stories, sung songs, and recited tales that embodied their past and told of their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natural world. Their mythologies, songs, and ritual chants were rarely written down. Most of these works of literature survived through oral tradition, each generation transmitting its literature to its young people by word of mouth. The result is a literature that is timeless, a literature created by no one author. It is a literature made by its people.In 1620, the ship Mayflower took about one hundred pilgrims(朝圣者)to Plymouth, Massachusetts. Before the unrelenting(无情的)winter was over, half of them were dead. Within the next few years, the survivors were joined by more settlers from England. Only some of these first colonists were Puritans(清教徒), but it was the Puritans, led by their clergymen, who dominated the government, the religious outlook, and the literature of the communities. This group of puritans were pretty radical: they were separatists who wanted to purify their lives and their church of the corruptions of English society and its state religion, the Church of England.In 1628 the Massachusetts Bay Company received a grant of territory from the New England Council which was subsequently approved by the Crown. By 1629 the Company was making arrangements for a large permanent settlement, and those stockholders(股东)who desired to remain in England were prevailed upon(被迫)to dispose of(处理)their stock to others who would settle. The charter(纲领)of the company granted virtual self-rule. The company, by charter to be ruled by a Governor, a D eputy Governor, and a General Court of “assistants” with the former elected by the latter and the latter by the freemen, was now made up of Puritan elements. It simply used the charter to establish in the New England wilderness the good society of their dreams. In this group were many urban(城市的)people, particularly of the rising middle class. Economically many of them were men of substance. Many were representatives in the House of Commons, and a very few were even among the nobility. They had all sorts of vested(既定的)interests in England and no desire to leave home, its comforts, and its privileges. Yet with the accession(就职,即位)of James I in 1603, it quickly became apparent that this Sovereign would not support Puritan interests. With the accession of Charles I in 1625 and his dissolution(解散)of Parliament in 1629, it seemed that nothing lessRevolutionthan civil war would possibly accomplish their program. Thus many began to look with favor on the possibility of settlement in the New World. Unlike the puritans who settled in Plymouth, who were separatists, these puritans were non-separatists. Plymouth was eventually absorbed into the Massachusetts Bay Colony in 1691.Writing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 Puritan life: it was often an extension of religion. In fact, the first book published in America was the Bay Psalm Book (1640), a translation of the Biblical(圣经的)Psalms(《圣经》中的《诗篇》). Many Puritans kept journals to help them carefully examine their spiritual lives. They wrote spiritual autobiographies. Puritan writing, in other words, was practical. They wrote no fiction, nor did they even approve of reading fiction, and they wrote no plays because they disapproved of the theater. Their writings consisted largely of journals, sermons, hymns, histories, and poems. They preferred to write in plain style. Writing was not a way of showing off cleverness or learning but a way of serving God and the community.In America, Puritan moralism and its sense of an elect people in a covenant(契约)with God deeply shaped the national character. The Puritan devotion to popular education, high standards of morality, and many democratic principles had an important effect on American life.Life in the southern colonies began in 1607 with Jamestown, Virginia. Unlike the Puritans, much of the southern population lived on farms or plantations that were distant from one another. Often these plantations were largely self-sufficient. For the most part, southern gentlemen and ladies carried on correspondence with friends who often lived at great distances from them, as well a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back in England. Many of the southern colonists belonged to the Church of England, the church that the Puritans had attempted to reform. And their ties with the Old World were stronger. As a result, they did not have the reasons the Puritans had to create 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 In their letters, journals, and public reports, southern writers recorded the details of their way of life. Of course, not all the residents of the southern colonies were the prosperous owners of plantations. Most were hard working trades-people, artisans(工匠), small farmers, indentured servants(契约雇工), and slaves. Yet the sophisticated gentleman and lady dominated our sense of the early southern colonies as we meet them in literature.☼☼☼☼In this stage of American history, the colonists’ time and strength were almost totally absorbed in making a living in the New World or fighting the Indians. Therefore, they didn’t have the time to create th eir belles letters(文学作品). The things which may be called literature of this stage are generally such things as the explorers’ diaries or journals, religious writings such as psalms or meditations(冥想),Revolutionletters, travels, etc. Hence, it is right to claim that the first American literature was created by Native Americans (American Indians), European explorers, Pilgrims, puritan ministers, frontier wives, and plantation owners. They are all the creators of the first American literature.II.American literature of the Age of RevolutionDuring the half-century before the Revolution(1775-1783), the thirteen colonies had begun to prosper. They had begun to communicate more with one another and to grow aware of their mutual problems and feelings. They shared their anger over the oppressiv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olicies of the British government. However, at first, no one was thinking of revolution—not yet.However, more and more they were infuriated(激怒)by a series of intolerable laws and taxes. For instance, the Stamp Act (印花税法) in 1765 required that the colonists buy special stamps for newspapers, licenses, pamphlets(小册子), and many other documents. The Quartering Act in 1765 forced colonists to feed and house British soldiers in their own homes. The Townshend Acts in 1767 taxed tea, glass, lead, and paper.When some of the colonial assemblies(议会)refused to abide by the new laws, the British government declared those assemblies “dissolved”. Violence soon followed. In 1773 the British Parliament insisted again on its right and power to tax Americans. In the same year the famous “Boston Tea Party” occurred. In adopting the dress of Native Americans, these protesters declared themselves antithetical(对立的)to everything British. They dumped a shipment of British tea into Boston Harbor. The tax on tea became a symbol, and the famous Boston Tea Party became a symbol too—a symbol of American resistance.Americans protested and petitioned(请愿)King George III for “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 They said they wanted o nly what was reasonable. They wanted to share in their own government. Britain replied with the Intolerable Acts of 1774, designed to punish Massachusetts for the Boston Tea Party. Many more rights that had been granted to the colonists were revoked(取消). Thus American Revolution broke out. Yet it was not until 1776 that general Americans demanded complete separation from England.Americans at this time were influenced by the European Enlightenment (启蒙运动)movement. Believing that people could discover truth by the light of reason alone, they shed the light of reason on the darkness of ignorance, superstition, social injustice, and political tyranny—all in a quest to build the perfect society. They thought that through science and rational government order could be established in the world.In this period, the colonists were busy with fighting for their independence from English control. Such thing as “American belles letters” was not yet in existence. No one in America could claim to be a professional novelist, poet, or playwright. Yet aRevolutiongreat number of Americans expressed themselves on the subjects of liberty, government, law, reason, and individual freedom and national freedom.The prose of the great philosopher-statesmen makes up a prominent part of the 18th century American literature, among which the most well-known were Benjamin Franklin’s The Autobiography, Thomas Paine’s Common Sense, Thomas Jefferson’s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Literature in this period was predominantly public and utilitarian(实用主义的). The major forms of writing include essays, pamphlets, and political documents for purposes of social reform, revolutionary agitation(鼓动)and philosophical declaration. Although such writings are not exactly belles letters (纯文学作品), their stylistic and ideological influences on future American culture and literature cannot be underestimated. This was the period when American nationhood began to emerge. America’s founding fathers wrote not only for their contemporary audiences but also for posterity(后世).If Columbus “discovered” America, then patriots such as Franklin, Paine, and Jefferson “invented” it. That invention of an American self and society, an American identity, was the greatest single imaginative creation of this period.。
了不起的盖茨比文献综述

本科生学年论文题目:《了不起的盖茨比》研究综述人文学院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号**********学生姓名雷磊指导教师武跃速教授摘要摘要弗朗西斯·司科特·菲茨杰拉德是二十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推崇为“爵士时代”的编年史家和桂冠诗人。
他不仅亲身经历了美国历史上“最会纵乐、最讲究炫丽”的时代的生活,而且以敏锐的目光,审视着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一切。
《了不起的盖茨比》于1925年发表,是二十世纪最优秀的小说之一。
托·斯·艾略特称它是“亨利·詹姆斯以后美国小说迈出的第一步。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对美国梦的实质的批评。
国内外对于这部小说都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分为”美国梦“的陨落,女性主义思想,荒原思想等等。
本文旨在对过往的关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过往研究进行一个大致的文献综述并探讨今后研究的方向, 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关键词: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研究综述1《了不起的盖茨比》研究综述一、关于菲茨杰拉德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Fitzgerald 1896-1940) 美国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属于迷惘的一代,是“浮躁的20年代”(the roaring 20s)的代言人。
1896年9月24日,菲茨杰拉德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一个商人家庭,。
原名弗朗西斯·斯科菲兹杰拉德。
普林斯顿大学未毕业就退学。
1917年入伍,次年升为中尉军官,1919年退伍,在一家商业公司当抄写员,业余致力于创作。
他的创作倾向与“迷惘的一代”相似,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年轻的一代对美国所抱的理想的幻灭。
1920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一举成名,声名远播。
小说出版后他与珊尔达·赛瑞结婚。
珊尔达对他的生活与创作影响很大,他的小说里许多女主人公都有她的面影。
以后又出版了两部短篇小说集《姑娘们与哲学家们》(1921)和《爵土时代的故事》(1922)。
福克纳文献综述

福克纳研究综述专业:英语班级:2004级(3)班姓名:毕彩霞威廉·福克纳是二十世纪美国最具创造性,最富影响力的现代作家之一。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开始写作,在三十年代发表了一些给人印象深刻的小说和短篇,到五十年代便取得了几乎是神明的地位。
他集现代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于一身,创作了一套“约克纳帕塌法”世系小说,大量诗作和短篇小说。
在创作中大量使用了各种传统的和创新的手法,深刻而全面地探索了美国旧南方解体的根源和表现了处在历史性变革中的南方社会和南方人的精神危机。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有关于福克纳的研究,其研究大都集中福克纳的南方情结,福克纳与宗教,神话和哲学,福克纳的妇女观,创作技巧等几个方面。
但在1997年,在北京大学召开了“福克纳国际研讨会”上国内外与会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视角和观点,比如运用巴赫金理论探讨《押沙龙!押沙龙!》中的对话性和多元性;从生态批评视角分析《八月之光》和《熊》中的自然景物描写;用女性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话语分析等理论解读福克纳作品等。
笔者主要通过了阅读肖明翰的《威廉·福克纳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和李文俊的《福克纳评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以及在中国期刊网中通过输入关键字,作者名和题名的方式查找到了关于福克纳相关的研究作品共95余篇,在仔细阅读后从中找出了对笔者有直接参考价值文章大概20篇左右。
而本课题旨在总结出国内和国外对福克纳研究的状况,以及探讨国内福克纳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
比如,(1)研究的深度广度应该拓展。
(2)译介的数量有待提升。
(3)应加强对国外研究成果的翻译和引进。
这是笔者主要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些看法,而笔者打算就福克纳作品中的家庭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众所周知家庭是社会的中心,一个家庭的家庭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个人乃至社会的发展,因此笔者对其家庭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富兰克林自传》认识本杰明富兰克林摘要:富兰克林的《自传》是自传体文学的上乘之作。
它简明而引人入胜地叙述了美国第一位自力更生、白手起家者由贫苦卑微而跃至富有、闻名、发达的故事,忠实地记录了他光辉灿烂的一生。
本文从《自传》所传达的富兰克林成功的因素、民主与平等信念、美国梦三个方面下手,带领大家深入认识本杰明富兰克林。
关键词:富兰克林成功要诀,民主与平等信念,美国梦一、富兰克林成功的因素1、至善至美的个人品质勤奋、乐观、永不放弃是富兰克林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
“富兰克林出生在波士顿一个清教徒的家庭,青少年时期就从家庭接受了请教信仰。
清教强调‘天职’的观念,即:人的职责就是把个人的才能发挥到极致,因为这些才能得愿于上帝,所以是应该加以最大限度发挥的。
人不应该安守自得,满足于呆板的生活。
”《富兰克林自传》描述了富兰克林所面临的种种坎坷遭遇。
如果没有乐观的心态,他不可能在那样困苦的环境中坚持下来。
“富兰克林早年离家出走的冒险在《自传》中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无论是面对茫茫大海上的暴风骤雨,还是漫漫人生中的凄风苦雨,富兰克林都经受住了考验。
”他曾经因为在船上因为发烧而差点被死神夺走性命的经历对他的努力造成了巨大的干扰。
但是,“就像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必然经历诸多考验一样,富兰克林同样面对一切可能的挑战。
”富兰克林也非常努力,“学徒期间,他早晨上班前读书,晚上下班后读书,礼拜天全日制读书,甚至饭间休息也挤出时间学算术。
”2、严于律己是富兰克林自我完善的法宝。
“富兰克林对新世界的道德操守提出了自己朴素的看法,他认为道德是建立个人与社会幸福的关键。
”所以,富兰克林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有很高的道德操守。
1931年,富兰克林提出了他平生的第一个公益计划,建立一个图书馆,用以改善美国人民日常生活的会话、交谈,使得普通的工人,农民变得如其他一些国家的大多数人一样文明、聪明。
在书中他还列出了当时他认为值得和必须做到的十三种德行:节制(食不过饱,饮酒不醉);少言(言必于人于己有益,避免无益的闲聊);秩序(每样东西应放在一定的地方,每件事物应有一定的时限);决心(当做必做,决定之事,持之不懈);节俭(于人于己有利之事方可花费勿浪费一切东西);勤勉(勿浪费时间,时刻做些有用的事杜绝一切不必要的行动);诚实(不虚伪骗人,思想要公正纯洁,讲话亦如此);公正(不做有损他人的事,不要忘记你应尽的义务,做对人有益之事);中庸(不走极端,容忍别人给的伤害,将此视作应当承受之事);清洁(力求身体衣服和住所整洁);镇静(勿因小事、平常或不可避免的事故而惊慌失措);节欲(为了健康和生育后代起见,不常行房事,切忌过度伤体,以免损害自己或他人的安宁与名誉);谦虚(效法耶稣和苏格拉底)。
富兰克林善于正确看待对手、合理利用朋友资源、善于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善于树立良好的公共形象等。
富兰克林认为,虽然对手对自己的事业造成压力和阻力,但若能理性地看待对手,吸收其优点,并借鉴其缺点,就能获得更大的进步。
朋友就是人际关系网,合理利用人际关系网是富兰克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富兰克林具有超出常人的洞察力,能充分利用人际关系网。
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可谓是他处世哲学的最好说明。
在富兰克林要连任议会秘书时,一名新议员发表了反对他连任的演说,并且推荐了别人。
这位新议员是“一位有钱的、受过教育的绅士”,在议会里比较有影响力,富兰克林就想结交这位朋友,把不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
“但是富兰克林并未简单地奉承讨好,而是以向这位议员借书的方式,煞费苦心地向这位议员主动示好并争取他的‘主动帮助’,事后又表示出特别感动。
最后终于‘拉拢’这位‘权杖’朋友。
”富兰克林谦恭、中庸的处世技巧,隐藏了锋芒,创造了“人和”的局面。
他认为:“把自己打扮成一项有益的计划的倡导者是并不聪明的。
当人们抱着各种目的需要别惹帮助时,一定要牢记:万万不能让人们认为你想在公众中出任头地,沽名钓誉。
因此,我尽最大努力不那样做。
”此外,富兰克林还善于巧妙地打造个人形象,赢得公众的好感。
二、民主与平等的信念《富兰克林自传》表明富兰克林坚定的民主与平等信念,在美洲新世界这块充满机遇的大土地上,任何人都能够通过艰苦奋斗和明智的运筹而致富和成功,“一个有相当才能的人可以造成巨大的变革,可以在人世间成就伟大的事业。
”福兰克林是酷爱和平和自由的,他和杰斐谁共同起草了美国独立宣言,“所有的人生来都是平等的”这句名言至今仍然有其深畏的意义。
福兰克林在这宣言公布的第二天(1775年7月5日)就写信给他原来的英国朋友斯脱来亨说:“你是英国国会裁员,而你是站在要毁灭我的国家的一边。
你们已经在我们的城市里放火,屠杀我们的人民。
看看你的双手吧,它是染满了你的亲属的血啊!我和你从前是好朋友,现在你是我的仇敌!”这是多么严正的态度。
富兰克林在北美独立战争结束后去巴黎担任美国胜法大使,当时他已是71岁的高龄了,但他仍努力取得国际援助,和法国定了同盟条约。
这一条约对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是起了极大的作用的。
虽然在“富兰克林自传”中对他在1757年以后的活动情况没有能够写下去,但富南克林的伟大的政治家的风度,爱好和平、自由的热情以及他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建立的不朽功勋,始终是为广大人民所称颂的。
18世纪的北美洲各殖民地,虽然其形式有所不同,但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受着英国严格控制,民族经济和文化发展缓慢。
富兰克林为了顺应殖民地民族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首先产生了统一各殖民地的思想。
纵观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过程,我们将会发现在每一重大事件上,都留下了富兰克林奔波的足迹,洒一下过他辛勤的汗水,“这个国家中没有比他为促进诸州的联合所做的贡献更多,他是邦联最早的倡议者,并为之不断地工作。
”富兰克林对美利坚合众国的杰出贡献,使他成为“美国拱门上的冠石。
”在美国独立革命史上当与华盛顿、杰佛逊齐名。
1754年北美7个殖民地的代表在奥尔巴尼召开有关军事问题的会议。
富兰克林在这个会议上提出了第一个北美殖民地联盟的方案—“奥尔巴尼联盟计划”。
按照这个计划,殖民地组成联盟,建立一个联邦式的政府。
联盟政府的行政长官—总主席由英国指派,各殖民地选派代表组成联盟的立法机关—大参事会,总主席可以按照大参事会的意见来决定宣战、缔约、司法和财政等重大问题。
¹但该计划由于英王认为它过于“民主”而被否定,各殖民地代表又认为它“特权”过大未加支持,致使联盟计划流产。
富兰克林提出的这个计划并不是想使美洲殖民地从英帝国的统治之下独立出来,它是在政治上、军事上联合各殖民地的一个计划。
“它所包含的一些胚芽后来在美国宪法中得以确立,……它是一次温和行为的试验。
”º的确,这项计划虽未获成功,却表现出富兰克林有政治远见,走在了时代的前头,它唤起了美利坚民族的觉醒,计划的内容开始深入人心,在美洲殖民地这块封冻着的土地上犁开了一条裂缝,播进了自治、独立的种子。
在富兰克林先进思想的影响下,随着殖民地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殖民地人民和殖民地议会对于平等自由权利的要求日趋强烈,反对总督特权统治的斗争与日俱增。
富兰克林的独立革命思想是随着殖民池民族经济毛,文化的发展以及反对英国殖民政策的深入而逐步产生、形成的。
作为美利坚民族的典范人物,富兰克林在启蒙并导引北美殖民地人民觉醒、独立的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三、富兰克林的美国梦作为美国第一部现代自传,《富兰克林自传》在美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它详细记载了富兰克林在北美商业和政治环境下的奋斗和进步。
更重要的是,它创造了个人事业成功的原型。
”“富兰克林在这部自传中,回顾了他自我奋斗的一段历史,实际上也是用自己的经历说明了美国梦的内涵。
”他出身社会下层,是一个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印刷厂学徒,但是他不甘贫贱,通过努力,他学到印刷技术,后来自己办了印刷厂,又创办了报纸,挣得了财富。
他有强烈的求知欲,坚持自学数十年,成为一个知识非常渊博的人。
他还以很大的兴趣投入刚刚开始的电学研究,并且在这一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他也热心公益事业,得到公众的信任,当选为费城市议员。
他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每天对照检查自己的不足,道德水准不断提升,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
富兰克林自传里出现的就是这样一位积极的、有理想的政治活动家,一位通过奋斗获得成功的实业家,一位走在时代前列、不断进步的大众思想家。
美国梦是指通过完善自身、努力奋斗获得财富和名望的精神。
美国人相信,只要勇于付出,就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种看法就是我们所谓的狭义的“美国梦”:“个人通过自我奋斗而获得成功的梦想。
”富兰克林无疑为“美国梦”做了最好的注释:白手起家,最终成为最有影响的上层人,不仅富可敌国,而且德高望重。
富兰克林1706 年出生在一个贫穷的清教家庭。
他一生恪守清教所提倡的勤劳、简朴和节制等信条,坚信美国这个新世界充满了机会,任何人只要通过努力工作,合理管理,善于经营,就能摆脱贫困,建立丰功伟业“,只要有一定能力,人们一定能改变现状,铸成大业”。
富兰克林被称为18 世纪美国的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并且在各个领域都做出了极大的成就。
他出身寒微,10 岁便辍学回家做工,12 岁起在印刷所当学徒、帮工。
自己创办了印刷所,且其业务涉及到几个州以及西印度群岛,成为北美洲印刷出版行业中的佼佼者。
他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更加斐然。
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光学、热学、声学、数学、海洋学、植物学等,有以避雷针为代表的一系列发明创造。
他还积极的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并投身于美国的独立战争去,成为唯一一个在四份美国建国的重要文件上签字的人,并被后人称为“美国之父”。
富兰克林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世人证明尽管他出身贫寒,却终能获得成功,并获得了相当的财富、力量和名声。
富兰克林的精神是美国清教主义传统中务实以奉上帝的思想代表,是北美移民开拓精神的继续和“美国梦”的集中体现,是同代人和后继者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象征。
他的思想浓缩成美国梦,成为美国人的信条和精神支柱。
毫无疑问,因为有富兰克林的思想,美国梦得到了最强大的思想支撑,那便是获得物质上的成功。
总结:从《富兰克林自传》可以知道,富兰克林在美国乃至世界的地位极其重要。
他的成功是美国梦的代表,他积极乐观,永不放弃,以他清教徒的思想改变着当时的世界。
追求民主自由和平,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是时代的楷模,精神领袖。
参考文献: 《富兰克林自传与美国精神序》杨正润《读富兰克林自传》林星《富兰克林和美国精神——富兰克林自传的现实意义》王羽青《富兰克林及其自传》李瑞林《富兰克林在外交上对北美独立战争的贡献》蒋维忠《论富兰克林在美国独立史上的地位》牛宏伟《浅析美国梦的两面性》赵靓靓《民族之父的身份认同<富兰克林自传>的叙事学解读》金涛《身份的寓言<富兰克林自传>的结构分析》赵白生《语境形式与神话<富兰克林自传>的叙事时间与身份构建》刘江《不懈的追寻——从<富兰克林自传>看美国梦的变迁》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