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多样性与现代性的未来

文明的多样性与现代性的未来
文明的多样性与现代性的未来

文明的多样性与现代性的未来

钱乘旦

文明是怎样发生的?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是几句话可以说清楚。我在这里想说的是:几百万年前人类开始脱离动物界,然而进入文明的时间,只占人类全部历史的千分之一多一点。文明之所以形成如此晚,是因为它需要诸多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是原始状态中各种不同的人群(比如部落、血亲集团)之间相互的交流,迫使他们改变原有的生存状态,从而突破血亲的纽带,形成地域性的社会组织,也就是早期国家。

我们都知道,最古老的文明出现在大河流域,比如尼罗河、黄河、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河、印度河,等等。这里除了“水源”这个因素,“交往”的重要性常常被忽视:河流是远古人类最便捷、也是最容易利用的交往通道,住在水边的先民们,最容易与其他人群进行交往,包括物资交换、掠夺、征服与反征服、技术与器具的交流等等,因此也最经常受到改变自己的压力,以应对种种变化。文明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水给人类带来文明,老子说:“上善若水!”住在水边的人最容易产生文明,水把星星点点散布在各处的早期文明幼芽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文明成长的中心。

欧洲最早的文明也出现在水边,只不过那片水是海而不是河。和其他地区的早期文明有一点不同,古希腊文明以“城邦”为最显著特点。“城邦”这种早期的国家形态,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曾出现过,比如在两河流域下游。不过希腊却被城邦制度“固化”了,长期不变化,长期不发展,几百个城邦组成“希腊世界”,相互间有永远打不完的仗。在世界其他地方,像波斯、埃及、两河流域,乃至中国,最终都向地域国家或“帝国”发展,这是古代世界的共同现象,最终就发展出许多地区性的强大国家。但古代希腊没有出现这种情况,结果,辉煌无比的古希腊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只如同流星般一闪而过,很快就在茫茫的黑暗中湮没了。古希腊的情况很特别,在古代世界不是普遍现象;可是近代以后却有人把这种独特的现象说成是“普世”的,历史由此被修改了。

古希腊的另一项遗产是城邦民主制,它也被后来的人们重新装饰,并且被说成是“普世”的价值。我在这里并不想讨论“普世价值”是否存在,我只想指出一些人所共知的事实:在“希腊世界”的数百个城邦中,伯里克利时期的雅典民主是一个特例,在雅典自己的历史上,它也只存在了80年左右;至于在其他希腊城邦,则存在着不同的政治制度,比如在斯巴达。而且,伯罗奔尼撒战争后,人们普遍认为是雅典的制度造成了雅典的失败,因为城邦的力量被分解了,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修昔底德作为雅典的爱国者对此痛心疾首,他的《伯罗奔

尼撒战争史》总结了这个教训。亚里士多德对希腊城邦民主制的负面评价影响了整个欧洲的政治观念,在此后两千年时间里“民主”被视为贬义词。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罗马,作为古希腊文明的直接继承者,在诸多方面都体现古代的希腊传统,但在政治领域却有明显的背离:第一,它是以希腊那样的城邦开始的,后来却发展成帝国,变成一个庞大的权力集中的国家;第二,在罗马国家发展的历史上,出现过迄今为止人类所知道的几乎各种政治制度,却唯独没有“民主制”。很明显,罗马修正了希腊的实践,它的发展更符合古代世界的共同走向。

我指出这些事实,只是想说明:文明从一开始就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文明都有它特定的时空背景。历史证明,古代文明充满了多样性。人们一般说,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源地,文字、宗教、社会分化和国家架构等等都最早发生在这里。就国家而言,这里曾出现过一批地区性的霸权国家,巴比伦、亚述等都大名鼎鼎。不过很奇怪,两河流域既没有发展出像希腊那样的城邦世界,也没有组建成像罗马那样的大帝国。古代两河流域战乱不断,不同的种群进进出出,带来不同的文化。尽管“肥沃新月区”很早就出现发达的农业,但政治与文化领域始终不能统一;直至伊斯兰教兴起后,它才成为世界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埃及的情况恰恰相反。埃及在公元前3000年就完成了上、下尼罗河的统一,法老作为神和太阳的子孙牢牢地控制着国家,实行神权加王权统治。这样的制度,在“荷马时代”

刚降临希腊半岛时,已经在尼罗河流域静静地流淌了两千年。如果意识到:耶稣纪元迄今为止也只是两千多年(美国建国只有两百多年),就能明白古代埃及文明有多么强的生命力!但这样一个古老的文明后来却被罗马摧毁了;有趣的是,恺撒征服埃及后,罗马共和国也变成了罗马帝国,这让现代的普世主义者有一点难堪,因为按照普世主义的说法,应该是帝国在前、共和国在后,共和国比帝国要“进步”许多。

印度的情况又和埃及不同。印度河流域曾经有过远古文明,雅利安人到来后,消灭了原有的古老文明,带来了种姓制。在印度漫长的历史上,小国林立,王政盛行,小国之间长期攻伐,无休无止地争霸夺权。可是在种姓制的严格控制下,印度社会却出奇地稳定,时钟在这里几乎停摆。印度历史上出现过几个强大的王朝,但通常只是过眼烟云。政治的分裂和社会的超常稳定是古代印度的显著特点,直到18世纪英国人到来,才把整个印度变成它的殖民地。

波斯是又一个古代文明地,20世纪,巴列维国王曾经非常自豪地说:古代伊朗是第一个学会在一片广大地域中建立并管理一个帝国的国家,它的经验为后来的帝国所借鉴;这个说法应该不错。不过波斯却在希波战争中被打败,希腊人说:这是自由战胜了奴役(希腊人忘记自己实行的奴隶制了)。可是后来希腊又被马其顿打败了,在希腊人眼里,马其顿却是“不自由”的。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被马其顿打败后,希腊人就跟着亚历山大进行东征,在东

至印度边界、西至突尼斯的广阔土地上实行“东方式”的统治,也就是被希腊人嗤之以鼻的“东方专制主义”。这一段历史十分吊诡,再一次证明了文明的多样性:文明并不像普世主义者认定的那样,由一种固定的价值在指导。

在西方人眼里,最神秘、最难以理解的是古代中国。中华文明有多重起源,黄河不是唯一的摇篮。大约在5000多年前,从黄土高原到东海之滨的广阔土地上,已经形成众多的“酋邦”;这些“酋邦”渐渐融合,最终向统一国家方向发展。4000多年前,“夏”已经是一个庞大的地域性国家;3500年前,商帝国用文字记录了自己的存在。当欧洲尚处在荷马时代时,周天子已经用分封制规范了土地的分配形式和社会的等级秩序,而类似的制度,要到西罗马帝国崩溃后,才在欧洲的法兰克王国逐步形成。我向学生讲述西欧的封建制度时,学生们常常问:西周的分封制是不是很像西欧的封建制?我说应该这样问:西欧的封建制是不是很像西周的分封制?终究,西周的分封制比西欧的封建制要早一千多年!西周分封制造成社会的严重解体,持久的动乱延续了数百年——正如同在西罗马解体、封建制形成后,西欧也经历了数百年动乱。有过这一段经历后,秦始皇在公元前三世纪统一中国,统一从此就成为中华古典文明中最珍贵的遗产,它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绵不断,保证了国家的永续长存。在世界所有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自远古至今日未曾中断的一个文明,政治统一是它的保障。

除了政治统一这个因素,还有一种强大的思想黏合剂,那就是孔子的学说。孔子生于轴心时代,它所生活的中国正处在严重的动荡与分裂中,他希望结束动荡,回归秩序,因而设计了一套关于秩序的学说,将人和自然都置于其中。这套学说承前启后,成为中华古典文明之集大成;它崇尚和平、反对战争,倡导公德、拒斥私利。几千年来,它一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载体,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文明需要载体,没有载体,就没有文明。在我看来,文明须有两个载体,一是政治的载体即国家,二是精神的载体即意识形态。轴心时代之所以伟大,是它产生了人类多种文明的精神载体,后来各种文明的发展,多少都表现为轴心时代精神产物的继承与变异。轴心时代的伟大智者们:孔子、释迦牟尼、亚里士多德、犹太教先知,还有其他人,他们的学说或宗教,承载了文明的生存力。而中华文明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孔子的学说(精神载体)与帝国的结构(政治载体)高度结合,形成了思想与国家的完美对接。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有直接的联系:凡是社会稳定,经济就繁荣;凡是社会动乱,生灵就涂炭。孔子学说之所以成为中华古典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有其深刻的社会学根源。

相比之下,西欧的情况不是这样,思想与国家未能理想对接,对后来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后3世纪,汉帝国和罗马国家曾分别称雄世界东、西方,它们势均力敌,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旗鼓相当,是当时的“超级大国”。但是从公元4世纪起,东、

西两大帝国都陷于混乱,都经受了长时期的“蛮族入侵”。公元7世纪,唐帝国在东方崛起,把中华文明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峰;欧洲却进入“封建时代”,这个时代的最大特点是国家政权与意识形态分离,所谓“恺撒与上帝各管一摊”。尽管我们知道:欧洲中世纪并不“黑暗”,它仍然充满生机,但是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它却落伍了。这以后,东、西方文明拉开距离,“东方”几个文明不断放出异彩,包括印度、阿拉伯、奥斯曼,甚至拜占庭。中华帝国则一枝独秀,按照美国加州学派的估算,在18世纪之前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中国的GDP总量始终位居世界第一;东方“先进”、西方“落后”的态势长期不变。

为什么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东方始终“先进”、西方一直“落后”?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西欧的封建制度使社会高度碎片化,缺少凝聚力,处在无穷无尽的动荡中。前面说过,类似的情况在中国周朝就出现过,结果是春秋战国500年的动乱;秦汉以后,中国改变了

这种状况,它的稳定与繁荣就一直保持下来。因此,西方想要摆脱中世纪的落后,就需要整合社会,重新建立统一的国家;这一次,他们创造出一种新的国家形态,即现代民族国家。这种国家与世界上曾经出现过的所有其他国家形态都不同,它以民族共同体作为政治支撑点,以民族认同感作为思想支撑点,在这种国家的扶持下,西方开始了它在近代的崛起。

有一个现象特别值得注意,那就是,欧洲早期的民族国家是从专制制度起步的,西方的崛起正是从这里开始。专制王权把西欧各国从封建分裂状态中拉出来,构造了早期的民族共同体。这个现象在西欧所有国家中都曾出现过,尽管现在有些人很不愿意提起这段往事,不愿意说:专制统治也曾经在西方“普世”过。但历史终究是历史,抹杀是不可能的;人类文明从来就有多样性,它是以时空的规定性为转移的。

这样,在1500年前后,人类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它以西方的崛起为标志,翻转了东

方“先进”、西方“落后”的布局。一种新的文明在西方兴起,伴随着个性的张扬、商业的兴起、市场的躁动和工业的成长。资本主义挟带着永无止境的追求欲,在整个世界无限制地扩张。从那个时候起,西方就成了世界的牵引机,“普世”之说也由此而来。普世主义的真正含义是将西方等同于世界,由此一来,文明的多样性就不复存在了。这样一种叙事方法在黑格尔那里就清楚地呈现了,他说:文明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却升华成人类精神的万丈光芒!

人类文明自古以来多种并存的局面似乎走到了尽头,一种“文明优越论”悄然而生,它

将西方文明视为“先进”,将其他文明都斥为“落后”,并且预言:西方文明将一统地球。殖民扩张开始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边远的文明(如印第安文明、西非古文明)被消灭,而人类古老的文明核心区,比如西亚、北非、印度和中国,则一一落入西方的手中。文明间的平等关系被打破了,众多文明面临着生死抉择。

汤因·比曾说:挑战与应战是文明生存的机制,决定着文明的消失与延续。我们且不论这种理论正确与否,我们看到的事实是:恰恰在西方霸权登峰造极、众多文明存亡危殆时,一个全球性的运动形成了,这个运动叫“现代化”。文明复兴的过程正是从这里开始的,复兴的工具恰恰是“现代化”。

其实,“现代化”是从西欧开始的,现代民族国家是这个过程的起点。按照经典现代化理论,这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在历史教科书上看到的那些事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大航海运动、科学和技术革命、政治变革、社会变动……所有这些,都属于西方“现代化”。今天,西方已经普遍完成了现代化,现代西方国家都是现代国家。但文明的多样性却没有消失,相反,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即使在“西方”国家范围内,情况也是这样。

首先,现代化的道路是不同的。我们知道英国用和平渐进的方式自我改变,法国则长期采用革命的暴力;德国走了另一条路,这使它在很长时间里被视为“另类”。美国的情况又有不同,它曾经是英国殖民地,需要先独立、才能再发展。在工业革命中,英国是典型的“自由放任”,法国则开始有所偏离;德国再次表现为“另类”,它用国家的力量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美国依照英国的模式走“自由放任”的路,可是在20世纪,它在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第一个实行大规模的国家干预。

其次,各国的制度是不同的。就拿人们最关心的政治制度来说:英国的君主制相当特别,英国人对君主的热衷也同样特别;议会制与总统制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这就使英、美之间的差异更加显眼。至于选举的方法,英国人采用“领先者获胜”,美国人发明“选举人制度”,可是两者都背离“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而这个原则据说是民主制度的出发点。说到“三权分立”,真正在实践中遵循“三权分立”的只有美国一个国家,因此,把美国的制度说成为“普世”,就如同把伯里克利的雅典说成“普世”一样。

经济和社会制度就更不同了。比如说,欧洲国家喜欢福利制度,北欧国家尤其如此;美国却把福利看作是懒惰的温床,因此当奥巴马进行医保改革时,他被斥责为“社会主义者”。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也是因“国”而异的,由此我们发现:凯恩斯是由心怀福利理想的英国制造的,弗里德曼则由个人主义当道的美国生产。

最后,西方国家在它们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变换道路与制度,比如:英国从自由放任到福利社会,法国从革命道路转向改革;美国改变种族歧视的政策,至少在法律上承认了种族平等。这些都说明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内,也会有不同的社会形态,文明的多样性是一种常态。

西方国家尚且如此,那么当现代化的浪潮冲向非西方地区时,现代化的多样性就更加明显了。我们看到在世界现代化的过程中,每一个国家都有它的特点。我们看到不同国家有

不同的现代化模式,比如拉美模式、东亚模式、阿拉伯模式、苏联模式,当然还有中国模式。我们看到这样一些人和这样一些事:甘地发动非暴力运动,凯末尔领导土耳其革命,纳赛尔提倡阿拉伯社会主义,曼德拉反抗南非种族隔离制……所有这些人都在他自己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发挥过独特的作用,为他的国家的现代化注入了鲜明的特色。可是所有这些成功又都是不可复制的。

文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是选举政治,印度把种姓制融入了现代政党;日本则是自民党独大,门阀政治世代相传。同样是市场经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令整个世界大惑不解;而美国那种以美元霸权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有几个国家可以复制呢?所以我们说:多样性是成功的保证,每一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寻找自身发展的道路,恰恰是现代文明的特征。

可是,所谓的普世主义只承认单一性,不承认文明发展的多样性,福山说:历史终结了,人类走到了历史的尽头。这个逻辑在黑格尔那里就有了,不同的是:在黑格尔那里,尽头是普鲁士;在福山这里,尽头是美国。可是连美国自己都还没有走到历史的尽头,它还在不停地变;人类又如何走到了尽头?

有一个现象特别值得注意:在20世纪现代化进程中成就最大、最引人注目的,几乎都是人类古老文明的核心区:埃及、伊朗、土耳其、印度、俄罗斯、中国、墨西哥、巴西……它们的发展成就斐然。亨廷顿显然注意到这个现象,因此他不认为历史会因为冷战的结束而终结,相反,他认为古老的文明正在复苏,因而提出了“文明冲突”论。

但是,文明的多样性是不是意味着必定冲突、而冲突又意味着你死我活?为什么不能如中国古代哲人所领悟的那样:“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或者如中国谚语所指出的那样:“和气生财”“和为贵”?在中国人看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现代世界容得下多种多样的现代文明。经过一百多年的现代化努力,古老的文明获得了新生,它们恢复了信心,找到了自我;曾经被西方霸权扭曲的文明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现在重新被扭转。亨廷顿说:这是“文明的冲突”;我说:这是“文明的回归”。“回归”意味着文明的多样性再次呈现,文明间的关系重新平等;“回归”也意味着人们更多地思考古老文明的现代意义,用传统的智慧去解决现代问题,比如: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德与利益的关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自由与约束的关系,等等。

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地位和作用: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①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本民族文化,培育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②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文化的共性与个性)P31 如何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怎样尊重) 1、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原因:①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本民族文化,培育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②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原则: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 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 文化传播的途径 重要途径有 ①商业贸易 ②人口迁徙 ③教育;另外如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文化传播的手段

传媒:历史上的传媒所经历的发展阶段是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网络。 现代社会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是大众传媒,即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面向大众传播信息的媒介。 标志:印刷媒体的推广 大众传媒的作用: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为什么要加强文化传播 ?1、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 ?3、文化传播的意义: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的向外辐射与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外域文化也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怎样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1)尊重文化多样性应坚持的正确态度 ?(2)尊重文化多样性应坚持的原则、要求 ?(3)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的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传统文化的特点 继承性: ?①传统习俗(风尚、礼节、习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凝固的艺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文学、戏曲、绘画等)——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理论观点、学术思想、道德观念等)——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稳定性:基本特征稳定,内涵因时而变 ?鲜明的民族性: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顺应变动性(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如果顺应社会生活变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如果一成不变,就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全面发展。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1、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6、正确区分文化、传统文化、先进文化。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文化观念的核心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在本质上是一定社会先进的经济和政治在文化形态的反映,代表社会发展方向,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对经济和社会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7、对待传统文化就是继承吗?

2005年全国文明城市(区)、文明村镇、

2005年全国文明城市(区)、文明村镇、 一、全国文明城市(10个)、文明城区(3个)候选名单 文明城市:厦门市、青岛市、大连市、宁波市、深圳市、包头市、中山市、烟台市、廊坊市、张家港市。 文明城区:天津市和平区、上海市浦东新区、北京市西城区。 二、全国文明村镇候选名单(494个) 北京市:丰台区王佐镇南宫村、门头沟区永定镇冯村、房山区史家营乡金鸡台村、通州区梨园镇大稿村、顺义区马坡镇、顺义区南法信镇、昌平区北七家镇郑各庄村、平谷区峪口镇、怀柔区北房镇; 天津市:东丽区新立街新立村、津南区小站镇东大站村、静海县双塘镇西双塘村、西青区张家窝镇、北辰区宜兴埠镇、武清区梅厂镇、宝坻区城关镇、宁河县芦台镇、蓟县别山镇; 河北省:藁城市岗上镇岗上村、石家庄市裕华区槐底街道槐底村、石家庄市长安区高营镇南高营村、滦平县张百湾镇周台子村、承德县下板城镇朝梁子村、宣化县沙岭子镇、蔚县南留庄镇西寨村、秦皇岛市海港区东港镇、秦皇岛市海港区东港镇中心庄村、唐山市丰润区沙流河镇沙流河村、唐山市开平区开平镇半壁店村、唐海县八农场、香河县淑阳镇、霸州市胜芳镇、蠡县北郭丹镇武家营村、保定市新市区江城乡大汲店村、定州市高蓬镇钮店村、献县河城街镇小屯村、沧州市运河区小王庄镇小圈村、冀州市漳淮乡北内漳村、武强县武强镇南立车村、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沙河市白塔镇栾卸村、临西县下堡寺镇东留善固村、武安市磁山镇、涉县更乐镇东巷村;

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迎新街道北固碾村、大同市南郊区云冈镇、朔州市朔城区小平易乡、应县金城镇龙泉村、交城县天宁镇西街村、汾阳市贾家庄镇贾家庄村、阳泉市郊区荫营镇、晋中市榆次区郭家堡乡南关村、昔阳县大寨镇大寨村、长治市城区常青街道紫坊村、平顺县西沟乡西沟村、壶关县常平开发区常平村、长治市郊区西白兔乡霍家沟村、侯马市新田乡乔村、洪洞县赵城镇官庄村、泽州县巴公镇、泽州县巴公镇东四义村、泽州县南村镇东常村、陵川县杨村镇杨村、河津市清涧街道龙门村;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巧报镇大台什村、土默特右旗苏卜盖乡美岱桥村、科右前旗额尔格图镇、突泉县水泉镇、通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河西镇二号村、通辽市科尔沁区丰田镇建新村、宁城县热水镇、赤峰市元宝山区山前镇前进村、东乌珠穆沁旗额和宝力格苏木、丰镇市官屯堡乡口子村、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巴彦淖尔市临河区隆胜镇、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 辽宁省:沈阳市新城子区虎石台镇、辽中县刘二堡镇皮家堡村、瓦房店市炮台镇、大连市甘井子区红旗镇、海城市西柳镇、抚顺县石文镇毛公村、桓仁满族自治县黑沟乡、凤城市凤山街道大梨树村、凌海市双羊镇、大石桥市青花街道青花峪村、阜新市细河区四合镇碱巴拉荒村、辽阳市宏伟区曙光镇、铁岭县凡河镇胜台子村、盘山县太平镇、兴城市四家屯街道四家村; 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西新镇双丰村、榆树市五棵树镇、舒兰市平安镇、桦甸市八道河子镇李家村、磐石市呼兰镇孤山村、公主岭市朝阳坡镇、辽源市龙山区山湾乡七一村、通化县石湖镇老岭村、抚松县万良镇、扶余县三岔河镇、扶余县新万发镇新农村村、白城市洮北区林海镇交通村、敦化市江南镇官屯村;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动力区朝阳乡前进村、尚志市元宝镇元宝村、甘南县音河镇兴十四村、齐齐哈尔市铁锋区扎龙乡查罕诺村、宁安市渤海镇、桦川县梨丰

2020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应知应会重要内容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应知应会重要内容(新)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 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 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证。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态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 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和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它要求政治、法律上的公平公正,任何阶级和集团都不能享有特权。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爱国是一个公民起码的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 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要具有积极向上的劳动态度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忠于职守、精益求精、服务社会,充分体现现代主义职业精神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是为人之道、立身之本。它强调做人要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 友善是人们和睦相处的一种道德行为,是人们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解读:富强:国富民强, 2.文明校园“六好”标准: 思想道德建设好 领导班子建设好 教师队伍建设好 校园文化建设好 优美环境建设好 活动阵地建设好 3.八礼四仪: 八礼: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 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 四仪:7岁:入学仪式;10岁:成长仪式; 14岁:青春仪式;18岁:成人仪式。 4..“三有” “三有”: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5. 周恩来红军小学一训三风 校训:前进,前进,进! 校风:精诚求是明礼至善 教风:精业求实厚德树人 学风:精学求真切问近思 6.新时期淮安精神:包容天下崛起江淮 7.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的多样性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学习目标】 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含义,不同区域的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 2.识记民族节日,分析传统节日的现实意义 3.理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以及原因 【学习重点】 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2.怎样对待文化多样性 【课前预习案】 1.是什么——文化多样性的含义、表现 (1)含义:世界文化是由、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文化的和各具特色。 (2)表现: ①。 作用: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也是民族情感的。 ②。 地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标志。 作用:对于研究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的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 2.为什么——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2)特点: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 ①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各民族间、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②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中不可缺少的色彩: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有普遍的,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3)意义: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的内在要求。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起着维系、维持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的文化,、本民族文化。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的必然要求。 3.怎么办——怎样对待文化多样性 (1)态度:既要,又要,相互借鉴,,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原则: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体系构建】

2018高中政治(第04周)尊重文化多样性3!

尊重文化多样性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世界是一幅绚丽的图画,七种颜色是它的基本元素;世界是一部宏大的交响乐,不同音符是它的基本单位。”从文化视角看,这句话要表达的思想是 ①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才能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世界上只存在民族文化,没有世界文化 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尊重文化多样性 (1)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因此,尊重和保护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①原则: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②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进步。 ③措施: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引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4)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乃至人类的共同遗产。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对人类社会来说,没有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人类的文化必将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1.《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中国梦与美国梦,两梦相克,零和争斗,只能两败俱伤。两梦相通,方能相得益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说明 ①文化融合趋同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尊重文化差异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前提 ③求同存异才能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20世纪30年代,英国哲学家罗素曾写道:现代世界极需要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特别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读郎咸平—《谁在谋杀中国经济》作者:朱先刚专业:环境工程学号:099044174 文化对经济的发展的影响现在已经被很多人重视,不同的经济背后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呈现出不一样的经济。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留存的一个国家,其文化的深厚可想而知,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经济影响也使不容置疑的。五千年的历程,我们从先代那里继承并发展形成现在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文化有很多地方是有助于我们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的文化在我们的意识中也形成了一些对当代经济发展有阻碍作用的部分,同时这份文化由于根深蒂固性我们的思维很难转变过来。进而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香港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在《谁在谋杀中国经济》当中很深刻指出了我们的文化中的对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的部分。 在郎教授看来我们的文化的有三大劣根性—— ①浮躁②投机取巧的心态③思维方式的僵化 同时我们文化里大爱文化的“潜藏性”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经济发展。 从古到今,我们这个民族比较浮躁,喜欢投机取巧,人们不喜欢踏踏实实的去干一件事,我们很喜欢期待着奇迹的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我们有很多以少胜多的战役,最典型的就是赤壁之战,且不说它

的真实性,虽然经过了文学家的渲染显得有些夸张,但是还是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浮躁心理,因为一个文学著作的灵感是来自于现实的世界,文学著作有时是表达了人们心中的某种向往,我们期待奇迹的发生,就如在冬天里在湖北这个基本不可能没有东风的地区期待东风一样。还有我们有很多的谚语,“四两拨千斤”“杀鸡焉用宰牛刀”等,从中我们都能看出我们的浮躁心理。同时这也反映出我们的不自信的一面,我们很少去相信我们一定会做好一件事,在现在的这个时代,企业间的竞争很强烈,产品的更新亦是很快,如果一个公司不能够有足够的自信去满足市场的需求,那么我们的企业就会被淘汰,我们需要相信自己,我们不可以对顾客说“不”!然而这种不自信是来自于我么的浮躁,我们不喜欢做一件很有把握的事。我们有十拿九稳,但是我们更应该做到十拿十稳,也很需要做到这一点。如果做到这一点,企业在竞争中的风险将大大降低,也就会增大我们的竞争力。 对于浮躁,我们还表现在我们的和多人喜欢跟潮流走,我们很少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我们有“一窝蜂”现象,如果市场上出现一个新的产业,大家很容易跟风走。比如说在八十年代后期及九十年代时期,在岭南荔枝的产量比较少,但是市场的需求量确实很大,供不应求,当时就有人发现这一现象,就开始种植,最后成为闻名当地的“荔枝大王”。当“荔枝大王”成功后,当地的老百姓也向他学习,种植荔枝,在几年的时间里,当地荔枝种植面积增加了十几倍。最终导致“荔枝大王”也破产,老百姓也没赚到钱。还有在80年代各地竞相引进彩电、冰箱生产线,导致了大规模的重复建设,由此而引发的彩电大

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A卷B卷

尊重文化多样性 A卷 1、文化的多样性的表现: 和。(1) 民族节日: ①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 ②庆祝民族节日,是的集中展示,也是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 ①地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 ②意义: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 2、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各民族间 的和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即文化的民族性)。 3文化又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不 同、不同的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有普遍的,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 3、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意义: ①它是发展()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 ②它是实现()的必然要求。①正确态度:既要认同 (),又要尊重 ()的文化。 (),()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必须遵循各国文化 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理解个性,,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B卷 1在母亲节这天,日本人送给母亲的是红石竹,泰国人送茉莉花,大多数国家通常是送康乃馨,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爱。而中国人则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浓浓的亲情:在母亲节这一天,人们会送给母亲鲜花、蛋糕、亲手烹制的饭菜等礼物。这说明()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②文化无国界,民族节日所具有的特色正逐渐消失③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④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第二届中国秧歌节在青岛胶州市举行。本届秧歌节主题为“秧歌舞九州”。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多支民间秧歌队参加“全国优秀秧歌展演”,而参展队伍全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项目中遴选。除了北方的东北秧歌、陕北秧歌、山东秧歌、河北秧歌,南方以“花灯”为特色的各种秧歌也成为本届秧歌节的亮点之一。作为“非遗”项目之一,京西太平鼓此次也在中国秧歌节上演出。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举办中国秧歌节的重要意义。

中央文明委公示全国文明城市名单

中央文明委公示全国文明城市名单 厦门、青岛、大连、宁波、深圳、包头、中山、烟台、廊坊、张家港、天津和平区、上海浦东新区、北京西城区……9月5日,中央文明委办公室在媒体和网站上公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候选名单,广泛征求社会意见,接受群众监督。 名单一经公布,立刻引起广泛关注。10个全国文明城市、3个全国文明城区更是成了焦点。要知道,这是创建文明城市活动20多年来第一次评选全国文明城市,也是继1999年和2002年表彰两批121个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区)后,第一次“少而精”地给少数城市(区)戴上“全国文明城市(区)”的桂冠。(小标题)7大类119项指标……定性定量,科学合理,测评体系一改那种凭主观印象评选的做法,使文明城市评选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放大器”和“加速器”,聚焦和折射着人类文明演进的轨迹。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始于上世纪80年代。文明窗口、文明行业、文明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日渐提上党和国家的重要日程,创建活动节节升温。 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要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文明城市和文明城区。 1997年5月26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成为党中央为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 1999年和2002年,中央文明委分两批共表彰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区)121个。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创建文明城市为龙头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发展,在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创建文明城市活动20多年,“文明城市”的桂冠始终没城市能戴上。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文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包含方方面面的内容,指标体系难以确定,许多定性指标难以量化,许多主观指标难以测量。中央文明委领导明确要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评选表彰工作要逐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做到有章可循,规范操作。 从2002年起,中央文明办组织专家开始研制《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试行)》,并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几乎动员了全国各省市文明办的力量,征求了中央30多个部委的意见,历时2年零8个月。研制要求之高,工作量之大,涉及面之广,参与人数之多,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领域是空前的。 综合参考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国内外有关指标体系,深入9个城市调研,5次专题研讨会,4次座谈会,13个城市测试……反复修改,专家组最终形成测评体系送审稿,然后分别报送中央文明委委员审改。再次修

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论文化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主要内容: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当今,文化已成为推动市场发展和市场革新的内在动力,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已越来越明显。 马克斯.韦伯的看法是对的:“如果说我们能从经济发展史中学到什么,那就是文化会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我们应从更广泛的经济繁荣的决定因素来理解文化的作用。”而且韦伯把东西方社会所以会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决定性因素归结到彼此不同的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文化的作用领域为我们展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内在要求,是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这是对信息时代世界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的敏锐反映和准确把握,是对文化认识上的新概括和新表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十六大报告向全党提出了文化的战略任务: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所谓文化竞争力,概括地说,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 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创新能力。同其他领域的创新相比,文化创新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产品有无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文化创新;二是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文化产业的兴起,把科技、市场和文化结合在一起,赋予文化新的发展形态。文化产业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科技实力竞争。大力发展高科技媒体及相关产业,推进文化产业与高新信息技术的联姻,才能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三是高素质的人才。无论是推动文化创新,还是应用高新技术发展文化产业,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提升文化竞争力的根本之点在于构筑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才高地。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文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高。在我国,不仅经济发展需要文化来支撑,而且文化产业本身也已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使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一体化趋势。显而易见,文化竞争力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增强一个地区的竞争力,不单是要提高区域经济的增长能力,而且应该是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的协调一致的发展能力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文化竞争力的提高。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实用类) 尊重文化多样性精练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实用类)尊重文化多样性精练 文化多样性是客观存在。它涉及以下基本认同:每种文明和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人群中产生和发展的。它不仅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还包括生活方式、价值体系、宗教信仰、工艺技能、传统习俗等极其丰富的内容。尊重多样性,就是尊重文化的异质性。文明和文化有发展先后之差别,却无优劣高下的区分,它们都应获得同等的尊重和人类共同的保护。 文化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如同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关系到生命在地球上续存的根本问题,文化多样性是一个关系到人类文明续存的根本问题。每一种文明和文化都拥有自己的历史精神和人文传承,有独特的魅力和智慧。多样性的价值不仅在于丰富了我们的社会生活,而且在于为社会的更新和适应性变化提供了资源。一种文化如同一种基因,多基因的世界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文化是与经济、环境和社会并列的可持续发展的第四大支柱。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集体力量,在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价值。 2001年“9.11”事件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适时地承担了制定《文化多样性公约》的重任,《文化多样性公约》的诞生是对经济全球化的逆向思考的结果。经济强国的文化产品在“自由贸易”的旗帜下,伴随资本在全球的流动和扩张,冲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其势之猛,使世界上许多国家猝不及防。它造成的后果是文化产品的标准化和单一化,致使一些国家的“文化基因”流失。如同物种基因单一化造成物种的退化,文化单一将使人类的创造力衰竭,使文化的发展道路变得狭窄。《文化多样性公约》正是在此背景下获得通过的,它确认文化产品不同于一般产品,具有物质和商品两重属性。公约生效后,各国自主制定和保护文化表达方式多样性政策有了保障,在多边国际组织框架内推动文化多样性的交流与合作有了保障,它尤其为支持弱势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通过制定《文化多样性公约》这项行动,教科文组织的绝大多数国家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只有不同文化间的对话才是和平的保证。不同文化的真诚交流、和谐相处,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动力,也是建设和谐世界的保障。 1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明和文化有发展先后之差别”,意思是:一般说来,文明的出现在前,文化的发 展在后。 B. 文化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系的第四大支柱,意思是文化与经济、环境、社会一样,都 是能够不断发展的。 C. 由于文化产品具有物质和商品双重属性,所以各种不同的文明和文化是很难区分高下 优劣的。 D. 《文化多样性公约》的诞生,是国际社会在全球范围捍卫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斗争取得 的重大成果。 15.下列论断没有表述 ....“对经济全球化的逆向思考”的一项是()(3分)A.经济强国的文化产品在“自由贸易”的旗帜下冲向世界的许多国家,挤压了弱势文化的发展空间。 B.强势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冲击着文化多样性存在的根基,动摇了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系的支柱。 C.《文化多样性公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所属的多数国家的支持下制定并且获得通过的。 D.“9.11”事件引发了各国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关注,绝大多数国家认识到不同文化间的对话才是和平的保证。

第一批全国文明城市(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名单

第一批全国文明城市(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名单 一、全国文明城市(9个)、文明城区(3个)名单 文明城市:张家港市、厦门市、青岛市、大连市、宁波市、深圳市、包头市、中山市、烟台市。 文明城区:天津市和平区、上海市浦东新区、北京市西城区。 二、全国文明村镇名单(494个) 河南省:巩义市竹林镇、中牟县城关镇、开封县城关镇、开封市郊区西郊乡、洛阳市洛龙区关林镇、栾川县冷水镇冷水沟村、宝丰县商酒务镇龙泉寺村、郏县广阔天地乡、林州市姚村镇、浚县善堂镇、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新乡县小冀镇京华村、武陟县西陶镇西滑封村、沁阳市山王庄镇万北村、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禹州市磨街乡大涧村、临颍县城关镇南街村、陕县大营镇温塘村、西峡县双龙镇、镇平县石佛寺镇、虞城县利民镇、固始县黎集镇、罗山县彭新镇南杨店村、商水县城关镇郑庄村、项城市李寨镇、西平县宋集乡、济源市克井镇; 三、全国文明单位名单(1001个)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检察院、中国铝业河南分公司(本部)、开封市第二十五中学、中国工商银行开封分行、洛阳市县乡公路管理处、洛阳供电公司、平顶山市地方税务局、平顶山市燃气总公司、安阳市红旗渠集团(本部)、安彩集团有限责任公

司(本部)、鹤壁市审计局、新飞电器有限公司(本部)、新乡火电厂、焦作市财政局、焦作市房产管理局、濮阳市财政局、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原油田(本部)、许昌卷烟总厂(本部)、漯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三门峡市人民检察院、义马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耿村煤矿、南阳市审计局、南阳市公路管理局、河南神火集团有限公司(本部)、商丘市公路管理局、信阳市公路管理局、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周口市电业局、周口市人民检察院、中国移动河南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驻马店分公司、驻马店市国家税务局、济源市人民法院、河南省财政厅(机关)、新乡市公共交通总公司、中国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新乡市分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河南移动信阳分公司、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郑州市地方税务局;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文化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文化(讲练) 【知识梳理】 一、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农业概况 (1)广义的农业: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部门。 (2)农业的地位: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_____产业。 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基础 2.农业的分布 (1)我国农业东部与西部的分布差异。

400毫米畜牧业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平原河谷绿洲海陆降水 (2)我国农业南方与北方的分布差异。 水田一年两熟或三熟水稻油菜纬度 (3)我国农业的垂直分布差异:在山区,农作物随_____高低不同而不同,造成这种垂直差异的原因是_____高低不同而导致的_____差异。 海拔海拔气温 3.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1)影响农业的因素。 ①自然因素:包括_____、_____、水源等因素。 ②社会经济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农民文化技术水平、与城市和工矿区的距离等。 (2)为充分利用条件,发展农业时应该遵循“_________”的原则。 地形气候市场需求量农业技术装备因地制宜 【名师点睛】(1)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地区差异的因素。造成我国农业生产地区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气候因素,特别是降水的多少。其次是地形因素的影响,如我国西南山区的农业生产存在明显的垂直差异。 (2)发展农业生产的原则。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要充分考虑各地自然条件的优缺点,加以合理利用。一般坡度较陡的山地,易发生水土流失,所以发展林业可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热水源充足的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湖泊、水域广阔的区域适宜发展渔业;草原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

尊重文化多样性说课稿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说课稿 时间:2011年9月地点:268班新授课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教版必修教材《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一课的第一个框题。多样性是当代世界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前提。因此,本框知识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本单元中,它是一个引子,开启了本单元知识的学习之门。 2、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尊重文化多样性 3、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文化多样性的含义、表现,分析文化多样性存在的意义及如何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二、说教法和学法 学案导学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活动探究法,利用多媒体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调动运用知识能力及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阶段:学生根据学案预习教材,构建知识体系 第二阶段: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我国历史上四大美女的图片,思考:“燕瘦环肥”体现的文化生活的道理。利用美女的视觉冲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界定-----主要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表现 探究活动一:民族节日 通过对中秋节过节感受的探讨,思考传统节日是否有保留的必要,体会民族节日的意义、价值 探究活动二:文化遗产 结合杭州申遗的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文化遗产的地位、价值 3、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探究活动三:比较悉尼、雅典、北京奥运会徽的异同,探讨分析什么是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及两者的关系。 4、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探究活动四:谈谈“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解。通过探讨,归纳如何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1)态度: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2)原则: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探究活动五:结合“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学案第13题)谈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加深对文化多样性地位的理解。

专题八现代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八现代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1新文化运动 背景:①、经济基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②、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③、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④、政治状况——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强烈反对 ⑤、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代表人物:陈独秀:1915年创办《新青年》提倡民主、科学。 蔡元培:北大校长,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方针。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 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等,提出“打到孔家店”口号 李大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宣传马克思主义。 主要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发展到后来宣传马克思主义。 (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原因:外部原因是十月革命为中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 内部原因是:①、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②、资产阶级斗争的失败和五四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传播; ③、“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多知识分子 的拥护; ④、先进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 ⑤、各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来源,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提供了理论指导。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五四运动 ①、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②、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③、经过: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开始的主力军是学生。 到第二阶段,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工人阶级登上 了政治舞台,主力军也变成了工人阶级。

【K12学习】《尊重文化多样性》教案

《尊重文化多样性》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明确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知道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明确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 能力目标:从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中感受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认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尊重文化的多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和意义,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学情分析 我校高中学生有一定理解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接触了较多的社会基本知识。基本能自主搜集材料、加工,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非常有趣,使他们有浓厚的学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尊重文化多样性必要性。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需要”、“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需要”是本课时教学内容中的难点。

教学过程 学时 教学活动 【导入】今年两会人大代表参会的入场图片 从服装中领略中华各民族的不同文化。 进一步提问: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典型服装,感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讲授】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含义 根据导入的例子,归纳提炼出含义,即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导入】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集中表现 知识回顾: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总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那么,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可以通过哪些方面展示出来呢?,其中,世界文化的不同魅力主要通过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集中表现出来。 【活动】民族节日 活动一:你知道我国有哪些民族节日吗? 小组探究活动二:展示中国过春节和外国过圣诞节的图片,对比归纳两种节日的不同习俗并思考其原因。 知识归纳:庆祝民族节日的意义 【讲授】文化遗产 资料展示:联合国对世界遗产的分类界定;中国的世界

专题八现代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 - 学生用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八现代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 1新文化运动 背景:①、经济基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②、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③、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④、政治状况——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强烈反对 ⑤、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代表人物:陈独秀:1915年创办《新青年》提倡民主、科学。 蔡元培:北大校长,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方针。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 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等,提出“打到孔家店”口号 李大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宣传马克思主义。 主要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发展到后来宣传马克思主义。 (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原因:外部原因是十月革命为中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 内部原因是:①、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②、资产阶级斗争的失败和五四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传播; ③、“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多知识分子 的拥护; ④、先进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 ⑤、各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来源,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提供了理论指导。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五四运动 ①、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②、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③、经过: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开始的主力军是学生。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对经济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经济观念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各个时代的文化精华通过不断的沉淀、积累,因而对经济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在我国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时代的文化精华通过不断的沉淀、积累,形成了我国的文化传统。我国传统文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哲学文化传统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以儒、佛、道三位一体建构的中国传统哲学虽然历经先秦诸子、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及宋明理学几种典型的哲学形态,但其中的精华却体现出了继承性,这些便构成了中国的哲学传统,具体而言,主要有: 1. 以求善为主导,强调人与天的合一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中国文化在于求善,西方注重求真。在求善哲学的指引下,孔孟提出了“仁政”说,性善说,这些学说对后世哲学及统治阶层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求善基础上,中国古代乃至当今中国人都强调天与人的合一。这里的“天”与自然意义的“天”有着根本的差别,前者更在于突出完善的道德属性及它与人的根本性存在的本体性关系。它有点类似于西方文化中的“上帝”,能化育万物,公正赏罚人间,天命是世间一切道德礼法的最高根据。“获罪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及宋明理学家提出的“居敬”“立诚”“格物致知”的修养法则都体现了人性与天理的沟通、融合、统一。总之,在中国的哲学传统中都潜存着这样一个逻辑进程:做人之始,当以德为本,修养身心,以成就圣贤,一旦得道,即与宇宙万物合为一体,上通天道,下化万民。这一信念,是为中华民族理想信念的核心部分。 2. 以道德为根本,强调寡欲中庸。中国哲学传统的另一大特点,是它始终以伦理观念、道德修养为主线。在古代,周天子提出了“敬德”,“保民”,孟子以“仁、义、礼、智”四端界定人性之本,这些均强调了德的根本性地位。在实现这一理想的途径选择中,中国人大都趋向于寡欲、去欲。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董仲舒提出了“正视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在宋代,那些理学家们更是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律条。我国哲学克己寡欲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内向、含蓄、中庸调和、注重平衡。 3. 在人生态度上,强调出世与入世的互补。中国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出世与入世。出世主要为佛家与道家所推崇,强调修心养性;入世则主要为儒家所宣扬,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世与入世的价值取向互相补充、融合,成为中国大多数人的人生选择。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源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同时又通过对经济、政治等经文化形态的影响来制约经济的发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哲学文化传统决定下的民族的潜意识心理,它在哲学文化传统间接作用经济发展中充当着链条的角色。 二、传统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文化主要是人们的经济价值观念体系和人们的经济活动方式。一般而言,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制度经济文化,公司或企业文化,居民经济文化。 1. 制度经济文化:制度经济文化就其内涵而言,主要是指一种社会经济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