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传统文化常识1
中学语文常考文化常识

中学语文常考文化常识
语文文化常识
一、礼仪文化
1、五礼:礼仪学家都把孝道、礼仪、义、智、信这五大礼仪要素称
为“五礼”,认为这五种礼仪是中华文明礼仪文化的总体构成要素,能够
体现出深厚的文明传统。
2、三德:其中有“三德”,即爱德、智德和勇德。
古人认为,德行
是礼仪之表,没有德行就不能说有礼仪。
3、四教:古代的礼仪学家还把四种礼仪教育当作“四教”,即事教、乐教、礼教和德教。
四教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全面发展个人
的素质。
二、书画文化
1、书法:书法是指用毛笔、墨笔或硬笔书写文字的艺术,也是中国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发展自古今中外,是一种思想传承,是一
种艺术创造。
2、国画:国画源于中国,以“写生”为宗,以“仿若”为根,包括
水彩、水墨、油画等多种艺术表现方法。
国画思想深刻,艺术表现细密,
融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3、宋词: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韵律文学形式,由宋代
文人创作,集中反映了宋代的人文、宗教、习俗等社会现象。
宋词以婉约
优美的语言表达出个人情感和文化思想,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学价值。
三、文艺文化
1、元曲:元曲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一种精粹,是融合了宋词、北诗、昆曲和文言文诗的一种文艺样式。
中考必备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中考必备传统文化知识大全一、书法1.毛笔:毛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工具,用于书写和绘画,历史悠久。
毛笔分硬毛和软毛两种,硬毛适合于工笔画,而软毛适合于写课文和楷书。
2.行书: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清秀流畅,可以较快地书写。
3.楷书:楷书是中国传统书法的基本字体,规范严谨,是学习书法的基础。
4.隶书:隶书是古代的一种用于书写行政文书的字体,笔画结构严谨,线条流畅。
5.草书:草书是书写速度最快的字体,开创了潦草飞扬的独特风格。
草书注重气韵生动和意境抒发。
二、音乐1.古琴: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中最为古老的一种,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琴以其丰富的音色和独特的音韵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2.二胡:二胡是中国传统拉弦乐器,音色深情,表现力丰富,广泛应用于民间音乐中。
3.京剧:京剧是中国四大戏曲剧种之一,以唱、念、做、打为基本表演形式。
京剧的表演形式独特,剧目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4.打击乐:打击乐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一大类,包括锣、鼓、镲等,音效明亮,节奏感强烈。
5.西洋乐器: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西洋乐器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绘画1.国画: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注重韵味和气韵生动的表现,常用的画法有线条、色彩、纹理等。
2.水墨画:水墨画是中国画中的一种,用水和墨来表现画面,追求墨色的丰富变化和线条的流畅。
3.花鸟画:花鸟画是国画中的一种类型,主要描绘花卉、鸟类等自然界的事物,形象传神。
4.山水画:山水画是国画中的一种类型,以山水为题材,追求景物和人物在画布上的自然表现。
5.人物画:人物画是国画中的一种类型,主要描绘人物的形象、姿态和情感等。
四、戏曲1.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声调高亢、腔调丰富、动作夸张为特点,台词长,情节复杂。
2.粤剧:是广东地区流传甚广的一种戏曲剧种,以快板腔调、动作敏捷而著称,表演形式多样。
3.评剧: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以口技和声腔著称,行腔清亮、音高昂扬。
初三文化常识归纳总结

初三文化常识归纳总结初三阶段是中学学业的重要时期,同学们不仅需要掌握各学科的知识,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化常识,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下面是对初三阶段常见的文化常识进行的归纳总结。
一、历史知识1. 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历史悠久,我们要熟悉各个朝代的兴衰,了解历史上的伟大事件和著名人物。
包括夏、商、周、秦、汉、隋、唐、宋、明、清等朝代的演变,以及伟大的发明如造纸术、指南针等。
2. 世界历史了解世界历史是拓宽眼界和丰富知识的重要途径。
可以重点了解欧洲历史、美洲历史、非洲历史和亚洲历史等关键时刻。
3. 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是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
了解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新中国的成立等重要事件,并认识到其中的重要人物对中国发展的巨大贡献。
二、地理知识1. 中国地理熟悉中国的地理特点,包括各省市的位置、主要山脉、江河湖泊、经济特色等。
深入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和人口分布情况。
2. 世界地理了解世界各大洲、主要国家和地理特点,了解各国的地理位置、气候、文化等。
可以重点了解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三、文学知识1. 古代文学了解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熟悉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2. 现代作家与作品了解现代文学作品和优秀作家,如鲁迅、鲁迅文学奖得主等,掌握他们的作品和主题。
四、科学知识1. 物理知识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现象,如力学、光学、热学等。
2. 化学知识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操作,如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等。
3. 生物知识了解生物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生物多样性,如人体结构、生态环境等。
五、艺术知识1. 绘画了解中国绘画的基本特点和流派,如中国画、油画、水彩画等。
2. 音乐了解音乐的基本概念和音乐形式,如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等。
3. 电影了解电影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电影作品,如中国电影、好莱坞电影等。
六、社会常识1. 社会制度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国家、政府、政治等概念。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化常识梳理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化常识梳理语文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文化常识。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化常识,旨在考察学生对于文学作品、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等方面的了解。
下面是对初中语文中常考的文化常识进行梳理。
1.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对于学习和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常考的中国传统文化有:(1)孔子及《论语》: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有着广泛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涉及仁、义、诚、孝和礼、乐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古代神话传说:古代神话传说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源泉。
常见的古代神话传说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嫦娥奔月》等,学生需要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和文化内涵。
2.世界文化常识世界文化常识是指对于世界各个国家的文学、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了解。
常考的世界文化常识有:(1)古希腊罗马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泉,对于理解西方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需要了解古希腊罗马神话传说、古希腊哲学家等,如《奥德赛》、《安提戈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2)莎士比亚及其戏剧作品: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他的戏剧作品对于世界戏剧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生需要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麦克白》等。
(3)古典音乐家及其作品:古典音乐是世界音乐文化的一部分,了解一些古典音乐家及其作品对于拓宽视野和培养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需要了解贝多芬、莫扎特、巴赫等古典音乐家及其代表作品。
3.文学作品常识以上是初中语文中考常考的文化常识的梳理,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了解和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学作品,提升语文学科的综合素养。
中考必考传统文化常识知识点

一、二十四节气歌1、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2、夏满芒夏暑相连。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3、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4、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二生肖:十二生肖排行顺序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她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古老的中国民俗文化。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三、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3.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4.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5.七夕节: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见.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6.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7.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8.冬至节:冬至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至今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阖家团圆.北方地区冬至有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南方的传统食品有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等.9.腊八节:腊八节是佛教的节日.这一天是释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又称“成道节”.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是吃腊八粥.最早的腊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红小豆,后来演变的极为复杂考究,主料有白米、黄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数十种,添加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萄干、桂圆肉、百合、莲子等,通宵熬煮,香飘十里.10.小年:农历腊月2411.除夕: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普通人家尽量争取团圆,全家围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是爆竹声声.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四、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指谁?)(2016版语文七上教科书P31)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汉语中有许多敬辞和谦辞。
中考传统文化知识梳理

中考传统文化知识梳理中考是中国学生所参加的一种全国性考试,它是一个多学科的考试,其中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
在语文科目中,传统文化知识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对于学生来说很关键。
为了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传统文化知识,以下将梳理一些中考传统文化知识点。
一、古代文学与诗词1.《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305首诗,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楚辞》是中国古代楚国文化的代表作,是一部独特的骚体诗集。
其中最有名的作品是《离骚》。
3.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著名的唐诗包括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4.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又一个高峰,代表作品有苏轼的《江城子》、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
二、古代科技与发明1.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四大发明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
2.造纸术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发明之一,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
3.指南针是用来辨别方向的工具,最早是由中国古代发明的,用于海上航行。
4.火药最早是由中国古代发明的,最初用于医疗和制作烟花等用途。
5.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发明之一,它推动了书籍的大规模印刷和传播。
三、古代艺术与建筑1.中国古代的绘画有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不同类型,最有名的画家有王维、张择端、吴道子等。
2.中国古代的建筑以宫殿、庙宇和园林为代表。
有名的建筑包括故宫、长城、苏州园林等。
3.中国的京剧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戏曲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四、古代哲学与思想1.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被称为儒家思想。
2.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自然和道的思想。
3.墨家思想强调兼爱、非攻,主张公平和人道主义。
4.法家思想注重法律和制度的作用,提出了“法治”的思想。
五、传统节日与习俗1.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标志着新年的开始。
2.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人们会去祭拜先祖,并扫墓。
3.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人们会吃月饼,赏月,与家人团聚。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中考最全总复习

传统文化知识总复习一、二十四节气1、中国古代根据气候对一年进行的节令划分。
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
2、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
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相连:小暑、大暑。
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降,霜降。
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大寒:小寒、大寒。
3、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题目二十四节气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反映季节的:(1)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表明季节,划分一年为四季的。
第二类是反映太阳高度变化的:(1)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第三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1)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气温变化和热量状况,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2)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3)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中考文化知识点总结

中考文化知识点总结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了解并热爱自己的文化,而中考考试中也会涉及到一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知识点。
下面就让我们来总结一下中考文化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备战考试。
一、中华传统文化1. 五千年文明:中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着五千年的文明积淀,这包括了华夏文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等。
2. 国粹传统艺术:中国的传统艺术包括了京剧、杂技、书法、国画、中国茶道、中国园林、武术等。
这些都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风貌。
3. 传统民俗习俗:中国的传统民俗习俗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龙舟赛、舞狮、舞龙、唱戏、燃放鞭炮等传统习俗。
4. 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拥有着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这些共同组成了中国多元一体的文化。
5. 孔孟之道: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孔子的仁爱之道、孟子的性本善说、孟子的四端说等都对中国的礼仪、伦理、人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历史文化1. 夏商周三代: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重要王朝。
夏朝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商朝是中国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周朝是中国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2. 远古神话传说:中国的远古神话传说包括了《山海经》中的许多神话和传说,如大禹治水、女娲补天、伏羲和女娲创立婚姻制度等。
3.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这个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孔子的儒家思想、孟子的性本善说、老子的道家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等。
4.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如秦始皇统一六国、修筑长城、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汉武帝开拓西域、设立丝绸之路、制定汉赋、铸造金属铸币等。
5. 唐宋元明清:唐宋元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朝代,这些朝代的政治、文化、军事、科技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唐代的盛世、宋代的科学技术、元代的疆域、明代的航海、清代的乾隆盛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 们要吃:(B) A元宵 B饴糖 C腊八粥 D饺子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C) A三个土,祖国大陆的人们开始和台湾接触,早在 秦汉时期,台湾在三国是称为:A A夷洲 B流求 C东番 D台湾
“青梅竹马”取自下列哪个典故(A) A、李白《长干行》 B、白居易《长恨歌》 C、李煜《虞美人》 D、李商隐《无题》
陶渊明的故乡在今_A_ A、九江县 B、星子县 C、九江市 D、南昌市
下列哪位作家不是清朝的?B A、纪晓岚 B、冯梦龙 C、曹雪芹 D、吴敬梓 下列哪位词人生活于两汉之交?C A、李煜 B、苏轼 C、李清照 D、苏轼
【五岳】〖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 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 【五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 〖江苏〗、巢湖〖安徽〗 【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四大名桥】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
【五行】金、木、水、火、土 【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 〖火〗、艮〖山〗、兑〖沼〗 【三皇】伏羲、女娲、神农
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不属于中国四大佛山的是:B A普陀山 B武当山 C九华山
D峨眉山
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B 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什么?B A蒿饼 B巧果 C汤圆 D竹筒饭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绿茶是最古老的品种,是我国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第 一大茶种,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著名的绿茶?D A西湖龙井 B太湖碧螺春 C庐山云雾 D铁观音
【古代主要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六子全书】《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 言》、《文中子中说》
饮中八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蜀之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 尔朱先生 【扬州八怪】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
【北宋四大家】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
【五帝】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通常说中国的“ 八大菜系”是指:鲁(山东) 菜、川(四川)菜,粤(广东)菜,湘(湖南) 菜,闽(福建)菜,苏(江苏,主要指淮扬) 菜,浙(浙江)菜,皖(安徽)菜,湘(湖南) 菜。著名的“北京烤鸭”源于山东,“龙虎斗” 是广东名菜,“佛跳墙”则出自闽菜。
“文武二圣”指的是_D_ A、孔子 曹操 B、老子 关羽 C、孔子 刘备 D、孔子 关羽
下列哪个不是端午节的意义?(C) A、纪念屈原 B、纪念伍子胥 C、纪念范蠡 D、纪念秋瑾 三冥节指的是_B_ A、鬼节 五月节 下元节 B、清明节 中元节 下元节 C、鬼节 端午节 中元节 D、重阳节 冥节 下元节
【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
传统文化知识
五福临门指的是哪五福? 第一福是“富贵”,钱财富足、地位尊贵;第二福 是“好德”,宽厚宁静、生性仁善;第三福是“长 寿”,福寿绵长、命不夭折;第四福是“康宁”, 身体健康、心灵安宁;第五福是“善终”,善能久 远、有始有终,身无疾病、寿终正寝。
【四大名花】牡丹〖山东菏泽〗、水仙 〖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 〖云南昆明〗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这里的“一寸”是用哪种古代计时器量出的时 间单位?B A圭表 B 漏刻 C日影 D漏壶
《红楼梦》的四大家族中没有下列哪个姓氏?A A吴 B贾 C王 D史
下列不属于我国四大传说故事的是:D A《牛郎织女》 B《孟江女》 C《白蛇传》 D《山海经》
四大书院中位于江西的是:A A白鹿书院 B石鼓书院 C应天俯书院 D岳麓书院 不属于文房四宝的是:D A宣纸 B湖笔 C徽墨 D河砚 我们用“羞花”来形容历史上哪位美女?B A西施 B杨贵妃 C貂禅 D王昭君
巩
【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 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 与许仙》 【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 荀慧生
下列哪个乐曲不是十大古代名曲之一_D_ A、《高山流水》 B、《阳春映雪》 C、《梅花三弄》 D、《汉宫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