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怎么认识强直性脊柱炎的-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分布研究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分布研究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疾病,主要表现为脊柱关节的炎症和强直性改变。
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属于“痹证”范畴,多数具有“风湿热”、“寒湿痹”的证候特征,随病情发展,出现不同的证候表现。
本文主要对强直性脊柱炎常见证候在中医理论中的分布进行研究。
一、证候分布1. 风湿热证风湿热证是强直性脊柱炎常见的证候,其主要症状为发热、汗出、关节肿痛,多伴有身热、头痛、咳嗽、咳痰等,舌红苔黄。
中医认为,风湿热证是由于外邪侵入人体所致,治疗应以祛痹解毒为主。
2. 气滞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是强直性脊柱炎慢性期常见证候,其主要特征是脾胃失调,气滞血瘀所致。
其症状表现为胸满、胀气、腹胀、面色晦暗,可伴有肝区疼痛、舌边有紫斑或瘀点等。
中医认为,气滞血瘀证宜行活血祛瘀、调理脾胃的治疗。
3. 寒湿痹证寒湿痹证是强直性脊柱炎早期常见的证候,其特征是寒湿犯人所致。
其症状表现为肢体酸痛、重着、局部关节疼痛,舌苔白腻,脉沉紧。
中医认为,对于寒湿痹证应该进行祛湿温煦治疗。
5. 肝肾亏损证肝肾亏损证是强直性脊柱炎慢性期常见证候,其特征是肝肾失调导致气血虚损症状。
其症状表现为腰膝无力、腰疼,舌质红少苔,脉细弱。
中医认为,应该以滋肾益气为治疗原则。
血瘀阻滞证是强直性脊柱炎病程中较为严重的证候,其特征是炎症造成的局部血瘀不通所致。
其症状表现为疼痛加重,关节僵硬、迟缓运动,易引发脊柱弯曲。
中医认为,针对血瘀阻滞症状,应该进行活血化瘀治疗。
强直性脊柱炎不同证候的发展,反应了疾病的不同阶段和影响力度。
风湿热证是由于外邪侵入人体导致的急性期,此时应该以解毒祛痹为主治疗;气滞血瘀证是慢性期的主要证候,应该加强调理脾胃,活血化瘀,改善气血不畅症状;寒湿痹证是疾病初期常见证候,应该进行祛湿温通治疗;湿热痹证主要表现为湿邪盛行,应该以清热化湿为治疗原则;肝肾亏损证主要是由于慢性炎症导致的气血虚损,应该以滋肾益气为治疗原则;血瘀阻滞证是疾病后期较为严重的证候,应该进行活血化瘀治疗,改善关节僵硬、迟缓运动症状。
中医骨伤科学如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中医骨伤科学如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
中医骨伤科学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
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属于“痹证”范畴,多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劳逸不当等因素引起。
其病机主要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筋骨失养,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而入,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关节疼痛、僵硬、屈伸不利等症状。
在诊断方面,中医骨伤科学注重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通过观察患者的体态、步态、关节活动度,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时间,切脉等方法,综合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和证候类型。
同时,还会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如 X 线、CT、磁共振成像(MRI)、血液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
治疗方面,中医骨伤科学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包括中药内服、中药外用、针灸、推拿按摩、针刀疗法、功能锻炼等。
中药内服是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证候类型,辨证论治,选用相应的方剂。
例如,对于肝肾亏虚型患者,常选用独活寄生汤加减,以滋补肝肾、强筋壮骨、祛风除湿;对于寒湿痹阻型患者,常用乌头汤加减,以温经散寒、祛湿通络;对于湿热痹阻型患者,多选用四妙丸加减,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中药外用也能起到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常用的有中药熏蒸、中药热敷、中药离子导入等方法。
中药熏蒸是将中药煮沸后产生的蒸汽熏蒸患处,使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吸收,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目的。
中药热敷则是将加热后的中药敷在患处,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痉挛。
中药离子导入是利用直流电将中药离子导入体内,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针灸治疗在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中也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针刺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达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
常用的穴位有肾俞、命门、腰阳关、大椎、风池、足三里、阳陵泉等。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辩证论治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辩证论治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关节病,主要累及脊柱和骨盆,患者常常出现疼痛、僵硬和脊柱弯曲等症状。
中医辩证论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是由于寒湿侵袭、脾肾阳虚等因素引起的,因此治疗上应以温肾化寒、理气活血为主要方向。
下面我们将从中医辩证角度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的论治方法。
第一篇:一、寒湿阻络型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之一是寒湿侵袭,导致寒湿阻滞经络,出现疼痛、僵硬等症状。
此时,治疗应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为主。
1.方药治疗:首选温经化湿的中药,如党参、白术等,能温醒阳气、祛除寒湿。
可配合红花、川芎等理气活血的药物,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炎症症状。
此外,还可以加入当归、独活等活血化瘀的药物,以消除瘀血对脊柱的影响。
2.针灸疗法:采用温针、灸法进行治疗,刺激穴位阳经入督脉,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气海、肾俞等,结合患者具体症状进行针灸。
针灸疗法具有疗效显著、无创伤等优点,可作为中医辩证治疗的重要方法。
3.艾灸疗法:采用艾灸刺激患者脊柱周围的穴位,促进气血运行,治疗脊柱痛、僵硬等症状。
常用的灸位有腧穴、俞穴等。
艾灸疗法温通经脉、祛除寒湿的作用,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有一定的疗效。
第二篇:二、脾肾阳虚型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之一是脾肾阳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腰背疼痛、四肢乏力等症状。
此时,治疗应以温肾壮阳、益气活血为主。
1.方药治疗:首选补益肾阳的药物,如菟丝子、淫羊藿等,以温肾壮阳,提高机体抵抗力。
可配合黄芪、党参等益气健脾的药物,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气血运行。
此外,也可以加入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的药物,改善病情。
2.中药熏蒸法:将中药熏蒸药蒸汽直接作用于患者腰背部位,温通经脉,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有川芎、红花等。
中药熏蒸法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有良好的疗效,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炎症症状。
3.推拿按摩疗法:采用推拿按摩手法,刺激患者的腰背部位,促进气血运行,舒缓痛感。
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是如何认识的

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是如何认识的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是如何认识的(1)病名的认识: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历史久远,对本病的描述最早见于公元前475~221年战国时期,根据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特征、病机特点及病情演变过程,将其归属于痹症之“骨痹”、“肾痹”、“妊痹”范畴,它又有“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的特点,如《黄帝内经}说:“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又说:“肾痹者,尻以代踵,脊以代头”,意思是用臀部代替双足,不能行走,因脊柱弯曲或驼背后远看似头,比较形象地描述了强直性脊柱炎的脊柱、髋关节的畸形改变,说明脊柱强直不能屈伸而致坐起困难。
近年来著名医学家焦树德又提出将强直性脊柱炎称之为“大偻”,偻指脊柱弯曲,大偻指病情沉重、脊柱弯曲、背俯的疾病。
如《黄帝内经》中说“阴气者,开阖不得,寒气从之,就生大偻”,王冰著说“身体俯曲,不能直立,偻,脊柱弯曲”。
(2)病因病机:中医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为痹证总的外因。
其内因与禀赋不足,肾、督阳虚有关;外因感受寒湿或湿热之邪为主,或与外伤后淤血内阻督脉有关。
由于素体虚弱,风寒湿热之外邪乘虚而入,内外合邪,阳气不化,寒邪内蕴,着于筋骨,影响筋骨的营养淖泽,闭阻经络,气血不畅,发为本病。
(3)辨证论治:从辨证上多数医家认为,主要为肾虚寒证及风寒湿邪淤阻之证,总为本虚标实之证。
根据证而论治,则以滋补肝肾、补肾强督、扶正祛邪为基本大法。
在论治中因邪之不同,而分别佐以祛风、散寒、祛湿、清热化痰、祛瘀通络等法,根据这些总的论治原则,各医家根据经验拟出一些经验方剂,在治疗中也很有效果。
当您到中医院就诊,给您诊断为“痹证”时,您一定不要奇怪,这就是中西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不同称呼。
强直性脊柱炎怎么样确诊的?或者说诊断标准是什么?1、以两骶骼关节,腰背部反复疼痛僵硬为主,3个月以上。
2、早、中期患者,腰椎、胸廊扩张活动有不同程度受限,晚期患者脊椎强直驼背固定。
3、化验检查:血沉多增块,类风湿多阴性,HLA-B27多强阳性。
中医如何看强直性脊柱炎

中医如何看强直性脊柱炎*导读: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大多由于寒湿外袭,湿热浸淫,跌打损伤,瘀血阻络,气血运行不畅,或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骨脉失养所致。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复杂的骨科疾病,中医对其有很深的研究,中医治疗是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的重要方法,上海虹桥医院的专家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的认识。
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大多由于寒湿外袭,湿热浸淫,跌打损伤,瘀血阻络,气血运行不畅,或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骨脉失养所致。
具体有以下几个原因: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的认识1:风湿寒邪外袭。
中医认为,久居湿冷之地,或冒雨涉水,劳汗当风,衣着湿冷,或气候剧变,冷热交错而致风湿寒之邪侵袭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气血痹阻都可能导致强直性脊柱炎。
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的认识2:湿热浸淫。
中医认为,岁气湿热行令,或长夏之际,湿热交蒸或寒湿蕴积日久,郁而化热,湿热之邪浸淫经脉,痹阻气血,筋骨失养都可致强直性脊柱炎。
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的认识3:瘀血阻络。
瘀血阻络主要是指跌仆挫伤,损及腰背,瘀血内停,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筋骨失养而致的强直性脊柱炎。
中医认为,淤血阻络是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的认识4:肾精亏虚。
中医认为,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劳累太过,或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或房室不节以致肾精亏损,筋骨失养可诱发强直性脊柱炎,因此认为肾精亏虚是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之一。
总之,在中医看来,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筋骨失养是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病因,而寒湿痹阻,湿热浸淫,瘀血阻络,气血运行不畅,则是造成强直性脊柱炎发生的基本病理因素。
因此,上海虹桥医院的专家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及时避免这些因素,积极预防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的研究概况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的研究概况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症状为脊柱和骨盆关节的炎症和僵硬。
虽然现代医学已经有了一些治疗方法,但是在中医中,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也有着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就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的研究概况进行介绍。
一、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是由风、寒、湿等外邪侵袭体内,导致脏腑失调,气血阻滞而发病的。
在病因上,中医主张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生与情志不畅、饮食失宜、寒邪、湿邪、瘀血等多种因素有关。
在病机上,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主要是由于脊柱、骶骨、髋骨等部位受凉、受潮而导致阻塞于经络的寒湿,影响气血运行,从而出现了相应的临床表现。
二、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治疗方法1. 温经通络、祛风除湿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首要任务是要温经通络,祛风除湿。
还要运用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的方法来达到治疗目的。
2. 按摩推拿、针灸疗法按摩推拿、针灸是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常用方法。
按摩推拿能够疏通经络,促进气血畅通,消除寒湿,舒筋活络。
而针灸能够调和气血,消散风寒湿邪,改善患处局部的症状。
3.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重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中药有温阳祛湿,通络祛风的方剂,如桂枝加附子汤,防风通圣丸等。
三、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治疗实践1. 温经通络患者应避免受寒受潮,可适当服用温阳祛湿的中药,同时配合适量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患部的康复。
2. 推拿按摩、针灸疗法推拿按摩、针灸疗法常常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和僵硬感,还可以改善患部的局部循环,有助于恢复功能。
四、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随着对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的不断深入,针对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治疗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目前有不少中医学者针对强直性脊柱炎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果。
在临床观察方面,不少中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观察资料,发现运用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辨证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中医辨证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属于中医“痹病”范畴,古人称之为“鱼背风”、“竹节风”、“骨痹”。
80 年代焦树德教授将以腰、脊、骶、髋关节或臂部疼痛明显,继则脊柱、颈部僵痛,或麻木乏力,纳少、低热,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加重。
晚期病人可见脊柱僵硬,腰脊弯曲,不能伸直的病证,甚则“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称之为肾督亏虚,寒湿内侵所致的尪痹。
近年来焦老认为晚期病人的病证酷似《黄帝内经》中《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述的“大偻”。
“大”者,一指脊柱乃人体最大的支柱,二指病情深重之意;而“偻”者,即曲背也。
“背”者,一是指颈以下,腰以上部位,二是指背部、腰部、骶部的总称。
“曲”则包含有尚直不直而屈曲,或当屈而不曲,反僵直的双重含义。
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使其更好起到支撑身体的作用。
而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脊柱正常生理曲度消失而呈僵直或过度屈曲状态。
偻者尪也,但大偻与尪痹既有密切关系又有所区别,而且大偻仍可隶属于“痹病”的范畴来研究。
所以“大偻”作为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病名是最恰当的。
_病因病机_1.先天不足先天禀赋不足,阴阳失调,肾气亏虚,外邪乘虚而入,“邪入阴则痹”。
若兼房室不节,命相火妄,水亏于下,火炎于上,阴火消烁,真阴愈亏;内伤七情,病久阴血暗耗,阴损及阳,时感外邪,寒湿深浸肝肾,筋骨失养。
2.肾督亏虚肾主骨生髓。
肾气不足,寒湿内生,兼受寒湿之邪乘虚内侵,内外合邪,使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因脊柱乃一身之骨主,骨的生长发育又全赖骨髓的滋养,而骨髓乃肾中精气所化生,故肾中精气不足,骨髓空虚,则骨质疏松,酸软无力。
督脉“循背而行于身后,为阳脉之总督,督之为病,脊强而厥”,督脉“贯脊属肾”,其为病“脊强反折”,肾虚则寒湿深侵,肾气不足,督脉失养,脊骨受损而致本病。
3.感受外邪风寒湿热之邪,乘虚由腠理而入,经输不利,营卫失和,气血阻滞脉络,经脉痹阻,不通则为病。
总之,本病多以先天禀赋不足,素体阳虚或后天调摄失宜,房事不节,惊恐或郁或病后失调等遂致肝肾亏损,阴精不足,督脉失荣为内因,风寒湿热之邪以寒湿偏盛乘虚而入为外因,互为因果关系。
中医如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中医如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在我国的中医中,认为强直性脊柱炎是由肾虚等原因则引起的。
强直性脊柱炎属于中医骨痹范畴,中医治疗以滋补肝肾为本,兼顾清热、活血、祛寒、止痛。
那么,中医如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强调的是辩证治疗方法,那么在治疗上回分为以下几种。
1、肾督亏虚、寒湿痹阻:多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阶段。
初起时多见游走性关节疼痛,以后渐至腰骶、脊背疼痛,伴有腰背肢体酸楚重着,或晨起时腰背僵痛,活动不利,活动后痛减,阴雨天加剧。
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弦或濡缓。
治以补肾益督、散寒通络。
方药:狗脊、山萸肉、川续断、巴戟天、仙灵脾、杜仲、蜈蚣、青风藤、伸筋草、穿山龙。
2、肝肾阴虚、湿热痹阻:多见于活动期。
常见腰背疼痛,晨起时强直不适、活动受限,患处肌肤触之发热,夜间腰背疼痛加重,翻身困难,或伴有低热,夜间肢体喜放被外,口苦口渴不欲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以补益肝肾、清热解毒、化湿通络。
方药:知母、黄柏、怀牛膝、萆薢、木瓜、秦艽、土茯苓、忍冬藤、苦参、青风藤、穿山龙、半枝莲。
3、肝肾亏虚、痰瘀痹阻:多见于缓解期。
常见腰骶及脊背部疼痛,颈项脊背强直畸形、俯仰转侧不利,活动受限,胸闷如束,伴有头晕耳鸣,低热形羸或畏寒肢冷,面色晦暗,唇舌紫暗、苔白腻或黄腻,脉脉细涩或细滑。
治以滋补肝肾,化痰祛瘀通络。
方药:狗脊、山萸肉、白芍、青风藤、白芥子、莪术、土贝母、蜈蚣、僵蚕、穿山甲。
4、中药离子导入法。
强直性脊柱炎主要侵犯在脊柱关节。
病人多表现为腰背部僵硬、疼痛及外周关节肿痛。
经过中药离子导入,能很好改善生活质量。
本法将浸泡过的中药药液纱布置于患处,然后放置电极板,通电后被解离的中药离子成分会借助电流的力量渗入皮肤、关节等处。
临床上可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选用药物。
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方子:1中药湿敷疗法:取透骨草、松节各60克,细辛、川乌、桂枝、荆芥、防风、羌活、牛蒡子各15克,或制川乌、制草乌各30克,红花、莪术、鸡血花各15克,混合煎液500~1000ml,温热适度,以纱布蘸药液作湿热敷于腰背及疼痛部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是怎么认识强直性脊柱炎的?
*导读:中医是我国的国粹,中医知识博大精深,就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如李时珍就是一位中医,他的医术一直被人们广为流传。
强直性脊柱炎也是一种很古老的疾病,早在两千年前就有关于强直性脊柱炎的记载。
那么中医是怎么认识强直性脊柱炎的呢?
中医是我国的国粹,中医知识博大精深,就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如李时珍就是一位中医,他的医术一直被人们广为流传。
强直性脊柱炎也是一种很古老的疾病,早在两千年前就有关于强直性脊柱炎的记载。
那么中医是怎么认识强直性脊柱炎的呢?
强直性脊柱炎属于中医的骨痹、"肾痹"、痿痹、督脉病。
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以肾虚督空感受外邪淤血阻滞经络之----督脉为主。
骨痹一名始见于《黄帝内经》,属于五体痹之一。
《素问-气穴论》曰: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
简单说来是由于寒湿外袭,湿热浸淫,跌打损伤,瘀血阻络,气血运行不畅,或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骨脉失养所致。
*导致病因归结如下:
(1)风湿寒邪外袭:由于久居湿冷之地,或冒雨涉水,劳汗当风,衣着湿冷,或气候剧变,冷热交错而致风湿寒之邪侵袭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气血痹阻而致本病。
(2)湿热浸淫:岁气湿热行令,或长夏之际,湿热交蒸或寒湿蕴积日久,郁而化热,湿热之邪浸淫经脉,痹阻气血,筋骨失养而致本病。
(3)瘀血阻络:跌仆挫伤,损及腰背,瘀血内停,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筋骨失养而致。
(4)肾精亏虚: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劳累太过,或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或房室不节以致肾精亏损,筋骨失养而发本病。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发于中枢关节者以男性青年较多,发于周围关节者以女性青年较多。
根据古书对骨痹的记载和现代临床综合分析,骨痹的病变位置在足少阴、足太阳、督脉等经络循行。
分上至项背,下达髋膝。
病症特点为隐秘发病,病程长,时有急性发作。
腰、尻、臀、髋僵硬,仰卧不便,酸疼、钝痛、刺痛。
急性发作时疼痛剧烈。
可谓腰痛如折;腰尻疼痛上连颈项、肩背,下引臀、股、膝、跟腱等。
急性活动有发热,外寒内热,舌干咽燥,膝关节红舯热痛。
甚至积液。
肩背、腰尻、双足畏风怕凉,运动或者热敷以后可缓解病症。
以上是中医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看法,由此看来,和西医有着很大的区别,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疾病需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对待,选择合适自己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