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痈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医院外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中医医院外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肠痈西医病名:急性阑尾炎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1)症状:以发热,右少腹疼痛拘急为主要症状。
早期伴有轻度恶心、呕吐,呕吐物为食物,食欲减退及便秘,可有头痛、头晕、乏力等前驱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出现发热、口渴、尿黄等症状。
(2)体征:右下腹“天枢穴”附近固定压痛。
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或可扪及包块。
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肛门指检,直肠前壁右上方有触痛。
(3)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黄家驷外科学》(第 7 版)(吴孟超、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年)(1)症状:①腹痛:转移性右下腹痛或右下腹痛,逐渐加重;持续性钝痛或阵发性加剧。
②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便秘、腹泻等,小儿症状出现较早且程度重。
③全身症状:乏力、头痛、畏寒、发热、脉率加快,并发门静脉炎者可出现高热、黄疸。
(2)体征:①麦氏点或右下腹固定性压痛,可有反跳痛,不同程度的腹肌紧张,肠鸣音可减弱或消失。
结肠充气试验、腰大肌试验、闭孔试验可能阳性。
②直肠指诊:直肠右前方触痛,可触及痛性肿块。
③必要时腹腔穿刺有助于鉴别诊断。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尿常规。
必要时B超检查了解右下腹包块的性质,胆囊、肾、输尿管有无结石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二)证候诊断1、肠道瘀滞证(瘀滞型/初期):右少腹疼痛固定不移,反跳痛或刺痛,或可触及包块,压痛或反跳痛,轻度发热,脘腹胀闷,恶心欲呕,大便秘结,舌质红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或弦涩。
2、热盛酿脓证(湿热型/酿脓期):腹痛剧烈,弥漫性压痛及反跳痛,恶寒或寒战,高热,烦渴欲饮,或满腹膨胀,呕吐不能食,大便秘结或似痢而不爽一,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或弦数而洪大。
肠痈中医护理方案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1、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脐周疼痛阵作,随即转移至右下腹,按之剧,恶心欲吐,不热或微热,大便正常或便秘,尿清或黄,舌质正常或暗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
2、瘀滞化热证:腹痛较剧,右少腹硬满,按之痛甚,或可扪及压痛之肿块,发热,自汗,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3、热毒炽盛证:腹痛更甚,弥漫全腹,腹皮硬,手不可近,壮热自汗,大便秘结,小便淋涩,舌质红绛,舌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腹痛1、腹痛多起于脐周和上腹部,开始疼痛不甚严重,位置不固定,呈阵发性,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部,疼痛呈持续性加重。
70-80%的急性阑尾炎具有这种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但也有一部分病例发病开始即出现右下腹疼痛。
2、观察腹痛的特点,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有无压痛、反跳痛。
单纯性阑尾炎是轻度隐痛;化脓性呈阵发性胀痛和剧痛;坏疽性呈持续性剧烈腹痛;穿孔性阑尾炎因阑尾管腔压力骤减,腹痛可暂时减轻,但出现腹膜炎后腹痛又会持续加剧。
盲肠后位阑尾炎痛在右侧腰部;盆腔位阑尾炎痛在耻骨上区;肝下区阑尾炎可在右上腹痛;极少数左侧腹部阑尾炎出现左下腹痛。
3、卧床休息,采取舒适的体位,轻者可适当活动。
4、病室保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避免人多刺激。
5、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刺激,鼓励患者说出疼痛的感觉,可采取交谈、听音乐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使患者气机条达,缓解疼痛。
可遵医嘱适当给予镇痛药。
6、根据不同的证型口服中药治疗,中药宜温服,并观察服药后反应。
7、对于单纯性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形成者,在服药的同时,可根据炎症的范围或脓肿的大小,将药物外敷于右下腹部皮肤上进行治疗。
用芒硝500克装入布袋后外敷。
大蒜糊剂外敷,每日2-3次。
如意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每日1-2次。
8、针灸疗法:具有促进肠蠕动、促使停滞物的排出、改善血运、止痛、退热、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等作用。
肠痈(阑尾炎)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肠痈(阑尾炎)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肠痈(阑尾炎)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
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
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
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则是该病重要一个体征。
急性阑尾炎一般分四种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
阑尾炎在中医学中称为“肠痈”。
中医学认为肠痈病在肠腑,属里、热、实证。
因饮食不节、过食油腻生冷或寒温不适、情志失调等,致肠道传化失司,气机痞塞,瘀血停聚,湿热内阻,血肉腐败而成肠痈。
其总的病机为气滞、血瘀、湿阻、热壅,进而热毒炽盛,结于阳明或侵入营血,严重者可致阴竭阳脱之危候。
一、诊断1、西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2、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版,主编赵尚华)肠痈进行诊断。
诊断依据:症状:(1)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
(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体征:右下腹固定压痛,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比值均升高。
中医辨证:1、瘀滞内结型患者寒温不调,外邪乘虚侵袭,肠胃受损,气机失调,经络受阻,气滞血瘀,瘀血阻滞而成肠痈,胃肠积滞,传化失积,故见脘腹胀闷,暧气纳导,大便秘积,胃失和降,则恶心欲吐,舌质暗红为肠腑瘀热,脉象弦紧或弦滑,并属充血瘀阻,不通即痈之征。
2、湿热内蕴型患者平素暴饮暴食,且恣食生冷,损伤脾胃,脾胃受损,传导失司,糟粕积滞,生湿生热,气血不和,久为败瘀,积于肠道而为肠痈,故见右下腹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弦紧为湿热之象。
3、热毒炽盛型患者平素暴饮暴食,嗜食膏梁厚味,致食滞中阻,损伤脾胃,脾胃受损,运化不行,湿滞郁而化热,腐蒸气血,而成肠痈,腹痛剧烈,腹皮硬,手不可近,为痈脓已溃之征,面红目赤,小便赤,舌质红绛,苔黄燥而移浊,脉弦数或洪大均为热毒炽盛之象。
《中医科》肠痈证治(急慢性阑尾炎)

《中医科》肠痈证治(急慢性阑尾炎)肠痈,疾病名。
痈疽之发肠部者。
出《素问·厥论》。
肠痈为外科常见急腹症,属急腹症范畴。
多因饮食失节,暴怒忧思,跌扑奔走,使肠胃部运化功能失职,湿热邪毒内壅于肠而发。
因饮食不节、湿热内阻,之败血浊气壅遏于阑门而成。
以持续伴有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肌紧张、反跳痛为特征。
可发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率居外科急腹症的首位。
病因病机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过食油腻,生冷不洁之物,损伤肠胃,湿热内蕴于肠间;或因饮食后急剧奔走,导致气滞血瘀、肠络受损;或因寒温不适、跌仆损伤、精神因素等均可导致气滞、血瘀、湿阻、热壅、瘀滞、积热不散、血腐肉败而成痈肿。
现代医学认为,阑尾腔梗阻和细菌感染是肠痈的主要发病原因。
临床表现1.轻症初起上腹部或脐周作痛,阵发性钝痛,数小时后疼痛转移至右下腹部,逐渐加重,伴有恶寒发热,恶心呕吐,便秘,腹胀,溲赤,苔黄腻,脉洪数。
2.重症痛处固定不移,痛势加剧,腹肌紧张拘急,拒按,局部可触及局限性肿物,高热不退,属肠痈重症,应采取综合疗法。
辨证施治1.瘀滞型(1)证候初为脘腹闷胀,绕脐疼痛阵作,随即转移至右下腹,按之痛剧,腹皮微急,恶心欲吐,嗳气纳呆。
不寒不热或微热,或恶寒,大便正常或便秘,尿清或黄。
舌质正常或暗红,舌苔薄白或微黄,脉迟紧或弦略数。
本证相当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轻型化脓性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消散后期。
(2)治则化瘀行滞,清热解毒。
1)方药生大黄、牡丹皮、桃仁、厚朴、红藤、蒲公英、赤芍。
水煎服。
大便次数增多者,改生大黄为制大黄。
2)中成药①阑尾灵冲剂,热开水冲服。
②阑尾消炎灵胶囊,温开水送服。
③锦红新片,温开水送服。
④野菊花注射液,肌注。
3)单方验方川楝子、延胡索、牡丹皮、桃仁、木香、金银花、大黄。
水煎服。
血聚成块者加红藤。
2.湿热型(1)证候腹痛较剧,右下腹硬满,按之内痛,或可扪及有压痛之肿块。
伴有发热,口干渴,汗出,便秘尿赤。
大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大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2013年1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
(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3)右下腹固定压痛,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肛门指检,直肠前壁右上方有触痛。
(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2、西医诊断: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卫生部急性阑尾炎诊断标准(2011年7月1日)。
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
转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固定压痛或伴反跳痛肌紧张、炎性反应表现(白细胞升高、体温升高等)是诊断典型急性阑尾炎的主要依据。
(1)症状①腹痛:典型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疼痛(腹痛始发于上腹,后转移至右下腹),也可直接表现为右下腹痛。
②胃肠道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
③全身症状:乏力、发热、心率增快等。
(2)体征①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
表现为右下腹固定压痛,压痛点通常位于麦氏点,可随阑尾位置的变异而改变。
发病早期,腹痛尚未转移至右下腹时,右下腹便可出现压痛。
如感染扩散,则压痛范围可扩大至全腹,但仍以右下腹压痛最明显。
②腹膜刺激征象:反跳痛,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
③右下腹包块:如右下腹扪及压痛性包块,边界不清,固定,应考虑阑尾周围脓肿。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多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伴有核左移。
(4)影像学检查① B超:B超有时可发现肿大的阑尾或脓肿。
此外,B超对急性阑尾炎的鉴别诊断有价值,尤其是女性患者。
②腹部X片:可见盲肠扩张和液气平面,偶尔可见钙化的粪石或异物影,可帮助诊断。
③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MRI)检查:MRI、CT可获得与B 超相似的效果,有助于阑尾周围脓肿的诊断。
但一般不做常规检查。
肠痈中医临床路径

肠痈中医临床路径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单纯性、化脓性、坏疽性)。
一、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肠痈(TCD编码:BWV02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单纯性、化脓性、坏疽性)(ICD10:K35.902)行急诊阑尾切除术或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ICD9CM-3:47.09/47.01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1)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
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3)右下腹固定压痛。
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
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肛门指检,直肠前壁有上方有触痛。
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2)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转移性右下腹痛(女性包括月经史、婚育史)。
2)体格检查:体温、脉搏、心肺查体、腹部查体、直肠指诊、腰大肌试验、结肠充气试验、闭孔内肌试验。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如可疑胰腺炎,查血尿淀粉酶;如可疑宫外孕,查尿HCG。
4)辅助检查:腹部立位X光片除外上消化道穿孔、肠梗阻等;有右下腹包块者行腹部超声检查,有无阑尾周围炎或脓肿形成。
2.证候诊断参照李曰庆、何清湖主编的《中医外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3版)。
肠痈(急性阑尾炎)临床常见证候及诊断:(七)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八)术前准备,入院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必须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OB(2)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或血生化(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甲肝、丙肝、戊肝、艾滋病、梅毒等)(4)心电图(5)胸透或胸部X光片(6)阑尾区超声检查2.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尿淀粉酶、电解质、腹部立位X光片、消化系、泌尿系超声、妇科检查等。
肠痈中医护理_方案

精选ppt
15
五、护理难点
部分病人对中医治疗的疗效存在有疑虑 解决思路: ❖ 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使患者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2.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讲解中医药治疗的
优势及方法,使其消除顾虑配合治疗。
精选ppt
16
六、护理效果评价
❖ 附:肠痈(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中医护理效 果评价表
精选ppt
4
(二)恶心、呕吐
1、观察呕吐的性质、次数及呕吐物的性状、颜色、 气味和量,及时报告医生。
2、遵医嘱给予止吐药物治疗,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 3、呕吐后协助患者漱口,保持口腔卫生,指导病人
缓慢深呼吸,减轻或控制症状。 4、遵医嘱补液治疗,监测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情况。 5、遵医嘱按摩内关、中脘等穴以缓解恶心呕吐症状。
护理效果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便秘、 腹泻 □
1.活 动□ 2.饮 食□ 3.其他护理措施:
腹胀 □
发热 □
1.活 动□ 2.饮 食□ 3.其他护理措施:
1.监 测□ 2.物理降温□ 3.用药护理□ 4.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灌肠□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1.按 摩□ 应用次数:
2.艾 灸□ 应用次数: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次,应用时间:
次,应用时间:
天 天
天
1.放血治疗□ 2.其他:
应用次精数选:ppt
精选ppt
5
(三)便秘、腹泻
中医优势病种肠痈治疗策略探讨与实践

中医优势病种肠痈治疗策略探讨与实践作为一名幼儿相关工作多年经验的从业者,我深知儿童的健康成长对于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
在幼儿常见疾病中,肠痈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其治疗策略的选择对于疾病的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以中医优势病种肠痈治疗策略探讨与实践为主题,为大家分享一些我在工作中的经验和心得。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肠痈。
肠痈是肠道发生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常见于儿童。
其主要症状包括腹痛、发热、呕吐、腹泻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腹膜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在中医理论中,肠痈属于“腹痛”、“湿热痢疾”等范畴。
中医治疗肠痈注重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
下面我将从中医角度探讨一下肠痈的治疗策略。
一、中医治疗肠痈的优势1.整体观念:中医治疗疾病时,注重从整体出发,强调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在治疗肠痈的过程中,中医不仅关注疾病本身,还注重调整患者的整体状况,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2.辨证论治:中医治疗肠痈时,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等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式,有助于更好地解决患者的问题。
3.多种治疗手段:中医治疗肠痈时,可以采用中药内服、外敷、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
这些手段相互配合,有助于缓解患者症状,促进疾病恢复。
二、肠痈治疗策略探讨1.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肠痈的主要手段。
根据辨证结果,可以选择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里攻下等功效的中药。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桃红四物汤、大承气汤、五味消毒饮等。
还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加入一些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的中药,以增强治疗效果。
2.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腹痛、发热等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关元穴、天枢穴、足三里穴等。
3.推拿治疗:推拿治疗可以缓解肠道压力,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排便和排脓。
常用的手法有按揉法、摩腹法、推拿来回法等。
4.饮食调理:饮食调理在中医治疗肠痈中占据重要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1、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脐周疼痛阵作,随即转移至右下腹,按之剧,恶心欲吐,不热或微热,大便正常或便秘,尿清或黄,舌质正常或暗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
2、瘀滞化热证:腹痛较剧,右少腹硬满,按之痛甚,或可扪及压痛之肿块,发热,自汗,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3、热毒炽盛证:腹痛更甚,弥漫全腹,腹皮硬,手不可近,壮热自汗,大便秘结,小便淋涩,舌质红绛,舌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腹痛
1、腹痛多起于脐周和上腹部,开始疼痛不甚严重,位置不固定,呈阵发性,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部,疼痛呈持续性加重。
70-80%的急性阑尾炎具有这种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但也有一部分病例发病开始即出现右下腹疼痛。
2、观察腹痛的特点,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有无压痛、反跳痛。
单纯性阑尾炎是轻度隐痛;化脓性呈阵发性胀痛和剧痛;坏疽性呈持续性剧烈腹痛;穿孔性阑尾炎因阑尾管腔压力骤减,腹痛可暂时减轻,但出现腹膜炎后腹痛又会持续加剧。
盲肠后位阑尾炎痛在右侧腰部;盆腔位阑尾炎痛在耻骨上区;肝下区阑尾炎可在右上腹痛;极少数左侧腹部阑尾炎出现左下腹痛。
3、卧床休息,采取舒适的体位,轻者可适当活动。
4、病室保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避免人多刺激。
5、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刺激,鼓励患者说出疼痛的感觉,可采取交谈、听音乐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使患者气机条达,缓解疼痛。
可遵医嘱适当给予镇痛药。
6、根据不同的证型口服中药治疗,中药宜温服,并观察服药后反应。
7、对于单纯性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形成者,在服药的同时,可根据炎症的范围或脓肿的大小,将药物外敷于右下腹部皮肤上进行治疗。
用芒硝500克装入布袋后外敷。
大蒜糊剂外敷,每日2-3次。
如意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每日1-2次。
8、针灸疗法:具有促进肠蠕动、促使停滞物的排出、改善血运、止痛、退热、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等作用。
主穴:双侧足三里或阑尾穴,配穴:右下腹阿是穴,剧痛加天枢;腹胀加大肠腧、次髎。
均取泻法,每次留针小时,每个15分钟强刺激1次,每日2次。
加用电针可提高疗效。
9、中药灌肠:可采用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等中药灌肠,如大黄牡丹汤、复方大柴胡汤等煎剂150-200ml,直肠内缓慢滴入(滴入管插入肛门内15cm以上,药液30分钟左右滴完),使药液直达下段肠腔,加速吸收,以达到通腑泄热排毒的目的。
10、气滞血瘀证宜进流质半流质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为宜。
可食具有清热活血作用的稀粥类药膳;瘀滞化热证可进清淡、高热量、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热毒炽盛证暂禁食。
9、遵医嘱给予抗炎、补液等治疗,以促进炎症的吸收及脓肿的消退。
10、做好术前准备,解除患者对手术的顾虑和恐惧感。
(二)、恶心、呕吐
1、早期呕吐多为反射性,常发生在腹痛的高发期,程度不重;晚期呕吐与腹膜炎有关,症状加重。
2、观察呕吐的性质、次数及呕吐物的性状、颜色、气味和量,及时报告医生。
3、遵医嘱给予止吐药物治疗,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
4、协助病人去适宜体位,清醒且为一般呕吐者,可协助坐起,并轻拍背部,促使胃内容物吐出。
如为重症者,取侧卧位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
呕吐后,协助患者漱口,保持口腔卫生。
5、及时清除呕吐物,以免引起恶性刺激。
指导病人缓慢深呼吸,减轻或控制症状。
6、遵医嘱补液治疗,监测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情况。
7、做好情志护理,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8、针刺或按摩内关、中脘等穴以缓解症状。
(三)、便秘、腹泻
1、部分病人有便秘或腹泻症状,腹痛早期排便次数增多,可能是肠蠕动增强的结果。
盆腔位阑尾炎时,炎症刺激直肠和膀胱,引起排便里急后重。
2、观察大便的次数,大便性质、量、色和气味。
3、注意饮食卫生,能进食者以少渣、少纤维素、易消化的全流或半流质为主,避免生冷、刺激性食物。
4、加强肛周皮肤护理,保持清洁。
(四)、腹胀
1、并发腹膜炎、肠麻痹时可出现腹胀。
应观察腹胀的程度。
2、术后腹胀可按摩或艾灸足三里、三阴交、上巨虚等穴。
也可行中药熏蒸,促进排气。
3、鼓励病人适当活动,促进肠蠕动的恢复。
术后病人,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五)、发热
1.早期体温正常或稍高,炎症加重时可有发热,体温多在℃-39℃,。
化脓性、坏疽性阑尾炎或腹膜炎时可出现畏寒、高热,体温可达39℃-40℃或以上。
2、遵医嘱定时监测体温,监测生命体征及汗出情况,及时擦干皮肤,更换汗湿的衣服、被褥等,保持皮肤和床单位清洁、干燥。
3.遵医嘱采用中药擦浴、头部冷敷等物理降温方法。
4.遵医嘱取合谷、曲池或尺泽放血。
5.指导多饮温开水,漱口液漱口,使用中药时应遵医嘱。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中药内服治疗
1、气滞血瘀证
治法:清热理气,活血逐瘀。
方药:大黄牡丹汤加减。
2、瘀滞化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活血。
方药: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
3、热毒炽盛证
治疗:清热解毒,理气驱瘀。
方药: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和黄连解毒汤加减。
以上证型属于临床常见证型,如出现其他证型或兼见证型,可根据临床具体辨证情况选方用药。
(二)外治法
1、无论脓已成或未成,均可用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用水或密调成糊状,外敷右下腹;或用消炎散加黄酒或加醋调敷;如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可先行脓肿穿刺抽脓,注入抗生素(2-3 天抽脓 1 次),用金黄散或玉露膏外敷。
2、针灸疗法:具有促进肠蠕动、促使停滞物的排出、改善血运、止痛、退热、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等作用。
主穴:双侧足三里或阑尾穴。
配穴:发热加曲池、合谷或尺泽放血;恶心、呕吐加内关、中脘;剧痛加天枢;腹胀加大肠腧、次髎。
均取泻法,每次留针小时,每隔15分钟强刺激1次,每日2次。
加用电针可提高疗效。
3、可采用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等中药灌肠,如大黄牡丹汤、复方大柴胡汤等煎剂150-200ml,直肠内缓慢滴入(滴入管插入肛门内15cm以上,药液30分钟左右滴完),使药液直达下段肠腔,加速吸收,以达到通腑泄热排毒的目的。
(三)特色疗法
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泄热是治疗肠痈的关键。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及早应用可以缩短疗程。
初期(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酿脓期轻证(轻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及右下腹出现包块者(阑尾周围脓肿),采用中药治疗效果较好。
反复发作或病情严重者,应及时采取手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
1、术后辅以中药辨证论治
治法:以通腑泄热,利湿解毒为法。
方药:承气汤加减。
未排气可以灌肠使用。
术后待有肛门排气后,允许进食即可每日一剂,连用 3 日至 5 日。
2、穿孔或者粘连者,应该防止术后粘连和肠梗阻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日一剂水煎服分三次饭后30分钟后口服
3、其他治疗方法
点穴治疗:内关列缺合谷足三里委中
可以促进肠道蠕动,促进排气和减少肠道粘连。
手法:选取穴位,以拇指点揉穴位,每个穴位30次。
四、健康指导
1、避免饮食不洁和食后剧烈运动,养成规律排便习惯。
驱除肠道内寄生虫,预防肠道感染。
2、初期、酿脓期肠痈(急性单纯性、轻度化脓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可根据食欲情况给予清淡软食或半流食,并发腹膜炎者应根据病情给予流质饮食或禁食。
3、除初期肠痈(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外,一般应卧床休息,对并发腹膜炎及阑尾周围脓肿的病人,应采取有效的半卧位,防止过早下床活动,以免病情反复。
阑尾周围脓肿的病人嘱其出院后3个月后再次住院行阑尾切除术。
4、本病复发率很高,为了防止复发,一般主张在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后,继续坚持服用中药7-14天,可明显降低复发率。
5、若出现腹痛、腹胀等不适,及时就诊。
五、护理难点
1、难点分析:
①我科收治的阑尾炎患者病情多样,轻重不一,常合并有其它器官或系统疾病,部分病人证型相差明显。
②很多患者对口服中药治疗依存性差,因中药口味苦,服药时间不确定,且部分病人对中医治疗的疗效存在有疑虑。
2、应对措施:
①加强中药辨证施治,提高中医辨证准确率。
对病情较重患者使用宽肠理气汤等加减,连用时间因人而异。
②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加强健康宣教,讲解中医药治疗的优势、方法,减少疑虑。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肠痈(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肠痈(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文化程度:入院日期:年月日
证候诊断:气滞血瘀□瘀滞化热证□热毒炽盛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护士长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