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并胆总管结石不同微创手术的疗效观察
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

c h o l e d o c h o l i t h i a s i s . Me t h o d:A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o f c l i n i c a l d a t a a b o u t 8 O c a s e s 0 f c h 0 l e c y s t 0 l i t h i a s i s a n d c h o l e do c h o l i t h i a s i s i n t h e h o s p i t a l f r o m 2 0 0 8
胆囊、胆总管结石疾病微创治疗的效果分析

胆囊、胆总管结石疾病微创治疗的效果分析[摘要] 目的探讨胆囊、胆总管结石疾病的微创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胆囊、胆总管结石疾病患者280例,根据手术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20例与对照组260例,两组都采用内镜技术与外科手术联合治疗,其中治疗组采用微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成功,无死亡病例;治疗组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
1.2 治疗方法两组都采用内镜技术与外科手术联合治疗,其中对照组实施十二指肠镜治疗单纯胆总管结石60例;胆道镜配合外科手术治疗胆石症220例,其中,术中胆道镜取石180例,术后通过t管窦道胆道镜取石40例。
治疗组实施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联合方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者8例;实施腹腔镜-胆道镜联合方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8例,其中保胆取石术2例;实施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胆道镜联合方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4例。
1.3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
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第1天分别采肘静脉血5 ml进行肝功能检查,主要检测指标包括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血清清蛋白(alb)。
1.4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所有患者手术成功,无死亡病例,其中1例毕ⅱ氏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合并胆总管结石十二指肠镜取石失败,转外科手术获得成功。
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5)。
2.2 肝功能情况对照组术后alt与ast值都有明显提高(p < 0.05),而治疗组只有alt有明显提高(p < 0.05),两组术后as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具体见表2。
3 讨论胆囊、胆总管结石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不同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安全性和手术结果

不同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安全性和手术结果赵伟;冉文斌;秦占坤;柴源;田锋【期刊名称】《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年(卷),期】2018(3)32【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术式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和手术结果的差异。
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本科室8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观察,按随机数表分组分为LCBDE-LC组(n=40,LCBDE-LC术)和ERCP/EST-LC组(n=40,ERCP/EST-LC术),比较两种术式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结果 LCBDE-LC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ERCP/EST-LC组,术后1、3、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ERCP/EST-LC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ERCP/EST-LC组、手术费用、住院费用明显低于ERCP/EST-LC组(P<0.05)。
LCBDE-LC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3 d VAS评分、中转开腹率、术后1个月结石残留率、术后1年结石总复发率、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及术前、术后6 h、术后1年生活质量评分与ERCP/EST-L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实施LCBDE-LC术、ERCP/EST-LC术的结石清除远近期效果相当,ERCP/EST-LC术手术时间更短,但LCBDE-LC术术后恢复更快,且治疗费用更低。
【总页数】3页(P74-76)【关键词】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LCBDE-LC;ERCP/EST-LC【作者】赵伟;冉文斌;秦占坤;柴源;田锋【作者单位】长庆油田职工医院普通外科;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附属红会医院足踝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4【相关文献】1.腔镜联合术与传统开放式手术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比较[J], 党铁成2.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J], 杨如高;连立之;张佳文3.不同双镜联合微创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 万航4.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J], 李旭晨5.腔镜联合术式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J], 胡益鹏;肖宁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两种微创方案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

两种微创方案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囊疾病,是胆液中胆固醇、胆盐结晶沉淀形成的硬块。
一般情况下,胆囊结石不会引起症状,但当结石移动或堵塞胆囊或胆总管时,就会引起胆绞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对于这种疾病,微创手术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
微创手术是一种通过腔镜技术进行的手术,相比传统的开放手术,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针对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治疗方案主要有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内镜下胆管镜括约肌切开取石术。
本文将对这两种微创方案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
一、腔镜胆囊切除术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种通过腔镜技术进行的手术,主要用于治疗胆囊结石。
手术过程中,医生通过腹壁上的小切口将腔镜插入体腔内,观察患者的胆囊情况,然后利用特殊的器械将胆囊切除。
这种手术方式创伤小,术后恢复迅速,是目前治疗胆囊结石的首选方案之一。
1. 优点:(1)创伤小:腔镜手术仅需在体表做3~4个直径为0.5~1.0cm的小切口,术后伤口愈合快,创伤小,美容效果好。
(2)术后恢复快:腔镜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患者术后疼痛轻,一般在术后1~2天就可下床活动,恢复迅速。
(3)术后并发症少:相比传统的开放手术,腔镜手术并发症少,术后感染、出血等并发症风险低。
2. 不足之处:(1)适用范围窄:腔镜手术需要严格的手术适应症,对于一些合并疾病比较多的患者可能不太适用。
(2)专业技术要求高:腔镜手术需要医生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要求医生具备熟练的腔镜操作技能,手术风险较大。
二、内镜下胆管镜括约肌切开取石术内镜下胆管镜括约肌切开取石术是一种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手术方案。
该手术是通过内镜技术,将内窥镜插入消化道,穿过乳头括约肌进入胆总管,将结石取出,同时可通过括约肌切开排除结石。
这种手术方式对于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较好的效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案。
(1)高效彻底:内镜下胆管镜括约肌切开取石术能够直接进入胆总管,将结石取出,治疗效果较为彻底。
微创腹腔镜下治疗胆囊炎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观察

1 . 3 观察指标
包 括手术 时 间 、术 中出血量 、术后 肛 门排气 时 间 、止痛 剂 使用率 、并 发症 的发生及住 院天 数 。
1 . 4 统计学处理
本 组 所有 数 据均 采 用 S P S S 1 3 . 0统 计 学软 件 进行 统计 分 析。
1 . 2 . 2 对 照 组
采用 全麻 或 硬膜 外麻 醉 ,在 右肋 缘下做 1 0~ 1 5 e m斜 切 口,切 开 皮 肤 皮 下 组 织 ,打 开 小 网膜 口 ,行 胆 囊 切 除 、 胆总管切 开取 石 ,留置 T管引 流和腹腔 引流管 引流 。
1 . 2 方 法 所有 患者术 前根 据病情 给予抗 炎 、解 痉及 补液治 疗 ,嘱 其禁食 、留置 胃管 以减 少 胃胀 气 。
总管 三者关 系 后 ,在无 张 力 下方 可 用钛 夹 夹住 胆 囊动 脉 并 切断, 将胆囊 管游离 并夹 闭暂不切 断 , 分 离腹 膜暴露 胆总管 , 根 据 结 石形 状 、部 位 、大 小 做切 口 ,切 开处 结 石 可用 分 离 钳 或 抓钳 直 接 取 出 , 自剑 突 下套 管 或锁 骨 中线 肋 缘下 套 管 置 人 胆道 镜 ,将 胆 道 镜 头部 置 入胆 总 管 ,小结 石 可用 取 石 网篮 取 出 ,若结 石 较 大 、多且 与 胆 管壁 粘 连较 紧的结 石 或 有 结 石嵌 顿 时 ,可采 用 经剑 突 下孔 取 石钳 取 石 ; 如 遇 到细 小 结 石 当取 石 网 篮无 法 套牢 抓 取 时 ,可运 用水 冲法将 细 小 结 石 冲出胆 管 。取 石 结 束后 ,经 胆 道镜 注 入生 理 盐水 反 复 冲洗胆 道 上下 ,并探 查胆 总管有 元残 余结 石 、Od d i s 括 约肌 开 口蠕 动情 况 及 有无 粘 连狭 窄 。根 据胆 总 管 的直 径选 择 相 对 应 型 号 的 T管 ,将 T管置 人 胆 总管 内,用可 吸收线 缝 合 胆 总 管 切 口,缝 合 完后 向 T管 内注 入生 理 盐水 以观察 缝 合 处 有 无 渗漏 。切 除胆 囊 ,并 用 电凝 钩 彻底 止 血 ,根据 术 野 情 况进 行 冲洗 ,吸净腹 腔 积液 ; 放 置引流 管。
两种微创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比较

取 出胆 总 管 结 石 , 理 盐 水 冲 洗 胆 道 , 中 留置 T 生 术
管 引 流 , 规 于 文 氏 孔 留 置 腹 腔 引 流 管 。② L 常 C+
张 瑞 徐 钧 侯 波 ( , , 山西 省人 民医 院普外科 , 太原
摘 要 : 目的
001 ; 302
山西省人 民医院内镜 中心 )
对 比分 析 腹 腔 镜 胆 囊 切 除 +胆 总 管探 查 取 石 术 ( C+L B E 和 腹 腔 镜 胆 囊 切 除 联 合 逆 行 胰 胆 管 造 影 +内 镜 L CD )
约 1c 然后 置 入纤 维胆 道 镜 , 查 胆 道 , 取 石 篮 m, 探 用
目前针 对胆囊 结石合 并 胆总 管结 石 主要 有两 种 微 创术式 J 腹腔镜 胆 囊 切 除 +胆 总 管 探查 取 石 术 :
(a aocpcc oeytc m n o o i u t 1 rso i h l s t y a d cmm n bl d c p c eo e
计学 意义 ( P>0 0 ) 结论 .5 。
中 图 分 类 号 : R 5 .2 67 4
L L B E术式可作为治疗胆 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的主要 术式。 C+ C D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0 0 7—6 1 ( 0 0 1 — 9 9— 3 6 1 2 1 ) 1 0 8 0
山西 医科 大学 学 报 ( hni dU i) 2 1 JS ax Me nv 0 0年 1 1月 .4 ( 1 1 1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

胆囊结石是常见的胆道疾病。
微创手术因具有创伤小、预后快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治疗手段,但LC常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或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共同进行,因此比较LC+LCBDE与LC+EST两种术式的优劣势具有重要意义[1]。
本研究主要比较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分别行LC+EST与LC+LCBDE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周口市妇幼保健院暨周口市儿童医院治疗的113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患者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LC+EST组(56例)与LC+LCBDE组(57例)。
LC+EST组:男24例,女32例;年龄45~68(56.38±6.03)岁;病程3~14(8.61±2.11)个月。
LC+LCBDE组:男25例,女32例;年龄46~69(57.40±5.72)岁;病程3~15(8.79±2.43)个月。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术前均经过MRI胰胆管造影、CT及超声等检查确诊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排除标准:合并胆管炎、胰腺炎,胆总管内存在泥沙样结石,合并严重感染。
1.2方法①LC+EST组:麻醉起效后行胰胆管造影检查,将十二指肠镜插入胆管内,乳头电切刀在导丝引导下于12点方向在乳头括约肌作一15mm的切口,用石球囊将结石取出。
如果结石直径在1.5cm以上则先予以机械性碎石,碎石后清除碎石渣。
如果结石直径在1.0cm以下以乳头气囊导管扩张术将结石清除。
不同腹腔镜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分析

[ 中图分类号]R 6 5 7 . 4[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2 0 9 5 -6 1 0 X( 2 0 1 3 )0 6 一o 0 9 7 —0 4
Ef fe c t i v e Ana l y s i s o f Di fe r e nt Ty pe s o f La p a r o s c o pi c S u r g i c a l Tr e a t me nt o n Ch o l e c y s t o l i t hi a s i s a n d Co mm o n Bi l e Duc t St o ne s
计学意义 ( P >O . 0 5 ) .结论 在严 格掌握适应证 的前提下 ,经胆囊管途径腹腔镜胆道探查术与腹腔镜胆道探查 T
管引流术相 比微创优势 明显 ,安全 、可靠 ,患者术后恢复快 ,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 总管结石病人优选方法 ,而
传统 的胆管切开 T管引流是必要的补充方式 . [ 关键词]腹腔镜 ;胆囊结石 ;胆总管结石 ;胆总管探查
F AN Ya o -g a n g”, Z HO U Ch u n∞,Z HU Mi n g -h u i 3 ) ,S UN C h a n g -q i n ”, W E I Do n g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囊并胆总管结石不同微创手术的疗效观察
微创外科在普通外科中得到了长足进展,胆囊并胆总管结石的外科治疗法也发生较大变化。
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和LC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是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两种主要微创手术[1-2]。
本研究对238例胆囊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用上述EST+LC和LC+LCBDE进行治疗,观察不同微创手术的临床疗效,为胆囊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21年1月~2021年5月诊治的238例胆囊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均经B超、CT等检查确诊。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ST+LC)组110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64例;年龄22~67岁,平均(50.2±9.6)岁,病程5个月~20年,平均(1
2.5±2.4)年;45例有有黄疸或黄疸病史,65例表現胆绞同或右上腹反复疼痛伴黄疸病史;(LC+LCBDE)组128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77例;年龄21~72岁,平均(50.0±10.2)岁,病程3个月~21年,平均(11.7±2.2)年;52例有黄疸或黄疸病史;76例表现胆绞同或右上腹反复疼痛伴黄疸病史。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无显著性,满足科研设计要求。
1.2方法
1.2.1 EST+LC组静脉全麻后行十二指肠造影检查,明确有无胆总管结石及其位置、数量和大小后,于胆总管11~12点方向处行EST,切口约10~25 mm,切开后行石网篮或取石球囊取石术;直径大于1.5 cm结石内镜下机械性碎石后清除,直径小于1.0 cm的结石用乳头气囊导管扩张术清除。
检查结石清除完毕、无出血后取出十二指肠镜。
对伴有胆管炎患者于EST后冲洗胆管,留置鼻胆管引流胆汁。
病情平稳后2~5d行LC。
1.2.2 LC+LCBDE组先行LC,采用四孔法完成,全麻后置入腹腔镜,探查腹腔内损伤及病变情况,并于右腋前线、右肋缘下、剑突下建操作孔,暴露第一肝门和胆囊三角,用腹腔镜超声探查胆囊病变、胆囊管及胆总管内径和有无结石及结石大小情况。
行胆囊切除术后抽出胆总管胆汁确认,于第一段胆总管前壁用微型剪切开一约 1.0~2.0cm的切口,推挤上下两端的结石从切口取出,然后于剑突下10mm 处穿刺套管,在胆总管内放置0.5cm Olympus纤维胆道镜,探查胆道情况,左右肝管、胆总管结石用取石网蓝取出,直径1.5 cm结石用EML后清除,常规用生理盐水冲洗胆道。
取净结石后,胆总管开口正常、下端通畅、管腔内炎症轻可行胆总管一期缝合;反之,留置T管引流,胆管壁连续或间断缝合,根据引流量情况,引流管通常于术后2~3d拔除。
1.3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手术成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石残余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采用SPSS 17.0软件包处理,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手术成功率比较EST+LC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均明显高于LC+LCBDE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结石残留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情况比较两组结石残留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EST+LC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LC+LCBDE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EST+LC组住院时间比LC+LCBDE组明显延长,住院费用增加明显(见表2)。
3 讨论
3.1两种手术的临床优缺点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EST与LCBDE微创技术相继被成功用于胆总管结石治疗,开创了微
创手术治疗肝胆外科疾病的新纪元。
尤其是近几年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的联合应用,对内环境的干扰大大降低了,同时使手术所致损伤最小化,治疗效果可与传统手术媲美甚至更好。
EST+LC术式通常由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操作EST、EPBD以及EML等手术,取石成功率95%。
其优点:①不用切开胆总管探查和T 管引流,不易发生胆漏;②手术期间很少干扰到腹腔脏器,胃肠功能恢复快,肠梗阻、粘连发生几率小;③对胆管炎患者行ENBD可迅速解除胆道阻塞、缓解胆道压力,使患者内环境得以改善,并为行二期手术提供良好条件,避免术后胆漏;④由于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即便是腹腔有粘连和年老体弱对手术耐受性差的患者也适用。
缺点:①EST和LC不能同时进行,患者需承受两次手术痛苦,手术总时间较长,增加了医疗费用;②对直径1.5 cm的结石,取石、碎石效果甚微;若患者伴有十二指肠异常,如胃毕Ⅱ式手术史、十二指肠狭窄等,行EST较困难;③成功取出胆总管上段、左右肝管内结石几率很低。
该术式主要并发乳头肌切开后出血、十二指肠穿孔、急性胰腺炎及结石残留。
本组资料EST+LC组患者有3例并发结石残留,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再行EST清除;1例乳头肌切开后出血,经局部喷洒止血剂而止血,1例切开括约肌时大出血经止血、输血仍无效,转开腹手术,3例急性胰腺炎,对症处理后约3d恢复正常。
LC+LCBDE术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肝胆外科学者的重视。
该术式优点:①可同时解除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充分发挥了微创手术的优势,大大缩短了手术总时间,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②该术式采用纤维胆道镜,扩大了取石的范围,十二指肠乳头、左右肝管及二级支肝管均可探及;③胆总管内较大结石可用网篮取石或EML清除,使结石清除率提高了;④对有明显胆管炎症状、胆总管压力较大及残留较多结石的患者可用T管引流,可有效减少胆漏的发生,为术后冲洗胆道、T管造影创造条件,同时T管窦道为再次取出残留结石提供了方便。
缺点:①要求术者具备丰富的胆道手术经验,同时要求术者熟悉掌握娴熟腹腔镜与胆道镜的操作技术和镜下缝合打结技术,这限制
了该术式的推广应用;②对T管引流患者,因窦道形成需要较长时间,约在术后3~4w方可拔管,患者康复时间深受影响。
LC+LCBDE术式主要并发胆漏和结石残留。
本研究LC+LCBDE组有1例轻度胆漏,经对症处理后自愈。
笔者在长期工作中发现,缝合胆总管时采用细圆针3~0可吸收线,并适度扩大留置T管指征,可降低胆漏发生率。
LC+LCBDE组2例结石残留患者均在术后用胆道镜经T管窦道成功的取出残留结石。
从研究结果看,两组手术成功率差异不明显,但导致手术失败原因并不相同,EST+LC组1例胆总管结石嵌顿取石失败,1例切开括约肌时大出血经止血、输血仍无效,1例行ERCP和EST因十二指肠乳头开口于憩室内而失败,3例均转开腹手术;LC+LCBDE组l例合并胆囊结肠内瘘中转开腹,l例因腹腔致密粘连中转开腹。
3.2两组术式的选择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EST+LC与LC+LCBDE两种术式各有所长,须根据医院设备条件、术者经验、患者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术式。
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术式在成功率和结石残留率上并无明显差异,但LC+LCBDE术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和费用均优于EST+LC术式。
因此,在若条件允许,LC+LCBDE术式应是胆囊并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式,主要适用于:胆总管直径1.0cm、胆总管结石较大且为多发性、二级肝管结石患者,对于需要保留Oddi括约肌功能的中青年患者尤为重要;而把EST+LC术式作为辅助方式,对胆总管直径1.0 cm患者或结石直径1.5 cm的年老体弱患者尤为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