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赏析《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新城道中(其一)》“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古诗词阅读理解

苏轼《新城道中(其一)》“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中“吹断檐间积雨声”一句,领起下文对春晴之日山村景致、山民生活的描写,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B.颔联中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披䋈帽”与“挂铜钲”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
C.颈联写景生机盎然,桃花鲜艳、竹篱矮矮、垂柳袅娜、小溪清澈与尾联农人忙春耕,共同构成一幅生动、和谐的乡野春景图。
D.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2.本诗采用多种手法描写山村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B2.①比喻,拟人。
用“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东风“知”我,桃花“含笑”拟人,赋予“东风,桃花”人的心理、神态,使东风“桃花”着上了人的感情色彩。
①远近结合,颔联描写远景,颈联描写近景,由远及近,展现山村风景的美好和生机。
①动静结合,“竹篱短”“沙水清”静景清新秀丽,“野桃笑”“溪柳摇”动景活泼自在,动静结合,突出山村自然景物的美好怡人。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披䋈帽’与‘挂铜钲’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不准确,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
诗人以“挂铜钲”喻“树头初日”也基本上达到了“形似”。
故选B。
古文新城道中赏析

古文新城道中赏析古文新城道中赏析新城道中①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②。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③。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④,煮芹烧笋饷春耕⑤。
【注释】① 新城:为杭州属县,今属富阳。
② 积雨:久雨。
③ 铜钲:古代打击乐器,形如盘子。
④ 西崦:西山。
⑤ 饷:送东西给人吃。
【语译】和暖的东风知道我将要到山乡去旅行,特地把乌云吹散,停歇了那檐间响了多日的雨声。
清晨我行进在去新城的路上,远近的山岫,飘浮着白云,似乎戴上了一顶顶白色的絮帽,衔在树梢上的初升的太阳,犹如挂着面铜钲。
乡村人家短短的竹篱笆里,桃花含笑怒放;小溪边杨柳飘扬,倒影在水波中荡漾,是那么轻盈。
那西山住着的农民想来今天最为高兴,天晴了,赶快为春耕的家人备饭,烧煮些芹菜竹笋。
【赏析】这首七律作于熙宁六年(1073)二月,当时苏轼任杭州通判,视察各属县,经过新城。
诗人要出门公干,可是连天阴雨,心中自然感到烦闷;到了出门这天,天忽然放晴了。
老天爷如此垂青,他心中非常高兴,所以诗首联就赞美久雨初晴,说东风有意作美,为全诗定调。
由于心情好,兴致高,眼中所见便分外亲切,分外觉得赏心悦目。
于是他见到那山岭上缭绕峰尖的云彩,便童真地把它想象为山戴上了顶白絮帽;见到早晨初升的太阳挂在树梢,他又把它想象为一面铜钲。
这两句形容别致,想象奇特。
韩愈诗有“晴云如擘絮”句,说晴天的云彩像扯散了的棉絮,而苏轼见云朵凝结在山峰,便进一步说它如同棉絮帽;又因为古人有把太阳比作盘子的,苏轼便由初升的太阳的颜色与光度,认为像只发光的铜钲。
这一比,便使诗充满新鲜感。
这联诗虽然曾被人认为用字过俗,说得过实,实际上这正体现了苏诗随意挥洒的'特点,同时与全诗风格吻合。
诗中以“晴”字关联上联,“树头”句写早行也很得神采。
五、六句承接上联,由远景、大景改为近景、小景,拈出野桃、竹篱、溪柳、沙水,描摹农村景色,工巧新鲜,得自然的妙趣。
清汪师韩评云:“铸语神来,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新城道中二首(其一)》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新城道中二首(其一)》含答案解析[劳动民生诗/2023河南郑州一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
(9分)新城道中二首(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首联中“吹断檐间积雨声”一句,领起下文对春晴之日山村景致、山民生活的描写,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B.颔联中诗人描写了山头、白云、树梢、初日,“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自然贴切、形象生动。
C.颈联写景生机盎然,桃花鲜艳、竹篱矮矮、垂柳袅娜、小溪清澈,这与尾联农人忙春耕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和谐的乡野春景图。
D.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在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解题思路B项,“‘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错误,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日四种自然景物来描绘,并以“披絮帽”(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与“挂铜钲”(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这里只是取了喻体的“形”,并未涉及“声”。
12.(对点题/综合鉴赏表达技巧)本诗采用多种手法描写山村景物,请结合颈联简要分析。
(6分)①拟人。
桃花“含笑”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桃花以人的心理、神态,使桃花有了人的感情色彩。
②动静结合。
“竹篱短”“沙水清”是静景,清新秀丽;“溪柳自摇”是动景,活泼自在。
动静结合,突出山村自然景物的美好怡人。
(每点3分)解题思路颈联上句写桃花“含笑”,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桃花以人的心理、神态,使桃花有了人的感情色彩,形象传神。
“竹篱短”“沙水清”是静景,清新秀丽,以“竹篱短”三字侧面烘托出“野桃”高过竹篱。
“溪柳自摇”是动景,活泼自在,写溪边柳树的枝条在春风吹拂下摇曳多姿。
高中语文《新城道中(其一)》-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

可编辑ppt
8
试着描绘此诗句“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的意境。
提示:岭上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 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
可编辑ppt
9
3.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 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 提示:比喻,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 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 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拟人, 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朝 阳笑脸迎人,“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 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 景,穿山越岭,再往前行,
可编辑ppt
5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七律),中间四句组成一套 山水画屏。前两句描写远景,用的是比喻手法:山 峰戴上洁白的絮帽,树枝挂着明亮的铜锣,把晴天 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后两 句描写近景,用的是拟人手法:山桃花倚篱而笑, 杨柳枝无风自摇,自然景物被赋予人的神态举止, 真是妩媚极了。也不要忽略诗的开头两句:多情的 东风很会察颜观色,猜透了诗人心中的忧虑,并且 立即惊慌慷慨相助,吹得雨散天开,这怎能不使诗 人喜出望外呢!所以进得山来,桃花笑,柳条舞, 一路喜气盈盈。新奇的比喻,巧妙的拟人,不仅描 绘出山野花木之美,而且烘托出诗人山行之乐,内 心之乐和景色之美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这就是人 们最爱追求的那种艺术境界:情景相生。
• 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由远及近的顺序 写的。第二联写野外远景,第三联写农家 近景。
可编辑ppt
10
可编辑ppt
11
苏轼《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可编辑ppt
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
「写景赏析」苏轼《新城道中(其一)》阅读理解与答案解析(成都七中段考)

(四川省成都七中2022-2023学年度高三10月阶段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9分)新城①道中(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②,树头初日挂铜钲③。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④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注】①新城:宋代杭州的属县。
此诗作于自富阳赴新城途中。
②絮帽:棉帽。
③铜钲(zhēng):古代状如钟的铜制乐器。
④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联“知”字写东风多情为我送行,“断”字写春雨有意创造进山条件,富有情趣。
B. 颔联以山峰佩戴棉帽和树头圆亮的铜锣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晴天的云朵和初升的太阳。
C. 尾联由写自然之景转入对农人生活的描写:西崦人家烧火煮菜以饷春耕,快乐惬意。
D. 全诗通过对春景春耕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向往田园、拒绝官场的生活态度。
15. 颈联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案】14. D15. (1)拟人。
野桃满含笑意,溪柳摇摆起舞,赋予了野桃、溪柳人物的动作与情感;写活了春意盎然之景,植物的快活自在正体现了诗人的快活自在。
(2)动静结合。
桃花含笑、垂柳袅娜是动景,矮矮的竹篱、清澈的小溪是静景;有动有静,构成了一幅清新秀丽的雨后山村景色。
【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拒绝官场的生活态度”错。
全诗通过对春景春耕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当时欢乐心情,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田园、厌恶俗务的情趣,“拒绝官场”没有依据。
故选D。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颈联是“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意思是:矮矮的竹篱旁野桃花含笑绽放,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
以“含笑”一词赋予桃花以人的神态,野桃满含笑意,“自摇”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桃花的艳丽;以“自摇”一词赋予溪柳以人的动作,溪柳摇摆起舞,形象地写出了溪柳婀娜的舞姿。
诗歌赏析《新城道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黄昏(傍晚)时刻 的景色,均以荷、西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第一首诗绿荷有“恨”而“背西风”, 含有诗人之恨,伤感不平,基调凄怨低沉。 第二首诗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 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现了作 者怜爱喜悦,基调活泼有趣。
作业:
任选一题完成: 1、上网查找《新城道中》(其二),与本诗 进行比较。 2、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材料并完成小论文《活 泼泼的生命精神——阅读苏轼》,2000字以上。
读诗歌,体会诗人洒脱的情怀
新城道中(其一) 苏 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借助意象,背诵诗歌
新城道中
东风 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 晴云 披絮帽,树头初日 挂铜钲。 野桃含笑 竹篱短 , 溪柳 自摇 沙水清。
1069年,苏轼33岁,回京,但赏识他的欧阳修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 政见不合,被迫离京。(王安石变法:1069——1085年)
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惹怒王安石,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
1073年,苏轼37岁,被派往杭州任通判,作《新城道中》。
1079年,苏轼43岁,“乌台诗案”,入狱。 1082 年,苏轼47 岁,被贬黄州,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定风波》《赤壁 赋》。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断肠人在天涯 岭上
桃
树
初日
人家
人在道中
阅读下列资料,知人论世,从更深的层面理解诗歌意旨。
苏轼21 岁,进京应试,得到主考官欧阳修赏识,获第二名,一时声名大噪, 名动京师。但突然母亲病故,回乡守丧三年。 1061年,苏轼25岁,又进京,中举。 1065年,苏轼29岁,父亲苏洵病逝,妻子王弗病逝,回乡守丧三年。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新城道中(其一)苏轼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新城道中(其一)苏轼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城道中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注】①积雨:连绵不断,下了很久的雨。
②絮帽:绵帽。
③铜钲:古代乐器名古代诗歌阅读答案新城道中苏轼。
④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14、下面关于这首诗的分析与归纳,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雨停,因而说春风极通人性,仿佛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
这样写,使东风带上了人的感情色彩,新颖别致,饶有诗意。
B.颔联,描写春天早晨山村晴景。
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絮帽”与“铜钲”分别比喻“岭”与“树”古代诗歌阅读答案新城道中苏轼。
C.本诗第三、四两句写远景,第五、六两句写近景,意境优美,诗意盎然,散发着浓郁的山野气息,仿佛一组极为美丽的山水画卷,十分真切动人。
D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
雨过天晴,景致优美,令人心旷神怡,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给春耕的人们准备食物。
15、结合诗的二、三、四联描写的诗人“山行”途中所见的景象,分析诗人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5分)14、B15、以“披絮帽”状山顶的“晴云”,以“挂铜钲”写树梢上的“初日”,以“含笑”拟人桃花的艳丽,以“自摇”写溪柳的舞姿,以“最乐”写农家的春耕,这些充满了欢乐和生机的景致和人物都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热爱自然的情趣。
(状写景物的罗列3分,作者欢乐心情的反映3分。
)。
诗歌赏析《新城道中(其一)》

总结
古代诗歌鉴赏的方法: 一 看标题 二、看背景(注释) 三、看开头结尾 鉴赏的内容:
一 诗歌的形象:写景诗主要是意象、意境(画面)
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方法,结构技巧
思想感情,语言运用特点
13
课堂练习:野 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问题:周密的《野步》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运用了什么手法?
考查内容: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意 境,
9
第三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
颈联: 继续描写 山村的自然景物 ,语言生动,诗意盎然。出句“野桃 含笑竹篱短”重在描写“野桃”,对句“溪柳自摇沙水清”主要是刻 画“溪柳”。前者以“野桃含笑”这拟人化的诗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 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而以“竹篱短”三字侧面烘托“野桃”高过竹 篱。后者写溪边柳的枝条在春风吹拂下摇曳多姿、翩翩起舞。写活了 “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 的气氛。 第三联描写近景,野桃花倚篱而笑,杨柳枝无风自摇。②诗人以拟人 的手法,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 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③同时诗人寓情于景,表达了山行之乐。
14
考查内容同上
10
【总体赏析】 《新城道中》(其一)这首诗意境优美:山岭白云缭绕,树梢朝阳悬 挂,野桃笑脸迎人,溪柳摇曳多姿,溪水清澈见底,这充满生机的景 色与西山人家煮芹烧笋喜闹春耕的生动场面以及诗人欢快的心情交织 在一起,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与生活的气息,组成一幅诗意 盎然的山村风物画。 这首七言律诗中间四句组成一套山水画屏。前两句描写远景,用的是 比喻手法:山峰戴上洁白的絮帽,树枝挂着明亮的铜锣,把晴天云朵 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后两句描写近景,用的是拟 人手法:野桃花倚篱而笑,杨柳枝无风自摇,自然景物被赋予人的神 态举止,真是妩媚极了。进得山来,桃花笑,柳条舞,一路喜气盈盈。 新奇的比喻,巧妙的拟人,不仅描绘出山野花木之美,而且烘托出诗 人山行之乐,内心之乐和景色之美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这就是人们 最爱追求的那种艺术境界:情景相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 山中。” -------《题西林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 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 杰。——《念奴娇•赤壁怀古》”
2
知人论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 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苏轼的诗,风格丰富多 彩,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 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 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用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 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 的特征。他和南宋的辛弃疾形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 书、画等成就都很高。 神宗熙宁六年(1073 )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 所领各属县。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 和愉快的心情。
5
朗读感知 1、学生自读,初步感知。 2、对照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3、有感情的品读。
4、师生合作探究
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 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 “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 己,“我”要进山,东风马 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 条件,使“我”心想事成。 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 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 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 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 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 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 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 了。
考查内容: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意 境,
9
第三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
颈联: 继续描写 山村的自然景物 ,语言生动,诗意盎然。出句“野桃 含笑竹篱短”重在描写“野桃”,对句“溪柳自摇沙水清”主要是刻 画“溪柳”。前者以“野桃含笑”这拟人化的诗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 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而以“竹篱短”三字侧面烘托“野桃”高过竹 篱。后者写溪边柳的枝条在春风吹拂下摇曳多姿、翩翩起舞。写活了 “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 的气氛。 第三联描写近景,野桃花倚篱而笑,杨柳枝无风自摇。②诗人以拟人 的手法,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 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③同时诗人寓情于景,表达了山行之乐。
3
新城道中(其一)
东风知我欲山行, 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 树头初日挂铜钲zhēnɡ。 野桃含笑竹篱短, 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yān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4
新城道中
【作品注释】
东风知我欲山行, 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 树头初日挂铜钲zhēnɡ。 野桃含笑竹篱短, 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yān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考查内容同上
10
【总体赏析】 《新城道中》(其一)这首诗意境优美:山岭白云缭绕,树梢朝阳悬 挂,野桃笑脸迎人,溪柳摇曳多姿,溪水清澈见底,这充满生机的景 色与西山人家煮芹烧笋喜闹春耕的生动场面以及诗人欢快的心情交织 在一起,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与生活的气息,组成一幅诗意 盎然的山村风物画。 这首七言律诗中间四句组成一套山水画屏。前两句描写远景,用的是 比喻手法:山峰戴上洁白的絮帽,树枝挂着明亮的铜锣,把晴天云朵 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后两句描写近景,用的是拟 人手法:野桃花倚篱而笑,杨柳枝无风自摇,自然景物被赋予人的神 态举止,真是妩媚极了。进得山来,桃花笑,柳条舞,一路喜气盈盈。 新奇的比喻,巧妙的拟人,不仅描绘出山野花木之美,而且烘托出诗 人山行之乐,内心之乐和景色之美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这就是人们 最爱追求的那种艺术境界:情景相生。
①新城——宋代杭州的一个属县,在今浙江省富阳县。 ②东风——春风
③吹断檐间积雨声——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积雨,连绵不断、 下了很久的雨。
④絮帽——丝绵帽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⑤铜钲——古代一种铜制的乐器,又名丁宁,形状像钟,打击发声。
⑥西崦——本是山名,即崦嵫山,在今甘肃天水西境,这里泛指山。 西崦,意思是西山地区。 ⑦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14
( 1)、“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 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
6
标题说明了什么内容? 地点,途中,内容:写景、抒情 景是美景,情是乐情
7
首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整体来看起到什么作 用?
天公作美,自然就决定了旅途中的 愉悦心情 ,抒发了 乐观豁达 的情怀。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 有诗意
有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作用, 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归纳:首联的作用:领起下文,
烘托氛围、奠定基调
8
第二联写景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哪个角度来写景?
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 钲。”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 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 “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 以絮喻白云并非苏轼首创,此前韩愈就有“晴云如擘(bò)絮” 的诗句(见《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但苏诗用“披絮 帽”来比喻笼罩在山头上的白云,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更为贴切、形象、生动。诗人以“挂铜钲”喻“树头初日”也 基本上达到了“形似”。 ①第二联描写远景,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绵帽,树头升起的 初日象挂着铜钲。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 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③同时诗人寓情于景,表达了山 行之乐。
12
总结
古代诗歌鉴赏的方法: 一 看标题 二、看背景(注释) 三、看开头结尾 鉴赏的内容:
一 诗歌的形象:写景诗主要是意象、意境(画面)
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方法,结构技巧
思想感情,语言运用特点
13
课堂练习:野 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问题:周密的《野步》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运用了什么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