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诗歌读后感
艾青诗选读后感通用15篇

艾青诗选读后感通用15篇艾青诗选读后感1读了《艾青诗选》里的很多诗,发现都是在感叹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为民族命运的担忧和一直追求光明,当我遇见《盼望》时,我却又是另一番心情。
都说我们的人生就像是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帆船,我们不仅是船长,还是水手,舵手,艾青说“一个海员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另一个海员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这是我最喜欢的诗句之一,因为少了悲怆的气息,呈现的是一种豪迈慷慨的气魄。
不管是盼望出发还是盼望到达,这样的海员都是勇敢坚毅的,他们不怕远方未知的惊涛骇浪,不怕前方的狂风骤雨,有了这份盼望,他们会果敢地克服即将面临的任何艰难险阻。
我扪心自问,我心里有这种盼望吗?答案是模糊的,因为我并不能找到那份清楚的盼望。
记得在大一的一次大学生职业生涯课上,老师让我们轻轻闭上眼,聆听着优美的轻音乐,让我们想着我们的未来,可是当时我的脑海中总是一片空白,我不知道将来会在什么样的公司里工作,不知道可能会有怎样的经历,不知道将来的家是什么模样。
可当老师问道有多少人可以清楚地看见自己的将来的生活的,我发现全班150人只有4,5个人举起了手,我认识到原来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是如此的一无所知,就算是小学生也会大胆地想,但我们现在都少了那种儿时的魄力了,儿时那种纯真的理想在如今看来好像成了荒诞的幻想。
没有了心中的盼望,我们便不会更加努力地生活,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感觉上了大学以后变得颓废了,变得庸碌了,我曾经多次寻求原因,可总是不了了之了,现在我坚信了,真正的原因就是我们已经缺少的那份“盼望”。
读完《艾青诗选》,我真正认识到了一个“用生命为祖国颂唱”的艾青,“一生关心劳动者生活”的艾青,最重要的`是我想我得到的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悲惨生活的写照,更多的是关于那个时代的思考以及我现在大学生活的思考,我会深思,就算少了艾青所说的那清晰的“盼望”,我也会找寻近期的“盼望”,我会像那些海员一样,盼望着我的大学生活的出发,盼望着我以后理想生活的到达。
艾青诗选的读后感(优秀10篇)

艾青诗选的读后感(优秀10篇)艾青诗选的读后感篇1这个暑假,老师推荐我们阅读《艾青诗选》。
这几天,我终于将这本饱含艾青对祖国的深切热爱的诗选阅读完。
这让我这种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感到深切地感慨。
正所谓国人有梦,则中国有梦。
中国人的梦就是中国的梦想。
若谈中国梦,必定要谈到艾青。
这个诗中充分地描写着一代中国人的梦想和命运的诗人,艾青用简单又生动的笔触,将当时社会最低层人民的梦想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是一种对于中国梦的体现,也是对当时时局的一种体现。
我很喜欢阅读艾青的现代诗,总觉得那些充满沧桑的文字让人读起来热血沸腾。
艾青青年时期主要兴趣在绘画,曾就学于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1929年赴法国留学,1932年回国后,在上海加入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同年7月被国民党政府逮捕,监禁了三年之久。
由于在监狱,艾青无法继续从事绘画艺术,便“从绘画转变到诗”。
他在狱中写作的《芦笛》一诗,典故出自现代诗人阿波里内尔的诗句:“当年我有一支芦笛,拿法国大元帅的节杖我也不换。
”芦笛象征着艺术,而大元帅节杖则象征着反动权力。
这说明了艾青的诗歌创作,从一开始便是与反动派势力相互对立的。
他以深沉、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
在1937年抗战爆发后,艾青立刻投身于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事业中。
他用自己的作品,诉说着民族的苦难:“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同时,他也用真挚的歌喉,倾吐着对祖国大地的热爱。
诗人把自己当作一只鸟,即使喉咙嘶哑,也要歌唱着祖国的大地,即使死了也要葬在祖国的土地里面。
诗人放声赞颂那些为祖国和民族挺身而战的战士。
可以说,艾青自己也是一位勇敢的"吹号者",他用诗歌吹响了民族解放战争的战斗号角。
艾青的诗是古体诗的内涵与现代诗的最完美的结合。
它往往能将豁达与卑微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
这是一种精神的苦修,正是这锻造出诗人豁达的情怀;于是痛苦与哀伤不因一己之私。
诗人的情怀从一己之悲中走出,又走向祖国、人民和光明。
《艾青诗选》读后感14篇

《艾青诗选》读后感14篇《艾青诗选》读后感篇1 艾青是浪漫的诗人,他写的许多诗,不仅富有哲理,而且有画境,就像幅电影定格镜头,让人遐想,充满魅力。
艾青的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黎明的通知》《火把》《鱼化石》《镜子》《光的赞歌》等等。
但我最喜爱的还是《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这篇短诗,表达了艾青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当时的中国炮火连天,国难当头,爱情写下了《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笔下的“一只鸟”指的是广大人民的心声;“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指的是当时中国正在遭受到其他国家的欺凌;“这永远汹涌总金额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指人民郁结在心中的悲愤,无处发泄;“这永远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指人们心中对侵略者的愤怒;“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表达人们和诗人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渴望,希望世界和平,停止战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因为艾青对祖国爱得刻骨铭心。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最后一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句话让我深深地触动了一下,我爱我的祖国,因为他想我的第二个母亲一样养育着我,使我离不开它。
我觉得每一个人都不希望自己的祖国遭受欺凌,同样的,我也希望国与国之间是和平,和谐的,不希望国家之间还有战争,希望我们的世界和平共处。
艾青的诗,总是那么有魅力,让读者深深地喜爱着。
艾青的诗就像一束阳光照射在红玫瑰上,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
《艾青诗选》读后感篇2 我很喜欢艾青的现代词,总觉得原本沧桑的文字我很喜欢艾青的现代词,总觉得原本沧桑的文字依旧富有活力,时光飞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诗孕育滋养了几代人,经久不衰。
《艾青诗选》读后感(7篇)

《艾青诗选》读后感(7篇)《艾青诗选》读后感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第一次接触艾青的诗还是在多年前一个蝉鸣异常聒噪的暑假,爷爷手持大蒲扇,单脚踩板凳,涨红了脸吼”出了这句诗。
不知为何,从那一刻起,此起彼伏的蝉鸣似乎真的成为了诗中可怕的暴风雨、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一次次叩击我幼小的心灵。
时光荏苒,白云苍狗,这句诗却在记忆的隧道里永存。
今年暑假,我再次与艾青同志会面”,与他那可以直击我心灵的文字见面。
这一次,不再是茶余饭后的谈天说地,而是抱着欣赏、学习的态度认真拜读。
读罢,我被艾青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深深打动,从心底里对这位诗坛巨匠肃然起敬!读《铁窗里》,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阴冷潮湿的牢房,生命在这里无比脆弱,整天承受着无情的折磨。
漆黑的铁窗给人带来寒彻心扉的凛冽,但是,我看到了,那一双饱受折磨而尽显疲惫无力的眼睛,仍不时向小小的铁窗外张望,通过这唯一的.窗寄托对祖国所有的希冀和对光阴热切的渴望。
读《他起来了》,情绪也随之高昂起来。
看!一个个健壮的后生站起来了!他们给予敌人最用力的一击,像极了所向披靡的勇士。
因为他必须如此/因为他/必须从敌人的死亡/夺回来自己的生存。
”读《他死在第二次》,气氛一度低沉。
为了民族的命运,为了自由与幸福,兵士们向着炮火最浓密的地方挺进!硝烟散尽,荒原上只留下一个个无名土堆。
不知为何,泪水突然决堤,心中五味杂陈,久久无法平复我想,这应该是对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最好诠释。
生在新时代,长在阳光下。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在潜意识里都注满对祖国的热爱,但真正谈到爱国,几乎每个人都会汗颜于个人的力量太过渺小,以至于觉得这一话题离我们太遥远。
试想一下:历年来奥运健儿在国际赛场大放光彩时,即使坐在荧幕前,我们都会发自内心地鼓掌叫好;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香港事件,从政府官员到普通群众,都让世界看到了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态度;在祖国70华诞到来之际,每个家庭都共同期待着国庆大阅兵,大街小巷的路灯上插满了鲜艳的五星红旗我突然明白了,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小小能量爱国,当这十四亿份小小的能量汇聚到一起,真的可以释放无比巨大的伟力!写下这篇读后感的时候,窗外的蝉鸣如海浪般一波接着一波。
《艾青诗选》优秀读后感7篇

《艾青诗选》优秀读后感7篇《艾青诗选》优秀读后感篇1《艾青诗选》这本书的封面,有着一副图:干旱的土地,一眼望去没有一点绿色,枯黄的树,生长杂乱的枝干,我明白当时的人们过的很辛苦,糟糕。
打开书,一股书香味扑鼻而来,带领着我进入书的世界。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爱这土地》。
这首诗创作于抗日战争初期。
当时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的世界里,在绝望中无力的嘶喊着,想为国家做点什么,却无能为力。
而作者也是如这篇诗的开头作者将自我比作一只鸟。
鸟在这个生态环境中是渺小的,短暂的。
鸟是辛勤的,它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它的使命就是得学会飞翔,围绕着这祖国飞翔,直到它死去的那一刻也要为祖国歌唱。
可是在国家有危险的时候,它也要尽力为祖国歌唱。
“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了一只饱受折磨的鸟,显然它已经唱不出优美的歌声,可是它仍在歌唱着,这是它用生命发出来声音,抒发了对土地义无反顾的执着和不放弃。
诗歌就在这样的基础下,进一步展开了对鸟儿歌唱的描述:土地,河流,风,黎明。
它们都是遭受暴风雨的打击,悲愤满怀和奋力抗击的形象,与下文鸟儿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只鸟儿在歌唱土地,河流,风,黎明时,将自我也与着土地融为一体,投身怀抱之中。
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隐含了愿意为祖国献出生命之情。
“这被暴风雨所击打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这看似是排比,其实“暴风雨所击打”,“无休止吹刮着”,“悲愤的河流”这些告诉我们,当时艾青所魂牵梦萦的他热爱的土地,正遭受着打击,满是伤痕累累。
“河流”“风”,象征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悲愤”“激怒”,表现出人民对侵略中国的暴行表示愤怒,和意志昂扬的战斗精神;“黎明”,象征着充满生机和期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表达了人民对那里的向往。
最终一节很直接的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
“深沉”一词,可能仍是无法表达出艾青对这片土地的感情,后面紧跟着的省略号,似乎还有无尽的情绪在涌动着,使读者沉浸在其中,回味着。
艾青诗选读后感个人心得体会【5篇】

艾青诗选读后感个人心得体会【5篇】推荐文章《艾青诗选》读后感及感想热度:《艾青诗选》读后感心得感悟热度:关于艾青诗选读后感热度:诗歌《艾青诗选》读后感心得热度:艾青诗选的读后感热度:其实同学们知道吗?艾青的诗是古体诗的内涵与此刻诗的外衣最完美的结合。
它往往能将“大我”的豁达、“小我”的卑微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2022艾青诗选读后感个人心得体会【5篇】,希望大家喜欢。
2022艾青诗选读后感作文【篇一】这几天闲来无事,翻书柜时瞥见蒙上一层灰的《艾青诗选》,轻轻拂去灰尘,翻了几页。
艾青中国式蓝色的忧郁深深的吸引了我。
艾青的诗给人一种非常不一样的感受。
在他的诗中无处不是静静地流淌着一种“蓝色的忧郁”。
我爱艾青的诗,因为诗中的这种“蓝色的忧郁”。
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苦修,锻造出诗人博大的“大我”情怀;于是痛苦不因一己之私,于是哀伤不因一己之利。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应当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诗人的情怀从一己之悲中走出,又将走向何方呢?中国的文化土壤孕育出这样一种答案——祖国、人民和光明。
人民栖息的“土地”作为一种意象从诗人的心中油然而生。
屈原的“香草美人”,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不因为时事的艰辛而选择精神的逃避,不因为食不果腹而整日担忧“食无鱼”。
或许处处碰壁,或许一生终不得志,但我仍会“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诗人走出自我的内心体验,以千年古国的过往与未来而忧思。
你难以想象诗人的肩膀上负荷的力量,和他期望得到更多的职责——“以天下为己任”。
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创作的源泉和思想根基。
我爱艾青的诗,又因为它的诗充满了语言的张力。
艾青的诗往往前半部分或平铺直叙,或澎湃激昂,但往往要到诗文的最终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到达整首诗的高潮,然后是在高潮中谢幕。
《艾青诗选》读后感(15篇)

《艾青诗选》读后感(15篇)《艾青诗选》读后感1这几天闲来,翻书柜时瞥上一层灰的《艾青诗选,轻轻拂去灰尘,翻了几页.艾青式蓝色的忧郁深深的吸引了我.艾青的诗是古体诗的内涵与现在诗的外衣最完美的结合.它往往能将“大我”的豁达、“小我”的卑微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在他的诗中无处不是静静地流淌着一种“蓝色的忧郁”.我爱艾青的诗,因为诗中的这种“蓝色的忧郁”.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苦修,锻造出诗人博大的“大我”情怀;于是痛苦不因一己之私,于是哀伤不因一己之利.“假如我是一只鸟,我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诗人的情怀从一己之悲中走出,又将走向何方呢?中国的文化土壤孕育出这样一种答案——祖国、人民和光明.人民栖息的“土地”作为一种意象从诗人的心中油然而生.屈原的“香草美人”,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不因为时事的艰辛而选择精神的逃避,不因为食不果腹而整日担忧“食无鱼”.或许处处碰壁,或许一生终不得志,但我仍会“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艾青《礁石》).诗人走出自我的内心体验,以千年古国的过往与未来而忧思.你难以想象诗人的肩膀上负荷的力量,和他希望得到更多的责任——“以天下为己任”.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创作的源泉和思想根基.我爱艾青的诗,又因为它的诗充满了语言的张力.艾青的诗往往前半部分或平铺直叙,或澎湃激昂,但往往要到诗文的最后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达到整首诗的高潮,然后是在高潮中谢幕.这往往产生一种言已尽而意未绝之感,使余音袅袅,三日不绝于耳.美!我爱艾青的诗,源于艾青博大的胸怀;我爱艾青的诗,因其自然天成,而有着最伟大的手法,这是深厚文化积淀与彻底消化的产物;我爱艾青的诗,因为我同样和诗人一样,爱着这片土地和阳光.《艾青诗选》读后感2今天,我购得老师列出的书单中的《艾青诗选》,一打开书,那些文字立刻带领着我进入了诗人的精神世界。
《艾青诗选》读后感12篇

《艾青诗选》读后感12篇《艾青诗选》读后感篇1“艾青是一个有自由感的诗人。
他不像一些现代诗人标榜的那样唯在纸上自由地栖居,作为一个歌手,他要和大堰河的儿女们一道摆脱枷锁,争取地面的自由和幸福……”这是诗人林贤治对艾青的评价。
这么高的评价,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位诗人呢?我怀着疑问,翻开了《艾青诗选》,开启了寻求答案之旅……《艾青诗选》收集了艾青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末的主要诗篇。
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期可谓是“艾青的时代”。
这一阶段是中华民族危机最为深重的时期,诗人几经辗转抵达延安,接触了社会底层人民,并目睹了他们的苦难现实。
因而艾青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书写国家民族的苦难,表达忧患意识,抒发对底层劳苦人民的同情,感情基调凝重深厚。
艾青的`诗歌中不仅蕴含着赤子的真诚,还蕴含着感情的真挚,是艾青心中情感的最真实的写照,是艾青的诗歌之所以动人的最根本的要素。
每次看《艾青诗选》时,我总会被艾青那平凡却带着强烈爱国情怀的文字给打动。
好像艾青就站在我的面前,深情地朗诵着这一首首诗,表达着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
读完《艾青诗选》,我真正认识到了一个“用生命为祖国颂唱”的艾青,“一生关心劳动者生活”的艾青,最重要的是我想我得到的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悲惨生活的写照,更多的是关于那个时代的思考以及对现在生活的思考,就算少了艾青所说的那清晰的“盼望”,我也会找寻近期的“盼望”,盼望着我以后理想生活的到达。
又反思一番,要实现自己在未来的美好生活,重要的是什么?是说说而已?是自我欺骗?……这些只会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糟,只有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付出自己的青春,再加上一颗平静的心,自己未来的美好生活才会实现。
所以现在,努力吧,少年!《艾青诗选》读后感篇2我喜欢叫醒世界的太阳,重复着光明。
——题记午后,一缕风吹来,带来了远方田野的味道,带来了梦中阳光的明媚,坐下来,静品一首艾青先生的《光的赞歌》,感人至深……“暴风雨中的雷声特别响,乌云深处的闪电特别亮,只有通过漫长的黑夜,才能喷涌出火红的太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
艾青
春天了
龙华的桃花开了
在那些夜间开了
在那些血斑点点的夜间那些夜是没有星光的
那些夜是刮着风的
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而这古老的土地呀
随时都像一只饥渴的野兽舐吮着年轻人的血液
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
于是经过了悠长的冬日经过了冰雪的季节
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这些血迹,斑斑的血迹在神话般的夜里
在东方深黑的夜里
爆开了无数的蓓蕾
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人问:春从何处来?
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
这首诗妙处多多。
诗文开篇点题——“春天了”“龙华的桃花开了”,作者要写春,主要是写“龙华的挑花”。
接下来就自然的导出挑花开放的具体时间,是在“血点斑斑夜间”,是在“没有星光”“刮着风的”“听着寡妇的咽泣”的夜间。
诠释了黑夜,文笔突然回转,作者把龙华“这片古老的土地”喻为“饥饿的野兽”,这个比喻形象有力,既突出了龙华对春的渴盼之切,又暗示了龙华潜藏的强悍之盛,这只野兽它要舔舐血液——“年轻人的”“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
诗文至此,做好了铺垫,就顺理成章的进入了真正的主旨,龙华“这片古老的土地”是因为舐吮了年轻人的热血,才得以”经过了悠长的冬日”“经过了冰雪的季节”“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才得以”在东方的深黑的夜里”“爆开了无数的蓓蕾“。
这里提到的斑斑血迹,既明指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又暗喻芬芳满目的桃花,这些桃花和蓓蕾带来的理想结果——“江南处处是春了”,但是“春从何处来?”——“来自郊外的墓窟”,末两句其实凝结了作者深切的感悟,极具精神震撼力。
一个时代当然有一个时代的诗歌。
作为现实主义大师,拥有“太阳与火把的歌手”的美誉的艾青,他的诗歌艺术就在于立足于现实而高于社会,起于现实而终于理智,他的作品大多都篆刻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像《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火把》等等,这首《春》也不例外。
在诗中,龙华烈士的鲜血被喻为报春的桃花,比喻妥帖巧妙且震撼人心——龙华的春天,其实就是烈士的春天,其实就是龙华
的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春天,这样的春的代价是惨重的,这样的春天也是悲壮而刻骨铭心的;接着,他又用“无数的蓓蕾”暗喻烈士用鲜血培育出来的一代革命新人,用江南处处是春来明指革命事业的光明前程,指出革命事业在“经过悠长的”“无限困乏的”“冰雪的季节”之后,必将产生一种令人振奋的柳暗花明的伟大盛况。
作者字字惜春,其实是字字惜人,作者写春,其实是在写对烈士牺牲的感受,它所引发出来的感情是真挚而又强烈的,所以他说春“来自郊外的墓窟”,是墓窟里烈士的血和一个个不屈的灵魂滋润了东方的万物,哺育了神话般的春。
这里的春是一种象征,是因烈士的血、烈士的灵魂以及作者的真切感悟而存在的一种象征,春其实就是烈士血。
对于处在光明的春天中的我们读到此诗时理应明白“春”所蕴涵的深意,从而想到我们应该对烈士们或为烈士们做些什么。
此外,这首诗的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比如它的谴词造句,在诗中,每一个名词经过作者的“匠心”经营都具备了特定的含义,和当下的一些现代诗歌不同,这首诗中找不到多余累赘的形容词;在造句方面,全文多处运用了结构相似的造型,但一点也不闲罗嗦,像“经过了悠长的冬日/经过了冰雪的季节/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三个“经过”摆在一起,读起来有很好的层次感……对于这些,就不多说了。
当然,一首好诗,有作者的创作智慧,也有读者的阅读智慧,艾青老前辈早已把《春》创作完整,至于能读出什么味,读出什么感受和智慧,就全在于我们这些大大小小的读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