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运六气

合集下载

中医“五运六气”与现代时间药学关系初探

中医“五运六气”与现代时间药学关系初探

中医“五运六气”与现代时间药学关系初探自新世纪以来,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时间药学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笔者从事临床药学近30年来,愈来愈觉得中国传统医学特别是其中的“五运六气”学说与现代时间药学存在着许多衔合,鉴于此笔者翻阅了大量的参考文献,谨以此文和大家共同探讨,起到抛砖引玉之功。

一、什么是“五运六气”五运,为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的总称。

明代张三锡《医学六要·五运要略》[1]解释:“盖运者,动也,主行乎天地之间,管一年之化令也”。

六气,医和论疾,“天有阴、阳、风、雨、晦、明六气”。

《内经》云:“天之六气,日风、火、暑、湿、燥、寒”。

《类经·逆顺要上传至困而死》注:“盖天地之气,以六为节,如三阴三阳,是为六气”。

又天干所临,是为五运;地支所司,是为六气。

五运、六气,皆有主客之分;运、气相谐,是为五运六气。

造化本于五运六气宋徽宗钦制《圣济经》第五篇阐述运气与天地万物息息相关之理,指出:“论造化必本之气运者,盖天司生,覆穹然而刚健地职形,载赜然而之静;运以统岁,布化而递迁,相感相召而损益著,生生化化而品汇彰”。

因此,包括人类在内的天地万物莫不禀阴阳五行之气以生,而“五生之气,上应五星,内彻五脏”,故“岁运更治,盈虚相从”,人可得其养,亦可受其害。

医者欲知患者病之所在,虚实之所起,必须留意于运气。

《圣济经》反复强调谙悉运气的必要性,认为不知运气,“不可与语造化之全功”,“不可与议道之太常”,“曾未洞达而日能已人之疾,可乎?!”只有明此,“斯可与论至和之道”。

宋代《素问入式运气论奥》刘温舒自序云:“医书者,乃三坟之经”,“其道奥妙,不易穷研,自非刻意留心,岂达玄机?且以其间气运最为补泻之要”。

金代《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刘完素自序解释:伏羲占天望气、察形解密而造六甲历纪,神农诏明其道,尝百药而制《本草》,黄帝命岐伯及鬼臾区以“宣陈造化之理,论其疾苦,以著《内经》”,三坟“通为教之本始,为万法宗源”。

中医基础-五运六气

中医基础-五运六气
所谓“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即五行金气在天体上经于亢、氐、昴、毕四宿时,在十干则适当乙庚的方位,因而逢乙庚年,便是金气的运化主事,是为乙庚化金。故日:“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四宿之上,下临乙、庚之位,立为金运”(《运气论奥谚解》)。
所谓“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即五行水气在天体上经于张、翼、娄、胃四宿时,在十干则适当丙辛的方位,因而逢丙辛年,便是水气的运化主事,是为丙辛化水。故曰:“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四宿之上,下临丙、辛之位,立为水运”(《运气论奥谚解》)。
第一节 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运气的概念
五运六气,主要是由“五运”和“六气”两部分组成的。什么是五运呢?五运,即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运动。什么是六气呢?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的变化。因为暑和火性质相同,所以运气学说中的六气是指风、君火、相火、湿、燥、寒。五行临御五方,合应五时,就产生了寒、暑、燥、湿、风五时气候更迭的主气,反映出一年中气候寒、热、温、凉的变化。故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素问·天元纪大论》)。五气和五行,分之则二,合之则一。化气为风、寒、湿、燥、火,成形为木、火、土、金、水。形气相感,形化气,气成形,形为阴,气为阳,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故曰:“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问·天元纪大论》)。
万物厄纽未敢出
十二地支的顺序,子居首位,而分建于各月,却从寅始,这是因为“建子之月,阳气虽始于黄钟,然犹潜伏地下,未见发生之功,及其历丑转寅,三阳始备,于是和风至而万物生,萌芽动而蛰藏振,遍满寰区,无非生意,故阳虽始于子,而春必起于寅。是以寅卯辰为春,巳午未为夏,申酉戌为秋,亥子丑为冬,而各分其孟仲季焉”(《类经图翼,运气》)。

中医五运六气(基础知识)

中医五运六气(基础知识)

中医五运六气(基础知识)运气学说运气学说是《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素问》七篇大论构建了运气学说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以带有浓厚数理哲学内涵的阴阳、五行、干支甲子等为工具,通过独特的运算方法总结一定周期内气候变化规律,再从气候与疾病相关的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及发展变化,对中医临床辨证治疗常见病、流行病及传染病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运六气学说基本内容运气学说主要由“五运”和“六气”组成,是运用阴阳、五运、六气等理论,并以天干、地支作为演绎工具符号,来推测气候变化、生物生化及其与疾病流行之间的关系。

其基本内容包括干支甲子、五运、六气和运气同化等方面。

《内经》主要见于《素问》的《六节藏象论》和《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等七篇大论之中。

干支甲子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

甲子,是因天干始于甲,地支始于子,干支相合而得名。

古人用甲子来纪日纪月纪时纪年,并推算四时节气,而运气学说则是以甲子作为演绎工具,来推算运气盛衰和测知气候变化,所以中医运气学研究气运规律和发病规律,都离不开天干地支。

一、天干概念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称十天干或十干,最早是用来纪日的。

阴阳属性干支各具有不同的阴阳属性。

一般而言,天干属阳,地支属阴。

然而在天干、地支中又可再分阴阳,其划分是以奇偶数为依据的,即:天干之中,甲、丙、戊、庚、壬属阳,又称阳干。

乙、丁、己、辛、癸属阴,又称阴干;五行属性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

天干与五行的配属,是以五行之气的性质,结合五方五时生物生长收藏的规律为依据而确立的。

如甲乙属东方,东方为木位,应于春季,春气主生,万物萌发;甲乙为万物初生,破甲乙屈之象,故属木。

余可类推。

二、地支概念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称十二地支或十二支,最早是用来纪月的。

五运六气(五运六气必背口诀)

五运六气(五运六气必背口诀)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中医的五运六气是什么?您好!感谢您的关注!我们一起传播大健康理念……我们一起普及大健康知识……我们一起分享大健康产品……我们一起传递正能量……我们一起行善积德……谢谢您……什么是中医的五运六气?五运六气是客观存在的天地之阴阳。

【五运】以十天干的甲己配为土运,乙庚配为金运,丙辛配为水运,丁壬配为木运,戊癸配为火运,统称五运【六气】以十二地支的巳亥配为厥阴风木,子午配为少阴君火,寅申配为少阳相火,丑未配为太阴湿土,卯酉配为阳明燥金,辰戌配为太阳寒水,叫做六气从年干推算五运,从年支推算六气,并从运与气之间,观察其生治与承制的关系,以判断该年气候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

这就是五运六气的基本内容。

然而怎样用子甲相合的定数来推算天地阴阳变化,怎样实际操作观察天地阴阳变化呢?这有一套精密的法则。

主要是:第一,确认六气为天气,五运为地气。

天地合气,气寓形质中即是五运六气。

天气主宰地气,阴阳统帅五行。

第二,客气为天气,主气为地气。

因为主气的六步是年复一年固定不变的,犹如大地山河是稳固不变的;而客气为难以预测的气候即天气变化,所以客气为天气,主气为地气。

第三,司天为天气,在泉为地气。

在客气当中,每年的五六月为三之气,有一个值年的司天气化加临于主气少阳相火之上,方位在正南上方,主司全年的客气变化,尤其是主宰上半年的客气变化,故司天为天气。

而每年的十一月和十二月为终之气,有一个值年的在泉气化加临于主气太阳寒水之上,方位在正北下方,主宰下半年的客气变化,而且对明年的气化会有影响,故在泉为地气。

总之,六气为天气,五运为地气;客气为天气,主气为地气;司天为天气,在泉为地气。

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

六气轮转,也就是把一年分为六季,风季、热季、暑季、湿季、燥季、寒季,每年固定六步不变,称为“主气”。

此外,每年还有变动不居的六步客气与主气相加临,客气就会对主气有调节作用。

一是主客同化,二是主客相生,三是主客相克相侮。

中医五运六气基础知识详解

中医五运六气基础知识详解

中医五运六气基础知识详解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引言部分用于介绍本篇文章的主题——中医五运六气的基础知识。

五运六气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围绕五运六气的概念及其相关知识进行详细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

首先,文章将从概念入手,介绍五运和六气的基本含义。

五运指的是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分别为金、木、水、火、土五个方面,它们互相制约、相生相克,构成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

而六气则是指天地之间的能量流动,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素,它们在不同季节交替变化,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接下来,文章将深入探讨五运的概述。

具体包括五运相克、相生的关系,以及五运与人体脏腑、经络、病症的联系。

五运的运行规律不仅反映了自然界和人体的变化,还能够用于指导中医的诊断和治疗。

通过对五运的研究,可以了解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规律,进而运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然后,文章将详细介绍六气的概述。

具体包括六气的特征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不同的六气会产生不同的病理反应,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

通过了解六气的特征和规律,可以帮助人们合理调节自身的体质,预防和治疗一些与六气相关的常见病。

最后,文章将总结中医五运六气的重要性,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五运六气理论有望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中医学的发展。

通过本文的详细阐述,读者将对中医五运六气有着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和临床实践中,从而提升医疗效果,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框架,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

在本文中,为了全面介绍中医五运六气基础知识,文章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中医五运六气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引起读者的兴趣并提出问题。

时间医学地五运六气

时间医学地五运六气

时间医学的五运六气五运六气学说属于古代时间医学范畴,产生于《内经》诞生的年代。

所谓五运描述的是地表的土壤特征,而六气描述的是某个时候的气候特征。

两者结合,可完整的刻画一个生物某个时候的主要生存环境。

人秉天地之气生,也秉承了当时的气候环境,影响着人的脏腑功能的强弱盛衰。

另外,一个生物或植物,在某个环境中长大,当然也得到了这个环境的气息,被人体吸收后,则相应地进入人体的相关区域和经络,所以也可以用五运六气来描述药物的功效以及人体的归经等。

五运:金、木、水、火、土。

六气: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五运六气与时间的关系:《内经》里记载: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

《内经》还记载: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

古代某医家把《内经》里的上述两段话编成了两段歌诀,很方便记忆。

甲己化土乙庚金,丁壬化木尽成林。

丙辛具是三江水,戊癸南方火炎侵。

子午少阴君火心,丑未太阴湿土临。

寅申少阳相火位,卯酉阳明属燥金。

辰戌太阳寒水是,巳亥厥阴风木寻。

解释:甲己化土乙庚金,即甲己之年属土:甲:土太过,己:土不及乙庚之年属金:乙:金不及,庚:金太过丁壬化木尽成林。

即丁壬之年属木:丁:木不及,壬;木太过;丙辛具是三江水,即丙辛之年属水:丙:水太过,辛:水不及;戊癸南方火炎侵。

即戊癸之年属火:戊:火太过,癸:火不及其中甲(1)、丙(3)、戊(5)、庚(7)、壬(9)为阳天干,故太过,乙(2)、丁(4)、己(6)、辛(8)、癸(10)为阴天干,故不及。

天干对应五运。

在六气中,没有太过不及之分。

是以十二地支来划分。

地支对应六气。

子午:属少阴君火主气,从春分到小满,天气为湿(阴);丑未:属太阴湿土主气,从大暑到秋分,天气为湿(阴);寅申:属少阳相火主气,从小满到大暑,天气为燥(阳);卯酉:属阳明燥金主气,从秋分到小雪,天气为燥(阳);辰戌:属太阳寒水主气,从小雪到大寒,天气为燥(阳);巳亥:属厥阴风木主气,从大寒到春分,天气为湿(阴)。

五运六气详解与运用临床应用盘

五运六气详解与运用临床应用盘

五运六气是中医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体内外环境与自然界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它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对于疾病的发生和演变,五运六气理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文将对五运六气进行详细讲解,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五行与五运五行,又称五行之气,包括金、木、水、火、土,它是古代我国哲学和医学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

五行理论强调了事物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宇宙中相互影响的原理。

在中医理论中,五行理论被应用于解释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运,是指五行与时间的关系,也就是五行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

五运分别为少阳、阳明、太阳、少阴、厥阴,它们在一个周期内的变化规律可以用来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方法。

五运的变化规律与季节、气候、地理等因素有关。

在临床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五运的变化规律,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二、六气与疾病发生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它们是自然界中的六种气候变化因素。

六气与五运的变化密切相关,它们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病理状态。

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气候因素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可能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风寒外袭引起感冒、湿邪侵袭引起关节疼痛、暑气炽盛引起中暑等。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六气的变化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三、五运六气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1. 五运六气理论在临床诊断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脉象等生理指标,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阶段,并根据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来调整治疗方案。

2. 五运六气理论也为中医药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通过对五运六气的认识,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对疾病的治疗作用,为新药的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3. 五运六气理论也为预防疾病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对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的认识,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解析五运六气

《黄帝内经》解析五运六气

《黄帝内经》解析五运六气普及艾灸、刮痧、拔罐等中医传统保健方式,提供专业的养生保健知识,值得学习。

五运指:金、木、水、火、土,即五大行星对地球的影响。

六气指:三阴三阳,风、寒、暑、湿、燥、火,也可以说是一阴二阴三阴一阳二阳三阳,简称三阴三阳。

一阴又叫厥阴,属风;二阴又叫少阴,属火;三阴又叫太阴,属湿;一阳叫少阳,属火;二阳叫阳明,属燥;三阳叫太阳,属寒水。

古人用天干地支描述五运六气,甲己代表土运,乙庚代表金运,丙辛代表水运,丁壬代表木运,戊癸代表火运,十个天干中,奇数为阳,甲、丙、戊、庚、壬,代表的运气过旺,偶数为阴,乙、丁、己、辛、癸,代表运气不足。

2017年丁酉年,是木运不足的年份,《黄帝内经》记载“岁木不及,草木晚荣,肃杀而甚,刚木辟著,悉萎苍干,上应太白星。

民病中清,月去肋通,少腹痛,肠鸣溏泄,凉雨时至,上应太白星,其谷苍”。

木气不足,金来克,金代表燥金,金主寒凉,干燥。

木主肝胆,木受克制,人的肝气不足,两肋腋下容易疼痛,木克土,土主人的脾胃,土气过旺,人的脾胃消化功能就容易出问题。

丁酉年,酉代表阳明燥金,金代表金气,燥气,寒凉之气,木气不足,金气克木,《黄帝内经》中描述“上临阳明,生气失政,草木再荣,化气乃急,上应太白镇星,其主苍早。

复则炎暑流火”。

就是说在这样的年份,容易长痱子生热疮,秋天干燥,寒气来得早,容易出现虫灾,从人体来说,脾胃受邪,引起咳嗽,鼻子容易出血等。

2017年天气干燥,草木晚荣,肃杀之气来得早,春夏干旱,夏天炎热,脾胃容易受寒凉侵袭,夏秋易出现热疮,肝血不足,眼睛干涩,女子容易导致经血不足,乳腺增生等。

用五运六气分析全年基本情况,是说这一年容易生这些疾病,并非所有人都会生这些病,中医研究病因,有两个因素,一个叫气机,一个叫神机,合起来叫病机,思机就是三阴三阳的变化,气机作用于人体时,需要人的神机跟外在的气机发生作用,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这由内在的神机决定,气机在作用于人体时,因每个人的神机不同而产生不一样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五运六气·大气变暖樊正伦张晓彤2009年9月题解当我们把“中医·五运六气·大气变暖”这个题目列出来的时候,连我们自己也觉得有些别扭,但反复考虑,却没有比这个题目再贴切的了。

这是我们的认识过程,我们正是从中医而认识和证实五运六气的规律,又从这个规律引发了对大气变暖的思考。

于是,这也就成了我们论述这一问题的步骤和层次。

我们想这更便于大家的理解,尤其对于中医的界外人士,在没有兴趣关注中医时,或许因为这个题目而能耐着性子把这篇文章看完。

当我们把这篇文章写完的时候,连我们自己都觉得这三者是一个问题了,尽管看起来有点费解,有些枯燥,与我们的常识有不小的距离,但是它有一以贯之的思维方法。

这个题目还透着几分浮浅和不确定性。

原本想加上“初探”或“浅析”之类的后缀,但总觉得谦虚得有点假,不如坦荡直白来得痛快。

本来这个议题就有些跨学科的边缘性,就别让它边缘化了。

这是一个小题,也是一个大题,当大气变暖成了世界关注的大事的时候,我们该有个清醒的头脑,有点探求真理的劲头。

把小题当作大题来做,实在是有些迫不得已。

对于这个题目,我们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但实际上,仅只是个开端,只是挤开了一个小小的门缝。

要想打开这扇大门,真得靠大家用力了。

五运六气的推算准确吗?我们重视五运六气是从“非典”开始的。

通过这一特殊疾病的发生、蔓延、消失的全过程,我们领略了五运六气的神奇。

五运六气的推算竟然是惊人的与实际相符,使我们不得不叹服老祖宗的智慧,不能不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而自豪。

解不开的“非典”之迷我们只要认真回顾一下,就会看到从“非典”发生直到今天,仍然还有一连串解不开的迷:为什么“非典”三月来,五月走?来时不知是哪里来的病毒,走时又没听说谁杀死了病毒。

为什么“非典”的传变伤及的是肺,而不是心、肝、脾、肾等脏器?为什么“非典”的传染,从广州到北京?上海同样是大城市,同样有广州人前往,为什么却安然无恙?为什么往常传染病发生时,接触人最多最杂最易染病的出租车司机,在这次“非典”中却无一例感染?为什么“非典”多光顾青壮年,而通常认为免疫力较低的老年人和儿童反而染病者甚少?为什么防护严密、消毒严格,多有预防素质的医务人员染病的比例反倒大大高于没有防护的普通人?为什么第二年(2004年)从实验室里带出地道“非典”病毒的人,往返于北京外地两个来回,沿途接触不下数百人,却只传染了一个家人,再没有形成大范围的传播?解开“非典”之迷这一连串的问题,用现代医学的病毒病菌学说恐怕全都回答不了,以至于西方医学的权威专家至今没有一个人敢于问津,都在那里视而不见,装聋作哑。

真正敢于正视这些问题的恰恰是被冠以“伪科学”的中医。

依据中医清晰、完整、系统、严密的理论,我们轻而易举地给出了答案:发生“非典”的2003年是癸未年,当年的年运是水运不及,则火必旺,司天之气是太阴湿土,在泉之气是太阳寒水,三月至五月(二之气)的主客气都是少阴君火,正是湿气为主兼有寒热二气。

中医认为天人相应,湿、寒、热三气并存,正为疫病的发生提供了最根本的条件。

尽管作为传染源的病毒各式各样,尽管它不断发生人们难以料想的变异,但只要具备条件,就必然形成疫病。

《黄帝内经》说在这种气运下是“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

“非典”既然以湿、寒、热三气并存为条件,当五月下旬进入三之气,主气变为少阳相火,火旺携风,风能克湿,当湿的条件不存在了,疫情就会结束。

我们在当年四月据此作出“非典”将在五月下旬结束的判断(当时即上网公布并致信政府)。

而正是在5月20日全国“非典”发病报为零,准确得连我们都难以相信。

作为现代医学至今没有杀灭病毒的药物,发生病毒性流感后的传变并不少见,都属非典型性的,常见非典型性肾炎、心肌炎等。

中医认为这次“非典”发病的年运火旺,在二之气时,主客气少阴君火叠加,火旺克金,肺属金,发病传变必主在肺。

“非典”之春,北京气候一反常态,无风而多小雨,温暖湿润;而上海也不同于往年,是少雨而多风。

那年春天上海的风比住年都大。

有风而少湿,上海就不具备“非典”发病的条件。

正因为北京当时气候宜人,出租车几乎都是开窗行车,车行有风,恰恰是风除去了司机体内的湿热,从易感者变成了非易感者。

老人和儿童虽然免疫力不如青壮年,但他们不熬夜,不喝大酒,不过分操劳,体内很少有湿热,所以他们不是易感者。

而我们的医护人员都把自己严严实实包起来,又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再加上滥用消毒水擦地刷墙,把环境搞得湿气很重,自己制造了湿热易感的条件。

平心堂的医护人员同样奋战在救治病人的第一线,但由于坚持以中医理念预防,清热祛湿的中药加上有“天然白虎汤”之称的西瓜,即使连夜加班,也没有一人上火,故而平安无事,一例疑似也没出现。

至于第二年从实验室里跑出来的“非典”病毒携带者,尽管带的病毒是真的,却由于自然大环境已经完全改变,人们体内的小环境也随之平和,再凶恶的病毒,没有了生存、繁殖使人致病的条件,也就无处施其淫威了。

直到今天,我们没有听到“非典”病毒被消灭的喜讯,但是“非典”却离我们远去,谈虎色变的恐慌已经消于无形。

难道我们周围真的就一个“非典”病毒都没有了吗?恐怕只有傻瓜才会如此天真。

那为什么我们不再“非典”了?这就是我们不用再找答案的答案。

中医防治“非典”的真象“非典”来时,大家纷纷喝中医预防。

真正有效的,是那些清热祛湿的清轻之剂。

当时指导广东省中医院防治“非典”的邓铁涛老(著名中医,现年93岁,近日获“国医大师”称号)专门打电话来,叮嘱我们,防治此病,重在祛湿。

事实证明,只要人体内环境改变,没有了湿、寒、热三气并存的条件,人就不会染病,就可以和病毒“和平共处”。

广东省中医院接治“非典”患者五十多人,正是应用了这一理念,全部治愈,无一例死亡,无一例有后遗症。

平心堂当时也是依此理论,熬配中药两万多人份,凡服用此汤药者,包括已被宣布隔离的北方交大、电影学院等,均未出现一例疑似。

因缘相合则为果,在“非典”流行之际,“非典”病毒是“因”,致病患病为“果”,由大自然而影响的人体内的湿、寒、热则是“缘”。

中医防治疫病,正是从“缘”入手,即从条件入手,切断了由“因”到“果”的通道。

不管病毒是什么类型,也不管病毒如何变异,中医不是用杀灭病毒的“对抗”方法,而是以调整体内平衡的“调和”之法,达到了防治疾病,保障健康的目的。

这就是中医常引用《黄帝内经》说的“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我们在夏天经常用来治疗腹泻的藿香正气水,在实验中却是大肠杆菌的良好培养基,说明此药没有杀菌的功效,它的作用正是从“缘”入手,从条件入手,改变了人体内湿热的环境,抑制了大肠杆菌的生长。

不仅是“非典”我们用了这么多的笔墨回顾“非典”,目的只在于证实五运六气的科学性。

《黄帝内经》说:“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民气可调”,中医顺应此规律,使防治有效,反过来也证实了这一规律。

有道是事实胜于雄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说,还应加上“时间”,实践和时间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可能这个命题,更接近于真理。

能证实五运六气的科学性的不仅是“非典”,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来:比如在此之前,1956年(丙申年)全国爆发乙型脑炎,老中医蒲辅周根据当年年运属火运太过,是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的岁气特点,拟出重用性味辛寒的石膏,以解肌清热为主的处方,在全国推广使用,疫情很快得到控制,死亡率下降,后遗症减少。

1958年(戊戌年)全国再度发生乙脑流行,大家再度使用蒲老当年的处方却收效甚微,请教蒲老,他指出1956年年运以火为主,1958年却是年运属土以湿为主,是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属寒湿岁气,必须重用性味苦燥的苍术,重在散寒燥湿,蒲老据此调整处方后,再次取得了神奇的疗效,显示了中医的威力。

再比如今年的“甲流”,今年是己丑年,属土气平年,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以湿寒为主,猪为寒畜,所以寄主为猪。

发病时正值春天二之气,少阴君火当令,在寒湿之上又加上风火,由此我们判断“甲流”爆发的条件是寒湿风热四气,以寒为主。

西方的研究结果也证实,“甲流”病毒含有猪流感(寒,猪为水畜)、人流感(湿,人属土性)、禽流感(热,禽为火性)的成分,其广泛流行正是风的表现。

寒湿风热四气使“甲流”在各个季节都能流行,因以寒为主,故只是在春季和秋冬之季天气较冷时发病较多,但因为四气自身互相佐制,使得这一流感不象“非典”那么凶险,致死率不那么高,很接近于普通的流感,也很容易转化为普通的流感。

我们推荐服用“防风通圣丸”,此药兼有驱风、散寒、解热、祛湿的功效,其有效性已经在今年的防治实践中得到了证明。

我们预测H1N1型甲流应该在2010年1月下旬消失,因为从大寒起进入下一个年运,属金运平年,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不再是以寒湿为主的岁气(详见附件1《庚寅年[2010年]气候特点和养生提示》)。

再度验证五运六气从“非典”开始,我们以《黄帝内经》所述的五运六气年年推算,月月对照。

越对照,越感到五运六气不仅可信,而且有理;不仅有理,而且可用,可大用。

大家记忆犹新的2007年冬,从11月下旬小雪到2008年1月中旬大寒之前(即丁亥年的终之气),《黄帝内经》是这样说的“终之气……阳乃大化,蛰虫出见(通“现”),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厉”。

实际情况正是如此,除了流感病人见多,人们惬意于暖冬的舒适,陶醉于股市的飙升,却忽视了《黄帝内经》的提醒。

老天爷一点也不讲情面,从春节前的大寒起,气温骤降,南方大雪加冻雨,成为数十年(应该是30年或60年一见)罕见的大灾。

这时我们才想起翻开《黄帝内经》,对戊子年的初之气(即2008年1月20日大寒至3月20日春分前)是这样描述的:“初之气,地气迁,燥将去,寒乃始,蛰复藏,水乃冰,霜复降,风乃至,阳气郁……”。

又言中了。

五运六气是什么五运是指按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推算的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年运变化,简单来说,甲乙属木主风,丙丁属火主热,戊己属土主湿,庚辛属金主燥,壬癸属水主寒。

其间会有太过或不及,也会有平气之年。

年运与岁气的推算互相关联,密不可分。

六气是指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推算的岁气,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六气,即四个节气为一气。

从大寒算起,大寒至春分前为初之气,春分到小满前为二之气,小满至大暑前为三之气,大暑至秋分前为四之气,秋分至小雪前为五之气,小雪至大寒前为终之气。

依据每年气候常规,每一气的主气都是守常的,初之气的主气是厥阴风木,二之气的主气是少阴君火,三之气的主气是少阳相火,四之气的主气是太阴湿土,五之气的主气是阳明燥金,终之气的主气是太阳寒水。

六气的主气年年如此。

厥阴风木的概念是阴尽阳生,所以定为一年之始。

这时的气候特点是地气返暖,万物萌动,“木”表示生发,“风”除了显示多风,还表示多变化而不稳定,称为“善行而数(shùo)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