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素材-【记叙文】让分段、概括段意简单起来-人教(部编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素材-【记叙文】逢考必出的“分析人物形象”-人教(部编版)

【记叙文】逢考必出的“分析人物形象”折翅的天使尼克:人生永远不设限尼克语录:上帝在我生命中有个计划,通过我的故事给予他人希望。
唤醒智慧逢考必出的人物形象常见的题型有:1.你认为这个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2.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发现方法一:分析对人物的描写分析对人物的描写一、外貌描写二、动作描写三、心理描写四、语言描写一、有抓住外貌分析人物形象五官容貌身材形态衣着打扮举止风度五官容貌:如灰太狼身材体型:如懒羊羊衣着打扮:如美羊羊举止风度:如喜羊羊读名著1.两弯似蹙(cù)非蹙罥(juàn)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yè)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________。
读名著2.身长九尺,髯(rǎn)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________二、抓住动作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三、抓住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读名著:王熙凤出场“天下真有这般标致的人物,我今儿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孙女,愿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的一时不忘。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这段语言既夸赞了黛玉,又讨好了贾母,就连迎、探、惜三姐妹也心里美滋滋的,一个乖巧善变八面玲珑的王熙凤顿时活跃在我们面前。
这就是语言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四、抓住心理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的“单骑救主”,小说作者是这样来描写赵云的心理的:赵云自四更时分,与曹军厮杀,往来冲突,杀至明天,寻不见玄德,又失了玄德老小,云自思曰:“主人将甘、糜二夫人与小主人阿斗托付在我身上;今日军中失散,有何面目去见主人?不如去决一死战,好歹要寻主母与小主人下落!”发现方法二:分析人物所做的事情分析人物所做的事情发现方法三: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单这一句话:“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就足以展现孔乙己的悲剧性格。
六年级上册语文素材专项训练——记叙文阅读(概括文章内容)

一、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指文章的主要情节。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二、文章的记叙顺序1.按时间先后顺序写人、写事、写景时,常见的是时间顺序(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常用于写游记、参观记和活动。
(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的顺序(顺叙)即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4.按不同方面内容的顺序常用于写带有说明性的文章和状物的文章。
5.按逻辑关系(1)总——分——总(2)总——分(3)分——总三、解题方法1.要素归纳法(1)写人记事类的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
(2)写景状物类的记叙文要抓住写的是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的(从几个方面写了它的特点)?2.题目拓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段意合并法在认真阅读文章后,给文章分段,概括出每段的段落大意,再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4.取主舍次法阅读文章时,我们要分清主次抓主要内容。
要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什么。
5.摘录句段法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注意对理解文章内容有帮助的关键词;同时更要注意文章一些特殊句子,如文章中的总起句、过渡句、重点段落等。
阅读理解,完成第(1)—(4)题。
独享“体罚”的秘密弗洛斯特女士是全镇男女老少心中的严师。
我不知道她是如何走进大家心里的。
至于我,那是因为一次难忘的体罚——挨板子。
那是一次数学考试。
考试前,弗洛斯特女士照例从墙上把那块著名的松木板子取下来,比划着对我们说:“我们的教育以诚实为宗旨。
我决不允许任何人在这里自欺欺人,虚度时日。
这既浪费你们的时间,也消磨我的时间,下面就开始考试。
”说着,她就在那张宽大的橡木办公桌后坐了下来,拿起一本书,径自翻了起来。
我勉强做了一半,就被卡住了,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
2023-2024年小升初六年级语文考点试题汇编记叙文 专题05 概括内容主旨(部编版)

专题05概括内容主旨板块一:考点题型技巧总结考点解读:《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通读课文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故事情节是记叙文的骨架,是记叙文中用以表现主题和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事件。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偏重于对信息提取、整合进而概括的能力的考查常见的考试题型:题型一: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整体概括)题型二:根据文章内容,结合示例将情节补充完整。
(局部概括)题型三:作者想起了哪些与“××”有关的事情,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
(整体概括)题型四:本文着力叙写了三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另外两件。
(局部概括)题型五:阅读全文,概括“××”的特征。
(整体概括)技巧点拨:板块二:课内阅读针对性练习1.课内阅读。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技巧一:扩展标题,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叫“标题追溯法”。
标题是“人物”的,补充事件;是“事件”的,补充人物及相关情节;是“中心”的,围绕六要素展开。
技巧二:归纳要素,找出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并合理组织;用“何人十在什么情况下十做何事十结果如何”的句式组合。
技巧三:合并段意,将每段的段意进行合并;找到关键语句,提取主要信息并重组即可。
重点提示: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
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技巧四:摘录句段,摘录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点题句、中心句、议论抒情句等进行概括;技巧五:取主舍次,抓重点段落、主要事件进行概括。
(统编版)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技巧及解答1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精华版)11.标题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2.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3.句子分析:(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5.某段起什么作用:(1)开头,作用:A、引起下文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C、照应文章标题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2)此段在文中,作用: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3)结尾,作用:A、总结全文B、揭示文章主旨C、照应前文D、照应题目E、引人深思6.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作用: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2)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作用:烘托一中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7.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8.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9.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也、最后、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概括段意要点

概括段意要点一、什么是自然段自然段(小节)是在行文中按表达层次自然划分出来的一个个在形式上独立的句群。
它一般由若干句话组成,有时也由一句话组成。
对自然段的理解是理解整篇文章的基础,对提高阅读能力有很大关系。
二、怎样读懂自然段(一)读懂自然段的基本步骤从文章整体入手,把自然段放在全文中去理解,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想,着眼于全篇,立足本段。
具体步骤:1、细读每一句,边读边想。
2、综合全段内容,理解主要意思。
3、统观全文。
(二)段式关系与层次划分了解段式关系和划分层次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手段,划分层次必须建立在掌握段式关系的基础上,只要掌握几种主要段式的特点,就可以判断属于哪种类型的段,进而顺利分层。
1、顺承关系特征:整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有的还有较明显的时间或空间标志。
划分层次时,先要理解并概括出每句话的意思,然后把意思相近的句子合并为一层。
2、并列关系特征:在一段话中,围绕一个意思,写了几个材料,各材料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只是一一排列出来。
划分层次时,将并列的几个材料、几个事物、几个方面分开,各为一层。
3、总分关系(总叙关系或先概括后具体)特征:有总述和分述构成,包括“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
先用一个概括性的句子写出全段主要内容,然后围绕这个句子从几个不同方面加以叙述或说明。
划分层次时,将“总”与“分”分开,各为一层。
总叙关系的特征是:先用一个概括性的句子写出全段主要内容,然后用具体事例进行具体描述。
与总分关系不同的是:后面的内容没有明显分出几个不同方面。
划分层次与总分关系相同。
4、因果关系特征:段内一部分写“因”,一部分写“果”,有时先因后果,有时先果后因。
划分层次时,将“因”与“果”分开,各为一层。
5、转折关系特征:在一个自然段中,前后内容或意义是相互对立或相反的,一般用转折词连接。
划分层次时,转折前后各为一层。
(三)概括层意、段意层意是自然段中每一层的意思。
只有准确概括层意,才能掌握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期中复习记叙文阅读练习(二)-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期中复习记叙文阅读练习(二)-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班级姓名成绩【例题解析】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牵手①女儿很小的时候,带她出门,总是伸一根食指让她紧紧牵住。
那时的女儿多小啊,脑袋刚刚齐到我的大腿,走路深一脚浅一脚趔趔趄趄,小小的胖手攥住我的食指,不要命地抓着,那真是甩也甩不脱,割也割不掉。
不知道那只小手哪来那么大的劲道,我的一根食指对她来说还是庞然大物呢。
②稍大的时候领她上街,牵手已经不够了,牵手之后还要用她的胳膊勾住我的小臂,结结实实的,一步不落,仿佛生怕稍不留意我就会从她的身旁逃之天天。
我觉得小臂被她勾拉得像要脱臼,甩动不灵也妨碍走路。
我会冷不防地用劲,从她胳膊里怀抱里抽出自己的手。
她“嗷”地一声扑上来,仍然是不屈不挠地抓住,而且比刚才更加用劲。
后来我就怕带她上街,或者喝令她去牵爸爸的手。
她牵爸爸的手也是一样全心全意,她爸爸让她牵着也会一脸陶醉和幸福。
③女儿现在已经十三四岁了。
十三四岁的女儿人高马大,我们俩并排走路,我不穿高跟鞋比她矮一个头尖。
人高马大的女儿出门依旧牵着我的手,但不是攥住我一根食指了,是把我的食指中指无名小指捏成一排,而后囊括进她的掌心。
我说不行,你太大了,你看街上有没有这么大的女孩子还牵妈妈手的?她“嗯”一声说,我想牵。
我试图甩脱她,一次两次,三次四次,但她固执地不让我的手滑开。
她的手劲多大啊!我的指骨在她掌心里酥麻酥麻,只要她再加一把劲我就会叫唤出声。
可我内心也喜欢这种指骨酥麻的感觉。
④我真不知道女儿牵我的手要牵到什么时候,今生今世我们的手还会不会分开。
我嘴里说着:不要,不要。
我心里默念着:牵吧,牵吧。
我的孩子!妈妈牵女儿的手天经地义;女儿牵妈妈的手地久天长。
女儿把她的手交到我手里,她就把她的一切都交给我了:在她满十八岁之前,她无忧无虑,因为忧虑有妈妈担着,荆棘由妈妈去砍,给她一把毒药她会不眨眼地当糖吞下,领她走上悬崖她会一步不落紧紧跟着。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期中复习——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及 找中心句及概括文章主旨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需要尽量做到精炼。
文章主要内容= 人物+ 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牢记五种方法:
“四要素”法
“段落大意”合并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问题”概括法
句子“摘录”法
题目“扩充”法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最美的天籁
原题:文章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精析]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有许多,最快捷的方式是利用四要素串联 法,即“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经过怎么样,结果如何”。本文的主人公是“他” 和“父母”,事件是他失明后发现雨声能缓解自己的痛苦,于是父母想办法为 他制造了雨声。结果是等他恢复了视力后才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体会到浓浓的 亲情。将上述信息进行了归纳整合,便可概括出故事的情节。
找中心句及概括文章主旨
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主旨)
4. 从抒情、议论句入手:文中有些关键词句是主旨的暗示或揭示, 譬如表明情感态度的词句、评价人物言行的词句等,都可以直接借用来 归纳情感主旨。记叙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主要起点明中心、揭示哲理 或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等作用。
另外:写景的文章一般是表达作者对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状物 的文章一般是表达对某物的喜爱之情。
[参考答案]他失明了,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唯独喜欢下雨声,于是父母设计 了各种各样的雨声。他复明后,最终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找中心句及概括文章主旨
找中心句及概括文章主旨
找中心句及概括文章主旨
怎么找文章的中心句
1. 从开头或结尾中找; 2. 从文中作者的议论和抒情部分去找; 3. 从文章所写的人物语言中找; 4. 从文章中重复出现的语句中找; 5. 从文章中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或过渡段去找。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9(附答案)

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他要感谢那只手》感恩节的前夕,美国芝加哥的一家报纸编辑部向一位小学女教师约稿,希望得到一些家境贫寒的孩子画的图画,图画的内容是:他想感谢的东西。
孩子们高兴地在白纸上描画起来。
女教师猜想这些贫民区的孩子们想要感谢的东西是很少的,可能大多数孩子会画上餐桌上的火鸡或冰淇淋等。
当小道格拉斯交上他的画时,她吃了一惊,他画的是一只手。
是谁的手?这个抽象的表现使她迷惑不解。
孩子们也纷纷猜测。
一个说:“这准是上帝的手。
”另一个说:“是农夫的手,因为农夫喂了火鸡。
”女教师走到小道格拉斯一个皮肤棕黑色又瘦又小头发卷曲的孩子桌前弯腰低头问他能告诉我你画的是谁的手吗这是你的手老师孩子小声答道她回想起来了,在放学后,她常常拉着他粘乎乎的小手,送这个孩子走一段。
他家很穷,父亲常喝酒,母亲体弱多病,没有工作,小道格拉斯破旧的衣服总是脏兮兮的。
当然,她也常拉别的孩子的手。
可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他要感谢这只手。
我们每个人都有要感谢的,其中()有物质上的给予,()还有精神上的支持,诸如得到了自信和机会。
对很多给予者来说,也许,这种给予是微不足道的,可它的作用却难以估计。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尽自己的所能,给予别人。
1.给第四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给短文分段,用“ //在”原文中标出,并写出第二段段意。
4.为什么“可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5、这篇充满人情味的散文表达了一个极为明确的观点,这就是6、假如给你一个同样的主题——我想感谢的东西,请你画一画,你会画什么?为什么?答案:1.给第四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
、:“?”“,。
”。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给短文分段,用“ //在”原文中标出,并写出第二段段意。
第二段:写了小道格拉斯画的是手及画手的原因。
4.为什么“可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答:因为这只手帮助过他,对他来说有非凡的意义,他感谢这只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让分段、概括段意简单起来让分段简单起来分段分段是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作文思路的表达程序,循着作者的思路一部分一部分地深入理解文章的一个重要阅读思维过程。
我们将一篇文章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大树的整体就是这篇完整的文章,而每一层枝干就是段。
我们一般所说的分段,步骤很简单。
先认真地读课文,搞清楚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内容,找出每个自然段落之间的关系;再看哪些自然段的内容比较接近,可以合并在一起,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分段,最后,看看划好的段落内容是否连贯、统一。
另外,千万不能把不同内容的自然段划分在一起,也不能把同一内容的自然段分开。
听故事,学语文纪晓岚巧改《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方法一: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方法二:按事物的几方面分段方法三:按照总分结构分段总分总·总分·分总方法四:按照标志词句分段⑴时间转换《我的战友邱少云》:“天还没有亮”“中午的时候”“黄昏的时候”⑵空间转换《记金华的双龙洞》:“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这就是外洞”“内洞一团漆黑”⑶过度句段学以致用狗是怎么被拖下水的?狼对农家的猪、羊、鸡、鸭已经盯上好久了。
但是保护猪、羊的是狗,老是瞪着眼睛看守在门外,又有什么法子呢?于是,不得不向狐狸求救,并且保证,只要狐狸设法帮助它把农家的猪、羊、鸡、鸭弄到手,情愿平分。
狐狸满口答应了,因为它也乐意吃肉啊!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人们正在酣睡,狗在农舍周围巡逻,狐狸鬼鬼祟祟地叼着块肉骨头穿过篱笆,悄悄地走近狗的身旁来,狗嗅到一股臊气,警惕地竖起耳朵,刚想要扑向前去,这时,狐狸早已吐下骨头,压低嗓子,娇滴滴地说:“狗大哥!请不要声张,是我,我是最崇拜你的。
你的勇敢、勤劳的事迹,被人们编成诗歌到处传颂;你的名字,简直是一面光辉的旗帜。
遗憾的是,我们过去各处一方,无缘见面。
今天路过这里,特地登门拜访。
这根肉骨头就算是微薄的见面礼物吧!要是蒙你不弃,我衷心的愿意跟你交个朋友——有了你这样一个英雄朋友,就是狮子见了我也会肃然起敬的啊!”狗听了狐狸的这番话,打心眼里高兴,几乎有点飘飘然了。
何况喷香的肉骨头正使它垂涎欲滴呢!它完全忘了自己是干什么的了。
对狐狸客气了两句之后,便贪婪地叼起骨头嚼起来。
这时,狐狸低声说:“好朋友,你这样咯吱咯吱地嚼,要是让你主人听见可糟了!走,咱俩到小树林去,那里我还有许多骨头呢。
”当狐狸和狗正在附近的小树林里有说有笑、大嚼大吃的时候,狼已经钻进羊群,把一头肥羊拖走了。
第二天晚上,狐狸就向狗威胁地说:“蠢东西!你懂吗?从此以后,你必须允许我和狼随时从农舍拖走任何猪、羊、鸡、鸭,同时,你还要替我们警戒,否则,我们就会把你的事向主人告发。
瞧着吧,人们不会饶了你的!可是,只要你答应我们的要求,那么,我们有了吃的,也不会忘了你的啊!”狗终于被狼和狐狸乖乖地拖下水去了,可是,不久,它们的秘密勾当就被人们发现了,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如何分成四段文章大意狼对农家的猪、羊、鸡、鸭已经盯上好久了……狐狸满口答应了,因为它也乐意吃肉啊!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人们正在酣睡,狗在农舍周围巡逻……狗听了狐狸的这番话,打心眼里高兴,几乎有点飘飘然了……经过和结果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人们正在酣睡……当狐狸和狗正在附近的小树林里有说有笑、大嚼大吃的时候,狼已经钻进羊群,把一头肥羊拖走了。
第二天晚上,狐狸就向狗威胁地说……狗终于被狼和狐狸乖乖地拖下水去了,可是,不久,它们的秘密勾当就被人们发现了,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让概括段意简单起来概括自然段大意方法一:摘句法总分过渡因果练习如《李时珍》的第三段,起因:李时珍准备编写一本药书。
经过:李时珍为编药书而积极准备。
结果:李时珍编写成了《本草纲目》。
故第三段段意为结果——李时珍编写成了《本草纲目》。
概括自然段大意方法二:串联法(层义·关键词)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方法三:取主法概括意义段大意方法一:摘句法方法二:归并法方法三:取主法《中国少年报》发表了十一位小朋友写的保护益鸟的倡议书。
这个倡议很好。
他们从小关心国家的利益, 真不愧是我们国家的小主人。
以下三个段意,哪个最准确?1.提出保护益鸟的十一位小朋友, 真不愧是国家的小主人。
2.十一位小朋友提出保护益鸟的倡议书很好,说明他们从小就关心国家的利益, 不愧是国家的小主人。
3.保护益鸟的倡议很好。
鸟的羽毛颜色艳丽, 体态活泼多姿, 在树林间飞舞, 在高空中鸣叫, 使我们周围的环境优美多彩, 生机勃勃。
鸟的绝大多数种类是消灭害虫、害鼠的能手, 是树木的“医生”, 农民的“助手”。
在科学研究中鸟有很多用处。
如: 人们根据鸟的飞行原理发明了飞机;鸟还可以为研究空气污染等提供可贵的资料。
以下三个段意,那个最简洁?1.鸟对环境、农业、林业和科研等四方面都有用处。
2.鸟对人类很多方面都有用处。
3.鸟对人类的用处很多。
希望全国广大的小朋友都能积极响应这个倡议, 用社会主义主人翁的态度, 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贡献力量。
如何概括段意呢?把三段的段意放在一起看看①保护益鸟的倡议很好。
②鸟对人类有很多用处③小朋友们应积极响应保护益鸟的倡议这三个段意不仅突出了短文的中心内容,而且把各段内容之间的紧密联系,清楚、明确地表达出来了。
1.在语段中找到三个表地点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这几段划分段落,在语段上用“//”划出,并写出段落大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周恩来生于1898年3月5日。
那时正是清朝末年,中国已经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之下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贫弱不振,强烈地刺激这位少年的心。
②他12岁的时候,离开南方的家乡,来到东北的伯父身边。
一出沈阳火车站,来接他的伯父就告诉他,沈阳那些地方是外国人的租界,不要随便到那里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了麻烦没处说理。
③周恩来不明白这是什么道理,便问:“这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④伯父回答说:“中华不振啊!”⑤“中华不振”,12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懂得这四个字的含义。
但是,他听说过,外国列强把中国当作一块肥肉,大家都要抢着吃。
⑥到沈阳后,他曾去看过东郊魏家楼一带日俄战争遗迹。
一位同学的祖父悲愤地向他讲述了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受到的灾难。
两个帝国主义国家打战,战场竟是中国的土地,倒在血泊里的竟是中国的人民。
这是何等的奇耻大辱!⑦在沈阳租界,周恩来看见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人后扬长而去。
中国的警官不但不敢扣留凶手,反而训斥死者的家属妨碍交通,受到群众质问之后,警官说:“这是治外法权,有什么办法!”⑧一桩桩的事实,是周恩来越来越感觉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
所以,当魏家楼那位同学的祖父出了上联“——————”,要他出下联的时候,他立刻就写出了“誓当中华之主人”。
分段①周恩来生于1898年3月5日。
那时正是清朝末年,中国已经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之下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贫弱不振,强烈地刺激这位少年的心。
⑦在沈阳租界,周恩来看见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人后扬长而去。
中国的警官不但不敢扣留凶手,反而训斥死者的家属妨碍交通,受到群众质问之后,警官说:“这是治外法权,有什么办法!”⑧一桩桩的事实,是周恩来越来越感觉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
所以,当魏家楼那位同学的祖父出了上联“——————”,要他出下联的时候,他立刻就写出了“誓当中华之主人”。
学会概括段意①周恩来生于1898年3月5日。
那时正是清朝末年,中国已经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之下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贫弱不振,强烈地刺激这位少年的心。
2—7自然段⑧一桩桩的事实,是周恩来越来越感觉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
所以,当魏家楼那位同学的祖父出了上联“——————”,要他出下联的时候,他立刻就写出了“誓当中华之主人”。
3.文中哪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伟大的志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加点的两个“这”分别指代什么?周恩来不明白这是什么道理便问:“这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第一个“这”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个“这”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他12岁的时候,离开南方的家乡,来到东北的伯父身边。
一出沈阳火车站,来接他的伯父就告诉他,沈阳那些地方是外国人的租界,不要随便到那里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了麻烦没处说理。
③周恩来不明白这是什么道理,便问:“这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②他12岁的时候,离开南方的家乡,来到东北的伯父身边。
一出沈阳火车站,来接他的伯父就告诉他,沈阳那些地方是外国人的租界,不要随便到那里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了麻烦没处说理。
③周恩来不明白这是什么道理,便问:“这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分段方法概括自然段大意方法一:摘句法总分过渡因果方法二:串联法(层义·关键词)方法三:取主法(中心)概括意义段大意方法一:摘句法方法二:归并法方法三:取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