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成因及特点分析教学文案
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与演化

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与演化喀斯特地貌是一种以岩溶为基础的地貌类型,其形成和演化过程深受水、地质构造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和演化,以及其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地质演化中,地壳的运动和变形不断地改变地下水的路径和流动速度,从而影响岩溶的形成。
例如,断层和裂隙的存在使得地下水易于渗透到岩石中,并加速岩石溶解的速度。
此外,构造抬升还会形成流域和山地之间的陡坎和梯田状地形,促进了溶洞和喀斯特塌陷的形成。
二、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喀斯特地区通常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的循环活动在地貌演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当水渗透到含碳酸盐的岩石中,通过溶解作用,岩溶现象发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通过裂隙和溶洞形成了复杂的地下水系统,加速了岩溶地貌的发展。
三、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喀斯特地貌演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喀斯特地区的气候通常以高温多雨为特点。
长期的降雨和高湿度使得喀斯特地区的水循环活跃,岩溶过程更加迅速。
同时,高温和强烈的太阳辐射也加速了碳酸盐的溶解速度,促进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四、喀斯特地貌的演化喀斯特地貌的演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常经历了多个阶段。
首先是岩溶过程的起始阶段,这个阶段以溶蚀和侵蚀为主,地下水通过溶解岩石表面形成溶洞、地下河和地下溶蚀的通道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溶洞不断扩大,地表出现塌陷洼地和喀斯特塔、钟乳洞等独特的地貌形态。
接下来是下陷阶段,随着溶洞的不断扩大和地下水的冲击作用,地表形成了大量的塌陷洞和盲管,地势复杂多变。
再往后是沉降阶段,过剩的地下水渗透到地表,形成了丰富的水源,同时也促进了物质的沉积和沉淀。
最后,是地貌稳定阶段,地下水系统逐渐平衡,地表形成稳定的生态环境。
此时,喀斯特地貌呈现出壮丽的山峦、峡谷、溶洞和湖泊等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和研究者。
五、影响与保护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演化对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喀斯特地貌教案

喀斯特地貌教案
【教案】
目标: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特征及分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
一、导入
教师出示一幅喀斯特地貌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特征和景象。
二、理论讲解
1. 什么是喀斯特地貌?
分析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到喀斯特地貌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
简要介绍溶蚀作用的概念及其作用过程。
2.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
讲解地表水的成因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引导学生理解地表水
的溶蚀作用、沉积作用和侵蚀作用。
3. 喀斯特地貌的特征
提醒学生注意喀斯特地貌特有的地貌特征,如石灰岩裂隙、
溶洞、天坑等。
4. 喀斯特地貌的分布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分布规律,并解释其
原因。
三、实地考察
安排学生实地考察喀斯特地貌,了解现实中的地貌特征、成因及分布情况。
四、综合讨论
收集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察结果和体会,进行综合讨论。
引导学生总结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理,并对喀斯特地貌的意义进行思考。
五、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课的主要内容,总结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特征及分布规律。
六、拓展练习
出示一段文字描述,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其是否为喀斯特地貌。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探索喀斯特地貌相关的知识。
七、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个喀斯特地貌,完成一篇简单的介绍文章。
八、课堂反思
总结本节课的亮点和不足,并对下节课进行展望。
注:本教案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喀斯特地貌的常见类型教案

喀斯特地貌的常见类型教案一、引言。
喀斯特地貌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地貌类型,其特点是地表上裂隙和孔洞发育,地下有洞穴、地下河和地下溶蚀空间。
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和西南地区,是中国地貌中的一大特色。
本文将介绍喀斯特地貌的常见类型,以便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一特殊地貌。
二、常见类型。
1. 喀斯特洞穴。
喀斯特洞穴是喀斯特地貌中最为典型的地貌类型之一。
它是由地下水在石灰岩地层中溶蚀形成的,通常有丰富的钟乳石、石笋、石幔等溶岩构造。
喀斯特洞穴一般分为干式洞穴和湿式洞穴两种类型,其中湿式洞穴常常形成地下河流,给人以神秘而壮观的感觉。
2. 喀斯特天坑。
喀斯特天坑是由于地下水溶蚀导致地表下陷形成的凹陷地形。
它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有陡峭的边缘,底部多为深邃的洞穴或地下河流。
喀斯特天坑常常被人们称为地质奇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3. 喀斯特盆地。
喀斯特盆地是由于地下水溶蚀形成的一种凹陷地形,通常呈现出平坦开阔的地形特征。
喀斯特盆地地表多为平坦的石灰岩,地下则有丰富的溶洞和地下河流。
喀斯特盆地在地貌上呈现出独特的风景,是旅游观光的热门地点之一。
4. 喀斯特丘陵。
喀斯特丘陵是由于地表石灰岩溶蚀形成的一种起伏不平的地形。
它通常呈现出连绵的山丘和陡峭的悬崖,地表裂隙和孔洞发育,常常形成壮观的溶洞群。
喀斯特丘陵地貌在中国南方地区尤为常见,是一处独特的自然景观。
5. 喀斯特峰林。
喀斯特峰林是由于地表石灰岩溶蚀形成的一种嶙峋多变的地形。
它通常呈现出陡峭的山峰和峡谷,地表裂隙和孔洞发育,常常形成壮观的溶洞群。
喀斯特峰林地貌在中国西南地区尤为常见,是一处独特的自然景观。
三、教学目标。
1. 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和特点;2. 掌握喀斯特地貌的常见类型及其地貌特征;3. 了解喀斯特地貌对当地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4. 培养学生对喀斯特地貌的保护意识和环保意识。
四、教学内容。
1.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和特点;2. 喀斯特地貌的常见类型及其地貌特征;3. 喀斯特地貌对当地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4. 喀斯特地貌的保护意识和环保意识。
4.1.1《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是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中的4.1.1《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旨在让学生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喀斯特地貌作为独特的自然景观,具有丰富的地理、生态和文化价值。此节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拓宽知识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通过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支持,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引入:以桂林山水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喀斯特地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提问、分享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4.教学策略的人性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支持,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5.教学反思与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评价能力,使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提出问题:“为什么桂林会有如此美丽的山水?它是由什么原因形成的?”以此引发学生对喀斯特地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形成原因、特点及在我国的分布情况。通过PPT、视频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喀斯特地貌教案

喀斯特地貌教案一、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指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是以溶蚀作用为主要形成因素的地貌。
溶蚀作用是指地表水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形成碳酸,与岩石中的石灰石反应,产生可溶性的碳酸盐,进而溶解岩石中的石灰石,形成溶洞。
喀斯特地貌的特点是岩溶强烈、地表缺水、溶洞发育、地下河系统发达等。
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2.1 岩溶前期在岩溶发育的地区,先存在一些隐约的岩溶地貌。
这些地貌是岩溶活动的初期表现,如岩溶塌陷洞穴、地下河段、地表裂缝和小溶洞等。
2.2 岩溶发育期在进行漫长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一些洞穴通过大量的地下水侵蚀、侵蚀作用,形成了大面积的岩溶地貌,如溶洞、溶洞群、孤立塔、天坑等。
2.3 岩溶老化期石灰岩的岩溶发育并不是永久的,它有一个生命周期。
经过漫长时间的溶蚀作用,地表岩石会变薄,溶孔会变大,溶洞会加大,最终形成山间或台地上露天的溶洞地貌。
三、喀斯特地貌的地貌特征喀斯特地貌以以下几个地貌特征为主:3.1 地表缺水由于岩溶作用,岩层中的裂缝、缝隙形成大量的地下水系统,导致地表水源的缺乏。
在喀斯特地区,形成了许多干流断流的河流和干枯的湖泊。
3.2 溶洞发育喀斯特地区的岩石主要是石灰岩,溶洞是岩溶作用的主要产物。
这些溶洞形态各异,有的洞穴经过长时间的地下水腐蚀,形成了壮丽的地下景观,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3.3 地下河系统发达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系统十分发达,形成了庞大的地下河网络。
这些地下河流经镶嵌在岩层中的溶洞和裂隙,形成了迷人的地下河景观。
3.4 岩溶峰林、岩溶塔岩溶塔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之一。
它们是由石灰岩溶蚀而成的独立的石塔,形态各异,如钟乳石、石笋等。
岩溶峰林是由多个岩溶塔组成的连片景观,层层叠叠,构成了壮观的山地景色。
四、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尤以我国喀斯特地貌最为发达。
我国的典型喀斯特地貌有广西桂林、云南石林、贵州黔西南等地。
喀斯特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形成条件分析

喀斯特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形成条件分析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亲爱的小伙伴们,你们知道喀斯特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喀斯特地貌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喀斯特地貌岩石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
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溶洞。
喀斯特景观。
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
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岩石透水性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
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
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流水作用1.流水的溶蚀作用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
(第一步:形成碳酸和碳酸根离子第二步:与CaCO3反应生成,从而使CaCO3溶解这几步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
2.流水的流动作用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
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
地质景观论文喀斯特地貌地理分析

喀斯特地貌地理分析摘要:喀斯特地貌作为地理景观中的一种,分布广泛,类型之多,为世界罕见。
对喀斯特地貌的分析有利于我们增加地理知识,了解世界文化。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成因、开发利用正文:一、起源和成因(一)起源“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
“喀斯特”一词即为岩溶地貌的代称。
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游记》记述最为详尽。
(二)成因喀斯特地形的形成通常是温带气候地区pH值较低的酸性雨和石灰岩层所造成的。
随着地表下的岩石不断与水反应,将不溶的碳酸盐在与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不断生成可溶但不稳定的碳酸氢盐,在排水较好的地下岩层就能形成一个大的溶洞。
溶洞中的水在流动时,其溶解的碳酸氢盐就可能分解,再度形成不溶的碳酸盐沉降在地面。
溶洞中从高处落下这样的水滴就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碳酸盐沉降在溶洞顶部,而另一部分则会在地面沉降。
上部的碳酸盐沉降往往形成一个倒锥形的钟乳石,而地面上会形成形如其名的石笋。
另外还受流水的溶蚀作用、流水的流动作用、风化作用等影响。
二、喀斯特地貌分类(一)按其发育演化(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
(二)按出露条件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三)按气候带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教案

喀斯特地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和特点;2.掌握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分布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3.能够通过实地考察和图像分析等方式深入了解喀斯特地貌。
二、教学重点1.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和特点;2. 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分布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喀斯特地貌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2. 喀斯特地貌景观的保护与利用。
四、教学内容1. 喀斯特地貌概述(1)定义:指由于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受到水侵蚀而形成的一种典型岩溶地形。
(2)分布:全球约有40%左右的陆地面积被喀斯特地貌所覆盖。
(3)原理:由于水中含有二氧化碳,会在空气中形成碳酸,从而使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出溶洞等典型岩溶地形。
2. 喀斯特地貌类型(1)溶洞:是由于地下水侵蚀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形成的空洞,常常与地下河道相连。
(2)天坑:是由于岩层塌陷而形成的大型漏斗状坑洞。
(3)喀斯特塔:是由于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在外部侵蚀作用下,形成的高耸而细长的柱状物。
(4)喀斯特平原:是由于大面积的地表溶蚀所形成的平坦地貌。
3. 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水源问题:喀斯特地貌中常常有许多天然水源,但同时也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和干旱等问题。
(2)旅游资源:喀斯特地貌景观独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探险和拍摄。
(3)农业生产:喀斯特地貌中土壤肥沃,适合种植柑橘、茶叶等作物。
(4)建筑工程:喀斯特地貌中存在着较多的天然洞穴和地下河道,可以用于建设地下工程。
4. 喀斯特地貌景观的保护与利用(1)保护:喀斯特地貌景观易受到人类活动的破坏,应加强对其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
(2)利用:喀斯特地貌景观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农业生产基地和建筑工程的重要场所,应加强其开发利用。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形成原理、类型和影响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喀斯特地貌。
2. 图像分析法:通过展示喀斯特地貌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形态、结构和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喀斯特地貌成因及特
点分析
重庆师范大学
遗产旅游学生课间作业论文
项目名称《喀斯特地貌成因及特点分析》
专业旅游管理
年级 ****** 级
学生姓名 ******
2012年4月
摘要:
喀斯特地形也称为石灰岩地形,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又称岩溶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
一般指碳酸盐岩分布地区或存在流经石灰岩的地下水所特有的地貌现象。
当雨水或者地下水与地面碳酸盐类岩石接触时,就会有少量碳酸盐溶于水中。
经过长时期的溶解侵蚀,形成了以地表岩层千沟万壑为标志的地表特征。
在喀斯特地貌下往往存在地下河、溶洞等景象。
喀斯特地形的地表崎岖、土壤十分贫瘠,不利农业发展,因此在云贵高原有“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两银”的俗谚。
但其千沟万壑的特色却十分受到观光客青睐。
目前巴尔干半岛及中国重庆、广西、贵州、云南一带均有喀斯特地形的存在,其中重庆-贵州的武隆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为联合国自然遗产。
该种地形地理学家最早在克罗地亚喀斯特高原做有系统的研究,因此又称喀斯特地形。
喀斯特是位于斯洛文尼亚西南部河谷以南,并延伸到意大利东北角大城邻近狭长地带的一片高地。
因为该地区绝大部份位于斯洛文尼亚境内,所以简述为位于斯洛文尼亚是可以接受的。
1.喀斯特起源
“喀斯特”是斯洛文尼亚伊斯特拉半岛的一个地区。
(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这里在中生代形成了分布广泛的厚实的石灰岩层。
经过长时间的水流侵蚀,形成了可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一。
故而地质学家们将这种石灰岩层所特有的地形冠名以“喀斯特”。
2. 化学原理
喀斯特地形的形成通常是温带气候地区pH值较低的酸性雨和石灰岩层所造成的。
随着地表下的岩石不断与水反应,将不溶的碳酸盐在与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不断生成可溶但不稳定的碳酸氢盐,在排水较好的地下岩层就能形成一个大的溶洞。
溶洞中的水在流动时,其溶解的碳酸氢盐就可能分解,再度形成不溶的碳酸盐沉降在地面。
溶洞中从高处落下这样的水滴就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碳酸盐沉降在溶洞顶部,而另一部分则会在地面沉降。
上部的碳酸盐沉降往往形成一个倒锥形的钟乳石,而地面上会形成形如其名的石笋。
3. 喀斯特地形分类
3.1按其发育演化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
3.2按出露条件
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3.3按气候带
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
3.4按岩性
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
4. 地形种类
一、岩面地形:与岩性植被有无,岩石节理、片理、层理以及其破裂面程度有
关。
多孔隙纯石灰岩与白云岩不易发生,有植被的地表比无植被
的容易被溶蚀。
二、石灰岩河谷:石灰岩地面理论上不会有表面迳流,但仍存在因大多发源地
是非石灰岩区,只是刚好流经此处。
地区内干沟最普遍,原为表
流,没入地底;原来河谷便成为干沟,可能被误认成河川袭夺的
风口谷。
三、陷穴:水在石灰岩上节理处渗入石灰岩,溶蚀节理,起初是水入地下的孔
道,久之入口加大如漏斗,深度至少三至五米。
四、构造谷地
五、洞穴:石灰岩被入渗地下的水溶解成穴、孔道,又连结起来成为一地下水
系。
石灰岩水系是立体系,连结各洞口孔道好几层,可能各层生成不
同时,越老越高,只有最低的一层有流水。
六、白垩区域:英国东南和法国,白垩容易溶蚀,透水性强,不容积水,地面
表流冲刷出的常是干沟。
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
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5. 地势分布及运用
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气候暖湿的石灰岩层分布区。
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有著名的云南石林。
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
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6. 中国溶岩地区的环境问题
1.石漠化问题:热带亚热带湿润与半湿润气候条件,溶岩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
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
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土地退化的极端表现。
2.缺水问题
3.地下水污染:岩溶地区人类活动,常在地下河系统的汇水区,而地表水常通
过落水洞排入地下,缺乏过滤作用,岩溶水极易受到污染,中
国南方多地下河已变成下水道。
4.地面塌陷
(1)基岩塌陷 : 分别有地下河塌陷、矿产开采塌陷、蒸发岩溶石塌陷。
岩溶上松
散沉积层中的塌陷 : 地下水位坡动引起土中潜蚀,产生土洞,导
致塌陷。
(抽水、气候变化、水库蓄水)
(2)震动 : 工程施工。
(广西贵港市樟木镇塌陷)
5.洪涝产生与加剧原因 :
(1)季风区降水分配时间不均匀(5-9月降水佔全年75~85%)
(2)岩溶地下水系发育
(3)水土流失,泥沙淤塞地下河咽喉部位
(4)大江大河上建水库,地表水沿地下河倒灌以致其内涝问题加剧。
6.全球变化问题
总结:
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因此,要在本质上区分不同的喀斯特地貌,了解其在水库选址、储油气构造、桥梁建设以及医疗上的利弊影响,这样才能真正的克服与运用这一奇特的地质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