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高中地理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

1.分布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2.分类
类型
形成原因
常见地貌类型
分布规律
风蚀地貌
风力侵蚀作用形成
风蚀柱 、风蚀蘑 干旱地区风力相对较
菇、雅丹
大的区域
风积地貌
风力堆积作用形成
沙丘(有固定沙丘和流 干旱地区风力相对较
动沙丘之分)
小的区域
4 |海岸地貌
类型 海蚀地貌
海积地貌
形成原因
常见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区的地理环境特点 (1)地貌:地表崎岖不平,地下溶洞发育。 (2)气候:气温较高,降水丰沛。 (3)水文: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丰富。 (4)土壤:土层浅薄,土壤贫瘠。
2 |各种常见地貌有什么分布规律?
在广袤的新疆准噶尔盆地的西北部边缘,有一片被当地人称为“魔鬼城”的 沙漠之地。这是一片浩瀚的戈壁,终年寂静无人,弥漫着神秘的气息,一个个形态诡 异的土山在漫天的黄沙之下时隐时现,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宛如一座在大戈壁上的 沙漠城堡。
1 |喀斯特地貌
1.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 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① 沉淀 ,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 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广西、贵州、② 云南 等地最为典型。
3.分类
地貌 分类
具体地 貌类型
成因
备注
地表 喀斯
溶沟、洼地、峰林等 流水③ 侵蚀 作用 特地 貌
提示:可结合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分析回答。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一般要具备三个条件: (1)有可溶性岩石。最常见的可溶性岩石就是石灰岩(碳酸钙岩)。 (2)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岩石中的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就越好,就会有 更多的地表水渗透到地下,从而发生溶蚀作用。 (3)高温多雨的气候。降水越多,温度越高,流水溶蚀作用就越强烈,喀斯特地貌就越 容易发育。

高一喀斯特地貌知识点总结

高一喀斯特地貌知识点总结

高一喀斯特地貌知识点总结喀斯特地貌是指由于地表地下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表地下具有独特地貌特征的地区。

它是地质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也是地貌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学生们也会接触到喀斯特地貌的相关知识。

本文将对高一阶段学习的喀斯特地貌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溶蚀作用。

溶蚀作用是指地表水或地下水中溶解了一定量的二氧化碳,通过溶解矿石、岩层中的碳酸盐矿物,形成碳酸溶液,继而对岩石进行溶蚀作用。

在喀斯特地区,溶蚀作用主要由于碳酸盐岩的存在而引发。

溶蚀作用使得地表和地下的岩石形成裂隙、洞穴等特征。

二、喀斯特地貌的地貌特征1.地表特征喀斯特地表地貌特征主要有岩溶塔、喀斯特平原和岩溶斑点等。

岩溶塔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尖峰状地貌,如中国的喀斯特天门山。

喀斯特平原是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平坦地区,如中国的贵州喀斯特大地貌。

而岩溶斑点则是指多个天坑、洞穴等喀斯特地貌特征集中在一起形成的区域。

2.地下特征喀斯特地下地貌特征主要有岩溶洞穴、地下河系和地下溶洞等。

喀斯特洞穴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地下空洞,如中国的乌龙洞。

地下河系则是指地表水源形成的河流在地下继续流动的地下系统。

地下溶洞是由于地下水溶蚀作用而形成的空穴,常常有奇特的地质景观。

三、喀斯特地貌产生的地质灾害尽管喀斯特地貌有其独特的美景,但也存在一些地质灾害。

在喀斯特地区,由于地下洞穴的腐蚀作用,地表可能会发生塌陷、地陷等灾害。

同时,喀斯特地区地下河流也可能引发水灾问题。

在建设中,需要特别注意喀斯特地区的地质特点,以避免潜在的灾害。

四、喀斯特地貌的分布与保护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如中国的喀斯特地貌以贵州为代表,全球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有斯洛文尼亚的普莱谢夫察、美国的卡尔斯巴德洞穴等。

保护喀斯特地貌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工作,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切忌盲目开采、污染。

五、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2021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4.1常见地貌类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1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4.1常见地貌类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一、喀斯特地貌1.形成: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在适当条件下,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3.地表喀斯特地貌(1)溶沟:呈长条状或网格状,地面上下不平,崎岖难行。

(2)洼地:溶沟进一步开展可形成洼地(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3)峰丛、峰林、孤峰、残丘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

峰林可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

4.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常常成层分布,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

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就形成石柱。

二、河流地貌1.河流上游的地貌——V形河谷(1)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

(2)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2.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1)河流中下游多发育冲积平原。

(2)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

3.地势平缓地区——河曲在地势平缓地区,呈“S〞形弯曲的河道称为河曲。

洪水泛滥时,河水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局部与河道别离,形成牛轭湖。

4.河流河口段——三角洲 河流入海或入湖处多形成三角洲三角洲的形状⎩⎪⎨⎪⎧鸟嘴状——长江三角洲扇形——黄河三角洲鸟趾状——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三、风沙地貌1.定义: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风沙地貌。

我国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2.风沙地貌类型(1)风蚀地貌: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

(2)风积地貌新月形沙丘⎩⎪⎨⎪⎧固定沙丘流动沙丘3.在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也能看到风沙地貌。

四、海岸地貌1.定义: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2.分类(1)海岸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2)海岸堆积地貌:海滩、沙坝等。

海滩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可分为砾滩、沙滩、泥滩。

一、判断题1.地表喀斯特地貌演化顺序一般是峰丛→峰林→孤峰→残丘。

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高中地理

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高中地理

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高中地理
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或者重力崩塌、坍塌和堆积等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的各种奇特的溶洞。

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地表的有石芽、溶沟、喀斯特漏斗、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等,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湖。

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根本原因在于岩石的可溶性,这种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

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在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下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

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的石灰质含量相同、被冲刷的程度相同,因此其被熔化划分后的形状也相同,于是便构成了千姿百态、平缓明丽的喀斯特地貌。

气候对喀斯特地貌的影响也较为明显,如我国西南部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因此岩溶作用才能延续进行。

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考点汇总

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考点汇总

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考点汇总概念: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形成条件:(1)具有流动的水(最好是湿热气候可以加速反应)(2)岩石具有可溶性(大多数是碳酸类盐和硫酸类盐,例如: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3)水的溶蚀作用典型地区:中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从热带到寒带各种喀斯特地貌类型齐全。

中国几乎所有的省区都有喀斯特的分布,但多分布于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

1①云贵的喀斯特是好辨认的,由于云贵高原的地质条件比广西复杂得多,可溶性的碳酸盐类岩层与非可溶性的砂页岩、火山岩交互成层,再加上褶皱紧密,断裂错综,因而形成许多独立的、大小不同且各具特点的可溶岩体。

例如:云南省的路南石林由于云南省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水很大一部分流入地下,所以哪怕云南大多为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但是某些地区依旧是干!旱!的!----谨记、谨记。

2②广西的喀斯特地貌是别具特色的,这里除了部分的弧形山系以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则分布着连绵成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尖锥状、宝剑状、柱状、塔状等形态各异、挺拔峻峭的石灰岩山峰。

站在较高处放眼望去,只见群峰密集,气势雄伟,犹如苍蓝色的石头森林。

大家看,是不是感觉广西的喀斯特地貌要比云南的水要丰富一些。

所以地貌相同,但还是会出现一些细微的差别的。

典型例题一: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钙华又称石灰华,是在地表由岩溶泉、河、湖水沉积形成的大孔隙次生碳酸钙。

其成因是由于岩溶地区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在适宜的环境下,且往往是在植物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下,导致碳酸钙过饱和而沉积。

钙华沉积的多少要看净光合作用(总光合作用减去总呼吸作用),净光合作用在一定低温(低于20°C)达到最大值。

材料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碳酸钙的溶蚀与沉淀作用材料三在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区,高原边缘的密集断裂给降水的渗流提供了通道,也使地下水因沟谷的切割,易于溢出形成饱含碳酸钙的喀斯特泉,泉水在山谷中溢出,一旦条件合适,水中的碳酸钙就会沉淀出来,在地表堆积成钙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知识点总结第四章地貌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常见地貌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其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类型:类型特征1.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2.XXX:凹槽、沟槽间的突起地表3.洼地:底部平坦喀斯特地貌4.峰丛、峰林:呈锥状耸立5.塌陷漏斗、陷塘:随着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为塌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为陷塘地下以溶洞为主,溶洞呈层状分布;溶洞顶部向下发育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向喀斯特地貌上发育石笋;石钟乳和石笋连接一起形成了石柱。

4.喀斯特地貌的演化过程及其成因:地表喀斯特地貌地下喀斯特地貌形态XXX→石林→峰林峰丛→孤峰→残峰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溶水洞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成因溶蚀淀积5.喀斯特地貌的影响①地形: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地表崎岖不平②地质条件:地质条件复杂(崩塌、断层),多地质灾害③水文:地表水缺少,多地下暗河④土壤:土层薄,土壤贫瘠,植被少⑤旅游资源丰富6.射电千里镜的选址问题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炎热多雨,夏季降水集中;地貌:群山深处,喀斯特地貌发育,形如“巨碗”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

②存在较多的弧形漏斗,天坑,洼地,可利用天然地形,削减工程量。

③喀斯特地貌岩石透水性较好,有利于排水,底部裂隙多,可以免雨季淹没射电千里镜,比较平安。

2、河流地貌1.河流地貌的概况⑴概念:河流感化于地表所构成的各类地貌⑵成因分类:①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的进程中,不竭冲刷地表,将地表物资带走(搬运感化),使得一局部地表物资削减(腐蚀感化),构成的腐蚀地貌。

②河流聚集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资,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构成的聚集地貌。

2.1.3喀斯特地貌课件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

2.1.3喀斯特地貌课件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
3.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②④① B.③①④ C.④②① D.④①③
课堂检测
1.该类景观多出现在( ) ①苏 ②青 ③滇 ④新 ⑤桂 ⑥内蒙古
新 青
内蒙古 苏
滇桂
读右图,回答1~3题。
C 1.该类景观多出现在( )
①苏 ②青 ③滇 ④新 ⑤桂 ⑥内蒙 古
A.①② B.③④ C.③⑤ D.⑤⑥
思考:峰丛和峰林有什么异同?
峰丛示意图
峰林示意图
同: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
都呈锥状耸立
异:峰丛基座相连,
峰林基座基部基本不相连
基座相连
基座不相连
进一步溶蚀
进一步溶蚀
峰丛
峰林
孤峰
坝子
B
A
【小题2】能减缓该地貌形成进程的是( ) A、植被覆盖率增加 B、矿产资源开采 C、地壳运动活跃 D、气候变暖
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发生在可溶性岩石地区的地貌和水文现象的总称。
喀斯特作用 水对岩石的化学溶蚀作用和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 沉淀作用的总称。
本质:可溶性岩石被含有酸性物质(主要是CO2)的水溶蚀或淀积 流水 溶蚀
流水 淀积
CaCO3 + H2O + CO2 ⇌ Ca(HCO3)2
溶洞特点: 常呈层状分布
喀斯特淀积地貌
溶洞:富含的Ca(HCO3)2的水从洞顶往下滴时,因水分蒸发和CO2逸出,从水
中析出的在洞顶、洞壁和洞底发生沉积,形成多姿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水滴石长”

石钟乳
石柱 石笋
石帘
②石钟乳、石帘: 从溶洞顶部向下发育 ③石笋: 从溶洞底部向上发育 ④石柱: 石钟乳和石笋连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常见地貌类型》地貌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常见地貌类型》地貌
提示:海浪的侵蚀作用。
问题 2 (综合思维)滨海的沙滩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海水的搬运与堆积作用。
[归纳总结]
认识海岸地貌
1.什么是海岸地貌
由波浪、潮汐和近岸流等海洋水动力作用于海岸带陆地而形成
的独特地貌,通常分布在平均海平面上下 10~20 米左右,宽度数公
里至数十公里的地带内。
2.海岸地貌的主要类型
河流地貌
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中的一段山水壮丽的 大峡谷,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 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 陵峡以及三座峡之间的香溪宽谷和大宁河宽谷 所组成,全长 193 km。三峡两岸悬崖绝壁,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湍 急,人们传颂:西陵峡滩多险峻;巫峡幽深秀丽;瞿塘峡雄伟壮观。 寥寥数语,概括描写了三峡的景色。
2.主要类型 (1)风沙侵蚀地貌:风蚀柱、 风蚀蘑菇 、雅丹等地貌。
(2)风沙堆积地貌:
沙丘—— 新月形
生长植物——固定沙丘 沙丘较为常见无植物生长—— 流动 沙丘
三、风沙地貌
3.主要分布 西__北__地区以及多沙的 河谷 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 湖岸 和海岸。
三、风沙地貌
[特别提醒] 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植被稀疏, 多荒漠、戈壁,风力作用强盛,因此多风沙地貌。
动性 地面坡度大,流动性强 越强,水的溶蚀 岩石裂隙大,流动性强 力越强 裂隙连通性好,流动性强
2.喀斯特地貌形态
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其典型
形态及成因如下表所示:
类型
形态
成因
峰林、峰丛、孤峰
地面喀斯特地貌
溶蚀洼地
溶蚀
落水洞
溶洞、地下河
地下喀斯特地貌
石钟乳、石笋、石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高中地理
喀斯特现象分布在世界上极为零散的地区:法国的科斯(Causses)、中国的广西地区、墨西哥的犹加敦半岛以及美国的中西部、肯塔基州和佛罗里达州等地。

促使喀斯特发育的条件是:
1.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
2.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
3.地下水循环通畅。

石灰岩在略有酸性的水中更易於溶解,而这种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将石灰岩溶解,并以溶液形式带走。

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隙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

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於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

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
地表水在运动过程中对所经过的沉积物或岩石有着重要的侵蚀作用,既包括水动力作用下的碎屑物搬运,又包括水对岩石或沉积物的化学溶蚀作用,还包括碎屑物在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作用。

喀斯特地貌就是地下水对碳酸盐岩侵蚀作用的结果。

在水流作用下,形成陡峭的海岸、弯曲的沟壑、高高的冰蚀悬谷、气势磅礴的大峡谷。

“滴水穿石”也是水的化学侵蚀作用的写照。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这种现象在南斯拉夫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