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燃烧与燃料考试题及答案.doc

第1课时 燃烧与燃料考试题及答案.doc
第1课时 燃烧与燃料考试题及答案.doc

第1课时燃烧与燃料考试题及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xx题xx题xx题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8题)

1.今年春节,江西实行“禁燃令”。下图表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标志的是(

)

【答案】B

难度:容易知识点:燃烧和灭火

2.我市拥有丰富的页岩气,它与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相同。下列关于页岩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是混合物

B.它是不可再生能源

C.它的主要成分是种有机物

D.加压使它液化,其分子间的间距不变

【答案】D

难度:容易知识点:燃烧和灭火

3.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B.发现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

C.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

D.高楼住宅发生火灾时,如果楼内有电梯,则迅速使用电梯逃生

【答案】D

难度:容易知识点:燃烧和灭火

4.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其主要的灭火原理是( )

A.隔绝空气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清除可燃物l 难度:中等知识点:燃料和热量

6.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变化之一,运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下列灭火的措施或行为你认为错误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电烤炉着火时,用水浇灭

C.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用水浇灭

D.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答案】B

评卷人得分

难度:容易知识点:燃烧和灭火

7.运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②现象对比,说明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燃烧条件之一

B.①③现象对比,说明有氧气参与是燃烧条件之一

C.白磷的着火点低于80 ℃

D.热水只起到加热作用

【答案】D

难度:中等知识点:燃烧和灭火

8.利用能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是我们大家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

(1)下列物质:煤、天然气、氢气、乙醇(俗称酒精)、汽油、柴油,其中属于最清洁的燃料是________;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________。

(2)煤燃烧时会排放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硫与二氧化氮能发生硫、氮各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反应:SO2+NO2===SO3+X,其中X的化学式为________;上述反应中化合价升高的元素是__________(填写名称)。

(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

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C.在当今社会,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

【答案】.(1)氢气乙醇(2)NO 硫元素(3)C

难度:中等知识点: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二、多项选择(共1题)

1.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采取的安全措施错误的是( )

A.不必检验纯度,直接点燃氢气

B.在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C.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标志

D.在燃气灶的厨房内上方安装报警器

【答案】A

难度:容易知识点:燃烧和灭火三、未分类(共4题)

1.如图表示城市家用燃料使用的发展历程(括号内表示主要成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煤中主要含有碳元素,还含有氢、硫等元素,煤是清洁燃料

B.液化石油气是石油炼制过程中的一种产品

C.家用燃料燃烧时均放出热量

D.煤、石油、天然气都是含碳的燃料

【答案】A

2.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是( )

【答案】B

3.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1)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包括煤、________和天然气。

(2)为减少污染、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此过程可认为是碳与水的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①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

②该反应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

(3)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人们积极寻找不含碳元素的燃料。经研究发现NH3燃烧的产物没有污染,且释放大量能量,有一定应用前景。

①氨气在纯氧中可以完全燃烧,只生成水和氮气,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最近,科学家用一种含钼的化合物作催化剂,在常温下就能完成氨的合成,从而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得液氨有望取代液氢成为新一代绿色能源。请你根据下表信息分析用NH3取代H2的优点:名称

颜色、气味

熔点

(℃)

沸点

(℃)

25 ℃水中

溶解度(g/L)

标况下密

度(g/L)

NH3

无色、刺激性

-77.7

-33

456

0.694 2

H2

无色、无味

-259.2

-253

0.001 5

0.089 9

由于NH3比H2沸点高,所以更易________便于储存和运输,NH3泄漏时易发现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同时它易溶于水,便于处理。

【答案】(1)石油(2)①置换反应②BC (3)①4NH3+3O22N2+6H2O ②液化有刺激性气味

4.用下列微型实验进行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相关性质研究。

(1)同时挤压滴管B和C,控制相同液体量于球形容器中。

①写出Ⅱ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关上述对比实验,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写字母)。

A.MnO2加快反应速率

B.半分钟内球形Ⅲ中产生气体少

C.反应过程中球形Ⅱ比球形Ⅲ内反应剧烈

D.MnO2一定分解产生气体

(2)微热燃烧器,蜡烛b、c燃烧,蜡烛a不燃烧。关于燃烧器中的实验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填写字母)。

A.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B.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C.说明红磷与白磷性质相似

D.可以比较白磷、红磷着火点的高低

(3)挤压滴管A,将足量稀盐酸滴于球形Ⅰ中,球形Ⅰ中产生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蜡烛c熄灭,然后蜡烛b也熄灭了,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蜡烛熄灭后,将玻璃尖嘴管对着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内,烧杯内壁变模糊,此反应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蜡烛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答案】(1)①2H2O22H2O+O2↑②ABC (2)AD (3)大理石表面产生大量气泡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4)不能

四、填空题(共2题)

1.能源、材料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1)目前人类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__________等。

(2)锰钢是一种重要的合金,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硬度______,韧性好,可用于制作钢轨。

(3)篝火晚会时为使木柴燃烧的更旺,常把木柴架空,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山运动员用氢化钙(CaH2)与水反应制取的氢气作为燃料,同时得到一种碱。氢化钙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防止爆炸,点燃氢气前一定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天然气(2)大(3)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4)CaH2+2H2O===Ca(OH)2+2H2↑检验气体的纯度

难度:中等知识点:燃烧和灭火

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管口罩住白磷(如图3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中所装的气体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运用:“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钾遇水会立刻着火,因为钾遇水生成氢氧化钾和氢气,该反应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提供热量和隔绝空气(或氧气) (2)能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白烟污染空气(3)空气(或氧气) 放热2K+2H2O===2KOH+H2↑

难度:中等知识点:燃烧和灭火五、实验,探究题(共2题)

1.根据如图所示装置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仪器x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2)若用装置B收集氧气,进气口应为______(填“a”或“b”)端。

(3)对比装置C和D,可以得出关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连接A、E、F进行实验,A中所加药品不同,F中所加药品相同。

①若实验时E中蜡烛熄灭,F中溶液变浑浊,则E中现象说明A中产生的气体所具有的性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实验时E中蜡烛燃烧更旺,F中溶液变浑浊,则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分液漏斗(2)b (3)温度达到着火点(4)①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②2H2O22H2O+O2↑难度:中等知识点: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卡片

水玻璃是Na2SiO3的水溶液,常用作防火材料。Na2SiO3的熔、沸点均在1 000 ℃以上,远高于纸的着火点。

(1)实验甲,K在关闭时白磷不燃烧;打开K,并使A中液体进入B中,白磷燃烧,则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实验得出的燃烧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乙中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蜡烛熄灭的原因为____________,该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丙中观察到滤纸条始终不燃烧,由此推知燃烧的条件之一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H2O22H2O+O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2)小烧杯中的固体溶解,有气体产生,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隔绝氧气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难度:中等知识点: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燃烧和灭火》名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认识燃烧和爆炸发生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 【设计理念】 1.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 究得到结论。 2.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方法等实验。以培养学生 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做 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分析】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从几幅有关燃烧的图画引入,体现从远古时代燃烧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到燃烧在现代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形象地说明了燃烧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 课题内容的呈现从燃烧的现象和实验入手,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从燃烧的条件归纳灭火的原理,使学生认识到: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以及日常所使用的方法都有科学依据,来源于科学知识和原理。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本课的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分析总结得出。 【学习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 学方法。 2.通过分组实验,探究灭火的方法,总结灭火的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增强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锻炼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采用教师主导,学生交流合作,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播放视频“少数民族运动会圣火采集仪式”。 知道了火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相信同学们已经猜到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题了:7-1燃烧和灭火。 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带来温暖,驱逐猛兽,熟食增强了人的体质,为身体发育,特别是脑髓的发育提供了更多的营养,使猿猴变成了人。 (设计意图:引起兴趣,引入课题) (二)燃烧的定义 火在我们化学中被称为“燃烧”。回顾我们之前学过的蜡烛、硫、碳、铁丝的燃烧,你能总结他们的共同特点给“燃烧”下个定义吗?(从“反应物”、“反应条件”、“反应现象”、“反应分类”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通常情况下,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设计意图:总结,生成概念) (三)探究燃烧条件 猜想燃烧的条件: 猜想一:要有可燃物(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 猜想二:要有氧气,且氧气越多燃烧越旺。 猜想三: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设疑:三个条件都要满足?只满足其中几个?还需要其他条件吗? 探究1——燃烧需要可燃物 水能燃烧吗?酒精能燃烧吗? 演示实验:点燃蘸有水的棉花团和蘸有酒精的棉花团。 可见燃烧是需要达到一些条件才能进行的。下面我们就对燃烧所需达到的条件进行探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燃烧与灭火》课堂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燃料与燃烧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沈晓洲 【设计理念】 燃烧是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学生已经知道很多促进燃烧和灭火的方法,但不能从化学反应的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化学联系起来。具体地说,就是把学生所知道的灭火和促进燃烧的方法与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联系起来,逐步实现从生活走进化学。 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七单元《燃烧与燃料》第一课节《燃烧与灭火》的内容,包括“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三部分内容。 教学中突出学生个人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有意识的设计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将一些枯燥和难懂的问题放在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中解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的分析,学会从化学反应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提高学生自学的兴趣和能力。 (2)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促进燃烧方法的分析,从化学反应角度总结促进燃烧的方法,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白磷的自燃实验探究,分析和归纳燃烧的条件。 (2)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的分析,认识灭火的原理。 (3)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促进燃烧方法的分析,总结促进燃烧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及合作精神。人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很好地

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2)帮助学生树立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破除迷信思想。 (3)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灾情所需要的机智和勇敢。 【教学重点】 1.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 2.促进燃烧方法。 【教学难点】 1.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的应用。 2.爆炸的原理及防范爆炸的措施。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演示实验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本课题中所有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用品:例如大烧杯、开水、红磷、白磷、薄铜片、酒精灯、镊子、药匙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身边有关灭火及促进燃烧的方法;利用工具书查阅以下成语的含义:钻木取火、釜底抽薪、杯水车薪、煽风点火、火上浇油、水火不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作业 二、新课引入 自从天上的火,来到人间,让愚昧化作文明,人类由黑暗走向光明。火,它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温暖,使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为什么火能推动人类历史前进?今天让我们对火,即燃烧作一个初步的科学的解释。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钻木能取火?当我们改用石头时石头能燃烧吗? 学生交流讨论并回答:钻木是克服摩擦做功,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便会燃烧;而石头本身不能燃烧。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c ⑵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三、教具 酒精灯,纸条,木块,烧杯,坩埚钳,石块 四、教学内容 [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 [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装在集气瓶里的氧气并不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唯一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设计意图: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新课] 一、认识燃烧的条件 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 [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 [讲解]可以燃烧的物体叫做可燃物,可燃物是燃烧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整数指数幂》精品教案

15.2.3 整数指数幂 第1课时整数指数幂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整数指数幂的意义,能进行有关整数指数幂的运算. 【过程与方法】 在经历探索、类比、归纳、思考等活动过程中,体会由正整数指数幂扩充到整数指数幂的意义. 【情感态度】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增强数学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教学重点】 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及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 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1)当n为正整数时,a n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2)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有哪些? 【教学说明】教师设置问题,师生共同回顾,并一一予以解释,为负整数指数幂做好铺垫. 教师讲课前,先让学生完成“自主预习”. 思考一般地,a m中指数m可以是负整数吗?如果可以,那么负整数指数幂a m表示什么? 【教学说明】设置思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试一试计算:a3÷a5(a≠0) 方法一:a3÷a5= 3 5 a a =1/a2; 方法二:a3÷a5=a3-5=a-2.

比较上述两个结论,你有何发现?由此你是否能找出a-m与1/a m的关系呢? 【归纳结论】数学中规定:一般地,当n为正整数时,a-n=1a n(a≠0),即a-n(a ≠0)是a n的倒数. 你有何发现?与同伴交流. 【归纳结论】 a m·a n=a m+n这条性质对于m,n为任意整数情形仍然适用. 思考类似上面的探究过程,在(ab)m=a m·b m,(a m)n=a m·n, a m÷a n=a m-n及(a b )n=a n b n中的指数m、n能否也都可以是正整数、0或负整数呢? 不妨谈谈你的看法并与同伴交流. 【归纳结论】 正整数指数幂的所有运算法则在整数范围内都是成立的. 试一试 【教学说明】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相互交流获得感性认识基础上,设置上述两个问题,第1题较为简单,学生可轻松完成.第2题也有意让学生先自主探索,寻找出结论.教师巡视,然后予以评讲.在评讲过程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予以解释,让出现问题的同学加深理解.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九上化学 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材于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已经介绍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常用灭火方法、灭火器的使用等内容,第二课时围绕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和爆炸发生的原因,展开关于燃烧的继续学习。教材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讲述了爆炸的原因,以燃放鞭炮为例说明,并通过家用燃气爆炸引出爆炸极限的概念。教材选取面粉爆炸的有趣实验来说明为什么会发生爆炸,进而引出充分燃烧的条件之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的关系,并对学生进行易燃易爆物的安全教育,普及安全标志和安全措施,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氧气的性质,知道了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不同,通过第一课时,也了解了燃烧的三个条件和灭火的基本原理,具备了基本的安全消防常识。学生对燃烧和爆炸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热衷于看到实验现象,且有主动探究,善于思考的意识,但对现象发生的原因和现象为何不同分析能力还比较欠缺。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 2、知道可燃性气体有爆炸极限。 3、了解爆炸形成的条件。

4、认识安全图标,初步了解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学会对比和分析。 2、通过探究实验,体会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面粉燃烧和爆炸的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了解充分燃烧和爆炸,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充分燃烧条件,爆炸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爆炸产生的原因,安全意识的建立。 四、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1、2通过提问回顾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3、实验展示,通过面粉燃烧系列实验,引导学生深入运用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并自然过渡到充分燃烧条件的发现和得出。 【实验探究】 通过问题引入:如何让面粉与空气充分接触? 1、面粉燃烧实验 通过改变面粉状态,呈粉尘状时可被点燃,验证面粉是可燃物,进一步体会接触面积对燃烧的影响。 2、面粉爆炸实验 继燃烧实验后,再次提出问题:如果瓶口塞上软木塞再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从而将学生带入对燃烧在密闭环境中进行时的思考,对爆炸产生的原因有一个直观地感受。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整数指数幂》第1课时导学案

整数指数幂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并能运用它进行整数指数幂的运算。 2、通过分式的约分与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方法对比经历探索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的过程,理解性质的合理性。 学习过程 【温故知新】 正整数指数幂的性质: (1)m a ·n a = (m 、n 是正整数) (2)()m n a = (m 、n 是正整数), (3)(ab )n = (n 是正整数), (4)m a ÷n a = (a≠0,m 、n 是正整数,m>n ), (5)()n a b = (n 是正整数) , (6)a 0 = (a≠0) 【预习导学】预习P18-20 1、计算:5255÷= ;731010÷= 。 一方面:5255÷=35255??= 731010÷=()()1010= 另一方面:5255 ÷=3525155= 731010÷=()()()=1010 则()()==??4310,5 归纳:一般的,规定:())0(≠=?a a n n 是整数,即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n (n 为正整 数)次幂,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一试:=?35 =?22 =?2)2(x 3、思考:当指数引入负指数后,对于1中幂的这些运算法则是否仍然适用? 2a ·5a ?= 251a a =25a a =) (1=3?a )5(2?+=a ,即2a ·5a ?=)(2+a 2a ?·5a ?=2511a a = 71a =)(a )5(2?+?=a ,即2a ?·5a ?=)(2+?a 0a ·5a ?=1×5 1a =5?a )5(0?+=a ,即0a ·5a ?=)()(+a 归纳:当m 、n 是任意整数时,都有m a ·n a = 【精讲点拨】例题、计算 (1)233(2)x y ?? (2)231()3ab ??·3256 a b ?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学案

课题1燃烧和灭火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燃烧的概念和条件。 2.理解燃烧与灭火的联系,知道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3.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旧知回顾】 1.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空气中的发生的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2.人类祖先砖木取火的过程是_________变化。 【新知学习】 一、燃烧的条件 1.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 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如 下图所示)。 实验现象:铜片上的白磷,红磷__________。水下的白磷__________。 2.用导管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实验现象___________ ___。 分析: ① 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 件?__________。 ② 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 件?__________。 ③ 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 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__________。 3.__________与__________发生的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燃烧。 4.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1)_____ _____;(2)____ ______;(3)__________。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实验7-2】 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 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实验现象:倒扣在杯中的蜡烛;正放在杯中的蜡烛;加入适量碳酸钠和盐酸的 烧杯中的蜡烛__________;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灭火的原理: (1)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 (2)隔绝。 (3)使可燃物温度降到。 7.根据右图灭火器的原理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检测】 1.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隔绝氧气 B.森林灭火时,建立隔离带---隔离可燃物 C.水能灭火---水蒸发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木柴架空了能够燃烧更旺---与氧气充分接触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监利县第一初级中学孙贤志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从燃烧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激发学生探究燃烧条件的热情。教材从常见的燃烧现象着手,利用对照实验探究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再通过燃烧所需要的条件推论得出灭火的原理与方法。关于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也是通过有趣的实验,来说明爆炸所需要的条件。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注重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现象,并配合图片和绘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来看,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化学知识往往都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所以,在教学中只要教师设置的探究实验难度适中并进行有效的引导,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主动完成探究学习。 从学生的认知方向看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是属于依存型的,在学习中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平时他们适应了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而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较弱。在教学中,教师设计的实验不宜复杂,应以简单的小实验为主,同时应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在相互合作中进行探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知道防火自救的常识。 (2)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 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五、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具准备:1000ml烧杯、分别标注A、B、C的试管三支(带橡皮塞)、白磷、红磷、氧 气(储气瓶)、开水、导管、酒精灯、滤纸。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 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引入新课【PPt视频】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 反应之一,人类可能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 燃烧的历史。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也屡见 不鲜,那么,物质燃烧到底需要满足什么 〖思考〗联想生活中 有关燃烧的现象,并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开门见山, 引入课题。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课时 整数指数幂

作品编号:97864512358745963001 学校:趣鸟呜市文景镇欧阳家屯小学* 教师:瑰丽艳* 班级:恐龙队参班* 15.2.3整数指数幂 第1课时整数指数幂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吗?由a m÷a n=a m-n,当m

考a m 中当m<0时,a m 表示什么? (4)自学参考提纲: ①a -2= 21 a 是如何得来的? 一方面a 3 ÷a 5 =a 3-5 =a -2 ,另一方面,a3÷a5=35a a =323a a a ?=21 a . ∴a -2= 2 1 a ②当n 是正整数时,a -n = 1n a (n≥1), 即a -n (a≠0)是a n 的倒数. ③试说说当m 分别是正整数、0、负整数时,am 各表示什么意义? 当m 是正整数时,a m 表示m 个a 相乘.当m 是0时,a 0表示一个数的n 次方除以这个数的n 次方,所以特别规定,任何除0以外的实数的0次方都是1. 当m 是负整数时,am 表示|m|个 1 a 相乘. 2.自学: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收集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 ②差异指导:对学困生进行学习方法和认知方法的指导. (2)生助生:结合实例讨论如何得出a -n=1an (a≠0) 4.强化:

初中化学_6.1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燃烧与灭火_化学_初中_

教学过程 知识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1、燃烧的定义 二燃烧条件的探究 1、对比试验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引入:火是光明的使者,火是热量的源泉,火给我们带来 了温暖和食物。人类从钻木取火到航空航天,从远古到现代, 每一次文明的前进步伐,都与火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 学习第六单元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PPT1】本节学习目标 【PPT2】温故知新:前面我们做过几个燃烧实验,描述出 燃烧现象。 【PPT3】 燃烧:通常我们所说的燃烧就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 光、发热的化学反应。 【PPT4】 对比实验现象分析与推断 火柴可燃吗?小石块呢? 阅读学习目标 完成学案上燃烧现 象对照表格 结合课前的预习和 燃烧现象对照表格 得出燃烧定义 1.燃烧 的条件 ①可燃物 ②氧气 ③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 燃 烧 和 灭 火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可燃物品隔离 ②隔绝氧气或空气 ③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2、结论 3、燃烧的条 件:火三角 4、设计实 验,对具体 问题进行分 析 室温下存放的蜡烛会燃烧 吗?点燃后? 在空 气中,已点燃的蜡烛能维持燃 烧吗用烧杯倒罩住呢? 分析:物质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 点,三者缺一不可。这就是人们燃烧通常所说的火三角。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如下 图所示,小组内讨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从温度、着火点 和与空气接触三个方面比较: a、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相同的是_________;不同的是 _______。 b、铜片上的红磷和白磷相同的是______,不同的是______。 2、实验时可观察到哪些现象?___________。 3、总结出物质燃烧的条件 ____________。 4、如果用导气管对着热水中的白磷通氧气,将会观察到什么现 象?试说明原因。 分析:借助【视频1】增强学习效果 过渡:火给人们带来光明,有时也会带来灾难,火从天使 学生活动一:结合经 验探究物质燃烧的 条件 小组内讨论分析后 完成学案 加强记忆 学生活动二: 小组内讨论分析后 完成学案

燃烧与灭火教案(第一课时)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镊子,酒精,白磷,红磷,水,蜡烛,玻璃杯,火柴,木条,烧杯,薄铜片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演示]:点燃酒精灯 [设问]:这是什么现象? [设问]:燃烧是我们熟悉的现象,它有什么特征? 学生归纳燃烧的特征:发光、放热。 引出燃烧的定义: 一、燃烧 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投影) [设问]:是不是只要发光发热的变化就是燃烧呢?比如电灯发光、发热是不是燃烧?[展示]:一片木板 [设问]:木板能燃烧吗? [演示]:在酒精灯上点燃木板 [设疑]:木板为什么点不燃呢?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 二、燃烧的条件:(投影)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 [实验1]:在两个蒸发皿中分别倒入酒精和水,用火柴点燃。 [交流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结论]:酒精能燃烧,水不能燃烧。燃烧需要可燃物。 [实验2]:白磷、红磷的燃烧对比实验 [设问1]:小烧杯中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引出着火点的概念: [解说]:原来物质要燃烧,它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 着火点就是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着火点: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投影) [投影]:几种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设问]:小烧杯中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交流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结论]:因为水隔绝了空气,说明燃烧还需要有氧气。 [设疑]:如果水中的白磷接触到氧气那又会怎样? [实验3]:让水中白磷接触氧气。 [设问]:这个实验再一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结论]:燃烧确实需要氧气。 [解说]:这个实验说明只要具备了燃烧的所有条件,即使在水中燃烧也可以发生。

18-湖南-现场课教学设计-燃烧和灭火-刘永林

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 湖南省长沙市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刘永林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在生活中,同学们对燃烧还是比较熟悉。本课题重在探究燃烧的条件和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将理论用于实际生活之中。 2.教材主要内容:本课题内容包括物质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常识等内容,分两课时完成。因为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与方法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我把燃烧定义,物质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做为第一课时;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常 识等内容作为第二课时。 二.教学设计思想 1、通过学生和老师合作探究燃烧的条件的实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思维能力,根 据实验现象去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进行改进的能力等。让学生学会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2、通过《新闻联播》有关“天津大爆炸”的片段视频报道,让学生体会到燃烧利用不当给 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巨大威胁,同时利用视频中涉及到的灭火方法引入学习灭火的原 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然后再通过电影《奇幻森林》、《紫日》片段视频,让学生从生 活中学习灭火的原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更便于掌握和运用。 3、通过学生探究活动《尝试熄灭蜡烛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尝试灭火的方法。以培养学生 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对象分析 1、燃烧与灭火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化学原理来为自身服务,历史悠久。燃烧与灭火也是今与 学生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化学现象。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因为家庭人口结构和学习压力的双重 影响,对这些现象的本质认识比较缺乏。 2、在思维方面,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虽占优势,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 认识的直接支持。初三的学生正是处在从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的年龄,所以本次课力求在这种转变过程中将在思维的引领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分析生活事例和实验中的现象,综合认识燃烧的条件,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能用学到的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激起对化学的学习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课时 整数指数幂

作品编号:91855558874563331258 学校:元明壮市文银汉镇便家蚕小学* 教师:青稞酒* 班级:飞鸟参班* 15.2.3整数指数幂 第1课时整数指数幂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吗?由a m÷a n=a m-n,当m

考a m 中当m<0时,a m 表示什么? (4)自学参考提纲: ①a -2= 21 a 是如何得来的? 一方面a 3 ÷a 5 =a 3-5 =a -2 ,另一方面,a3÷a5=35a a =323a a a ?=21 a . ∴a -2= 2 1 a ②当n 是正整数时,a -n = 1n a (n≥1), 即a -n (a≠0)是a n 的倒数. ③试说说当m 分别是正整数、0、负整数时,am 各表示什么意义? 当m 是正整数时,a m 表示m 个a 相乘.当m 是0时,a 0表示一个数的n 次方除以这个数的n 次方,所以特别规定,任何除0以外的实数的0次方都是1. 当m 是负整数时,am 表示|m|个 1 a 相乘. 2.自学: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收集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 ②差异指导:对学困生进行学习方法和认知方法的指导. (2)生助生:结合实例讨论如何得出a -n=1an (a≠0) 4.强化:

八年级10讲义第1节 大气层

第1节大气层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三、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四、教学过程 (一)大气的重要性 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它一直延伸到3000千米的高空(主要集中在1000千米的高度)。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空气也叫大气。 [补充]大气的成分: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臭氧、水蒸气以及悬浮在其中的固体杂质等物质组成。 [讨论]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 提示:地球将变得和月亮表面一样,没有天气变化,没有声音,易受陨石的侵袭,温度较差增大等。 大气作用:1、保护地球,如避免流星的袭击 2、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3、臭氧层能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 4、水蒸气能成云致雨 (二)大气的温度 [读图]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 特点:1、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2、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想一想为什么?太阳辐射强)。 3、在0-12千米、55-85千米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4、在12-55千米之间,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 [思考]哈勃望远镜的外面为什么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 ——高层大气温度高、太阳辐射强,银白色的金属外壳可以反射热的辐射,避免高温下外壳熔化。 (三)大气的分层

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对流层(0-17千米) 平流层(17-50千米) 中间层(50-80千米) 暖层(80-500千米) 外层(500千米以上)外层就是地球大气与宇宙间的过渡层。 1000千米以上,大气变得十分稀薄,密度很小。 5000千米以外,大气已接近真空。 (四)对流层的特点 1、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 2、在两极和赤道地地区的厚度不同。两极厚度约8千米,在赤道增大到17-18千米。 3、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4、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探究实验]对流是怎样形成的实验 1.烧杯中加高锰酸钾或直接用对流实验装置。 2.燃香的实验用实验室的现成器材,现象非常明显。 结论:受热处空气上升,两侧温度低的地方空气下沉。 [小结]想一想对流层的温度特点,对形成对流有利吗?――它的温度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有利于对流的形成。 所以,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雪、和雷电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对流层的各种天气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行为,对流层是大气层中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拓宽]冷空调应该怎样装?冷藏室的冷凝管为什么要安装在室的上部?――形成对流,达到制冷效果。 五、课后反思 通过实验来了解对流层的特点,学生易于接受。补充大气的作用,使学生对大气与生活的关系更了解。对于飞机和卫星在大气中的分布学生很难理解。其实,包括老师也难以理解。 第1节大气层 1. 根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对流层:A 对流运动剧烈 B 两极薄,赤道厚 C 占3/4的大气质量 平流层:A 臭氧集中在此 B 气流平缓,适于飞行中间层:陨石在此燃尽。 暖层:又称电离层,温度高,反射电磁波信号 外层:卫星接受反射电视、电话信号 温度变化规律:先小,后大,再小,最后大,大 2. 激烈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是形成天气的重要原因。 对流运动的规律:冷空气下降,热空气上升空气的热胀冷缩 3. 如果没有大气层: A 地球上没有生命 B 地球上没有声音 C 昼夜的温差大 D 受陨石袭击 E 受紫外线直接照射 4. 人类对大气层的影响: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大气层 教案

(一)、大气的重要性 你能感受到大气的存在吗?——呼吸,风、雨等天气现象。 大气的成分 大气组成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臭氧、水蒸气以及悬浮在其中的固体杂质等。 读图2-1并思考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 提示:地球将变得和月亮表面一样,没有天气变化,没有声音,易受陨石的侵袭,温度较差增大等 大气的作用(重要性): (1)保护地球。如:避免流星的袭击。 (2)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3)臭氧层能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 (4)水蒸气能成云致雨。 (二)、大气的温度 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并概括大气温度的垂直 变化规律。 让学生观察图片后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巡 视,学生概括规律遇到困难时,教师参与并给予一定 提示,结束后小组代表发表意见) ☆(1)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 之间。 ☆(2)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想一想为什么?太阳辐射强)。 (3)在0-12千米、55-85千米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4)在12-55千米之间,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 哈勃望远镜的外面为什么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 --外太空气温高、辐射强 比较什么颜色容易吸热? 步骤:你认为白色纸和黑色纸哪种吸热快?遵循以下的步骤来验证你的猜想; 按如图所示,点燃蜡烛,记录数据。 时间/分白色纸袋温度深色纸袋温度 开始 刻度朝上 1分钟后 结论:黑色纸比白色纸吸热_______(快/慢)

八年级科学备课组总第19课时主备课者:余雪欢2011-9-16

科粤版 3.3.1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第一课时 物质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word无答案)

科粤版 3.3.1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第一课时物质燃烧的条件灭 火的原理 一、单选题 (★) 1 . 烧柴禾时,通常把柴禾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这是因为 A.柴禾是可燃物B.散热的速度快 C.柴禾和空气能充分接触D.可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 2 . 孔明灯的火焰温度可达到300℃,但纸质灯罩却没被点燃的原因是() 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风将热量吹散后灯罩的着火点降低了 C.空气不充足,纸张不会燃烧 D.风将热量吹散使灯罩处温度低于灯罩的着火点 (★) 3 . 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燃烧时一定有火焰产生 B.只有含碳元素的物质才能燃烧 C.燃烧一定能放出热量 D.只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 (★) 4 . 2019年3月30日17时“四川凉山火灾”起因于一颗80年树龄的云南松遭雷击着火,从而引发森林大火,火魔吞噬了31名烈士的生命。雷击在这场火灾中是() A.提供可燃物 B.让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C.提供更多氧气 D.以上都有可能

(★) 5 . 下列有关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电器着火,可以用水浇灭 B.用嘴吹灭蜡烛火焰,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C.油锅起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降低油的着火点 D.扑灭森林火灾,将大火蔓延路线前方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 6 . 成语“釜底抽薪”的本意包含着灭火原理,下列灭火方法与之原理相同的是()A.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B.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 C.油锅中的油着火用锅盖盖灭 D.森林着火时砍掉树木形成隔离带 (★) 7 . 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火灾,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品损坏,最适宜的灭火器具是() A.高压水枪 B.干粉灭火器C.泡沫灭火器 B.B.液态二氧化碳灭火 器 (★) 8 . 纸火锅是用纸代替金属材料做容器盛放汤料,当酒精燃烧时纸张不会燃烧。对此现象,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整数指数幂教案

1.3 整数指数幂 1.3.1同底数幂的除法 (第6课时) 教学过程 1 通过探索归纳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 2 熟练进行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 3 通过计算机单位的换算,使学生感受数学应用的价值,提高学习学生的热情。 重点、难点: 重 点: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以及利用该法则进行计算。 难 点: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复习: 约分:① , ②, ③ 复习约分的方法 2 引入 (1)先介绍计算机硬盘容量单位: 计算机硬盘的容量最小单位为字节,1字节记作1B ,计算机上常用的容量单位有KB ,MB ,GB, 其中: 1KB=B=1024B 1000B, , 23412a b a bc 1n n a a +224 44 x x x --+102≈1010102012222MB KB B B ==?=1010203012222GB MB B B ==?=

(2)提出问题: 小明的爸爸最近买了一台计算机,硬盘容量为40GB ,而10年前买的一台计算机,硬盘的总容量为40MB ,你能算出现在买的这台计算机的硬盘总容量是原来买的那台计算机总容量的多少倍吗? 提醒这里的结果,所以, 如果把数字改为字母:一般地,设a 0,m,n 是正整数,且m>n,则这是什么运 算呢?(同底数的除法) 这节课我们学习-----同底数的除法 二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 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 你能用语言表达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吗?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2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初步运用 例1 计算:(1)(n 是正整数), 例2 计算:(1) ,(2) , 例3 计算:(1),(2) 练一练 P 16 练习题 1,2 三 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30 20 40402,40402GB B MB B =?=?3030201010 202020 402222240222 ??===?103020 22 -=30 302010202222 -==≠?m n a a =m n m n m n n n a a a a a a --?==()()()()()() ()9 5 821 4251,2,3,4n n x x y x y x y x x y ++-?-?()5 3 x x -()4 3 x x --() ()3 46 x x -÷-2 213n n n b b a a +????÷ ?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2、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3、了解火灾中逃生常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初步体验探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渗透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3、通过了解火场逃生一般常识,提高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教学难点: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教学用具:小蜡烛(3支)、水、镊子、大理石、小木条、煤块、碳酸钠、盐酸、滤纸、刀子、抽滤瓶、试管、白磷、红磷、导管、烧杯(250 mL3只、500 mL1只)、铜板、酒精灯、火柴、废物杯。 教学过程: [演示]小魔术----手帕燃烧的实验 看课本人类历史有关火的利用的图片 [引入]燃烧是我们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至今,我们仍然通过燃烧获取生活生产所需的能量。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设问]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 [演示]燃烧的条件实验:实验7-1 让学生讨论: 1、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讨论: 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讲述]只要达到条件,燃烧就能发生,即使是在你意想不到的情况下。 实验:白磷在水下燃烧 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那些条件? [归纳小结] 1、燃烧的定义 2、燃烧的条件。(板书) [讲述]只要三个条件都满足,燃烧就能发生,前提: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解释]手帕烧不坏的原因 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烧暖气的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2、生活中,煤块直接能点燃吗?怎样用火柴、木柴,纸张、打火机等引燃煤块。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过渡]火,让愚昧化作文明,使黑暗趋向光明!火的发现和利用,改善了人的生存条件,并使人类变得聪明而强大,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但是,火灾对人类的施孽却是非常严酷的。 板书: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学生]学生观察图片和数据,体会火灾的危害。 讨论课本129页相关问题,总结灭火原理。 [学生]回答讨论 1、隔绝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有其中之一即可。 总结:灭火的根本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 板书:灭火的三种方法。 探究蜡烛火焰熄灭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