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 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教案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教案
课题1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理解燃烧与灭火的联系、灭火方法。
2.能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防火、自救问题。
3.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自己归纳现象和结论,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实验、类比等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小组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2.通过观看“用火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通过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并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点】
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式教学、分析—归纳法。
五、【仪器、药品、用品】
多媒体、镊子、酒精灯、酒精、棉花、水、蜡烛、火柴、木条、小煤块、烧杯、小石块、大试管、烧杯、石棉网、滴管、小刀、剪刀、热水(60 ℃以上)、白磷、红磷、棉布、湿抹布。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一、燃烧的条件。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教学设计

a.学生分组研究火灾案例,分析火灾发生的原因、蔓延过程和灭火措施。
b.各小组整理研究成果,制作成PPT,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5.拓展阅读:
a.阅读一本关于燃烧和灭火的科普书籍,了解更多相关知识。
b.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2.通过学习燃烧和灭火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情感,使他们懂得在火灾事故中如何正确自救和互救。
2.观察与思考作业:
a.观察家中或学校中的灭火器,了解其类型和操作方法,并记录下来。
b.思考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燃烧和灭火问题,如厨房火灾、电器短路等,探讨如何预防和应对。
3.实践活动:
a.学生与家长共同设计并进行一次家庭火灾逃生演练,制定逃生路线和注意事项。
b.拍摄一段短视频,展示家庭火灾逃生演练的过程,并分享给班级同学。
-助燃物:讲解氧气在燃烧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其他助燃物质。
-点火源:分析各种点火源,如火柴、打火机、高温等。
2.灭火原理及方法:教师阐述灭火的基本原理,如隔绝氧气、降低温度、移除可燃物等,并结合实际案例介绍不同类型的灭火方法。
-隔绝氧气:演示用灭火器灭火的实验,让学生了解隔绝氧气的作用。
-降低温度:介绍水灭火的原理,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降低温度对灭火的影响。
3.强调燃烧和灭火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安全,提高防火意识。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完成以下书面作业:
a.根据课堂学习,绘制一张关于燃烧三个条件的思维导图,明确各条件之间的关系。
仁爱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4.1燃烧与灭火 第一课时教案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及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化学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最后又回归到生活,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A.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2)会运用燃烧、灭火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3)学会一些逃生自救方法B.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燃烧条件的探究,体验实验探究过程,理解对比实验中控制单一变量的探究方法。
(2)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研究燃烧、灭火对人类的重要作用;(2)对课本实验进行评价并改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思维;(3)通过小组实验,增强学生交流、合作的学习意识;(4)增强防火、灭火意识,热爱生命。
重点难点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对燃烧条件进行探究,通过演示实验、教师设计问题逐步引导进行分化难点。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法:根据建构主义理论,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主动建构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学法:初中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好动,喜欢通过实验探究来发现新知识,因此主要采用的学法是:实验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资源准备教师实验用品:试管、白磷、试管的氧气、60度热水、保温瓶、烧杯、镊子、滤纸小组实验用品:镊子、药匙、废液缸、烧杯、酒精灯、火柴、坩埚钳、大理石、小木条、泥沙教学过程设计【课题引入】活动任务活动形式活动过程及结果认识燃烧展示:炭,硫,磷,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图片1.燃烧是与发生的一种,的氧化反应。
活动元一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活动元二:探究灭火原理及方法活动任务活动形式活动过程及结果5.总结灭火的原理6.熄灭燃着蜡烛根据燃烧条件,一一推论出灭火原理总结书写小组实验过渡:展示火灾的图片,视频。
燃烧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带来灾难。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燃烧的条件,理解燃烧的现象和本质。
2.掌握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实验操作能力及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及灭火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段火灾现场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燃烧现象。
2.学生分享对燃烧现象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燃烧条件1.教师提出问题:燃烧需要具备哪些条件?2.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燃烧需要燃料、氧气和点火温度三个条件。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燃烧条件,如白磷燃烧实验、红磷燃烧实验等。
(三)探究灭火原理和方法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灭火?2.学生分享灭火方法,如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等。
3.教师通过实验演示灭火原理,如灭火器的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实验等。
(四)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几个火灾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火灾原因及灭火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防火措施及灭火策略。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收集火灾案例,分析火灾原因及灭火方法。
四、教学反思亮点:1.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2.实验操作规范,观察仔细。
3.案例分析深入,防火意识增强。
不足: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部分内容讲解较快,学生消化吸收可能不足。
2.部分学生实验操作不熟练,需要加强训练。
3.课堂互动较少,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1.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保证学生充分吸收知识。
2.加强实验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增加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重难点补充:探究燃烧条件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学生甲回答:“我猜需要氧气和火吧。
”教师引导:“很好,氧气是必须的,但还有其他条件。
我们来一起做一个实验,看看燃烧到底需要什么。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观察并指导。
探究灭火原理和方法教师提问:“如果发生火灾,你们知道怎么灭火吗?”学生乙回答:“我知道,可以用灭火器。
《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课题1 燃烧和灭火一、教材分析《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教材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单元是上册教材的最后一个部分。
它既是对化学变化中具体知识传授模式的继承,又是对其的丰富和完善。
本节知识上承我们身边的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知识,下接第八单元金属与矿物,对于以前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从生活中常见的几幅图画入手,体现从远古时代燃烧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到现代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形象地说明了燃烧和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
本课题主要目的是研究燃烧的条件和原理,通过实验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认识到: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及日常所用的一些方法都是有科学依据的,来源于科学知识和原理。
本课题内容位于本册教材最后,将化学知识与社会知识相联系,突出化学在科技、生活、社会中的作用,体现了化学的应用价值,体现了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本节内容对于以前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早已接触到了燃烧现象,也听说过火灾的一些报道,在学习氧气时又观察了木炭、红磷、硫、铁丝、蜡烛等物质的燃烧,知道燃烧发生时首先有可燃物、有氧气,所以说学生对燃烧的定义已经有了模糊的印象,很多生活经验也帮助学生了解燃烧是有条件的,只不过还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概念而已,所以通过实验探究、教师引导,学生会很容易掌握燃烧的定义及燃烧的条件等问题的。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两课时:课时1 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课时2 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课时1 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一、教学目标1. 了解燃烧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2. 通过实例探究与分析,了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3. 学习安全消防常识,认识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强化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知识的掌握。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并尝试解释。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2.知识讲解:以直观的方式讲解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通过实验演示和动画辅助,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温度在燃烧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同时,结合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让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燃烧反应。
3.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燃烧现象,并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意识,及时纠正错误,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燃烧和灭火相关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操作,观察燃烧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分析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3.运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燃烧过程,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1.学生对燃烧现象的理解程度,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燃烧概念。
2.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应用能力,引导他们通过化学方程式理解燃烧过程。
3.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观察能力和安全意识,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4.学生对灭火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6.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份关于燃烧和灭火的科普海报。海报内容需包括燃烧的定义、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灭火原理及方法等。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7.1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 教案(表格式)

小组讨论:实验分析探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烧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小组讨论::熄灭蜡烛火焰的方法?
实验准备
提前上网预约实验!
教师实验准备:白磷、红磷、热水、烧杯、铜片、试管
教学过程
授课人
教师活动:
影片片段
设疑:为什么用烧掉一片草地的方法逃生?
回忆:镁条燃烧、铁丝燃烧、红磷燃烧、木炭燃烧的现象
总结:燃烧的共同特征?
(学生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分组实验)
1.实验一: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能得到什么结论?
2.实验二:分别加热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片刻,比较点燃的难易能得到什么结论?
3.实验三:在铜片两边分别放置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加热铜片观察现象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总结):燃烧发生的条件:
教学案
学科:化学 年级:初三
课题: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
学习
目标
1.掌握燃烧发生的条件。
2.掌握灭火的原理,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说出合适的常见火灾的灭火的原理。
3.能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学习
重点
掌握燃烧发生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
学习
难点
灭火的原理
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3.为什么薄铜片上白磷燃烧了?
4.怎样让热水里的白磷燃烧?
5.燃烧需要哪些条件?缺少一个行吗?
(思考讨论)
1.熄灭蜡烛火焰的方法及原理?最简单的方法?原理?
实验用品:沙土、剪刀、烧杯、水、抹布,使用这些用品你能用几种方法将蜡烛的火焰熄灭呢?原理?
学生活动:
学生小结:燃烧的共同特征,发光、放热、氧化反应。
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教案)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燃烧;2、实验探究燃烧所需要的条件;3、从燃烧的条件分析了解灭火的原理及常见的灭火措施;4、了解灭火器相关知识,初步了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5、通过对燃烧的条件探究实验与改进实验的对比,培养学生实验中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⑴通过实验探究燃烧所需要的条件;⑵从燃烧的条件入手分析灭火的原理,了解常见的灭火措施。
2、教学难点实验探究燃烧所需要的条件,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法。
三、教学准备燃烧条件探究学生实验用品:水、酒精、小石块、小木块、酒精灯、玻璃棒、镊子、火柴等、蜡烛、空烧杯、水、火柴等、小木条、小煤块、酒精灯、火柴等;实验7-1改进实验实验用品:烧杯、试管、橡皮塞、红磷、白磷、开水;灭火器原理、简易灭火器实验用品:烧杯、小试管、吸滤瓶、橡皮塞等。
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展示燃烧的用途及火灾图片;那么什么是燃烧?需要需要什么条件?又该如何灭火?(二)展示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燃烧;2、实验探究燃烧所需要的条件;3、从燃烧的条件分析了解灭火的原理及常见的灭火措施;4、了解灭火器相关知识,初步了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质疑探究1、探究活动一⑴展示木炭、硫、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图片,回顾实验,讨论:①燃烧有哪些物质参加反应?②燃烧有哪些相同的现象?③燃烧一定属于什么化学反应类型?⑵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燃烧的概念: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2、探究活动二⑴讨论:①根据燃烧的概念分析,燃烧需要哪些条件?②有可燃烧物与氧气就一定能燃烧吗?⑵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燃烧需要有可燃物、氧气以及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⑶介绍着火点的概念,并展示P129表7-1,了解一些物质的着火点。
⑷以物质的熔点、沸点作对比,理解着火点的含义,并根据表7-1,体会不同的可燃物燃烧的难易原因。
⑸讨论:③我们知道燃烧需要三个条件,那么如何用实验来验证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呢?⑹引导学生根据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的原理设计验证燃烧需要三个条件的实验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c
⑴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三、教具
酒精灯,纸条,木块,烧杯,坩埚钳,石块
四、教学内容
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
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装在集气瓶里的氧气并不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唯一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一、认识燃烧的条件
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
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
可以燃烧的物体叫做可燃物,可燃物是燃烧的首要条件。
2、认识燃烧需要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
有了可燃物和氧气,燃烧是不是就能发生?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怎样才能使火柴点燃?摩擦起什么作用?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
我们把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探究实验,学生观察实验
:
1、实验中坩埚钳上的纸条燃烧而坩埚钳上的石块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必须是可燃物。
2、坩埚钳上的纸条很快燃烧而坩埚钳上的木块要时间长点才能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
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3、露在空气中的蜡烛继续燃烧,盖上玻片密封的蜡烛熄灭了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那些条件?
学生回答:需要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1、燃烧的定义
2、燃烧的条件?
1、如果不往煤炉里添煤,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2、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
3、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4、如果把炉里正在燃烧的煤夹出来,煤能继续燃烧吗?
燃烧的火会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有时也会带来灾难。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根据燃烧的条件,我们应该如何来灭火呢?
根据灭火的实例,分析灭火的原理。
灭火器的原理。
灭火的原理
1、隔绝可燃物
2、隔绝氧气
3、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
1.下列物质在空气中不能被点燃的是(A)木炭(B)铁丝(c)硫磺(D)红磷
2.下列情况下所采取的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A)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布扑盖
(B)木柴着火用水浇灭
(c)少量的汽油起火用沙子盖灭
(D)电器因短路起火,用水浇灭
3.使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可燃物必须粉碎
(B)可燃物与氧气接
(c)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且达到着火点
(D)可燃物必须放在有限的空间内
书上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