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村镇规划标准
村镇规划标准

村镇规划标准村镇规划标准是指对农村村镇进行规划时所遵循的一系列标准和要求,目的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以下是村镇规划标准的主要内容:一、土地利用标准:1. 综合布局:根据村镇规模和特点,合理划定行政、商业、居住、农业、工业等不同用地功能区域。
2. 基础设施:确保公共设施的合理布局和可用性,并保障市民的出行需求,包括道路、桥梁、给排水、电力等。
3. 绿地和景观:合理布局村庄内的绿地和景观,提供优美的环境和休闲空间,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二、建筑设计标准:1. 建筑高度:根据村镇规模和环境要求,确保建筑高度与周围建筑相协调,不影响环境景观。
2. 建筑面积:合理控制建筑面积,避免用地浪费,并考虑到居住者的需求和生活便利性。
3. 绿色建筑:鼓励采用可再生材料和节能技术,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三、环境保护标准:1. 生态保护:合理划定生态保护区,保护村镇周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 污水处理:要求村庄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确保废水排放达标,不对周边水源造成污染。
3. 垃圾处理:设立垃圾处理站点,实现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四、交通设施标准:1. 道路规划:根据村镇规模和交通流量,规划合理的道路网络,确保道路畅通,提高交通效率。
2. 公共交通:建设公共交通站点,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辆的使用,减少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
3. 步行和自行车道:合理设置步行和自行车道,方便市民步行和骑行,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改善空气质量。
村镇规划标准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引导农村村镇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能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村镇规划标准的落实和监督,确保规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同时,村民也要积极参与,共同推动农村村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村镇规划标准

村镇规划标准村镇规划是一个国家或地方政府对村镇发展进行的宏观管理和指导,旨在提高村镇的整体发展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村镇规划标准是制定村镇规划的依据,对于保障村镇发展的可持续性和人居环境的良好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村镇规划的背景和意义村镇规划标准的制定是基于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旨在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通过规划,可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村镇规划标准的制定还可以提高农村地区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在规划中,可以合理规划农田、水源、森林等自然资源的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二、村镇规划标准的内容和要求村镇规划标准主要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建筑设计规范、交通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方面的要求。
首先,土地利用规划是村镇规划的基础。
规划中应合理划定农田、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区域,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其次,建筑设计规范是保障居民安全和生活质量的重要要求。
规划中应明确建筑物的高度、密度、用途等要求,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美观性和适用性。
交通规划是村镇规划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规划中应考虑交通流量、交通方式和交通设施的合理布局,确保居民的出行便利和交通安全。
生态环境规划是保护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
规划中应明确保护农田、水源、森林等自然资源的具体措施,推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三、村镇规划标准的实施和挑战村镇规划标准的实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同时也需要村民的参与和配合。
政府应加强对村镇规划的宣传和培训,提高村民的规划意识和参与度。
然而,村镇规划标准的实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资金和技术投入有限。
因此,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财政支持和技术指导。
其次,农村地区的土地利用权和建设用地的流转问题也是制约规划实施的难点。
乡村村庄建设发展规划(2021-2035)

乡村村庄建设发展规划(2021-2035)一、规划总则(一)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为村域范围,总面积为24.38平方公里。
(二)规划指导思想为深入贯彻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标精神,发挥村庄的管控与规划引领作用,实现村庄空间开发保护、各项建设项目和村民建房有据可依的目标。
通过编制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统筹生态保护、农业生产、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用地关系,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构建三生融合的美好村庄发展空间,成为村域内土地利用的纲领和指引。
(三)规划原则1、三生融合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安排生活空间,优化生产(产业)布局,在规划中坚持田、林、路、水、房等的综合治理,同时与土地整治结合起来,集约利用土地,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安排生活空间。
与村域内的产业开发和生产布局结合起来,改善生产环境,保育经济增长极。
2、以人为本结合集星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要求,在规划编制过程,充分体现当地群众愿望以及自然环境、土地资源条件等,大力改善农村的社会发展和人居环境。
3、因地制宜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合理调整居民点布局,保持具有乡土特色的民居,合理布局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四)、规划期限2021年至2035年。
其中:近期为2021年至2025年,远期为2026年至2035年。
(五)村庄发展目标1、土地利用集约高效,耕地保护与村庄建设并重;2、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等特色产业有序发展;3、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明显美化优化;4、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六)村庄功能定位基于对村庄传统文化、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现状等梳理,融合区域发展需求与村民诉求,将定位为:产村景融合发展,农林牧有机结合的集聚提升类村庄,县北部农产品物流疏转基地,以8000亩果林相关产业及玉米、马铃薯等为特色产业的省级生态、农产品初加工、产旅结合示范村。
(七)规划目标1、生态得以保护,土地得以充分利用与整合,落实“三区三线”管控;2、产业得以振兴,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成果得以进一步转化扩大为实现村庄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升的新局面、新动力;3、人居环境得以改善,通过基础设施提升、村域环境整治等有效提升居民生活舒适度、便捷度。
乡村振兴重点村建设标准

乡村振兴重点村建设标准一、产业振兴1. 制定符合村庄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推动多元化经济发展。
2.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3.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型产业形态。
4. 建立健全产业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充分参与并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
二、人才振兴1. 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
2. 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返乡创业,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和经营能力。
4. 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和留用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文化振兴1. 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遗产,弘扬乡村文化特色。
2. 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品质。
3. 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
4. 培育文明新风,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
四、生态振兴1.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行绿色发展理念。
2. 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推广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模式。
3. 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提高农村环境治理水平。
4. 加强农村生态建设,推动森林、水源、土地的保护和修复。
五、组织振兴1.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 培育和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合作意识。
3. 加强农村治理体系建设,推动乡村治理的规范化和民主化。
4. 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推动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村镇体系规划

村镇体系规划村镇体系规划是指对一个地区的村镇进行规划和布局,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村镇体系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规划,提高村镇的功能和品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下面是一个村镇体系规划的标准格式文本,供参考:一、背景和目的村镇体系规划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化村镇布局,提升村镇发展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本规划的目的是通过合理规划,推动村镇经济发展,改善村镇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二、规划范围和内容本规划范围包括XX地区的所有村镇,共计XX个。
规划内容主要包括村镇布局规划、村镇功能定位、村镇发展战略、村镇环境保护等。
1. 村镇布局规划根据地区的自然条件、交通网络和人口分布情况,确定各个村镇的布局。
重点考虑村镇之间的距离、交通便利程度以及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同时,根据村镇的特色和优势,合理规划村镇的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
2. 村镇功能定位根据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和人口分布情况,明确各个村镇的功能定位。
包括农业生产、工业发展、商贸服务、旅游休闲等方面的定位。
要充分考虑村镇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合理安排各个村镇的功能布局。
3. 村镇发展战略根据地区的发展目标和政策导向,制定村镇发展战略。
包括村镇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战略。
要充分利用村镇的资源和优势,推动村镇的特色产业发展,提高村镇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4. 村镇环境保护在村镇体系规划中,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问题。
包括水资源保护、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要制定相应的措施,保护好村镇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实施步骤和措施本规划的实施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调研和分析通过对地区的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了解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状况等情况,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 制定规划方案根据调研和分析结果,制定村镇体系规划的总体方案。
包括村镇的布局、功能定位、发展战略等内容。
村镇规划标准

村镇规划标准村镇规划是指对农村和小城镇进行合理布局、合理规划的一项工作,是实现农村和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村镇规划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促进农村和小城镇的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村镇规划标准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点。
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各有特色,因此在规划村镇时,应当充分尊重和保护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合理利用和布局各种资源,使之成为村镇发展的有利条件。
其次,村镇规划标准应当注重村镇的功能定位。
不同的村镇有不同的功能定位,有的是农业生产重镇,有的是旅游休闲胜地,有的是文化传承之地。
因此,在规划村镇时,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村镇的功能定位,发挥其优势,促进村镇的特色发展。
另外,村镇规划标准应当注重村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村镇规划的重要内容,包括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网络等方面。
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地改善村镇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此外,村镇规划标准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和小城镇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因此,在规划村镇时,应当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合理布局和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好水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系统。
最后,村镇规划标准应当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良好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是村镇发展的重要保障,可以有效地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总之,村镇规划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实现农村和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村镇规划工作,加大对村镇规划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力度,为建设美丽乡村、宜居小城镇作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
村镇规划内容及深度要求

目录1总说明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项目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1项目背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村镇规划的内容和深度要求1乡、镇域现状分析图比例采用1∶10000,较大的镇、乡可采用1∶20000,无航测地形图可利用时,也可用行政区划图代替。
图上应标明:1、现有镇、乡及行政村界线;2、现有集镇、行政村、工矿区及其它生产基地的分布位置、人口规模和用地范围;3、主要自然资源、矿藏资源、旅游资源的分布位置及范围,开发情况;4、主要工矿、乡镇企业及大型仓库分布位置;5、公路(含3~5米以上机耕道)、铁路、通航河道的线路走向,码头、轮渡、铁路汽车站场的分布位置及用地范围;6、现有河流及水利工程的分布位置,集镇、村庄、工矿区水源引水管道位置走向;7、发电厂、变电站位置及容量,电力线路(10万伏以上)走向;长途电话及电讯线路的走向与相关设施的配置;8、现有文化中心、影剧院、中小学、职业学校、医院卫生院、医疗站、供销社、综合商店、茶园旅社以及农贸市场等主要公共设施及建筑的位置、规模与用地范围;9、对总体规划有影响的地形地貌及地质等用地不良地段;10、其它用地的界定界线;11、附镇、乡所在区域位置及联系示意图;12、现状各行政村情况一览表。
上述内容较多,如图面负担太重,也可以分开表示,如现状图、用地评价图、资源农业区划及人口密度分区等和区域位置图。
2镇乡域总体规划图比例同现状图,图纸内容包括:1、镇乡域及集镇经济联系和服务范围内的中心镇、乡镇、工矿区(点)、农业生产基地、中心村及主要基层村的布点位置,注明镇、村性质类型及人口规模、主导行业等;2、主要工矿、乡镇企业、大型仓库、大型机构的位置;3、主要公共建筑及公共服务设施位置、规模及用地范围;4、各项基础设施配套规划,如道路网络系统、河网水系、供水网络、供电、通讯、广播的线路走向与相关设施的配置;5、有关防洪防灾等工程措施及环境保护规划方案示意;6、其它规划用地界线及范围;7、规划集镇及中心村情况一览表((含所在位置、性质、功能分工、人口及用地规模、发展方向等)。
村镇规划标准

村镇规划标准村镇规划标准是指为了统一和规范村镇建设,保障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准则和规范。
它涵盖了土地利用、建筑设计、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旨在提高农村地区的居住环境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土地利用方面的规划标准1.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村镇规划应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特点和利用潜力,合理划定建设用地、农田保护区和生态保护区等区域,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保护农田和耕地: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农业发展的需要,合理划定农田保护区,保护农田和耕地资源,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规划中应通过合理布局和合理利用土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二、建筑设计方面的规划标准1. 保护传统建筑风貌:规划中应充分尊重和保护村镇的传统建筑风貌,保留和修复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传承和弘扬地方特色文化。
2. 合理布局建筑空间:规划中应合理布局建筑空间,确保村镇的整体景观效果,提高居民的居住舒适度,同时兼顾交通、环境等因素。
3. 提高建筑质量:规划中应提高建筑质量标准,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防火等能力,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三、基础设施方面的规划标准1. 完善交通网络:规划中应合理布局交通网络,确保村镇与周边地区的联系畅通,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便利居民出行。
2. 健全水、电、气供应:规划中应合理布局水、电、气供应设施,确保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3.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中应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文化娱乐设施等,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满足居民的教育、医疗、文化等需求。
四、环境保护方面的规划标准1.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村镇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提高环境卫生水平:规划中应合理布局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等,提高环境卫生水平,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镇规划标准GB 50188 — 2007Standard for planning of town1 总则1.0.1为了科学地编制镇规划,加强规划建设和组织管理,创造良好的劳动和生活条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县级人民政府驻地以外的镇规划,乡规划可按本标准执行。
1.0.3 编制镇规划,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镇 town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置的镇。
2.0.2镇域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own镇人民政府行政的地域。
2.0.3镇区 seat of government of town镇人民政府驻地的建成区和规划建设发展区。
2.0.4村庄 village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的聚居点。
2.0.5县域城镇体系 county seat town and township system of county县级人民政府行政地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中有机联系的城、镇(乡)群体。
2.0.6镇域镇村体系 town and village system of town镇人民政府行政地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中有机联系的镇区和村庄群体。
2.0.7中心镇 key town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各分区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中发挥中心作用的镇。
2.0.8一般镇 common town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中心镇以外的镇。
2.0.9中心村 key village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中,设有兼为周围村服务的公共设施的村。
2.0.10基层村 basic-level village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中,中心村以外的村。
3 镇村体系和人口预测3.1 镇村体系和规模分级3.1.1镇域镇村体系规划应依据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确定的中心镇、一般镇的性质、职能和发展规模进行制定。
3.1.2镇域镇村体系规划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调查镇区和村庄的现状,分析其资源和环境等发展条件,预测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劳力和人口的流向趋势;2、落实镇区规划人口规模,划定镇区用地规划发展的控制范围;3、根据产业发展和生活提高的要求,确定中心村和基层村,结合村民意愿,提出村庄的建设调整设想;4、确定镇域内主要道路交通,公用工程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保护、防灾减灾防疫系统。
3.1.3镇区和村庄的规划规模应按人口数量划分为特大、大、中、小型四级。
在进行镇区和村庄规划时,应以规划期末常住人口的数量按表3.1.3的分级确定级别。
3.2.1镇域总人口应为其行政地域内常住人口,常住人口应为户籍、寄住人口数之和,其发展预测宜按下式计算:Q=Q0(l+K)n+p式中 Q---总人口预测数(人);Q0---总人口现状数(人);K---规划期内人口的自然增长率(%);P---规划期内人口的机械增长数(人);n---规划期限(年).3.2.2镇区人口规模应以县域城镇体系规划预测的数量为依据,结合镇区具体情况进行核定;村庄人口规模应在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中进行预测。
3.2.3镇区人口的现状统计和规划预测,应按居住状况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性质进行分类。
镇区规划期内的人口分类预测,宜按表3.2.2的规定计算。
测。
l、根据产业发展前景及土地经营情况预测劳力转移时,宜按劳力转化因素对镇域所辖地域范围的土地和劳力进行平衡,预测规划期内劳力的数量,分析镇区类型、发展水平、地方优势、建设条件和政策影响以及外来人口进入情况等因素,确定镇区的人口数量。
2、根据镇区的环境条件预测人口发展规模时,宜按环境容量因素综合分析当地的发展优势、建设条件、环境和生态状况等因素,预测镇区人口的适宜规模。
3、镇区建设项目已经落实、规划期内人口机械增长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可按带眷情况估算人口发展规模;建设项目尚未落实的情况下,可按平均增长预测人口的发展规模。
4 用地分类和计算4.1 用地分类4.1.1镇用地应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为: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生产设施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工程设施用地、绿地、水域和其他用地9大类、30小类。
4.1.2镇用地的类别应采用字母与数字结合的代号,适用于规划文件的编制和用地的统计工作。
4.1.3 镇用地的分类和代号应符合表4.1.3的规定。
4.2 用地计算4.2.1镇的现状和规划用地应统一按规划范围进行计算。
4.2.2 规划范围应为建设用地以及因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包括规划确定的预留发展、交通设施、工程设施等用地,以及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
4.2.3分片布局的规划用地应分片计算用地,再进行汇总。
4.2.4现状及规划用地应按平面投影面积计算,用地的计算单位应为公顷(hm2)。
4.2.5用地面积计算的精确度应按制图比例尺确定。
1:10000、 l:25000、1:50000的图纸应取值到个位数;1:5000的图纸应取值到小数点后一位数;l:1000、l:2000的图纸应取值到小数点后两位效。
4.2.6用地计算表的格式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
5 规划建没用地标准5.1 一般规定5.1.1 建设用地应包括本标准表4.1.3用地分类中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生产设施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工程设施用地和绿地8大类用地之和。
5.1.2规划的建设用地标准应包括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建设用地比例和建设用地选择三部分。
5.1.3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为规划范围内的建设用地面积除以常住人口数量的平均数值。
人口统计应与用地统计的范围相一致。
5.2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5.2.1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按表5.2.1的规定分为四级。
区划标准》GB 50178的I、Ⅶ建筑气候区时,可按第三级确定;在各建筑气候区内均不得采用第一、四级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5.2.3 对现有的镇区进行规划时,其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在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基础上,按表5.2.3规定的幅度进行调整。
第四级用地指标可用于I、Ⅶ建筑气候区的现有镇区。
5.2.4 地多人少的边远地区的镇区,可根据所在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的建设用地指标确定。
5.3 建设用地比例5.3.1镇区规划中的居住、公共设施、道路广场、以及绿地中的公共绿地四类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宜符合表5.3.1的规定。
5.4 建设用地选择5.4.1建设用地的选择应根据区位和自然条件、占地的数量和质量、现有建筑和工程设施的拆迁和利用、交通运输条件、建设投资和经营费用、环境质量和社会效益以及具有发展余地等因索,经过技术经济比较,择优确定。
5.4.2建设用地宜选在生产作业区附近,并应充分利用原有用地调整挖潜,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
需要扩大用地规摸时,宜选择荒地、薄地,不占或少占耕地、林地和牧草地。
5.4.3建设用地宜选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便于排水、通风和地质条件适宜的地段。
5.4.4 建设用地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避开河洪、海潮、山洪、泥石流、滑坡、风灾、发震断裂等灾害影响以及生态敏感的地段;2、应避开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3、应避开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和地下采空区以及文物埋藏区。
5.4.5 在不良地质地带严禁布置居住、教育、医疗及其他公众密集活动的建设项目。
因特殊需要布置本条严禁建设以外的项目时,应避免改变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排水体系,并应制订整治方案和防止引发地质灾害的具体措施。
5.4.6建设用地应避免被铁路、重要公路、高压输电线路、输油管线和输气管线等所穿越。
5.4.7位于或邻近各类保护区的镇区,宜通过规划,减少对保护区的干扰。
6 居住用地规划6.0.1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应符合本标准5.3的规定。
6.0.2居住用地的选址应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具有适宜的卫生条件和建设条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布置在大气污染源的常年最小风向频率的下风侧以及水污染源的上游;2、应与生产劳动地点联系方便,又不相互干扰;3、位于丘陵和山区时,应优先选用向阳坡和通风良好的地段。
6.0.3居住用地的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l、应按照镇区用地布局的要求,综合考虑相邻用地的功能、道路交通等因素进行规划;2、根据不同的住户需求和住宅类型,宜相对集中布置。
6.0.4 居住建筑的布置应根据气候、用地条件和使用要求,确定建筑的标准、类型、层数、朝向、间距、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和空间环境,并应符合下列规定:l、应符合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镇区住宅用地面积标准和容积率指标,以及居住建筑的朝向和日照间距系数;2、应满足自然通风要求,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 50178的II、Ⅲ、Ⅳ气候区,居住建筑的朝向应符合夏季防热和组织自然通风的要求。
6.0.5居住组群的规划应遵循方便居民使用、住宅类型多样、优化居住环境、体现地方特色的原则,应综合考虑空间组织、组群绿地、服务设施、道路系统、停车场地、管线敷设等的要求,区别不同的建设条件进行规划,并应符合下列规定:l、新建居住组群的规划,镇区住宅宜以多层为主,并应具有配套的服务设施;2、旧区居住街巷的改建规划,应因地制宜体现传统特色和控制住户总量,并应改善道路交通、完善公用工程和服务设施,搞好环境绿化。
7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7.0.1公共设施按其使用性质分为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科技、医疗保健、商业金融和集贸市场六类,其项目的配置应符合表7.0.1的规定。
7.0.2公共设施的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应符合本标准5.3的规定。
7.0.3教育和医疗保健机构必须独立选址,其他公共设施宜相对集中布置,形成公共活动中心。
7.0.4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用地,应设在阳光充足、环境安静、远离污染和不危及学生、儿童安全的地段,距离铁路干线应大于300m,主要入口不应开向公路。
7.0.5 医院、卫生院、防疫站的选址,应方便使用和避开人流和车流大的地段,并应满足突发灾害事件的应急要求。
7.0.6集贸市场用地应综合考虑交通、环境与节约用地等因素进行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集贸市场用地的选址应有利于人流和商品的集散,并不得占用公路、主要干路、车站、码头、桥头等交通量大的地段;不应布置在文体、教育、医疗机构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出入口附近和妨碍消防车通行的地段;影响镇容环境和易燃易爆的商品市场,应设在集镇的边缘,并应符合卫生、安全防护的要求。
2、集贸市场用地的面积应按平集规模确定,并应安排好大集时临时占用的场地,休集时应考虑设施和用地的综合利用。
8 生产设施和仓储用地规划8.0.1工业生产用地应根据其生产经营的需要和对生活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选址和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l、一类工业用地可布置在居住用地或公共设施用地附近;2、二、三类工业用地应布置在常年最小风向频率的上风侧及河流的下游,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村镇规划卫生标准》GB18055的有关规定;3、新建工业项目应集中建设在规划的工业用地中;4、对已造成污染的二类、三类工业项目必须迁建或调整转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