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为什么纪念陶行知

合集下载

我最尊敬的教育家-陶行知

我最尊敬的教育家-陶行知

我最尊敬的教育家-陶行知我最尊敬的教育家是陶行知,我之所以尊敬他,原因如下:1.高尚的人格魅力陶行知在国内外教育界享有盛誉他把毕生的经历都献身于教育并研究教育,正是他带领着我们走着教育改革的每一个步伐! 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反对“沿袭陈法,异型他国”,推行平民教育。

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科学实用的“生活教育”理论其要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做中学”根据生活教育的理论,晓庄师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开荒,自己建茅屋,做什么事,就读什么书,还走出校门参加村里的农协会和打倒土豪劣绅的斗争这样就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才干和创新能力,把学生培养成有农夫的身手,有科学的头脑,有改造社会精神的乡村教师由于生活教育理论基本符合中国国情,所以在当前我国进行的教育改革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前瞻性思想“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先生,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科学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思想,征服了我,我要秉承他的思想和态度,在未来的教学之路上,默默奋斗,勇敢向前,创造教学的辉煌,谱写动人的篇章!附录:●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有最高的道德修养,他有最高的理想,他批判的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创造了一整套教育理论,并且以最大的魄力付诸实践,取得了很大很大的成绩。

他的品德、修养和理论都值得学习和继承。

●陶行知是坚强的民主战士抗日战争结束后,广大人民都要求和平,反对内战,陶行知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中央委员,他为争取民主和平,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歌颂陶行知的演讲稿

歌颂陶行知的演讲稿

歌颂陶行知的演讲稿尊敬的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想要和大家一起歌颂一位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陶行知先生,他的名字如同璀璨的星辰,在教育的浩瀚天空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不仅在他所处的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启示。

陶行知先生出生于 1891 年,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面临着巨大困境和挑战的时代。

然而,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激发了他为改变教育现状、拯救民族未来而不懈努力的决心。

他主张“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相隔离的局面。

他认为,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和书本,而应该与生活紧密相连。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教育的素材和契机。

比如,孩子们在日常的游戏中,可以学会合作与竞争;在参与家务劳动中,可以培养责任感和动手能力。

这种教育理念,让教育变得更加生动、真实,让孩子们能够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和成长。

他还倡导“社会即学校”,强调教育不应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而应该让整个社会都成为教育的场所。

工厂、农村、社区,都可以成为学习的课堂。

这样的理念,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空间和资源,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教育,让教育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又一重要主张。

他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去实践、去操作。

学生要在做中学,教师要在做中教。

这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创造者和运用者。

陶行知先生不仅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更有身体力行的教育实践。

他放弃了安逸的生活,深入到农村和工厂,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等一系列教育机构。

在那里,他和学生们一起劳动、一起学习,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教育的真谛。

他关心平民教育,致力于让那些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穷苦大众也能识字读书,掌握知识和技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的努力,让无数原本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看到了希望,为他们打开了通向知识和进步的大门。

歌颂陶行知的演讲稿

歌颂陶行知的演讲稿

歌颂陶行知的演讲稿尊敬的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大家讲述一位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事迹。

陶行知先生,他的名字在中国教育史上熠熠生辉。

他出生于 1891 年,在那个动荡不安、新旧交替的时代,他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投身于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陶行知先生深知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改变社会、振兴民族的关键。

他曾说:“教育是立国之本。

”为了实现教育兴国的理想,他不辞辛劳,四处奔走。

他主张“生活即教育”。

这一理念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相分离的局面。

他认为,生活中处处有教育的契机,教育应该与生活紧密结合。

比如,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解决问题,这些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

他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汲取知识,培养实际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

陶行知先生还倡导“社会即学校”。

他认为整个社会都是教育的场所,不应该把学校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

无论是工厂、农村还是社区,都可以成为教育的课堂。

这种理念让教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内的活动,而是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教育,提升自己。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强调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去实践、去操作。

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他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主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身体力行。

他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亲自参与学校的建设和教学工作。

在晓庄师范,他和学生们一起劳动、一起学习,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乡村教师。

他还积极推动平民教育,让那些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普通民众也能识字、明理。

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的热爱是无私的。

他不在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一心只为了推动中国教育的进步。

他的生活简朴,但精神世界却无比丰富。

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歌颂陶行知的演讲稿

歌颂陶行知的演讲稿

歌颂陶行知的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分享的演讲稿的主题是“歌颂陶行知”。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家、哲学家、诗人,也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

他以其卓越的教育思想和杰出的教育工作成就而闻名于世。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世界,感受他的智慧火花,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敬仰。

陶行知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他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关注他们的兴趣和特长。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勇于尝试。

他的教育理念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发展的空间,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陶行知先生在教育实践中,以身作则,亲自模范。

他要求教师要以真实的行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爱心和耐心去教育孩子。

他强调教师应该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像泉水一样清澈,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积极的学习氛围。

他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无限的潜力,只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培育,就能开花结果。

陶行知先生还非常注重教育的社会责任。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他倡导“为人师者,当以身作则,为国家一代事业负起责任”,他认为教育事业是祖国的事业,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尽自己的力量去为祖国的未来贡献。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对我有着深远的影响。

正是他的教育理念让我从小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责任。

他的教育思想告诉我,只有关注他人,关爱他人,才能更好的关心自己;只有尊重他人,了解他人,才能更好的理解自己;只有帮助他人,支持他人,才能更好的成就自己。

在今天,我们怀念陶行知先生,表达我们对他的崇高敬意。

他的教育思想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引领着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回眸行知-纪念陶行知诞辰125周年

回眸行知-纪念陶行知诞辰125周年

钱 理 群 教 授 则 认 为 中 国 性 与 平 民 性 是 陶 行 知 教 育 思 想 和 实 践 的 两 大 特 点 与 核 心 ,是 学 习 与 领 会 陶 行 知 教 育 思 想 应 紧 紧 抓 住 的 纲 。他 指 出 “我 们 今 天 学 习 陶 行 知 的 论 述 , 其 中 一 个 重 要 方 面 ,就 是 要 学 习 和 继 承 他 的 精 神 与 品 格 。 其 实 也 是 回 答 我 们 所 面 临 的 一 个 问 题 :作 为 一 名 教 师 ,应 该 以 怎 样 的 精 神 去 从 事 教 育 的 改 革 与 社 会 的 改 造 ? ”
同 年 7 月 ,他在《生活教育》 上发表《行知行》一 文 ,把自己的
名 字 改 为 “行 知 ”,主 张 “行知 行 ”。这是他关于学习过程认识 的升华,也是对会考制度见“知 ” 不见“行 ”的有力回击,对应试教 育的坚决抵制。
有 意 思 的 是 ,陶行知应邀到 南 开 大 学 去 演 讲 ,适 逢 河 北 省 会 考 。他 了 解 到 在 会 考 的 6 9 个学 校 之 中 ,南 开 中 学 男 校 考 列 第 18 名 ,女 校 考列第3 7 名 。当晚他和 张 伯 苓 一 见 面 ,便 向 他 道 喜 并 专 门 作 诗 一 首 “什 么 学 校 最 出 色 ? 当推南开为巨擘。会考几乎不及 格 ,三千里路来贺客。请问贺客 贺什么?贺您几乎不及格。倘使 会 考 得 第 一 ,贺 客 就 要 变 吊 客 。”
追问
陶 行 知 不看重成绩,不看重 分 数 ,他真正看重的是南开学校 认真的办学态度和学校精神。他 认 为 ,正是南开在教课之外,相 当 注 意 学 生 整 个 的 生 活 ,不把学 生 当 作 书 呆 子 教 ,成 就 了 南 开 精 神 。陶行知给当时应试教育开的 药 方 正 是 生 活 教 育 ,强调教 学 做 合 一 ,重 视 “行 ”,把实践放在第 一 位 ,从 实 践 言 ,有很重要的意义。

纪念陶行知先生感悟

纪念陶行知先生感悟

纪念陶行知先生感悟
今天是陶行知先生的忌日,我深感惋惜,也深思他的教诲。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爱国者,他的思想和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念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他强调学生应该具备的品质包括勤奋、诚实、宽容、坚韧、正义等等,这些品质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陶行知先生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他热爱祖国,为了国家民族的兴旺而奋斗终身。

他在教育事业上不断追求进步和创新,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一个具有高尚品质和人格的人。

在今天这个注重功利和效率的社会,我们需要回归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和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德,让他们成为积极向上的人,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同时,我们也应该热爱祖国,为国家民族的兴旺而奋斗,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陶行知先生虽已逝世,但他的思想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我们应该铭记他的教诲,向他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不懈努力。

- 1 -。

顾久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需要陶行知

顾久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需要陶行知

科学精神和创造源于对权威的质疑
现代科学与先前的知识体系有三大 不同之处: 一、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现代科学 的基础就是拉丁文前缀 “ignoramus-”,意为“我们不知 道”。…… 二、 以观察和数学为中心。承认无知 之后,现代科学还希望能获得新知。 方式则是通过收集各种观察值,再 用数学工具整理连接,形成全面的 理论。 三、用这些理论来取得新的能力,特 别是发展出新的科技。
当今我们的教育哲学和基本理论 仍缺乏原创和深刻性
有影响的教育哲学和理论从何而来, 应该回答什么
应该产生于对一些最基本的问题长期深入探 究的结论,如“人”是什么?“环境”是什 么,中国孩子成长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这些“环境”怎样? 应该回应本时代提出的重大教育问题及其背 后的社会问题。比如中国历史上传统教育的 得与失是什么?当代西方提出的教育理论的 文化背景与中国的有何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能否照搬?
二、陶先生学贯中西的教育理论 与当今缺乏原创深刻的指导思想
学贯中西的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源之一
儒家思想,特别是 王阳明的“知行合 一”。 “在二十三年前, 我开始研究王学, 信仰知行合一的道 理,故取名知行”。 1934年《行知行》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致良知”
“知行合一”,我以为,是说人们本来拥有先天 的道德本能和道德直觉。把控好、体悟好这种真 实、本真的道德初心(“知”),去做好身边所 有的事事物物(“行”),就是知行合一。 “致良知”,日本学者沟口雄三说:“致良知即 欲罢不能,自然而然地迸发出来的道德感情的无 为的随意流露。反过来说,有为的,譬如以获得 奖赏或荣誉为目的的道德行为,在他看来,就是 人欲,是私欲,是一己之私。”
淑世情怀的原因之一 国势维艰的忧愤与担当

怀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怀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二0—九年第一期(总第73期)耋義陶研式丈No. 1,2019General,No.73怀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李信慧三年前的七月是一个多难的七月,继李公朴、闻一多二先生在昆明被害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 生又于二十五日患脑充血逝世。

陶先生一生为劳苦 大众教育及民主实践而奋斗,他不断的培植国家的 干材和训练民主的战士,凡认识他的人都觉得他的 死不只是教育界的损失,也是整个民主阵营中莫大 的损失。

今天我们在解放后的上海,在各地捷报频 传的时候,在政协即将开幕的前夕来追悼陶先生,我们除了兴奋外还觉得无限的哀悼。

追悼陶行知先生,我们每人都会记起他创办的 晓庄师范。

在创办晓庄时他说:“要为中国三亿四 千万农民服务,要设立一百万个学校,要改造一百 万个乡村,为我中华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在《晓庄三岁告同胞书》中他说:“晓庄是 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

”因为 我爱人类,所以我爱人类中最多数而又最不幸的中 华民族。

因为我爱中华民族,所以我爱中华民族中 最多数而最不幸的农人《……”他又说:“有了爱 便不得不去找路线,寻方法,造工具,使这爱可以 流露出来,完成它的使命。

流露的时候遇着阻力便 不得不奋斗—与土豪劣绅奋斗,与外力压迫奋 斗,与传统教育奋斗,与农人封建思想奋斗,与自 己带来的伪知识奋斗。

”这些话里表现着陶先生的 中心思想^爱满天下,是陶先生做人的基本精神《晓庄被封闭已经十八年了,无数的农民都在不 合理的统治下失去了求知识的机会。

前几天报上有 晓庄师范得到南京军管会的扶助下即将恢复招生的 简讯。

这消息不但是农民们的福音,关心陶先生所 创办的事业的人听了这消息也感到无限的快乐与兴 奋!陶先生地下有知,一定会髙兴得像他生前那么 嘿嘿的笑了吧!追悼陶行知先生大家都会想起育才学校。

陶先生办育才的动机起于1938年8月他和任光及我同船从 马赛返国的时候。

在船上有一个四五岁大的法国孩 子。

这孩子很有音乐天才,不论他听到什么音乐便 手舞足蹈的跳起来了,他的一举一动无不合乎节奏,任光是研究音乐的,当然很注意这孩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我们为什么纪念陶行知——写在陶行知诞辰122周年之际
张春生
海宝山区行知小学大队辅导员在陶行知雕像前给学生讲课。

CFP
1946年7月25日,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接到周恩来从上海发给党中央的电文,电文报告了陶行知先生去世的消息。

毛泽东十分悲痛,沉思良久,随后拿起毛笔,饱蘸墨汁,凝重有力地写下了“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毛泽东”。

此后,延安党政军民学、社会各界联合召开了两千多人的追悼大会,沉痛悼念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追求真理、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他的一生,是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一生,是心系人民教育并作出重要贡献的一生。

他崇高的理想信念,优秀的道德品质,强烈的创新意识,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他所展示出的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高尚风范,将永远镌刻在我们心中。

勇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教育
陶行知原名文濬,后改知行,再改行知,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黄山脚下歙县黄谭源村。

1917年夏,陶行知从美国学成归国。

此后近十年,他一边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员、
教授、教务主任,一边花大量时间在城乡各类学校开展调查研究,在自己的办学实践中不断剖析旧传统教育脱离实际、脱离劳动、脱离民众的弊端。

他尖锐地指出,旧的传统教育是“先生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他提出,新的教育不能只靠文字和书本,而是要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去求取真知,他创立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先生说,“必须彻底改革旧的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教育要做到“教、学、做合一”,其基本精神就是教育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他主张学生要“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

他还提出,教育应该是“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教育是民族、大众、人类解放的工具。

1927年,他舍去教授、教务长不当,拒绝国民政府的高官厚禄,毅然脱去西装、皮鞋,换上布衣、草鞋,来到南京郊区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走出一条彻底改造旧传统教育的道路。

陶行知创立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崭新教育模式,创造性地实践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卓有成效地推动了中国的乡村教育运动。

此后,他又披荆斩棘,克服重重困难,在上海创办了上海工学团,在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等。

他毕生献身于祖国教育事业,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优秀人才。

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很好地体现了他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观,正确地分析和处理了教育和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是要使教育为振兴中华服务。

全心全意为劳动大众办好教育
陶先生认为,自古以来培养什么样的人都是办教育的首要问题。

他主张学生要从人民中来,再回到人民中去,“学校不是培养人上人,而是培养人中人。

”他主张“民主的教育是人民的教育,人民办教育,为人民自己幸福而办的教育”。

他坚决反对办教育只为少数有钱的人服务,主张教育工作者要为劳苦大众的穷孩子办学。

为了实现这一高尚的信念,从上世纪20年代的青年时期开始,他就心甘情愿放弃城市优渥舒适的生活,下乡为农民办乡村教育:自愿“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

他鼓励晓庄师范、湘湖师范等校的学生去艰苦的乡村和偏远的地区为农民办教育,做农民的知心朋友。

他认为只有向农民烧“心香”,才能成为“第一流的教育家”。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陶行知先生重视乡村教育工作早有极高评价。

周恩来曾高度赞扬过陶行知注重农村工作及发展乡村教育的重大意义。

陶行知不仅重视抓农村教育,上世纪30年代还在上海等地一些工人区办工人夜校,在同工人的接触中,他认识到工人阶级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身教重于言教关爱学生教学相长
陶行知的职业道德,首先表现为坚定的献身教育的职业意识。

教师的职业意识,是他的
职业感情、职业信念、职业意志及习惯的基础。

他撰写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对联,高度集中地表现了他彻底献身教育事业的高尚品德。

陶先生用毕生精力办教育,与不同年龄、多种性格的孩子生活在一起,他既是孩子的教师、长辈,又善于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陶行知说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有“师爱”,“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

师爱是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应有的感情修养,高尚纯洁的师爱,能引起师生心灵深处的强烈共鸣,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陶行知在《第二年的晓庄》一文中指出,爱是一种力量,“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陶行知的师爱,具体地表现在他对教育对象的尊重、信任,并竭力保护他们,公正地对待他们,施之以最好的教育。

早在1930年春办晓庄师范时,他就写了一首《糊涂先生》的诗来提醒教师爱护学生、了解学生,不要轻易对学生下结论,更不能体罚学生。

诗中有这样几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这充分表现了他对教育对象的信任。

他认为“当学生的不应当强人从己,也不应当舍己从人。

”他常引用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积极鼓励学生敞开思想,各抒己见。

有的小学生把他的诗句“大孩自动教小孩”改为“小孩自动教小孩”,把“读了书,不教人,甚么人?不是人”后一句改为“木头人”。

他不仅不生气,反而表扬说“这也证明小孩子有创造力”。

陶先生是人才幼苗的热心保护人,他推行的小先生制,证明了他对小学生的信任。

热情关爱与严格要求是统一的。

陶行知始终不忘对学生加强品格修养指导。

他说:“真正的训育是品格修养之指导。

”他反对“教育与训育分家”,更反对侦探式的训育,主张“善教人者,随事寓教”,“知识品行合一。

”他时常教育儿童要明是非、知善恶、辨曲直。

他要求教师不仅课堂上对学生负责,对课堂外的活动、休息时间也不能放松管理,以期“使学生不致在休息时间作出恶事”,对犯错误的学生,他总是满腔热情地开导说,“过则勿惮改。

失之于前,改之于后,不失为颜回,不失为周处”。

1940年陶行知在给儿子陶晓光的一封信中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

‘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丝毫妥协。

你记住这七个字,终身受用无穷,望你必须朝这方面努力,方是真学问。


毕生追求真理坚定不移跟共产党走
近代中国危机多难,使得“教育救国”成为很多知识分子的梦想。

面对当时民族危亡、国难当头的社会环境,陶行知勇敢地站在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斗争的前沿,将满腔的爱国热
情倾注于人民教育事业,把普及大众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培育一代人才视为救国之举、兴国之计、报国之志,并以此为己任。

陶行知一生经历过俄国十月革命,中国的五四运动,国共第一次合作与北伐战争,国共第二次合作与抗日战争。

直至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再次发动全面内战,在多年的教育与实践、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中,他逐渐地由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在上世纪30年代特别是抗日战争中,他对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他多次与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吴玉章等共产党人的接触,通过书信、电文来往和工作实践,他深信只有马列主义是真理,只有共产党才是中国振兴的希望。

在他生命最后的100天里,为争取民主解放反对独裁统治,他奔走呼号,举旗呐喊,光演讲就达100多场。

直到他去世前,一直都与共产党的领导人保持着亲密关系,所以周恩来
称他是“无保留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本文资料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陶行知教育思想文库》)(作者为陶行知教育基金会理事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