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
参观陶行知纪念馆的观后感

参观陶行知纪念馆的观后感
参观陶行知纪念馆的观后感
近日,我有幸到陶行知纪念馆参观。
这是一次极其难得而又有意义的文化之旅,我看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家庭历史和他留下的丰富遗产。
以下是我的感受。
1. 文化氛围
一进入纪念馆,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氛围。
整个纪念馆的设计以红色和木质为主调,让人感到温馨又庄重。
古老的文物和陶行知先生的文学作品,都被精心地陈列在馆内,向我们展示了陶行知先生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文化素养。
2. 生平事迹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
在馆内,我们了解到了他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求学经历、加入革命队伍,以及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重要职务的经历等。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努力学习,不畏艰难险阻,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3. 家庭历史
馆内还展示了陶行知先生的家庭历史,包括他的父亲、母亲、妻子、
子女等。
通过观察馆内展出的家庭照片和历史文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陶行知先生的家庭生活,以及他与家人之间的深情厚爱。
4. 遗产
陶行知先生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包括他的文学作品、课程纲要、笔记等。
这些遗产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博学、才华横溢和热爱教育的精神。
观看这些文物,让我更加痛切体会到一个人对于文化的执着和追求,以及他所留下的珍贵财富。
综上所述,陶行知纪念馆是一次难得的文化之旅。
在这次参观中,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也更加深刻地理解到文化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前往陶行知纪念馆,深入认识这位伟大的教育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陶行知纪念馆文物观后感

陶行知纪念馆文物观后感陶行知,一位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至今仍对我国教育事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陶行知纪念馆,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家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以下是我对纪念馆文物的一些观后感。
一、文物展现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走进陶行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系列展现陶行知生平事迹的文物。
这些文物包括照片、手稿、书籍等,生动地展示了陶行知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积极倡导和实践生活教育、大众教育的事迹。
通过这些文物,我深刻体会到了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
二、文物传递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在纪念馆内,有许多关于陶行知教育理念的文物。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他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句话简洁明了地表达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真教育”理念。
此外,他还提倡“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些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仍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三、文物体现陶行知先生的爱国情怀陶行知先生一生热爱祖国,关心民族命运。
在纪念馆内,有许多关于他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的文物。
如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歌词,以及他发表的抗日救亡演讲稿等。
这些文物让我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坚定的爱国信念和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终生的决心。
四、文物激发人们对教育事业的思考参观陶行知纪念馆,让我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陶行知先生一生追求的教育目标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在今天,我们国家正努力实现这一目标,但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让我思考如何继承和发扬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为我国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参观陶行知纪念馆,让我对这位教育家的一生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他的教育理念、爱国情怀和实践精神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陶行知纪念馆作文

陶行知纪念馆作文《陶行知纪念馆》篇一陶行知纪念馆,那可是个超酷的地方呢!我一走进陶行知纪念馆,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时光隧道。
里面的布置啊,有点像那种老电影里的场景,带着一种说不出的庄重感。
墙上挂着陶行知先生的照片,他看起来就像一个特别亲切的老爷爷,眼睛里仿佛藏着无数的故事。
我在馆里慢慢走着,看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介绍。
他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就像一盏明灯,在那个黑暗的时代照亮了很多人前行的路。
他倡导的教育理念,什么“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刚开始我还不太明白,这跟我们现在坐在教室里上课有啥不一样呢?也许,他是想让教育变得更自由、更贴近生活吧。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学习做饭、学习跟人打交道,这也是一种教育,而不只是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
我站在一个展示他教育实践的展柜前,玻璃里面放着一些旧的书本和笔记。
我就想啊,当时的学生们拿着这些书本,是不是也像我们现在一样,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呢?我看着那些字迹模糊的纸张,感觉自己仿佛能看到陶行知先生在昏暗的灯光下,一笔一划地写着他的教育理想,那是一种怎样的执着啊!我在馆里还听到了一些关于他的小故事。
有人说他为了让穷人家的孩子也能上学,到处奔波筹款,就像一个超级英雄,拯救那些渴望知识的小灵魂。
可是,我又有点疑惑,在那个时候,做这些肯定特别难,他就没有想过放弃吗?也许有吧,但他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这就更让我佩服了。
我走出纪念馆的时候,心里满满的都是感慨。
这个地方,就像一个宝藏,里面藏着陶行知先生伟大的灵魂和他对教育无限的热爱。
下次有机会,我一定还要再来,说不定还能发现更多关于他的秘密呢。
《陶行知纪念馆》篇二陶行知纪念馆,嘿,这地方可真有点意思。
我去的时候,天有点阴沉沉的,就像我的心情一样,有点迷茫。
我为啥要来这呢?其实我也不太清楚,可能就是想找点灵感或者什么的。
一进门,就看到那大大的陶行知先生的雕像,他站在那,好像在俯瞰着每一个进来的人。
我当时就想,这老先生是不是在心里评判着我们这些现代的年轻人呢?在馆里逛着,我看到了一些他以前办学的场景重现。
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1000字

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1000字陶行知纪念馆是一座为了纪念中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而建立的纪念馆。
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和实践对于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次参观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深受启发。
首先,陶行知先生强调教育对于社会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
因此,教育必须与社会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在纪念馆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关于陶行知先生在社会上开展教育工作的资料和照片,这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
其次,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他认为,教育必须与生活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生活是一个广泛的领域,包括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社交等各个方面。
因此,教育也必须与生活相结合,才能满足不同人们的需求。
在纪念馆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关于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方面的资料和照片,这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
最后,陶行知先生强调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他认为,教学做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必须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要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纪念馆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关于陶行知先生在教学中采用的方法和技术,这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
参观陶行知纪念馆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深受启发。
我认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实现教育的价值。
陶行知观后感

陶行知观后感引言陶行知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领域的杰出人物,他以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活动深受推崇。
我有幸参观了陶行知先生的纪念馆,并对他的思想和贡献有了更深的了解。
通过观后感的形式,我想分享一下我对陶行知先生的观察和感受。
个人背景首先,让我简要介绍一下陶行知先生的个人背景。
陶行知先生于1882年出生在福建省,是一位教育家、哲学家和革命家。
他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因为他倡导和实践了新教育运动,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先生一生致力于改革中国教育体制,他的教育哲学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观察陈列馆陶行知纪念馆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是一个祭奠陶行知先生及展示他生平事迹和教育思想的纪念场所。
我在陶行知纪念馆中看到了不少有趣的陈列和展示,这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 陈列区域陈列馆分为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展示了陶行知先生不同时期的事迹和贡献。
从他的学生时代到他的教育实践,每个区域都有详细的介绍和展示物品。
这种划分让参观者更好地了解陶行知先生的人生历程,并体验他所倡导的教育思想在不同时间段的发展和应用。
2. 文物展示陶行知纪念馆展示了许多陶行知先生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包括他的手稿、日记、书信和个人物品。
通过这些文物,我能更直观地感受到陶行知先生的智慧和思考。
例如,他的手稿和日记揭示了他对教育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反思,这些思考对于今天的教育家和学者仍然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
3. 教育成果展示在陶行知纪念馆中,还有一些展示了陶行知先生教育成果的实物。
例如,展示了他创办的百工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学生作品,以及他与学生的合影照片。
这些展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够感受到陶行知先生在教育实践中所取得的成功和影响。
感受与思考参观完陶行知纪念馆后,我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产生了一些感受和思考。
1.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深触动了我。
他主张教育应该关注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观看陶行知纪念馆有感800字

观看陶行知纪念馆有感800字: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在这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我有幸参观了陶行知纪念馆。
走进这座充满历史底蕴的建筑,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亲身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那份对教育事业无比热爱和执着追求的精神。
陶行知纪念馆位于一个绿树成荫、环境幽雅的地方。
一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陶行知先生的雕像,他面带微笑,目光深邃,仿佛在凝视着未来的希望。
雕像周围,是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为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增添了几分宁静与庄重。
在纪念馆内,我详细了解了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教育理念。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他深信教育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深信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因此,他不畏艰难,创办了许多平民学校,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在参观过程中,我深受触动的是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的热爱和奉献精神。
他一生清贫,却从不为个人的名利所动,始终坚守在教育的岗位上,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事迹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更要有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
此外,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观点,让我意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和书本,而应该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我们应该从生活中汲取知识,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
同时,他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也使我认识到教育应该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观结束后,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陶行知先生的伟大精神和教育理念让我深受启发。
我深知自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我将以陶行知先生为榜样,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观上海陶行知纪念馆有感1000字

参观上海陶行知纪念馆有感1000字最近,我有幸参观了上海陶行知纪念馆,这次参观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更加了解了陶行知先生的伟大事迹和崇高精神。
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想。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他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时代,但他始终坚定地信仰着教育救国的理念。
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思想,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倡“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使教育真正服务于人民。
这些思想和实践,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纪念馆中,我看到了陶行知先生的一些手稿、照片和遗物,这些珍贵的文物让我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的真实存在,也让我对他的生活和工作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我看到了他那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座右铭,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
它表达了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态度和追求。
他的一生,就是这样一句座右铭的写照,他用自己的行动和实践,诠释了他的教育理念和人生哲学。
参观完纪念馆,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的伟大和崇高。
他的一生,是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是对人民深沉
的爱。
他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光芒,照亮了中国教育史的一页,也照亮了我心中的教育理念。
我相信,只有真正理解了陶行知先生,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教育,才能更好地从事教育工作。
这次参观上海陶行知纪念馆,让我受益匪浅。
我将把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和人生哲学,作为我教育工作的座右铭,用实际行动去践行他的教育理念,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陶行知纪念馆作文

陶行知纪念馆作文你知道陶行知吗?要是不知道,那可就亏大啦!今天我就去了陶行知纪念馆,那可真是一场超级有趣又超有意义的“探秘之旅”。
刚到纪念馆门口,我就感觉像是穿越到了一个充满故事的世界。
那建筑看起来很有年代感,但是又有一种说不出的庄重,就像陶行知先生本人一样,低调却充满力量。
走进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陶行知先生的雕像。
他站在那儿,眼神坚定地看着前方,好像在思考着如何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呢。
我站在雕像前,感觉他就像我的一位老校长,充满了智慧和慈祥。
我一边走一边看那些陈列在玻璃柜里的东西,有先生写的书,那一页页泛黄的纸张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上面的字我都得仔细看,但是从那些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先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就像火焰一样炽热。
还有他用过的一些教具,虽然很简陋,但是在当时肯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我就想啊,那时候的条件这么艰苦,先生都能想出这么多有趣的教学方法,现在我们有这么好的条件,可不能辜负了呀。
在一个角落里,有一些关于先生办学经历的介绍。
哇,他创办学校可真是不容易呢!到处找地方,到处拉资金,就为了让穷人家的孩子也能读书识字。
我看着那些图片,想象着先生在破房子里给孩子们上课的情景,孩子们眼睛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先生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这时候我才真正明白,什么叫“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先生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简直就是教育界的超级英雄。
馆里还有一些互动的区域,我玩了一个模拟先生教学的小游戏。
我站在一个小讲台前,对着屏幕里的小朋友们讲知识,这可不容易呢!一会儿这个小朋友说没听懂,一会儿那个小朋友调皮捣蛋。
这时候我才体会到先生的伟大之处,他面对那么多学生,还能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听到旁边一位妈妈在给她的孩子讲陶行知先生的故事。
那孩子听得津津有味,眼睛里充满了好奇。
我想,这就是先生的魅力吧,他的故事就像一颗种子,种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
郭沫若在提到陶行知的时候,曾说了这么一句话“两千年前孔夫子,两千年后陶行知”。
将陶行知与孔夫子相提并论,对教师有这样的肯定至今还没有第二个。
事实上,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人像他那样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全身心投入整个民族的普及教育运动且取得辉煌的成就。
如何取得像他那样的成就暂且不谈,怎样拥有他那样的师德才是我参观完陶行知纪念馆后真正所想的,因为而作为一个教师专业的学生,陶行知无疑是个典范。
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将教学论总结为“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看起来是三件事,但作为教师来讲是一件事,即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虽说中学教师与小学教师不同,不再是一个处于启蒙阶段的引导者,但是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对科学,对社会,对人生真正的理解,却仍然是从中学开始的。
为人师表者,不去“做”是不行的。
比如教别人种田,必须要会种田,在田里教,在田里学。
而在化学上则体现得更为明显——比如在做化学实验时,老师必须先做一遍,然后再辅导学生,即“教”。
当然。
要教得好,做得好,不“学”是不行的。
在科学飞速发展,信息膨胀的今天,仅在大学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中学生的学科需求。
古语说活到老学到老,这在教师身上尤为重要。
如何抓住学生的心理,如何让学生学到最权威最正确最有趣的专业知识,考验的不仅仅是一个中学教师的口才或者是人格魅力,还有最关键的专业知识。
作为教师,优秀的学科素养能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关于这门学科的知识,而更是一种热情。
教师所传递的,也不应该仅仅只是相关学科的智慧成果,而是对探究这门学科的积极地态度。
如果教师本身学而不倦,学生在潜移默化下对学科的关注程度也会提高不少。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陶行知作为一个世界知名的学者,却仍然在死前的那一刻坚持工作学习的原因。
当然,陶行知的成就远不止其“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
他是我国大学开放女禁的最早实行者。
他脱下西装革履,换上布衣草鞋,住进牛棚柴房,为的是让乡村的孩子一样能够上学,让学生农民化。
他称学校和学生是他的“爱人”。
而正是他这种爱,才赢取了世界人民对他的尊重。
爱学生,爱学校,爱教育,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人文素养。
教育学家认为,教育是一种“使人成为人”的活动,即让学生意识到人性之美。
因此,即使是理科师范,也被归类于“人文学科”而不是别的什么。
陶行知的“爱”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个教师的最伟大的力量。
在我看来,教师不仅要爱别人,也要爱自己。
人心之美来自人对自身的深刻把握。
所谓“师德”,最简单的理解莫过于此。
拥有健康的灵魂,优秀的人格,丰富的心灵世界,才能使教师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使学生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所谓“人性”。
这也就是我对“教师”是一种“双专业”的理解。
在我看来,教师本身首先必须具备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必须担负起教会学生理解、同情、友爱、合作等的责任。
这是所有教师的共同特点,也是我眼中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真正内涵。
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教的也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学科知识。
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教师所体现的精神世界才是影响学生的真正关键。
一个爱别人的中学
教师,他的学生绝不可能是一个自私而冷漠的人。
放眼现在,“范跑跑”的事例还在人们心里留有余热。
究竟如何做好一位中学教师,已经成了我们所有教师专业的学生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那样艰苦的年代,陶行知却用他的一言一行提醒着他的后人。
“行是知之始”“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想要化农民,须受农民化”……诚然,过去了几十年,我们的专业知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却再也没有出现过陶行知那样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的老师。
我想,一个真正的好老师,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他教学的技术,而是他教出来的比他更优秀的学生。
而这也是我所追求的。
10090528 高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