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分为4种证型予以论治

合集下载

湿疹的中医辨证论治

湿疹的中医辨证论治
加减:心火炽盛、口干心烦、口舌生疮、失眠易惊者加三心(连翘心、生桅仁、莲子心)三黄(黄连、黄芩、黄柏);胃火炽盛、口苦口臭、苔厚燥、唇干裂、便干结加大黄、黄连、桅子;夏季暑湿重加茵陈、蕾香、薏仁;渗液多加车前、泽泻、猪等、冬瓜皮等。
2.湿热内蕴,湿重于热(湿盛型)
主证:多见于亚急性湿疹及体弱脾虚患急性湿疹者。表现为皮肤轻度潮红,有淡红色或暗红色粟粒状丘疹、水疱、轻度糜烂、渗出、结痂、脱屑反复发作者,痒重抓后糜烂渗出不止。
与此型相近也多见于亚急性湿疹的为脾虚湿困,湿邪蕴肤型。患者多见于营养不良少儿及老年人,素体虚弱者,常迁延发病而无明显急性症状。病程日久,皮肤反复起水疱,结痂,瘙痒,搔抓后则糜烂渗出,抓后脱屑;久之皮肤肥厚,色素沉着。自觉身倦乏力,胃脘胀满,纳差,口中黏腻,大便常不成形,舌淡舌体胖嫩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缓。证属脾虚湿盛,蕴于肌肤。治宜健脾除湿,养血润肤。处方:白术l0g、枳壳l0g、薏米30g、扁豆l0g、厚朴l0g、干生地10g、车前子15g、泽泻15g、冬瓜皮15g、赤芩皮15g、马齿苋30g、白鲜皮30g、苦参15g、当归l0g、丹参15g、地肤子15g。方白术、萻米、扁豆、厚朴健脾燥湿;赤芩皮、冬瓜皮渗湿利水;车前子、泽泻、白鲜皮、苦参利湿清热;干生地凉血滋阴,当归、丹参养血活血润肤。此亚型与湿热困脾型不同之处在于患者素体虚弱,多迁延发病呈亚急性或慢性变化,无明显热象,故以健脾益气除湿利水为主,佐以清热凉血、养血活血润肤。此型临床十分多见,且多为局限性皮损,故应重视引经药的使用,如上肢皮损加片姜黄,下肢皮损加木瓜、牛膝;头面皮损加黄芩、野菊;口周皮损加黄连、桅子;耳周,阴肛部皮损加胆草、黄柏;腰背部皮损加杜仲等。还应根据湿疹的不同病因病位辨证加减:如脂溢性湿疹加桑白皮、地骨皮、野菊、生槐花;痕积性湿疹加丹参、红花、木瓜、牛膝;传染性湿疹样皮炎加公英、败酱、鱼腥草、双花等;遗传过敏性湿疹加焦四仙,炒莱菔子等。

夏季湿疹不同部位要用不同药

夏季湿疹不同部位要用不同药

夏季湿疹不同部位要用不同药文中涉及药品知识只做简单分享,切勿自行购买口服使用,具体病情用药请咨询药师或医生。

进入夏季,随着气温、湿度走高,不少湿疹患者又“久病复燃”。

很多湿疹患者表示,已经试过很多西药,但病情依然反反复复,他们快要失去信心了。

那么,问题来了:除了西药以外,药店人还可以推荐什么中成药,帮助患者尽快摆脱湿疹的困扰?一、辨证下药,发挥中成药的优势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一般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3种,男女老少均可发病,可泛发全身,又可局限于某些部位。

西医治疗湿疹,一般以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为主。

然而,不少患者在使用西药的过程中,不能坚持用药,导致湿疹复发率居高不下。

中医认为,湿疹属“湿疮”、“浸淫疮”,以多形损害、渗出倾向、反复发作、易成慢性、瘙痒剧烈为特点。

中医在治疗湿疹时,讲究辨证论治——急性者,以清热利湿为主;慢性者,则以养血润肤为主。

二、分清证型,不同部位用不同药分清证型、辨证下药,是药店人应用中成药的关键。

在为患者处理湿疹的过程中,药店人要辨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尽量避免中药西用。

1、急性湿疹:清热利湿止痒常见表现:急性湿疹的皮损以潮红斑疹、斑丘疹、丘疱疹或水疱为主,特点在于发病急、瘙痒重、皮损红、渗出多、有灼热感,舌质红、苔色黄。

常用中成药:以肤痒颗粒为主。

发于躯干部,加用龙胆泻肝丸;发于下肢,加用四妙丸或二妙丸;发于面部红肿明显者,加羚羊清肺丸。

2、亚急性湿疹:健脾利湿止痒常见表现:亚急性湿疹可由急性湿疹经治疗,红肿及渗出减轻而来,或由慢性湿疹加重所致。

皮损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特点在于病势缓、皮损暗、渗出少、有乏力感、大便稀,舌色淡、舌苔白、脉弦缓。

常用中成药:肤痒颗粒和参苓白术丸。

3、慢性湿疹:养血润肤,祛风止痒常见表现:慢性湿疹常由急性及亚急性湿疹迁延而成,皮损以色暗、干燥、肥厚、苔藓样变为主,特点在于病程日久、皮损粗糙、色素沉着、剧烈瘙痒,舌淡苔白、脉象细弦。

中医关于湿疹的著作

中医关于湿疹的著作

中医关于湿疹的著作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中医学中有着丰富的关于湿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经典著作中,有许多关于湿疹的记载,其中包含了对湿疹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的详细阐述。

本文将以中医关于湿疹的著作为标题,从中彰显中医对湿疹的理论和治疗的独特见解。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典之一,其中关于湿疹的记载较为详细。

该书指出,湿疹多由湿邪侵袭人体而引起,湿邪瘀滞肌肤,导致湿疹的发生。

在治疗上,该书提出了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湿疹的不同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比如,对于湿热型湿疹,可采用清热解毒、燥湿除湿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湿热瘀滞型湿疹,可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治疗。

此外,该书还提到了湿疹的一些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如感染、糜烂等。

另一本重要的中医著作是《证治准绳》。

该书将湿疹归类为湿疹类疾病,对其病因、病机及治疗进行了详细论述。

该书指出,湿疹多由湿邪侵袭人体而发病,外感湿邪或内生湿邪均可导致湿疹的发生。

湿疹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脾胃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津液代谢失调等有关。

在治疗上,该书提出了辨证论治的方法,即根据湿疹的不同表现和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比如,对于湿热型湿疹,可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湿热瘀滞型湿疹,可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治疗。

除了上述两本经典著作外,还有许多其他中医著作也对湿疹进行了论述。

比如,《医宗金鉴》提到了湿疹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强调湿疹是由湿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治疗上以清热祛湿、活血化瘀为主要方法;《丹溪心法》中提到湿疹是由湿邪侵袭人体经络而发病,治疗上需疏风祛湿、活血化瘀;《金匮要略》中也有关于湿疹的记载,指出湿疹多由湿邪困阻肌肤所致,治疗上需清热祛湿、理气活血。

中医关于湿疹的著作中,对湿疹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中医认为湿邪是湿疹的主要病因,湿邪入侵人体后阻滞气血运行,导致湿疹的发生。

在治疗上,中医强调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湿疹的不同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等。

这三类人最易得湿疹,中医治它有妙招!

这三类人最易得湿疹,中医治它有妙招!

这三类人最易得湿疹,中医治它有妙招!湿疹作为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皮肤病,其虽然属于小病,但病发时,患者患处往往会有剧烈瘙痒症状,拉低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会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与此同时,像婴儿、孕妇、工作繁忙的白领这三类人,属于湿疹高发群体。

而中医认为湿疹主要是因人体湿度、湿热过盛所致,中医对湿疹治疗讲究辨证施治,需要按照患者年龄、体质、病情症状制定系统化调理方案,以此使患者病情能够得到有效治愈。

1、婴儿湿疹原因及治疗原理婴儿较易患上湿疹,《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明确指出,婴儿体质普遍表现有“脾常不足”现象,这也导致婴儿脾胃极易受外邪侵扰,从而诱发湿疹,且婴儿湿疹常伴有其他较为典型的症状,比如大便臭、口臭明显等。

对于此类风热型婴儿湿疹,中医治疗原理即借助清热利湿、强健脾胃原则给药,祛除婴儿体内湿邪,便可有效治愈,婴儿病情痊愈后湿疹也不会反复发作。

2、白领人群湿疹原因及治疗原理白领人群由于工作繁忙,频繁熬夜,一旦思虑过度、休眠不佳时,脾胃便会进入虚弱状态,难以云华水谷精微,湿邪积聚,随时间推移,湿邪自体内蕴蒸至表层肌肤,便会诱发湿疹。

尤其很多白领生活工作压力大、节奏快,三餐时间不规律,脾胃功能便会大幅减弱,一旦短时间食用过多味含量食物,如青菜、水果等,必然伤及脾胃阳气,脾胃功能受损,湿疹症状便会愈发严重。

对于白领人群所患湿疹中医治疗原理,需明确其是脾虚湿盛所致,极易反复发作,患者患处多表现为淡红色丘疹、并伴有水疱状,有一定瘙痒感,患者自身食欲也会明显减退,大便难以成型,疲倦乏力现象明显。

对于此类湿热型白领人群湿疹,中医治疗原理即采取具备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疗效方剂便可使之得到有效治愈。

3、孕妇湿疹原因及治疗原理孕妇也是比较容易患上湿疹的人群,中医认为,一些女性本身后天脾胃相对较为虚弱,极易生湿蕴热,尤其孕妇群体,孕期大量气血供养胞胎,自身气血难以满足肌肤、血脉润养需求,随时间推移便会陷入气血虚弱状态,期间一旦感受风燥邪气便会诱发湿疹。

湿疹的最佳治疗方法四步

湿疹的最佳治疗方法四步

湿疹的最佳治疗方法四步*导读:……湿疹属于比较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

其特点为自觉、剧烈瘙痒,皮损多形性,对称分布,有渗出倾向,慢性病程,易反复发作。

对于湿疹的最佳治疗方法应该做到如下:第一步:疾病分型,科学准确传统西医治疗湿疹,不分病人、不分病型,患病都以消除表面炎症为主,大多用一种治疗,只是单纯性地进行外部上药治疗,不能解决湿疹的发病根源和致敏原,很容易复发。

而华医辩证分型、针对治疗。

采用三维皮肤CT,利用计算机三维断层成像技术,直观实时、动态的观测皮肤病发生、发展及其皮损情况。

取个性化治疗措施,可以很快地清除过敏原,清血毒、排脏毒,渗透性强,直达病灶。

第二步:中药熏蒸,深层根治患了皮肤病湿疹,选择合理的中药是很重要的。

多种来自高山无污染纯天然的中草药,经过巧妙组合配方研制成系列纯中药组方,采用中药熏蒸治疗,使药物直接穿透肌肤吸收,调节神经。

利用药物与物理温热双重作用,温热能加速新陈代谢及增加组织再生能力。

通过辩证施治的原则,内清脏毒、外疗肌肤,使药效直接作用于患处。

第三步:美国准分子激光治疗美国准分子激光在“DHU中西医循序综合疗法”中起着重要作用。

美国准分子激光治疗技术被认为是皮肤病治疗的巅峰之作,它集成准分子激光光源、154Hz的准连续纳米调制、较新的液体光源传输(LLG)等多项世界顶级技术。

尤其在治疗湿疹方面有着非常不错的效果。

第四步:药膳治疗,巩固康复科学合理的药膳在湿疹治疗的最后一步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经过一系列药膳治疗后,可以达到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甚至可以起到滋补健身、延年益寿的作用。

按照上面这些湿疹的最佳治疗方案,相信能够快速的帮您解除湿疹的困扰。

中医皮肤科学辩证分型

中医皮肤科学辩证分型

中医皮肤科学辩证分型
中医皮肤科学辩证分型的目的在于识别和分析患者的病理变化
及病因,以便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中医皮肤科学中常见
的辩证分型:
1. 湿热型:表现为皮肤潮湿、痒痛、红肿等症状,常见于湿疹、湿疹性皮肤炎等疾病。

治疗上以清热凉血、祛湿利湿为主。

2. 风热型:表现为皮肤起水疱、起疮疱、瘙痒明显等症状,常
见于疱疹、带状疱疹等疾病。

治疗上以清热解毒、祛风止痒为主。

3. 血热型:表现为皮肤出现红斑、丘疹、脓疱等症状,常见于
荨麻疹、脓疖等疾病。

治疗上以清热凉血、解毒生肌为主。

4. 气虚湿蕴型:表现为皮肤油腻、瘙痒、痤疮等症状,常见于
痤疮、湿疹等疾病。

治疗上以益气化湿、健脾祛湿为主。

5. 血瘀型:表现为皮肤暗红、紫斑、瘀点等症状,常见于痤疮、瘀血病等疾病。

治疗上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主。

以上只是中医皮肤科学的一部分辩证分型,每种分型都对应着不同的治疗方案。

中医以辩证论治为核心,根据患者的辩证类型,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综合治疗手段,帮助患者调理身体平衡,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概述,并不能确保准确性。

对于具体的疾病诊断和治疗,请咨询专业中医医生的意见。

湿疹中医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湿疹中医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湿疹中医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摘要:该文总结目前关于中医病因的研究进展,以及各家对湿疹病机的探究。

关键词:湿疹;中医;病因;病机湿疹是一种因过敏反应而导致的炎症性皮肤疾病,特点为皮损处多有破溃,渗出湿润液体,同时伴有结痂并且剧烈瘙痒。

有研究表明我国的湿疹患病率大概为7.5%,这就意味着湿疹在我们的生活中正变得越来越常见。

现系统的研究中医文献中关于湿疹的病因病机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辩证思维,对今后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病因病机1.1病因湿疹即对应中医概念里的“湿疮”“浸淫疮”等,在中医古籍之中对湿疹发病原因的记载如下,《疮科心得集》曰:“血风疮……乃风热,湿热,血热交感而成。

”《纯懿庐集•疮疡》曰:“湿疮,水泡也……问曰:热何以成水泡,风何以成挠疮。

曰:皮者肺也,热客于皮……皮起则津液注之,故泡中有水也。

”《诸病源候论》曰:“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先痒而后痛成疮。

同时有学者指出,湿疹的发生与发展与患者的精神健康状况存在密切的关联,心态焦虑的患者,其湿疹多属湿热浸淫型;而心理抑郁的患者,多表现为脾虚湿蕴型[1]。

湿疹的发病同样与中医的“血分”病变存在着密切关系,不同阶段的湿疹存在着血热,血虚,血燥,血瘀的病变特征以及病理因素[2]。

而现代中医目前认为,湿疹的病因多是由于患者的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节,亦可由于过食辛辣刺激荤腥动风之物而导致。

1.2病机目前中医理论认为,湿疹的发病多与外感六淫、饮食不节、脏腑功能失调相关,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对湿疹的病机进行阐述。

1.2.1 外感六淫与湿疹《诸病源候论》曰:“瘑疮者,由肌肤虚,风湿之气折于血气,结聚所生。

”;《外科正宗》中记载:“纽扣风皆由风湿凝聚生疮,久则瘙痒如癣。

”;《疮疡心得集》中记载:“血风疮……乃风热、湿热、血热交感而成”;这些古籍中的记载均指出湿疹多是由于患者素体虚弱,外感风湿热邪郁于肌表,与皮下气血相互博结,进而发为湿疹。

《灵枢·刺节真论篇》中记载:“虚则寒博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

湿疹的中医治疗进展

湿疹的中医治疗进展

湿疹的中医治疗进展湿疹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大部分患者易反复发作,使疾病转为慢性,皮损有浸润肥厚、瘙痒剧烈等特点,临床治疗较为困难。

祖国医学对湿疹有着独特的认识,中医古代文献对本病多有描述,大多依其症状或发生部位而命名。

以红斑、丘疹、水泡、渗出、糜烂、瘙痒和反复发作为主要特点。

古代医书中虽然没有“湿疹”的病名,但是对于某些病的描写与湿疹相符。

例如“奶癣”、“旋耳疮”、“四弯风”、“秀球风”等不下数十种之多,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婴儿湿疹、耳周湿疹、肘腋窝部湿疹、阴囊湿疹等。

虽名目繁多,但都具“湿邪”致病的特点,如:“湿性重浊、缠绵”、“湿易伤脾”、“湿易下注、阻气”等等。

其发于体表的病证形状,形如粟米,色红或紫,高出于皮肤之上,抚之碍手等(但亦有不高出皮肤、抚之无碍手之感的)。

1 概述该病多由于饮食伤脾,外受湿热之邪而致。

饮食入胃,由脾所运化。

如过食腥发动风,炙煿厚味,烟、酒、浓茶、辛辣,以致脾为湿热所困,运化失职,更兼腠理不密,经常涉水浸湿,外受湿热之邪,充于腠理,发为本病。

所以,内在的湿热与湿热外邪相搏结,是本病的实质。

以湿邪为主,并可兼风挟热。

湿邪又有内外,尤以内湿为主,外湿可引动内湿,内湿可招致外湿。

慢性湿疹由于病程迁延,湿邪久羁不去,又能伤阴耗血,反增虚象,临床常呈现正虚邪恋之征。

因此,该病的治疗,应该抓“湿热”这个病因,分清湿与热的偏颇,并注意兼夹、病程的久暂,知常达变,才能有较好的疗效。

治疗时审证求因,辨别疾病的虚实,尤为重要。

2 湿疹的基本证型简分为热重与湿重两个类型2.1偏于热盛型发病急,病程短,身热口渴、心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局部皮损初起皮肤潮红,状如云片涂丹焮热,轻度肿胀继而粟疹成片,或水泡密集,渗液流津,瘙痒无休,搔抓有痛感,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洪大。

治宜清热利湿,佐以凉血。

常用龙胆草、黄苓、黄连、栀子、生地、车前子、川木通、连翘、生甘草、槐花、赤芍、牡丹皮等,此型多为急性湿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疹分为4种证型予以论治
*导读:湿疹,中医称之为湿疮,根据皮损特点、发病部位,又分为浸淫疮、湿疮,根据皮损特点、发病部位,又分为浸淫疮、旋耳疮、肾囊风等。

其病因复杂,常与过敏体质、内外过敏原刺激等有关。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禀赋不耐,风、湿、热阻于肌肤所致。

皮损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往往对称分布。

皮损呈多形性,有红斑、丘疹、水疱、渗液、结痂、浸润及皲裂等。

按皮损特点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湿疹。

自觉瘙痒剧烈。

特殊部位有特殊类型的湿疹,如耳部湿疹、乳房湿疹、阴囊湿疹、手部湿疹、外阴湿疹、肛周湿疹和小腿湿疹等。

多年来,笔者将本病分为4种证型予以论治,均获得了良好的疗效。

湿热型多见于急性湿疹、脂溢性湿疹及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期,皮肤起红斑、水疱,瘙痒剧烈,黄水淋漓,味腥而黏,或结黄痂、糜烂、脱皮。

小便黄赤,大便秘结。

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濡滑。

多因血热脾湿,浸淫肌肤所致。

治法:利湿清热。

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处方:生地30克,牡丹皮、龙胆草、茯苓皮、车
前子(包煎)、六一散(包煎)、赤芍、黄芩、栀子、泽泻、通草各9克。

因挠抓感染有脓疱者,加蒲公英12克,金银花、连翘
各9克。

水煎3次,合并药液,分3次服用。

脾湿型多见于亚急性湿疹或泛发型湿疹。

皮肤起连片小水泡,颜色暗淡不红,瘙痒出水,或有胃脘痛,食欲不佳,面色萎黄,腿脚浮肿,大便溏泄,小便微黄。

舌质淡,舌苔白或腻,脉缓。

多因脾运失健,湿从内生,浸淫成疮所致。

治法:健脾除湿。

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

处方:茯苓、猪苓、厚朴、苍术、陈皮、泽泻、白鲜皮、六一散(包煎)、地肤子各9克。

胃纳不佳者,加藿香、佩兰各9克。

水煎3次,合并药液,分3次服用。

血热型相当于丘疹性湿疹,中医称之为粟疮或血风疮。

遍身起红丘疹,剧痒难忍,抓破出血。

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

多因湿热内蕴,外受于风,热重于湿所致。

治法:清热凉血,祛风除湿。

方用凉血除湿汤加减。

处方:生地30克,苦参、赤芍、牡丹皮、白鲜皮、海桐皮、地肤子、六一散(包煎)各9克。

水煎3次,合并药液,分3次服用。

伤阴型多见于亚急性湿疹、泛发型湿疹,皮肤浸润,干燥脱屑,瘙痒剧烈,略见出水。

舌质红,舌苔光,脉细弦滑。

多因渗水日久,伤阴耗血,血燥生风所致。

治法:滋阴养血,除湿止痒。

用滋阴除湿汤。

处方:生地30克,牡丹皮12克,蛇床子、茯苓、泽泻、当归、玄参各9克,白鲜皮6克。

水煎3次,合并药液,分3次服用。

注意事项:切勿用热水烫洗以及肥皂等刺激物洗涤。

避免挠抓,忌食辛辣、鱼虾、海鲜等发物。

注意寻找病因,避免接触过敏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