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研究综述
纳兰性德研究综述

纳兰性德研究综述姓名:彭景班级:社会工作(本科)A1002班学号:0141100229摘要:一1:沉思往事立残阳,当时只道是寻常《浣溪沙》2:醒莫更多情,情多更莫醒《菩萨蛮》3:人生只若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木兰花令》4:重到旧时明月路,袖口香寒,心比秋莲哭《蝶恋花》5: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采桑子》6:一生一代一双人,争叫两处销魂《画堂春》7: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蝶恋花》8: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临江仙》9: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蝶恋花》10: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虞美人》11:夕阳村落解鞍鞯,不知征战几人还《浣溪沙》12: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如梦令》二关键词:忧郁多情高洁正直他是北宋以来的第一人。
他的生命短暂,却让无数人渴望穿越三百年的风风雨雨,亲自站在他的面前品读他的心。
他的词,疲惫而不狼狈,清逸而不空洞;他的人,淡雅而不做作,位高而不自恃。
正是他的出尘,使我读他千遍也不厌倦。
他,就是纳兰性德。
这是一个绝对传奇的人物。
相国公子,御前侍卫,是他最基础的身份。
他不屑,他孤高,他发出“不是人间富贵花”的感叹。
人人歆羡他的位高权重,他却只在那出世中做着入世的梦。
他也正如陶潜一般,是一只误落尘网的白天鹅吗?向往自然,摒弃身份,隐居田园,可他终究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遂也只能郁郁寡欢,落疾而终。
他的生命短暂,却成了无数人心中永恒的美。
月下轻叹,登高怀人,是他最喜爱的事情。
他总是一个人伫立在高楼墙角的阴影之下独自想念,望尽天涯路,却望不到心中渴求已久的容颜。
他多情而不滥情,他伤情而不绝情。
他只是很孤独,亦很偏执,一直默默守候,即使知道心中的人永远回不到自己身边,也不愿舍弃两人曾经相处的点点滴滴。
只在那昏黄的月光下把自己宝贵的回忆拿出来品尝,回味此中的辛酸与甘甜。
广交朋友,为人奔走,是他最博大的情怀。
他身为满人,却融入汉族,与汉人成为亲密的朋友。
顾贞观,陈维崧,都是他一生的知己。
一往情深深几许——纳兰词研究(纳兰性德)共19页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纳兰性德》
作者:李雷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清初学人第一——纳兰性德研究》作者:刘德鸿
出版社:中国社会骥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纳兰性德生平研究的世纪回顾》作者:汪龙麟 出处:新浪博客
《论纳兰性德词的艺术特色》作者:侯跃 刊物:《科技信息》2009.4
《纳兰性德词风探源》 作者:谢华平 刊物:《长城》2009.4
体验与感悟
■ 通过研究,了解了纳兰词的很多知识、纳兰性德的人生经历,实践中 获取知识,懂得了小组合作重要性。 ——张
■ 这次研究非常有价值,让我更了解了纳兰词,增加了对文学的热爱, 让我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精神。 ——何
■ 这次研究很有意义。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锻炼了自己。我们遇到困 难齐心协力、共同面对,这是一段难忘的回忆。 ——亢
《论纳兰性德诗词意象体系》作者:李晓明
刊物:《时代文学》2008.11
致谢墙
经过多日的研究, 我们的研究性学习圆满 结束。在此,我们对帮 助过我们的各位老师、 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
瘦尽灯花又一宵 纳兰心事几人知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 纳兰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 明的艺术风格。
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君 不见,月如水。
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 诺重,君须记。
——《金缕曲·赠梁汾》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研究综述

纳兰性德研究综述纳兰性德是清朝满族著名的词作家,初名成德,后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著有《侧帽集》(后更名《饮水集》)、《渌水亭杂识》等,曾辑刻《通志堂经解》。
夏承焘《词人纳兰容若手简前言》称:“他是满族中一位最早笃好汉文学而卓有成绩的文人,他的令词是五代李煜、北宋晏几道以来一位名作家,那是他可以当之无愧的。
”(1)纳兰性德其人其事及其文学艺术成就,在有清一代曾引起诸多学者文人的关注,而在民国及解放初期,则相对受到冷落。
研究者对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解释:1.这和民族偏见及晚清的腐败政治有关;2.由于受“左”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对纳兰性德作品的思想内容产生偏见和误解,对其文学成就估价不足;3.人民群众对纳兰性德及其作品了解甚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和人们思想的解放与进步,纳兰性德及其作品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纳兰性德的专著、文章逐渐增多,研究的力度和深度也不断得到加强。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多为散金碎玉似的点滴感悟与评价。
与此相关,清代对纳兰其人其作的评价也多见于序、跋、词话、词论、诗论、碑文等形式中,一般只是只言片语的评论。
解放前关于纳兰性德的研究文章与专著很少,20世纪上半叶涉及纳兰性德的论文不足40篇;但这些研究虽少而精,诸如张阴《纳兰性德传》(2)、陈铨《清代第一词家纳兰性德传及其著作》(3)、张任政《纳兰性德年谱》(4)、徐裕昆《纳兰容若评传》(5)、张裕京《满洲词人纳兰成德丛录》(6)等等,对纳兰性德的家世、生平、著作都有有力的考证及论述,是后人进行深入研究的珍贵参考资料。
解放初期,研究纳兰性德的人可说是了了无几,《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1949—1962)(7)中收入建国后十三年中研究纳兰性德的文章只有两篇,到1979年,对纳兰的研究也只是增加了两篇论文和出版了《通志堂集》(四卷)。
近20年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纳兰性德及其作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仅重要的研究专著就有近十部,下文将对此作简要介绍。
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爱情观研究

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爱情观研究纳兰性德是清代文学史上一位备受瞩目的诗人,他的爱情观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通过对他的诗作以及相关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关于纳兰性德爱情观的深入了解。
首先,纳兰性德的爱情观是充满矛盾和痛苦的。
他的诗作中经常体现出对于爱情的无奈和苦涩之情。
他对爱情的描绘往往带有一种悲凉和忧伤的色彩,表现出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
例如,在《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柬友》一诗中,他写道:“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这种对于爱情的离别和失去的痛苦感受,成为了纳兰性德爱情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纳兰性德的爱情观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对于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他的诗作中常常充满了对于浪漫和情感的美好向往,以及对于爱情的渴望。
在《浣溪沙·和人无处不登临》一诗中,他写道:“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这种对于爱情的渴望和向往,使得纳兰性德的诗作也充满了浓郁的情感。
此外,纳兰性德的爱情观还体现出对于女性美的赞美和追求。
他的诗作中经常描绘女性的美丽和娇媚,以及对于女性的温柔和体贴的赞扬。
在《山花子·闺意翻嫌百事非》一诗中,他写道:“佳人一笑巧先机,待到春花开遍时。
却道天凉好个秋!”这种对于女性美的赞美和对于与女性相处的渴望,也是纳兰性德爱情观的主要特点之一。
纳兰性德的爱情观还表现出一种对于爱情的痴迷和执着。
他的诗作中经常体现出对于爱情的全身心投入和不可自拔的状态。
在《采桑子·慈母手中线》一诗中,他写道:“怨情还似债情深,早晚晴明各一心。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种对于爱情的痴迷和执着,使得纳兰性德的诗作充满了一种令人动容的情感。
总结起来,纳兰性德的爱情观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痛苦的体系,同时也充满了对于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他的诗作中常常描绘女性的美丽和娇媚,并赞美女性的温柔和体贴。
他对于爱情的痴迷和执着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纳兰性德爱情观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加深对于他的诗作的理解,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文学史上对于爱情的追求和理解。
纳兰容若文献综述

纳兰——不只是爱情纳兰容若,清初第一词人。
生于温柔富贵,却满篇哀感顽艳;身处花柳繁华,心却游离于喧闹之外;真正的八旗子弟,却喜结交落拓文人;行走于仕途,一生却为情所累;风华正茂之时,却匆匆离世;一位几乎拥有世间一切的惆怅男子,一段三百年来倾倒无数后人的传奇。
(1)摘要: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清初著名词人。
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
引言:“一生恰如三月花。
”(2)是安意如对他的评价,但人人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许多人知道他不过是因为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罢了,但正是因为这句词,使许多人认为纳兰词中只有那些缠绵悱恻的爱情词,认为爱情构成了他短暂的一生,但我认为:纳兰,不只是爱情。
主题:对于纳兰的评价,古今向来褒贬不一,争论至今未平。
比如罗慕华认为纳兰的作品“女性化”严重,缺乏阳刚之气。
而王国维却称赞纳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3)称赞的就是纳兰在边塞词上的造诣。
在纳兰性德的600多首词中,边塞词无论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值得一提。
既描绘了边塞雄浑郁勃之美,又刻画了塞外的苍凉凄清。
他以真挚的感情把建功立业的雄心与对现实中待卫生活的厌倦、爱国忧民的心怀与伤离念远的思愁、吊古伤今的喟叹与民族和睦的祝愿溶入词中,既体现了其进步的历史观和民族观,也可以使人体会出其中包含的无限幽怨和无尽伤感。
我认为如果纳兰真的是一个“女性化”的词人是写不出“今古河山无定据。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这样雄浑壮阔的词句的。
可见,征战沙场也是纳兰的人生理想之一。
他一生的挚友顾贞观是这样评价他的:“若天资超逸,悠然尘外,所为乐府小令,婉丽凄清,使读者哀乐不知所主,如听中宵梵呗,先凄惋而后喜悦。
容若词一种凄忱处,令人不能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
”纳兰的词作中充满了愁绪,其中虽有关于爱情的,但更多的确实关于自己身世的愁绪,比如:“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烟花中的惆怅——纳兰词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烟花中的惆怅——纳兰词研究专业:汉语言文学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综述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或争论焦点)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纳兰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婉约词风的集大成者。
清朝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
“纳兰性德自幼聪慧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并以词人为后世所闻。
”【1】纳兰性德的著述十分富有,现存《通志堂集》包括赋一卷,诗四卷,经解序跋三卷,序、记、书一卷,杂文一卷,《渌水亭杂识》四卷。
除此之外,他还编刻过《大易集义粹言》、《词元正韵》、《今词初集》、《通志堂经解》等书。
纳兰性德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降生在北京,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
其所在的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纳兰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
他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太学读书,后被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礼部侍郎徐乾学。
纳兰性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
22岁时,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
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
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词》。
纳兰性德三十岁时,在好友顾贞观的帮助下,纳江南才女沈宛。
(沈宛,字御蝉,浙江乌程人,著有《选梦词》。
集中悼亡之作“丰神不减夫婿”。
)次年(康熙二十四年)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
婉约派,始于南宋时期的词流派。
徐师曾指出:“至论其词,则有婉约者,有豪放者。
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虽各因其质,而词贵感人,要当以婉约为正。
论纳兰性德词的审美特质

论纳兰性德词的审美特质
纳兰性德词在宋代尤其受到欣赏,它以柔美、雅致的文字表现出人们对于事物的情感,呈现出一种有节奏的感性情绪,是一种文学表达方式和文化特质。
审美上,纳兰性德词体现了柔和、高雅、优美的特质。
它由流畅散文、高度想像力的诗歌、敲击弦琴的抒情民乐,以及音乐般的对奏形成了一个神奇的审美世界。
另外,在心理上,“性德”两字体现了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尊重自然、敬畏生命。
向
大自然学习、感受大自然之境是作者最常用来表达这一心理特征的方式。
他们传递出来的
是一种无形而温暖的心底之情。
清代古文家纳兰性德的作品研究

清代古文家纳兰性德的作品研究引言青山绿水,千里江山。
中国文学的长河中流淌着无数光辉的篇章,其中一位备受瞩目的文学家就是清代的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是清代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情感并富有文采。
本文将深入研究纳兰性德的作品,剖析他的创作风格、主题和影响力,以期更好地理解他的文学成就。
纳兰性德的生平与背景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对于一个文学家的创作有着重要影响。
纳兰性德原名纳兰奎,是清代中后期的文学家,他生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卒于雍正十年(1732年),享年四十四岁。
他是清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和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纳兰性德的祖籍是山东济南,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
父亲纳兰廷祚是康熙年间的进士,升至内阁中书,而母亲刘氏则是斜院红。
然而,纳兰性德的家族遭遇了沉重的打击,他的父亲被康熙帝疑忌,被贬治外官,而他的母亲也因此被赶出宫廷。
这样的家族背景和个人经历使得纳兰性德对于社会的失望和无奈深入骨髓。
他的作品中透露出对封建社会限制和挫折的思考和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性、情感和生活真谛的追求。
纳兰性德的创作风格纳兰性德以他独特且优美的文笔脱颖而出。
他擅长运用修辞技巧,运用古文的形式来表达对于现实生活的感慨。
纳兰性德的作品中时而带有典故,时而带有诙谐幽默,时而带有悲伤凄凉。
他善于运用对仗、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艺术性和感染力。
纳兰性德的作品兼具豪放与细腻之美,他通过高度艺术化的语言和形象细腻的描写,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完美地传达给读者。
他的文字流畅自如,婉转动人,读者仿佛能够听到他心底的悲欢。
纳兰性德以他独特的个人风格和对于情感的敏锐洞察力,赢得了世人的赞赏和尊敬。
纳兰性德作品的题材与主题纳兰性德的作品的题材广泛,涵盖爱情、友情、家国情怀、人生哲理等多个方面。
他通过细腻而感人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的向往和对社会不公的反思。
在爱情题材方面,纳兰性德的作品描绘了多种爱情的面貌。
他通过对于情感的真挚表达,揭示了纳兰的内心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兰性德研究综述纳兰性德是清朝满族著名的词作家,初名成德,后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著有《侧帽集》(后更名《饮水集》)、《渌水亭杂识》等,曾辑刻《通志堂经解》。
夏承焘《词人纳兰容若手简前言》称:“他是满族中一位最早笃好汉文学而卓有成绩的文人,他的令词是五代李煜、北宋晏几道以来一位名作家,那是他可以当之无愧的。
”(1)纳兰性德其人其事及其文学艺术成就,在有清一代曾引起诸多学者文人的关注,而在民国及解放初期,则相对受到冷落。
研究者对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解释:1.这和民族偏见及晚清的腐败政治有关;2.由于受“左”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对纳兰性德作品的思想内容产生偏见和误解,对其文学成就估价不足;3.人民群众对纳兰性德及其作品了解甚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和人们思想的解放与进步,纳兰性德及其作品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纳兰性德的专著、文章逐渐增多,研究的力度和深度也不断得到加强。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多为散金碎玉似的点滴感悟与评价。
与此相关,清代对纳兰其人其作的评价也多见于序、跋、词话、词论、诗论、碑文等形式中,一般只是只言片语的评论。
解放前关于纳兰性德的研究文章与专著很少,20世纪上半叶涉及纳兰性德的论文不足40篇;但这些研究虽少而精,诸如张阴《纳兰性德传》(2)、陈铨《清代第一词家纳兰性德传及其著作》(3)、张任政《纳兰性德年谱》(4)、徐裕昆《纳兰容若评传》(5)、张裕京《满洲词人纳兰成德丛录》(6)等等,对纳兰性德的家世、生平、著作都有有力的考证及论述,是后人进行深入研究的珍贵参考资料。
解放初期,研究纳兰性德的人可说是了了无几,《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1949—1962)(7)中收入建国后十三年中研究纳兰性德的文章只有两篇,到1979年,对纳兰的研究也只是增加了两篇论文和出版了《通志堂集》(四卷)。
近20年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纳兰性德及其作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仅重要的研究专著就有近十部,下文将对此作简要介绍。
有关的研究论文则每年都有数量可观、质量上乘的力作问世。
尤其自1985年值纳兰性德逝世三百周年纪念之际,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成立,把纳兰研究推向一个高潮。
1997年8月由台湾历史文学学会和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共同发起组织的“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在承德举行,纳兰性德研究是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交流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纳兰的家世、生平、思想及创作等得到日益全面而精深的研究。
《纳兰性德和他的词》,作者黄天骥,1983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本专著对纳兰性德生活的历史背景、家庭、经历、政治思想、文学观点、交游等多方面进行了精湛的分析,阐明了他的思想矛盾、创作风格和在我国词坛上的地位,书后附有年谱,并精选了纳兰的六十多首词作给予注释和简评,是一部能全面反映纳兰性德思想及艺术面貌的学术著作。
《饮水词》,夏承焘主编,1984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是夏先生主编的“天风阁丛书”之一,对纳兰词作三百四十八首遂一进行了校勘和整理,并附有冯统的《纳兰性德和〈饮水词〉》,收录了前人撰写的关于纳兰性德的传记、评论、年谱等文字材料。
《纳兰性德词选》,刘逸生主编,盛冬铃选注。
1986年由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出版发行。
本书共收纳兰词九十八首,注释简明、准确,书前的简介及每首词的题解,有助于读者对纳兰及其词作的全貌进行了解。
《纳兰词笺注》,作者张草纫,1995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本书以光绪六年的许增刊本为底本,又兼采众多版本的词选、词钞、词综等,校勘精当,注释详尽,书后附有徐乾学、韩菼所作悼念纳兰的碑文和对纳兰词的总评及吴绮、顾贞观、张纯修等作的《饮水词》集序。
《清初学人第一:纳兰性德研究》,作者刘德鸿,199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是学术界第一部研究纳兰身世的专著,刘德鸿先生全面系统地考证、论述了纳兰的家世、生平和思想,绘制了一幅完整而清晰的纳兰家世图志和纳兰个人成长的历史文化背景,为人们认识纳兰,理解纳兰文艺创作特别是词作提供了方便。
《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是由叶嘉莹先生主编的“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之一,张秉戍编著,2001年由中国书店出版。
本书缉纳兰性德词348首,按内容题材分类,进行遂首注释、讲解、辑评,言辞简洁精当,为纳兰性德词的爱好者和研究者鉴赏纳兰词,领悟纳兰词旨,提供了绝好的入门途径。
后附有纳兰性德词集目录、纳兰性德词集跋汇编、纳兰性德评议汇编、纳兰性德研究专著及论文目录。
展现了历年来对纳兰性德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为纳兰性德研究者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创新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还有《纳兰成德评传》(8)、《纳兰性德全传》(9)及《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10)第五卷中赵景深、李平之《纳兰性德评传》,对纳兰的家世、生平、文学主张、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思想、性格和生活的时代背景均有材料详实、见解独到的评述。
《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11)也对纳兰其人进行了全面的评述。
《纳兰词笺注》(12)是对纳兰词进一步整理、评析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另外,《清词纪事会评》(13)录纳兰词二十首。
《清诗纪事》(14)录纳兰诗九首。
《近三百年名家词选》(15)录纳兰词二十五首。
《清词选》(16)录纳兰词五首。
《金元明清词选》(17)(下册)中选了纳兰词七首,每首都做了注释和述评。
在纳兰性德研究中,除以上专著外,还有很多论文和一些文学史著作中的简要论述,这些著述的研究内容涉及到纳兰性德的家世生平、文学艺术创作、思想生活等各个方面,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纳兰性德的思想纳兰性德生长在裘马轻肥、钟鼎鸣食之家,父亲明珠位居宰辅,显要当朝,纳兰自己则身为皇帝的一等侍卫,“密迩天子左右,人以为贵近臣无如容若者”(18)。
与其尊荣享乐,无所不备的贵族生活相对照,其词给人的感觉却是另一番情景:情调凄凉哀婉,气氛悲郁怆恻,字里行间充满怨恨幽愤、徒唤奈何之情态。
有人统计,在纳兰性德现存的三百多首词里,“愁”字出现了90次,“泪”字用了65次,“恨”字使用了39次,其他如“断肠”、“伤心”、“惆怅”、“憔悴”、“凄凉”等字句,也触目皆是。
对于纳兰性德的这种思想矛盾的成因,历来著家说法不一:杨芳灿《纳兰词序》认为:“先生貂珥朱轮,生长华朊,其词则哀怨骚屑,类憔悴失职者之所为。
盖其三生慧业,不耐浮尘,寄思无端,抑郁不释,韵淡疑仙,思幽近鬼。
年之不永,即兆于斯。
”(19);吴绮《纳兰词原序》认为纳兰性德“资本神仙,虽无妨于富贵,而身游廊庙,恒自托于江湖”,“才由骨俊,疑前身或是青莲,思自胎深,想竞体俱成红豆也”(20);金梁外史识《饮水词》则说:“或言纳兰容若,南唐李重光后身也。
”(21)以上观点显然是唯心主义的,近现代研究者对其原因的解释大致有以下几种:1、家世家史使然。
纳兰的高祖及其部落曾惨遭努而哈赤的屠杀,这种烙印深深铭刻在纳兰的思想里,成为一种不敢明言的隐痛。
其父则权倾当朝,炽手可热,又纳贿擅权,结党营私,纳兰为全家的安全担心而忧郁。
2、爱情经历使然。
纳兰婚前曾恋一女子而终不能结百年之好,成一段情思难解的伤心恋爱史;与纳兰恩爱非常的妻室卢氏的早逝,给词人留下难以弥合的心灵创伤。
3、时代折光。
封建王朝的衰败没落在敏感的词人心里投下阴影,规定了他不可能唱出盛世之音。
4、政治生活使然。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冲垮了他的美好理想,侍卫生活的枷锁,限制了他追求个性自由的发展。
5、也有人设想纳兰原是南方汉族的幼儿,别有根芽的身世成为埋在其内心深处的痛苦。
在对侍纳兰对作官和隐居的态度问题上也存在分歧,一种认为纳兰一心向往山林生活,做官违反他的本性;一种认为纳兰在官场所感到的郁抑不舒,不是因为做官本身,而是官场的生活和周围的环境与他本人的意愿背道而驰,他既无法实现其理想抱负,又无力扭转现状,而致郁郁不欢;或认为纳兰在种种挫折下,思想由崇尚以忠孝为本的儒教到向往空门。
关于纳兰性德与汉民族及汉文化传统的关系问题,研究者的看法大致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认为纳兰性德在历史上是一位增强民族团结、促进满汉文化交融的杰出代表,他心胸广阔,毫无民族偏见,结交了许多汉族士子并在政治上、生活上尽其所能给予帮助,尤其是营救吴汉槎一事,对康熙帝改变清初对汉族知识分子镇压政策有积极的影响。
在他的周围,形成一个“日下词人集团”,有的研究者认为“日下词人集团”的形成和存在是清词所以能“中兴”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清词中兴”最有力的证据。
2、有的研究者认为纳兰性德对《通志堂经解》的辑刻及其中由他所作的《陈氏札记集说补正》(三十八卷),《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两部书,说明他对汉族文化有极大的兴趣。
纳兰性德对西方科技的讴歌和向往也多次被研究者提及,认为这表现了他向往社会进步和要求对落后事物进行改革的强烈愿望,对康熙重视和引进西方科技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纳兰性德的文学艺术创作及其成就纳兰性德最突出的文学成就表现在词创作上,关于纳兰词的思想内容:1、悼亡之作。
有研究者认为,悼亡之作在纳兰性德的创作中,几乎占十分之一,回顾词史,在他之前,从来没有人这样大量创作悼亡词。
其悼亡词对其凄清词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也有研究者认为纳兰有意识地把悼亡作为自己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其悼亡词反映了高尚的人情美,在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上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是他无限凄楚的悼亡之情和卓越的文学才华水乳交融的结晶。
2、边塞词作。
在纳兰性德的600多首词中,边塞词无论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值得一提。
他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22)既描绘了边塞雄浑郁勃之美,又刻画了塞外的苍凉凄清。
他以真挚的感情把建功立业的雄心与对现实中待卫生活的厌倦、爱国忧民的心怀与伤离念远的思愁、吊古伤今的喟叹与民族和睦的祝愿溶入词中,既体现了其进步的历史观和民族观,也可以使人体会出其中包含的无限幽怨和无尽伤感。
至于其幽怨伤感的原因,有的研究者侧重强调是由于其先祖叶赫那拉氏与爱新觉罗氏的先世恩怨,有的强调主要是因为纳兰壮志难酬之愁。
3、酬朋赠友之作。
纳兰性德为人至真至纯,对挚友肝胆相照,一腔热情。
他与朋友或是书信往还,唱和赠答,或雅集联句,饮酒赋词,许多词作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这方面的代表作《金缕曲〃赠梁汾》有“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
然若重,君须记”(23)之句,被称为披肝沥胆的友谊之歌。
4、写幽思情恋、离愁别恨之作。
这类词在纳兰词中所占比例最大,多写儿女情长,怨离伤别,表达了他爱情的喜悦或伤感,其感情真挚圣洁,思念深广绵长,最能体现其缠绵凄婉的词风。
对于纳兰词的艺术风格和师承,历来诸家评说不一,见仁见智,千人各面,较有影响并得到公认的说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清新自然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