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电离平衡 教案
电离平衡教案(8篇)

电离平衡教案(8篇)电离平衡教案篇1其次课时电离平衡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把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了解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
3.了解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力量目标:1.培育学生阅读理解力量。
2.培育学生分析推理力量。
情感目标: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靠的和谐美。
教学过程今日学习的内容是:“电离平衡”学问。
1.弱电解质电离过程(用图像分析建立)2.当则弱电解质电离处于平衡状态,叫“电离平衡”,此时溶液中的电解质分子数、离子数保持恒定,各自浓度保持恒定。
3.与化学平衡比拟(1)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即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过程和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子过程仍在进展,只是其速率相等。
(2)此平衡也是有条件的平衡:当条件转变,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即平衡发生移动。
(3)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A.内因的主导因素。
B.外国有:①温度: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所以,上升温度,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②浓度:问题争论:在的平衡体系中:①参加:②参加:③参加:各离子分子浓度如何变化:、溶液如何变化?(“变高”,“变低”,“不变”)(4)电离平衡常数(ⅱ)一元弱酸:(3)一元弱碱①电离平衡常数化是温度函数,温度不变K不变。
②值越大,该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较强;值越小,该弱电解质越难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越弱;即值大小可推断弱电解质相对强弱。
③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的,一级电离程度较大,产生,对二级、三级电离产生抑制作用。
如:随堂练习1.足量镁和肯定量的盐酸反响,为减慢反响速率,但又不影响的总量,可向盐酸中参加以下物质中的()A.B.C.D.2.是比碳酸还要弱的酸,为了提高氯水中的浓度,可参加()A.B.C.D.3.浓度和体积都一样的盐酸和醋酸,在一样条件下分别与足量固体(颗粒大小均一样)反响,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盐酸的反响速率大于醋酸的反响速率B.盐酸的反响速率等于醋酸的反响速率C.盐酸产生的二氧化碳比醋酸更多D.盐酸和醋酸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样多4.以下表达中可说明酸甲比酸乙的酸性强的是()A.溶液导电性酸甲大于酸乙B.钠盐溶液的碱性在一样物质的量浓度时,酸甲的钠盐比酸乙的钠盐弱C.酸甲中非金属元素比酸乙中非金属元素化合价高D.酸甲能与酸乙的铵盐反响有酸乙生成5.有两种一元弱酸的钠盐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现将这两种盐的溶液中分别通入适量的,发生如下反响:和的酸性强弱比拟,正确的选项是()A.较弱B.较弱C.两者一样D.无法比拟总结、扩展1.化学平衡学问与电离平衡学问对比比拟。
高二化学教案电离平衡

高二化学教案电离平衡高二化学教案电离平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二化学教案电离平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二化学教案电离平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定义与实例,电离平衡(第一课时)。
(2)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概念。
从分类标准角度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跟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等不同分类之间的关系。
(3)理解电离度、电离平衡等含义。
2.能力和方法目标(1)通过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等分类关系的认识,理解分类方法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掌握用不同分类标准对同一对象进行分类的方法。
(2)通过有关实验,提高从化学实验探究化学本质的能力。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由弱电解质的电离、阴阳离子共存等特征,体会矛盾体双方相附相存的对立统一关系。
通过电离平衡中电解质分子的电离、离子间的结合这种动态平衡关系,进一步体验化学平衡的“动”、“定”、“变”等特征。
[重点与难点]本课时的重点是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本课时的难点是弄清化合物不同分类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见ppt文件。
课堂练习:1.下列各组物质全部是弱电解质的是()。
(A)H2O、NH3·H2O、H3PO4、HF (B)Cu(OH)2、CH3COOH、C2H5OH、CH3COONa(C)H2SO3、Ba(OH)2、BaSO4 (D)H2SiO3、H2S、CO2 2.下列物质的水溶液中,除水分子外,不存在其它分子的是()。
(A)NaF (B)NaHS (C)HNO3 (D)HClO3.医院里用HgCl2的稀溶液作手术刀的消毒剂,HgCl2熔融时不导电,熔点低。
HgS难溶于水,易溶于氯化钠饱和溶液中。
关于HgCl2的描述合理的是()。
(A)是难溶的共价化合物(B)是离子化合物(C)是一种强电解质(D)是一种弱电解质4.下列物质中,导电性能最差的是()(A)熔融氢氧化钠(B)石墨棒(C)盐酸溶液(D)固体氯化钠5.下列物质容易导电的是(),化学教案《电离平衡(第一课时)》。
高三化学教案电离平衡(精选3篇)

高三化学教案电离平衡(精选3篇)1. 教案名称: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教学目标:1. 了解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解释电离平衡的原理;2. 掌握电离平衡与浓度、温度、压强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3. 能够应用电离平衡的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1. 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电离平衡与浓度、温度、压强的关系;3. 应用电离平衡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你知道什么是电离平衡吗?电离平衡有什么特点?”,引发学生对电离平衡的思考,进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讲解(15分钟)结合实例,讲解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解释电离平衡与浓度、温度、压强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3. 案例分析(20分钟)选取一些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应用电离平衡的原理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思考不同浓度、温度或压强条件下电离平衡的变化情况。
4. 课堂练习(15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评。
5. 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电离平衡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教案名称:电离平衡常数与酸碱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掌握酸碱的定义和酸碱常数的计算方法;3. 理解电离平衡常数与酸碱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1. 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酸碱的定义和酸碱常数的计算方法;3. 电离平衡常数与酸碱性质的关系。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提问“你知道什么是电离平衡常数吗?电离平衡常数与酸碱性质之间有什么关系?”。
2. 讲解(15分钟)讲解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解释电离平衡常数与酸碱性质之间的关系。
3. 实例分析(20分钟)选取一些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计算电离平衡常数和酸碱常数,并讨论电离平衡常数与酸碱性质之间的关系。
4. 课堂练习(15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评。
2023年高二化学教案电离平衡(第一课时)(精选3篇)

2023年高二化学教案电离平衡(第一课时)(精选3篇)课时一: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和离子生成的影响因素教学目标:1. 了解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和表达式;2. 掌握离子生成的影响因素;3. 能够运用电离平衡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和表达式;2. 离子生成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离子生成的影响因素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和实验物品。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以示意图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离子的生成过程,并引发学生对电离平衡的思考。
Step 2:讲解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和表达式(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电离平衡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讨论电离平衡的示意图。
2. 教师讲解电离平衡的表达式及其含义,并引导学生举例说明。
Step 3:探究离子生成的影响因素(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离子生成的影响因素:浓度、温度和压力。
2. 学生分组讨论各因素对离子生成的影响,并归纳总结。
3. 教师带领学生探究影响因素的实验,并观察、记录实验数据。
4. 学生讨论实验数据的变化规律,并归纳总结离子生成的影响因素。
Step 4: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并提问,激发学生思考。
Step 5:课堂练习(10分钟)学生在小组内完成课堂练习,包括选择题和解答题。
Step 6:课堂讨论与解答(1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和解答课堂练习中的问题,并对相关知识进行补充和拓展。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并提醒学生及时提交作业。
课时二:电离平衡的质量作用表达式教学目标:1. 掌握电离平衡的质量作用表达式的推导方法;2. 理解质量作用表达式的物理意义;3. 能够应用质量作用表达式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掌握质量作用表达式的推导方法;2. 理解质量作用表达式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1. 质量作用表达式的推导方法与物理意义的理解和应用。
高三化学教案化学教案-电离平衡[第一课时](精选3篇)
](https://img.taocdn.com/s3/m/1c76511a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ab.png)
高三化学教案化学教案-电离平衡[第一课时](精选3篇)一、教学内容: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电离平衡常数的定义及计算、酸碱电离平衡的特点、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和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2. 理解酸碱电离平衡的特点,能够分析酸碱溶液的性质。
3. 了解电离平衡受温度、浓度、溶剂等因素影响的情况。
三、教学重点:1. 电离平衡常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酸碱电离平衡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电离平衡的计算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五、教学方法:讲授、示例分析、练习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如酸碱中和反应,引发学生对电离平衡的好奇和思考。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电离平衡的概念,包括物质在溶液中的电离与解离,以及电离平衡常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 计算方法讲解(15分钟):教师针对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详细讲解,并给予实例进行示范和分析。
4. 酸碱电离平衡的特点(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酸碱溶液的性质及其与电离平衡的关系,对酸性和碱性溶液的特点进行简单说明。
5. 影响因素的分析(15分钟):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引导学生思考电离平衡受温度、浓度、溶剂等因素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和规律。
7.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并帮助学生梳理重点和难点。
8. 课堂练习(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课后练习题,鼓励学生自主解答并进行互相讨论。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常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了解酸碱电离平衡的特点,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教学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例进行示范和分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同时,课堂练习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巩固知识的机会,能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高三化学教案 电离平衡9篇

高三化学教案电离平衡9篇电离平衡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电离平衡常数。
其中电离平衡常数在最新的教学大纲中已不再要求。
教材从初中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以及高一电离等知识入手,重点说明强电解质在水中全部电离,而弱电解质在水中部分电离,溶液中既有离子,又有分子。
同时,教材中配合图画,进一步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转入到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讨论。
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知识的核心和后面几节教学的基础,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关于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是本节的难点,教材并没有具体介绍,而是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自己应用平衡移动原理来分析,这样安排是因学生已具备讨论该问题的基础,而且通过讨论,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法建议关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建议以复习相关内容为主,进而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1.课前复习组织学生复习高一有关强、弱电解质以及化学键的知识。
着重复习:(l)强、弱电解质概念,以及哪类物质是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强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弱电解质;(2)离子键、极性键。
2.课堂教学建议采用回忆、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组织教学。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电解质的概念并结合实例依据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大小将其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然后再组织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各强、弱电解质中的主要化学键,从而得出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高二化学教案电离平衡--电解质(精选3篇)

高二化学教案电离平衡--电解质(精选3篇)教案1:电解质的基本概念和电离平衡的原理课题:电解质的基本概念和电离平衡的原理年级:高二化学教学目标:1. 了解电解质的概念和分类;2. 掌握电解质的电离过程;3. 理解电离平衡的原理。
教学重点:1. 电解质的概念和分类;2. 电解质的电离过程。
教学难点:1. 理解电离平衡的原理;2. 掌握电解质的电离程度与电离平衡的关系。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电解质实验装置及试剂。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讲解和回顾离子在电解质溶液中的电离现象,引导学生了解电解质的概念,并列举几个常见的电解质。
Step 2: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电解质的电离过程,包括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别,以及电解质溶液的电导性质。
Step 3:示例分析(15分钟)通过实验装置演示电解质的电离现象,帮助学生理解电离平衡的原理,并分析电解质的电离程度与电离平衡的关系。
Step 4:小组讨论(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给出的实验数据,讨论不同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并总结影响电离程度的因素。
Step 5:概念回顾和总结(5分钟)对学生在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概念回顾和总结,并展示相关知识点的思维导图。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本节课所学知识。
教学延伸:可以邀请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深入了解电解质的电离现象,并探究影响电离程度的因素。
教案2:电解质的电导实验研究课题:电解质的电导实验研究年级:高二化学教学目标:1. 了解电解质的概念和分类;2. 掌握电解质的电导实验方法;3. 理解电离平衡与电导性质的关系。
教学重点:1. 电解质的概念和分类;2. 电解质的电导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1. 掌握电解质电导实验装置的搭建和使用;2. 理解电离平衡与电导性质的关系。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电解质电导实验装置及试剂;3. 实验记录表。
高三化学教案电离平衡[第二课时](精选3篇)
](https://img.taocdn.com/s3/m/b78afdbd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16.png)
高三化学教案电离平衡[第二课时](精选3篇)第二课时:电离平衡计算方法一、教学目标1.了解电离平衡的概念2.掌握计算电离平衡常数的方法3.能够根据已知条件计算电离平衡常数二、教学重点计算电离平衡常数的方法三、教学难点根据已知条件计算电离平衡常数四、教学过程1.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电离平衡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新知讲解(1)电离平衡常数(K)的概念:电离平衡常数是一个用来描述化学反应中物质电离的程度的常数,用K表示。
(2)计算电离平衡常数的方法:a.对于一般的电离反应:A ⇌ B + CK = [B] * [C] / [A]b.对于酸碱反应:HA + H2O ⇌ H3O+ + A-K = [H3O+] * [A-] / [HA]c.对于弱酸酸解离反应:HA ⇌ H+ + A-K = [H+] * [A-] / [HA]3.例题讲解(1)已知一反应物(A)浓度为0.2mol/L,生成物(B)浓度为0.1mol/L,生成物(C)浓度为0.3mol/L,请计算电离平衡常数(K)。
解:根据公式,K = [B] * [C] / [A]代入数值,K = (0.1)(0.3) / (0.2) = 0.15(2)对于反应式:2HCl ⇌ H2 + Cl2,已知该反应平衡时,氯气(Cl2)的浓度是0.2mol/L,氢气(H2)的浓度是0.3mol/L,请计算电离平衡常数(K)。
解:根据公式,K = [B] * [C] / [A]代入数值,K = (0.2)(0.3) / (0.2) = 0.34.练习根据已知条件计算电离平衡常数。
五、板书设计电离平衡常数计算方法对于一般的电离反应:A ⇌ B + CK = [B] * [C] / [A]对于酸碱反应:HA + H2O ⇌ H3O+ + A-K = [H3O+] * [A-] / [HA]对于弱酸酸解离反应:HA ⇌ H+ + A-K = [H+] * [A-] / [HA]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讲解了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电离平衡教案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教案由查字典化学网为您整理提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的关系及有关pH值的简单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及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及事物间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括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水的pH。
只有认识水的电离平衡及其移动,才能从本质上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
本节的学习也为盐类的水解及电解等知识的教学奠定基础。
教材从实验事实入手,说明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存在着电离平衡。
由此引出水的电离平衡常数,进而引出水的离子积,并使学生了解水的离子积是个很重要的常数。
在25℃时,,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
本节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在室温时,不仅是纯水,就是在酸性或碱性稀溶液中,其浓度与浓度的乘积总是一个常数—。
使学生了解在酸性溶液中,不是没有,而是其中的;在碱性溶液中,不是没有,而是其中的;在中性溶液中,并不是没有和,而是。
使学生了解溶液中浓度与浓度的关系,了解溶液酸碱性的本质。
工在此基础上,教材介绍了的含义,将与联系起来,并结合图3-7,介绍了有关的简单计算。
图3-8是对本部分内容的小结。
使用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是为了实际使用时更简便,教材的最后提到了溶液的大于1mol/L时,一般不用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而是直接用的浓度来表示,以教育学生应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
教法建议从水的电离平衡入手,掌握水的离子积和溶液的pH。
水的离子积的教学是完成本节教学任务的关键,从纯水是弱电解质,只能微弱的电离出发,应用电离理论导出水的离子积常数。
推导过程中应着重说明电离前后几乎不变的原因,并将其看做常数。
然后由两个常数的乘积为常数而得出水的离子积常数。
启发学生应用平衡移动原理,讨论温度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进而得出水的离子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这一结论。
关于水溶液的酸碱性的教学是从电离平衡移动入手。
当在纯水中加入强酸时,水的电离平衡向逆方向移动,使氢离子浓度上升,氢氧根离子浓度等倍数下降。
如:达到电离平衡时,增至,则会减至,在溶液中水的离子积仍保持不变。
在水溶液中,和是矛盾对立的双方,共处于电解质水溶液的统一体中,它们各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又相互转化,离子浓度主的一方决定溶液的酸碱性。
即:溶液呈酸性溶液呈中性溶液呈碱性关于溶液pH的教学,指出用的数值可以表示溶液的酸碱度,但当溶液酸性很弱时,使用不方便,常采用的负对数表示溶液的酸碱度,这就是溶液的pH。
其数学表达式是:的负对数叫溶液的pOH,表达式:在这部分教学中要使学生理解pH的适用范围,理解与pH间的相互关系。
如适用范围是“常温”“水溶液”“稀溶液”,只有在常温下的水溶液,水的离子积Kw才等于,而当酸、碱溶液的或大于1mol/L时,使用负对数表示溶液的酸碱度反而不大方便,此时,可直接用物质的量浓度表示溶液的酸碱度。
导出以下关系:pH + pOH = 14,pH = 14—pOH。
利用这一关系可以方便计算出碱溶液的pH。
教学设计示例课题: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值重点:水的离子积,、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难点:水的离子积,有关的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引言:在初中我们学习了溶液的酸、碱度可用pH值表示,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可以用pH表示溶液的酸性,也可以表示溶液的碱性?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认为:“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和相互影响着。
”物质的酸碱性是通过水溶液表现出来的,所以,先研究水的电离。
1.水的电离[实验演示]用灵敏电流计测定纯水的导电性。
现象:灵敏电流计指针有微弱的偏转。
说明:能导电,但极微弱。
分析原因:纯水中导电的原因是什么?结论:水是一种极弱电解质,存在有电离平衡:在25℃时,1L纯水中(即55.56mol/L)测得只有的发生电离。
(1)请同学生们分析:该水中等于多少? 等于多少? 和有什么关系?(2)水中这个乘积叫做水的离子积,用表示。
(3)请同学从水的电离平衡常数推导水的离子积K。
(4)想一想①水的电离是吸热?还是放热?②当温度升高,水的离子积是:(升高,降低或不变)③当温度降低,水的离子积是:(“增大”,“减小”或“不变”)[结论]水的电离是个吸热过程,故温度升高,水的增大。
25℃时,;100℃时,。
(5)水的离子积是水电离平衡时的性质,它不仅适用于纯水,也适用于任何酸、碱、盐稀溶液。
即溶液中①在酸溶液中,近似看成是酸电离出来的浓度,则来自于水的电离。
且②在碱溶液中,近似看成是碱电离出来的浓度,而则是来自于水的电离。
[想一想]为什么酸溶液中还有?碱溶液中还有?它们的浓度是如何求出来的?2.溶液的酸碱性和pH(1)溶液的酸碱性常温时,溶液酸碱性与,的关系是:中性溶液:,,越大,酸性越强,越小,酸性越小。
碱性溶液:,,越大,碱性越强,越小,碱性越弱。
(2)溶液酸碱性的表示法:①当或大于1mol/L时,可直接用或来表示溶液酸碱性。
②若或小于1mol/L,如,或,这种表示溶液酸碱就很不方便,化学上采用pH来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
pH为氢离子物质的量浓度的负常用对数,表示溶液酸碱度强弱。
练习:1.25℃时,纯水的pH?解:纯水,25℃时∴答:25℃纯水pH为7。
2.物质的量浓度为盐酸溶液pH?解:1 :1∴答:盐酸pH为2。
3.物质的量浓度为的溶液pH?解:1 :1∴∴答:盐酸pH为12。
③溶液中,pH与溶液酸碱性关系。
在中性溶液中,在酸性溶液中,酸溶液酸性越强,越大,pH越小。
在碱性溶液中,碱溶液碱性越强,越小,pH越大。
重点、难点剖析:1.影响水电离的因素(1)温度: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温度越高,水电离程度越大,也增大。
25℃时,100℃时,(2)酸或碱电离出来的或都会抑制水的电离,使水电离出来的与浓度减小。
其对水的电离抑制程度决定于酸碱的或,而与酸碱的强弱无关。
(3)溶液的酸碱性越强,水的电离度不一定越小。
(具体实例待学习盐水解时介绍)2.在酸、碱、盐溶液中,水电离出来的(1)酸溶液中:溶液中约等于酸电离出来的,通过求溶液中;水电离出来的等于;(2)碱溶液中:溶液中约等于碱电离出来的,通过求溶液,此就是水电离出的且等于溶液中水电离出来的。
(3)在水解呈酸性盐溶液中,溶液中等于水电离出来的;在水解呈碱性盐溶液中,溶液中等于水电离出来的。
pH计算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一、知识要点1. ,关键是求溶液的。
2.强酸溶液中,直接由电离方程式求算。
3.强碱溶液中,先根据强碱电离方程式,求出,再由4.弱酸溶液,用近似公式求算:或5.弱碱溶液:先根据近似公式求溶液的或二、已知pH的强酸、强碱溶液稀释计算例1 已知的盐酸溶液,稀释100倍,求稀释后溶液的pH?解:∵∴稀释100倍,则强酸溶液,当体积扩大100倍,减少100倍,pH变化2个单位。
即pH由1变为3;溶液减小,而浓度增大。
pH变大。
例2 已知的溶液,稀释100倍,求稀释后溶液pH?解:∵∴稀释100倍:强碱溶液,当体积扩大100倍,溶液中减少100倍,pH 降低2。
总结、扩展要点内容水(或溶液)离子积(25℃)溶液pH溶液酸碱性与pH扩展1.已知强酸、强碱稀溶液的pH,等体积混合后,求混合液pH(近似计算)适用于选择题型与填空题型的速算规律。
混合前混合后条件强酸,强碱等体积混合,2.强酸强碱混合呈中性时二者体积与pH变化规律(1)若pH酸+pH碱=14,则;(2)若pH酸+pH碱>14,则;(3)若pH酸+pH碱<14,则3.强酸(弱碱),弱酸(强碱)加水稀释后的pH变化规律:(1)强酸,,加水稀释倍,则;(2)弱酸,,加水稀释倍,则;(3)强碱,,加水稀释倍,则;(4)弱碱,,加水稀释倍,则;(5)酸碱无限稀释,pH只能接近于7,酸不可能大于7,碱不可能小于7。
二个单位,由13变为11。
溶液中减少,增大,pH变小。
例1 等体积的和的两种盐酸溶液,混合后,求混合液pH?(设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解:设混合前两种盐酸体积都为混合前:,,溶液中,,溶液中混合后,溶液中氢离子物质的量是原两种溶液中物质的量总积。
即∴答混合液pH为3.3。
例2 指导学生练习。
和的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求混合液的pH?板书设计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pH一、水的电离与离子积1.水的电离2.水的离子积常温下,( 仅是温度函数)3.影响水电离的因素(1)温度: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升温促使电离,增大。
(2)溶液中,浓度增大,均抑制水的电离,但不变。
二、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溶液中小于1mol/L时,用pH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
关键掌握求不同溶液中的。
探究习题pH等于13与pH等于9的两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的pH是多少?pH等于1与pH等于5的两强酸溶液各10mL,混合后溶液的pH是多少?并结合以上两题总结出规律。
参考答案:两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分析先求出两溶液的,继而求出混合溶液的,再据水的离子积求出混合溶液的,并取负对数,即可计算出两强碱溶液混合后的pH。
解:pH = 13,= ,= 。
PH = 9,,。
混合后溶液的为:混合后溶液的为:混合后溶液的pH为:两强酸溶液混合:分析pH等于1的强酸溶液为,pH值等于5的强酸溶液为,混合后溶液的要用原两强酸所含的物质的量除以混合后溶液的体积。
解:两强酸溶液混合后的氢离子浓度为:混合溶液的pH为:小结:两种强碱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pH由碱性强的溶液决定,比碱性强的原溶液pH略小,其值为-0.3。
两种强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的pH由酸性强的溶液决定,比酸性强的原溶液pH略大,其值为+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