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_王跃生

合集下载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及其社会影响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及其社会影响

2015年第6期第36卷N orthwest population一、引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而产生的社会生活组织,是最亲密的社会群体[1][2]。

家庭内部的组织方式或结构类型发生变化,会促使家庭功能以及家庭成员的关系模式发生改变,从而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婚育观、养老观发生变化,当前中国的家庭结构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特征。

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趋势如何?家庭结构的变迁又会带来哪些社会问题?这方面问题的研究对我国当前人口管理政策的制订,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理论参考价值。

人口学家、社会学家一直非常关心家庭结构的发展问题。

早期的研究多是通过直接调查一个或几个小地区的家庭类型,进而对大范围的家庭结构状况加以推测[3][4]。

也有少部分学者采用历史档案汇总的方法,去研究某一时期的家庭结构特征[5]。

随着近些年全国人口普查内容的细化,尤其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始,数据库中包含了较为详尽的家庭成员关系方面的信息,为大范围研究家庭结构的发展特征奠定了基础。

而最新的“六普”数据还首次纳入对外籍人口的登记,加大对流动人口的普查力度,在长表中还与时俱进地考虑到老龄化、房屋安全等问题。

因此,对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对比分析,是揭示当前我国家庭结构发展特征的重要途径。

本研究则主要以近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分析为基础,并参考既往研究中与我国家庭结构分布有关的数据,通过各家庭结构类型的纵向比较,把握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趋势,同时就家庭结构的变迁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展开讨论。

二、我国家庭结构的主要变化趋势1.家庭小型化是中国现代家庭发展的基本趋势我国家庭的小型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家庭户规模大幅下降。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人们婚育观的转变,我国的生育率持续下降,家庭户规模大幅缩减。

“五普”、“六普”两次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分别仅为1.22和1.18。

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分析

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分析

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王跃生: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分析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分析王跃生摘要: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具有较明显的南北分野:华北地区核心家庭、直系家庭和复合家庭并存;东南、华南地区则以核心家庭和直系家庭为主,复合家庭所占比例很小。

华北农村家庭结构与近代之前的传统模式具有承继关系.多代同居、兄弟合爨做法在父家长约束之下得以存在和维系;父家长去世后,兄弟多分家,大家庭解体。

东南、华南农村核心家庭和直系家庭为主有传统因素的作用,但是当地佃农经济相对发达,乡居地主较少,大家庭生成和维系困难;而在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镇附近农村,劳动力非农流动增多对大家庭的存在基础有瓦解作用,小家庭因此进一步增长。

关键词:中国农村;家庭结构;传统生活方式中图分类号:C91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9)01-0061~15作者简介:王跃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老年与家庭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100732)家庭结构是对民众生活方式、居住偏好的直接反映,往往具有时代或时期特征。

在当代,人口普查数据和大量中小型家庭调查数据是分析家庭结构及其变动的基本资料。

而在近代之前,官方只有户、口汇总数据留存下来,借此只能计算户人口规模.难以认识家庭结构。

这种情形直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之后才开始有所改变,这一时期起一批中外学者到中国各地农村进行调查,其中包含了家庭、家户成员及其关系信息,为家庭结构分析提供了可能。

然而.无论当时的调查者还是后来人,对这些调查结果的探讨和解读还很不够,甚至说存在认识误区。

本文将以这些调查数据为基础,并结合一些回溯性调查数据,试图对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农村的家庭结构状态、特征和形成原因进行探究。

一、研究说明(-)20世纪30年代前后农村家庭结构研究的意义民众居住方式深受社会、经济制度和环境的影响,还与社会发展阶段及劳动力谋生方式有关。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与家庭变迁分析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与家庭变迁分析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与家庭变迁分析一、引言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下,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动对家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以及这些变动对家庭的影响。

二、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1. 城乡差距的拉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

城市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教育资源,吸引了大量农村居民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

这导致了城乡人口结构的扭曲,农村的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2. 职业结构的转变传统的农业劳动逐渐被工业与服务业取代,职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向城市,从事技术和服务行业的工作,而传统的农业工作面临人力短缺的问题。

3. 中产阶级的崛起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了贫困,成为了中产阶级。

这个群体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影响着整个社会。

三、当代中国家庭变迁的主要表现1. 结婚观念的变化在传统观念中,结婚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然而,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推迟结婚,或者选择单身。

家庭结构的单一化和多样化成为了新常态。

2. 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

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家庭承担起了照料年长亲属的责任。

3. 亲子关系的变迁抚养子女的方式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改变。

传统的大家庭方式逐渐被核心家庭所取代,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更加密切。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四、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与家庭变迁的关联1. 经济因素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家庭变迁。

城乡差距的拉大导致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加,家庭更加稳定。

同时,经济独立的能力也让年轻人有更多的选择,推迟结婚或选择单身。

2. 教育因素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可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当代农村三代直系家庭构成分析——兼与城市比较

当代农村三代直系家庭构成分析——兼与城市比较

当代农村三代直系家庭构成分析——兼与城市比较作者王跃生发表2009年05月11日16:00:00 文章访问量 561关键词三代直系家庭人口普查数据代际关系户主代位内容提要:从户主代位构成上看,当代农村三代直系家庭有两种主导形式:一是以第一代人为主导,一是以第二代人为主导。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超过50%的三代直系家庭以第二代人为主导,第一代人退居从属地位。

第二代人赡养和照料老人是这类家庭形成的重要原因。

在缺少社会保障的农村环境中,丧偶老年妇女对家庭养老有高度的依赖,她们成为三代直系家庭产生的主要前提条件。

第一代人为主导的家庭虽不占多数,但却有逐渐升高之势;担任户主的第一代人多数尚未年老,这类家庭具有代际协作特征。

与农村相反,城市三代直系家庭则以第一代为主导,经济自立能力强使第一代人摆脱了对子女的生存依赖,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三代直系家庭是松散的,但却有助于提升代际关系质量。

这应该成为农村三代家庭的发展方向。

一、问题的提出家庭结构及其变动是家庭研究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最近几年,本人一直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先后通过个案汇总、区域村庄和全国层次等几种方式对中国家庭结构演变进行了探讨[①]。

通过这些研究,我发现,传统时代,复合型大家庭尽管为人们所推崇,但它很难成为多数人的家庭实践,而处于复合家庭和核心家庭之间的直系家庭、特别是三代直系家庭在民间有着比较广泛的存在。

当代社会更是如此。

1982年以来的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直系家庭比重仍在20%以上。

农村的直系家庭则表现为稳中有升,1982年为22.82%, 1990年为22.44%, 2000年为24.83%。

在直系家庭中,三代直系家庭所占比重最大。

根据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三代直系家庭稳定在16%的水平;农村则有所增长,1982年为17.52%,1990年17.57%,2000年18.99%。

在农村所有家庭类型中,三代直系家庭比例仅次于由夫妇与子女组成的标准核心家庭。

当代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比较_王跃生

当代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比较_王跃生

二 、城乡家庭结构差异的具体分析 (一) 城乡不同家庭类型的主要差异
通过表 1 数据 , 我们已对城乡家庭结构差异有所了解 。 为了认识 城乡家庭结构的具体差异和特征 , 我们将家庭类型再作细分 。 表 2 :城乡家庭基本结构细分比较(N =336 753) %
家庭类型 夫妻核心家庭 标准核心家庭 缺损核心家庭 扩大核心家庭 三代直系家庭 四代及以上直系家庭 二代直系家庭 隔代直系家庭 三代及以上复合家庭 二代复合家庭 单人家庭 缺损家庭 其他 合计 市 16. 0 47. 6 5. 6 2. 2 12. 5 0. 3 1. 9 1. 5 0. 5 0. 2 10. 4 0. 7 0. 5 100. 0 镇 14. 4 48. 7 5. 8 2. 0 13. 3 0. 5 2. 0 1. 7 0. 5 0. 1 10. 0 0. 6 0. 4 100. 0 乡村 11. 4 46. 8 6. 8 1. 3 19. 0 0. 8 2. 7 2. 4 0. 4 0. 1 7. 5 0. 8 0. 1 100. 0
1 我们知道 , 中国的非农业人口 有农业人口 , 乡村中也有非农业人口 。
户籍管理相对比较严格 , 非农业人口群体中的成年人多数隶属于各种 单位管理系统之中 。 就最近二十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 , 特别是独生子 女政策而言 , 非农业人口受到更直接的影响 。 因而 , 从农业与非农业角 度认识城乡家庭结构状态也有可取之处 。 这里我们不妨具体观察一下两种划分下家庭结构分布有何异同 。 要比较和认识城镇与乡村家庭结构的区别 , 我们首先要弄清“ 五 普” 长表数据中不同分类下的人口比例 。 根据长表数据统计 , 依据城镇 县标准 , 城市人口占 22. 1 %, 镇人口占 12. 9 %, 县人口占 65. 0 %; 按照 户口性质标准 , 农业与非农农业人口分别为 71. 8 %和 28. 2 %。 在城乡家庭基本结构中 , 核心家庭的比重最大 , 镇稍低于城市 , 乡

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分析_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_王跃生

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分析_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_王跃生

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分析———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王跃生摘 要:2000年以来中国家庭结构变动主要表现为:核心家庭比例明显下降,单人户显著上升,直系家庭没有降低反而略有增加。

城乡家庭结构变动有别:城市核心家庭构成缩小,单人户明显增加,直系家庭稍有降低;农村核心家庭构成降幅较大,单人户提高,直系家庭上升。

城乡二级家庭结构变动也不尽相同。

数据显示,人口流动、子女数量、人口老龄化、婚姻和住房情况对家庭结构及其变动有显著影响。

在家庭结构小型化为主导的时代,政府及社会组织应加强以家庭为目标的公共服务建设;改进户籍制度,减少劳动者与其家庭成员的地域分割;为增进和改善家庭代际关系创造条件。

关键词:家庭结构 人口普查 社会转型 城乡差异作者王跃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732)。

当代中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期,且2000年后社会转型特征逐渐凸显。

①作为绝大多数民众基本生存单位和载体的家庭在深刻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不可避免受到影响。

家庭结构是家庭成员关系、生存方式和家庭功能的直接体现,可显示民众的居住偏好和趋向,并具有多方面的社会指向意义。

本文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通过与第五次及之前普查数据进行比较,讨论2000年以来家庭的状态、变动及其原因,探寻不同类型家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06·①笔者认为,社会转型有三项衡量指标:由农业劳动力占多数转变为以二、三产业劳动力为主;由农村居民占多数转变为城镇居民占多数;居住环境从以传统自然村落为主转变为现代市镇为主。

根据人口普查数据,2000年中国农业从业者占64.38%;2010年降至48.23%;2000年乡村人口占比63.08%,2010年减为50.22%。

就统计指标而言,2010年中国社会处于“城乡均衡”状态,“转型”初显。

居住环境上,城市化过程中一些村落或消失或被整合,但仍有不少处于扩展中。

三代直系家庭最新变动分析_以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_王跃生

三代直系家庭最新变动分析_以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_王跃生

第38卷第1期2014年1月人口研究Vol.38,No.1January201451PopulationResearch三代直系家庭最新变动分析———以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王跃生【内容摘要】当代中国三代直系家庭构成既有总体稳定的一面,也表现出城乡变动趋向具有差异的另一面。

城乡三代直系家庭变动具有差异的原因在于,城市独生子女长大之后,特别是结婚、生育后,并没有改变对小家庭居住方式的偏好;而农村家庭独子增多,长大后外出非农就业成为主流,结婚、生育后与父母同居共爨“获益”较多,且矛盾冲突少于多子家庭,三代直系家庭比例因此提高。

2010年城乡三代直系家庭户主构成均以中年和低龄老年人为主,此类家庭的养老功能有所削弱,2010年一半及以上的三代直系家庭没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婴幼儿在其中生活的比例呈现增长趋向,中年和低龄老年人于这一家庭内帮助子代“抚幼”,提升了其助子育幼的功能。

【关键词】三代直系家庭;家庭功能;人口普查数据【作者简介】王跃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100028Changing Lineal Families with Three Generations:An Analysis of the2010Census DataWang YueshengAbstract:In contemporary China,lineal families with three generations have been a typical family formation since the early1980s.However,this trend differ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When chil-dren growing up in urban one-child families,especially after their marriage and childbearing,most of them would not change their preference for a small family.In rural areas,the number of families with only one son has increased since the early1980s.When growing up,most of those sons work outside the villages.Once getting married and bearing child,they need help from their parents for housework and childcare.Since such family arrangement is beneficial to young people,its proportion has in-creased.The majority of the householders of lineal families with three generations were in the middle and early old age in2010and their family function of supporting elderly has been weakened.More than half of the lineal families with three generations have no members aged65and above in2010.At the same time,the infant proportion of the lineal families with three generations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since the early1980s.The function of taking care of children has been enhanced in this kind of family.Keywords:Lineal Family with Three Generations,Family Function,Census DataAuthor:Wang Yuesheng isResearch Fellow,Institute of Population and Labor Economic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100028Email:wangysh12@52人口研究38卷中国当代复合家庭已经缩减成个别家庭现象,三代直系家庭则成为较复杂家庭的代表形式。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_王跃生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_王跃生

一 、 简单说明
家庭结构分析为不少学者所关注 , 但其研究尚存在一定困难 , 主要是相关数据获取不易 。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家庭结构总体状况的了解 。 以往一些学者有的通过具体调查一个 或几个村落 、 社区的家庭类型 , 进而对区域等大范围的家庭结构状况加以把握 ① , 有的则以个 案汇总分析来间接认识历史时期的家庭结构 ② 。 这些研究提供了观察中国家庭结构变动的重要
伴随着中国社会已经或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 , 中国的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变动 , 不同类型家 庭成员的生存条件和关系方式亦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 社会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只有跟上和适 应这种变化 , 才能通过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 满足家庭及其成员的基本需求 , 从而使家庭真正 成为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 。 本文即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 , 并结合对第三 、 四次人 口普查数据的比较 , 揭示当代社会变革背景下中国家庭结构的家庭结构变动分析
视角 , 但整体性分析仍受到限制 。 那么 , 能否找到一种数据并可借此较为直接地认识全国性家庭结构的状 况 就目前而言 , 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将是最主要的资料途径 。 曾毅等学者曾对 1982 年第三次和 1990 年第四次人口 普查抽样数据库做过开发 ① 。 他们的分析主要着眼于家庭代际 , 但其研究对了解当时的家庭结构 状态亦有很大帮助 。 与前几次普查相比 ,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对户主之下家庭成员的分类相对全面 , 计 有户主配偶 、 子女 、 父母 、 岳父母或公婆等八类 。 这些关系类型代表了现实生活中家庭成员的 基本关系 。 它为识别和分析当代家庭结构状态创造了条件 。 本文将通过开发 “ 五普” 长表 1 % 抽 样数据库 (以下简称 “长表数据”), 力求对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基本状况有所把握 。 我们将家庭结构分为以下几类 : (一) 核心家庭 。 指夫妇及其子女组成的家庭 。 核心家庭可进一步分为 : 1. 夫妇核心家庭 , 指只有夫妻二人组成的家庭 。 若从与户主关系的角度表述 , 指户主与其配偶组成的家庭 。 2. 一 般核心家庭 , 或称标准核心家庭 , 指一对夫妇和其子女组成的家庭 , 或称户主与配偶及其子女 组成的家庭 。 另外一种关系形式也属标准核心家庭 , 即未婚子女为户主 , 与其父母及未婚兄弟 姐妹组成的家庭 。 因为它是核心家庭的完整形式 , 亦为最普遍的核心家庭 。 3. 缺损核心家庭 , 或称单亲家庭 , 指夫妇一方和子女组成的家庭 , 或称户主与子女组成的家庭 。 同样 , 未婚户主 与父母一方组成的家庭也是残缺核心家庭 。 4. 扩大核心家庭 , 指夫妇及子女之外加上未婚兄弟 姐妹组成的家庭 , 或称户主与配偶 、 子女及未婚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 。 (二) 直系家庭 。 可细分为 :1. 二代直系家庭 , 指夫妇同一个已婚儿子及儿媳组成的家庭 , 或称户主夫妇同儿子儿媳组成的家庭 。 2. 三代直系家庭 , 指夫妇同一个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组成 的家庭 。 从与户主关系上看 , 户主夫妇与父母及其子女组成的家庭也是直系家庭 。 3. 四代直系 家庭可有多种表达 。 从普查数据的户主关系上看 , 户主夫妇与父母 、 儿子儿媳及孙子女组成的 家庭是四代直系家庭 ; 户主夫妇与父母 、 祖父母 、 曾祖父母也是四代直系家庭 。 4. 隔代直系家 庭 。 从形式上看 , 三代以上直系家庭缺中间一代可称为隔代直系家庭 。 从户主关系角度看可表 述为户主或户主夫妇同孙子女组成的家庭以及户主同祖父母或祖父母一方组成的家庭 。 以上所 述为三代隔代家庭 。 在实际生活中 , 还有四代隔代家庭 。 (三) 复合家庭 。 复合家庭是指父母和两个及以上已婚儿子及其孙子女组成的家庭 。 在此将 其分为两类 : 1. 三代复合家庭 , 主要是父母 、 儿子儿媳和孙子女组成的家庭 。 2. 二代复合家 庭 , 是指父母和儿子儿媳或两个以上已婚兄弟和其子侄组成的家庭 。 (四) 单人家庭 。 只有户主一人独立生活所形成的家庭 。 (五) 残缺家庭 。 可分为两类 : 1. 没有父母只有两个以上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 。 2. 兄弟姐 妹之外再加上其他有血缘 、 无血缘关系成员组成的家庭 。 (六) 其他 。 指户主与其他关系不明确成员组成的家庭 。 这其中有的彼此之间关系可能很密 切 , 如叔侄关系等 。 但因无从判定 , 只好将其列入其他类中 。 以上分类是建立在不同代际家庭成员血缘和婚姻关系明确的基础之上 。 可以说 , 现实生活 中 , 绝大多数家庭的成员关系比较简单 , 所构成的是不同形式的核心家庭 。 稍微复杂的是夫妇 和一个已婚儿女 ( 包括儿媳或女婿) 及其孙子女 、 外孙子女构成的直系家庭 。 因而 , 通过 “ 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 曾毅 、 李伟 、 梁志武 :《 中国 家庭结构 的现状 、 区域差异 及变动 趋势》, 《 中国人 口科学》 1992 年 第 2 期 ;曾毅 、 梁志武 : 《 中国 80 年代以来各类核心家庭户的变动趋势》 , 《 中国人口科学》 1993 年第 3 期 。
97
中国社会科学 2006 年第 1 期
一 、 简单说明
家庭结构分析为不少学者所关注 , 但其研究尚存在一定困难 , 主要是相关数据获取不易 。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家庭结构总体状况的了解 。 以往一些学者有的通过具体调查一个 或几个村落 、 社区的家庭类型 , 进而对区域等大范围的家庭结构状况加以把握 ① , 有的则以个 案汇总分析来间接认识历史时期的家庭结构 ② 。 这些研究提供了观察中国家庭结构变动的重要
96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
视角 , 但整体性分析仍受到限制 。 那么 , 能否找到一种数据并可借此较为直接地认识全国性家庭结构的状 况 就目前而言 , 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将是最主要的资料途径 。 曾毅等学者曾对 1982 年第三次和 1990 年第四次人口 普查抽样数据库做过开发 ① 。 他们的分析主要着眼于家庭代际 , 但其研究对了解当时的家庭结构 状态亦有很大帮助 。 与前几次普查相比 ,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对户主之下家庭成员的分类相对全面 , 计 有户主配偶 、 子女 、 父母 、 岳父母或公婆等八类 。 这些关系类型代表了现实生活中家庭成员的 基本关系 。 它为识别和分析当代家庭结构状态创造了条件 。 本文将通过开发 “ 五普” 长表 1 % 抽 样数据库 (以下简称 “长表数据”), 力求对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基本状况有所把握 。 我们将家庭结构分为以下几类 : (一) 核心家庭 。 指夫妇及其子女组成的家庭 。 核心家庭可进一步分为 : 1. 夫妇核心家庭 , 指只有夫妻二人组成的家庭 。 若从与户主关系的角度表述 , 指户主与其配偶组成的家庭 。 2. 一 般核心家庭 , 或称标准核心家庭 , 指一对夫妇和其子女组成的家庭 , 或称户主与配偶及其子女 组成的家庭 。 另外一种关系形式也属标准核心家庭 , 即未婚子女为户主 , 与其父母及未婚兄弟 姐妹组成的家庭 。 因为它是核心家庭的完整形式 , 亦为最普遍的核心家庭 。 3. 缺损核心家庭 , 或称单亲家庭 , 指夫妇一方和子女组成的家庭 , 或称户主与子女组成的家庭 。 同样 , 未婚户主 与父母一方组成的家庭也是残缺核心家庭 。 4. 扩大核心家庭 , 指夫妇及子女之外加上未婚兄弟 姐妹组成的家庭 , 或称户主与配偶 、 子女及未婚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 。 (二) 直系家庭 。 可细分为 :1. 二代直系家庭 , 指夫妇同一个已婚儿子及儿媳组成的家庭 , 或称户主夫妇同儿子儿媳组成的家庭 。 2. 三代直系家庭 , 指夫妇同一个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组成 的家庭 。 从与户主关系上看 , 户主夫妇与父母及其子女组成的家庭也是直系家庭 。 3. 四代直系 家庭可有多种表达 。 从普查数据的户主关系上看 , 户主夫妇与父母 、 儿子儿媳及孙子女组成的 家庭是四代直系家庭 ; 户主夫妇与父母 、 祖父母 、 曾祖父母也是四代直系家庭 。 4. 隔代直系家 庭 。 从形式上看 , 三代以上直系家庭缺中间一代可称为隔代直系家庭 。 从户主关系角度看可表 述为户主或户主夫妇同孙子女组成的家庭以及户主同祖父母或祖父母一方组成的家庭 。 以上所 述为三代隔代家庭 。 在实际生活中 , 还有四代隔代家庭 。 (三) 复合家庭 。 复合家庭是指父母和两个及以上已婚儿子及其孙子女组成的家庭 。 在此将 其分为两类 : 1. 三代复合家庭 , 主要是父母 、 儿子儿媳和孙子女组成的家庭 。 2. 二代复合家 庭 , 是指父母和儿子儿媳或两个以上已婚兄弟和其子侄组成的家庭 。 (四) 单人家庭 。 只有户主一人独立生活所形成的家庭 。 (五) 残缺家庭 。 可分为两类 : 1. 没有父母只有两个以上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 。 2. 兄弟姐 妹之外再加上其他有血缘 、 无血缘关系成员组成的家庭 。 (六) 其他 。 指户主与其他关系不明确成员组成的家庭 。 这其中有的彼此之间关系可能很密 切 , 如叔侄关系等 。 但因无从判定 , 只好将其列入其他类中 。 以上分类是建立在不同代际家庭成员血缘和婚姻关系明确的基础之上 。 可以说 , 现实生活 中 , 绝大多数家庭的成员关系比较简单 , 所构成的是不同形式的核心家庭 。 稍微复杂的是夫妇 和一个已婚儿女 ( 包括儿媳或女婿) 及其孙子女 、 外孙子女构成的直系家庭 。 因而 , 通过 “ 五
庭比例之间有 0. 01 之差 。
8. 57 0. 73 0. 26
在本类家庭样 本中所占比例 18 . 97 69 . 34 9 . 32 2 . 37 100 . 00 76 . 55 2 . 95 10 . 90 9 . 60 100 . 00 77 . 19 22 . 81 100 . 00
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的评论和建设性意见 。 ① 费孝通 : 《 三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 乔健主编 《 中国家庭及其变迁》 , 香港 中文大学 社会科学院 暨香 港亚太研究所 , 1991 年 ;王跃生 : 《 华北农村家庭结构变动研究 — — — 立足于冀南地区的分析》 , 《 中国社 会科学》 2003 年第 4 期 ;沈崇麟 、 杨善华 : 《 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 , 1995 年 。 ② 王跃生 : 《 十八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家庭结构》, 《 中国社会科学》 2000 年第 2 期 。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
王 跃 生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呈现出 三种状 态 :1. 相 对稳定 的家庭 类型 。 三 代直 系家 庭是其 代表 ; 城镇三代直系家庭的维系得益于家庭内部管理的松弛 , 在农村则 与独子 比例增 大有关 。 2. 明显 上 升的家庭类型 。 夫妇核心家庭提高幅度显著 , 实行 20 余年的独 生子女政策 是这一家 庭类型的主 要 推动力量 ;隔代直系家庭增长率最 高 , 它既是 中国社 会转型 阶段的 重要现 象 , 又是 社会发 展具 有 缺陷的反映 ;单人家庭也有增长 , 青年 人晚婚 和老年 人口预 期寿命 延长 、 老年 丧偶 比重提 高是 主 要影响因素 。 3. 以下降为 表现 形式的 家庭 类型 。 缺损 核心 家庭 明显 减少 , 标准 核心 家庭 有所 下 降 。 后者的降低主要是夫妇核心家 庭上升 所致 , 或谓 核心家 庭内部 不同类 型调整 的结 果 。 今后 一 段时期内中国的家庭结构总体上 将持续 这种状 态 , 一些家 庭类型 将发生进 一步的 变动 。 当 代家 庭 的结构简化和规模缩小使家庭功能及家庭成员关系方式发生改变 , 将对整个社 会产生影响 。 关键词 “ 五普” 长表数据 家庭结构 夫妇核心家庭 三代直系家庭 隔代直系 家庭 作者王跃生 , 1959 年生 ,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 100732) 。
普” 长表数据足以使我们掌握绝大多数家庭的类型或结构 。
二 、 当代家庭结构基本状态及形成方式
(一) 不同类型Βιβλιοθήκη 庭统计表 1 2000 年全国家庭结构 (N =336753) ( % ) 核心家庭 直系家庭 复合家庭 合计 68. 15 21. 73 0. 56 单人家庭 残缺家庭 其他 100 . 00
图 1 夫妇核心家庭户主年龄构成
资料来源 :同表 1 。
图 2 不同性别单人家庭户主的年龄构成
标准核心家庭夫妇生育数量与夫妇核心家庭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 这是因为 , 当代中 、 高等 教育相对普及 , 子女离开父母赴外地求学比重增大 ;同时自主择业普遍 , 子女于家乡之外寻找 工作渐成趋势 。 即使在本地就业 , 子女婚后独立生活的比例明显增加 。 这种背景下 , 只有一个 或两个以下子女的标准核心家庭易于 “ 转型” 。 对父母来说 , 很容易形成 “ 空巢” 家庭 。 长表数据提供了 15 —50 周岁妇女的生育史数据 , 借此可观察 20 — 50 周岁之间各年龄段夫妇 核心家庭户主妻子的生育状况 , 进而了解中青年夫妇核心家庭的形成 。 夫妇核心家庭中 , 户主 妻子在 20 —50 岁未生育 者占 27. 50 %。 而长表所 有 20 — 50 岁妇女 样本中 , 尚未生育 者只有 6 . 31 %。 这表明 , 20 —50 周岁夫妇核心家庭中 , 妻子未育率明显高于同龄组所有妇女未育比例 。 其中 25 岁年龄段户主妻子未育者占 71. 39 %, 30 岁年龄段户主妻子未育者仍有 38. 27 %。 它意 味着晚育对这些年龄段夫妇核心家庭的维持和占有相对高的比例起着很大作用 。 独生子女政策对夫妇核心家庭形成所起的作用更加突出 。 40 岁年龄段户主妻子只生一孩者 占 55 . 29 %, 45 岁年龄段户主妻子的这一比例为 31 . 10 % ( 而这两个年龄段所有已婚妇女中 , 生 育一孩者分别为 31. 57 %和 20 . 80 % )。 若这两个年龄 段妇女的平均生育年龄在 25 岁左右 , 至 2000 年其子女已基本成人 , 离开父母是造成夫妇核心家庭比例升高的主要原因 。 计划生育政策下少育环境的形成亦促使夫妇核心家庭增加 。 根据长表数据 , 夫妇核心家庭 中 , 40 岁和 45 岁年龄段户主之妻生育二胎比例分别为 32 . 52 % 和 42 . 19 %, 而三胎以上分别为 8 . 51 % 和 27. 71 %。 其中 45 岁年龄段户主之妻生育二胎者在不同胎次生育中所占比重最大 。 从 时间上看 , 2000 年普查时 40 岁和 45 岁年龄组户主夫妇 90 % 以上在上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 期结婚 , 正值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时期 。 其子女在 90 年代末逐渐长大成人 , 并开始离家 。 夫妇婚后推迟生育使婚育间隔扩大 , 将直接提高夫妇核心家庭在核心家庭总数中的比例 。 而只生育一孩家庭比重大 , 当夫妇进入中年之后 , 随着子女离开家庭 , 形成夫妇核心家庭的概 率也将提高 。 可见 , 1980 年代初开始推行的独生子女政策对核心家庭所起的影响和作用 , 在 20 世纪末 21 世纪初日渐突出 。 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