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3

KT 2(Vbi − VR – q )
其中 A——二极管的结面积,VR ——外加反偏压,Vbi ——结的内建电势,以伏特为单 位。上式假设了二极管界面不存在氧化层,n 型半导体的施主浓度是均匀的。上公式可 以重写为 1 CT 以
1 CT
2Leabharlann 2=2(Vbi − VR –
KT ) q
ε s qNd A 2
—VR 作图,得出一条直线,Nd 可以由斜率求出,势垒高度为
Φ bn = V0 + Vn + KT/q 其中V0 为直线在电压轴上的截距, Vn = ln
q KT Nc Nd
Nc 为导带有效态密度。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 测试频率 1MHz,致使可以忽视引线电感的效应。 加到被测二极管上的交流电压的幅度一 定要小,一般小于 50mV。测试后按照实验原理中的公式求出势垒高度。 四、实验数据处理 金属钨:
A=50um*100um,利用拟合后的结果进行计算:其中 Nc=2.8*10^19cm^-3 Nd=3.908*10^16cm^-3, V0=1.107V, Vn=0.17V, Φ bn =1.30V 金属铂:
A=50um*100um,利用拟合后的结果进行计算:其中 Nc=2.8*10^19cm^-3 Nd=3.97*10^16cm^-3, V0=1.379V, Vn=0.17V, Φ bn =1.58V 五、思考题: 2、材料的晶向对肖特基势垒是否产生影响? 答:材料的晶向会对肖特基势垒产生影响。材料的晶向不同,电子在输运过程中所形成 的平衡态会有差别,而且晶向不同,金属和半导体接触的界面态密度也不同,都会对肖 特基势垒产生影响。 3、有哪些因素影响电容-电压法测量肖特基势垒高度的准确性? 答:影响因素有如下几条: (1)扫描电压的频率和步幅,影响载流子的输运特性和反应 时间,从而影响准确性。 (2)外界环境的干扰。 (3)界面态电荷会改变势垒的高度,从 而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4)晶片的晶向也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5)分布参数的影响。 六、参考文献: 1、 刘晓彦、韩德栋, 《微电子器件测试实验讲义》 2、 施敏, 《半导体物理》 《半导体器件物理》
实验三---分支结构程序设计实验报告-

XXX大学软件类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C语言程序设计学号:
姓名:
班级:
指导教师:
开课学期:
学院:
XXX大学教务处
4.switch语句。
四、实验过程及内容:(运行结果请抓图到对应题目的下方)
1. 先分析以下程序,写出运行结果,再上机检验。
实验结果:
2.先分析以下程序,写出运行结果,再上机检验。
实验结果:
3.先分析以下程序,写出运行结果,再上机检验。
实验结果:
4. 程序改错题。
以下程序的功能是将a、b、c三个数从小到大进行排序,即使得a≤b≤c.。
程序中有一些错误,试将其改正并上机验证。
实验结果:
5. 程序填空题。
以下程序的功能是:从键盘接收一个字符,如果是小写英文字母,则将其转换为相应的大写字母;如果是大写英文字母,则将其转换为相应的小写字母;如果是其他字符,则不做转换。
填空将程序补充完整并上机验证。
实验结果:
6. 编程题。
根据以下分段函数计算y的值,x的值由键盘输入。
保留两位小数
输入格式:-2
输出格式:y=-2.00
实验代码:
实验结果:
7.输入一个正整数作为年份,编程判断该年是否为闰年。
若是输出“Yes”,否则输出“No”。
提
示:能被4整除,但不能被100整除的年份;或者能被400整除的年份。
实验代码:
实验结果:。
微机原理实验三实验报告

实验3. 循环程序设计一、实验目的⒈掌握移位指令的使用方法。
⒉学会循环结构程序的编程方法。
⒊利用DEBUG调试程序查看循环程序循环过程中CS和IP的变化情况。
二、实验要求⒈编写程序并上机调试,记录运行结果。
⒉用DEBUG调试程序调试所编程序,查看并记录每条指令内存单元地址及执行结果(包括F标志寄存各位值。
)⒊注意观察并记录每条指令执行后CS和IP寄存器值变化情况,以加深对循环程序的概念的理解。
三、实验内容⒉编写统计15个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程序。
要求:分别统计出低于60分,60-69分,70-79分,80-89分,90-100分的人数,并存放到S5,S6,S7,S8,S9,S10对应内存单元中。
源程序代码;DATA SEGMENTDATA1 DB 55,60,65,88,67,70,75,80,77,85,90,66,95,53,100DATA2 DB 5 DUP(?)DATA ENDS;CODE SEGMENTASSUME CS:CODE,DS:DATASTART:MOV AX,DATAMOV DS,AXMOV CX,15LEA SI,DATA1LEA DI,DATA2AGAIN:MOV AL,[SI]CMP AL,90JB NEXT1INC BYTE PTR[DI]JMP NEXT0NEXT1:CMP AL,80JB NEXT2INC BYTE PTR[DI+1]JMP NEXT0NEXT2:CMP AL,70JB NEXT3INC BYTE PTR[DI+2]JMP NEXT0NEXT3:CMP AL,60JB NEXT4INC BYTE PTR[DI+3]JMP NEXT0NEXT4:INC BYTE PTR[DI+4]NEXT0:INC SILOOP AGAINMOV AH,4CHINT 21HCODE ENDSEND START程序运行结果截图:四、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掌握移位指令的使用方法。
实验3 频率测量及其误差分析实验报告

电子测量实验报告实验三频率测量及其误差分析院系:信息工程学院班级:08电子信息工程一班学号:**********姓名:***实验三频率测量及其误差分析一、实验目的1 掌握数字式频率计的工作原理;2 熟悉并掌握各种频率测量方法;3 理解频率测量误差的成因和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1用示波器测量信号频率,分析测量误差;2用虚拟频率计测量频率。
三、实验仪器及器材1信号发生器 1台2 虚拟频率计 1台3 示波器 1台4 UT39E型数字万用表 1块四、实验要求1 查阅有关频率测量的方法及其原理;2 理解示波器测量频率的方法,了解示波器各旋钮的作用;3 了解虚拟频率计测量的原理;4 比较示波器测频和虚拟频率计测频的区别。
五.实验步骤1 用示波器测量信号频率用信号发生器输出Vp-p=1V、频率为100Hz—1MHz的正弦波加到示波器,适当调节示波器各旋钮,读取波形周期,填表3-1,并以信号源指示的频率为准,计算频率测量的相对误差。
操作步骤:1、将信号发生器与示波器用线连接好。
其中CH1为输出通信,设置信号发生器为正弦波,输出Vp-p=1V,起始频率为2Hz,观察并记录各个信号的频率,周期和测量误差。
2、保持幅度不变,改变输出频率,最好设置为2Hz—100MHz之间,同样计算并记录频率,周期,和测量误差。
如下表:表3-1“周期法”测量信号频率分析结果:如上表,我们发现,当频率从2Hz—100MHz之间变化时,其相对误差的大小会发生变化。
当频率为特别小或者特别大时,误差相对会比较大一些。
如上表的2Hz和100MHz。
原因在于,当频率特别小的时候,受到的外界干扰信号影响对其比较大,相当于把原信号给淹没了。
当频率特别大的时候,高频干扰同样会对它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2 用虚拟频率计测量频率用标准信号发生器输出正弦信号作为被测信号,送到DSO2902的CH-A1通道,按表3-2进行实验。
并以信号发生器指示的频率为准,计算测频误差。
实验报告三

实验报告三实验报告三实验名称:纸飞机的设计和性能测试实验目的:1. 通过设计纸飞机,实践运用力学原理和流体力学原理;2. 测试不同设计方案对纸飞机性能的影响。
实验器材:1. 纸张;2. 尺子;3. 微型天平;4. 风扇。
实验步骤:1. 设计纸飞机的外观和结构,并使用纸张按照设计方案制作纸飞机;2. 测量纸飞机的质量和尺寸,记录下来;3. 将风扇设置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保持与纸飞机之间的距离不变;4. 将纸飞机放置在风扇前方的起飞位置;5. 打开风扇,调整风速,使得纸飞机飞行稳定;6. 测试纸飞机的飞行距离和时间,记录下来;7. 更换纸飞机的设计方案,重复步骤2至6,比较不同设计方案对纸飞机性能的影响。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记录,我们可以得到不同设计方案下纸飞机的质量、尺寸、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等数据。
通过比较不同设计方案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哪种设计方案下纸飞机的性能最佳。
实验讨论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不同设计方案对纸飞机性能的影响。
例如,改变纸飞机的重心位置、翼展长度、翼面积等因素,可以影响纸飞机的稳定性、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等性能指标。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优化纸飞机的性能。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纸飞机的设计和性能测试方法,初步掌握了力学原理和流体力学原理在纸飞机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设计方案对纸飞机性能的影响,培养了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存在问题:本次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有助于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分析的可靠性。
建议和改进:为了进一步改进实验,我们建议增加实验样本量,测试更多的设计方案,以得到更准确和客观的结果。
同时,可以尝试使用其他器材和方法进行纸飞机性能测试,以增加实验的多样性和可比性。
20155313实验三《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验报告

20155313实验三《Java⾯向对象程序设计》实验报告⼀、实验内容XP基础XP核⼼实践相关⼯具⼆、实验要求1.没有Linux基础的同学建议先学习《Linux基础⼊门(新版)》《Vim编辑器》课程2.完成实验、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以博客⽅式发表在博客园,注意实验报告重点是运⾏结果,遇到的问题(⼯具查找,安装,使⽤,程序的编辑,调试,运⾏等)、解决办法(空洞的⽅法如“查⽹络”、“问同学”、“看书”等⼀律得0分)以及分析(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有什么收获,教训等)。
报告可以参考范飞龙⽼师的指导3.严禁抄袭,有该⾏为者实验成绩归零,并附加其他惩罚措施。
三、实验步骤1. 在IDEA中使⽤⼯具(Code->Reformate Code)把下⾯代码重新格式化,再研究⼀下Code菜单,找出⼀项让⾃⼰感觉最好⽤的功能。
提交截图,加上⾃⼰学号⽔印。
public class CodeStandard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 args){StringBuffer buffer = new StringBuffer();buffer.append('S');buffer.append("tringBuffer");System.out.println(buffer.charAt(1));System.out.println(buffer.capacity());System.out.println(buffer.indexOf("tring"));System.out.println("buffer = " + buffer.toString());if(buffer.capacity()<20)buffer.append("1234567");for(int i=0; i<buffer.length();i++)System.out.println(buffer.charAt(i));}}2. 在码云上把⾃⼰的学习搭档加⼊⾃⼰的项⽬中,确认搭档的项⽬加⼊⾃⼰后,下载搭档实验⼆的Complex代码,加⼊不少于三个JUnit单元测试⽤例,测试成功后git add .; git commit -m "⾃⼰学号添加内容";git push;提交搭档项⽬git log的截图,包含上⾯git commit的信息,并加上⾃⼰的学号⽔印信息。
实验三---译码器及其应用实验报告

实验三译码器及其应用一、实验目的(1) 掌握中规模集成译码器的逻辑功能和使用方法;(2) 熟悉掌握集成译码器的应用;(3) 掌握集成译码器的扩展方法。
二、实验设备数字电路实验箱,电脑一台,74LS20,74LS138。
三、实验内容(1)利用3-8译码器74LS138和与非门74LS20实现函数:四输入与非门74LS20的管脚图如下:对函数表达式进行化简:按Figure 1所示的电路连接。
并用Multisim进行仿真,将结果对比。
Figure 1(2) 用两片74LS138组成4-16线译码器。
因为要用两片3-8实现4-16译码器,输出端子数目刚好够用。
而输入端只有三个,故要另用使能端进行片选使两片138译码器进行分时工作。
而实验台上的小灯泡不够用,故只用一个灯泡,而用连接灯泡的导线测试,在各端子上移动即可。
在multisim中仿真电路连接如Figure 2所示(实验台上的电路没有接下面的两个8灯LED):Figure 2四、实验结果(1) 利用3-8译码器74LS138和与非门74LS20实现函数。
输入,由可知,小灯应该亮。
测试结果如Figure 1所示。
输入,分析知小灯应该灭,测试结果如Figure 2所示。
输入,分析知小灯应该亮,测试结果如Figure 3所示。
Figure 4Figure 5Figure 6同理测试,得到结果列为下面的真值表:A B C Y0 0 0 10 0 1 10 1 0 00 1 1 01 0 0 11 0 1 01 1 0 01 1 1 1与所要实现的逻辑功能相一致。
(2) 用两片74LS138组成4-16线译码器。
G1A B C1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0 1 1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1 0 1 1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1 1 1 1 1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0 1 1 1 1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1 1 1 1 1 1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1 1 1 1 1 1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1 1 1 1 1 1 1 1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0 1 1 1 1 1 1 1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0 1 1 1 1 1 1 0 0 1 0 1 1 1 1 1 1 1 1 1 1 0 1 1 1 1 1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1 1 1 10 1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1 1 1 0 1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1 1 0 1 1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1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在Multisim中测试,分别取和,如下面的所示Figure 7、Figure 8所示:Figure 9此仿真结果与实验台结果相一致。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实验三)

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化学实验报告专业:班级:姓名学号组别第组实验项目同组人完成时间年月日【实验名称】《马铃薯多酚氧化酶制备及性质实验》【实验目的】1、学习从组织细胞中制备酶的方法。
2、掌握多酚氧化酶的作用及各种因素对其作用的影响。
【实验原理】多酚氧化酶为植物体内常见的呼吸酶,其在食品加工中易被氧化而呈现颜色反应,并且对多种植物的抗氧化、抗病原菌侵染等起作用,所以掌握其制备与性质实验要点,对于今后从事食品原料的提取分离与测定有重要意义。
多酚氧化酶是一种含铜的酶,其最适pH值为。
由多酚氧化酶催化的反应,如以为底物,可以被氧化形成邻苯二醌。
由多酚氧化酶催化的氧化还原反应可通过溶液的颜色的变化鉴定,这个反应在自然界中是常见的,如。
多酚氧化酶的最适底物是。
和与的结构相似,它们也可以被氧化为各种有色物质。
酶是生物催化剂,其催化活性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以及和等都会改变其生物催化活性。
【材料与设备】1、仪器设备匀浆机,离心机,冰箱,恒温水浴成绩:教师签字:批阅日期:2、材料小刀,纱布,漏斗,其它玻璃器皿3、主要试剂:(1)马铃薯(2)0.1mol/L的NaF溶液:将4.2g氟化钠溶于1000mL水中。
(3)0.01mol/L的邻苯二酚溶液:将1.1g邻苯二酚溶解于1000mL水中,用稀NaOH调节溶液的pH值为6.0,防止其自身的氧化作用。
当溶液变成褐色时,应重新配制。
新配制的溶液应贮存于棕色瓶中。
(4)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5)5%三氯乙酸溶液(6)硫脲(7)0.01mol/L的间苯二酚溶液:将0.11g间苯二酚溶解于100mL水中。
(8)0.01mol/L的对苯二酚溶液:将0.11g对苯二酚溶解于100mL水中。
(9)固体硫酸铵(10)0.8%HCl:19.2mL浓HCl加水稀释到1000mL。
(11)0.2%和0.3%(V/V)的乳酸溶液。
(12)0.5%的碳酸钠溶液(13)0.01%的碳酸钠溶液【实验方法】1、多酚氧化酶的制备每三个小组一起,称取150g马铃薯(新马铃薯可以不去皮),切块后放入匀浆机,加入150mL NaF溶液,匀浆后用四层纱布过滤,静置后取上清液待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数值分析 班级:数学(2)班 实验日期: 2013年 10月11日 学 号:110701020016 姓名: 指导教师: 杨 一 都
实验成绩:
一、实验名称
实验三: 数值积分
二、实验目的及要求
1. 让学生掌握复化梯形法, 复化Simpson 法和Romberg 公式以及变步长梯形法,
变步长Simpson 法
2. 让学生能够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三、实验环境
每人一台微机,要求安装Windows2000或Windows XP 操作系统,Matlab 软件
四、实验内容
题 1 从地面发射一枚火箭,在最初80 s 内记录起加速度如下表, 试求火箭在第
50s,80s 时的速度.
题2 给定积分 dx e x ⎰3
1 和
dx x ⎰3
11 ,分别用下列方法计算积分值要求准确到510- ,并比较分析计算时间.
1) 变步长梯形法;
2) 变步长 Simpson 法
3) Romberg 方法
五、算法描述及实验步骤
题1:
(1)、算法描述:根据已知输入数据a=[30.00,31.63,33.44,35.47,37.75,40.33,42.39,46.69,50.67]
运用复合梯形公式:T n =∑-=++11
))()(2)((2n k k b f x f a f h 计算 实验步骤:1:输入h
2:T=(h/2)*(a(1)+a(6)+2*(a(2)+a(3)+a(4)+a(5)))
3:T=(h/2)*(a(1)+2*(a(2)+a(3)+a(4)+a(5)+a(6)+a(7))+a(8))
(2)、算法描述:根据已知输入数a=[30.00,31.63,33.44,35.47,37.75,40.33,42.39,46.69,50.67]
先用Lagrange 插值得出t=5,15,25,35,45,55,65,75处的值
再运用复合simpson 公式:S n =))()(2)(4)((611102
1b f x f x f a f h n k k n k k +++∑∑-=-=+
实验步骤:1:h=n
a b ;Sn=f(a)-f(b);x=a. 2:对k=1,2,...,n 执行x=x+h/2;Sn=Sn+4f(x);x=x+h/2;Sn=Sn+2f(x). 3:Sn=
6h Sn 4:输出Sn.
题2
(1)、算法描述:用变步长梯形法;
实验步骤:求积分 ,允许误差为ε。
被积函数f (x ),a,b,ε.
复合梯形积分值T2n.
h<=b-a.
T1=h/2(f(a)+f(b)).
反复执行步4—步10。
S<=0;x<=a+h/2.
反复执行步6—步7.
S<=S+f (x );x<=x+h.
若x ≥b,则退出本层循环。
T2<=T1/2+h/2S
e<=|T2-T1|;h<=h/2;T1<=T2.
若e ≤ε则退出循环。
T2n<=T2.
输出T2n.
六、调试过程及实验结果、
题1
(1)调试过程:
a=[30.00,31.63,33.44,35.47,37.75,40.33,42.39,46.69,50.67];
>> h=10;
>> T=(h/2)*(a(1)+a(6)+2*(a(2)+a(3)+a(4)+a(5)))
T =
1.7345e+003
T=(h/2)*(a(1)+a(9)+2*(a(2)+a(3)+a(4)+a(5)+a(6)+a(7)+a(8)))
T =
3.0803e+003
实验结果: 50s 时速度为1734.5m/s;80s 时速度为3080.3m/s
(2)调试过程:
x=0:10:80;
>> y=[30.00,31.63,33.44,35.47,37.75,40.33,42.39,46.69,50.67];
>> cx=5:10:75;
>> cy=Lagrange(x,y,5,cx)
cy =
30.7962 32.5094 34.4257 36.5764 38.9978 41.7610 45.0023 48.9530 >> h=10;
>>Sn=(h/6)*(y(1)+4*(cy(1)+cy(2)+cy(3)+cy(4)+cy(5))+2*(y(2)+y(3)+y(4)+y(5))+y(6)) Sn =
1.7336e+003
>>Sn=(h/6)*(y(1)+4*(cy(1)+cy(2)+cy(3)+cy(4)+cy(5)+cy(6)+cy(7)+cy(8))+2*(y(2)+y(
3)+y(4)+y(5)+y(6)+y(7)+y(8))+y(9))
Sn =
3.0869e+003
实验结果:50s 时速度为1733.6m/s 、80s 时速度为3086.9m/s
题2
(1)dx e x ⎰3
1
的运行过程:
a=1;b=3;tol=0.00005;
>> I=Vsm('f',a,b,tol)
I =
17.3673
实验结果:17.3673
(2)dx x ⎰31
1 的运行过程 a=1;b=3;tol=0.000005;
>> I=Vsm('f',a,b,tol)
I =
1.0986
实验结果:1.0986
七、总结
通过这次实验:
1、我初步掌握了复化梯形法, 复化Simpson 法以及变步长梯形法,变步长梯形
法,能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当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时,我们发现结论数据并不完全一样,存在一定的差异,这说明不同的方法精确度不同。
3、我发现针对同一题目针对不同方法可以看到计算速度有差异,我们应该适当的选取合
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八、附录(源程序清单)
题1
(2)、M 函数
function cy=Lagrange(x,y,n,cx)
m=length(cx);cy=zeros(1,m);
for
k=1:n+1
t=ones(1,m);
for
j=1:n+1
if
j~=k
t=t.*(cx-x(j))./(x(k)-x(j)); end
end
cy=cy+y(k).*t;
end
题2
函数程序
function T2n=Vsm(f,a,b,tol)
h=b-a;
T1=h/2*(feval(f,a)+feval(f,b));
while 1
S=0;x=a+h/2;
while 1
S=S+feval(f,x);x=x+h;
if x>=b
break
end
end
T2=T1/2+h*S/2;
e=abs(T2-T1);h=h/2;T1=T2;
if e<=tol
break
end
end
T2n=T2;
被积函数
function y=f(x)
y=exp(x);
function y=f(x)
y=1/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