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时候的人如何占卜

合集下载

卜卦之艺揭秘卜卦艺术在古代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卜卦之艺揭秘卜卦艺术在古代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卜卦之艺揭秘卜卦艺术在古代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卜卦之艺揭秘卜卦艺术在古代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卜卦,是中国古代流传千年的一门神秘艺术,它被广泛应用于古代文化中,不仅仅在预测未来方面发挥作用,还在政治、军事和文学等方面有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揭秘卜卦艺术在古代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一、卜卦的起源卜卦的起源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商朝时期,当时人们通过卜筮或卜辞来获取神灵的指示。

卜卦最初是一种祭祀仪式,通过祭司向神灵提问,并根据状况放出乌龟或牛骨上的裂纹来解答问题。

后来,人们将这种方式发展成了卜卦艺术,以预测未来和解决人生难题。

二、卜卦的基本原理卜卦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易经”中的八卦,结合人们提问的情况来进行解答。

八卦包括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每个卦象代表一种特定的状态和变化。

通过抛掷六个筹码(或硬币)得到爻位的变化,从而进行判断和解释。

三、卜卦的传承与发展1. 在周朝时期,卜卦由祭司专门负责,成为官方祭祀的重要环节。

当时,卜卦的主要目的是预测国家和民众的吉凶祸福,助力统治者的决策。

2. 随着时间的推移,卜卦逐渐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应用。

战国时期,许多学者开始对卜卦进行研究,将其与哲学和政治相结合。

著名的文化名人荀子在其著作《养性论》中提到了卜卦的观念,使卜卦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3. 到了汉朝,卜卦逐渐与星象学相结合,形成了卜星术。

人们开始将星象和卦象进行对照,以预测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吉凶。

这一发展进一步拓宽了卜卦的应用领域。

4. 在宋元明清等时期,卜卦的传承得到了进一步弘扬。

许多文人墨客将卜卦融入文学创作中,创作了一系列描述卜卦艺术的诗词和散文。

四、卜卦的影响力卜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对于政治、军事、文学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决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统治者常常依靠卜卦以指导决策,判断战略上的优劣势。

其次,在文学方面,卜卦为文人提供了一个丰富的主题,使得他们能够通过描绘卜卦的仪式和解译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甲骨文中的大历史:砍头或剖腹,龟甲裂纹来决定

甲骨文中的大历史:砍头或剖腹,龟甲裂纹来决定

甲骨文中的大历史:砍头或剖腹,龟甲裂纹来决定殷商有今天看来非常恐怖的人祭和人殉,而羌人是最常见的人牲,这在以前的文章《甲骨文中所见的大历史:恐怖的人祭和人殉》有过很详细的讨论,本文是将这个问题进一步的详细讨论。

《甲骨文合集》编号为466是一片非常完整的龟腹甲卜辞,属于非常典型的第一期卜辞:武丁时期:《甲骨文合集466》•首先,《合集466》外观非常完整,其外形、纹路、卜辞是能拿来当范例讲解的。

•其次,其卜辞非常详细的显示了殷人如何进行「选占」,羌人人牲被一块乌龟壳子的裂纹决定死期和死法。

对於殷人的人祭,我不做任何价值判断,只是单纯的指出这个事实,或者基于证据得到的结论,将「价值评判」留给读者。

殷人如何用甲骨占卜?根据《周礼·春官》记载,在商周时代,王室有专门龟人、卜师等四种职务掌管王室占卜这一类事物。

根据殷墟出土的龟甲和卜辞显示,很多龟甲都是由商王朝下的方国进贡而来,动物考古学研究显示,最远的龟壳来自马来半岛。

【见注1、2】第一步,攻龟——将龟甲锯开进行修整、打磨,这是一只典型的乌龟壳子,从连接处锯开,这个连接处一般称为「甲桥」:根据殷人留下的龟甲,「甲桥」留多留少,分为三种形态:全桥、半桥、无桥,如下图所示:其实,殷人也用龟背甲占卜,只不过比较少,大部分是腹甲。

修整打磨以后各部分的名称:第二步,钻龟——在龟甲的背面以进行钻凿,以中线「千里路」为界,左边是凿,右边钻:钻凿的目的很简单,是为了让骨料出现裂纹,钻凿以后,殷人会将骨料存储起来备用,《周礼》中称这种专门藏龟的地方叫做「龟室」。

民国时代发现的YH127坑中,发现讫今为止最大的龟甲,长44厘米,宽35厘米,这种大乌龟就是来自马来半岛,背面有凿孔204个。

【注3】殷墟发现最大的龟甲第三步,灼兆——占卜时,用点燃硬木,灼烧在甲背面的钻凿出来的凹槽,凹槽处的甲已很薄,遇到高温则涨裂,龟甲正面则出现「卜」形的裂纹,叫做「兆纹」。

「兆纹」纵向「兆干」叫做「墨」,横向「兆枝」叫做「璺(wèn)」兆干、兆枝是以「千里路」大致上以中轴线的对称图,以《合集466》为例,可以看出,这片龟甲属于「全桥型」,下图红圈处的背面大致就是钻凿处。

《周易》文化第四讲:筮法研究.

《周易》文化第四讲:筮法研究.

四、占筮方法 (一)易筮法 1、揲蓍法(略) 这样算取的一个或两个卦怎样同求筮的人和事联系起来呢? 朱熹根据古代占筮实例总结出断卦取象的方法:①没有变爻的, 依据卦辞进行推断,就卦象而言内卦代表问卦者,外卦代表相 对于问卦者的人和事; ②只有一根变爻的,依据其在本卦的爻辞进行推断; ③有两根变爻的,依据其在本卦的爻辞,以在上位的爻辞 为主进行推断; ④有三根变爻的,依据本卦和之卦的卦辞进行推断,本卦 代表问卦者,之卦代表相对于问卦者的人和事;其中初爻不变 的以本卦卦辞为主,初爻是变爻的以之卦卦辞为主; ⑤有四根变爻的,依据之卦的两根非变爻的爻辞,以在下 位的爻辞为主进行推断; ⑥有五根变爻的,依据之卦的非变爻进行推断; ⑦六爻全变的,依据之卦卦辞进行推断;如果本卦是乾卦 或者坤卦,依据本卦的‚用九‛或者‚用六‛的爻辞进行推断。
“大事则卜,小事则筮‛,(《礼记· 表记》 ) 与此相反,从西周后期开始,蓍筮之卦则由 数字符号转变成了卦画符号,有了人们共同认 可的规范,蓍草也比龟甲容易得到。所以在春 秋时期龟卜虽然与蓍筮同时存在,也有相当大 的社会影响,但总的看来,却走着下坡路;而 蓍筮则日趋完善,并且其理论也得到进一步的 发展,具有丰富的哲理,其间有许多奥妙令人 感到神秘莫测。
与观念的进步相应,周人的《易》卦蓍筮, 正在逐渐开拓由天鬼向人事方面转化的一片新 天地。虽然从《易》筮的基本性质而言,它仍 然属于巫术活动范围,依然存在了人鬼模糊难 分的问题。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也可从它的 占筮迷信活动的背后,隐约发现人类智慧的闪 光,在《易》卦的数理推测运筹之中,人的意 志正在逐步加强并日渐凸现出来。 关于卜、筮的先后次序,《周礼· 筮人》谓 ‚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
易占采用变卦说、取象法和取义法。 变卦说是以一卦是否有变爻来进行判断。 取象法是以八卦所象征的各种物象和说明重 卦的卦象。以此解说一卦的卦辞和爻辞,推断 所占之事的吉凶。 取义法是以卦名的意义和卦的德行说明重卦 的卦象,并以此解说卦爻辞,来分析推测事物 的吉凶。取义法较为灵活,也很复杂

筮占卜创始者:巫咸,发明“牵星术”

筮占卜创始者:巫咸,发明“牵星术”

筮占卜创始者:巫咸,发明“牵星术”角色经历巫咸,上古名医、商王戊辅佐。

一作巫戊,卜辞称咸戊。

据说他长于占星术,又发明筮卜,当是神权统治的代表人物。

以巫祝之方法愈疾,反映当时巫术与医道结合于一身的情况。

从太甲至太戊,中经七世,国势渐衰。

他与伊陟协力,整饰政事,治国有绩,使商朝一度中兴。

巫是担任上帝与下帝之间媒介任务的人。

最早见于《列子》云:黄帝时“有神巫自齐来,处于郑命巫咸。

”《吕氏春秋·勿躬》:“巫彭作医,巫咸作筮。

”《楚辞》记有“巫咸将夕降兮”。

王逸注为“巫咸,古神巫也”。

在古代,巫是一个崇高的职业。

相传黄帝出战时,要请巫咸作筮。

据说巫峡之名便来源于巫师巫咸。

关于巫咸其人,还有其它传说。

例如,汉族民间传说他是鼓的发明者;据说他是用筮(一种草)占卜的创始人;也有传说他测定过恒星,是个占星家,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天文学家。

主要剧情据《书君]》云:“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

”可知巫贤是商王祖乙时期担任上帝与商王之间媒介任务的大巫。

商王朝时,担任上帝与下帝(商王)之间媒介任务的,除了巫,还有卜、史、祝。

这些人势力很大。

国家政事大小,都要徵得他们的同意。

如果他们不同意,即使其它统治者同意了,事情还是不好办。

这是因为他们要卜问的至上神──天的权力太大,它可以支配人世间的一切。

有关巫咸的记载和传说,古书中提到巫咸的地方很多,如最早见于《列子》云:黄帝时“有神巫自齐来,处于郑命巫咸。

”《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载:“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其中把巫咸神化;《路史·后纪三》谓神农使巫咸主筮,巫咸以作筮而著称,巫咸为神农时人;而《归藏》称巫咸为黄帝作筮(用筮草占卦),说巫咸是用筮(一种草)占卜的创始人;则巫咸黄帝时代人也,御览卷七二一引《世本》宋注:(巫咸,尧臣也,以鸿术为帝尧医。

)东晋郭璞《巫咸山赋》中也注:“巫咸以鸿术为帝尧医”,此巫咸又成了唐尧时代人,《世本》作篇:(巫咸作筮)。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卜筮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卜筮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卜筮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卜筮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卜筮作为一种神秘的文化传统,自古以来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仅是一种追求预测未来命运的方式,更是连接人与天地之间的纽带。

本文将从卜筮的起源、发展历程、具体形式以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

起源与发展卜筮作为一种神术,具有悠久的历史。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4500年前的商朝时期。

在当时的商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然的力量和宇宙的秩序有着深刻的理解。

他们相信自然和宇宙的变化会影响人们的命运。

为了预测和了解未来,他们开始使用卜筮的方法。

最早的卜筮方式是通过动物骨骼上的裂纹来预测未来的变化。

后来,人们根据天象、动植物的表现以及数字的意义来进行卜筮。

随着时间的推移,卜筮逐渐形成了具有系统性的理论和方法。

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卜筮经典,如《周易》和《尚书》。

这些经典对卜筮的原理和实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论述。

同时,卜筮的实践者也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卜筮师群体。

他们经常被君主和贵族咨询,为他们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卜筮的具体形式卜筮有多种具体形式,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龟卜和蓍草卜。

龟卜是指使用龟甲或龟背上的裂纹进行占卜的方法。

在古代,人们相信龟是神圣的象征,它能够沟通天地神灵和人类。

龟卜的过程通常是由专门的卜筮师进行。

卜筮师首先准备一只已经死亡的龟,然后在龟甲或龟背上用火烧出裂纹,通过观察裂纹的形状和位置来预测未来的变化。

蓍草卜是指使用蓍草进行占卜的方式。

蓍草是一种生长在草原上的植物,被认为具有神秘的力量。

卜筮师会将蓍草按照特定的方式投掷,然后根据蓍草的数量和投掷结果来进行卜筮。

这种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国家大事和日常生活中。

卜筮的重要意义卜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是中国古代人们理解自然和宇宙的方式之一。

人们通过卜筮来观察和研究宇宙的运行规律,以此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其次,卜筮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工具。

殷商时期甲骨占卜之风盛行

殷商时期甲骨占卜之风盛行

殷商时期甲骨占卜之风盛行王室贵族上自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气候、收成、征伐、田猎、病患、生育、出门,等等,无不求神问卜,以得知吉凶祸福决定行止。

于是,占卜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卜官。

有刻辞的甲骨,都作为国家档案保存起来,堆存在窖穴之中。

因此甲骨上的卜辞成为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它反映了从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据学者胡厚宣统计,共计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陆收藏97600多片,台湾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总计中国共收藏127900多片,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国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

到目前为止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 4500个,迄今已释读出的字约有2000个左右。

中国的文字萌芽较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就发现了各种刻划符号,成为中国文字的雏形,经过二三千年的孕育、发展,到了商代,中国的文字达到基本成熟阶段。

甲骨文具有一定体系并有比较严密的规律,刻划精湛,内容丰富,对中国古文字研究有重要作用。

过去,古文字研究的主要的依据是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甲骨文比《说文解字》要早1500年,而且它是来源于直接发掘出来的出土文物,可信程度更高,对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纠正《说文解字》的疏失,解决青铜器铭文中悬而未决的问题,都有极大价值。

从甲骨上的文字看,它们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

其用笔线条严整瘦劲,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对后世篆刻的用笔用刀产生了影响。

从结字上看,文字有变化,虽大小不一,但比较均衡对称,显示了稳定的格局。

从章法上看,虽受骨片大小和形状的影响,仍表现了镌刻的技巧和书写的艺术特色。

“甲骨书法”现今已在一些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中流行,就证明了它的魅力。

由于弄清了甲骨出土的地点,从1928年秋到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在著名考古学家董作宾、李济、梁思永等人先后主持下,在小屯村一带进行了长达10年的15次考古发掘,不仅先后发现了总计24900多片甲骨,而且发现了商代后期的宫殿、宗庙遗址和王陵区,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铜器、玉器、陶器,从物质文化上提供了殷墟为商代王都的证据。

殷墟甲骨文

殷墟甲骨文

殷墟甲骨文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

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

殷代(商朝)人用龟甲、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占卜。

在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最详细的一条将近字。

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

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一带,是商王盘庚迁殷以后到纣王亡国时的遗物(公元前14世纪中期~前11世纪中期),距今已多年。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

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

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

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

这里曾经是殷商时代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

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

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

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

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

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产生裂痕。

这种裂痕叫做“兆”。

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

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

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及在汉语的文字体系了。

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左右。

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

殷商时期的筮占发展

殷商时期的筮占发展

013历史文化LISHI WENHUA殷商时期甲骨占卜与筮占二者兼用。

占卜制度主要是以官方的甲骨占卜为核心,甲骨占卜是以龟甲兽骨为占卜工具,通过观察甲骨上的裂纹(兆象)来判断吉凶。

甲骨占卜程序复杂,占卜材料、器具、贞人等都为商代上层所垄断,为王室贵族服务。

除此之外,流行于殷商中下层社会的筮占法也逐渐发展起来。

筮占不受时间、器具、卜者身份等条件限制,使用范围更加广泛。

种种迹象表明,殷商时期筮占与甲骨占卜相补缀,互相参照、联系。

本文从殷墟考古发现来探讨殷商时期筮占法的发展。

 ▚殷商筮占的起源筮占的本质是一种数占,是用筹策类的计算工具进行占卜,占卜结果也是用数字符号形式表现。

中国原始社会的先民关于数的认识比较发达。

例如,在距今约7300年的安徽蚌埠淮上双墩遗址出土的大量陶制器物底部,一共发现了630多个刻划符号,其被称作“双墩遗址刻划符号”;距今6000多年的半坡遗址中也被发现了一些刻划在陶器上的神秘符号,共有22种,113个标本。

此外,考古工作者在贾湖遗址、姜寨遗址等史前遗址中也发现了刻划符号,这些符号明显已具备计数功能。

这些考古发现表明,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许多刻划符号,特别是在黄河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流域,不同的地区都使用着一些性质相近的计数符号。

商代人对数的认识更进一步。

根据考古发掘的甲骨卜辞记载可知,商人已经能熟练使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13个单字记十万以内的任何数字,同时也已经有了奇数、偶数、倍数和十进制的概念。

对甲骨卜辞的研究表明,商人已经会做自然数的加减法和简单的乘法,遗憾的是不知其具体运算方法,因为甲骨卜辞中只有运算结果的记录,而没有运算过程。

商人对数的认知和应用的突破性进展还有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六十循环的“天干地支”计数法。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历法,被称为干支纪年法。

天干有10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12个,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殷墟甲骨文是指殷墟出土的刻(或写)在龟甲、兽骨(绝大多数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

自1899年至今,殷墟甲骨文已出土了约十五万片。

经学者研究,甲骨文字主要为占卜的记录。

殷商时期,人们流行通过向神灵问卜来预测吉凶祸福,在占卜后,更会将卜辞刻写在甲骨上。

古人将使用过占卜后的甲骨,埋在遗址中,考古学家将它们发掘出来,这就是考古学上的卜甲、卜骨。

卜甲、卜骨是一种古代文化遗物。

中国古代,自新石器时代早期偏晚阶段始,流行着一种习俗,喜欢用龟甲或兽骨来占卜。

占卜时将龟甲、兽骨加以烧灼,观察所形成的裂纹形状,然后根据裂纹的形状,来判断事情的吉凶。

商代后期,占卜之风极盛。

当时用于占卜的甲骨都先要经过整治。

例如龟甲,要将龟腹甲与背甲从甲桥处锯开,再将背甲从中部锯开,分成左、右两部分,有时还在背甲中部钻一圆孔,然后将卜甲的表、里刮磨干净;若是牛肩胛骨,则将背面的骨脊锯去,并锯去骨臼的一半或三分之一,通常还要切臼角。

甲骨整治之后,就在其反面(少数在卜骨之正面)挖出椭长形、枣核形或梭形的竖槽,这在甲骨学上称之为“凿”。

在“凿”的旁边,再挖出椭圆形或半圆形的窝,甲骨学上称之为“钻”。

占卜之时,卜人用火炷(可能是燃炽的荆条)在“钻”或“凿”旁烧灼,这样,在甲骨的正面就会出现“卜”字形的裂纹,占卜的人根据裂纹的走向来判断所问卜的事情的吉凶。

甲骨占卜之后,卜人将所卜问的内容及事后应验的情况,刻在甲骨上,这就是甲骨卜辞,卜辞都有一定的格式,有前辞(记录占卜的日期及贞人名字)、贞辞(或称问辞,记所卜问之事)、占辞(观察卜兆而作出的判断)、验辞(记录应验情况)四部分。

甲骨文以卜辞占绝大多数,但还有少量的记事刻辞、干支表、习刻(即刻甲骨卜辞的人练习刻字的作品,书体大多拙劣)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