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工程质量安全手册(试行)住房城乡建设部2018年9月目录1 总则 11.1 目的 11.2 编制依据 11.3 适用范围 22 行为准则 22.1 基本要求 22.2 质量行为要求 42.3 安全行为要求73 工程实体质量控制93.1 地基基础工程93.2 钢筋工程103.3 混凝土工程 103.4 钢结构工程 113.5 装配式混凝土工程 123.6 砌体工程133.7 防水工程133.8 装饰装修工程143.9 给排水及采暖工程 143.10 通风与空调工程153.11 建筑电气工程 153.12 智能建筑工程 163.13 市政工程164 安全生产现场控制174.1 基坑工程174.2 脚手架工程 174.3 起重机械194.4 模板支撑体系214.5 临时用电214.6 安全防护214.7 其他 215 质量管理资料 225.1 建筑材料进场检验资料225.2 施工试验检测资料 235.3 施工记录245.4 质量验收记录256 安全管理资料 256.1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资料 25 6.2 基坑工程资料256.3 脚手架工程资料266.4 起重机械资料266.5 模板支撑体系资料 266.6 临时用电资料266.7 安全防护资料277 附则271 总则1.1 目的完善企业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企业质量安全行为,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提高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安全,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1.2 编制依据1.2.1 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4)《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5)《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6)《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7)《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8)《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9)《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

1.2.2 部门规章。

西南大学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育方案045100

西南大学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育方案045100

西南大学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育方案(045100)为有效开展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育工作,依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和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特制定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育方案。

一、培育目标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育目标是造就教育、教学和教育治理领域的复合型、职业型的高级专门人材。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取得者应付教育事业进展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扎实宽广的教育专业知识,能够制造性地运用科学方式研究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复杂问题,胜任教育教学和教育治理等领域的高层次实际工作。

二、招生对象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招生对象是具有硕士学位、有5年以上教育及相关领域全职工作经历、具有相当做绩的中小学教师和各级各类学校治理人员。

三、学习年限及培育方式教育博士培育采纳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样为三至五年,原那么上不低于4年,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为课程学习,在2年内完成,学员脱产在校学习时刻很多于一年;第二时期为学位论文的撰写,在2~3年内完成。

采纳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培育进程包括课程学习、综合考试、论文写作与答辩等环节。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育实行课程学习时期导师小组集体指导,论文时期导师负责。

四、课程设置和教学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应符合教育进展对专业化治理者和决策者、专家型教师及教育家培育的整体要求,课程内容要反映今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前沿水平;课程结构应表现综合性、专业性和有效性;课程教学采纳模块课程和学分制;课程教学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专题研讨、现场研究、案例分析及教育调查等方式,并增强课前自学、课后作业和网上辅导等环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依照培育目标的要求,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需要完成的课程总量应很多于20学分。

五、综合考试综合考试的要紧目的是评判学生课程学习状况和论文写作资格。

考生需围绕要紧研究方向,在理论运用、文献述评、案例研究三方面各完成一篇很多于8000字的研究报告。

教育博士指导培养方案

教育博士指导培养方案

教育博士指导培养方案1. 前言教育博士指导培养方案是为教育博士研究生制定的一套系统化的培养计划。

本方案旨在培养具备高水平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做出贡献。

2. 培养目标本方案旨在培养教育博士研究生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2.1 系统研究能力教育博士研究生应具备深入研究教育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为教育事业提供参考和支持。

2.2 教育实践能力教育博士研究生应具备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能力,能够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2.3 创新精神和学术领导力教育博士研究生应具备创新的思维和学术领导力,能够在教育领域中发挥先导和引领作用。

3. 培养内容教育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学术课程学习教育博士研究生需要修读一定的学术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方法论课程。

其中,理论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基础课程,方法论课程包括教育研究方法、统计学等。

学生可以根据研究方向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3.2 研究课题选择和研究教育博士研究生需要选择一个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和创新性的教育课题,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过程包括问题提出、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等环节,研究产出需要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创新性。

3.3 科研能力培养教育博士研究生需要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培养科研能力。

可以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工作;也可以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等学术活动,与其他专家学者交流、讨论自己的研究成果。

3.4 实践环节教育博士研究生需要完成一定的实践环节,培养教育实践能力。

可以选择参与教育实践项目、赴校外合作实习等方式进行实践,提升对教育实践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3.5 学术论文写作教育博士研究生需要撰写学术论文,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学术论文需要符合学术规范,具备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

040102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40102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附件2:
西南大学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报表)
一级学科名称教育学
专业名称课程与教学论
专业代码040102
西南大学研究生院制表
填表日期:2013 年 6 月 6 日
修订日期:年月日
一、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二、培养目标与学制及应修学分
三、课程设置(包括主文献研读、学术活动等必修环节)
1.平台课就是指涵盖本一级学科下所有二级学科或相近二级学科群共有的基础性课程,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

2.按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者应在专业必修课备注栏内标明所属二级学科。

3.必修环节在研究生毕业前必须完成,构成答辩的必备条件。

五、学科综合考试的基本要求
六、论文选题查新及开题报告、中期考核与论文进展检查的基本要求
七、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
八、毕业及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九、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十、主文献研读书目(列出本学科专业的必读文献,不够可另附页)。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了顺利开展我校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研究生培养工作,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实现,以及在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等环节的规范性和培养质量,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和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参照汉语国际教育教指委指导性培养方案,特制定大学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设置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汉语国际教育领域,是适应新形势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较强对外从教教师的职业能力,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兼备,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复合型、国际型、专业化中外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汉语国际教育领域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科学素养和广阔国际视野,符合国际性汉语国际教育岗位职业要求,对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适应国际汉语教育的理论水平,具有较强的汉语教学、跨文化交流和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能力,具有熟练掌握使用一门以上外语的能力,能有效利用专业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解决实践中的复杂问题,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管理和研究工作,胜任国内外汉语国际教育岗位工作。

三、招生对象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汉语国际教育方向招收对象是具有硕士学位、有3年及以上教育及相关领域全职教育教学工作经历、具有相当成就的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师或其他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其中具有海外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经历者优先。

四、学习年限与培养方式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研究生的培养采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基本学制为4年。

其中,脱产在校学习和实习实践时间累计不少2.5年。

培养过程包括课程学习、中期考核、开题报告、实习实践、论文写作、论文预答辩和论文答辩等环节。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研究生实行集体培养和导师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二)

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二)

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二)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1. 概述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旨在培养优秀的教育学研究人才,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学术研究平台,帮助他们在教育领域深入探索并推动学科发展。

2. 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教育学理论基础,广泛而深入的专业知识。

•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承担教育学科研任务的能力。

•培养学生具备教育学实践与应用的能力。

•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视野,能够与国际学术界保持密切交流与合作。

3. 培养内容课程设置•必修课程:–教育学理论基础–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与研究方法–教育管理学–教育评价与质量保障•选修课程:–教育政策与法规研究–教育技术与创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研究项目•每位学生需参与至少2个教育学研究项目,其中一个可以是跨学科研究项目。

•学生需撰写并发表不少于2篇学术论文,其中至少1篇应发表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

4. 培养过程学术指导委员会•学术指导委员会由专业教师组成。

•委员会负责制定每位学生的培养计划和研究方向,并提供学术指导和评估。

学位要求•修满规定的课程学分,并通过相应的考核。

•完成研究项目,并通过答辩。

•撰写博士论文,并通过评审。

•发表学术论文,积极参与学术会议与研讨交流。

学习期限•全日制研究生:最短3年,最长5年。

•非全日制研究生:最短4年,最长6年。

5. 招生要求•获得硕士学位,相关专业背景。

•具备科研潜力,具有较强的学术写作能力。

•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6. 培养成果评估•每年对学生进行学业进展和科研成果评估。

•评估结果作为奖学金、培养计划调整、学术指导等的依据。

以上是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的一份相关资料,旨在为学生提供详细的培养指导和要求,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教育学研究人才,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070104应用数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西南大学研究生院

070104应用数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西南大学研究生院

附件2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报表)一级学科名称数学专业名称应用数学专业代码070104西南大学研究生院制表填表日期:2012年5月15日修订日期:年月日一、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序号研究方向名称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研究生导师(博导注明)1 生物数学应用微分方程理论研究扩散和进化影响下生物种群的演变规律,为生物学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

王稳地(博导)2 动力系统及应用应用动力系统理论和方法研究生态和医学模型,揭示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和控制策略,并发展非线性动力学方法。

刘贤宁(博导)3 数学物理研究量子场论和粒子物理中物理问题所涉及的数学模型及其动力学行为,诠释和预见物理现象。

研究激光器、以及激光与其它物质相互作用时呈现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及其这些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在应用过程中的数学物理问题。

陈洪(博导)吴正茂(博导)二、培养目标与学制及应修学分培养目标(本表可不填政治标准):具有坚实宽广的应用数学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各方向的研究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和分析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独立从事应用数学研究的能力,并在应用数学领域作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学制:全日制学术型博士生3~6年,基本学习年限掌握在3年。

应修学分:18 学分其中必修:15学分选修不低于:3学分三、课程设置(包括前沿讲座、学术报告等)类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开课学期学时学分任课教师考核方式备注必修课公共课010*******-1 第一外国语 1 72 2研究生院考试外语专业为第二外国语010*******-1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含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1 54 3研究生院考试平台课010*******现代数学选讲 1 54 3 数统院考试专业课010******* 中外主文献研读 1 36 2 导师考察010******* 应用偏微分方程 1 54 3 王稳地考察方向1010*******非线性动力系统 1 54 3 刘贤宁考察方向2010*******群表示论 1 54 3 陈洪考试方向3010*******激光非线性动力学 1 54 3 吴正茂考试方向3选修课010******* 学术训练 1 18 1 导师考察010******* 生物数学原理与方法 2 54 2 王稳地考察010******* 稳定性理论与分支 2 54 2 刘贤宁考察010******* 生物系统的随机动力学 2 54 2 刘贤宁考察010*******量子场论 2 54 2陈洪考查010*******光混沌及其应用 2 54 2吴正茂考查必修环节学术活动(至少8次),参加学术报告、前沿讲座、学术研讨活动并做至少2次学术报告2提交学术报告册,导师签字,学院核查综合考试 2不计学分,评定考试成绩后,向学院提交相关材料一份文献综述及论文开题报告 2不计学分,完清审核签字手续,向学院提交选题报告一份中期考核及论文进展检查 4不计学分,完清审核签字手续,向学院提交相关材料各一份选修环节社会实践活动1按照《西南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办法(试行)》执行同等学力考生补修课程泛函分析不计学分稳定性理论不计学分泛函微分方程不计学分生物数学模型不计学分注:1、平台课是指涵盖本一级学科下所有二级学科或相近二级学科群共有的基础性课程,可设1门。

西南大学授予博士学位学术成

西南大学授予博士学位学术成

西南大学授予博士学位学术成果要求管理规定(修订稿)为了加强博士研究生培养,提高学位授予质量,根据《西南大学关于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西校…2012‟351号)和《西南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西校…2006‟347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各培养单位、学科专业、学位分委员会意见,及各类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一、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学术成果的基本要求(一)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至少公开发表属于学位论文研究组成部分的1篇A1学术论文或2篇以上A类学术论文。

(二)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在满足学校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还应达到攻读学科专业所属学部或学科的规定要求。

(三)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至少公开发表属于学位论文研究组成部分的1篇A类学术论文。

二、学术成果的界定标准(一)人文社会科学A类学术期刊以《西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及成果分类与认定办法(试行)》(西校…2011‟477号)为准。

自然科学以《西南大学自然科学T类、A类刊物及遴选办法》(西校…2012‟109号)为准。

(二)导师与学生共同在A类以上刊物公开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排名不分先后。

除导师外学生排名第一、第一署名单位为“西南大学”的学术论文,可作为申请博士学位的学术成果,但所提交论文中必须有1篇是学生为第一作者的A类学术论文。

(三)共同作者或通讯作者有多名的,只确认排名第一的作者。

(四)学术论文不含书评、会议报道和学术动态等。

会议论文和著作不能作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的学术成果。

三、本办法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原西校…2011‟40号文延至2013年12月31日作废。

本办法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

附件:西南大学各学科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学术成果基本要求一览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大学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为有效开展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和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特制定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造就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领域的复合型、职业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对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扎实宽广的教育专业知识,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复杂问题,胜任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等领域的高层次实际工作。

二、招生对象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招生对象是具有硕士学位、有5年以上教育及相关领域全职工作经历、具有相当成就的中小学教师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人员。

三、学习年限及培养方式
教育博士培养采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4至6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课程学习,在2年内完成,学员脱产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一年;第二阶段为学位论文的撰写,在2~4年内完成。

采用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培养过程包括课程学习、综合考试、论文写作与答辩等环节。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课程学习阶段导师小组集体指导,论文阶段导师负责。

四、课程设置和教学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应符合教育发展对专业化管理者和决策者、专家型教师及教育家培养的总体要求,课程内容要反映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前沿水平;课程结构应体现综合性、专业性和实用性;课程教学采用模块课程和学分制;课程教学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专题研讨、现场研究、案例分析及教育调查等方法,并加强课前自学、课后作业和网上辅导等环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需要完成的课程总量应不少于20学分。

五、综合考试
综合考试的主要目的是评价学生课程学习状况和论文写作资格。

考生需围绕主要研究方向,在理论运用、文献述评、案例研究三方面各完成一篇不少于8000字的研究报告。

考试委员会需综合课程学习、研究报告和现场答辩情况对考生考试成绩进行评判。

综合考试成绩合格者方可进入论文开题与写作阶段。

一次考试未获通过,可补考一次,补考不合格将被淘汰。

六、学位论文
教育博士的论文指导,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予以实施,即学生在完成2年的课程学习之后,根据个人的工作和研究兴趣,在指定的导师团队内,自行选择指导教师,在获得导师认可后,便可进入论文撰写阶段的学习。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实践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关键问题;论文的研究应该强调综合运用相关理论和科学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应该注重研究成果的实践意义,注重通过实践探索创生知识。

学位论文通常不少于8万字。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包括相关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七、毕业证书与学位授予
毕业证书与学位授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国务院学位办相关文件执行,授予教育博士专业学位。

附件:课程设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