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DOC)

合集下载

近百年明清史研究回顾

近百年明清史研究回顾

(7)思想文化史的精细研究 观念习俗史、社会思潮;经典文本的时代诠释; 学术与人物的精细化研究。 (8)群体史研究 对政治、文人、经济、社群、族群等群体人物 进行研究,归纳其群体特点,又研究其个体差异。 主要领域有:明代阁臣、言官群体,明清漕帮群 体,以及清代“绍兴师爷”等等的研究。
顾诚(1934-2003) 《明末农民大起义》《南明史》等 专著,有关卫所制度、土地制度、 李岩等论文20余篇。
李洵 《明清史》、《<明史· 食货志>校注》和《试 论明代流民问题》、《明代流民运动--中国被 延缓的原始资本积累过程》、《明清时期资本 主义萌芽发展的阶段性及其特征》、《“大礼 议”与明代政治》、《论明末政局》、《明代 内阁与司礼监结构关系》、《论明代的吏》、 《论明代的官和吏》 等。 戴逸 (1926- )长期致力于中国近代史和清史的 研究。主要著作有《简明清史》、《履霜集》、 《乾隆帝及其时代》等,发表文章约400篇。
近百年明清史研究 回顾
一.20世纪明清史研究的检讨 1.二十世纪前期
20世纪初,梁启超认为中国传统史学有四病: “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 群体” ;“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 不知有理想”。 二弊:“能铺叙而不能别裁”;“能因袭而不能创 作”。 三恶果:“难读”、“难别择”、“无感触” (《新民丛报》1902年2月8日《新史学》第一章)。 他提出了“史界革命”的口号,要开创“新史学”。
傅衣凌 著作有《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1956年)、 《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1957年),《明清乡村 社会经济》(1961年),《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 (1982年) ,《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论纲》、《明清 社会经济变迁论》等。 南炳文 著有《南明史》、《佛道秘密宗教与明代社 会》(主编)、《20世纪中国明史研究回顾》、 《中国通史》(明代部分)(合著)、《清史》 (上册)(副主编)、《清代文化》(合著)、 《清代苗民起义》、《明清史蠡测》。

明清史研究综述范文

明清史研究综述范文

明清史研究综述范文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涵盖了明朝(1368年-1644年)和清朝(1644年-1912年)两个朝代。

明清史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对这一时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从几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出发,对明清史研究进行综述。

政治方面,明朝时期的研究主要关注国家政权的建立、维护和衰落。

明代早期的皇帝追求政治和经济的,强调道德和仁义,提倡孝道文化,这在明初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关注。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的政治逐渐境遇到问题,后期更是频繁出现政变和军阀混战,明代晚期的政治研究主要关注国家崩溃的原因与过程。

经济方面,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明代初期,明朝积极进行了土地整顿和农业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

此外,这一时期中国的商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国内外贸易蓬勃发展,经济繁荣程度在当时堪称世界之最。

对于明清经济的研究主要关注商业贸易、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的发展,丰富多样的商品经济体制如何催生了明清时期的经济繁荣。

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社会结构、社会变迁和文化思潮。

明朝时期的社会结构稳定,社会阶级相对固定,这一时期的社会研究主要关注社会地位的获取和巩固。

文化方面,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文化研究主要关注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以及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

近年来,随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进步,明清史研究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许多学者开始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历史、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明清史的研究中,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全面和深入。

总体而言,明清史研究是中国历史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涵盖了众多的研究方向。

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多样,对于我们了解明清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未来,希望能有更多的学者关注这一时期的研究,为我们提供更多关于明清时期历史的深入理解和认识。

20世纪以来明清杭州文人结社研究综述

20世纪以来明清杭州文人结社研究综述

20世纪以来明清杭州文人结社研究综述祁高飞【摘要】进入20世纪,中国古代文人的结社,尤其是明清时期文人的结社,逐渐纳入学者研究的视域,其学术价值备受学界重视。

明清时期杭州文人结社较为活跃,学界亦关注到这一现象。

以杭州这一特定地域的文人结社作为对象,回顾其研究历史,考察其研究现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Since the 20th century, researchers made a gradual study on the Chinese ancient scholars' forming an association, especially thos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the academic value of this study was paid much attention. In the Ming and Qing periods, the scholars' forming an association in Hangzhou was a bit popular, which was concerned by academic circles. Therefore, this paper has certain academic values in recalling the re- search history of the study and exploring its research status.【期刊名称】《许昌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1)006【总页数】3页(P26-28)【关键词】明清时期;杭州;文人结社;研究现状【作者】祁高飞【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9.9进入20世纪,中国古代文人结社,尤其是明清时期文人结社,逐渐纳入学者研究的视域,其学术价值备受学界重视。

二十世纪的中国明史研究(下)_综合教育论文_1.doc

二十世纪的中国明史研究(下)_综合教育论文_1.doc

二十世纪的中国明史研究(下)_综合教育论文研究(诗文部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以及汇编、整理资料的数部著作。

关于艺术,除毛佩琦、肖燕翼、单国强、余辉撰写的有关论文外,出版有陈奕纯等《中国明代艺术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戴念祖《朱载@⑥——明代的科学和艺术巨星》(人民出版社,1986年)、徐建融《明代书画鉴定与艺术市场》(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穆益勤《明代院体浙派史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林木《明清文人画新潮》(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故宫博物院《明代吴门绘画》(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和《吴门画派研究》(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等专著,吉林美术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等还出版了沈周、文徵明、唐寅、陈淳、徐渭、董其昌、黄道周、陈洪绶等画家或书画家的多部传记和年谱等。

思想方面,最应注意者有两点:一是对其时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能够比较充分地肯定其积极的一面,并在其发展演变的解释上突破旧说,提出新看法;二是研究范围扩大,开拓了实学思潮、经济思想、心理思想等新的研究课题。

关于思想的总体状况,出版有王健《中国明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等专著。

关于理学,出版有蒙培元《理学的演变——从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侯外庐和邱汉生《宋明理学史》(下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贾顺先《宋明理学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中国哲学史学会等《论宋明理学(宋明理学讨论会论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等著作,以及张岱年、尹协理、冯天瑜等撰写的有关论文。

关于王阳明及其心学,出版有沈善洪等《王阳明哲学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张锡勤等《阳明心学初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方尔加《王阳明心学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杨国荣《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0年)和《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三联书店,1997年)、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人民出版社,1991年)、张祥浩《王守仁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等专著,以及钱明、夏瑰琦、来可泓、冯契、李德芳、柯兆立、吴雁南、路新生等撰写的有关论文。

20世纪以来明清画谱研究综述

20世纪以来明清画谱研究综述

20世纪以来明清画谱研究综述<a rel='nofollow' onclick="doyoo.util.openChat();return false;"href="#">在中国雕版印刷史上,版画画谱的出现已有千余年之久,早在宋元时期就有《梅花喜神谱》和《竹谱》诞生,明清时期,随着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以图像为主的版画画谱大量出版,仅晚明到清初这段时间就相继出版了《顾氏画谱》、《夷门广牍》等十余种画谱书。

这些画谱书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广为流传,对近现代的中国美术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早期的画谱研究中国古代版画史研究的兴起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的,这一时期,郑振铎、傅惜华等老一辈学者主要致力于对版画图像资料进行整理和推广。

而最早对明清画谱版本文献进行整理的是王世襄,他在其著《中国画论研究》中详尽地介绍《芥子园画传》的版本情况,并且做了客观的评价。

另外,王伯敏从通史的角度,在分析详述历代版画发展的时候,对明清画谱也有细致的论述。

与中国早期研究者不同,欧美的学者以不同的研究视角来看待画谱,并予以很高的哲学评价。

在欧洲。

首先把中国画谱译介过去的是比利时的汉学家佩特鲁奇和法国汉学家沙畹,该译本1918年由巴黎图书馆Librairi Renouard出版。

该译本将《芥子园画传》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笔记》进行了比较,并对画谱中画理画论部分进行哲学阐释,这种观点与中国学者的视角截然不同。

在美国,由施蕴珍(Mai-mai Sze)(1909-1992)完成的英译本,共分两卷:第一卷是《绘画之道》(the tao 0fpainthing),是为译本撰写的对中国绘画原理的介绍。

第二卷是《芥予园画传》的翻译,该译本有注释和评述,在西方已取代了法译本,成为标读本。

“”同样,施蕴珍在英译本中提出的“道”的观点与中国学者研究相比,也显得相当迥异。

在版本文献整理方面,1951年,美国学者裘开明发表了TheChiehTzuYfianHuaChuan(MustardSeedGarden Painting Manual)Early editions ill Americancollections(《美国收藏,早期版本》)一文,该文对《芥子园画传》的作者和出版以及翻译情况做了澄清和介绍,对美国所藏《芥子园》主要版本进行了整理研究。

〔南炳文〕二十世纪的中国明史研究

〔南炳文〕二十世纪的中国明史研究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二十世纪的中国明史研究南炳文百年来的明史研究状况o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和一个非常时期∀第一个阶段为t|st年到t|w|年新中国成立~第二个阶段为t|w|年到t|yy年/文革0运动爆发~第三个阶段为t|zy年粉碎/四人帮0至us世纪末∀一个非常时期为第二个阶段和第三个阶段之间的/文革0十年时期∀这三个阶段和一个非常时期的明史研究o各有不同的处境和特色∀一!明史研究的新阶段t|st年至t|w|年o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o一方面民族危机非常严重o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顽强地进行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此时o国内外交往也空前频繁o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想o 包括进化论和实用主义史学新观点!章节体和传记文学体史学编撰新方法o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等o纷纷传入中国o使中国史学界突破了封建史学的束缚o研究领域!观点!方法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政治!社会和思想文化背景下o明史研究与us世纪以前的传统史学相比面貌大改o 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主要表现是}为帝王撰写家谱式的狭窄研究o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民族关系!中外交往等广阔领域!多种角度的研究所替代~在研究的观点方法上大多不再是鼓吹三纲五常o颂古非今o或简单地罗列历史现象o而是应用新观点k如进化论!唯物史观l!新方法k如章节体!传记文学体!现代自然科学的见解lo使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为适应现实斗争或生活的需要o注重与之相关内容的研究o如明末与南明史!明代东北地区及满族先世史!以抗倭为主的中日关系史!郑和下西洋!中欧关系史等o成为研究的热点o这也是其时明史研究令人注目的一个现象∀关于明末与南明的历史o早在清朝前期o已有明朝遗民着力进行过研究o既用于寄托其故国之思o总结明亡的历史教训o又用以鼓吹民族思想o与清朝相对抗∀进入us世纪之后o随着各阶层人民反清情绪的增长o这类研究更趋高涨∀到了三四十年代o在抗日热潮兴起的历史条件下o它又被利用来作为鼓舞士气!救亡图存的重要舆论工具o从而更加兴盛∀史家或整理出版有关史料o或研究明末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状况o或表彰明末至南明坚持抗清的志士及誓不与清朝合作的明朝遗民o或记载南明诸王的活动o或综述南明各方面的事迹o取得了累累硕果∀所出版的专书!论文等有}陈去病辑5陆沉丛书6kt|sv年石印本l!国学保存会辑5国粹丛书6kt|sx)t|s|年间排印l!谢国桢5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6k商务印书馆o t|vw年l!朱5明季社党研究6k商务印书馆o t|wx年l!李文治5晚明民变6k中华书局o t|w{年l!梁启超5明季第一重要人物袁崇焕传6k5新民丛报6第wy)##|x t历史研究t|||年第u期w{!w|!xs号o t|sw年u!y!z月l!吴汝柏5民族英雄袁崇焕6k广西省政府编译委员会o t|ws 年l!杨德恩5史可法年谱6k商务印书馆o t|vv年l!易君左5史可法6k上海新生命书局o t|vv 年l!黄节5张煌言传6k5国粹学报#史篇6t卷x期o t|sx年l!冯励青5张煌言年谱6k独立出版社o t|wu年l!匪石5郑成功传6k日本东京清国留学生会o t|sw年排印本l!余宗信5明延平王台湾海国记6k商务印书馆o t|vz年l!民史氏k孙静庵l辑5明遗民录6k上海新中华图书馆o t|tu年l!陈垣5明季滇黔佛教考6k辅仁大学o t|ws年l!包遵彭5明监国鲁王圹志之研究6k商务印书馆o t|ws 年l!朱希祖5南明广州殉国诸王考6k5文史杂志6u卷z!{期o t|wu年l!柳亚子5南明史纲初稿6k5大风半月刊6o t|wt年l等∀这一时期关于明末与南明历史的研究o除去鼓吹民族革命思想这一相当普遍的特色外o还有一个明显的特色应予注意o即在三四十年代o国民党的一些御用文人o 为/攘外必先安内0的主张寻找历史依据o曾对这一段历史大加歪曲o用明末农民起义军影射共产党人o如李奇流5中国明代匪乱的总检阅6k5汗血月刊6u卷v期o t|vv年l一文o即是如此∀面对这种局面o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奋起反击o用唯物史观科学地分析明朝和南明各政权的阶级实质!历史地位o揭露其腐朽无能o歌颂明末农民起义军o并对其经验教训给予总结o从而将这一段历史的研究推向了科学的道路∀其代表作有郭沫若5甲申三百年祭6k5新华日报6t|ww年v月t|)uu日l及翦伯赞5南明史上的永历时代6k5中华论坛6t卷ts!tt期o t|wx年l等∀东北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o建立清朝的满族先世是臣属于明朝的边疆少数族的成员o因而研究明史不能不谈当时东北地区的情况以及生活在东北的满族先世∀而us世纪上半叶o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活动o为了强占中国东北o竟散布/满蒙在历史上非支那领土0的谬论~清朝统治者在入关后也曾极力掩盖满族先世与明朝关系的真相o以抬高其身份∀因此o这一时期的明史研究o就不能不把关于明代东北及满族先世的探讨当成一大任务o从而形成一个热点∀出版的论著有傅斯年等5东北史纲6k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t|vu年至t|vv年印行l!张维华5明辽东/卫0/都卫0/都司0建置年代考略6k5禹贡6t卷w期o t|vw年l!孟森5清朝前纪6k商务印书馆o t|vs年l和5明元清系通纪6kt|vw)t|vz年印行l!徐中舒5明初建州女真居地迁徙考6k5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第y本u分册o t|vy年l!吴晗5关于东北史上一位怪杰的新史料6 k5燕京学报6tz期o t|vx年l!郑天挺5满清皇室之氏族与血系6k5人文科学学报6t卷v期o t|wx 年l!李光涛5记奴儿哈赤之倡乱及萨尔浒之战6k5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第tu本o t|w{年l等o以铁的事实有力证明了明朝对东北地区的管辖o从与明朝的关系等不同角度o研究了满族的先世史∀关于明代的中日关系o也是这一时期明史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研究者或着眼于总结明代中日间的政府交涉或总体关系o或着眼于论述倭寇对中国的侵扰及中国军民的奋勇抵抗o或着眼于探讨万历年间的抗倭援朝之役o或着眼于有关资料的评介∀出版的专书和论文有吴先培5明代与日本足利幕府关系之研究6k5东方杂志6vw卷tw期o t|vz年l!李晋华5三百年前倭祸考6k上海国民外交委员会o t|vv年l!陈懋恒5明代倭寇考略6k哈佛燕京学社o t|vw年l!吴重翰5明代倭寇犯华史略6k商务印书馆o t|v|年l!黎光明5嘉靖御倭江浙主客军考6k哈佛燕京学社o t|vv年l!欧阳祖经5谭襄敏公年谱6k南昌印记印刷厂o t|vy年l!王崇武5戚继光6k南京胜利出版公司o t|wy年l!李树桐5明代中日朝鲜战争6k5文史杂志6t卷y期o t|wt年l!王婆楞5历代征倭文献考6k重庆正中书局o t|ws年l等o它们大多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o表现了强烈的为现实服务的意向∀此外o梁启超5朱舜水先生年谱6k中华书局o t|vy年l!魏宗谟5记明末东渡流亡之二志士6k5论学6w期o t|vz年l等论著o主观上是对明末遗民因不与清朝合作而东渡进行赞扬o但在客观上却反映了其时通过东渡而实现的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s y t二十世纪的中国明史研究郑和下西洋之成为研究热点o主要原因是在民族危机存在的情况下o史家们企图借以鼓舞民气∀梁启超开风气之先o以/中国之新民0的笔名o发表了5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6一文k5新民丛报6 v卷ut期o t|sw年lo而后张星!向达等先后撰写有关文章o到了vs年代之后o形成非常兴盛的局面∀这一时期发现了5通番事迹记6碑文!5天妃灵应之记6碑!南京静海寺残碑!5郑和家谱6等许多价值很高的文献及实物资料o整理了郑和下西洋活动参加者归国后所写的记述见闻之书o发表了许多有深度的著作和论文∀主要有李士厚5郑和家谱考释6kt|vz年自刊l!冯承钧5瀛涯胜览校注6k商务印书馆o t|vx年l和5星槎胜览校注6k商务印书馆o t|v{年l!管劲丞5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受命未行考6k5大公报#史地周刊6|w期o t|vy年l!朱5郑和七次下西洋所历地名考6k5东方杂志6wu卷tu期o t|wy年l!吴晗5十六世纪前之中国与南洋6k5清华学报6tt卷t期o t|vy 年l!范文涛5郑和航海图考6k重庆商务印书馆o t|wv年l!束世5郑和南征记6k重庆青年出版社o t|wt年l!郑鹤声5郑和6k重庆胜利出版社o t|wx年l和5郑和遗事汇编6k上海中华书局o t|w{年l等∀进入us世纪后o欧洲在世界上的影响进一步扩大o中国与之关系更加复杂o回顾中国与欧洲的交往史o总结经验教训o成为中国史学界面临的任务之一~加上这时中欧人士之间来往互访比以前增加o存于欧洲的有关历史资料被中国史学家发现者越来越多o为研究中欧交往史提供了便利∀因此o明代的中欧关系也成为这一时期研究的一个热点∀一方面研究明朝与欧洲国家间的各种交往o另一方面特别着重研究天主教的传入和耶稣会士来华的问题∀关于前者o出版有张维华5明史佛郎机吕宋和兰意大里亚四传注释6k哈佛燕京学社o t|vw年l等论著∀关于后者o出版的成果可分五类}其一为天主教传入研究∀包括陈垣5从教外典籍见明末清初之天主教6k5北平图书馆馆刊6{卷u期o t|vw年l!徐宗泽5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6k圣教杂志社o t|v{年l!方豪5中国天主教史论丛k甲集l6k重庆商务印书馆o t|ww年l!王治心5中国基督教史纲6k青年协会书局o t|ws年l等论文和专书∀其二为来华耶稣会士生平研究∀包括国安5利玛窦东来之前后6k5清华周刊6vu卷t期o t|u|年l等论文∀其三为来华耶稣会士著述研究∀包括徐宗泽5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6k中华书局ot|w|年l等论著∀其四为以耶稣会士为主的来华欧洲人传入欧洲文化成果研究∀包括翁幕5明清之交西学东渐考6k5学灯6o t|uw年{月l!方豪5明季西书七千部流入中国考6k5文史杂志6v卷t!u期o t|ww年l以及张荫麟!李俨!陈垣!向达!郑鹤声等所写的有关论文o这类论文数量极多o而且对耶稣会士在这一方面的贡献o基本上给予肯定的评价∀其五为与耶稣会士积极接近的中国人士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研究∀包括黄节5徐光启传6k5国粹学报6t卷ts期o t|sy年l!徐宗泽5徐文定公逝世三百周年纪念文汇编6k圣教杂志社o t|vw年l!陈垣5浙西李之藻传6k载t|t|年5辩学遗牍6!5大西利先生行迹6!5明浙西李之藻传6合订本l!杨振锷5杨淇园先生年谱6k商务印书馆o t|ww年l等论著∀这一时期o在以上热点问题之外的明史其他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政治方面o有吴晗5明教与大明帝国6k5清华学报6tv卷t期o t|wt年l和5贪污史的一章6 k5历史的镜子6o生活书店o t|wy年北平版l!吴廷燮5明督抚年表6kt|t{年排印本l!王崇武5明靖难史事考证稿6k商务印书馆o t|w{年l和5奉天靖难记注6k商务印书馆o t|w{年l!丁易5明代宦官之干政6k5新中华6复刊y卷tz期o t|w{年l和5明代的特务机关6k5中华论坛6u卷x!y 期o t|wy年l等∀它们论及了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和政治形势等o内容相当广泛o其中吴晗!丁易关于特务政治和贪污的论述o有影射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意图和作用o既有学术价值o又有现实意义∀法律和监察制度方面o发表有沈家本5明大诰峻令考6k5沈寄先生遗书6民国刊本l!于登5明代监察制度概述6k5金陵学报6y卷u期o t|vy年l等论著∀##t y t历史研究军事方面o有吴晗5明代之军兵6k5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6x卷u期o t|vz年l!解毓才5明代卫所制度兴衰考6k5说文月刊6u卷|)tu期o t|ws)t|wt年l等论文∀其中吴文联系明代的政治!经济背景o分析其军事制度的变化o揭示社会矛盾o表现了较深的功力和较高的史识∀经济与社会方面o有秦佩珩5明代的农业6k5经济研究季报6t卷v!w期o t|wt年l!龚化龙5明代采矿事业的发达和流毒6k5食货6t卷tt!tu期o t|vx年l!吴云端5明代之盐法6k5中央日报6t|wz年tt月tu日l!吴晗5记大明通行宝钞6k5人文科学学报6u卷t期o t|wv年l!万国鼎5明代丈量考略6k5中农月刊6y卷tt期o t|wx年l和5明代屯田考6k5金陵学报6u卷u期o t|vu年l!王崇武5明代施行屯田的社会背景6k5华北日报#史学周刊6tss!tst期o t|vy年{月uz日!|月v日l!吴云端5明代之庄田6k5中央日报6t|wz年z月uv日l!梁方仲5明代/两税0税目6k5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6v卷t期o t|vx年l和5一条鞭法6k5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6w卷t期o t|vy年l!王崇武5明代户口的消长6k5燕京学报6us期o t|vy年l!梁方仲5明代的户帖6k5人文科学学报6u卷t期o t|wv年l!潘光旦5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6k商务印书馆o t|wz年l!破船5明代地主考6k5明日之土地6{!|期o t|wz年l!吴晗5明代之农民6kt|vx年ts 月t!tx日天津5益世报#史学6tu!tv期l!胡寄馨5明代奴隶制度6k5新中华6复刊y卷tv期o t|w{年l!傅衣凌5明代徽商考6k5福建省研究院研究汇报6u期o t|wz年l和5明代江苏洞庭商人考6k福建5社会科学6w卷u期o t|w{年l及5明代陕西商人考略6k福建5社会科学6w卷w期o t|w{年l!邓云特5中国救荒史6k商务印书馆o t|vz年l!非繁5明代的上元节6k5北平晨报#艺圃6t|vy年u月{日l等论著∀论及了农业!手工业!商业金融!土地问题!赋税徭役制度!人口与户籍!家族!阶级阶层!社会救济以及风俗习惯等内容∀其中梁方仲关于赋役制度和傅衣凌关于商人的论述o功力最深o对学术界影响甚大∀边疆与民族方面o发表了张鸿翔5明外族赐姓考录6k5辅仁学志6v卷u期o t|vu年l和5明外族赐姓续考6k5辅仁学志6w卷u期o t|vw年l!佘贻泽5明代之土司制度6k5禹贡6tt期o t|vy 年l!韩儒林5明史乌斯藏大宝法王考6k5真理杂志6t卷v期o t|ww年l等论文∀对外贸易及与亚洲诸国k日本除外l关系方面o出版有谭春霖5欧人东渐前明代海外关系6k燕京大学o t|vy年l!翦伯赞5明代海外贸易的发展与中国人在南洋的黄金时代6k5时事类编特刊6yv 期o t|wt年l!王崇武5读明史朝鲜传6k5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tu本o t|w{年l等论著∀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o李俨的5明代算学书志6k5图书馆学季刊6t卷w期o t|uy年l等论文对数学成就研究作出了贡献∀t|u|年陶湘重印5天工开物6o其上载有丁文江5奉新宋长庚先生传6和5重印天工开物卷跋6o这使宋应星及5天工开物6的研究开始受到重视∀丁文江还整理出版了新版5徐霞客游记6k商务印书馆o t|u{年lo开始了以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徐霞客及其游记的新阶段∀t|wt年浙江大学举办的徐霞客先生逝世vss周年纪念会所辑成的论文集5地理学家徐霞客6k商务印书馆o t|w{年lo就收进了反映这一进展的多篇论文∀王庸的5明代舆图汇考k总图之部l6k5图书季刊6v卷t!u期o t|vy年l等论文o在地理图籍研究上多有收获∀秦佩珩5明代水利之研究6k燕京5经济学报6u期o t|wt年l!张广仁5潘季驯治黄河主张之分析与讨论6k5清华周刊6wx卷v期o t|vy年l等论文o研究了水利工程的实践和理论∀单士元等5明代建筑大事年表6k京城书局o t|vz年l!朱5北京宫阙图说6k商务印书馆o t|v{年l和5明清两代宫苑建置沿革图考6k上海商务印书馆o t|wz年l!李漱芳5明代边墙沿革考略6k5禹贡6x卷t期o t|vy年l 等论著o探讨了建筑工程的成就∀文学艺术方面o宋佩韦5明文学史6k商务印书馆o t|vw年l!钱基博5明代文学6k商务印书馆o ##u y t二十世纪的中国明史研究t|vx年l!郭绍虞5明代文学批评的特征6k5新语6x期o t|wx年l等论著o从宏观角度探讨了文学成就和文学理论∀其中郑著提出中国近代文学史始于嘉靖时期o并将明代俗文学的许多内容第一次写进以文学史命名的书中o见识卓越o影响甚大∀郑振铎!胡适!俞平伯!萨孟武!吴晗!柳存仁!孙楷第等发表的论著o专论小说成就o有的考证精深o有的在考证的同时o触及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的真相∀卢前的5明清戏曲史6k商务印书馆o t|vx年l以及赵万里!赵景深等发表的论著o 以赞赏的态度论列了戏曲的成绩∀此外o梁乙真5元明散曲小史6k商务印书馆o t|vw年l!杨静5唐寅年谱6k商务印书馆o t|wz年l以及郑振铎!傅芸子!向达!杨荫浏!傅惜华等发表的论著o研究了民歌!说唱及宝卷文学!散曲!诗作!散文!舞蹈!音乐和美术等领域的成就∀思想方面o有陈安仁5明代学术思想6k长沙商务印书馆o t|ws年l!容肇祖5明代思想史6k开明书店o t|wt年l及梁启超!冯友兰!钱穆!刘节等发表的论著o从宏观角度进行了研究∀余重耀5阳明先生传纂6k上海中华书局o t|uv年l!钱穆5王守仁6k商务印书馆o t|vs年l!5王阳明年谱6k5力行要览6编辑社编印l!梁启超5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6k5北平晨报副刊6t|uy年tu月及t|uz年t!u月l等论著o探讨了王阳明的身世及其提出的/良知0!/知行合一0等概念∀不公仇k刘师培l5李卓吾先生学说6k5天义报6u期o t|sz年l!黄云眉5李卓吾事实辨正6k5金陵学报6u卷t期o t|vu年l!容肇祖5李卓吾评传6k商务印书馆o t|vz年l等论著o介绍李贽的生平o 反驳以前对之否定的流行观点o赞扬其挑战传统观念的精神∀此外o除了对陈献章!罗洪先!吕坤的思想也有探讨外o更重要的是出版了嵇文甫5左派王学6k开明书店o t|vw年l和5晚明思想史论6 k重庆商务印书馆o t|ww年l!侯外庐5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6上卷k重庆三友书店o t|ww年l!吴泽5儒教叛徒李卓吾6k华夏书店o t|w|年l等尝试应用唯物史观探讨明代思想史的论著o或明确指出思想家的阶级属性o或把十六七世纪认定为中国启蒙思想开始的/天崩地解0的时代o使人耳目一新∀图书事业方面o有顾廷龙等5明代版本图录6k开明书店o t|ww年l!袁同礼5明代私家藏书概略6k5图书馆学季刊6u卷t期o t|uz年l和5皇史记6k5图书馆学季刊6u卷v期o t|u{年l!汪5明清林辑传6k中华图书馆协会o t|vu年l!郭伯恭5永乐大典考6k长沙商务印书馆o t|v{年l等o分别论列了图书出版!公私藏书!图书整理及目录学方面的成绩∀人物方面o除前文提及者外o影响较大的专著有吴晗关于朱元璋的几本传记k胜利出版社o t|ww 年版5明太祖6!在创出版社t|ww年版5由僧钵到皇权6!上海三联书店t|w|年版5朱元璋传6l!陈翊林5张居正评传6k中华书局o t|vw年l!朱东润5张居正大传6k开明书店o t|wx年l等∀吴书资料欠丰o但思想内容有一定深度~陈书发挥了清末梁启超等人以来肯定张居正为大政治家的观点o与旧史书的评价大不相同~朱书采用了新的传记文学体裁o准确而生动∀综合性断代史撰写方面o尚未出现专门著作o但出现了柳诒徵5历代史略6k中新书局o t|sx 年l等多部用章节体撰写的中国通史o其中包括对明代部分的综合论述∀更引人注目的是出版了范文澜5中国通史简编6k新华出版社o t|wu年l和吕振羽5简明中国通史6k大连光华书店o t|w{年l等用唯物史观作指导而写出的包括明代部分的中国通史著作∀其中吕书较早地明确论及明代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o史识非前人可比∀史料史籍的整理介绍方面o罗振玉!陈寅恪!傅斯年等对清内阁大库明清档案的整理介绍o被看做民国初史学界的一次史料大发现o印行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5明清史料6三编k商务印书馆甲!乙!丙编o t|vs)t|vt!t|vy年l及罗福颐编5明季史料零拾6k旅顺库籍整理处o t|vw 年l等∀李晋华!王崇武等人自vs年代开始对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红格本/明实录0进行校勘∀此外o 李晋华5明代敕撰书考6k燕京大学图书馆o t|vu年l和5明史纂修考6k哈佛燕京学社o t|vv年l!谢国桢5晚明史籍考6k北平图书馆o t|vu年l和5清开国史料考6k北平图书馆o t|vt年l等o都##v y t历史研究是介绍有关史籍的重要著作∀工具书方面o影响最大的是田继综5八十九种明代传记综合引得6k哈佛燕京学社o t|vx年l一书o收罗甚广o价值颇高∀总观这一时期近xs年的明史研究成绩o可以说反映了其所处时代的面貌o适应了时代的需要o是明史研究进入现代化阶段的重要时期∀不过o唯物史观指导下的研究o因处于初始阶段o所占比重不大o多有肤浅甚至错误之处~对明史各个领域的研究o还皆属于起步阶段o远远谈不上深入∀这些说明o这一时期的明史研究o有待继续开拓和发展∀二!唯物史观的指引和/文革0的破坏在新中国建立后历时tz年的初期阶段o史学工作者将唯物史观当做研究历史的指南o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中出现了重点讨论历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农民战争!资本主义萌芽!民族关系等x个问题的现象o这不能不使此时的明史研究深受影响∀从总体上看o这时明史研究已基本上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引下进行o在政治!军事!经济与社会!国内民族!海外贸易!中外关系!自然科学与技术!文学艺术!思想!图书事业!人物!综合性的断代史撰写!史料史籍整理介绍等方面o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政治方面o出版了丁易5明代特务政治6k中外出版社o t|xs年∀此书实际写于ws年代后期l及陈鸣钟!吴晗!傅衣凌等撰写的有关论著o对中央集权!特务政治!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等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关于农民起义o尤其是明末农民起义的研究o成为极为突出的一大热点}赖家度5明代郧阳农民起义6k湖北人民出版社o t|xy年l!穆5刘六刘七大起义6k江苏人民出版社o t|xz年l以及赵俪生!李光璧等发表的论著o对明初至天启年间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的背景!经过!作用等o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郑天挺等编辑的5明末农民起义史料6k开明书店o t|xu年l对清内阁大库档案中的明末农民起义资料作了系统整理~洪焕椿5明末农民战争史略论6k江苏人民出版社o t|yu 年l以及方福仁!孙祚民!谢国桢!李文治!傅玉璋!王守义!刘重日!曹贵林!孙次舟!陈登原等发表的论著o从不同的角度对明末农民起义作了大量研究o或研究总体状况o或研究李自成!张献忠及其领导的农民军o或研究明末起义军所建政权的性质o以及李岩等知识分子在起义军中的作用等理论问题∀上述关于农民起义的研究o具有极为明显的特点}即一改以往研究中大量存在的对起义军攻击诬蔑的做法o无不采取肯定!赞扬的立场~另外o不同意见的交锋也非常热烈o这在关于明末农民起义的研究中尤其突出o诸如荥阳大会是否存在!李自成起义军均田口号的含义!大顺政权的性质等史实和理论问题o都有不同的观点发表∀军事方面o最引人注目的是王毓铨5明代的军屯6k中华书局o t|yx年l的出版∀它探讨了明代军屯的制度!作用和生产关系等o内容丰富o是难得的力作∀经济与社会方面o建国后初期形成了一个极为突出的热点o即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此外o 对于明代经济全貌!农业生产状况!土地制度!赋役制度!手工业状况!城镇经济!社会各阶级!社党等问题o也都作了程度不同的探讨∀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o实际上不单是明史研究范围内的事情o而是整个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课题∀建国前这一研究已经开始o建国后研究更加热烈o自xs年代中期到ys年代中期先后发表的讨论文章达uss多篇o辑录的论文集有尚钺5中国资本主义关系发生及演变的初步研究6k三联书店o t|xy年l!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5明清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6k上海人民出版社o t|xz 年l及5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6上!下册k三联书店o t|xz年l!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w y t。

二十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DOC)

二十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DOC)

⼆⼗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DOC)⼆⼗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周晓光刘道胜安徽师⼤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七)⼆⼗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周晓光刘道胜明清两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长期以来,有关明清史的研究,是史学界最关注的研究领域之⼀。

近百年来,特别是建国50多年以来,在明清史研究的各个领域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研究内容涉及明清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化、地理、民族、宗教、中外关系、⽂学艺术、思想⽂化、历史⼈物等诸多⽅⾯。

因限于篇幅,兹将其中若⼲问题的研究概况,分述于下。

⼀、关于明史与清史发展阶段的划分问题明朝建⽴于1368年,灭亡于1644年,先后传12代,历太祖、建⽂帝、太宗(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景泰帝、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毅宗)16帝,共计276年。

学术界将这⼀段历史⼤抵分为三个时期:第⼀时期,从14世纪60年代到15世纪30年代。

该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封建主义专制制度⾼度发展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和巩固明朝统治⽅⾯实⾏了⼀系列的措施,主要表现在:废⾏中书省,改设⼗三布政司,分设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掌地⽅民政、刑法和军事;废中书省及丞相,设置直属皇帝的六部;设刑部、⼤理寺、都察院三法司分掌司法、监察⼤权;分兵权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在民间实⾏⾥甲制、关津制等,严格户籍管理;制定《⼤明律》,从法律上保障封建统治秩序;亲⾃颁写《⼤诰》,并先后制造了“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蓝⽟案”、“南北榜案”以及⽂字狱,以打击功⾂与豪强;分封诸⼦为藩王,分镇各地,以巩固朱⽒的统治等。

这些措施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达到了空前强化的程度。

与此同时,朱元璋总结元朝灭亡的教训,执⾏“休养⽣息”的政策,如解放匠户、奴婢,迁徙农民,⿎励垦荒,实⾏屯⽥,承认农民对⼟地的所有权等。

这些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盾,促进地⽅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朱元璋死后,建⽂帝朱允炆实⾏削藩,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在北平起兵,通过三年战争夺取了皇位。

二十世纪的中国明史研究(下)

二十世纪的中国明史研究(下)

黄国强、石斌、姜守鹏等撰写的论文,对袁崇焕的籍贯、死因、在抗清斗争中的地位等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关于吴三桂和洪承畴,除了不少学者仍坚持传统观点对其归清持否定评价外,另一些学者则对之给予较高的评价,这多半与这些学者对明清战争的看法有所改变,将其看做争夺最高统治权的统一战争而非民族战争紧密相关。

出版有王宏志《洪承畴传》(红旗出版社,1991年)、李新达《洪承畴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等专著,以及左书谔、李治亭、李兴祥、杨丽华、李鸿彬等撰写的论文。

关于史可法,出版有李廷先与刘立人《史可法》(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等书,以及周昭京、蔡起、秦子卿、王文清等撰写的论文,虽对史可法评价仍不一致,但打破了“文革”前夕在极左思潮干扰下否定成为定论的不正常局面。

关于郑成功,出版有《郑成功研究论丛》(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年)等数部论文集、毛佩琦《郑成功评传》(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福建师范大学郑成功史料编辑组《郑成功史料选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83年)等数部史料辑录,以及傅衣凌、施联朱、李育安、岳成驰、张宗洽、陈碧笙等撰写的论文。

由于郑成功抗清、复台的基本过程以前已经搞清,这时研究的重点在复台的动机和意义、郑成功与海商集团的关系及其民族政策、经济思想、军事思想等。

关于明朝遗民,主要是整理或发现了有关研究资料,出版有范金民等《明遗民录汇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陈智超等《旅日高僧隐元中土来往书信集》(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5年)。

综合性断代史方面,出版了一批反映明史总体研究新水平的高质量专著以及加工整理旧作的成果,主要有孟森《明清史讲义》(中华书局,1981年)、李洵和薛虹《明清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南炳文和汤纲《明史》上下两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991年)、刘重日等《中国史稿》第6册(人民出版社,1987年)、杨国桢和陈支平《明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8册(人民出版社,1993年)、南炳文等《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明朝卷(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南炳文《南明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柳亚子《南明史纲·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顾诚《南明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周晓光刘道胜安徽师大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七)二十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周晓光刘道胜明清两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长期以来,有关明清史的研究,是史学界最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

近百年来,特别是建国50多年以来,在明清史研究的各个领域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研究内容涉及明清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地理、民族、宗教、中外关系、文学艺术、思想文化、历史人物等诸多方面。

因限于篇幅,兹将其中若干问题的研究概况,分述于下。

一、关于明史与清史发展阶段的划分问题明朝建立于1368年,灭亡于1644年,先后传12代,历太祖、建文帝、太宗(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景泰帝、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毅宗)16帝,共计276年。

学术界将这一段历史大抵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从14世纪60年代到15世纪30年代。

该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封建主义专制制度高度发展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和巩固明朝统治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表现在:废行中书省,改设十三布政司,分设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掌地方民政、刑法和军事;废中书省及丞相,设置直属皇帝的六部;设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分掌司法、监察大权;分兵权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在民间实行里甲制、关津制等,严格户籍管理;制定《大明律》,从法律上保障封建统治秩序;亲自颁写《大诰》,并先后制造了“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蓝玉案”、“南北榜案”以及文字狱,以打击功臣与豪强;分封诸子为藩王,分镇各地,以巩固朱氏的统治等。

这些措施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达到了空前强化的程度。

与此同时,朱元璋总结元朝灭亡的教训,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如解放匠户、奴婢,迁徙农民,鼓励垦荒,实行屯田,承认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等。

这些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地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在北平起兵,通过三年战争夺取了皇位。

朱棣在位期间,成功地削除了明初的藩王势力,并通过设置内阁,任用宦官,设立东厂等,继续强化君主专制。

他为了安定北方边陲,曾多次亲征,并将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

他还改变明初的闭关政策,多次派郑和等使臣出使海外诸国。

经过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的努力,到了洪熙、宣德时,明朝的统治呈现出稳定和繁荣的局面,史称“仁宣之治”。

第二时期,从15世纪30年代到16世纪90年代。

该时期明朝统治的各种危机日益显现。

从经济上看,这一时期明朝的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流民问题日显突出,先后出现了叶宗留、邓茂七起义,荆襄流民起义,刘六、刘七起义等,这是当时社会危机加剧,阶级矛盾尖锐化的反映。

另外,随着小农经济遭到破坏,社会上自由劳动者的大量涌现,大约于16世纪以后,在商品生产比较发达的江南地区,一些行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这是这一时期经济方面最主要的历史特征。

从政治和军事上看,明朝统治的矛盾和危机也呈现出来。

如明武宗、明神宗等不理政事,成化以后,宦官把持朝政日益严重,政治统治更加腐败。

“土木之变”中,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获,暴露了明朝边防空虚,尤其失去了对北边的控制。

另外,东南沿海的倭寇之祸更加剧了明政府的内外交困。

由于社会危机的不断加深,为了稳定封建统治,万历初年,出现了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张居正改革。

第三时期,从16世纪90年代到17世纪40年代。

明朝后期,国库空匮,边防虚弱,后金的威胁日益加剧,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斗频频出现,明朝覆亡的局面已不可逆转。

统治者为了转嫁危机,加派“辽饷”,结果更加剧了阶级矛盾的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该时期,资本主义萌芽虽有所发展,但明王朝的专制独裁统治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终于导致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的爆发。

明朝灭亡。

明朝灭亡后,流亡于江南的福王、唐王、鲁王、桂王等,又先后建立了弘光、隆武、鲁监国、永历等政权,直至1661年(清顺治18年)永历帝被俘缅甸,历史上将明朝灭亡后,南方诸政权存在的17年称为南明时期。

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在这个王朝统治期间,中国经历了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到落后的历史转折。

1840年后,中国又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一步步被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并经历了由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历史转折。

可以说,清朝时期,中国社会历经了广泛、复杂、深刻的变化。

自1644年清兵入关定都北京起,到1911年溥仪退位,清朝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10代,共计268年。

有学者提出,清代历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583年到1644年,这是满族兴起,从奴隶制进入封建制时期。

第二阶段,从1644年到1683年,这是清朝连年征战,建立和巩固全国统治的时期。

第三阶段,从1683年到1774年,这是清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鼎盛的时期。

第四阶段,从1774年到1840年,这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

第五阶段,从1840年到1911年,这是近代史时期。

从不同的视角考察,也有学者将清兵入关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清朝历史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从1644年到1664年,这是清朝统一全国的时期。

满洲贵族入关后,首先代表满汉地主阶级利益,将矛头对准农民军;接着以“统一区宇”为目的,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实行民族高压政策,使各族人民的抗清斗争持续20年之久。

1644年,大顺农民军余部的最后一位著名将领李来亨自焚而死,它标志着清朝在全国统治的最后确立,也是第一阶段历史的终结。

第二时期,从1644年到1795年,这是清朝国运上升、全盛的时期。

该时期在政治上建立了以满洲贵族为主,联合汉族及各族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政权。

军事上进一步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辖,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和发展。

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所发展。

在此基础上,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手工业部门和地区继续获得缓慢发展。

第三时期,从1796年到1840年,这是清朝走向衰亡的阶段。

该阶段清王朝集团内争不已,土地兼并激烈,贪污盛行,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各民族人民的反抗斗争广泛展开。

它意味着封建制度已经处于崩溃的前夜。

鸦片战争爆发,标志着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关于明清政治制度方面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关于明清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史学界已有相当深厚的学术积累,其研究范围逐渐拓展,研究视野也不断扩大。

80年代以后,学术界推出了不少有关明清政治制度史的研究专著。

其中重要作品有梁希哲等的《明清政治制度述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这是从整体上研究明清制度史的著作。

王天有《明代国家机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明代国家各级机构的设置、职能、特点及运转,剖析了明代国家机构的实质和作用。

张薇《明代的监控体制——监察与谏议制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系统阐述了明代监控机构的渊源、组织结构、职责权限及其在制衡皇权、监督行政司法、调节经济关系等方面的作用,力图揭示该体制的运作规律。

关文发、颜广文合著的《明代政治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一部分主要探讨明代中央和地方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第二部分则考察明朝对各级、各类官员进行培养与管理的辅助性体制。

作者认为,明代政治制度的变革,始终围绕强化皇权进行,其中含有极其丰富的制衡与均衡的关系。

王兴亚《明代行政管理制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出发,对明代的政治制度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总结了明代行政管理制度的基本特点。

张德泽的《清代国家机关考略》一书,详细阐述了清代中央与地方机关的设置情况以及清季国家机关的改革。

李鹏年等的《清代中央国家机关概述》则专门对中央国家机关的演变、沿革、设置等做全面论述。

近年出版的吴吉远的《清代地方政府的司法职能研究》一书,系统论述了清代的专制与法制的关系,清代的立法与司法的建设,并对清代地方司法职能进行了立体分层次的深入研究,比较全面地揭示了清代地方司法系统的基本状况。

除了系统研究之外,对明清的一些具体的政治制度的研究也成果斐然。

1、关于明代内阁制度的研究。

关文发的《试论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李天佑的《明代内阁制度》通过考察内阁与丞相的区别,内阁与翰林院、司礼监的关系及其地位职权演变等不同方面,说明内阁是君主集权专制的产物。

这是较早深入研究明代内阁制度的两篇重要文章。

此后,学术界主要从两个方面关注这一问题,一是明代内阁与政治之关系;二是明代内阁的特点。

前者如梁希哲《明代内阁与明代的官僚政治》(《史学集刊》1992年第2期)提出,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官僚政治趋于成熟的时期,而明代的官僚政治,集中体现在内阁的出现和发展上。

田澍《明代内阁的政治功能及其转化》(《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认为,明代内阁产生于极权政治,却又被极权政治所阉割;服务于极权政治,而又为极权政治所不容。

极权政治决定了内阁的可塑性、软弱性和依附性。

相关的论文还有朱子彦的《论明代的内阁与党争》(《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1期)、江心力的《明朝内阁官僚群体形成因素析论》(《史学集刊》1996年第3期)、林延清《嘉靖帝对内阁的强化、完善与控制》(《南开学报》1996年第4期)、田澍《嘉靖前期内阁改革述论》(《明史研究》第6辑)等。

后者如杜婉言《论明代内阁制度的特点》(《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4期)深入分析了明代内阁制度的特点,并认为它的出现,与历代在政治制度上不断压抑相权以尊君权的趋势相符合,是长期以来相权和皇权矛盾、皇权取得对相权的彻底胜利的产物。

同样关注内阁特点的文章还有王德金的《略论明代内阁及其特点》(《天津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3期)等。

关于明代内阁研究最有系统的著作有:王其榘的《明代内阁制度史》(中华书局1989年),谭天星的《明代内阁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等。

如谭氏尝试从权力结构的角度研究明代的内阁,认为明代中央政治实际上是君主专制下的内阁政治,其意义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皇权的腐化。

2、关于明清科举制度的研究。

科举制度在明清两代进入鼎盛时期,直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改良主义浪潮的推动下,科举制度被正式废除。

对明清科举制度的研究,除了一般选举制度方面的通史对此有所涉及之外,有关这一时期的科举制度研究专著有:商衍鎏的《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三联书店1958年)、朱保炯等编纂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王德昭的《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84年)、宋元强的《清朝的状元》(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等。

其中,商衍鎏的《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一书通过广征博引,并融入商氏曾亲自参加清末科举考试的经历,因此,该著问世几十年来,一直被研究明清科举制度的学者们所称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