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复习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知识及答案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十一课民族团结1.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2.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我国已建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4.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具有重大的意义。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5.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6.我国促进中西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
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1.“一国两制”(1)提出者: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
(2)含义:“一国两制”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意义:“一国两制”为实行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
2.香港、澳门的回归(1)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2)澳门: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行使主权。
(3)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理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十三课海峡两岸的交往1.四字构想:即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
2.八字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3.“三不”政策的调整:1987年,台湾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4.“两会”成立: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5.“九二共识”: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称为“九二共识”。
6.汪辜会谈:1993年,两会领导人汪道涵和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进协议,并就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
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7.1995年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这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复习教案

【2019年度】精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复习教案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对台基本方针教学内容分析: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决定了我国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对台基本方针。
巩固已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网络。
过程与通过复习,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网络,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能够用历史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原因,各民族共同繁荣,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意义、原因,对台基本方针,解决台湾问题的不利因素。
媒体教具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修改栏教学内容师生互动第十一课民族团结(一)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1、民族分布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2、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3、在筹建新的时候,共产党就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2、少数民族自治地方(1)5个省级自治区教师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点。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四单元

7.阅读下列材料: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可 以分步骤进行;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以政治分歧 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 良传统;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等。 请回答: ⑴上述八项主张是谁提出的?目的是什么? ⑵其中,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什么? ⑶这些主张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5.在著名诗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中所提到的离开祖国母亲怀抱的七个地 方中,澳门是最早“离开”的。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前,长期占 领我国澳门的是 ( )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英国 D.法国 6.使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的事件是 ( ) A.海协会的成立 B.1993年汪辜会谈 C.达成九二共识 D.海基会的成立 7.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海峡两岸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是由两岸 授权的两个民间团体—海协会和海基会进行。这两个协会在1993年举行 会谈的地点是 ( ) A.新加坡 B.上海 C.台北 D.广州 8.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是1995年提出的现阶段发展两 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这八项主张的提出者是 ( ) A.叶剑英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⑶“我”是何时回到母亲怀抱的?这以事件从因果关系方面说明了什么 道理?
8.阅读下列材料: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姓名?……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 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 不忘的生母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请回答: ⑴你知道这首诗歌的名称和作者吗?
⑵歌词中的“MACAU”是指什么地方?“母亲”又是指谁?
⑶是谁掳去了“MACAU”?“MACAU”又是何时回到“母亲”怀抱的?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复习提纲

八下历史第四单元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复习提纲)一、大转折的起点1、时间:1978年12月2、背景:文革结束,国内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但“左倾”错误思想仍居主导地位,需要拨乱反正;人们盼望安定团结的局面。
3、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2)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实现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4)实行改革开放。
3、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这次全会后,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二、农村的改革之路1、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是自发的。
中国改革开放是自上而下的。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2、改革历程: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
②1978年安徽、四川两省开始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家庭承包制。
③1980年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
④1983年实行承包制的生产队达到90%以上。
3、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下的农村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严重影响了生产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
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民生产和生活困难。
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自主权,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为后来的经济体制改革打下了物质基础。
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的区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集体所有制土地长期承包给个农户使用,而土地改革则是确立农民的土地所有权(私有)。
八年级历史第四单元第14课试题与答案

历 史 八年级 下册
配RJ版
第四单元 第14课
重点二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例2】阅读下表,这些措施 ( A )
年份
措施
2008
实行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台胞证)“一人一号、终 身不变”
2013
台湾居民在20个省份可申请补发、换发台胞证
பைடு நூலகம்2015
对台胞来往大陆免予签注
A.方便台胞来往大陆
B.推动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历 史 八年级 下册
配RJ版
第四单元 第14课
【历史解释】
3.(2022·云南)利用表格对历史知识进行整理,有利于进 一步认识历史。据下表可以得出的历史认识是 ( A )
时间
内容
明末清初 郑成功收复台湾
《马关条约》签 订后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从未停止
改革开放后 党和政府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历 史 八年级 下册
配RJ版
第四单元 第14课
3.2022年发布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 书强调,我们愿继续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______ __和__平__统__一____,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4.中共二十大进一步强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 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对两岸同胞和中华民族最有利。 我们坚持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坚定支持岛内___爱__国__统__一___ 力量,共同把握历史大势,坚守民族大义,坚定反“独” 促统。
C.“台独”基础被铲除
D.“一国两制”被两岸认同
历 史 八年级 下册
配RJ版
第四单元 第14课
5.(2022·临沂)邓小平说,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可以采取 独特的模式,社会制度不变,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 外国资本不动,台湾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即使武装 统一,台湾的现状也可以不变。从中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八年级下册历史 第四单元基础知识梳理

第12课民族大团结知识梳理★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含义: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确立: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4.民族自治区建立: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
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5.意义: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二.共同繁荣发展1.政治上: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
2.经济上: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3.文化上: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
4.西部大开发: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
5.青藏铁路通车: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6.兴边富民行动:国家还实施了旨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兴边富民行动,采取特殊措施帮助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
第13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知识梳理—“一国两制”的构想1.提出者:邓小平。
2.目的: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3.基本内涵: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4.历史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1.香港回归:中华火民共和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复习课件[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复习课件[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1c904c95022aaea998f0f8b.png)
)
A
(2010· 山东威海) 18.台湾舞剧《薪传》曾在大陆演出,引起轰 动,它反映了祖国大陆和台湾同胞一脉相承的 亲情关系。下列关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 事件,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 ①“汪辜会谈”的举行 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的形 成 ③江泽民“八项主张”的提出 ④台湾当局“三不”政策的调整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②①③④ D.④②①③
1、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基础产业发展
各民族 共同发展
2、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 3、发展农牧业经济,加大改革的力度 4、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14(2011年南京市). 民族区域自治 A.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首提出 B.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明确 规定 C.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D.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D
(2010· 江苏南京) 15.“一国两制” ( ) A.是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提出的 B.最初是为解决香港问题提出的 C.首先在澳门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D.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指导方针
D
31(2011年十堰市). 在“一国两制”基础上回归的香港、澳 门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A.社会制度 B.经济制度 C.主权归属 D.社会生活
[2008年· 山东泰安市]第16题
[参考答案] (1)西域都护; (2)回族; (3)驻藏大臣; (4)荷兰;郑成功;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5)民族团结(有理即可)
台湾 澳门 香港
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
香港回归 1997.7.1 一国两制:
构想 实践
澳门回归 1999.12.20
1、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 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 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开创了香港和澳门历史发展的新 纪元。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知识点复习提纲 新人教版

精选doc
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知识点1“一国两制”的构想
提出: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内涵: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知识点2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开创了香港、澳门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港澳回归原因:1.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2.“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3.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启示:1.实力是外交的基础2.要坚持改革开放,提高综合国力3.要坚持策略的灵活性、创新性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学案
【知识回顾】(同学们:看看我们对这一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吧!)
一、日本的侵华行动
1、九一八事变(年月日),由于蒋介石的政策,
结果是:,标志着:
2、事变(年7月7日),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同时也标志着:。
3、八一三事变(上海),然后攻入南京,制造了,杀害中国军民
人以上。
二、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战争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正式形成是在之后
4、列举在近代史上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的名称、后果、以及造成不同后果的主要原因。
5、国共两党的合作
国共两党起止时间表现主要成果启示
第一次合作
第二次合作
【当堂检测】
1右图是一位同学为纪念某一历史事件画的一幅画,请你仔细观察判断它反映的主题应是
()
A. 月映华夏魂腾飞中国龙
B. 月圆神州情勿忘国耻恨
C. 雄鸡舞蝉娟两岸一家亲
D. 奋臂揽明月随手摘星辰
2.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派到西安调停的是()
3.小明准备出一期以“勿忘国耻”为主题的黑板报,下列选材不当的是()A.七七事变 B.南京大屠杀
C.西安事变D.九一八事变
4 、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是()
A.鸦片战争的爆发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抗日战争的胜利
5.《亮剑》中的李云龙有句台词:“我们要主动‘关照’日本鬼子,让它尝尝被八路军打的滋味。
”能有力地证明这一台词的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淮海战役
6 .“1945年4月”、“延安”“《论联合政府》”通过这几组信息,你能联想到中共哪次重要的会议()
A.中共一大B.中共五大C.瓦窑堡会议D.中共七大
7 .下列属于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的是()
①国际的支援与帮助②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
③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战④日本内部政权的瓦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8、排列中国历史上的精神财富出现的顺序()
①井冈山精神②五四精神③延安精神④长征精神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③④②
D、②①④③
9、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下列城市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时间最长的是()
A、北平
B、南京
C、沈阳
D、武汉
10、中国工农红军摘下八角帽、红五星,穿上国民革命军的军服开赴抗日前线开始于
A、九一八事变后
B、西安事变后
C、长征结束后
D、七七事变后
11、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松花江上》
材料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
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大刀进行曲》
材料三: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义勇军进行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那个悲惨的时候”开始于日本发动的哪一重大事件?东北人民是何时“回到可爱的家乡,欢聚一堂”的?
(2)材料二歌曲的创作与日军发动的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导致“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与哪一重大事件有直接关系?该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3)请举出三例中国人民血肉筑长城的典型战例。
(4)在今天的和平年代,我们通过重温以上经典歌曲,从中会受到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12、中国与日本是近邻,在古代历史上,中日有着友好交往。
历史上日本就是一个
好战的国家,特别是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很快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对中国及其亚
洲各国发动了多次的侵略战争,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请结合史实完成
下问题:
(1)举例古代史上中日友好交往的两个史实。
(2)19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史称甲午中日战争,这次战争的结果如何?
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3)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又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
的抵抗并最终取得抗战胜利。
①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开始于什么事件?
②列举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抵抗日本侵略的两个著名战例。
③你认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4)历史进入了21世纪。
日本将中国的钓鱼岛据为己有,遭到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强烈抗议。
中国有句古话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钓鱼岛问题给你最大的触动是什么,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加以简单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