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铜钱监与版式的对应关系
有关北宋交子的几个问题.

有关北宋交子的几个问题前引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九景德二年(1005)条下的记述已经作了答复,即:“自李顺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于是“私以交子为市”。
因为“奸弊百出,狱讼滋多。
乃诏知益州张泳与转运使黄观同议”。
说明到景德二年,事情已经闹大了,甚至惊动了朝廷,这才专诏张泳和黄观共同商议,采取了应对的措施,当年便在嘉邛二州铸景德大铁钱。
据此,我们不仅知道,景德二年以前,私交子已经行使某些货币职能,而且可以进一步知道,“私以交子为市”的事实已经有了相当长的时日。
因为弊病不仅暴露,而且矛盾已经激化,否则作为偶发事件,是不会惊动朝廷的。
王小波、李顺起义是在太宗淳化四年至五年(993—994),此事至景德二年(1005)约有十来年的时间,正好吻合,所以交子的第二阶段应该开始于十世纪末叶,即993年以后。
文莹在《湘山野录》卷上记录了一则张泳和彭乘交往的逸事,并说张泳在离任知益州时,为彭乘“留铁缗钞二百道为缣缃之助”。
文中所说的“铁缗钞”自然是指当时的交子。
我们从这段记述,可以得知,景德三年七月(1006)即张泳离任时,在益州,交子作为货币已是政府认可的事情,作为知益州的张泳不但自己使用交子,还留赠他人使用。
若此事属实,那么,交子在景德三年应当已是处在其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即经过政府清理整顿,交子已由十六户富商连保发行,它已经不再是私下为市的事情。
由此,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推测,景德二年二月针对私交子的那次议决,除了决定要铸景德大铁钱外,可能同时也对私交子要进行整顿,作出了决定,并付之了实施,使之逐步走向规范。
若此,那么交子的第三个阶段当是起于景德二年(1005)。
至于官交子的发行时间,学界已有比较一致的认识,即仁宗天圣元年(1023)在益州设交子务,翌年正式发行官交子,从此罢免私家发行交子,益州地方政府发行的交子成为正式法定货币。
此即北宋交子的第四个阶段。
四、交子的印制及其管理北宋交子至今尚未发现有实物遗存,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的只有一块北宋钞版。
宋钱的特点与版别划分

宋钱的特点与版别划分内容提要:宋代钱币,无论钱名数量、钱币艺术,还是钱币种类,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
本文总结了宋代钱币的7大特点:年号钱、多书体、对钱、铁钱、配料合理、数量巨大、钱监多。
同时论述了宋代钱币版别的形成与划分的原理,即不同的钱监、不同的书体产生了版别。
版别划分主要是实践活动,每一种划分方法都要经受实践的检验。
同时,版别划分是一门科学,与研究者的身份、国籍没关系。
最后指出单纯的宋钱图谱往往使初学者无法入门,需要对图谱进行必要的注解。
提起宋代,人们会用“积贫积弱”来形容。
其实,在两宋320年的时间里,从军事上,最后没有打败辽、金、元,但在经济文化领域,是超过汉唐的。
从钱币方面看,无论钱名数量、钱币艺术,还是钱币种类,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
年号为文、书体多样、铜铁并用、纸币出现、银铤定型,构成了这一时期的特点。
一、宋代钱币的特点:1.年号钱: 从成汉李寿铸“汉兴”(338)开始,年号钱不时出现过。
到了宋代,年号钱几乎成了定制。
两宋建国共320年,历18帝,改元57次。
48个年号铸有新钱,9个年号没有铸钱;48种新钱中,43种年号钱,5种非年号钱。
没有铸钱的9个年号是:太祖的乾德、开宝,太宗的雍熙、端拱,真宗的乾兴,仁宗的皇祐,前幼帝的德祐,端宗的景炎,后幼帝的祥兴。
现在所见到的皇祐钱皆伪,祥兴钱为安南所铸。
五种非年号钱是:太祖建隆年间的宋元通宝,仁宗宝元年间的皇宋通宝,徽宗建中靖国年间的圣宋元宝、通宝和建国通宝,宁宗嘉定年间的圣宋重宝,理宗宝庆年间的大宋元宝、通宝,理宗宝祐年间的皇宋元宝。
皇宋、圣宋南北宋相重,因此只有5种。
2.多书体:中国钱币只有文字,没有图案。
所以中国钱币的艺术主要表现在钱文书法上。
宋代钱币书法艺术水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书体有真、草、隶、篆、行,并且有瘦金体、宋体、九叠篆等新出现的书体。
宋钱书法艺术可分为三个时期:(1):从建隆元年到淳化四年(960—993)为仿古期。
北宋铜钱的种类

北宋铜钱的种类北宋铜钱、铁钱,工商业持续发展,货币的需求量大为增加,北宋政府每年铸钱在500万贯以上,相当于唐代每年的铸钱的20倍。
当时多数地区流通铜钱,仅四川地区使用铁钱。
宋钱以年号钱为主,约50多种。
•宋元通宝,宋太祖赵匡胤元年(公元960年)铸。
这是宋代第一种钱,但不是年号钱。
•太平通宝,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年(公元976-983年)铸,宋代第一种年号钱,隶书、篆书对钱形制。
•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制作的淳化元宝,分为实、线、草三种。
•至道元宝,宋太宗赵光义至道元年(公元995年)铸,钱文有楷书、行书、草书三体。
•咸平元宝,铸造于宋真宗赵恒咸丰元年(公元998年),是一种平面布局的真书,分为2%、5%、10%。
•宋真宗赵恒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铸造的景德锭,有小平钱、二折、五折(铁钱)等多种格式。
•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铸造的《福元宝》,是钱文真本,小平,五折,五折,九折。
•银禧元宝和鲍彤是宋真宗赵恒在银禧元年(公元1017年)铸造的。
它们是钱文的真迹,有小平和两枚铁硬币。
•皇佑通宝,宋仁宗赵祯皇佑年间铸,此钱传世绝少。
•天圣元宝,宋仁宗赵祯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铸,楷书、篆书二体,小平、折二版式。
•明道元宝,宋仁宗赵祯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铸,钱文真书,有楷书,篆书二体•有元宝,铸于宋仁宗赵真游静元年(公元1034年),有篆书和楷书,本位是小平。
•宋·鲍彤,非岁币,铸造于赵贞宝元年(1038)。
钱文分为真书和篆书;然而御、宋钱九篆传世出土极为罕见!•至和通宝,宋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铸,有隶书,楷书,篆书三种书体,至和重宝有折二、折五钱。
•嘉祐通宝,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公元1056-1063年)铸,钱文楷书、篆书二体。
•治平通宝,宋英宗赵曙治平年间(公元1064~公元1067)铸造。
为对钱,各有楷书,篆书,古篆书三种书体,直读,旋读皆有。
北宋朝廷铸币掺假史——自食恶果的“夹锡钱”

北宋朝廷铸币掺假史——自食恶果的“夹锡钱”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北宋政权统治了167年(960~1127年),其间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我国古代是一个比较突出的历史发展阶段。
当时全国各地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由政府规定使用什么材质的货币。
1、北宋钱币简史北宋有开封府、江南东西两路等十三路专用铜钱;四川一带就专用铁钱,陕府路和河东路则铜铁钱兼用。
北宋时期,金属货币的铸造和发行量达到一个空前规模,是我国封建社会铸币量的最高峰,质量也达到了封建社会铸币的顶端。
考古资料表明,北宋铸币是目前按历代王朝划分出土量最大、工艺最精的。
太宗在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曾铸有太平通宝钱,这是两宋年号钱之始。
990年,太宗改元“淳化”,铸造淳化通宝钱,自此北宋各代皇帝每次改元必更铸新的年号钱,年号钱基本成为定制,并一直延续到明清。
北宋的货币制度,仍以金属铸币为主,主要是铜钱和铁钱,并形成铜钱与铁钱流通区域。
但两宋铸币是中国钱币史上最复杂的时代,币材多样,且流通受地方限制,由于各地的经济情况不同,形成区域性割据局面。
总体上看,两宋流通的货币虽然以铜钱为主,但是有些地方专用铜钱,有些地方专用铁钱,有的地方则是铜铁兼用。
宋代的钱制,南北宋大不相同,北宋以小平钱为主,南宋则以折钱为主。
两宋铸币在金属成分比例、铸造工艺和数量、钱币的钱文书体艺术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宋钱版别多样,名称多,数量巨大,最流行年号钱,一般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钱等,为我国历代钱币之首。
宋钱名称多样复杂,一般称为通宝、元宝,有时候一种年号的钱币既称为通宝,又称作元宝或重宝。
尤其是南宋铁钱,名称五花八门。
从两宋铸币的流通情况看,北宋时期铸币以铜钱为主,铸造量巨大;南宋时期因为铁钱铸造量大增和纸币的广泛使用,铜钱流通数量有所减少。
今天考古发掘、收藏市场上所能见到的钱币尤以北宋时期的居多,这既给宋钱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也为钱币版别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以致宋钱的研究者和爱好者面对宋钱庞杂的版别,常有望洋兴叹之感。
元祐背陕及折二正字版铸造钱监探究

元祐背陕及折二正字版铸造钱监探究
元祐小平背陕和折二正字,二者均属铸造十分精美的版式。
其钱文,行书雄浑大气,篆书婀娜秀美,如果单从钱文角度来讲,个人感觉元祐铜钱中无出其右者。
两版放在一起可以很直观的看出,其钱文如出一辙,应为同一钱监的产物。
此外,元祐折二铁钱里也有一种正字版,其钱文和上述二版亦是一脉相承(见钱谱截图1)。
根据史料记载,元祐时期,给陕西路供应铜的广南东路韶州岑水场铜产量逐年下降,以至于在元祐初陕西三大铜钱监——京兆府监、华州监、陕州监逐渐停止铜钱生产,转而集中精力生产铁钱。
个人推测,上述三版是否就是当时陕州监的产物(因铜料供给原因,先铸造了少量精美的背记钱监“陕”字的小平铜钱和折二正字版铜钱,铜钱停铸后友大批量生产了同版式折二铁钱)。
宋史载:“元祐八年,庚午(八月二十五),诏陕西复铸小铜钱”,那么重新开铸的小铜钱具体是什么版式,就不得而知了,个人认为起码应该包括与元祐背陕钱文很相似的大字类(见钱谱截图2)。
但在北宋铜钱中,除了这种元祐背“陕”外,也只有熙宁背“衡”、宣和背“陕”在钱背记铸地,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在背面记铸造地
的铜钱,这就给我们现在的研究带来很大难度。
不过随着宋版研究的逐步细致深入,通过版别研究探明每种版别对应的钱监逐渐成为了可能,近年来,也有不少泉友陆续提出了一些观点,相信随着该项研究的深入,宋钱钱监与版式的对应关系终会有拨开云雾见天日的一天。
钱谱截图1:
钱谱截图2:。
北宋大观通宝折十的七个版式~

北宋大观通宝折十的七个版式~
北宋大观通宝铜钱一共分了6个版,加上狭俯大阔缘,目前公认的就这7个版。
下面分别图文形式介绍如下:
1、狭俯大,北宋铜钱7级,最常见也是最好认的版,特征为大字俯且狭。
2、狭俯大宽缘,铜钱谱中未分出这个版来,字体与狭俯大一样,外郭明显要宽。
3、俯大,北宋铜钱7级,也是最常见的版,特征为大字俯,但比狭俯大要宽。
4、狭通,北宋铜钱6级,存世量在7个版中居中,特征为大字较阔,通字昂且较狭。
此版直径一般偏小,很多生坑的也才40.5-41mm,用直径是否达到41来判断真伪时要注意,此版是个特例。
5、降通,北宋铜钱5级,实际存世量感觉和狭通差不多,特征为大字的一捺转折明显,通字降。
6、大字,北宋铜钱5级,实际存世量可以排到7版中第三少,是目前最热门且上价的一个版,好品轻松过2000元。
特征:字体略大且舒展,宝字昂,是7个版中唯一宝盖头能与内郭平齐的。
7、大字降宝,北宋铜钱6级,实际是7个版中最少见的,感觉比大字少10倍,定3-4级不为过。
特征:字体大且舒展,宝字比大字版要低。
大字降宝与俯大很像,容易弄混,放在一起比较就容易看出差别了。
左为大字降宝版式右为俯大版式
大观通宝折十大字降宝版式。
开元通宝的历史意义,探秘隋、唐、宋度量衡!

开元通宝的历史意义,探秘隋、唐、宋度量衡!开元通宝的版式多种多样,不同时期,流行不同的面文版式。
不同版式直径、重量等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所以,认识开元通宝版式对研究度量衡制度来说非常必要。
依唐制,一枚开元通宝,重量就是标准的一钱,十钱一两,所以,唐之后都用钱来作计重单位,不在用秦汉的铢为单位。
唐代度量衡,是沿袭隋的度量衡制度,而隋又是沿袭北周的度量衡制度。
《隋书》卷十六志.第十一.律历上记载了历代至隋的度量衡,现选取隋度量衡的记载:○审度九、后尺实比晋前尺一尺二寸八分一厘 (即开皇官尺及后周市尺) 。
后周市尺,比玉尺一尺九分三厘。
开皇官尺,即铁尺,一尺二寸。
此后魏初及东西分国,后周未用玉尺之前,杂用此等尺。
十二、宋氏尺实比晋前尺一尺六分四厘。
钱乐之浑天仪尺。
后周铁尺。
开皇初调钟律尺及平陈后调钟律水尺。
十三、开皇十年万宝常所造律吕水尺实比晋前尺一尺一寸八分六厘。
今太乐库及内出铜律一部,是万宝常所造,名水尺律。
说称其黄钟律当铁尺南吕倍声。
南吕,黄钟羽也,故谓之水尺律。
○嘉量开皇以古斗三升为一升。
大业初,依复古斗。
○衡权古有黍、絫、锤、锱、镮、钩、锊、镒之目,历代差变,其详未闻。
《前志》曰:权本起于黄钟之重。
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
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
十六两为斤。
三十斤为钧。
四钧为石。
五权谨矣。
梁、陈依古称。
齐以古称一斤八两为一斤。
周玉称四两,当古称四两半。
开皇以古称三斤为一斤,大业中,依复古秤。
《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上:凡权衡度量之制:度,以北方秬黍中者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
量,以秬黍中者容一千二百为龠,二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三升为大升,三斗为大斗,十大斗为斛。
权衡:以秬黍中者百黍之重为铢,二十四铢为两,三两为大两,十六两为斤。
调钟律,测晷景,合汤药及冠冕,制用小升小两,自余公私用大升大两。
又山东诸州,以一尺二寸为大尺,人间行用之。
从《隋书》和《旧唐书》记载可以看出,唐代的度量衡沿用的是隋文帝开皇年间制定的度量衡制度,隋炀帝采用的是秦汉魏晋古制的度量衡。
宋代古籍的版式

宋代古籍的版式
宋代古籍的版式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宋代的刻书逐渐形成一定的版式风格。
北宋刻本多为白口,版面多为双边,版心黑线较细或不印黑线,称为白口。
字的行间比较宽阔,字体较大。
南宋之后,书口黑线由细变粗,黑口比较流行。
2. 版框多为单边,或上、下单边、左右双边。
书内不固定的部分,常印有刻书人的牌记。
宋版书中,在版面左栏(右栏也有时有)往往刻印一小方格,格内略记书的篇名,称书耳或耳子。
有的书,把整版面分成上、下两栏,或三栏。
每栏内再刻印文字。
3. 宋代的刻书,不仅在版式上有一定的规范,而且在书法字体上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宋人工书法,崇尚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字体,北宋早期盛行欧体,后期逐渐浒颜体和柳体。
总的来说,宋代古籍的版式风格独特,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艺术风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铜钱监与版式的对应关系众所周之,北宋境内往往存在多家钱监(相当于现代的造币厂)同时开炉铸钱,并非所有钱币均出自同一个钱监。
我认为“版式”正是每个钱监的身份印记。
每个钱监为了便于质量监督,都铸造自己独特的版式以便与其它钱监的产品相区分,而某“版式”下面的“版别”则对应同一钱监不同的炉次及铸造时间。
哪个造币厂如果偷工减料,铸造劣钱,上级部门通过版别就可以顺藤摸瓜,揪出源头,甚至可以通过版别信息追究到具体的炉次(每个钱监分设很多炉)、年份(每年的钱币都应有不同细微版别差异,如“俯仰进退”等)及相关责任人。
所谓“版式”即是钱币的整体风格,特别是钱文风格。
它应是确定钱监身份的最重要特征,应该大到让人一望而知,而不仅仅是细枝末节的“俯仰进退”之分,也就是大版式下面的小版别。
可以推测,某种钱币的铸造时间越长,铸造量越大,它的版别也就相应越多,而版式应该是相对固定并且有连贯性的,它反映了某钱监的钱币风格。
在宋代,每枚钱币的来源应该是能够通过版别轻易辨识的,正如清代钱币背后用满文把铸造局标明一样。
在钱币上标明造币厂信息,以示对质量负责的做法古今中外比比皆是,包括古希腊、古罗马、西域各国直到墨西哥鹰洋上面,每每都标有造币厂的名称或字母缩写以及铸造年份。
但对于北宋铜钱,除熙宁背“衡”、元祐、宣和背“陕”等个别例子以外,极少有在背面书写铸造地的钱币,这就给我们现代人的研究带来很大的难度。
一. 最重要钱监1. 饶州永平监(今江西鄱阳县),为宋代最重要的钱监之一,原属南唐,并入宋朝后即开始大量铸钱,(《宋史·食货志》:旧饶州永平监岁铸钱六万贯,平江南,增为七万贯。
也就是说,永平监早在南唐时期即已铸钱,且铸造量很大,每年达到六千万枚,宋攻下南唐后,增至每年七千万枚。
按照每斤150文计算的话,该钱监年产量达到四十六万七千斤),一直延续到南宋。
2. 池州永丰监(今安徽池州),为宋代最重要的钱监之一,宋太宗至道二年设置,一直延续到南宋初年仍在铸钱。
3. 江州广宁监(今江西九江),为宋代最重要的钱监之一,宋真宗咸平三年设立,南宋初年是否仍铸钱尚有争议。
4. 建州丰国监(今福建建瓯),为宋代最重要的钱监之一,宋真宗咸平二年设立,一直延续到南宋初年仍在铸钱。
在以上早期设立的四钱监中,建州监的特点是含铜量高。
根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凡铸钱用铜三斤十两,铅一斤八两,锡八两,得钱千,重五斤。
唯建州增铜五两,减铅如其数”,也就是说,饶州监、池州监和江州监铸钱的铜、铅、锡搭配均为铜64.4%,铅26.7%,锡8.9%,唯独建州钱的铜、铅、锡搭配为铜70%,铅21.1%,锡8.9%。
这应当是将建州监钱与其它钱监铸钱相区分的极好线索。
5. 韶州永通监(今广东韶关),初设于宋仁宗庆历八年,自此以后成为宋代最重要的钱监之一,一直延续到南宋初年仍在铸钱,产量一度位居全国第一,且向其它钱监输送铜源。
二. 延续时间较长的钱监1. 惠州阜民监(今广东惠州),英宗治平四年设置,元丰年间产量一度位居全国第二。
2. 睦州神泉监(今浙江淳安),又称严州神泉监,初设于宋神宗熙宁年间,历经哲宗、徽宗朝,一直延续到南宋初年仍在铸钱,有背“泉”钱存世。
淳安旧城建国后因修筑水库被淹没,成为千岛湖。
3. 鄂州宝泉监(今湖北鄂州),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初设,大约淳化年间被废,后来一直到宋神宗熙宁八年复立,哲宗、徽宗朝铸钱,南宋初年是否仍铸钱尚有争议。
4. 舒州同安监(今安徽安庆),神宗熙宁八年设置,历经哲宗、徽宗朝,南宋初年是否仍铸钱尚有争议。
5. 衡州熙宁监(今湖南衡阳),神宗熙宁八年设置,历经哲宗、徽宗朝,南宋初年是否仍铸钱尚有争议。
该钱监由于在熙宁时曾铸造过背“衡”钱,版式已为大家所熟知了(隶书阔缘小字钱及篆书对钱)。
至于早期版为什么加铸“衡”字,我认为应该就是因为该钱监为新成立,故加铸背文,昭示天下,稍后省略。
元丰时期也有与之风格十分近似的阔缘小字钱,应同样为衡州监所铸三. 延续时间较短的钱监1. 升州监(今江苏南京),原属南唐,太祖时并入宋,开宝八年由江宁府降为升州,一说太宗太平兴国初年设钱监,另一说太祖开宝九年即大量铸钱(《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一之一:宋太祖开宝九年,仅升州铸铜钱30万贯),太宗末年或真宗朝废止,从此该钱监不见铸钱记录。
2. 西京阜财监(今河南济源),神宗熙宁七年设置,哲宗即位后被废置,徽宗大观元年恢复,收民间私钱改铸当十大观钱。
政和、宣和年间有可能仍在铸钱。
3. 兴国军富民监(今湖北大冶),神宗熙宁七年前后设置,哲宗即位后被废置,哲宗即位后被废置,后不见铸造记载,北宋期间其铸币应截止于元丰朝。
南宋初年复置。
4. 卫州黎阳监(今河南浚县),神宗熙宁七年设置,哲宗即位后被废置,徽宗大观元年恢复,收民间私钱改铸当十大观钱。
政和、宣和年间有可能仍在铸钱。
熙宁钱中有一种“狭穿大字”的版别,偶有背文者,大多数人认为是熙宁背“衡”的另一种版别,我认为该钱是背“衛”的可能性极大,也就是卫州监的产品。
背面加注“衛”的原因与上面衡州监的情况相同,后省略。
熙宁有一种“狭宁小字”版文字风格与此钱类似,可能同为卫州监铸钱,是该钱监大量发行的品种。
5. 陕西永兴军监(今陕西西安一带),熙宁八年设置6. 陕西华州监(今陕西渭南),熙宁四年设置7. 陕西陕府监(今河南三门峡),熙宁四年设置8. 绛州垣曲监(今山西新绛),熙宁八年设置,哲宗即位后被废置9. 梧州元丰监(今广西梧州),神宗元丰六年设置,哲宗、徽宗朝均有铸钱,大约在绍兴初年被废。
10.其它监:《宋史·食货志》上记载“京师、昇、鄂、杭州、南安军旧皆有监,后废之”,这些钱监在仁宗天禧三年以前就废置了,属于北宋早期短暂出现的钱监,唯独鄂州监后来复立。
庆历年间,陕西曾设博济监,专铸庆历大铜钱,不久即废置。
神宗元丰年间,徐州曾设宝丰监,但该钱监铸造的钱币是否铸造铜钱或是单铸铁钱尚不清楚,哲宗即位后,宝丰监被废。
徽宗时曾设真州铸钱监,专门铸造大观折十钱,大观以后该钱监是否被废置尚不清楚。
宋太祖宋元通宝:宋元通宝大版别有四种,最常见为大字及长通宝,其次为中字和小元。
有关宋太祖时期的钱监,史书上难寻踪迹。
但众所周之,赵匡胤是从后周手上接管的地盘,而后周境内缺乏铜源,因此大量熔化寺庙佛像,铸造周元通宝。
宋元通宝大字版与周元钱从文字到铸造风格如出一辙,且背面多有星月纹,与周元一致,个人推断应为同一钱监所铸,而这一钱监有可能就是《宋史·食货志》上提到的京师钱监(“京师、升、鄂、杭州、南安军旧皆有监,后废之”)。
《宋史·食货志》又记载:太祖初铸钱,文曰“宋通元宝”。
凡诸州轻小恶钱及铁镴钱悉禁之,诏到限一月送官,限满不送官者罪有差,其私铸者皆弃市。
也就是说,最初铸造的宋元通宝的一个重要铜源可能是从民间收集上来的“轻小恶钱”,将其集中到京师地区熔化后改铸新钱。
北宋有私钱收缴官府改铸的传统,到了中后期,甚至专门开设了收缴私钱的钱监,以达到解决铜源紧张,肃清市场秩序的目的。
宋元钱另一最常见的大版式是“长通宝”,该版式与前者文字及工艺差异明显,且所见均为光背。
此版式有可能为升州监所铸。
升州监原属南唐,开宝八年由江宁府降为升州。
根据《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一之一,宋太祖开宝九年(976),仅升州(建康,治今南京)铸铜钱30万贯。
但根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升州监为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设置。
本人认为《宋会要辑稿》的说法似乎更加可信。
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宋军攻占江宁的时间是开宝八年(975年)年底,距离太祖驾崩只有不足一年的时间,在短期内是否能够铸造为数可观的“长通宝”版宋元钱还是一个疑问。
但考虑到宋元钱存世量与其它宋钱相比较少,且史书记载的30万贯(3亿枚)数量庞大,“长通宝”版就是“升州版”也不是没有可能。
前不久去南京,在一钱币商处发现成串的宋元钱,应为当地出土,清一色的都是长字版,或可作为此版是升州监铸造的佐证。
宋元另有阔缘小字版及“小元”版,与前两者差异较大,但数量较少。
估计应为后周旧有钱监铸造,可能分别是前面提到的杭州监或其它后周既有钱监。
实际上,周元钱也有多个大版别。
小结:宋太祖时期是由后周向北宋转型的特殊时期,北宋成熟期的几大钱监此时尚未出现(因为铜产地主要地处其它国家,主要是南唐),铜源不足,因此数量相对较少。
宋元大字版与周元钱极为类似,应为后周既有钱监所铸。
“长通宝”与周元钱从铸工到文字差异均较大,应为晚期版,可能是太祖吞并南唐部分铜产地后铸造,最大的可能性是升州监。
宋太宗太平通宝:太平通宝钱的版别与宋元钱基本类似,但背星月钱的数量明显减少,应是新钱监取代后周旧钱监这一趋势的反映。
后周旧钱监的问题是当地不产铜,铜源紧缺,因此往往需要靠从寺院搜刮佛像及法器熔化铸钱。
史书明确记载的太平通宝钱铸造地有升州监、饶州监和鄂州监,后两者设置于太平兴国二年。
太平通宝钱的铸造时间为8年,而宋元钱的铸造时间约为16年。
尽管如此,太平钱的数量略多于宋元,其原因应当是饶州监和鄂州监这两个生力军的加入,这两地均为铜矿产地,特别是饶州监,整个北宋都是最重要的钱币铸造地之一。
但比起后来的仁宗、神宗时期,太平钱的数量仍相对较少,原因应是在这一时期,另外三个最重要的钱监——池州监、江州监、建州监尚未成立,宋朝的铸币能力仍然有限,而且经历的五代十国的战乱,这一时期的经济在复苏之中,市场对货币的需求量可能不像北宋中后期那么大。
太平钱中最常见的版别为“正字”和“小字”版,版别差异有限,有可能分属两个钱监铸造,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应该是饶州监出品。
太平通宝仍存在“长通宝”版,但数量较宋元明显减少,这可能标志着某钱监正在缓慢退出历史舞台,这个钱监有可能就是升州监(“京师、升、鄂、杭州、南安军旧皆有监,后废之”)。
升州监被废的时间不详,但基本肯定在太宗时期,被废的原因可能是过度开采导致铜源枯竭。
淳化元宝:升州监、饶州监、鄂州监(大约淳化年间被废)淳化钱钱文均为太宗御书,所以在书法上差异不大,不像后世的熙宁、元丰、政和等朝,钱监可以自制钱文,所以版式上的差异不是非常明显,但大致上仍可以分为正字、小字、大宝等几个版式。
淳化年间,升州监似乎在走下坡路,鄂州监存在时间尚不清楚,大多数钱币应出自饶州监,由此推断最常见的小字版就是饶州监的产品,正字和大宝版数量均较少,可能属于升州或鄂州监。
至道元宝:升州监、饶州监、池州监(至道二年新增)至道钱的存世数量比淳化钱要大,而铸造时间却短于淳化(淳化年号使用五年,至道使用三年),其原因无疑是年产量获得了增加,而该时期增加的一个重要钱监就是池州监。
可以推断,至道钱的两大产地就是饶州和池州,前者在江西,后者在安徽,两地的泉友可以留心区分一下。
升州监铸钱可能依然较少,至道钱有一种细缘大字版,数量较少,与常见版差异明显,与淳化正字或大宝版风格类似,或许同为升州监所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