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菌之检验

合集下载

乳酸菌检验

乳酸菌检验

食品中乳酸菌检验a.乳酸菌检测的意义:当益生菌占优势时(占总数的80%以上),人体则保持健康状态,否则处于亚健康或非健康状态。

长期科学研究结果表明,以乳酸菌为代表的益生菌是人体必不可少的且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有益菌,它们数量的多和少,与人的健康与长寿非常重要。

人体肠道内乳酸菌拥有的数量,随着人的年龄增长会逐渐减少,当人到老年或生病时,乳酸菌数量可能下降100至1000倍,直到老年人临终完全消失。

在平时,健康人比病人多50倍,长寿老人比普通老人多60倍。

因此,人体内乳酸菌数量的实际状况,已经成为检验人们是否健康长寿的重要指标。

b.实验原理:乳酸菌为一类可发酵糖主要产生大量乳酸的细菌的通称。

乳酸菌主要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双岐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和嗜热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

c.实验材料:食品检样(酸奶)培养基:MRS 培养基、莫匹罗星锂盐和半胱氨酸盐酸盐改良MRS培养基、MC培养基,无菌生理盐水其它:超净工作台、无菌培养皿、移液枪、10ml离心管和恒温培养箱等。

d.实验步骤:1、样品处理:以无菌操作取检样15mL,放于135mL灭菌生理盐水,经充分振荡或研磨制成1:10的均匀稀释液。

吸取1mL1:10的稀释液依次做10倍梯度稀释,共10-1、10-2、10-3、10-4、10-5、10-6 共6个稀释度。

2、乳酸菌计数:2.1乳酸菌总数乳酸菌总数计数培养条件的选择及结果说明见表1。

2.2双歧杆菌计数根据对待检样品双歧杆菌含量的估计,选择2~3个连续适宜稀释度,每个稀释度吸取1mL样品匀液于灭菌平皿内,每个稀释度做2个平皿。

稀释液移入平皿后,将冷却至48°℃的莫匹罗星锂盐和半胱氨酸盐酸盐改良的MRS培养基倾注入平皿约15mL,转动平皿使混合均匀。

37℃厌氧培养72h,培养后计数平板上的所有菌落数。

2.3嗜热链球菌计数根据待检样品嗜热链球菌活菌数的估计,选择2~3个连续的适宜稀释度,每个稀释度吸取1mL样品匀液于灭菌平皿内,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平皿。

乳酸菌检验报告

乳酸菌检验报告

乳酸菌检验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乳酸菌样本的检验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和解释。

乳酸菌是一类益生菌,具有多种益处,包括改善肠道菌群平衡、促进消化系统健康等。

通过对乳酸菌样本的检验,了解其数量和种类,能够为人们提供有关肠道健康的重要指标。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检验方法、结果分析以及相关建议。

2. 检验方法乳酸菌样本的检验通常采用以下方法之一:2.1 培养基法乳酸菌样本首先被接种在含有适宜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菌种将生长并形成可见的菌落数量。

通过观察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数量和形态特征,可以初步了解乳酸菌的情况。

2.2 PCR法PCR法是一种通过扩增目标DNA片段的技术。

在乳酸菌检验中,可以通过PCR方法扩增乳酸菌特异性基因片段。

通过测量扩增产物的数量,可以推测乳酸菌样本中乳酸菌的数量。

2.3 16S rRNA测序法16S rRNA测序法是一种通过测序乳酸菌样本中16S rRNA基因的方法。

16S rRNA是一种在细菌中普遍存在的基因,其序列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变异性。

通过测序并比对乳酸菌样本中的16S rRNA序列,可以确定乳酸菌的种类。

3. 检验结果与分析3.1 培养基法检验结果经过培养基法检验,乳酸菌样本形成了X个可见的菌落,其形态特征为Y。

根据经验数据,通过数量与形态的分析,可以判断肠道菌群平衡的情况。

3.2 PCR检验结果PCR法检验得到的扩增产物数量为Z,据推测,乳酸菌样本中可能存在的乳酸菌数量约为W。

3.3 16S rRNA测序结果通过16S rRNA测序,确定了乳酸菌样本中存在的乳酸菌种类为A、B、C。

根据已知的乳酸菌种类特点,可以初步评估肠道健康状况。

4. 结果解释与建议根据乳酸菌检验结果,结合个人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情况,可以给出以下解释和建议:•根据培养基法检验结果,乳酸菌样本形成的菌落数量适中,形态特征正常,表明肠道菌群平衡较好。

•根据PCR检验结果,乳酸菌样本中可能存在适量的乳酸菌,有益于维持肠道健康。

微生物的常规检验技术--乳酸菌的检验

微生物的常规检验技术--乳酸菌的检验
量为0.1g)、均质器、振荡器、吸管(1mL 和 10mL)、锥形瓶(容量250mL、500mL)、培 养皿(直径90mm)、试管(18mm × 180mm、15mm × 100mm)。
四、乳酸菌的检验
4 检验程序
四、乳酸菌的检验
5 操作步骤--样品制备 ➢ 样品制备无菌操作程序: ➢ 第一步:冷冻样品 可先使其在2~5℃条件下解冻,时间不超过18h,也可在温度不超 过45℃的条件下解冻,解冻时间不超过15min; ➢ 第二步:固体和半固体食品 以无菌操作称取25g样品,置于装有225mL生理盐水的 无菌均质杯内,8000 ~ 10 000 r/min均质1 ~ 2min,制成1:10样品匀液; ➢ 第三步:液体样品 应先将其充分摇匀后以无菌吸管吸取样品25mL放入装有225mL生 理盐水的无菌锥形瓶(瓶内预置适当数量的无菌玻璃珠)中,充分振摇,制成1:10的样 品匀液; ➢ 第四步:用1mL无菌吸管吸取1:10样品匀液1mL,沿管壁缓慢注于装有9mL生理盐水 的无菌试管中(注意吸管尖端不要触及稀释液),振摇试管或换用1支无菌吸管反复吹 打使其混合均匀,制成1:100的样品匀液; ➢ 第五步:另取1mL无菌吸管,按上述操作顺序,做10倍递增样品匀液,每递增稀释一次, 即换用1次1mL灭菌吸管。
➢ 双歧杆菌培养:根据待检样品双歧杆菌含量的估计,选择2~3个连续的适宜稀释度,每个稀
释度吸取0.1mL样品匀液于莫匹罗星锂盐改良 MRS琼脂平板,表面涂布,每稀释度做
两个平板。36℃±1℃,厌氧培养48h ±2h后计数平板上的所有菌落数。从样品稀释
到平板涂布要求在15min内完成;
➢ 嗜热链球菌培养:根据待检样品嗜热链球菌活菌数的估计,选择2~3个连续的适宜稀释度,每
培养皿1 培养皿2 平均数

乳酸菌鉴定

乳酸菌鉴定

都要求无菌操作菌种的分离取lmL卤汁以10倍递增稀释方法(一份酸奶,九份无菌水,再取一份第一只管中溶液,加九份无菌水,依次类推),将其稀释至1/10~10的-10次幂(我打不上去),然后从不同浓度稀释液中分别取lmL倾注在平皿中,再倒入培养基相混合,待培养基凝固后倒置于30~C 恒温下培养48h。

挑取长势良好的单个茵落划线分纯,直至纯化(茵落单个大小一致,革兰氏染色镜检,茵体一致)。

结果分离得到3株不同菌株,分别编号为菌株1、菌株2、菌株3。

再分别转移到试管斜面上进行保存。

分离用培养基:牛肉膏5g,蛋白胨10g,氯化钠5g,蒸馏水1 000 mL,琼脂20g,pH7.0—7.2;保存用斜面培养基:酵母膏1%,碳酸钙2%,葡萄糖1%,琼脂2%,pH 7.0。

培养条件将分离出的菌株1、菌株2、菌株3分别接种在上述4种不同的培养基上,在30℃恒温条件下培养48h后观察并测定其培养结果。

测定方法菌落总数采用逐级稀释法来计数;pH值用pHS一2C酸度计测定;乳酸定性及含量测定依据食品检验技术1I.2.1乳酸菌的分离与筛选的试验程序自然发酵酸菜汁液一稀释一培养一挑起单菌落染色、镜检一挑选革兰氏阳性球菌单菌落一Ⅲ号培养基一挑选溶钙圈大的球菌反复在Ⅲ号培养基上几次纯化筛选一单菌落优良菌株一试管穿刺低温保存。

1.2 1.2 乳酸菌的鉴定用光学显微镜、放大镜进行乳酸菌的形态特征鉴定。

生理生化特征鉴定:产乳酸定性试验——乳酸纸层析法0- 、过氧化氢酶(接触酶)反应⋯、明胶水解反应、硫化氢反应、乳酸菌发酵营养型试验0 、耐盐、酸、温度试验。

1.2.I.3 乳酸菌的保存⋯采用定期移植低温保藏法。

培养基配方:葡萄糖1%、蛋白胨0 2%、l(}l2PQ|0.2%、琼脂20%、pH值7 0,分装试管,121。

c灭菌30min。

将使用对数生长期后期的细胞进行穿刺培养,然后密封存于冰箱玲藏室内(5qc左右),2个月移植1次。

1.2.2 分离乳酸菌的生理特点试验1 2 2.1 最适生长温度的测定OD值以同温下不接种培养基作对照,定期取出接种培养基在721分光光度计上,用最大吸收光波长=6001RIifl测定。

乳酸菌的验收标准

乳酸菌的验收标准

乳酸菌的验收标准
乳酸菌的验收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感官指标:乳酸菌应呈现微黄色,状态近似炼乳状,表面有少量乳清析出,质地均匀一致,无砂质、片状或糊状感,口感细腻,甜酸适中,具有纯正的乳酸发酵香味和芒果风味。

2. 微生物指标:乳酸菌的数量应≥10~6个/毫升,杂菌总数≤100个/毫升;大肠杆菌≤3个/毫升;致病菌不得检出。

3. 保质期:用塑料杯灌装密封,保质期3个月。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的验收标准可能会根据不同的产品类型和生产厂家有所不同。

乳酸菌的鉴定

乳酸菌的鉴定

乳酸菌的鉴定
1.革兰氏染色
对分离所得的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
(1)制片:将一小滴水滴于载玻片中央,挑取一个菌落于水滴中,涂匀后将载玻片通过火焰2-3次后进行干燥、固定;
(2)初染:干燥、固定后,于载玻片上滴加草酸铵结晶紫,使其完全覆盖菌体,约1-2 min后,水洗载玻片至流出液完全无色;
(3)媒染:于载玻片上滴加碘液覆盖菌体约1 min左右,水洗载玻片至流出液完全无色;
(4)脱色:用滤纸将载玻片上的水吸干后,用95%的酒精滴洗约20-30 s,立即用水冲洗;
(5)复染:用滤纸将载玻片上的水吸干后,用番红复染2 min,水洗后晾干;(6)镜检:用擦镜纸擦拭油镜后,将载玻片置于100倍油镜下,滴加香柏油,观察,红色即为革兰氏阴性菌,紫色即为革兰氏阳性菌。

我们选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

乳酸菌鉴定方法

乳酸菌鉴定方法

乳酸菌鉴定方法嘿,你问乳酸菌的鉴定方法哈。

那我们得先从形态学方面入手。

把含有乳酸菌的样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乳酸菌的形状有点特别,大多数是杆状或者球状的。

就像一个个小卫士,在微观世界里排着队。

你可以看看它们的大小,一般都比较小,得仔细观察才能看清它们的模样。

有的乳酸菌还会连在一起,像一串串小珠子似的。

再说说菌落特征。

把乳酸菌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让它们生长繁殖。

过一段时间后,你会看到培养基上长出了一个个小菌落。

乳酸菌的菌落通常比较小,而且表面光滑、湿润。

有点像小小的露珠落在培养基上。

颜色一般是白色或者乳白色的,看起来很干净。

接着讲讲生化反应鉴定。

乳酸菌能发酵一些糖类,比如葡萄糖、乳糖等。

我们可以通过检测它们发酵糖类产生的产物来鉴定。

比如检测有没有产生乳酸,因为乳酸菌的名字可不是白叫的,它们可是产乳酸的能手。

可以用一些化学试剂来检测,要是试剂变色了,那就说明产生了乳酸。

还有一个方法是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来鉴定。

这就有点像用高科技手段来识别乳酸菌。

提取乳酸菌的DNA,然后用特定的引物进行PCR 扩增。

就像给乳酸菌的DNA 做个标记,这样就能准确地知道是不是乳酸菌了。

我给你讲个事儿哈。

在一家做酸奶的工厂里,他们很关心酸奶里的乳酸菌。

有一次,他们怀疑酸奶里的乳酸菌有点问题,就开始进行鉴定。

先把酸奶样品放在显微镜下看,发现有很多球状的小东西,看着像是乳酸菌。

然后把样品接种到培养基上,长出了好多小菌落,菌落的特征和乳酸菌的很像。

接着他们又做了生化反应测试,发现这些菌确实能发酵乳糖产生乳酸。

最后还不放心,又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验证了一下,确定就是乳酸菌。

这样他们就放心了,知道自己的酸奶里有足够的、正宗的乳酸菌。

在鉴定乳酸菌的时候,每一个方法都很重要。

就像我们认识一个人,要从不同的方面去了解。

不能只看外表,还得看看他的行为、习惯等。

鉴定乳酸菌也是一样,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准确地鉴定出乳酸菌。

而且操作过程要仔细,不能马虎,不然就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饮料中乳酸菌的检验

饮料中乳酸菌的检验

乳酸菌
双歧杆属菌

2.(1)形态特征 细胞形态多样,Y字型,V字型,弯 曲状,勺型,典型形态为分叉杆菌。革兰氏阳性,亚 甲基蓝染色菌体着色不规则。无芽孢和鞭毛,不运动。 (2)生化特性 营养要求苛刻,培养许多种双歧因子。 。 。 专性厌氧。温度范围25~45 C可生长,最适温度37 C。 不耐酸,PH大于等于5.5对菌体存活不利。能利用葡 萄糖,果糖,乳糖和半乳糖,蛋白质分解能力微弱, 能利用铵盐作为氮源,不还原硝酸盐,不水解精氨酸, 不液化明胶,不产生吲哚,联苯胺反应阴性,接触酶 反应阴性。
4.明串珠菌属 (1)形态特征 细胞球形或豆状,成对或成链排列。革兰式阳 性,不运动,无芽孢。 (2)生化特征 培养需要复合生长因 子烟酸,硫胺素,生物素和氨基酸,不需要泛酸及其衍生物。 。 。 兼性厌氧。温度范围5~30 C可生长,最适温度25 C。异性乳 酸发酵。通常不酸化和凝固牛乳,不水解精氨酸,不水解蛋白, 不还原硝酸盐,不溶血,不产吲哚,接触酶反应阴性。 (3)培 养特性 菌落光滑,圆形,灰白色,直径一般小于1.0MM ,液 体中均匀浑浊,但长链状菌株可产生沉淀。
做成几个适当倍数的稀释度
选择2~3个适宜稀释度,各取1ML加入灭菌平皿内
报告
菌落计数
每皿内加入适量改良TJA或改良MC培养基
﹙1﹚检样处理 以无菌操作取经过充分摇匀的检样25ML,放入含有225ML 灭菌广口瓶内做成1:10的均匀稀释液。 ﹙2﹚样品稀释 用1ML灭菌吸管吸出取1:10稀释液1ML,沿管壁徐徐注 入含有9ML灭菌生理盐水的试管内,作成1:100稀释液,另取一毫升灭菌吸 管,按上述操作顺序,做10倍递增稀释液,如此每递增一次,即换用1支一毫 升灭菌吸管。 ﹙3﹚选择适宜稀释样液 选择2~3个以上适宜稀释度,分别在作10倍递增 稀释的同时,即以吸取该稀释度的吸管移一毫升稀释液于灭菌平皿内,每个 稀释度做两个平皿。 ﹙4﹚制检样倾注平板 稀释液移入平皿后,应及时将冷至50℃的乳酸菌计 数培养基注入平皿约15ML,并转动平皿使混合均匀后,静置,冷却成平板。 ﹙5﹚制作空白对照平板 将乳酸菌计数培养基倾入加有一毫升灭菌生理盐水 的灭菌平皿内作空白对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微生物之檢驗方法-乳酸菌之檢驗101年6月7日署授食字第1011902050號公告1. 適用範圍:本方法適用於食品中乳酸菌之檢驗。

2. 檢驗方法:檢體經系列稀釋後,以選擇性培養基培養及計數之方法。

2.1. 工作環境:工作平台須寬敞、潔淨、光線良好,操作平台光度為100呎燭光以上,密閉室內換氣良好,儘可能沒有灰塵及流動空氣。

每15分鐘落菌數不得超過15 C FU/培養皿。

2.2. 器具及材料2.2.1. 乾熱滅菌器。

2.2.2. 高壓滅菌釜。

2.2.3. 冰箱:能維持5 ± 3℃者。

2.2.4. 培養箱:能維持內部溫度溫差± 1.0℃以內者。

2.2.5. 水浴:能維持水溫溫差± 1.0℃以內者。

2.2.6. 攪拌均質器(Blender)或鐵胃(Stomacher):能適用於無菌操作者。

2.2.7. 天平:可稱量到2000 g ,靈敏度為0.1 g ;可稱量到120 g ,靈敏度為5 mg。

2.2.8. 旋渦混合器(Vortex mixer)。

2.2.9. 酸鹼度測定儀(pH meter)。

2.2.10. 菌落計數器:適用於菌落之計算者。

2.2.11. 厭氧缸(Anaerobic jar)或厭氧培養箱:適用於厭氧培養者。

2.2.12. 吸管輔助器(Pipette aid)。

2.2.13. 吸管(Pipette):已滅菌。

1 m L吸管應有0.01 m L之刻度; 5 m L及10 m L吸管應有0.1 m L刻度。

2.2.14. 培養皿:已滅菌,內徑約90 mm ,深度約15 mm ,底皿之內外面應平坦,無氣泡、刮痕或其他缺點。

2.2.15. 稀釋用容器:無菌袋或有1000 mL、500 mL、99 m L及90 m L標記附蓋(栓)之可滅菌廣口瓶。

2.2.16. 藥勺、剪刀、小刀、壓舌板及鑷子:可滅菌或可拋棄式者。

2.2.17. pH試紙:範圍6-8。

2.2.18. 無菌濾膜:孔徑0.2 μm或以下之親水性醋酸纖維濾膜。

2.2.19. 試藥:葡萄糖(dextrose)、聚山梨醇酯80(polysorbate 80, Tween 80)、磷酸氫二鉀(K2HPO4)、醋酸鈉(sodium acetate)、檸檬酸銨(ammonium citrate)、硫酸鎂(MgSO4‧7H2O)、硫酸錳(MnSO4‧4H2O)、碳酸鈣、磷酸二氫鉀(KH2PO4)、硫酸銨((NH4)2SO4)、L-半胱胺酸鹽(L-cysteine‧HCl‧H2O)、丙酸鈉(sodium propionate)、轉半乳糖苷寡醣(transgalactosylated oligosaccharides, TOS)、疊氮化鈉(sodium azide)、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2,3,5-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 TTC)及莫匹羅星鋰(lithium mupirocin)均採用化學試藥級;蛋白腖(peptone)、牛肉抽出物(beef extract)、酵母抽出物(yeast extract)、胰蛋白腖(tryptose)及洋菜均採用微生物級。

2.2.20. 0.1%蛋白腖稀釋液(0.1% peptone diluent)之配製:取蛋白腖 1 g 溶於蒸餾水,使成1000 mL,分裝於稀釋用容器中,經121℃滅菌15分鐘,最終pH值為7.0 ± 0.1。

2.2.21. 培養基(註)2.2.21.1. MRS培養基(MRS agar, MRSA)蛋白腖(peptone)10 g牛肉抽出物(beef extract)10 g酵母抽出物(yeast extract) 5 g葡萄糖(dextrose)20 g聚山梨醇酯80(polysorbate 80, Tween 80) 1 g磷酸氫二鉀(K2HPO4) 2 g醋酸鈉(sodium acetate) 5 g檸檬酸銨(ammonium citrate) 2 g硫酸鎂(MgSO4‧7H2O)0.1 g硫酸錳(MnSO4‧4H2O)0.05 g洋菜(agar)15 g蒸餾水1000 m L加熱溶解後,以121℃滅菌15分鐘,最終pH值為6.5 ± 0.2。

若需添加碳酸鈣,則稱取碳酸鈣 5 g ,預先以180℃乾熱滅菌1~2小時,加入上述培養基中,以121℃滅菌15分鐘,最終pH值為6.5 ± 0.2。

2.2.21.2. 轉半乳糖苷寡醣-莫匹羅星培養基(Transgalactosylated oligosaccharides-mupirocin medium,TOS-MUP)基礎培養基(Basic medium):轉半乳糖苷寡醣-丙酸鹽培養基(TOS-propionate agar medium)蛋白腖(peptone)10 g酵母抽出物(yeast extract) 1 g磷酸二氫鉀(KH2PO4) 3 g磷酸氫二鉀(K2HPO4) 4.8 g硫酸銨((NH4)2SO4) 3 g硫酸鎂(MgSO4‧7H2O)0.2 gL-半胱氨酸鹽(L-cysteine‧HCl‧H2O)0.5 g丙酸鈉(sodium propionate)15 g轉半乳糖苷寡醣(transgalactosylated oligosaccharides, TOS)10 g洋菜(agar)15 g蒸餾水950 mL攪拌加熱溶解後,每瓶分裝190 mL,以115℃滅菌15分鐘,最終pH值為6.3 ± 0.2。

配製好之基礎培養基置於2~4℃冷藏條件下,可儲存1週。

莫匹羅星補充溶液(MUP supplement solution)稱取莫匹羅星鋰(lithium mupirocin)50 mg溶於蒸餾水50 mL,以無菌膜過濾,臨用時配製。

完全培養基(Complete medium)取配製好之基礎培養基,加熱溶解冷卻至48 ± 1℃,每190 m L加入莫匹羅星補充溶液10 mL(最終濃度為50 mg/L),小心混勻避免氣泡產生,冷卻至約48℃使用。

2.2.21.3. 腸球菌培養基(Enterococcus agar)胰蛋白腖(tryptose)20 g酵母抽出物(yeast extract) 5 g葡萄糖(dextrose) 2 g磷酸氫二鉀(K2HPO4) 4 g疊氮化鈉(sodium azide)0.4 g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2,3,5-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 TTC)0.1g洋菜(agar)10 g蒸餾水1000 mL加熱沸騰1分鐘,使培養基完全溶解,最終pH值為7.2 ± 0.2。

註:1. 本方法之MRS培養基適用於總乳酸菌之計數;轉半乳糖苷寡醣-莫匹羅星培養基適用於雙叉桿菌之計數;腸球菌培養基適用於腸球菌之計數。

2. 特殊營養需求之菌株,可依其菌株特性探討適合之培養基。

3. 計數複合菌株時,若採用多種培養基,應排除重複計數之可能。

2.3. 檢液之調製:2.3.1. 固態檢體:將檢體切碎混合均勻後,取50 g ,加入0.1%蛋白腖稀釋液450 mL,混合均勻,作為10倍稀釋檢液。

2.3.2. 粉狀、粒狀或其他易於粉碎之檢體:以已滅菌之藥勺或其他用具將檢體粉碎後,混合均勻,取50 g ,以下步驟同 2.3.1 .節之操作。

2.3.3. 液態檢體:將檢體振搖均勻混合,取50 m L,作為原液,以下步驟同 2.3.1 .節之操作。

2.3.4. 冷凍檢體:須解凍者,如冷凍魚、禽畜肉、蔬果、水餃等,應在冷藏之溫度下解凍(如2~5℃,18小時內即可解凍完全);亦可使用較高溫度快速解凍(置於45℃以下之水浴中,可在15分鐘內解凍之檢體適用之)。

解凍時應經常搖動檢體,以加速解凍。

解凍後,再予以切碎並混合均勻。

不須解凍者,如食用冰塊、冰棒等冰類製品,應速先行使成適當小塊;再依照 2.3.1 .節方法,製成10倍稀釋檢液。

如檢驗工作無法立即進行,應將檢體貯存於-20℃。

2.3.5. 凝態及濃稠液態檢體:如布丁、煉乳、海苔醬等檢體,經攪拌均勻後,取50 g ,以下步驟同 2.3.1 .節之操作。

2.3.6. 系列稀釋檢液:使用已滅菌之吸管,吸取上述之10倍稀釋檢液10 mL,加至0.1%蛋白腖稀釋液90 mL中,依序作成100倍、1000倍、10000倍等一系列稀釋檢液,其稀釋方法如下圖所示。

2.4. 乳酸菌之培養:2.4.1. 將2.3.節之稀釋檢液及(或)原液充分振搖,混合均勻。

2.4.2. 吸取各稀釋檢液及(或)原液1 mL,分別置入培養皿中,各檢液至少作二重複。

2.4.3. 2.4.2 .節之各培養皿,分別倒入43~45℃之培養基15~20 mL,搖動混合。

2.4.4. 將 2.4.3 .節之培養基平板靜置,待培養基凝固後,置於35~37℃厭氧培養72 ± 3小時,腸球菌之培養則採好氧培養24~48小時。

2.5. 乳酸菌之計算:2.5.1. 觀察菌落之生長狀態,添加碳酸鈣於MRS培養基中,使其濃度為0.5%,為選擇性培養基,乳酸菌菌落會產生透明環;TOS-MUP培養基中,典型雙叉桿菌為白色菌落,直徑約1~ 4 mm ;腸球菌培養基中,腸球菌為紅色菌落。

2.5.2. 菌數之計數:選取25~250個菌落之平板進行計數,其菌數之表示方式為CFU/g或CFU/mL,記錄菌數時應將該數字第三位數字四捨六入(當第三位數字為五時,遇第二位數字為奇數時進位,偶數時捨去),使其有效數為兩位。

2.6. 檢驗流程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