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文言文知识整理
《秋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秋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欣然:乐滋滋的)2、以天下之美尽在已(美:美景)3、至于北海。
(北海:北方的大海)4、于是焉河伯旋其面目(旋:掉转)5、望洋而若有叹曰(望洋:仰视的样子)6、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穷:尽)7、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殆:危险)二、通假字1、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泾:径,直流的水波;辩:辨,清楚)三、古今异义1、于是: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古义:在这时候。
今义:表承接的连词。
)2、面目:于是焉河伯旋其面目(古义:面部。
今义:面貌)3、大方: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义:修养很高、见识很广。
今义:言行举止得体庄重)四、词类活用1、时:秋水时至(名作状,在这个时候)2、东:顺流而东行;东面而视之(名作状,向东)3、少: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形作动,小看)4、轻:而轻伯夷之义者(形作动,轻视)五、句式1、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2、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六、难句翻译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译:我将长久地被见识广的人取笑。
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译:我要不是到达你的门前,就危险了。
作家作品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思想:唯心主义。
正面夸大事物的相对性,否认客观事物之间的差别。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生活态度:顺应自然。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并称二者为老庄。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
《秋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引言概述:《秋水》是一篇古文名篇,作者是北宋的文学家苏轼,是他在题赠寿春秋水楼时所作。
本文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表达对友谊之美的赞美和追求,并以秋水的形象寄托人生的感悟。
下面将从词句运用、修辞手法、意象塑造、文化内涵以及艺术特色等五个大点来对《秋水》的文言文知识点进行归纳与阐述。
一、词句运用1.用词精确:文中运用的词语准确具体,洞察事物本质。
比如「涧」「萧」等词语,通过描绘水流声音和风景幽寂的特点,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秋水所带来的宁静与寂寥。
2.双音词运用:文中大量运用了双音词,增加了韵律和音乐感。
比如「纤纤」、「芊芊」等,使整篇文章有一种流动的节奏感。
二、修辞手法1.比喻:苏轼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手法,将秋水比喻为「窈窕淑女」,既形象地描绘出了秋水的婉约之美,又抒发了对友情的赞美之情。
2.排比:作者在文中多次运用了排比句式,如「微风过静水,光影皆已沉;匝路欹斜日,离人渐无心」等,通过呼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显得雄浑有力。
三、意象塑造1.水的意象:文章通过对秋水的描写,塑造了一种宁静、悠远的意象。
水作为秋天景色的一部分,不仅代表着季节的更迭,更寄托着人们内心的情感世界。
作者通过描写秋水,让读者感受到岁月沉淀后的宁静与深邃。
2.文化意象:文中出现了丰富的文化意象,如「渭城朝雨浥清明」、「宛转若为忧国忧」等。
这些意象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苏轼对国家、社会的思考和关切。
四、文化内涵1.友情与思乡:《秋水》中寄托了作者对友情和思乡的思考。
通过描写秋水的美景,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追求,并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对人生的思考:《秋水》通过对秋水的描写,抒发了对人生离别、相聚、别离的感悟。
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诸多变幻的态度,体现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反思。
五、艺术特色1.感觉与意境的结合:《秋水》以优美的词语对景物进行描写,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哲学思考展现了诗人的独特艺术风格。
2.音韵与节奏的运用:《秋水》运用了丰富的音韵和节奏,在诗意之外还融入了音乐的韵律,使整篇文章读来如歌如诗。
《秋水》文言文知识整理

《秋水》文言文知识整理《秋水》文言文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2、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辨认。
二、古今异义1、于就是焉河伯欣然而喜古义:在这时候。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就是由前一事引起得。
2、于就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古义:脸。
今义:指事物本来得样子。
3、至于北海古义:到。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义:修养很高、明白道理得人。
今义:慷慨,不吝啬。
5、百川灌河古义:特指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1)东面而视面向,面朝2、名作状(1)秋水时至按季节(2)顺流而东行向东3、形容词意动用法(1)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认为、、、少,小瞧(2)而轻伯夷之义者认为、、、轻,轻视4、形容词作名词(1)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美景四、一词多义1、见(1)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表被动(2)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瞧见2、若(1)望洋向若而叹曰名词,海神名(2)以为莫己若动词,比得上3、始(1)于就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才(2)始吾弗信开始4、闻(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动词,听说(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名词,见闻,学识5、之(1)泾流之大代词,这样(2)我之谓也助词,宾语前置标志(3)仲尼之闻助词,得(4)两涘渚崖之间助词,得(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助词,得(6)野语有之曰代词,这样(7)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助词,得(8)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助词,取独(9)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助词,得(10)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助词,得6、于(1)于就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在。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五、特殊句式1、被动句(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2、宾语前置句(1)我之谓也(“之”就是宾语前置得标志,即“我谓也”。
)(2)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己”置于谓语动词“若”前面,即“莫若己”。
)(3)东面而视(宾语“东”置于谓语动词“面”前面,即“面东而视”。
高一语文庄子《秋水》文言文的知识总结锦集十五篇

高一语文庄子《秋水》文言文的知识总结锦集十五篇篇1:高一语文庄子《秋水》文言文的知识总结高一语文庄子《秋水》文言文的知识总结一.通假字泾同径直泾流之大辩同辨辨识不辩牛马虚同墟所居之处拘于虚也大同太大的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卒同萃聚集人卒九州豪同毫动物身上的细毛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二.词性活用1.名作动面名作动,面向东面而视2.名作状时名作状,按时秋水时至东名作状,向东顺流而东行东名作状,向东东面而视3.形作动少形作意动,认为...少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轻形作意动,认为...轻而轻伯夷之义者穷形作动,尽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多形作意动,认为...多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少形作意动,认为...少方寸乎见少4.形作名美形作名,美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三.一词多义1.之结构助词,提宾标志我之谓也结构助词,的仲尼之闻代词,指天下伯夷辞之以为名2.于动词,到达吾非至于子之门介词,被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比莫大于海介词,由于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以动词,认为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介词,凭借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连词,来伯夷辞之以为名4.为动词,认为以为莫己若'者介词,用不可为量数动词,取得伯夷辞之以为名5.若望洋向若而叹曰(海神名,名词) 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动词) 6.闻闻道百/且夫吾尝闻(听到,动词) 少仲尼之闻(学识,名词)7.始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才,副词) 始吾弗信(开始,名词)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2.省略句顺流而东行 (省略主语)东面而视 (省略主语)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省略主语)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省略主语) 3.被动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方存乎见少拘于虚也笃于时也束于教也4.定语后置句闻道百5.宾语前置句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又奚以自多介词宾语前置句6.介词结构后置句今尔出于涯涘,观于大海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自以比行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五.古今异义1.至于北海:至于:古义,到了。
秋水课文精讲

秋水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秋水》是《庄子》中的一篇重要文章,其段落划分可以根据不同的理解和解读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可以将《秋水》划分为以下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主要描述了黄河的壮阔景象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这部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展现河水满涨的景象,突出河伯的沾沾自喜;第二层展现北海的浩瀚景象,通过与北海若的对话,使河伯自识其丑。
第二部分(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主要写北海若以自然之广大、宇宙之无穷开导河伯,使河伯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局限性。
这部分也可以分为若干层次,包括说明人的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与天地、阴阳相比,大海也微不足道,所以自己不敢自满;阐发世间万物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道理等。
对于庄子的思想和哲学体系的理解也是阅读《秋水》的重要前提。
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深刻而独特,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阅读《秋水》时,也可以结合庄子的其他著作和思想进行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
二、文章赏析《秋水》通过寓言的形式,以河伯和海若的对话为主线,深入探讨了人的认知局限和万物的相对性,以及顺应自然、返归本真的哲学思想。
以下是对《秋水》的赏析:一、寓言叙事的艺术手法《秋水》以寓言的形式展开,通过河伯和海若的对话,将庄子的哲学思想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
寓言这种文学体裁,使得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寄寓于简短的故事中,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二、对认知局限的揭示《秋水》中,河伯一开始对黄河的壮阔景象感到自豪,认为自己已经领略了天下之美。
然而,当他看到北海的浩瀚无垠时,才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局限性。
这一过程生动地揭示了人的认知局限,即人的认识无法超越所生存的环境,必定受到有限的空间、时间和知识水平的制约。
三、对万物相对性的探讨在《秋水》中,庄子通过河伯和海若的对话,深入探讨了万物的相对性。
他认为一切事物的大小、是非都是相对的,人生的贵贱、荣辱也是无常的。
《秋水》知识点梳理

《秋水》知识点梳理一、文学、文化常识1.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并称老庄2.《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中反映道家学派思想的代表著作,由内篇,外篇和杂篇组成。
唐代以后又称《南华经》,《庄子》中有许多著名的寓言故事,如《螳臂当车》、《东施效颦》、《匠石运斤》、《庖丁解牛》等等。
二、词语解释(1)实词1两涘.(水边)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崖.(高岸)之间2不见水端.(尽头)3河伯始.(才)旋.(掉转)其面目4始.(开始)吾弗.(不)信5今.(现在)我睹.(看到)子.(您)之难穷也6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危险)矣7笃.(限制)于时.(季节)也8束.(束缚)于教也9观于大海,乃.(才)知尔丑.(鄙陋)10尔将可与.(参与)语大理矣11不知何时止.(停息)而不盈12不知何时已.(停止)而不虚.(空,流尽)13水旱不知.(觉,影响)14此其过.(超过)江河之流15不可为量数.(计算)16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认为......多,夸耀)者17犹.(好像)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18方.(正)存.(存念)乎见少19不似豪末.(末梢)之在于马体乎?20不似尔向.(先前)之自多于水乎?21望洋.(……的样子)向若而叹曰22泾.(直流的水)流之大(2)古今异义1百川灌河.(特指黄河)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专通某种学问)3计中国..之在海内(中原地区)(3)通假字1不辩.牛马(“辩”同“辨”,辨识。
)2拘于虚.也(“虚”通"墟",所居之所)3人卒.九州(”卒”同”萃”,聚集。
)4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豪”同”毫”,动物身上的细毛。
)(4)虚词1于是焉.(语气词,相当于“乎”,无义)2河伯欣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自喜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动词,认为)4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介词,凭)5伯夷辞之以.为名(连词,来)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助词,的)7野语有之.曰(代词,这样的话)8我之.谓也(助词,宾语前置标志)9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助词,取独)10顺流而.东行(连词,表修饰)11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连词,表并列)12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连词,然而)13于.是焉(介词,在)14至于.北海(介词,到)1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被动)16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介词,介入对象,不译)17莫大于.海(介词,比)18今尔出于.崖涘(介词,从)19方存乎.见少(相当于“于”,介词,在)20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语助词,表反诘)三、词类活用1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节)2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3今我睹子之穷.也(形容词做动词,走到尽头)4东面..而视(东,名词做状语,向东)(面,名词作动词,面对)5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少、轻,意动用法,认为……少,认为……轻;闻,动词用作名词,见闻)6不可为量.数(名词做状语,用量器。
秋水知识点梳理

秋水知识点梳理《庄子·秋水》是《庄子》中的一篇著名篇章,它以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为主要内容,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
以下是对《秋水》这篇文章的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庄子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他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强调自由、无为、顺应自然,他的文章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2、《庄子》《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总汇,现存 33 篇,包括内篇 7 篇、外篇 15 篇、杂篇 11 篇。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所作,外篇和杂篇则是庄子后学所作。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不辩牛马”中的“辩”通“辨”,分辨、辨别。
2、古今异义(1)“至于北海” 古义:到了。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2)“百川灌河” 古义:特指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3、一词多义(1)闻:①闻道百(听到)②少仲尼之闻(见闻、学识)(2)始:①始吾弗信(开始)②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才)4、词类活用(1)秋水时至(时,名词作状语,按时节)(2)顺流而东行(东,名词作状语,向东)(3)东面而视(东,名词作动词,面向东)(4)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少、轻,意动用法,认为……少,认为……轻)三、重点句子翻译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翻译: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翻译:我将永远被懂得大道理的人耻笑。
四、文章主旨《秋水》通过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揭示了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而天地是无限的,不能因为自己的一点成就而骄傲自满,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同时,也表达了庄子对自然、人生和宇宙的思考,强调了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
五、写作特色1、运用寓言故事文章以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这一寓言故事来阐述道理,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2、对比手法通过河伯在见到北海之前的自满与见到北海之后的自愧,以及河伯与北海若在见识和境界上的对比,突出了主题。
庄子《秋水》文言知识点归纳

庄子《秋水》文言知识点归纳庄子《秋水》文言知识点归纳《秋水》文言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泾同径直泾流之大辩同辨辨识不辩牛马虚同墟所居之处拘于虚也大同太大的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卒同萃聚集人卒九州豪同毫动物身上的细毛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二、词性活用1.名作动面名作动,面向东面而视2.名作状时名作状,按时秋水时至东名作状,向东顺流而东行东名作状,向东东面而视3.形作动少形作意动,认为少方寸乎见少4.形作名美形作名,美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三.一词多义1.之结构助词,提宾标志我之谓也结构助词,的仲尼之闻代词,指天下伯夷辞之以为名2.于动词,到达吾非至于子之门介词,被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比莫大于海介词,由于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3.以动词,认为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介词,凭借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连词,来伯夷辞之以为名4.为动词,认为以为莫己若者介词,用不可为量数动词,取得伯夷辞之以为名5.若望洋向若而叹曰以为莫己若者6.闻闻道百/且夫吾尝闻少仲尼之闻7.始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始吾弗信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2.省略句顺流而东行东面而视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3.被动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方存乎见少拘于虚也笃于时也束于教也4.定语后置句闻道百5.宾语前置句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又奚以自多介词宾语前置句6.介词结构后置句今尔出于涯涘,观于大海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自以比行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五.古今异义1.至于北海:至于:古义,到了。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美景
四、一词多义
1.见
(1)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表被动
(2)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看见
2.若
(1)望洋向若而叹曰名词,海神名
(2)以为莫己若动词,比得上
3.始
(1)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才
(2)始吾弗信开始
4.闻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动词,听说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名词,见闻,学识
4.吾长见笑于大பைடு நூலகம்之家
古义: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今义:慷慨,不吝啬。
5.百川灌河
古义:特指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东面而视面向,面朝
2.名作状
(1)秋水时至按季节
(2)顺流而东行向东
3.形容词意动用法
(1)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认为...少,小看
(2)而轻伯夷之义者认为...轻,轻视
5.之
(1)泾流之大代词,这样
(2)我之谓也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3)仲尼之闻助词,的
(4)两涘渚崖之间助词,的
(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助词,的
(6)野语有之曰代词,这样
(7)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助词,的
(8)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助词,取独
(9)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助词,的
(10)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助词,的
《秋水》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2.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认。
二、古今异义
1.于是焉河伯欣然而喜
古义:在这时候。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古义:脸。 今义:指事物本来的样子。
3.至于北海
古义:到。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3.定语后置
(1)闻道百 (即“闻百道”)
4.省略句
(1)百川(于)灌河(省略介词“于”)
(2)(河伯)顺流而东行 (省略主语“河伯”)
5.判断句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6.固定句式
(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且夫……”,再说,况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译为:况且……”。)
6.于
(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在。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五、特殊句式
1.被动句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宾语前置句
(1)我之谓也 (“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即“我谓也”。)
(2)以为莫己若者 (宾语“己”置于谓语动词“若”前面,即“莫若己”。)
(3)东面而视 (宾语“东”置于谓语动词“面”前面,即“面东而视”。)
六、出自本文的成语
1、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兴叹,生发起感叹。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开扩了眼界,感到自己的渺小而惊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条件不充分而感到无可奈何。
2、贻笑大方:贻笑,被人讥笑。大方,大方之家,见多识广的人。被内行人所讥笑。
3.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事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