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设计)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小松树和大松树》word版教案【可编辑】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特点,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 提高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特点2. 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长环境3. 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活习性4. 保护小松树和大松树的重要性5. 亲身体验:观察小松树和大松树,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特点、生长环境和生活习性。
2. 教学难点:理解保护小松树和大松树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观察和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
四、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图片。
2. 视频素材: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长过程视频。
3. 观察工具:放大镜、笔记本等。
4.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见过这两种树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新课导入:介绍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特点、生长环境和生活习性。
3. 观看视频:播放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长过程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保护小松树和大松树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观察和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
5. 实践环节: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校园内的小松树和大松树,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成果,总结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特点,以及保护它们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一幅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长过程图,加深对它们生长过程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
2. 实践环节:评价学生在观察和记录小松树和大松树生长过程时的认真程度和成果。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绘制的小松树和大松树生长过程图的准确性、创意性和完成质量。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林业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长习性和保护措施。
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教案

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教案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
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
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讲山上有棵小松树,山下有棵大松树。
第二自然段讲小松树向大松树夸耀自己长得高、看得远。
第三自然段讲风伯伯批评了盲目自大的行为。
第四自然段讲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很惭愧。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课文中的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样子,可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
认识1个偏旁。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课文语言材料,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情感与态度目标:不要自我夸耀,不能无视实际,盲目自大,要知错能改,谦虚谨慎。
三、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四、教学难点:理解风伯伯语重心长的'话。
五、教具准备:小卡片天字格六、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子,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设计:一、看图导入,揭示课题。
1、看插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树?教学松,领读。
2、板书课题:8、小松树和大松树指出松是平舌音,树是翘舌音。
指名读课题,领读。
3、从小松树和大松树这个题目上,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小松树和大松树在什么地方?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呀?二、初读指导1、自由读课文要求:(1)画出生字词,圈出生字,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想各段的主要内容。
2、检查自渎情况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多你呢回答风伯伯听孩子比低头一棵喂摸托起来惭愧指名认读,结合实际正音,齐读生字词。
出示课文中的词语读。
《小松树和大松树》公开课教案

《小松树和大松树》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特点和区别。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图片或实物。
引导学生观察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特点,如树干、树叶、树高等。
提问学生关于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区别和特点。
教学活动:1. 向学生展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图片或实物。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特点。
3. 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区别和特点。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评估学生的回答和思考能力。
第二章:小松树的生长环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松树的生长环境。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小松树的生长环境和适应性。
引导学生思考小松树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小松树的生长环境和适应性。
2.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小松树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小松树生长环境的看法。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评估学生的讨论和表达能力。
第三章:大松树的生态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松树的生态作用。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大松树的生态作用,如提供栖息地、净化空气等。
引导学生思考大松树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大松树的生态作用。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大松树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大松树生态作用的认识。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评估学生的讨论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小松树和大松树的保护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保护意义。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小松树和大松树的保护意义和措施。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小松树和大松树。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小松树和大松树的保护意义和措施。
2.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小松树和大松树。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区分松树的种类,知道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特点;2.学生能够了解松树的生长习性,掌握松树的生态价值;3.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松针的结构和功能,理解松树在自然界中的作用;4.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松树的故事,感受爱护自然、珍视生命的情感。
教学内容1. 松树的种类和特点(1)小松树:小松树,也称为五针松,是松科常绿乔木,树形娇小,通常高2-3米,最高可达5-6米。
小松树的嫩枝呈灰褐色,稍带白色粉尘,树皮黄褐色或灰褐色。
小松树的针叶五针一束,针长6-12厘米,成熟后呈深绿色,呈圆锥形或短梭形;小松树的松果成熟时呈暗褐色,卵圆状,长约5-10厘米,具有明显的锥鳞,成熟种子长2-3厘米,黑褐色。
(2)大松树:大松树,也称为油松,是松科常绿乔木,多为一年生或两年生三角锥形的球果。
大松树树高可达60米,直径可达1.5米。
大松树树皮呈深灰色或深褐色,有一定的纵向裂缝。
大松树的针叶两三针一束,针长15-20厘米,呈深绿色或蓝绿色,树冠呈锥形。
大松树的松果呈圆锥形,黄绿色,成熟时呈棕褐色,有数十个种子。
2. 松树的生长习性和生态价值松树在大多数情况下生长于较干旱和瘠薄的土地上,具有良好的抗旱性和适应能力。
松树能够净化空气,保持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还能美化环境。
3. 松针的结构和功能松针是松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等重要功能,还能净化空气,改善人体健康。
4. 松树的故事通过讲述松树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护自然、珍视生命的情感,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1.演示法:通过用实际松树的枝叶、针叶、松果等教具进行展示,让学生感知和区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不同之处。
2.看图说话法:使用图片展示松树的生态环境、生长习性、经济价值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深入了解松树的重要性和作用。
3.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松针的结构和功能。
比如用液体滴在松针上进行观察,以了解松针的保湿和吸水功能。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优秀5篇)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优秀5篇)小学一年级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篇一这篇课文是一篇拟人的寓言故事。
课文讲的是长在山上的小松树非常的骄傲自大得意忘形,就瞧不起嘲笑山下的大松树,而和蔼的风伯伯告诉了小松树不能过分的骄傲,要学会谦虚的做人道理。
本文主要通过语言的描写,来突出每个人物的特点。
这篇课文我已经讲过几遍,但是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对课文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想法。
为了能够更好的把握教材,理解文本。
我精心的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认真听取同事们的`意见,与教研组长多次讨论本课教学中对各个人物语言以及性格特点深度挖掘,并积极贯彻学校以生命化的人文教学为主的理念,认真的修改教案,制作课件。
通过了这次的上课,我进行了总结,要发扬优势,并重视自己的不足。
一、解读文本一样的文字在不同的环境里和不同的学生面前有着它独特的意义。
通过对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更能理解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次通过对小松树语言的描写,我更透彻了解了一开始这是一个骄傲自大得意忘形,且没有礼貌的小松树。
一个“喂”字,在平时我们的生活中打电话的时候,不能说明是没有礼貌,但对于一个年纪稍大于自己的人来讲,确实显得不够礼貌。
“你呢?”更能说明小松树不把大松树放到眼里,有嘲笑讥讽的意思。
这些孩子们说的非常的好,课堂上生成的部分越来越多,以后在课堂上更应该注意每个小细节,加深对文字的解读。
二、问题设计同样的问题,语言设计要贴近孩子们的内心。
“谁愿意来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你从哪看出来的?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小松树?谁试着读一读?谁再来读读?”引导孩子的时候要亲切温和。
把问题真正的抛给孩子,让孩子以自己的想法去理解课文,充分的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上课时,精心的设计每一个问题,换多种方法耐心的去引导,相信孩子们更回答的更好。
三、教学设计一年级的低段孩子以生字词的教学为主,上课初,我带领孩子们读生字卡片,去拼音读词语,由易到难的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并通过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的方式开展。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2.掌握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长周期和繁殖方式。
3.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和研究的能力。
4.培养学生保护和热爱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2.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长周期和繁殖方式。
教学难点:1.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和研究的能力。
2.如何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环境并保护环境。
教学准备:1.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样本或照片。
2.相关的生长环境和特点的材料。
3.实验器材和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小松树的介绍1.引入:请学生观察一棵小松树的样本或照片,让他们描述它的外貌和特点。
2.讲解:通过投影或板书,给学生介绍小松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如其喜欢生长在山地、林地等地方,常见于北方地区,它的树干笔直、树叶长针状等。
3.观察: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山地或林地观察小松树,让他们亲自观察和感受小松树的特点。
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然后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发现。
4.总结:让学生根据观察内容总结小松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并在课堂上展示。
第二课时:大松树的介绍1.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小松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小松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并进行讨论。
2.引入:请学生观察一棵大松树的样本或照片,让他们描述它的外貌和特点。
3.讲解:通过投影或板书,给学生介绍大松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如其喜欢生长在山地、林地等地方,常见于北方地区,它的树干高大、树叶针状等。
4.观察: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山地或林地观察大松树,让他们亲自观察和感受大松树的特点。
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然后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发现。
5.总结:让学生根据观察内容总结大松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并在课堂上展示。
第三课时: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长周期和繁殖方式1.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大松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大松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并进行讨论。
2.比较:让学生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长环境、特点、生长周期和繁殖方式进行比较,并列出异同点。
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教案

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教案第一章:认识小松树和大松树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特点和区别。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形态特征。
讲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长环境和习性。
分析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作用。
1.3 教学步骤1.3.1 导入:展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
1.3.2 讲解:详细讲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特点和区别。
1.3.3 讨论:分组讨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长环境和习性。
第二章: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长环境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长环境。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2 教学内容讲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长条件。
分析小松树和大松树对环境的适应性。
2.3 教学步骤2.3.1 导入:展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长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
2.3.3 讨论:分组讨论小松树和大松树对环境的适应性。
第三章: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态作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态作用。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2 教学内容讲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态作用。
分析小松树和大松树对生态环境的贡献。
3.3 教学步骤3.3.1 导入:展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态作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
3.3.2 讲解:详细讲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态作用。
3.3.3 讨论:分组讨论小松树和大松树对生态环境的贡献。
第四章: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经济价值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经济价值。
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
4.2 教学内容讲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经济价值。
分析小松树和大松树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4.3 教学步骤4.3.1 导入:展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经济价值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
4.3.3 讨论:分组讨论小松树和大松树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第五章: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种植与养护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种植与养护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责任心。
5.2 教学内容讲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种植方法。
教案小松树和大松树

教案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一:认识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特点和区别。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认知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入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概念。
2. 讲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特点。
3. 比较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异同。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让学生观察周围的树木,引导学生关注小松树和大松树。
2. 讲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特点:介绍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等。
3. 比较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异同:让学生观察两者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描述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特点。
2. 学生能比较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异同。
教案二: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长环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长环境。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讲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长环境。
2. 分析小松树和大松树对生长环境的要求。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让学生了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长环境。
2. 讲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长环境:介绍它们适宜的生长温度、土壤、水分等条件。
3. 分析小松树和大松树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探讨它们在特定环境下的生长状况。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描述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长环境。
2. 学生能理解小松树和大松树对生长环境的要求。
教案三: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态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态作用。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内容:1. 讲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态作用。
2. 分析小松树和大松树对生态环境的贡献。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让学生了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态作用。
2. 讲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态作用:介绍它们对空气质量、水源保护、土壤改良等方面的作用。
3. 分析小松树和大松树对生态环境的贡献:探讨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1. 学生能描述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态作用。
2. 学生能理解小松树和大松树对生态环境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下册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镇江市丹徒区黄墟中心校朱新美212142
【教材简解】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全文共四个自然段。
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
在风伯伯语重心长的劝说下,最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的行为。
以对话贯穿全篇,富有儿童情趣。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更易于学生理解。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在田字格中书写。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规范书写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1-2)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目标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设计思路】
本课时由猜谜语导入,教学松字,编字谜记住汉字,通过大小松树图片比较读好课题,接着读好生字词,从音、形、义方面学好生字词语,然后指导读好难读的句子,比赛读好课文,了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地理位置,明确不同的朗读有不同的韵味。
最后学写生字,有了先前的随文识字,后面学生对于怎样读贴,记住汉字,学生了然于胸,最后评价生字,学生掌握生字更加牢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巧妙激趣。
1 •师:小朋友们爱猜谜语吗?老师今天带来一个谜语,想猜吗?猜一种植
物。
“一年四季穿绿衣,风雪再大全不怕。
”
“头上青丝如针刺,皮肤厚裂像龟甲。
”(谜底:松树)
2.教学生字:松左右结构木字旁(一个老公公靠在大树旁)
3.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图片。
(1)小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松树)
(2)这两棵松树有什么不同呢?
[预设思考:结合教学生字“松”并出示课题,把识字教学与阅读课题结合,加深学生印象。
出示松树的图片,形象生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
4.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松树和大松树》这个寓言故事。
5.读题。
注意读准松So ng树Shu,两个声母不同。
6.讲释寓言:这篇课文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道理,像这样的故事,我们
叫它“寓言故事”。
二、初读课文,检查自学。
1、自由读课文。
注意听好老师的要求: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次,把字音读准。
2、生自由读课文。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交流读书情况。
(1)PPT出示:我会读词语。
(加注拼音)先看第一组词
语:喂多高哇你呢
看:喂、哇、呢都是什么旁?口字旁。
他们都是口中发出的声音,都是语气词。
我们也来学着说一说。
(PPT出示:多()哇)生字宝宝迫不及待地想和你们交朋友了。
看,这是一一“多”。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生记字形。
师讲
解:在古代,人们把两块肉叠合在一起,表示多。
板画。
)再看,这是一—“呢”。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生记忆生字。
小老师书空。
集体书空。
)再看第二组词语:风伯伯大山爷爷孩子朋友
师:这几个词语都是对人物的称呼。
让我们亲切地打打招呼吧。
指名读,齐读。
注意读准轻声。
第三组词语:回答摸着托起来
师:这几个词语都是表示动作的,你会用动作表示吗?师:谁会做“托起来” 的动作?(指名做动作,再看图片)
师小结:用手掌向上承受着东西,就叫一一“托”。
所以“托”是一一提手旁。
你能记住它吗?(书空笔顺、换一换)用“托”组词,生交流。
再PPT出示,齐读:托住、托人、花托(师:花朵下部的叶子)
第四组词语:惭愧低下了头
师:指名读词。
“惭愧”是什么意思?生先答。
预设提示:在第6课中,我们学到了一个词语,和“惭愧”的意思差不多一一叫“难为情” 。
所以“惭愧”的意思就是:难
为情。
以后,我们可以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词语。
[预设思考:先让学生读准字、词,为下文读好课文打下基础。
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阅读词语的兴趣,使词语朗读不枯燥。
另外,在读准词时,也相机让学生识记字形。
]
(2)师:词语会读了,课文中的这些长句子,你能读通顺吗?课件出示长句子“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
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师指导朗读,指名读。
这句话很长,我们要注意停顿才能读好它,看这些斜线就是吸气符号,要稍稍停顿。
(课件长句子加斜线表示停顿)
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
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逐句指名生读——师范读——齐读,读出停顿、读出标点。
4、师:小朋友们,词语读正确了,句子读通顺了,再来读课文就会容易多了。
课文一共有几个小节啊?(4节)那老师想请4位小朋友来个朗读比赛,比一比谁读得最正确,谁来?(指名4位学生)其他小朋友,我们一起做评委,用小耳朵仔细挺好,看看他们谁读得最正确。
师生发表评比意见:读得一字不差的是XX。
读得声音响亮的是XX。
(难读的句子和读错的地方,老师领着学生再读一遍。
)
师:还有小朋友想挑战他们吗?这次老师点名每一组出代表一名,参加比赛。
在我点名之前,人人都有可能,为了小组的荣誉,自己再准备一遍吧。
(生自由读课文一遍。
)老师四大组分别点名1生。
参加比赛。
师:小组里的要对这位同学说些什么啊?(学生可以鼓励、提醒)
四位学生进行朗读。
(朗读后师生评议)
[预设思考:一年级的小学生对竞赛特别感兴趣,通过开展朗读比赛,当评委,评比奖项等方式,使学生阅读情绪高涨。
接着,又用赛前准备的方式,让学生再去读一遍课文,学生为了比赛胜利更是乐于朗读。
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多次阅读了文本,并且是快乐地读。
]
三、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看看能读懂些什么?
(2)交流,从一节读懂了什么?
(两棵松树生长的地方)进一步规范语言训练:
A山上有一棵什么样的松树?山下有一棵什么样的松树?
(突出“小”、“大”)
B什么地方有一棵小松树?什么地方有一棵大松树?
(突出“山上”、“山下”)
C用“(什么)长在(什么地方)”句式说话。
D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师小结
三、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多托呢
(多)两个夕字。
仔细瞧一瞧,有什么不同?下面的夕比上面的夕稍微大一点点。
夕对夕,点对点,下撇长一点。
最后还有一个“呢”。
看看,什么偏旁?口字旁。
指导右半边的笔顺。
请小朋友看看右边的笔顺,谁来说。
(强调:撇,竖弯勾。
)追问:呢字第七笔,是什么?
(撇)指导书写,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预设思考:通过部件法、看动作猜字法、听意思猜字法等多种形式的方法对生字进行巩固复习,巧妙有趣,使枯燥的写字教学成为学生的学习乐趣。
]
2.教师范写,
3.学生描红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生字评讲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