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专升本:自考大学语文复习重点:婴宁
南财《大学语文》期末考试婴宁赏析

相关评论一笑生神善绘者绘其神,不善绘者绘其形。
高明的作家塑造人物,往往能够抓住人物最具特征的一点加以刻画,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高超的艺术效果。
《聊斋》中之《婴宁》即为其中典范。
小说主要表现的是婴宁的憨痴可爱。
而这一性格的传达,作家主要就通过人物的一个典型的行为而达到的。
这个典型的行为就是“笑”。
王子服初见婴宁,婴宁“笑容可掬”,又“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二见婴宁,婴宁“含笑拈花而入”;等到鬼姨向王子服引见婴宁,婴宁则更笑得突出:“闻户外隐有笑声”,“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忍笑而立”,“女复笑,不可仰视”,“女又大笑”,“笑声始纵”;然后又在小园,“见生来,狂笑欲堕”,“女笑之作,倚树不能行,良久乃罢”;然后便是与王子服同归王家之后,更是笑得惊世骇俗:“但闻室中吃吃,皆婴宁笑声”,“母入室,女犹浓笑不顾”,“才一展拜,翻然遽入,放声大笑”,“至日,使华装行新妇礼,女笑极不能俯仰”。
纵观全篇,作家描绘婴宁,别笔不多,惟一“笑”。
这一“笑”贯穿全篇。
而也就是这浓墨绘就的一“笑”,却使人物形神兼备,可说是一笑生神。
更者,也正是这一“笑”,仿佛一把尖刀,直插入了封建道德的心脏,使那些卫道士们瞠目结舌,口不能言。
婴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笑得最美的女子。
作者评价尽管封建社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但是婴宁以一介弱女仍然获得了胜利,这当然是由于蒲松龄热爱她的原故。
蒲松龄为什么偏爱她,赋予她最长的篇幅?是由于她不仅是位天真可爱的少女,更是一位美女,更是一位想能以女代男完成母愿的奇女子。
婴宁对丈夫的哽咽陈词实际上是哈姆雷特式震撼人心的内心独白。
前人久已指出一部《聊斋》可以概括为“惩恶扬善”四个字,然而《聊斋》中惩恶更是为了扬善。
一部《聊斋》中的善最主要的正是“孝”。
孝是贯串于《聊斋》始终的,是至高无上的。
婴宁身为狐仙之女,却生受父母的遗弃,长承山村雨露,完全是底层农民的凄苦无靠生涯。
鬼母收留,正是相濡以沫的农民同情心的表现。
自考《大学语文》小说单元复习要点.doc

《大学语文》小说单元复习要点1、《婴宁》学习要点(1)本文选自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属于文言短篇志怪小说。
(2)本文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孤女形象。
她个性的表层是爱笑:无时无地的笑, 千姿百态的笑;内里是痴憨:不解人情,不谙世事。
整篇小说儿成婴宁笑声的组曲、憨性的乐歌。
无疑,这个性是未经世俗污染的自然天性的自由流淌,其中寄托着作者的真情赞美和向往。
(3)在小说中婴宁的性格最终发生了很大转化,由“无时不笑”到“矢不复笑”, 再到“笑须有时”。
显然,这转化意味着婴宁自然天性的失落和对社会礼法的顺应; 虽然这是不得C的,但却是社会人生的必然:孤女要走出荒山深谷,投身人际社会,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就必须经由这样一番洗礼。
如果说这里有一种“隐于笑”的悲剧情味,那就是因为它象征着人类永远也无法解脱的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矛盾的困境。
小说的主题思想就在于牛•动反映了这种人类困境。
(4)本小说结构线索,一条是明线,即王子服遇美女、寻美女、娶美女的经过;一条是暗线,即鬼母养孤女、教孤女、嫁孤女的过程。
两条线索,巧合,交叉,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是暗线,明线是暗线发展成果的展现,二者巧妙融合,从而十分鲜明地彰显岀小说披露人类困境的主题。
(5)鬼母形象具有整体建构和主题深化的双重价值。
小说的表层叙事,是王子服遇美女、寻美女、娶美女的经过,但内心实情,却是鬼母养孤女、教孤女、嫁孤女的过程。
表面上的重重偶然与巧合,实际上都是鬼母为完成托养义务所作的有意安排;而鬼母无所不能,则是她导演这一幕幕喜剧的真正机杼。
特别是她对婴宁的一再教诲,督导婴宁从“笑辄不缀”到“笑须有时”,从“少教训”到成为“全人”,更是加速了婴宁自然天性的失落,从而也就十分鲜明地彰显出小说披露人类困境的主题。
这就是《婴宁》整体构思的奥妙所在。
(6)小说的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刻画,达到了妙合无痕的境地。
婴宁的牛父是人, 生母是狐,长期由鬼母教养,一直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乱山幽谷之中,正是这样的特定的环境,才养成了她纯真、痴憨而又略带狡黠的天性。
《婴宁》赏析

《婴宁》赏析摘要:从作者到作者的作品及思想引出重点——《婴宁》,剖析《婴宁》女主人公婴宁的笑是天真烂漫的,以及婴宁笑的背景因素是与世俗隔绝、不受世俗污染,还有写出几位名家对《婴宁》的剖析语。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婴宁、笑蒲松龄(1640-17150,字留先,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
出身于半农半商家庭,后家道陷于贫困。
他屡次失意于科场,只得以做幕宾、塾师为生。
他生活在明清正当易代的乱世,黑暗的社会现实与坎坷的个人遭遇,造成了他“孤愤”、“狂痴”的人生态度,表现在他的创作《聊斋志异》中。
其诗、文、俗曲等作品今汇编成《蒲松龄集》。
《聊斋志异》近500篇,继承了六朝志怪小说、唐传奇和《史记》传记文学的传统,把花妖狐媚人格化,幽冥世界现实化,曲折地批判社会,表达理想,是中国古代短篇文言小说的顶峰之作。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妇女被压在社会的底层。
生活的重担,礼教的束缚,使千千万万的女子犹如巨石之下的小草,枯黄柔弱,失去了生命的色泽。
但在一个“乱山合沓,空翠爽肌”的小山村里,却生活着这样一位少女:她爱花又爱笑,天真无邪,像山花一样烂漫,山泉一样纯净,丝毫没有受到封建礼教、世俗人情的摧残和污染。
这位少女就是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婴宁》篇中塑造的理想形象——婴宁。
《婴宁》是《聊斋志异》中最为优秀的篇章之一,对这篇小说进行重点剖析,可以使我们更为深入地了解《聊斋志异》的思想和艺术。
如果把《聊斋志异》比作我国文言小说之桂冠,《婴宁》则是这顶璀璨桂冠上的明珠。
《婴宁》是《聊斋志异》中一篇精金美玉式的作品。
作者蒲松龄对他笔下这位性格鲜明的女性倾注了无比炙热的情感,“异史氏曰”以“我之婴宁”称之,即可见一斑。
(来自《名作欣赏》2011年第29期作者:郭慧)《聊斋志异》所塑造的流光溢彩的绝妙女子当中,婴宁以其真、纯、自然之美显得很突出。
像清风拂过山野,像泉水叮咚跃过小溪,婴宁的美纯洁如玉,真实如璞,又像自然中被晶莹露珠滋润得青翠欲滴“笑”。
婴宁讲义

婴宁讲义第一节课:背景介绍一、蒲松龄与《聊斋志异》1、从蒲松龄的画像说起清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年)九月,寓居济南的江南画家朱湘鳞受蒲松龄第四子蒲筠嘱请,到蒲家庄面对74岁的蒲松龄绘制了一副画像,画像为工笔彩色绢本,高258厘米,阔69厘米,。
虽历经240多年,但保存完整,是非常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
此画像一直保存在蒲世后人手中,1954年,捐献给蒲松龄故居管理委员会,1961年,由故宫博物院进行了揭裱修补。
画像:蒲松龄穿着清代生员衣顶,左手拈须,端庄椅座。
上方有其亲笔题跋二则:“尔貌则寝,尔躯则修。
行年七十有四,此两万五千余日,所成何事,而忽已白头?奕世对尔孙子,亦孔之羞。
康熙癸巳自题。
”又题:“癸巳九月,筠嘱江南朱湘鳞为余肖此像,作世俗装,实非本意,恐为百世后所怪笑也。
松龄又志。
”用投影仪请同学仔细观看蒲松龄画像,阅读蒲松龄自题的两段文字,并思考几个问题:※蒲松龄74岁时的画像所表现的神态,能透露蒲松龄什么样的心理和性格,是略显拘谨严肃,还是倜傥风流,还是……※为什么蒲松龄自题:“作世俗装,实非本意”,那么蒲松龄的本意是什么呢?为什么恐怕后世人笑话他,我们就是蒲松龄“百世后”的人,我们“怪笑”他了吗?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剑臣,号柳泉,蒙古族。
山东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人。
蒲松龄自幼聪慧,跟学识渊博的父亲读书学习。
19岁时参加县府的考试,夺得第一名,取中秀才。
主考官是清初有名的文学家施闰章,他赞赏蒲松龄的文章,夸他“首艺如空中闻香,百年如有神,……观书如月,运笔如风”。
但是蒲松龄追求功名前程,却没能如愿,屡次参加乡试,均没考中。
且看蒲松龄应试的记录:顺治十七年(1660年)蒲松龄21岁。
应乡试未中。
康熙二年(1663年)蒲松龄24岁。
应乡试未中。
康熙十一年(1672年)蒲松龄32岁。
秋应乡试未中。
康熙十四年(1675年)蒲松龄35岁。
应乡试未中。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蒲松龄48岁。
《大学语文》自考试题及答案「重点」

《大学语文》自考试题及答案「重点」(一)认真研读教材中的课文共52篇课文,议论文10篇,记叙文17篇,诗词18篇,小说7篇,四局部内容所选的课文篇目,一篇一篇地阅读掌握,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考生一定要加强对教材所选取的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过去《大学语文》中,考核考生对课文的内容是否记忆的较多。
1.《秋水》(节选)中说“仲尼语之以为博”,语中“仲尼”指的是A.伯夷B.孟子C.孔子D.老子[答案]C[解析]这是考核一名大学生最根本的人文常识的试题。
没有丝毫难度。
2.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蔡元培提及他自己在德国的生活经历,用以说明的论题是A.抱定宗旨B.端正学风C.砥砺德行D.亲爱师友[答案]D[解析]这是典型的考核是否阅读教材的试题。
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共阐发“三事”:抱定宗旨;砥砺德行;亲爱师长;阅读课文掌握阐发三事详细论述的内容。
余在德国,每至店肆购置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价接物,互相称谢,此虽小节,然亦交际所必需,常人如此,况堂堂大学生乎?对于师友之亲爱,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三也。
3.以下著作中,作者为韩愈的是A.《壮悔堂文集》B.《昌黎先生集》C.《震川先生集》D.《樊川集》[答案]B[解析]课文中作者介绍的内容也是需要认真阅读掌握的知识内容。
尤其是作家的主要代表作更需要掌握。
《壮悔堂文集》:侯方域;《震川先生集》:归有光;《樊川集》:杜牧;韩愈自称郡望为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4.《先妣事略》一文中,“不忧米盐,乃劳苦假设不谋夕”的人物是A.外祖B.周孺人C.大姊D.老妪[答案]B[解析]这是典型考核考生是否阅读课文的试题。
先妣是周孺人;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假设不谋夕。
5.杜甫《秋兴八首》的创作地点是A.夔州B.长安C.巩县D.成都[答案]A[解析]掌握杜甫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作的这首诗,掌握时代背景。
6.《长恨歌》中“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的主角是A.杨贵妃B.董双成C.梨园弟子D.临邛道士[答案]D[解析]典型考核考生是否阅读课文的极简单的试题。
大学语文婴宁原文及翻译

大学语文婴宁原文及翻译《婴宁》是清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收录于《聊斋志异》卷二,约康熙十八年(1679)初步成书。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大学语文婴宁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王子服,莒之罗店人,早孤,绝慧,十四入泮。
母最爱之,寻常不令游郊野。
聘萧氏,未嫁而夭,故求凰未就也。
会上元,有舅氏子吴生邀同眺瞩,方至村外,舅家仆来招吴去。
生见游女如云,乘兴独游。
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
女过去数武,顾婢子笑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生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
至家,藏花枕底,垂头而睡,不语亦不食。
母忧之,醮禳益剧,肌革锐减。
医师诊视,投剂发表,忽忽若迷。
母抚问所由,默然不答。
适吴生来,嘱秘诘之。
吴至榻前,生见之泪下,吴就榻慰解,渐致研诘,生具吐其实,且求谋画。
吴笑曰:“君意亦痴!此愿有何难遂?当代访之。
徒步于野,必非世家,如其未字,事固谐矣,不然,拚以重赂,计必允遂。
但得痊瘳,成事在我。
”生闻之不觉解颐。
吴出告母,物色女子居里。
而探访既穷,并无踪迹。
母大忧,无所为计。
然自吴去后,颜顿开,食亦略进。
数日吴复来,生问所谋。
吴绐之曰:“已得之矣。
我以为谁何人,乃我姑之女,即君姨妹,今尚待聘。
虽内戚有婚姻之嫌,实告之无不谐者。
”生喜溢眉宇,问:“居何里?”吴诡曰:“西南山中,去此可三十余里。
”生又嘱再四,吴锐身自任而去。
生由是饮食渐加,日就平复。
探视枕底,花虽枯,未便雕落,凝思把玩,如见其人。
怪吴不至,折柬招之,吴支托不肯赴招。
生恚怒,悒悒不欢。
母虑其复病,急为议姻,略与商榷,辄摇首不愿,惟日盼吴。
吴迄无耗,益怨恨之。
转思三十里非遥,何必仰息他人?怀梅袖中,负气自往,而家人不知也。
伶仃独步,无可问程,但望南山行去。
约三十余里,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
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
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
蒲松龄婴宁赏析

作品鉴赏主题婴宁是蒲松龄着意渲染的宁馨儿。
仿佛笑神似地,以欢乐的笑对待惨淡的人世,以咤咤叱叱应付世俗的纷纭。
这不仅是对于美的颂歌,也当然地是对于“子夜荧荧”浓黑悲凉社会的否定。
婴宁一方面出生于幽谷,受育于鬼狐,不审三从,不知四德,无视长幼之序,不用进退之仪,用笑声蔑视一切,用笑声动摇一切;一方面出嫁于人间,依从文士,既畏狱讼之酷,又恪守男女大防的封建道德,轻施颦笑,严惩意淫。
她是无法跳出当时社会环境的,既有所突破又无法脱离的真正的美人。
她独居幽谷,披萝带荔,仍然拂不去社会中尔虞我诈的尘埃,不得不罩上“笑”的面纱,这可见社会摧残人性的力量是多么无孔不入,多么强大。
婴宁不仅是位天真可爱的少女,更是一位孝女,更是一位想能以女代男完成母愿的奇女子。
婴宁对丈夫的哽咽陈词实际上是哈姆雷特式震撼人心的内心独白。
婴宁身为狐仙之女,却生受父母的遗弃,长承山村雨露,完全是底层农民的凄苦无靠生涯。
鬼母收留,正是相濡以沫的农民同情心的表现。
正是这一点孝情,成为婴宁一切言行的指南。
应指出,婴宁生于幽谷,实是农民的儿女,她的报恩孝道不是封建士大夫所提倡的“忠孝不能两全”忠高于孝的孝道,而是农民的“养儿防老”理想的孝道。
农民身处穷僻尤其重视劳力,婴宁想以弱女代男的理想正是当时农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理想的体现,也正是对当时农村中迫于生计溺弃女婴的批判。
表层的喜剧色彩和内在的悲剧情味,使这篇短篇小说跨在了喜剧与悲剧的边缘,成为女性命运和人类困境的一个绝妙的象征。
小说写婴宁由无时不笑到“虽故逗亦不复笑”性格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作者的一种饱经世事挫磨产生的谨慎处世和超然于世俗的态度。
在作者看来,世事难测,人葆其天真,却不可以一任其天真,女性尤应如此。
这是作者的人生理想与现实可能的折衷,是他人情练达之见。
蒲氏对婴宁的笑这种赞美态度在潜意识上也许带有男子赏玩女性的嫌疑,但其根本还是对人之个性生而自由的肯定。
而世事纷扰,人生多忌多艰,女子的处境则尤为难堪,即以“笑”而言,充其量只能“有时而笑”。
《婴宁》解读

这位美狐形象问世后,很快就获得读者的共鸣。 《九尾狐》第一回云:“至于蒲留仙《聊斋志异》一书,
说狐谈怪,不一而足。其中如《青凤》、《莲香》等传, 情致缠绵,有恩有义,令人读之神往,反以未遇斯怪为 恨。”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曰:“东昌有一书生……稔闻 《聊斋志异》青凤、水仙诸事,冀有所遇。” 朱翊清《埋忧集》云:“平湖钱孝廉……赴选入都……寓 舍满矣。惟屋后楼房之间,相传向有狐妖,去敢宿者。钱 欲开视,众皆以为不可。钱笑曰:‘何害?余向读《青凤 传》,每叹不得与此人遇。”
(2)故事中的狐女大多聪明绝顶,博学多才
(3)故事中的狐女大多品性善良,爱憎分明,招人喜爱, 是具有人性美、情操美的情狐、义狐形象
(4)美狐化成的少女大多热情洋溢,蔑视礼教规范,行 为疏放,大胆追求爱情,与封建淑想入非非
转至“《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页
31
(1)多以雌狐变成的少女为故事主角,且这些少女大多是绝 色佳丽
如《青风》中的青风:“弱态生娇,秋波流慧,人间无其丽 也。”《婴宁》中的婴宁:“容华绝代,笑容可掬。”《娇娜》 中的娇娜:“娇波流慧,细柳生姿。生望见艳色……精神为之 一爽。”《小翠》中的小翠:“嫣然展笑,真仙品也。”
狐狸化美女,与狐狸的生理特征和人类的审美心理有关。日本 吉野裕子《神秘的狐狸》说:“狐在多数的动物中显得特别美 丽。狐狸具有曲线优美的身姿,尾巴丰实漂亮……。它的眼睛 大而清澈,鼻子细而笔挺,显得非常聪颖,如果是人,就使我 们想起秀丽的美女。这样的面孔和身姿,明显的使人感觉到一 种高雅。”
22
考场黑暗,贿赂公行:如《考弊司》 考弊司,管辖秀才之机构,司主叫“虚肚鬼王”,秀才初
见,须割髀肉一块作为“例见钱”,而堂前雕刻着“礼义 廉耻”、“孝悌忠信”等字样。蒲松龄《与韩刺史樾依书》 云:“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壁,不能自达于圣 明,真令人愤气填胸,欲望望然哭向南山而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专升本:自考大学语文复习重点:婴宁
学习要点
(选择)(1)本文选自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属文言短篇志怪小说。
(选择、简答、简析)(2)本文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狐女形象。
她个性的表层是爱笑;无时无地的笑,千姿百媚的笑;内里是痴憨:不解人情,不谙世事。
整篇小说几成婴宁笑声的组曲、憨性的乐歌。
无疑,这个性是未经世俗污染的自然天性的自由流淌,其中寄托着作者的真情赞美和向往。
(选择、简答、简析)(3)在小说中婴宁性格最终发生了很大变转化。
由“无时不笑”到“矢不复笑”,再到“笑须有时”。
显然,这转化意味着婴宁自然天性的失落和对社会礼法的顺应;虽然这是不得已的,但却是社会人生的必然。
狐女要走出荒山深谷,投身人际社会,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
就必须经由这样一番洗礼。
如果说这里有一种“隐于笑”的悲剧情味,那就是因为它象征着人类也无法解散脱的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矛盾的困境。
小说的主题思想就在于生动反映了这种人类的困境。
(选择、简答)(4)本小说结构线索,一条是明线,即王子服遇美女、寻美女、娶美女的经过;一条是暗线,即鬼母养狐女、教狐女、嫁狐女的过程。
两条线索、巧合、交叉,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是暗线。
明线是暗线发展成果的展现,二者巧妙融合,从而十分鲜明地彰显出小说披露人类困境的主题。
(选择、简答)(5)鬼母形象具有整套体建构和主题深化的双重价值。
小说的表层叙事,是王子服遇美女、寻美女、娶美女的经过,但内里实情,却是鬼母养狐女、教狐女、嫁狐女的过程。
表面上的重重偶然与巧合,实际上都是鬼母为完成托养义务所作的有意安排。
而鬼母无所不能,则是她导演这一幕幕喜剧的真正机抒。
特别是她对婴宁的一再教诲,督导婴宁从“笑辄不辍”到“笑须有时”,从“少教训”到成为“全人”,更是加速了婴宁自然天性的失落,从而也就十分鲜明地彰显出小说披露人类困境的主题。
这就是《婴宁》整体构思的奥妙所在。
(选择、简答)(6)小说的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刻画,达到妙合无痕的境地。
婴宁的生父是人,生母是狐,长期由鬼母教养,一直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乱山幽谷之中,正是这样的特定的环境,才养成了她纯真、痴憨而略带狡黠的天性。
遇到了王子服,嫁到王子服家,进入了人类社会环境,不得不由自然人逐步转化为社会人。
人类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使得婴宁不得不改掉爱笑的天性,变得稳重、复杂起来,但其善良的天性仍然保持着,这是合情合理的。
(选择、简答)(7)婴宁爱花,持梅花游玩初见王子服,执杏花与王子服复见,住地处处有花,嫁到王家仍爱花成癖,购花种花满园,争奇斗妍的百花始终陪衬在她周围,这有类比、象征之意,类比、象征婴宁美貌、善良的天性,更是对她音容笑貌、独特个性的有力烘托。
花与笑的交相辉映,是这篇小说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