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制度费孝通电子版

合集下载

费孝通《生育制度》读书报告

费孝通《生育制度》读书报告

《生育制度》读书报告:在生育制度中求得平衡费孝通《生育制度》读书报告薛淇1500016827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15级一、《生育制度》的创作背景1938年,费老从英国伦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归国。

自1939年,费老在云南大学兼课讲授社会学,“当时费孝通在讲授生育制度时,没有教材,没有讲稿,旁征博引,尽情发挥。

”1而《生育制度》就是费老授课讲义的汇总之一。

费老抗战前有两期工作的计划,第一期是做是实地的社区研究。

第二期则是社会结构的分析,偏于通论性质,在理论上总结并且指导实地研究。

《生育制度》和《乡土中国》同属于这第二期工作的先后成果,《生育制度》的写作与《乡土中国》在内容的一贯性和相互补充上,有着很多联系。

根据费老对中国社会学的“两种道路”2理解,他完成第一步《生育制度》,即以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某一制度。

而《乡土中国》作为第二步工作,则是属于社会分析第二步的比较研究的范畴。

《生育制度》也作为费孝通先生前半生学术经历的结束。

二、本书全貌与重要概念本书主要从功能主义角度,研究了生育制度的起源、性质、基本特征、主要功能、矛盾冲突、演化变迁等多个方面。

详尽而深刻地剖析了生育制度中存在的两组重要关系:夫妻之间和亲子之间的关系。

最终都指向了生育制度的终极功能——社会继替。

在论述过程中,费老向我们展现了各个制度原则是如何有机组合在一起,全文叙述似水银泻地,各部分浑然天成,宏观制度体系完美自洽,实为难得的佳作。

在此,我努力呈现个人对《生育制度》成书体系的理解。

(一)总起:第一章《种族绵续的保障》主要阐释了功能主义的视角。

并运用这些思维,将婚姻和生育的现象抽象化,分析生育制度的链条,最终实现其功能。

首先,费老从马林诺夫斯基对社会制度的定义出发,引出对生育制度背后需求的思考,进而推论出制度存在的功能也就是满足这种需要。

着重说明了生物的性欲非生育制度目的,而其根本目的是种族绵续。

在生物性本能之上的生育制度,是一套文化体系,规范了从产生子代到社会性抚育,再到完成社会继替的标准流程。

生育制度

生育制度

费孝通先生的《生育制度》所讲的丝毫不局限于承担种族绵续保障功能的生育本身,而是以此为切入点对婚姻的确立,家庭的构建,父母的职责,时代间关系和扩大的亲属等内容都进行了一一讨论,而且尤其注重文化在整套生育制度里的作用。

潘光旦先生在“代序”中评价“它实在是一门家庭制度,不过以生育制度为名,特别从孝通所讲学的学派的立场来看,确更有点睛一笔之妙。

”评价得实在贴切。

这本书是费老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教授社会学“生育制度”这门课程的全部讲稿,它是一本比较严谨的学术著作,但我更愿意把它看做一本婚姻恋爱教科书。

因为它说理分析的很多内容都是沉浸在恋爱婚姻中的年轻人所好奇但又没有深解的。

恋爱婚姻也如做功课一般,要学习,要用功,明确其中的规律,否则处于混沌状态中的恋爱婚姻很难经营长久。

《婚姻的确立》先来看《婚姻的确立》。

在现代社会里,婚姻自由是公认的一条准则。

只要男女双方发生了真情实感,他们就可以决定是否结婚,而且有不受其他社会关系干扰的权利。

这就是我们很多年轻人的真实想法,为爱而结婚。

很简单。

可是我们想到的婚姻就真的只是两个人的事情么?并不是这么简单啊。

暂不提结婚男女对各自家庭各自父母的责任,单来看他们出生孩子的抚育问题,不靠其他社会关系,社会力量,只有父母两个人并不能保证抚育孩子得以顺利完成。

就像费老所说的“单靠性的冲动和儿女的私情是并不足以建立起长久合作抚育子女关系来的”。

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家长那一辈的人乃至社会习俗都对“私奔”持反对的态度了,这种反对不是指反对男女双方的爱,而是反对他们轻易放弃社会职责,自私地去过两个人的生活,对抚育子女,维持种族绵续重视不够。

既然婚姻不是私事了,那婚姻的确立就得需要那么多的社会关系的认可,需要各种各样的手续和仪式,而且除了法律来规范婚姻行为外,通常还引入经济上的力量以及宗教的制裁,否则不足以维持人类生活中必需的抚育作用了。

当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个人行动能力的提升,在现代社会里夫妻可以通过双方力量来完成抚育作用,或者借助幼儿园、托儿所、学校等正式机构来完成。

《生育制度》之内婚和外婚

《生育制度》之内婚和外婚

• 个人观点:婚姻当以爱情为前提,有 个人观点:婚姻当以爱情为前提,
了爱情的婚姻才是完整的婚姻,没有 了爱情的婚姻才是完整的婚姻, 爱情的婚姻是为了家族利益的结合。 爱情的婚姻是为了家族利益的结合。
理想的婚姻是爱情升华到一定程度的 表现。 表现。
爱情最后的转化会随着婚姻的建立成 为亲情, 为亲情,亲情是牢固而长久的 。
Hale Waihona Puke 五、浅评内婚和外婚• 恋爱是一种自然行为,婚姻是一种社 恋爱是一种自然行为,
会行为。 会行为。 • 在人类的生存与种族繁衍中,婚姻与 在人类的生存与种族繁衍中, 生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生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没有 生育,人类将无法延续; 生育,人类将无法延续;如果没有婚 姻制度, 姻制度,社会的结构与社会的关系网 络将会陷入一片混乱。 络将会陷入一片混乱。
四、《生育制度》内婚和外婚 生育制度》
内婚和外婚的概念 内婚: 内婚:指在一定血缘或等级范围内选
择配偶的一种婚姻规例。一称族内婚。 择配偶的一种婚姻规例。一称族内婚。
外婚:又称“族外婚” 外婚:又称“族外婚”。是指同一氏
族内男女禁止通婚, 族内男女禁止通婚,只能在外氏族男 女间选择配偶的婚姻制度。 女间选择配偶的婚姻制度。
• 为维持社会结构的安定和完整,不容 为维持社会结构的安定和完整,
它紊乱和破坏,性这个力量,无论如 它紊乱和破坏,性这个力量, 何得加以控制了。 何得加以控制了。 • 从整个社会团结来看 ,外婚的结合带 着强烈的感情联系, 着强烈的感情联系,这种联系是富于 创造性的 。 • 婚姻并不只是生物的交配,它还是文 婚姻并不只是生物的交配, 化的交流。 化的交流。
《生育制度》 生育制度》
——内婚和外婚 ——内婚和外婚

费孝通生育制度摘录之三理想与现实

费孝通生育制度摘录之三理想与现实

理想与现实我们若肯仔细分析自己烦恼的原因,时常会发现在我们心中有着两个自我的纠缠:一个是理想的自我,一个是现实的自我。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是在他是生活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三度时间中。

人不能没有计划地生活。

在他决定现在的行为时,他眼睛望着未来。

他至少要假定明天一定还是活着,才能倒头睡下去。

若是我们对于将来觉得一切都在求知之列,一切的遭遇都属可能,我们委实就不知道现在应该做些什么才好。

我们总是觉得现在不过是将来的预备。

煮饭是为也预备吃饭,吃饭是为了预备不致空了肚子去上课,上课却又为了要得些将来有用的知识。

将来,将来,一切都为了将来。

每个人的心头都觉得将来是十分真实,永远在用他的想象来描写他自己在人生舞台上将要扮演的角色。

他所担心的是为了这个,他所以肯努力的也是为了这个。

可是事实怎样呢?哪个白日梦能成为现实?所谓天下事岂能尽如人意,就表明了在时间的推移中,我们每每发现现实的自我永远是有缺陷的。

它尽管追赶着理想的自我,但总是差一步。

于是,我们若胆敢把往事来重提,哪一个不能令人懊丧追悔?懊丧追悔有什么用呢?时光不倒流,亡羊补牢并能收回已推动的羊群。

人生的历史不能重写也许是人间最大的憾事吧。

理想和现实的不能相符,使我们在内心铸下了一个重生的愿望。

“再来一次!”尼采喊出了这个人生基本的愿望。

可是在现实的世界里这怎么可能呢?正如尼哥底母责问耶稣说:“人已经老了,如何能重生呢?岂能再进母腹生出来么?”宗教家把这愿望推入了超自然的世界中,一个对于地上的事尚抱怀疑的法利赛人自然只能说:“怎能有这种事呢?”再进母腹的回胎方法原是非非之想,可是弗洛伊德却在潜意识中找到了这个愿望。

他用它来解释旷野恐怖和畏窄处性的精神病。

当一个虔诚的宗教徒把过去的一切罪过,现实和理想的矛盾处,在神前痛快地忏悔了一场,他再度鼓着勇气来追赶理想时,的确可以感到一些重生的意味。

大病初愈,或是企图过一次未遂的自杀后,把原有煎迫着人的理想计划弃如敝帚的当口,一个人也同样会觉得精神上的轻快,重生了一次。

《生育制度》PPT报告PPT教学课件

《生育制度》PPT报告PPT教学课件
社会继替过程中涉及因素: 世代参差、单系偏重 以多继少、续绝
亲属扩展: 联合家庭和氏族
2020/10/16
11
理论分析与评述
பைடு நூலகம்
结构与功能主义的视角
受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的结构功能论的影响, 所有的问题都是以在系统中的功能来研究为什么 存在 。
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
三个假设:功能普遍性、功能不可缺少性
关于生育(一、二)
——为什么“生育”
关于婚姻(三至五)
——如何具体保障“生”
关于家庭(六至十)
——如何具体保障“育”
关于社会继替(十一至十六)
——如何完成“社会继替”
2020/10/16
7
为什么“生育”
所谓“生育”:“生”和“育”两个层面 两个问题:
1)个人为什么要生育? 2)生育制度何以存在?
《》
——读书报告
2020/10/16
1
费孝通其人
《生育制度》的成书背景
《生育制度》内容简述
理论分析与评述
2020/10/16
2
费孝通其人
第一阶段(1930-1957):
求学生涯: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伦敦大学。 学术政治生涯: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学院;中国民主同盟
过渡阶段(1957-1978):
双系抚育:以父母为中心来抚育孩子是一种 生育制度的形式。
问题:抚育的双系结构是如何发生的?
2020/10/16
8
如何具体保障“生”
婚姻的设立:
婚姻是在社会公认下人为地约定男女双方共同 担负抚育子女责任的社会单位。
婚姻先于抚育而存在,但夫妻关系却是从亲子 关系上发生的。
普遍的生孩子原则:有丈夫

费孝通生育制度英文版

费孝通生育制度英文版

费孝通生育制度英文版Title: The English Version of Fei Xiaotong"s "The System of Reproduction"Introduction:Fei Xiaotong, a renowned Chinese sociologist,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ety, particularly regarding the institution of marriage and family.One of his seminal works is "The System of Reproduction," which delves into th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aspects of childbirth and family planning in China.This document aims to provide an English version of Fei Xiaotong"s insights into the subject, making it accessible to a global audience.I.Theoretical Framework:Fei Xiaotong"s "The System of Reproduction"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reproduction." These principles include the biological aspect of reproduction, the social aspect of family and kinship, and the cultural aspect of lineage and inheritance.II.Biological Aspect of Reproduction:Fei Xiaotong emphasizes the biological imperative of reproduction, which is essential for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human species.However, he points out tha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reproduction was not solely driven by biological needs but was also influenced by social andcultural factors.III.Social Aspect of Reproduction:The social aspect of reproduction is closely tied to the institution of the family and kinship.Fei Xiaotong argues tha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the family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ensuring the continuity of lineage.He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sons in carrying on the family name and the inheritance of family property.IV.Cultural Aspect of Reproduction:Fei Xiaotong highlights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reproduction in Chinese society.He explains that the concept of filial piety, a core Confucian value, is deeply connected to the reproduction of offspring.The offspring are expected to take care of their parents in their old age, thus ensuring the continuity of family values and traditions.V.Modern Changes and Challenges:In the latter part of his work, Fei Xiaotong examines the impact of modernization on the system of reproduction in China.He discusses how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ization,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family planning policies have influenced the traditional norms and values associated with childbirth and family structure.VI.Conclusion:Fei Xiaotong"s "The System of Reproduction"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intricate web of social, cultural, and biological factorsthat shape the institution of reproduction in China.This English version aims to make his work accessible to a wider audience, allowing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ities involved in the system of reproduction in Chinese society.ote: This document is a creative adaptation of Fei Xiaotong"s work, focusing on providing an overview of his ideas on the system of reproduction.It is not a direct translation of his original text.。

精编关于费孝通生育制度的批判基于意义事实和功能的三重视角

精编关于费孝通生育制度的批判基于意义事实和功能的三重视角

精编关于费孝通生育制度的批判基于意义事实和功能的三重视角费孝通是中国现代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他在20世纪60年代对中国的生育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批判。

这篇文章将从意义、事实和功能三个角度来精编关于费孝通对生育制度的批判,以探讨该批判的基本内容和观点。

首先,费孝通对生育制度进行了意义上的批判。

他认为生育制度违背了个体的意志自由和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

在中国传统的生育观念中,繁衍后代被视为一种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而个体的个人幸福和选择权利被忽视了。

费孝通认为,个体应该有权决定自己的生育行为,而不应受制于社会对繁衍后代的期望和责任。

他主张人们应该有权选择生育的时间、数量和方式,以追求自己的个人幸福和发展。

其次,费孝通对生育制度的事实基础进行了批判。

他指出,中国的生育制度在推行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合理之处。

一方面,中央政府通过计划生育政策限制了家庭的生育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个体的自由权利。

另一方面,生育政策的实施方式也存在问题,包括强制绝育和流产、罚款和处罚等手段,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

此外,生育政策还造成了人口性别比失衡和老龄化等社会问题。

费孝通认为,这些问题表明生育制度在实践中并不完善和可行。

最后,费孝通从功能角度对生育制度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生育制度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即控制人口增长、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首先,生育政策并没有完全解决人口过快增长的问题,因为生育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仅仅是政策的因素。

其次,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副作用,如人口性别比失衡、人口老龄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等。

这些问题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因此,费孝通认为,生育制度需要和完善,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综上所述,费孝通对中国的生育制度进行了基于意义、事实和功能的批判。

他强调个体的意志自由和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指出生育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合理之处,并质疑其实施的效果和目标的实现程度。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老权力及时势权力。横暴权力主要在社会冲突中起作用,同 意权力则是在社会合作中发生。这两种权力在中国乡村社会 都有,但并不显著与经常。而时势权力只是在激烈社会变迁 中所发生的,是时势所造成的,它的身影时时出现于中国政 局混乱之时,也出现于社会大变局之中。在乡村社会中,持 续而永恒的权力,则主要是长老权力。“儒家所注重的孝道, 其实是维持社会安定的手段,孝的解释是无违,那就是承认 长老权力。” 这种权力维系着传统,亦是乡村运行的权威所
很熟悉,这让生活于其中的人,有一种沉稳而舒适的安逸感。他们害
怕着变化,因为任何的改变都会伤及这种安稳的生活,带来不可预知
的灾难。在这样一个安于一隅充满着熟人的社会里,贫富的差别不会很大,大家都过着差不多
的生活,不用担心外来的威胁,即使有,反正大家都一样。在这样的
“愚”的乡下人辩护
差序格局——阐明了差序格局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与西方的团体格局作比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中国差序格局下缺乏团体道德,难以找到一个笼
统的道德观念,道德依附于差序的人伦存在
家族——区别了“家”与“家族”,并论述了它们的性质特点 男女有别——探讨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用两种文化模式的对
费孝通至少有两件事会被历史记住。第一面对着专制者的残暴, 费孝通没有退缩,而是发出了比枪声更为响亮的呼声,第二件 事他在《这是什么世界》一文中写到:“一个国家怎能使人人 都觉得自己随时可以被杀!人类全部历史里从来就没有过这种 事。我们如今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这两段叙述让世人感觉 到了费孝通作为民主斗士坚定激进的一面,翻看同一时期费孝 通的文章会发现与其说费孝通是一个民主斗士,倒不如说他是 一个温和的自由主义者。
长老统治——指明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与“横暴权力”“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育制度》读书报告《生育制度》是费孝通先生根据自己在授课期间的讲义和心得体会编纂而成,主要探讨了涉及家庭生育相关的理论问题。

作者在书中对这些问题的剖析的提出的一些理论观点,对我们今天如何处理家庭婚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下面将从三方面对本书的主要观点做清晰的梳理和自我思考。

一、性爱——生殖——抚育费孝通认为,性欲是人的自然欲求,但不能说求偶和婚姻是满足这一欲求的需要。

人类性欲的满足即使没有求偶、婚姻和家庭,同样是可以得到的。

事实上,这些正是限制人得到性满足的方法。

通过家庭和婚姻,将性的满足限定在一个被社会规范认可的范围内。

而性爱并不必然引起生殖,这一点对于人类来讲,完全可以通过其他的人为手段避免生殖的发生。

社会对于性的歧视是有原因的。

就在于性威胁着社会结构的完整。

性可以扰乱社会结构,破坏社会身份,解散社会团体。

而个人的性欲不能不加以满足,社会结构也不能不维持。

生活上密切合作的已有结构绝不容许性的侵入,于是发生了乱伦禁忌和外婚的规定。

针对上述观点,我想补充一点的是,社会歧视性,并不只因为性威胁着整体结构的完整,而应该还有文化话语的存在。

文化元素中始终存在着对立和抗争。

从古至今,文化始终被认为有高低贵贱之分。

文化的三六九等决定了何种文化能够被统治阶级及社会所接受。

性在文化中一直是被忽略和忌讳的话题,这种忌讳正好衬托其他文化的正统。

而对于生殖和抚育的差异,费孝通认为:生殖是新生命的造成,抚育是生活的供养。

父母对于子女的抚育主要有两种方式:生理性抚育和社会性抚育。

生理性抚育主要是为幼子的成长发育提供必要的营养。

社会性的抚育主要是教导子女习得社会规范及必要的社会技能。

社会习惯的养成是抚育作用的主要事务。

社会性的抚育对孩子的长成,新的社会分子的培养,以及种族的绵续上,和生理性的抚育同样重要。

在这里,社会性抚育和“社会化”的概念比较相似。

儿童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的社会化过程,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的。

父母承担了社会性技能、知识和规范普及的责任。

从生物层面来讲,抚育作用是从单系开始的。

子女由母体产生并在最初阶段依靠母体的营养和享受母亲的温暖。

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父亲对于子女的责任心时常以血统的观念来维持。

因为被一个小孩称为“爸爸”“父亲”的同时,无论是基于血缘还是道义,都会促使父亲履行被认为应当的职责。

如果一个父亲对孩子不管不问,那么便会遭到社会的批评和指责。

因为要共同抚育儿女,所以两性间需要有持久的情感连结。

在以性别分工来结构成的社会里,生活单位必须由男女合作组成。

只有这种单位才能负起全部抚育的责任,因此称之为双系抚育。

抚育作用能使男女长期结合成夫妇是出于人类抚育的两个特性:一是孩子需要全盘的生活教育,二是这教育过程相当的长。

双系抚育能够确保子女的生物营养和社会化。

婚姻是确定双系抚育的手段。

婚姻的目的在于确定社会性的父亲,对于生物性的父亲的确定,倒还属于其次。

但是事实上,父亲与子女的生物联系的确定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的规定。

现在随着男女社会性别分工差异的不断缩小,特别是在劳动市场上性别意识日趋淡化,导致抚育失去双系性。

此外,社会生活的日渐复杂,基于抚育需求已经产生相关的行业和组织机构。

如托儿所、幼儿园等集生理性抚育和社会性抚育于一体的机构。

在这里,我想说明一点的是,现代社会由于女性地位的提高,更多的妈妈在生小孩后仍然从事工作,把抚育小孩的责任交给保姆或者托儿所等。

而父亲也因为忙于工作,缺乏对子女的关爱和社会性的抚育。

这种状况是工具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这种状况下,子女与父母缺乏一个持久深刻的情感连结,将对子女的社会化和以后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

二、种族绵续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社会技术的进步,劳动效率不断提高,机器化、自动化生产降低劳动力需求。

虽然这种状况会减少维持整个社会结构所必须的基本人口,但不可能会出现整个社会只有一个人存在的状况。

当然,一个人的社会也不能称之为社会了。

三、家庭三角费孝通认为,稳定的家庭结构应该是由父母和子女构建的基本三角。

孩子给夫妇以调试上的帮助,稳定夫妇关系的是亲子关系。

父母和子女建立的三角关系对于稳定父母之间、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男女组建家庭,确立婚姻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抚育的双系性,在于子女的养成需要双方共同担负。

而恰恰是这种责任维持着双方持久的婚姻。

一个没有孩子的家庭,在通常情况下是不稳定的,家庭关系也更容易陷入僵局甚至破裂。

在一个抚育是父母主要责任的社会中,父母就得代表社会来征服孩子不合于社会的本性,因此社会和生物的冲突转化为施教者和被教者之间的冲突,再化为亲子间的冲突。

这是家庭三角中极可能发生摩擦的根源。

亲子间亲密的感情,使亲方会站在孩子本性的立场来体恤他的痛痒。

这种痛痒相关的联系可说是生理性抚育中所必须的。

当亲方把孩子当做自我的一部分时,这种个人和社会的冲突会使得社会性抚育发生困难。

社会既把父亲拉入亲密的家庭中,又要和他的子女维持相当的距离,显然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矛盾设施。

亲密生活不易绝然加以隔离,社会不能不在另一端施加压力,使做父亲的不得不勉为其难,执行他的社会任务。

在父权社会里,父亲对于孩子的行为常要担负道德上和法律上的连坐责任。

代表社会执行权力的是父亲,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给予私情慰藉的是母亲。

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养不教,父之过。

说的就是父亲在抚育子女中的重要地位。

儿女日后步入社会的成就和表现,是与父亲的教导紧密相连的。

对于母亲,最常见的是“打在儿身,疼在母心”。

母亲对从自己身体中孕育出的子女往往表现出生理性抚育的特点,这也是母子情感连结更加紧密的一种表征。

正是基于生理性抚育和社会性抚育,父母把子女看成痛痒相关的部分,而子女却并没有这种感觉。

子女可以时常觉得父母的过分干涉,没有道理,甚至感到压迫,父母是代表着吃人的礼教。

在父母看来,子女不能体恤他们,倔强,不肯顺服,进而觉得是悖逆,不孝。

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就这样不易消除。

亲子之间因为隔着一代的时间,他们很可能接触不同的社会环境,而发生理想上的差别。

借用尼采的一句话“要飞的,终于飞了”。

四、小结费孝通在本书中以婚姻——生殖——抚育为主线,系统阐释了生育制度的理论观点。

运用功能主义的视角,指出生育制度是为了保持社会结构的完整性,并就种族绵续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综合全书,形成了“个体的生活需要社会结构的完整——为了保持社会结构的完整性,就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人口——而人口的世代继替有赖于双系抚育——为确保抚育,就必须建立以婚姻为基础的稳定的家庭三角结构”的完整逻辑体系。

虽然作者为我们细致阐释了生育制度,但是全书依然存在亮点不足。

第一,全书运用功能主义视角分析生育制度为什么存在,过分重视社会结构,在论述时往往将人和自然界动植物进行类比,忽略人类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和意义的建构;第二,论述时缺乏具体的实证材料,在论述时过多运用了数学逻辑和推理,缺乏系统的资料和经验支撑。

篇二:费孝通《生育制度》读书笔记费孝通《生育制度》读书笔记第一章、种族绵续的保障生育制度的功能生育制度,包括求偶,结婚,抚育,和性的关系可以有两种说法。

一是说生育制度是用来满足人类性的需要;一是说人类性的需要是在生育制度中得到满足的。

婚姻,限制人类的性生活,限制性的满足的原因决不能是为了满足性生活。

种族需要绵续,是发生生育制度的基础,那么,人类为什么要绵续他们的种族?从性爱到生殖性爱中很多地方避孕的事实。

生殖细胞从成熟到新个体的产生的过程,他们固然没有加以阻碍,可是新个体的产生是否就能说是种族得到了绵续呢?从生殖道抚育堕胎、杀婴和疏忽致死,使新个体得到生命之后还是不能生长。

损己利人的生育我得先说明种族绵续并不是满足性欲的副产品。

生育制度的内容也决不能是一些人类本能的行为了。

佛洛依德却看到生物基性里就有生的冲动和死的冲动。

在为己的行为中轻轻插入一项性欲,生物们一贪片刻的欢娱,造下了三生的孽债,将错就错地把种族绵续了。

社会完整和新陈代谢和个人生活攸关的是社会结构的完整,在这生死参差的人间某社会的完整,就得维持最低限度的人口,于是社会一定得有一个新陈代谢的机构,使死者尽管死,自有新人物出世来填补他们的遗缺。

新人物的供给,在人类里并不能完全靠自然的保障,所以得添上人为的保障了。

供给新的社会分子是生育制度的任务。

生育制度中就包括着生和育的两部分。

生殖本是一种生物现象,但是为了要使每个出世的孩子都能有被育的机会,这基本的生物现象也受到了文化的干涉。

第二章、双系抚育生理抚育的单系性从生物层上说,抚育作用是以单系开始的。

可是把人们长期的两性结合归源到富于流动的感情上已经有些困难,何况把社会上重要的抚育作用以爱屋及乌的眷恋来维持,真不免把儿女私情看得太认真了。

没有感情联系,相敬如宾,一天话也说不上三句的男女,同样是能维持他们共同抚育儿女的责任。

我们若把儿女的抚育归到夫妇间的感情上,这个基础是并不稳固的。

我常认为我们应当把人类的感情看成社会所培养出来的结果,不能看成社会制度的基础。

与其说因为两性的爱好,所以愿意共同抚育儿女,倒不如说,因为要共同抚育儿女,两性间需要有能持久的感情关联。

两性分工与合作我们要注意的是两性分工只是社会利用两性差别所安排出来的分工体系,并不完全是男女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而引起他们所能做的工作的不同。

分工的方式大部分是传统习惯规定下来的。

分工的用处并不只视为经济上的利益,而时常用以表示社会的尊卑,甚至还带一些宗教的意味。

抚育作用所以能使男女长期结合成夫妇是出于人类抚育作用的两个特点:一是孩子需要全盘的生活教育,二是这教育过程相当地长。

两性分工是双系抚育的一个重要条件。

若是有一天男女分工的原则彻底废除了,我们也没有多大理由来说抚育作用一定是要双系的了。

确立双系抚育的文化手段,我们普通所谓的婚姻,是人为的仪式,用以结合男女为夫妇,在社会公认之下,约定以永久共处的方式来共同担负抚育子女的责任。

第三章、婚姻的确立生物性的父母和社会性的父母婚姻关系和两性关系并没有绝对的联系,因之,我们似乎不应把限制两性关系视作婚姻的基本意义。

婚姻之外的两性关系之所以受限制还是因为要维持和保证对儿女的长期的抚育作用,有必要防止发生破坏婚姻关系稳定性的因素。

即使在承认婚前性生活是正当的人民中,并没有允许在婚前合法地生孩子。

这也说明了婚姻与生育的关系重于与两姓的关系。

婚姻的目的是在确定社会性的父亲,对于生物性的父亲的确定,倒还属于次要,事实上父与子的生物关系的要求确定本身是一种社会的规定。

我们的旧法上还有一种规定就是,非婚生子女与其母之关系始为婚生母子。

决定亲子的社会关系的是婚姻关系,不是生物关系。

结婚不是件私事单靠性的冲动和儿女的私情并不足以建立起长久合作抚育子女的关系来的。

配偶的选择从没有一个地方是完全自由的,所谓自由者,也不过是在某个范围中的自由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