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业成长过程中管理岗位发展“外部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族企业成长过程中管理岗位发展的“外部化”浅析

摘要:在家族企业的成长过程中,职业经理人的引进、激励,无疑是我国家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职业经理人对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变革起着很大的作用,对家族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职业经理人持股的分析认为,经理人持股是激励职业经理人的最佳方式。

关键词:家族企业;职业经理人;激励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9-0030-01

我国家族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家族企业与职业经理

人的关系,并认为这是企业稳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因。理论与实证研究普遍认为家族企业随着家族企业规模的增大,企业内的部门和各种管理岗位增多,原先由企业主直接管理监督员工的生产方式被委托——代理式的职业经理体制所取代。在这过程中,家族企业内部岗位是如何向外来的经理人员开放的。

一、家族企业各个阶段管理职位的开放程度。对家族企业而言,岗位的重要性体现在对企业实际控制权掌握的大小,而实际控制权的大小则体现在对有关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掌控程度上。从管理岗位对外来经理人员开放顺序的角度来考察家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的演变,关键岗位的定义是指那些能够掌握有关企业经营管理方面信息的那些职位,如营销部门、财务部门、独立分公司等部门的经理、副经理。关键岗位对企业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对关键信息的掌

控程度上,因此,拥有有关企业投资、营销网络铺设、客户关系、赢利状况、税收缴纳等方面的信息将变成一种专用性资产,形成对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同时也将提高拥有此岗位的经理人员和老板讨价还价的“谈判力”。因此,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企业主会倾向于将这些信息保留在能够直接控制的范围内,在内部管理岗位的开放顺序上会体现出这种强烈的愿望。储小平的研究也证明这一点,企业主首先是将机密程度较低的生产技术部门和例行公事的公共管理部门的经理位置让给“外人”来担任,而营销、采购、财务、人事等这样包含企业内部大量信息的部门一般是到最后才安排给值得信赖的“外人”。

二、家族企业内部职业经理人的个人效用模型——(williamson 模型)williamson在1960年代的研究中提出了不同以往的经理人效用模型。他认为经理在控制企业资源的过程中所追求的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股东利益在只有经理考虑维持自己地位的时候才有意义。

下面我们将williamson 模型的改动模型应用于家族企业内部所聘用的职业经理的分析上,来分析下这些职业经理人的个人效用情况。我们假设经理的效用是货币报酬、权力、地位和声望等所能够给他所带来的效用的总和。williamson把货币之外的因素能够带来的效用描述成一种“费用偏好”。“费用偏好”中的费用可以指在职消费的增加,所管理员工的增加,也可指所领导部门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增加等。这些都会增加经理的效用,所以经理会对他们进行权

衡和选择。那么家族与经理人的利益差异就可以用如下优化模型来表示:

(4.1)

如果对上边模型求解,就可以得到

(4.2)

其中,为效用水平,为费用偏好,为经理决定的任意性投资,为公司收益,为公司成本。为报告期利润水平,为最低的利润要求水平,为报告期利润占可能的总利润中的比例,为税收,。

(4.3)

那么将(2)和(3)带入(1)式就有:

(4.4)

我们定义,,,

那么我们对(4)求偏导有

(4.5)

由上式我们可以推出

(4.6)

由以上所知,,,为正,而和是为负,所以。

由此,可以推出,职业经理与家族的利益显然是不一致的,那么我们采取什么办法才能使经理的行为按照家族所有者的利益目标前进呢?通常我们认为,经理持股能够缓解经理与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并激励经理关注股票价值和公司业绩。谢军(2006)通过实证研究后认为,经理持股对公司绩效具有显着的积极影响;即使在控

制了经理的现金报酬、企业规模和行业属性的影响后,这种显着性仍然存在。

当经理持股的时候,他的利益是来自于公司净利润的时候,他对公司的管理贡献效果是最高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经理持股表示经理也是公司的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那么作为股东的经理与公司的所有者在利益上应该是具有某种一致性。因此,家族企业对经理人的股权激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长久措施来防止经理人的偷懒、腐败和不诚信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宁向东.公司治理理论.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52-53.

[2]王志明,顾海英.家族企业的成长与治理结构的变迁.财经科学,2004(5).

[3]叶银华.家族控股集团、核心企业与报酬互动之研究——台湾与香港证券市场之比较.台湾:管理评论,1999,18(2).

[4]储小平,李怀祖.信任与家族企业成长.管理世界,2003(6).

[5]谢军.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透视.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6: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