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大纲引言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现代社会中十分重要的学科之一,它涉及到网络的建立、维护和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制定一份合理的教学大纲是必要的。
本文旨在介绍一份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简介1.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技术2. 学时安排:总学时为6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0学时,实践学时20学时3.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并能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网络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基础a.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b. OSI参考模型及其各层功能和协议c. TCP/IP协议族及各层功能和协议2. 网络通信技术a. 传输介质和传输技术b. 网络设备和拓扑结构c. IP地址和子网划分3. 网络安全与管理a. 网络安全的概念和重要性b. 防火墙和入侵检测技术c. 网络性能监测与优化4. 网络应用与服务a. 网络应用的分类和特点b. 网络服务和协议c. Web服务和云计算技术5. 网络实验a. 搭建简单网络实验环境b. 网络故障排除与维护c. 网络性能测试与评估三、教学要求1. 理论学时要求:a. 学生要熟悉理论知识,掌握各层协议的功能和交互方式。
b. 学生要了解网络中各种设备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c. 学生要能够分析和解决网络故障,并能进行网络性能测试和优化。
2. 实践学时要求:a. 学生要能够搭建简单的网络环境,并进行基本的网络配置。
b. 学生要能够进行网络故障排除和维护。
c. 学生要能够使用相关工具进行网络性能测试和评估。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a. 采用讲授和互动式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展示实例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
2. 实践教学:a. 组织学生进行网络实验,巩固理论知识。
b.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与应用》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与应用》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1.1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与应用1.2学时安排:本课程为64学时,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两部分。
1.3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技术,了解互联网发展的历程、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网络设计与管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2.1教学内容:2.1.1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与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与拓扑结构-OSI七层模型与TCP/IP四层模型-互联网协议族与协议分层2.1.2物理层-数据通信与传输介质-信道复用与调制解调技术2.1.3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的功能与协议-以太网与局域网技术-虚拟局域网与网桥-无线局域网技术2.1.4网络层-网络层的功能与协议-IP协议与路由算法-IPv6协议与转换技术2.1.5传输层-传输层的功能与协议-TCP与UDP协议的比较与应用2.1.6应用层-应用层的功能与协议-HTTP、DNS、FTP、SMTP等常用应用层协议- P2P 技术与 Web 技术2.1.7网络安全-网络攻击与防范-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VPN与加密技术-网络安全管理与策略2.1.8网络管理-网络性能监测与评估-网络故障诊断与处理-网络管理工具与策略2.2教学进度:按上述内容划分,理论教学部分为40学时,实践操作部分为24学时。
具体进度如下:-第1-2周:计算机网络基础-第3-4周:物理层-第5-8周:数据链路层-第9-11周:网络层-第12-14周:传输层-第15-17周:应用层-第18-19周:网络安全-第20-21周:网络管理-第22-23周:实践操作-第24周:复习与总结三、教学方法与手段3.1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
3.2教学手段:课堂使用多媒体教辅,辅助教学实例演示,安排实验室操作实践,布置课外作业等。
四、教材与参考书4.2参考书:五、考核与评价5.1考核方式:本课程综合考核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两部分,包括平时作业、实验报告、期末考试等。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概况课程代码:课程总学时:64开设学期:1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它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形成的新的技术领域,是当今计算机界公认的主流技术之一。
主要讲授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主流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发展,数据通信技术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局域网、广域网、综合布线系统、网络操作系统、网络互联技术、internet接入技术、网络安全及网络应用等。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构建及应用技术,具备较强的对计算机网络软硬件的安装、调试和运用能力,从而为后续网络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研究和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 基础知识:理解并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定义、分类、拓扑结构、功能、性能指标、体系结构;(2) 数据通信的概念、调制与编码、模拟传输、数字传输、信道复用技术、数据交换技术、传输介质、差错检测方法;(3) 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包括物理层的功能、服务、标准及特性;数据链路层的功能描述、基本链路控制规程、HDLC、滑动窗口的概念;网络层的功能描述;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的功能作用,应用层上常用的协议。
(4) 广域网的基本概念及分组转发机制、拥塞控制、X.25、帧中继FR、异步传输模式ATM;(5) 局域网的概念及其标准、传统以太网、MAC地址及其MAC帧格式、高速局域网以及无线局域网技术;(6) 综合布线系统的结构和组成及其验收;(7) 网络操作系统的发展介绍;(8)网络应用及其协议:域名系统DNS、文件传输FTP、远程登录Telnet、电子邮件、WWW、BOOTP、DHCP、SNMP;(9)接入网技术,XDSL技术,公用数据网的接入,端用户因特网接入。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分析、设计和管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各层次的功能;3.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传输媒介、拓扑结构和网络设备;4. 学习网络编程和网络安全的基本原理和技术;5. 掌握局域网和广域网的组建和管理方法;6. 培养解决计算机网络故障和网络优化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本课程包括以下内容:1. 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计算机网络的优缺点2. 网络体系结构- 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栈- 各层次的功能和协议- 网络接口和传输介质3. 网络传输和互联- 数据传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数据传输方式的选择- 局域网和广域网的连接和互联4. 网络设备和拓扑结构- 路由器、交换机和集线器的功能和配置- 网络拓扑结构和布线方案- 网络设备的性能指标和选型5. 网络编程和安全- 网络通信协议和编程接口- 网络编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网络安全的威胁和防范措施6. 局域网建设和管理- 局域网的组网方案和拓扑结构- 局域网的管理和维护方法- 局域网的性能优化和故障排除7. 广域网的组建和管理- 广域网的连接方式和传输介质- 广域网的路由选择和优化方法- 广域网的带宽管理和故障恢复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1. 教学方法- 理论授课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实验操作和实际项目实践,巩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虚拟仿真实验和网络模拟软件的使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评价方式- 平时表现与实验报告考核;- 课堂测试和小组讨论;- 期末考试或项目实践评估;- 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撰写。
五、参考教材1. 《计算机网络(第7版)》- 谢希仁2. 《计算机网络教程》- 毛翔宇3. 《TCP/IP详解卷1:协议》- W. Richard Stevens六、其他说明1. 本大纲仅作为教学参考,请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2. 建议学生配备计算机实验环境,进行网络配置和实验操作;3. 鼓励学生参与网络项目实践和竞赛,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引言计算机网络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连接了世界各地的人和机器,促进了信息和资源的共享。
本课程旨在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培养学生的网络技术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以下技能和知识: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的设计与实现;3. 熟悉常见的网络设备和工具,能够进行网络配置和故障排查;4. 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能够保护网络免受攻击;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在实际项目中应用所学知识。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网络拓扑和组成- 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栈- 网络传输介质和信号传输方式2. 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 以太网和局域网技术- 路由器和交换机配置与管理- IP地址分配和子网划分- 网络协议和数据包转发3. 网络配置和故障排查- 网络设备的配置和管理- 网络故障排查和故障处理- 网络监控和性能优化4. 网络安全与防护-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威胁类型 - 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 加密和身份验证技术- 网络安全事件响应与恢复5. 网络应用与实践- 网络应用开发和分布式系统设计 - 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 IoT和物联网应用第四部分: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理解:1. 讲授:教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提供实际示例进行说明。
2. 实验:学生将有机会进行计算机网络的相关实验,通过配置和管理网络设备,排查和解决网络故障来加深理解。
3. 课程项目:学生在小组中参与网络项目,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讨论和互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互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第五部分:评估方法学生的学习成绩将通过以下评估方法进行评定: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报告和课程项目。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编制格式要求课程类别:计算机网络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授课学时:64课程学分:4一、课程性质、任务《计算机网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安全、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的主干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研究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及协议、局域网组网原理、最新的组网技术、网络互联以及组建对等网、B/S域模式网络的实用技术、INTERNET接入技术以及数据通信的相关基础知识。
本课程的重点是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数据通信技术、局域网基础及应用、网络互连及应用,因此在教学中应重点注意这些内容;同时由于本课程是一门应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讲授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同时,还必须结合实际应用,指导学生完成一些相关的实验。
二、课程培养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2.了解网络计算研究与应用的发展。
3.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结构的基本概念。
4.掌握计算机网络拓扑构型的定义、分类与特点。
5.掌握OSI参考模型及各层的基本服务功能。
6.掌握TCP/IP参考模型的层次划分、各层的基本服务功能与主要协议。
7.掌握域名系统、电子邮件、文件传输FTP、WWW服务的基本工作原理。
8.掌握密码体制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9.掌握防火墙的基本概念。
10.掌握网络入侵检测与防攻击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11.了解网络病毒防治的基本方法。
12.了解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技能目标1.具有一定的网络性能分析能力2.具有一定的网络设计能力3.具有基本的网络配置与查错能力素质目标本课程具有理论性较强,逻辑思维能力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当前信息产业发展要求,从根本上理解网络技术与信息工程之间不可分割的重要性。
职业素养目标为:能熟练将网络技术应用于信息工程中,同时能够清晰的区分二者之间职业发展的不同。
为自身的职业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选用教材与参考资料教材版本信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主编:刘枝盛、张敏、杨勇,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6,ISBN 978-7-121-08759-2教材使用评价本教材从介绍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入手,阐述了组成计算机网络的硬件设备、局域网技术、服务器配置、广域网技术、网络系统集成等,使用者通过对网络技术和网络设备的了解,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架设和维护技能,并能够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设备,组建出适合企业需求的网络。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大纲1. 课程背景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协议与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计算机网络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体系结构;-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协议体系和常用协议的工作原理;- 理解IP和TCP/IP协议的设计和功能;- 掌握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2 能力目标- 具备计算机网络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 能够设计和实现简单的计算机网络;- 具备网络安全和管理的基本能力;- 具备网络协议测试和调试的能力。
3. 教学内容3.1 基本概念与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分类;- ISO/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 网络的拓扑结构和传输介质。
3.2 计算机网络协议- 数据链路层协议:以太网、局域网、无线局域网;- 网络层协议:IP协议、ARP协议、ICMP协议;- 传输层协议:TCP协议和UDP协议。
3.3 网络安全与管理-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 防火墙和网络入侵检测系统;- 基础网络管理:IP地址管理、流量控制、路由管理。
4. 教学方法4.1 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解的形式,系统阐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与应用,引导学生建立起全面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
4.2 实验实践通过网络模拟实验和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网络协议测试和调试技能。
4.3 讨论与互动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教学评价5.1 日常作业布置课后习题、实验报告等作业,通过作业批改和评价,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测和评估。
5.2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提问和参与度等表现,以及对教师提问的回答情况,反映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和理解能力。
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计算机网络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础,它实现了各种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共享。
本课程旨在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协议和应用,使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技术。
二、教学目标1.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包括网络拓扑、协议、传输介质等。
2.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层结构,并能够深入了解每个网络层次的功能和作用。
3. 熟悉网络通信协议的原理和应用,包括TCP/IP协议族、以太网等。
4. 掌握网络安全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包括网络攻击与防护、网络性能优化等。
5.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和实施简单的计算机网络。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计算机网络概述- 网络拓扑结构- 子网划分与路由选择2. 网络通信协议- OSI参考模型- TCP/IP协议族- 以太网及其扩展3. 网络传输介质- 有线传输介质- 无线传输介质4. 网络安全与管理- 网络攻击与防护- 网络性能优化- 网络管理与监控5. 计算机网络设计与实施 - 网络设计原则与方法 - 网络实施与部署- 网络故障排除与维护四、教学方法与要求1. 授课方式: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验演示等相结合。
2. 学生参与: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
3. 实践环节:设计实验和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4. 教学资源:提供相应的教材、教学课件和实验设备。
5. 学习评估:通过作业、考试和项目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实验报告、课堂表现等。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参考教材1. 《计算机网络》第7版,谢希仁,高教出版社2. 《TCP/IP网络配置与管理》第4版,Beale与Sidnie Feit,机械工业出版社七、备注本教学大纲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安排可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
英文名称:Technologies & Applications of Computer Network
课程代码0410401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学分3 总学时48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基础、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概要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主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发展和原理体系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以及网络安全、因特网上的音频/视频服务、无线网络和下一代因特网等。
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网络定义、分类、拓扑结构、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典型计算机网络、网络研究与发展、局域网基本概论、局域网介质访问控制方法、高速局域网技术、局域网组网设备、组网方法、结构化布线技术、网络互联技术。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基本数据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网络原理有全面的理解与掌握。
使学生对Internet 体系和相关的常用协议有一定的认识。
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中涉及的关键技术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掌握。
要求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基础。
理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及分层原理。
掌握广播通信技术与点-点通信技术。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路由技术。
掌握作为案例学习的Internet 常用协议。
掌握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技术。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课程教学内容
第1 章概述讲课4 学时、上机6 学时
内容: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因特网的概述、组成、发展、类别、性能;网络体系结构。
要求:了解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理解因特网的概述、组成、发展、类别、性能;掌握网络体系结构。
第2 章物理层讲课2 学时
内容:物理层的概念;数据通信;传输媒体;信道复用技术;数字传输系统;宽带接入技术。
要求:了解信道复用技术、数字传输系统;理解数据通信、传输媒体;掌握物理层概念、宽带接入技术。
第3 章数据链路层讲课4 学时
内容:点对点信道的数据链路层;点对点协议PPP;广播信道的数据链路层;广播信道的以太网;扩展的以太网;高速以太网;其他高速局域网或接口。
要求:了解扩展的以太网、高速以太网、其他高速局域网或接口;理解PPP、广播信道的以太网;掌握点对点信道和广播信道的数据链路层。
第4章网络层讲课4学时
内容:网络层提供的服务;网际协议IP;划分子网和构造超网;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 ;路由选择协议;IP多播;虚拟专用网VPN和网络地址转换NAT。
要求:了解划分子网和构造超网、虚拟专用网VPN和网络地址转换NAT; 理解网络层提供的服务、路由选择协议;掌握网际协议IP、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IP 多播。
第5章运输层讲课4学时
内容:运输层协议概述;用户数据报协议UDP;传输控制协议TCP;可靠传输的工作原理;TCP报文段的首部格式;TCP可靠传输的实现;TCP的流量控制;TCP的拥塞控制;TCP的运输连接管理。
要求:了解可靠传输的工作原理、TCP的流量控制、TCP的拥塞控制、TCP 的运输连接管理;理解运输层协议概述、TCP可靠传输的实现;掌握用户数据报协议UDP、传输控制协议TCP、TCP报文段的首部格式。
第6章应用层讲课4学时
内容:域名系统DNS;文件传送协议;远程终端协议TELNET ;万维网WWW ;电子邮件;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 ;应用进程跨网通信。
要求:了解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应用进程跨网通信;理解万维网WWW ;掌握域名系统DNS、文件传送协议、远程终端协议TELNET、电子邮件。
第7章网络安全讲课4学时、实验4学时
内容:网络安全问题概述;两类密码体制;数字签名;鉴别;密钥分配;安全协议;链路加密与端到端加密;防火墙。
要求:了解鉴别、链路加密与端到端加密;理解网络安全问题概述、数字签
名、密钥分配、防火墙;掌握两类密码体制、安全协议。
第8章因特网上的音频/视频服务讲课2学时、上机4学时
内容:服务概述;流式存储音频/视频;交互式音频/视频;改进“尽最大努力交付”的服务。
要求:了解流式存储音频/视频、交互式音频/视频;理解服务概述、改进“尽最大努力交付”的服务。
第9章无线网络讲课2学时、实验2学时
内容:无线局域网WLAN ;无线个人区域网WPAN;无线城域网WMAN。
要求:了解无线个人区域网WPAN、无线城域网WMAN ;理解无线局域网
WLAN 第10章下一代因特网讲课2学时
内容:下一代网际协议IPv6;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文件共享。
要求:了解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理解下一代网际协议IPv6、文件共享。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采用笔试闭卷形式。
平时占总评的30%,包括平时测验、课外作业、到课率、实验成绩等。
笔试占总评的70%。
使用试题库命题,题型分为:填空、选择、判断、
计算题等类型。
五、课程教学提示
1 •课堂讲授
(1)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讲授网络技术的概念、基础理论为主,在讲授过程中,演示大量的网络图片、网络工具软件等。
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避免枯燥的接收理论,能够生动地看到、听到多种媒体的演示。
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采用幻灯片等手段,并演示各种图片、软件、视频光盘、网络环境等手段进行教学。
(3)计算机应用
本课程完全依靠计算机进行教学,并运用网络环境演示各种网络系统、软件等。
⑷对外语要求
在讲授课程中,给出各章节主要外语词汇。
2 •教学辅助材料
网络技术幻灯片、图片、多媒体视频光盘、网络软件、环境等。
3.实验环节
(1)实验要求
实验课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的重要实验环节,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网络环境,培养学生网上自学能力;初步掌握组建局域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和技术支持。
(2)实验内容(实验8学时,上机8学时,每个实验学时配备1个上机学时,建议在下列内容中选择):
【实验一】TCP/IP的使用初步(验证)(2学时)
【实验二】In ternet常用服务的应用(验证)(6学时)
【实验三】局域网组建与配置的模拟(验证)(2学时)
【实验四】加解密算法的实现(上)(验证)(
2学
时)
【实验五】加解密算法的实现(下)(验证)(2学
时)
【实验六】电子商务的应用(验证)(2学
时)
4.习题课、课外作业、答疑和质疑
(1) 习题课。
本课程不要求作习题。
(2) 课外作业。
本课程要求学生使用网络软件组网,调试网络环境、撰写网络论文,并以此评定本课程的成绩。
(3) 答疑和质疑。
对本课程的答疑和质疑在课堂上进行。
六、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谢希仁编著•计算机网络(第5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11月第5版参考书:
刘冰主编•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Andrew S Tanenbaum编写,潘爱民翻译•计算机网络(第4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四版
吴功宜编著.计算机网络基础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二版
执笔人:编写时间:审核人: 批准人:
人的身体也是一个风水宝地。
你的心念,你的所想所思,内在的情志,从你的外在,展现的淋漓尽致。
你内心是不安,还是从容,都会从你的言语和行为中展现出来,
所以人身体的本身就是一个风水场,它又是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和抵御着好与坏的事物。
人身体内在的机体,在儒家思想里以仁、义、礼、智、信来表述。
佛家的思想中被阐述为,地、水、火、风。
老子;以道、天、地、王来表述。
你的四大平稳和合,你身体的风水就为上乘风水,散发的都是好的能量,你的四大不合,就为差风水,散发出来的就是坏的能量。
真正的好风水,好人生,其实就是我们内心的高贵。
在这个世界上,内心的高贵比物质的高贵更加宝贵。
富是物质的拥有,没有精神的高贵,永远成不了贵族。
富二代在中国俨然是一个贬义词,目中无人,横行无忌,因为中国富人大多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开始富起来的,财富积累也才区区三十年,还是钻了各种空子,所以说中国没有真正的富人,充其量有些暴发户。
二战期间英国王子爱德华视察贫民窟,他对一贫如洗的老太太说,“请问我可以进来吗?”真正的贵族永远尊敬每一个人,即使对方是不名一文的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