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知已、做人做事(知人篇)

合集下载

《鬼谷子》看懂“知人”四项法则,明白如何做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鬼谷子》看懂“知人”四项法则,明白如何做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鬼谷子》看懂“知人”四项法则,明白如何做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上一章节我们主要讲了“主动刺激探测法”,从而更好的去了解对方的内心真实所想。

这一章节我们来讲解《反应篇》的最后一个章节第四章,明察自我,方能更知对方【原文】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

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伺言也,若声之与响;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去燔骨。

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

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如圆与方,如方与圆。

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

进退左右,以是司之。

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译文】所以,知人必先知己,不了解自己,就无从了解对方。

人们之间的相知,像比目鱼一样形影相随;获得对方的言辞。

像声音和回声一样呼应;弄清对方的实情,像光生而影见;侦查对方的言辞,绝无失误,像磁石吸引钢针,像舌头吮食肉骨。

圣人与人相处,言行幽深、精妙。

窥察实情,迅疾有道。

既像阴阳变化,又像圆方转化,相互依存。

在对方行形迹未显前,用圆滑的方法诱导其说出实情;在对方形迹已显后,对其已有充分了解,不妨用已定的原则对待他。

作为君主而言,无论提升还是罢黜属下,都要贯穿这一原则。

假如事先没有原则,不能确定方法,就无法驾驭对方。

做事不先预备,就是忽略了真情而没有方法。

先确定原则和方法,再去管理对方,所用策略就不会被发现,对方看不到有关策略的蛛丝马迹,这样的统治者或管理者称之为“天神”。

本章论述“知人”的四项法则,我们单句来解说每一句的具体运用含义“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

”本句介绍“知人必先知己”法则:首先要知己,具有自知之明,才可能知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按照“主动刺激探测法”,必须由我先发出信号,例如问话、启发、诱导等,都要刺激对方,使之做出反应,再根据其回应信号,判断其实情,这是主观与客观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故必须自知发出的信号特征,然后才能知人。

知人识人,将心比心(文案)

知人识人,将心比心(文案)

知人识人,将心比心
《道德经》中讲: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告诉我们: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的,认识自己的人是智慧的。

而了解一个人,不仅要知人知面,更要知心。

你把别人当手足,别人才会把你当心腹。

孟子曾说: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

在袁绍大营里,搜出了几箱曹军暗通袁绍的书信。

有人劝曹操,叛徒小人必须严惩。

曹操说:“袁绍强大,我都没有必胜的把握,更何况别人?”于是当众把所有书信烧成了灰烬。

人生在世,都会有自私的念头,心知就好,无可厚非。

余生不长,时间要留给对你好的人,不要和不值得的人纠缠不清。

宽容别人,也是放过自己;懂得谅解,才能以心换心。

高考作文模拟导写:知己方能知人,知人才能善用

高考作文模拟导写:知己方能知人,知人才能善用

名校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知己方能知人,知人才能善用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李叔同)请结合以上材料,以“知人与自知”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文题解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这三句话,都强调了认识他人与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一个人如果只了解他人,而不了解自己,那么他将无法真正地理解他人,从而也无法与他人建立深厚的关系。

同样,如果一个人只了解自己,而不了解他人,那么他将无法真正地理解自己,从而也无法提升自我。

因此,知人与自知,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考生需要深入理解这三句话的内涵,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思考,来阐述知人与自知的意义和重要性。

1.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这句话强调了了解他人和了解自己的重要性。

了解他人,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智慧;了解自己,可以明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孔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指出,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表明,在人际交往中,了解他人比了解自己更为重要。

3.李叔同:“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这句话强调,在评价他人之前,首先要自我评价;在了解他人之前,首先要了解自己。

综合以上三句名句,考生可以围绕“知人与自知”这一主题立意:1.在人际交往中,了解他人和了解自己同样重要。

一个智慧的人不仅能够了解他人,还能够明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在评价他人之前,首先要自我评价,这样才能更加客观地了解他人。

同时,在了解他人之前,首先要了解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3.“知人与自知”强调了一个人的自省能力和对他人的尊重。

知人,自知,而后擘画人生作文

知人,自知,而后擘画人生作文

知人,自知,而后擘画人生作文
人生路上,了解别人真的是个大学问。

你知道吗?就像有时候
我们抬头看星星,北斗星总是那么显眼,帮我们找方向。

了解别人
就像有了个北斗星,让人心里踏实,知道别人在想啥,情绪怎么样。

这种人在社交场合特别吃得开,总能猜透别人的心思,真的就像高
手下棋,走一步看三步。

不过啊,了解别人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得了解自己。

人嘛,得有个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这就像给自己装了面镜子,
照见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有自知之明的人,他们知道自己的强项,
也敢面对自己的弱点,这种人通常都很有进步心。

他们就像大海里
的航船,方向明确,勇往直前。

说到人生,它其实就像一张白纸,得靠我们自己去描绘。

规划
人生,得有目标、有计划,还得有那股子坚持到底的劲儿。

了解别
人和了解自己,都是画好这幅画的关键。

了解别人,你能抓住更多
的机会;了解自己,你就能走得更稳、更远。

这样的人生,才值得
我们去追求和珍惜。

如何做到知人善任

如何做到知人善任

如何做到知人善任如何做到知人善任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都需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

无论是家人朋友,还是同事合作伙伴,我们都需要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

对于不同的人,我们需要了解他们的需求、性格和特点,才能更好地与他们相处。

这就是知人善任的重要性所在。

知人,就是要了解对方的需求、性格和特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往往我们忽略了这些需求,就会产生冲突和矛盾。

因此,我们需要去倾听对方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

只有通过与他们沟通,才能真正了解对方的想法和意愿。

同时,了解对方的性格和特点也非常重要。

不同人有不同的性格特点,有些人喜欢安静,有些人喜欢热闹。

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对方的性格特点,就能更好地与对方相处。

善任,就是要根据对方的需求、性格和特点,做出相应的处理和安排。

一方面,我们需要满足对方的需求。

比如,如果对方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应该尽力去帮助他们。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尊重对方的性格和特点。

对于那些喜欢安静的人,我们要给予足够的空间。

对于那些喜欢热闹的人,我们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陪伴。

要做到知人善任,我们还需要培养一些特定的能力和技巧。

首先,我们要学会倾听。

倾听并非只是简单地听对方说话,而是要真正地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

通过倾听,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对方的需求和意愿。

其次,我们要学会与人沟通。

沟通是我们了解对方的关键途径,只有通过与对方的沟通,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对方的性格和特点。

在沟通中,我们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同时也要善于倾听对方的声音。

最后,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格和特点,我们要尊重这些差异,不要试图去改变对方。

只有尊重对方,才能真正与对方和谐相处。

除了以上的能力和技巧之外,我们还需要树立一种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要做到知人善任,我们首先要有善意。

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要秉持善意去对待每个人。

其次,我们要包容和宽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和缺点,我们要包容和宽容这些短处和缺点。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典故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典故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典故《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典故》在中国的文化长河里,有许多充满智慧的典故,“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想当年,齐威王和邹忌之间就有这么一段故事。

邹忌长得仪表堂堂,他问自己的妻子、妾室和客人,自己和城北徐公谁更美。

妻子说他美,妾室也说他美,客人同样说他美。

可实际上,邹忌心里明白,自己可能没有徐公美。

他就思考啊,为什么这些人都这么说呢?妻子是偏爱他,妾室是害怕他,客人是有求于他。

邹忌多聪明啊,他能从这件小事里看透这些人的心思。

然后呢,他就把这个道理告诉齐威王,说大王您看啊,您身边的人不也会因为偏爱您、害怕您或者有求于您而说些不真实的话吗?齐威王一听,恍然大悟,于是就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齐威王这就是知人啊,他知道邹忌给他讲这个事儿是真心为国家好,他也知道自己周围可能存在那些阿谀奉承的情况,这是智者的表现。

邹忌呢,他清楚自己的真实面貌,也清楚周围人的心思,这就是自知者明。

还有刘邦。

刘邦这人啊,文不如萧何,武不如韩信,谋不如张良。

可他为啥能得天下呢?他知人啊。

他知道萧何能管理后方,能给他源源不断地提供粮草和兵员;他知道韩信能带兵打仗,能让敌人闻风丧胆;他知道张良能出谋划策,在关键时刻给他指出明路。

他清楚这些人的才能,并且能把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同时,刘邦也有自知之明。

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所以他不瞎指挥,他就放手让这些人去干。

要是刘邦没有这种知人知己的本事,恐怕历史就得改写喽。

咱再说说身边的事儿。

就说在公司里吧。

有的领导,那是相当厉害。

他手底下的员工,谁擅长什么,谁不擅长什么,他心里门儿清。

这就是知人。

他知道把设计的活儿交给有创意的小张,把文案的事儿交给文笔好的小李。

而且这个领导呢,他也清楚自己的领导风格,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

这就是自知。

这样的领导带着的团队,那肯定是蒸蒸日上。

可也有那种领导,啥都不懂。

员工的能力不清楚,自己的问题也不知道,整个团队就乱成一锅粥。

咱自己做人也是一样的道理。

为人处事的千古名句

为人处事的千古名句

为人处事的千古名句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千古名句流传至今,这些名句中蕴含着智慧和哲理,可以指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处事方式。

下面列举了十个以为人处事为主题的千古名句,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1.「与人为善,如春暖花开。

」这句古语告诉我们,待人友善、乐于助人,可以给人带来温暖和喜悦。

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与他人和谐相处、互帮互助是十分重要的。

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了解对方的想法和需求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通过深入的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沟通和合作,并避免冲突和误解。

3.「和而不同,同则无意。

」这句警句提醒我们,在团队合作中,人们的观点和意见可能存在差异。

然而,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不同的意见,并通过合理的讨论和妥协找到共同的解决方案。

4.「笨鸟先飞。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和学习,才能取得成功。

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气馁,而是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5.「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抓住机遇和时机至关重要。

在工作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觉,及时发现并抓住机会,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6.「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这句箴言告诉我们,无论是善行还是恶行,都不应该因为大小而有所选择。

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做正确的事情,不管它们看起来是否重要。

7.「有志者事竟成。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只要有足够的决心和毅力,就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坚定地追求,并付诸行动,最终必将取得成功。

8.「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在处理矛盾和纠纷时,我们应该学会忍耐和退让。

通过妥协和理解,我们可以化解矛盾,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

9.「和气生财。

」这句古语告诉我们,与人为善、待人友好可以带来积极的结果。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和谐相处,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机遇和成功。

10.「人心不足蛇吞象。

作文系列训练之知人与知己

作文系列训练之知人与知己

思路引擎——
二、其次要明确为什么要“知人”“自知”。 ⑴ “知人”是为了与人交往。如“知”一般人,是为了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朋友,是为 了交流情感、相互扶持;“知”下属,是为了因才施用,人 尽其才;“知”上级,是为了得到赏识,以发挥自己的能力 与才干;“知”对手与敌人则是为了抓其弱点,攻其不足, 进而达到超越对手、战胜敌人,保存、发展、壮大自己。 ⑵“自知”则是为了更好地与人打交道,只有知晓了自 己有几斤几两,才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是士卒,你 就甘心听从指挥,冲锋在前;是元帅,你就知人善用,指挥 好千军万马。 ⑶“知人与自知”的目的:实现理想,创造辉煌。如刘 备因知诸葛亮而成就两代帝业,诸葛亮因知刘备而甘愿为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相反,阿Q因不知假洋鬼子而挨哭丧棍 ,不了解王胡而遭拳头。
佳作学习——
倾听春的脚步
望着窗外皑皑的白雪,整个世界像被冻住了似的,冷清、萧条。天气太 冷了,人们都窝在屋里不肯出来,独守着自己的小空间,心里不停地念着, 念着:“冬天到了,春姑娘什么时候来呢?”——题记 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了解,那么世界将是一片冰天雪地,把人间的欢乐 都冻结。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如果不把心窗打开,那么 永远只能活在自我里,感受不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了解自己。你试着去理解自己了吗?了解自己的行为,想法,目标,对 自己做一次全面的分析。承认自己有很多缺点,告诫自己要尽力将它们改正。 提醒自己,梦想还很远,还需要很刻苦才能到梦的彼岸。鼓励自己,只要不 懈地努力,你就可以成为天边最亮的那颗星,就可以照亮无数的夜行人,就 可以吸引来众多的星星。 了解朋友。朋友是结伴而行鱼,也许相处的时光只有这段,但只要能 结伴而行,就一定要珍惜在一起的分分秒秒。知道朋友的喜好,尽力不去提 及对方的痛处与私人空间,朋友快乐时一起分享,朋友伤心时学会去安慰。 君子之交淡如水,平平淡淡地结伴而行,我们都是自由自在的鱼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人知己做人做事——“道德讲堂”系列讲座之一同志们、同学们:今年,集团全面推进“道德讲堂”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活动,主要是为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四德”建设。

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我们今年也要把“道德讲堂”搬进教室。

为此,今天我来给大家讲第一课:《知人知己,做人做事》。

今天先讲“知人”。

第一讲知人“知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因为人不仅善变,而且很会伪装,再加上许多人并不去持续深入地探讨研究。

所以,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基本情况和现实表现是相对容易的,但深入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则是非常困难的。

于是冯梦龙笔下的庄周(庄子)才说: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深入地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非常困难的,那么,想要深入了解、敏锐洞察成百上千、成千上万人的内心世界,不仅是一件艰苦卓绝的事情,而且需要非常聪慧的人才能完成。

所以,庄子的老师——老子在《道德经》中才说:知人者智。

意思是,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

但在这个世界上,聪明的人很多,有智慧的人却不多。

比如,江苏卫视近期有档很火的节目,叫《最强大脑》。

节目中就有许多聪明绝顶的天才:“中国雨人”周玮,“指纹神探”吴天胜,“记忆神童”李云龙,“找茬大王”郑才千等等,但我们并没有发现特别有智慧的人。

聪明,主要靠天赋,凭后天的刻苦而变非常聪明的人很少。

智慧主要靠悟性,但通过正确的方法、刻苦的学习和持续的积累,仍然能够取得明显效果。

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来说,现在想要变得比以前更加聪明,希望已经越来越渺茫了;想要变得比原来更有智慧,发展的潜力还是很大的。

那么,要想达到“知人”的境界,我们究竟需要多高的智慧呢?很高!明朝末年,文学家冯梦龙写了一部通俗小说,书名叫《警世通言》,书中的第二卷讲了一个“庄子休鼓盆成大道”的故事:有一天,庄子休(庄子)出游山下,看见一座新坟,坟上的封土还是湿的。

一个少妇披麻戴孝坐在坟前,手里拿着一把扇子,朝坟上的土堆不停地扇着。

庄子很奇怪,就问:“大姐,坟中埋的是什么人呀?为什么要用扇子扇土?”那个女人说:“坟中埋的是我家老公,活着的时候我们相亲相爱,死了也舍不得分开。

他在临终前对我说:‘如果你想改嫁,就等我的丧事办完后,坟上的土全部干了才行’。

我想,这是个新坟,坟上的土堆怎么可能很快就干透呢?所以才用扇子扇土。

”庄子心想:“这个娘们怎么能这样性急呢!幸亏她和丈夫生前还是相爱的,如果生前就不相爱,她现在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呢?”于是就说:“大姐,其实让坟上的新土变干燥是很容易的,不过举手之劳,我愿意帮你这个忙。

”那个女人就从地上站起来,深深地道了个万福:“多谢官人!”庄子从她手里接过扇子,施了一个法术,对着新坟扇了几下,坟上的新土顿时就变成了干土。

这个女人非常高兴,马上从头上拔下一根银簪子,连同手里的扇子一齐送给庄子。

庄子回家后很感慨,就念了这样四句诗:生前个个说恩深,死后人人欲扇坟。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这个女人的丈夫如果地下有知,会做何感想?这个与自己关系最亲近、最亲密的女人,她的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在自己死了之后才能被外人(庄子)略知一二!知人实在太难啊!但如果知人深刻,也就为自己奠定了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

一、成功者的共性——知人深刻古往今来,凡能成就一番功业的人,都是洞察人性、通晓人情、知人深刻的高手。

(一)团队领袖的楷模——刘邦。

刘邦在年轻的时候,既不好读书,也不好劳动,经常游手好闲,被他爹骂作“无赖”。

就是这么一个“无赖”,在起兵造反后,却组建起一个当时中国的“最强战队”,主要成员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参谋总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的“后勤总长”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的“超级战将”韩信。

这些人都是当世的顶尖高手,但都集结在刘邦的麾下,为开创大汉基业殚精竭虑、夙兴夜寐。

除此之外,刘邦帐下还有诡计多端、品行不高的谋士陈平,鸿门宴上气贯长虹、出尽风头的猛将樊哙,等等。

可谓群英荟萃、战将云集。

刘邦的成功,应当归功于他的卓越领导才能——善于“将将”。

《史记》记载,刘邦曾经问韩信: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最多可带十万。

刘邦说:你能带多少兵?韩信说:我是多多益善。

刘邦就笑着说:既然你是多多益善,那么你为什么还会被我领导?韩信说:陛下不善带兵,但善于统将,所以我才被您一直领导着。

《史记》中的很多记载是不可信的,这段对话究竟有没有发生过,谁也不知道。

但刘邦确实能够根据下属的性格、能力、特长甚至缺点,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他们的潜能,其卓越的领导才能是不容置疑的。

从这点上讲,刘邦这个不好读书的领袖,在知人用人方面的悟性是蛮高的。

(二)政商两界的奇才——范蠡。

范蠡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又名陶朱公。

他辅佐“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完成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春秋霸业,官居上将军(总司令)。

功成名就后,他又退隐江湖,专心经商,后来富甲天下,后世有人把他当作“文财神”来供奉。

范蠡的成功,得益于他知人深刻。

他在“平天下”的时候就跟对了人:当时,越国在会稽(苏州)之战中败给了吴国,范蠡跟随越王勾践进入吴国服侍吴王夫差三年,期间虽然受尽屈辱但始终不离不弃。

他认准勾践必能东山再起。

范蠡后来能象老子讲的那样——功成而身退,也是得益于知人深刻,见机早、行动快:越王灭吴称霸后,范蠡看出勾践这个人只可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于上决定退隐江湖,弃政经商。

在他走了之后不久,没有听从他的劝告,一同弃官出走的文种大夫就被勾践赐剑自刎。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

及时知道“虎”的真实想法,实在是太重要了。

(三)史上最牛的伯乐——萧何。

萧何是个既充满智慧又非常谦逊的大能人。

他常被戏剧家和小说家津津乐道的事情,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

你想,那时候既没有电灯,也没有手电,还没有手机,更没有GPS定位系统,仅仅凭借几缕月光就去追人,不仅追得相当辛苦,还要追得相当精准。

这两条萧何都做到了,确实牛得厉害!萧何最牛的地方是,发现并终身追随了刘邦这个乱世真英雄!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之后,秦朝天下大乱、分崩离析,局面混乱不堪。

在义军即将攻打到沛县时,萧何做通了县令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弃了直接投降、归附义军、保全自己的简单想法,派出人去到芒砀山中,把负罪潜逃的刘邦请回来共商举事大计。

萧何在刘邦还是“编外公务员”——泗水亭长时,在刘邦还是芒砀山中东躲西藏、寝食不安的“游击队长”时,就准确地看出刘邦是乱世真英雄,这是何等睿智的目光!这样的人,他不牛谁牛?(四)儒家第一完人——曾国藩。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而曾国藩却实现了儒家“三不朽”的完美人生目标,即: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学习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重要、非常成功、非常受人推崇的历史名人:他屡败屡战,最后打败了洪杨领导的太平天国,成为晚清王朝的“救命恩人”。

他指导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

他第一次组织翻译印刷西方书籍,安排第一批学生赴美留学:民国首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都是第一批留美学生中的佼佼者。

他的幕府几乎集聚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他一生举荐人才上千名,其中官至总督巡抚(省部级及以上职位)的就有40多人。

这些人中,既有李鸿章(洋务运动领导者)、左宗棠(平定新疆叛乱)、郭嵩焘(中国首位驻外大使)、彭玉麟(近代海军奠基人)等军政高级人才,也有俞樾(大学者,章太炎、吴昌硕的老师)、李善兰(数学先驱)、徐寿(数学家、教育家、翻译家)等一流学者和科学家。

曾国藩的著作包括他的家书,从生前到死后直至现在,倍受推崇、读者无数!粱启超评价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毛泽东评价曾国藩: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蒋介石评价曾国藩:至于中文读书写字之法,在曾公家训与家书中言之甚详。

你们如能详看其家训与家书,不特于国学有心得,必于精神道德皆可成为中国之政治家,不可以其时代已过而忽之也。

官场人士评价曾国藩: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省部级),清朝独此一人;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方;保官最稳,宦海几十年,安然无恙,荣宠不衰。

从政要学曾国藩!曾国藩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他本人的勤奋刻苦;另一方面,得益于他敏锐、深透的知人能力和识人功夫,为朝廷及湘系团队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

否则,他也很难逃脱失败者的命运。

二、失败者的宿命——知人浮浅中国人素有同情失败者的文化情结,对一些历史人物,如:荆轲、韩信、岳飞、崇祯、光绪等等,都充满了同情心。

如果仔细翻阅他们的生平,就会发现一些可能不太被人关注或思考的问题。

(一)跟错雇主的荆轲。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千年演义,经久不衰。

荆轲的人生是悲壮的,也是悲哀的!他的悲壮,是他舍命刺杀秦王而未果的行动;他的悲哀,是他看错并跟错了人而不自知。

我们看他跟了个什么人?燕国太子丹。

太子丹原来在秦国做人质,他见秦王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国。

既然成了人质,那么太子丹在秦国的去留就不是一个人的私事。

在两个国家没有同意,或者没有接到燕王的指令,太子丹是不能擅自归国的。

但他怎么样?偷偷地逃回了燕国。

这会影响两国关系,并且使燕国在外交上处于不利地位。

从这点上看,太子丹这个人缺乏政治头脑。

再看他回国之后的举动:重金找寻刺客,筹划刺杀秦王!一个国家的储君,在强敌压境的生死存亡关头,既不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寻求国际社会支持,也不操演兵马、贮备粮草、巩固城防、准备一战,还不考虑割地赔款、求和罢战、暂渡难关,而是将国家的前途命运寄托在一个刺客身上,而且为了提高刺杀的成功率,不惜挖空心思,杀人(樊于期)下毒(毒刀)!荆轲看走了眼,错以为遇到了“明君”,继而跟着这样一个既无政治头脑,又无军事才干,还无治国方略,而且心狠手辣的人,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二)敢讹“上级”的韩信。

韩信的成功,运气超好是重要原因之一。

第一,他遇到了萧河这个旷世伯乐。

第二,他遇到了不拘一格用人才的霸主刘邦。

假如让这个受过“胯下之辱”的淮阴屌丝,在千军万马中凭军功一步步往上升,中华名将谱估计得重写!汉朝建立后,韩信被封楚王,后被贬为淮阴侯,最后被诱杀于宫门内。

韩信的一生,是屈辱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也是失败的一生!韩信没有善终,主要是吃了不知人的亏。

我们先看他的“求职”经历:韩信先是投奔项羽,转而改投刘邦,两次出走都是因为不受重用。

看起来似乎很正常,但这其中恰恰说明,韩信既没有范蠡那样的慧眼,也没有长远的人生规划:他投奔谁或不投奔谁,不是以谁将来更有可能坐天下为依据,而是以对方是否重用自己为标准。

既缺乏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也气管过人的知人辨人能力!有点象现在为了求升职加薪而选择跳槽的青年!我们再看他的“任职”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